《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 青春期性教育专题片

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案例分析1

根据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目的要求,说说,这个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哪些社会性品格。

案例:

又到了区域活动时间了,今天的语言区里还是一样的热闹,“你贴我讲”故事林的游戏已经进行了好几次了,孩子们的兴趣依然不改。今天是李湖波和姚玲娜两位小朋友在玩游戏。他们设置了小熊过桥的游戏场景,因为这首儿

答案:后来通过这个活动不但让平时不敢说话的孩子们在游戏中敢于说话了,也培养了孩子们倾听的习惯,更达到了对合作能力培养的效果。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与同伴交往、合作,开展合作游戏,学会协调矛盾,帮助孩子们掌握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使他们能自信地与同伴交往合作,这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真正目的,所以,在区域活动时间里,用讲故事的方法,帮助儿童提高各方面的社会品格,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个活动起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

让幼儿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做人,在合作中进步,在合作中成长!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案例分析2

用所学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课程知识,说说下列案例对孩子社会性教育所起的作用。

案例:

有一天,珠明幼儿园的晨间活动是玩报纸,要求幼儿找到好朋友两个一起来运球。两人用一张报纸把球运到对面去,看哪组最先到达终点,中途不能让球掉下来,哪组掉下来了,要重新开始游戏的。

答案:通过这次活动,让平时不怎么合群的国蕾也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更感受到和朋友合作的快乐!现代社会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人的社会性行为——正确的交往、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幼儿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接班人更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性行为。所以,我们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需要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这个活动就是很好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之一。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案例分析3

有一天下午,幼儿园某班组织游泳活动。小明的爸爸妈妈一个帮忙端饭,一个帮忙拿菜。喂饭,擦嘴巴,忙得不可开交。快去游泳了,。?谈谈你的看法。如果你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活动,你会如何做呢?

参考答案: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跟温室里养育出来的花朵没有什么区别,当有一天步入社会后,家庭还能继续穷追不舍吗?对孩子给予关爱是需要的,但要注意适度。如果过分宠爱,处处袒护,事事包办,将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样的孩子总的来说是过分娇宠,有求必应:这类家庭,家长只想为儿童提供无所不到的帮助和保护,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甚至无理要求,对子女只有赞许和肯定,没有批评和惩罚,对子女的不良行为不加以适当引导。父母的权威丧失殆尽,教育无从谈起,同时由于父母过分包办代替,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就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易发脾气、好夸口的品性。

要纠正这样的做法,首先要端正父母的教育观念,其次认真学习教育知识和经验。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案例分析4

在一个幼儿园进行的晨间接待时,有几位母亲围着老师,说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幼儿园的合唱团。这位老师就分别和小朋友的妈妈谈话。有位小朋友唱歌老跑调,参加合唱团不合适,但这位老师考虑到这位妈妈的“面子”,就没有直接和她这么说,而是夸她的儿子想象力丰富,画画得好,如果参加绘画班,更能激发他的兴趣,更好地发展他的智能。孩子的母亲听了老师的话以后很高兴,给孩子报了名,让他参加课外绘画的兴趣小组活动。后来,这个孩子绘画进步很快,母亲很感谢老师对孩子特点的准确把握。请你用所学原理,分析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这个案例主要是体现了教师尊重家长的原则。教师要尊重孩子情况不同的家长,这也是与家长能达成沟通,共同教育好幼儿的基础;其次,这个教师能发现孩子的特长,帮助家长发现孩子的特长,并发展了特长,这与教师的敬业乐业有极大的关系,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没有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很难对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把握。第三,体现了这个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不是用直接拒绝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家长做出正确选择。这当然与该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幼儿教师,尊重家长是对人的尊重的体现,是以身作则的表率;敬业乐业,热爱工作又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育技巧,沟通技巧的灵活运用,是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难点问题1

1. 请举例说明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性所产生的影响。

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重新协调与成人的关系。

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儿童随着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逐渐增强,产生了更高层次的社会性需求,儿童希望得到认可和尊重,获得友情和情感。而同伴交往则为他们提供了满足这些社会性需要的机会。儿童与同伴一起玩耍、互相协商,从而体验到友谊、体验到尊重。同伴的认可、赞扬,会使儿童感到满足和喜悦;反之,就会失望,恼怒。因此,同伴交往满足了儿童对情感、尊重等方面的需求。

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在社会化过程中,儿童除了从成人那里学习和了解各种社会知识、经验以外,也从同伴那里学习到更多的经验。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可以逐渐地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并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逐渐改变自己的“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克服自己的不当行为,学会自我控制;逐步学会与人合作,并站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等等。例如,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一起玩的,如果那个儿童还像自己在家里一样独霸玩具,就会招致同伴的反对,失去同伴。在多次失去同伴的经历后,他就会把玩具分给大家玩,并逐渐懂得与人分享、相互尊重等社会规则的含义,从而融入同伴群体。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重新协调与成人的关系:儿童与成人交往时,总是处于服从地位,在成人面前,他们永远都是“孩子”,事事听大人的安排,自己很难有独立活动、独立表达的机会。但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就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这样的交往中,儿童能够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并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优势,与同伴齐心协力完成任务。一次,这种交往有助于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2. 请举例阐述教师在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中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能否真正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中,最终要经过就是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提供的发展环境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要求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意识,以保证创设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环境,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教育活动,并随时注意自身的态度、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例如,教师组织幼儿在室外玩老鹰捉小鸡,面对小朋友争当老鹰和鸡妈妈时,教师提出:“大家都想当老鹰和鸡妈妈,可以每次只能有一个,怎么办呢?”“鸡妈妈能只顾自己躲开老鹰吗?”“小鸡们应该怎样做才让老鹰捉不到呢?”请幼儿讨论一会儿之后,游戏反复进行数次。游戏结束时,请小朋友总结游戏进行得是否有意思,谁表现好,为什么,等等。这位老师,事先提问所进行的就是社会教育。他在游戏中贯穿了幼儿社会教育内容,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游戏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轮流品格、负责精神、勇敢个性、合作能力等社会行为和态度。

3. 请说明电视等媒体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的独特而重要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影响:在社会文化的各种传播媒介中,大众传媒的影响最为深广。儿童一出生就处在大众传媒的包围之中,它作为一种社会环境,甚至作为生存环境的一部分,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独特的重要影响。

儿童看电视的过程也是认识事物的过程,通过看电视,儿童开阔了视野,认识了社会角色,并学习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更多的联系。良好的电视节目也有助于儿童合作、友好、自制的行为,同时,电视还有利于儿童掌握更多的词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电视给儿童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为学前儿童还不能准确地分辨电视节目中的是非善恶,容易模仿他们所看到的现象和行为,一些暴力的,恐怖的,不适合儿童的内容,也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因此,电视一方面帮助他们更多的认识社会,另一方面也阻止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学前儿童心灵单纯、思想简单,对节目容易信以为真,他们的生活、思想、行为模式等,就容易不自觉地受到影响。还有的儿童由于过多地接触成人电视节目,出现早熟倾向,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天真。(2)电视可能使儿童变得孤独、冷漠。孩子化在电视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户外活动则相应减少,亲子间、与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就造成“电视孤独症”和“电视儿童”等特殊人群。尤其是城市儿童,电视成了唯一伙伴。他们只从电视里获得依赖和满足,极大地妨碍了社会性发展。儿童看电视时间过长,会影响情绪,出现情绪不安或心情烦躁等情况。(3)看电视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增加。如果儿童在电视上看到的是友善的、合作的行为,他们就容易学会友善与合作;如果他们看到的是暴利和血腥,儿童学会的就可能是暴力和争斗。成人的一些凶杀、恐怖片,都不利于儿童良好社会性的形成。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难点问题2

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讲解法有利有弊,请举实际工作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讲解法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对社会教育内容进行系统生动的讲解,以使儿童较系统地理解社会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和方法,便于指导其行为。这是社会教育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可以使儿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便于教师控制教育过程,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题明确,易于儿童直接接受;反馈及时,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回答得到反馈,便于调整讲课内容和方法;有利于教师有目的地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例如,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知道的东西就比较多,例如应该如何做,才能成为好孩子,受老师和家长的欢迎。如何遵守纪律等等。这些都是通过老师的讲解获得的知识。

其缺点是:听懂了,不一定能成为行为;儿童的主动性打了折扣,变成被动灌输的知识容器;讲解充满了说教色彩,成人都不爱听,更何况孩子?讲解内容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孩子。例如,守纪律,就这点来说,如果你告诉小班孩子,需要守纪律,而让他们听讲的时间超过了他们忍耐程度,这无异于对他们的压迫。所以,使用这个方法,需要针对不同对象,根据不同情况进行。

2.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方法中,谈话法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谈话法是指在学前儿童生活教育中,师生通过对话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向儿童提出问题,也可以解答儿童的问题,不受时间、地点和人物的限制。在课内、课外、个人或集体都可以采用。同时,谈话可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儿童学习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根据儿童对社会教育内容的理解程度和疑难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 青春期性教育专题片

谈话法有很多的优点,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花费时间太多,不易使全体儿童都参加到谈话中来。而单纯的说教,如果成为谈话法的主流,谈话也会让人厌烦,会远离儿童的真实生活。另外,只有当儿童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谈话才能进行。不然,儿童不能理解的谈话,或回答不了的问题,会造出谈话终止。

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中,使用讨论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法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就社会性问题、现象互相启发、交换看法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育方法。讨论的具体方式有成对意见交换、分组讨论,全班讨论三种。

运用讨论法应该注意以下四点:(1)选好讨论的主题。讨论的主题应该贴近儿童生活,也能引起儿童的兴趣。一般来说,采用讨论法比讲解法和谈话法更费时间,但它更有利于吸引儿童参与讨论、积极思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对讨论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要有讨论价值,即主题是完成社会教育任务必须解决的认识上的重要问题,而且儿童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讨论的兴趣。(2)要根据儿童年龄阶段进行讨论。只有当儿童具备一定讨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知识经验储备后,才能使讨论的问题顺利进行下去。年龄太小的儿童不适宜用讨论法教学。(3)教师要引导讨论,不要当裁判、阻碍讨论。教师要创设平等、宽松的讨论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关系。既然是讨论,就要让儿童自由地发言,敢想、敢问、敢说,让儿童把几种看法都讲出来,然后引导他们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的认识。教师不要当裁判,匆忙下结论。一旦有人的答案符合教师的理解,就结束讨论。这都是讨论的大忌。(4)做好讨论的结束工作。讨论应该有个结论,教师可以结合讲解法作个小结,起到强化讨论的主题、纠正错误认识、鼓励儿童讨论热情的作用,以利于以后的讨论。但也可以不做结论,引起更大的兴趣。没有标准答案的生活事件,仁者见仁的问题,都不要有一定的结论。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难点问题3

1. 运用移情训练法这种社会教育方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移情训练法是指教师或家长通过儿童的现实生活事件或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故事,引导儿童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考虑问题,使儿童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运用移情训练法应注意六点:(1)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或者是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这样儿童才能产生移情。(2)移情训练要通过换位,让儿童去理解他人的情绪,并以自己本身的情感体验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以唤起儿童的情感共鸣。(3)在移情训练中,要不断变换移情对象的身份,以训练他们对各种不同人物的移情,扩大移情的对象。(4)移情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儿童以后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的理解与共鸣,但不能只停留在对情况的理解和分享上,还应该对他们进行良好的行为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用儿童形成良好社会行为去关心他人。例如能理解小朋友受攻击的感受,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5)在移情训练中,教育者要真情地与儿童一起进行训练,不能成为局外人。教育者的移情能力和对待移情的态度能影响儿童的移情效果,因为教育者的情绪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育者加入到移情的训练中,会极大地感染儿童。(6)移情训练法应与角色扮演法、行为练习法等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 确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原则有哪些,请列举说明。

(1)目标性原则。在选择社会教育内容时,必须符合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是纲领,内容要为目标服务。《纲要》中规定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总目标,也为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提供了范围和标准。(2)基础性原则。这是学前教育的基本特征。儿童的社会教育也应立足于儿童基础素质的发展,并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一定要选择那些粗浅的、最具启蒙性的、最基础的教育内容,越是基础的内容,越是有长远的价值,也才是最适合学前儿童教育的。(3)全面性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涉及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社会教育是为其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因此,选择社会教育内容时应考虑儿童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并为其一生打基础。(4)生活性原则。要求教师在选择社会教育内容时,要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不应脱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去选择一些儿童无法体验、无从想象的内容。应该选择那些贴近儿童生活、容易让儿童感知和体验的内容。(5)时代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选择幼儿社会教育内容时,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关注社会现状和未来,反映时代的要求,使幼儿能够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必须从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出发,去充分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特点、要求,使社会教育真正起到引导儿童主动适应社会的作用。(6)因地制宜原则。要求在选择社会教育内容时,要从本地、本园、本班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宜的内容,对儿童进行实际、有效的社会教育。其实,儿童所要适应的社会环境是本地区的实际环境。各地的儿童社会教育也需要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选择最能代表本地特点的、儿童数学的内容进行。舍近求远、抛弃自己的优势,让儿童去了解抽象的、遥远的社会概念,会起不到实际的教育作用。

3. 正确处理幼儿发展评价与教师工作评价关系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发展评价的实施者,也是评价结果的使用者,教师以何种动机、态度进行这项工作,决定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而评价结果是否真实、客观,又决定了评价的目的能否实现。教师在进行幼儿发展评价工作时的态度,不仅与其评价观有关,也与幼儿园管理工作和教师工作评价制度有关。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工作运行机制,正确认识并处理幼儿发展评价与教师工作评价的关系,才能调动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才能保证教师以认真、严谨的态度进行幼儿发展评价工作,讲重点真正放在了解幼儿发展上。如果幼儿园管理工作任意将评价功能扩大化,则可能使幼儿发展评价工作偏离正确的方向。

简单地将幼儿发展评价与教师工作质量评价挂钩,严重影响幼儿发展评价工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其结果将直接对幼儿的发展造成危害。因为,非真实的评价结果对改善教育过程无任何实际的指导意义。此外,这种做法也不符合发展心理学等科学理论早就证实的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教师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幼儿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幼儿发展较好,还是存在较大问题,都不能完全说明教师工作质量的高低;教育因素作用到幼儿身上,转化为可观察到的行为,成为幼儿基本素质的一部分,并非短时间可以证实的。因此,将教师工作与幼儿发展看作因果关系,并以幼儿发展水平作为教师奖惩的依据,不仅可能导致评价的失实,还可能误导教师利用评价的内容训练幼儿,以求获得明显的短期效益。如此,幼儿发展评价就完全失去了其自身的意义。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重点辅导

第一章重点辅导

1.家庭教养方式、师幼互动、同伴、大众传媒等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家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的教养方式实现的,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社会性发展影响也不同。教育方式主要有如下四种类型:民主型(家长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意见,允许孩子表达、表现自己,给予孩子充分的交往机会);专制型(父母不允许孩子违背大人的意志,不容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给予孩子温暖、同情较少,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宠爱娇惯、过度保护);忽视型(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不热情,忽视孩子的需求,和孩子缺乏交流和沟通)另外,家庭环境中的物质条件,亲子关系对孩子社会性发展都有影响。

幼儿园环境对孩子社会性影响:(1)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影响。幼儿园园舍、活动室、儿童活动材料等构成了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这些物质的选择、安排和布置等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2)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影响。这主要是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气氛等。具体体现在教室与儿童、儿童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很大。教师是儿童在幼儿园的主要交往者,而且每天照顾和管理儿童的生活,传授给他们知识、技能等,使儿童把教师当成心目中的权威。他们往往把教师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不知不觉地去模仿教师的言行、举动,通过对教师的观察、模仿等进行着大量的社会学习。

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重新协调与成人的关系。

大众传媒的影响:在社会文化的各种传播媒介中,大众传媒的影响最为深广。儿童一出生就处在大众传媒的包围之中,它作为一种社会环境,甚至作为生存环境的一部分,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独特的重要影响。

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有三种,即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百分组成。新生儿人格结构中的唯一成分是本我。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上,弗洛伊德是一位阶段论者。他认为,儿童情绪与动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他把这些阶段称之为“性心理发展阶段”或“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这些阶段是根据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身体的哪些器官为儿童提供“力比多”的满足来划分的。由此,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潜伏期和生殖早期。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和沃尔特斯。班杜拉在建构其社会学习理论内部事件的重视时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试图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把个体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两者结合起来。社会学习理论区别于行为主义之处也在于,它并不反对对个体内部因素如认知因素的研究,认为个体行为的变化是由个体的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介绍。(1)关于儿童行为的起源。分为“直接学习”和“模仿”两个方面。(2)自我与社会学习。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观点,主要体现在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等人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和性别认知发展的论述中。作为发生认识论领域的专家,皮亚杰主要关心的是儿童认知的发生问题,即个体如何从包括社会世界和物理世界在内的现实世界中获取知识以及如何对这些知识做出解释。虽然皮亚杰理论是以儿童认知尤其是思维发展为核心的,但是他在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后来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

第二章重点辅导

1.理解实现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社会教育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实现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社会教育目标意识,以保证创设有利于幼儿社会社会性发展的环境,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教育活动,并随时注意自身态度、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2)教师应合理地分解目标。为确保目标的实现,教师一定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幼儿不同兴趣需要等个性特点,将领域目标逐层分解,最终落实到每个幼儿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上。(3)选择利用科学有效的活动。教师要根据目标选择适合儿童理解水平、符合幼儿兴趣需要的具体内容,结合社会教育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活动方式,确保幼儿的社会性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理解社会教育内容应注意的问题:(1)社会教育的内容应考虑对幼儿的整体影响。社会教育的内容有属于情感方面的,有属于认知方面的,有属于艺术方面的,教师要考虑活动对幼儿的整体影响。(2)社会教育的内容应逐步深化、丰富。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就多姿多彩,幼儿社会性发展是综合的、漫长的发展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幼儿不同年龄、身心不同发展水平,逐步深化、丰富,利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传递给他们。

2.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分解方法。

目标的分解要注意两点:(1)分解目标要逐渐具体化。目标层次要相互联系,使上一级的目标指导下一级的目标,下一级的目标成为上一级目标的具体化。分解目标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从时间角度将《纲要》的目标分解为年目标、学期目标、周目标、日目标及活动目标;也可以从教育范围角度,把目标具体化为本幼儿园目标、班级目标、教育活动和幼儿个体发展目标。(2)注意目标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一级与其他领域目标的联系。教师要注意每种活动的相互影响,使社会领域的目标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活动中,又注重社会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充分挖掘一日活动的整体教育作用。

第三章重点辅导

1.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常用方法、家园合作及家庭社会教育的指导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常用方法:学前儿童生活教育的一般方法有七种。(1)讲解法。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对生活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儿童较系统地理解社会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和方法,便于指导其行动。这是社会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2)谈话法。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师生通过对话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3)讨论法。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儿童在教师的指导喜爱就社会问题、现象互相启发、交换看法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育方法。讨论的具体方式有成对交换意见、分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三种。(4)观察演示法。观察演示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教师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向儿童出示的实物、图片、直观教具、录像等可以使他们感知的材料,使儿童通过观察获得相应的社会知识、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观察演示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具体生动性,它有助于儿童了解社会教育内容。(5)参观法。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组织儿童到学前教育机构外观察社会现象,让儿童在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思考中获得新的社会知识和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如组织儿童参观少年宫、敬老院、图书馆、超市、邮电局、建筑工地等等。(6)行为练习法。就是教师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组织儿童按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自己,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受到实际锻炼,以形成儿童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形成和巩固儿童社会行为最有效的方法。(7)强化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评价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方法。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特殊方法有四种。(1)榜样示范法。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教师用他人的好思想、好行动和英雄事迹去影响和教育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品质的方法。(2)角色扮演法。指个人试着设身处地地去扮演另一个在实际生活(3)移情训练法。它是指一个人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去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及活动。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其情绪的易感染性,因此,移情对发展儿童的社会性有重要的作用。移情训练法是指老师或家长通过儿童的现实生活事件或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方式,引导儿童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使儿童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4)价值澄清法。它的基本内容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价值,同时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行事。价值尽管是个人的、相对的,是不能被灌输的,但有理智的人类应该有能力学会运用“评价过程”去进行价值澄清,从而形成个人稳定的价值观,这一理论运用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领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教育方法。

家园合作及家庭社会教育的指导方法:家园合作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十种。(1)家长会(2)家访(3)个别交谈(4)家园联系园地(5)家园联系手册(6)家长开放日(7)家长委员会(8)家庭教育讲座(9)亲子活动(10)家教经验交流等。

2. 能用所学理论对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进行科学性分析,养成分析现实问题能力。

分析下列案例,谈谈这个案例中教育者的方法优点。

廷廷是班上十分出众的女孩,可是在汇报演出的排练中,她显出很不高兴的样子。一首小班就会的英文儿歌,她竟无法熟练的表演。晚上,老师便对她妈妈进行了一次电话访谈。在电话中,教师将孩子表演节目和汇报演出的要求和廷廷妈妈讲清,请她试着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第二天一早廷廷妈妈的电话来了,在电话里她告诉老师,廷廷是因为没有报幕在闹情绪。老师又询问了他们的处理态度和现在的情况,廷廷妈妈告诉老师她是这样问廷廷的:“你参加表演几个节目?”“3个。”“如果每个小朋友都又报幕又表演3个节目,那么妈妈要从下午3点看到晚上8点,妈妈那么忙会有时间吗?”廷廷听了不作声了。早上她主动念起了儿歌。对廷廷妈妈的正确做法老师在电话里给予了肯定和赞同。这件事让老师感到孩子的心理十分脆弱,在老师面前有时很拘谨,在捕捉孩子的心理变化后,可以及时通过电话访谈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家长一起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分析:首先,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异常细心地关注每个孩子的情绪变化,表现了老师的责任心和工作责任性;其次,老师用电话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并讲明活动要求和孩子的活动责任,是对孩子的负责任;再者,孩子家长的谈话,尊重了孩子的个性,采取类比推理的方法,与孩子讲清道理,得到孩子的理解。两个教育者,都是爱孩子,但是不宠孩子;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从本质来了解孩子,引导孩子。而孩子所表现的理解和情绪调整方法,也从侧面反映了教育者平常的教育成效。这种家园结合的教育,这样对孩子的关爱,孩子的社会性品质会有很大的发展。

第四章重点辅导

1.独立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试就这个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游戏活动进行分析,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幼儿园小班活动:敲门

活动目标

1.能愉快地参加“敲门”游戏。

2.能在游戏的情境中大胆和大声地学说“咚咚咚××请开门”。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兔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新邻居

(一)播放多媒体课件:三座房子。

(小兔家门上贴着头像,小狗家门口有肉骨头,小猴家露出一条长尾巴。)

(二)关键提问:

1.小兔家搬来了新邻居,猜猜是谁呀?

2.提示:谁长着长长的尾巴?爱吃肉骨头的是谁?

3.小结:原来,小兔的新邻居是小猴和小狗。

二、敲门游戏

(一)小猴去做客

1.播放多媒体课件:小猴去小兔家做客,小猴不礼貌地敲门。

2.关键提问:

这是什么声音?小兔开门了吗?

怎样才能让敲门的声音变得好听?你来试着敲一敲。

3.集体尝试敲门:把椅背当做门,试着敲一敲门。

边敲门边说:“咚咚咚,咚咚咚,小兔小兔请开门。”

4.幼儿一起来教多媒体课件中的小猴敲门。

5.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小动物敲门。

6.小结:去别人家做客要有礼貌,要轻轻地、有礼貌地敲门,主人就会为你开门。

(二)小狗去做客

1.小狗也要去小兔家做客,可它不会敲门,怎么办?

2.幼儿交流自己的办法。

(这里教师要特别关注幼儿对敲门方法的理解和表达。)

3.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小动物敲门。

4.小结:小猴和小狗都会敲门啦!它们都知道去做客时要轻轻地敲门,敲门时还要向主人说一句有礼貌的话,请主人开门。

(三)大家来敲门

1.交代敲门游戏玩法:

(1)两人结伴进行游戏,分别扮演小兔和客人,客人将“小兔”的后背当做门,玩敲门游戏。

(2)游戏可交换角色多次进行。

(这里教师要特别关注幼儿玩游戏时的情绪,以及幼儿在敲门时能否说一句礼貌的话,表示请主人开门。)

2.小结:你们真有礼貌,轻轻地敲门,有礼貌地说话,我们的朋友就开门了。

(四)一起去做客

1.动物朋友们请我们去做客,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去动物朋友家做客敲门时,要能根据不同的角色准确地称呼主人,并说一句礼貌的话,请主人开门。)

2.播放多媒体课件进行互动。

3.和朋友们一起唱唱跳跳(播放歌曲“找朋友”)。

三、延伸

和幼儿一起去隔壁班做客,让幼儿想一想,一边敲门一边可以怎么说呢?

分析:活动的设计应该是为了让刚入园的幼儿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希望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自然地开口,大胆地和同伴一起做游戏,大声地说出自己的请求。

该活动以游戏为载体,选用幼儿喜欢的动物角色作为多媒体课件的主角,整个活动以“敲门”贯穿始终。游戏的形式变化多样,有和多媒体课件之间进行互动的“敲门”,有利用椅背进行的“敲门”,还有和同伴结伴进行的“敲门”等。变化多样的游戏形式能够激发幼儿参与表达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游戏化的过程中,幼儿可以用语言和多媒体课件中的角色进行互动,主动地与角色打招呼、学习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幼儿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大胆地说,有目的地说,这既是小班阶段社会性教育目标中所要求的,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整个活动还有隐性的目标,即让幼儿“学做有礼貌的人”,“做文明的小公民”。

这是一个设计得很到位的游戏活动。我们能符合幼儿特点,选择如此活泼生动的形式,社会性教育目标一定能达到。

2.灵活运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

幼儿园大班活动——一分钟

活动目标

1.知道时间的价值,初步树立时间概念。

2.体会一分钟的长短,懂得珍惜时间。做事不磨蹭。

3.学习制订作息时间计划,并能按计划执行。

活动过程

1.在理解故事中初步感受时间

活动开始,老师给幼儿讲述了故事《一分钟》,孩子们都被元元的慌张、忙乱逗笑了。“为什么元元只是在床上懒了一分钟,最后到学校却迟到了20分钟?”当我的问题一提出,孩子们有的说:“因为元元太懒了!”有的说:“因为元元碰到了红灯!”还有的说:“因为元元没有挤上公共汽车。”他们的认识都停留在元元做的事情上,没有把元元的行为与浪费时间挂钩,同时也充分表明孩子们没有时间概念。老师在肯定了幼儿的回答之后,出示了一副图:晚起床一分钟:一是十字路口遇红灯耽误时间;一是没赶上公共汽车走着上学,耽误时间;一是上课迟到20分钟。

在图的提示下,幼儿明白了由于元元晚起床一分钟,导致了在十字路口和车站都耽误了时间,于是一分钟就变成了20分钟。但是,一分钟到底是多长呢。从孩子的目光中老师知道他们的理解仍然是混沌的,于是引出了下面的环节。

2.在操作实验中体会一分钟的长短

可先请幼儿进行猜想“一分钟可以干多少事情? ”孩子的猜想五花八门:“一分钟看一本书、一分钟可以看电视、一分钟可以玩儿电脑、一分钟能听一首歌、眨一下眼……”一分钟到底是多长?可以做哪些事情呢?老师计时,幼儿开始做实验,并把做事的结果记录下来。

一分钟后,幼儿开始交流自己记录的实验结果。“我一分钟跳了87个绳;我用一分钟涮完了牙;我用一分钟洗干净了脸;我用一分钟穿好了大衣、戴好了帽子;我用一分钟时间叠好了被子;我用一分钟看了3页书……”

“一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干这么多事情,我们小朋友生活中一定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老师及时进行了小结。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在操作和实验中真正体会了一分钟时间的长短。

3.在制定计划中理解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

幼儿有了对一分钟长短的经验,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制定作息时间计划。首先,我们一起讨论:每天早晨起床、叠被子用几分钟时间,从家到幼儿园需要多长时间等。然后,幼儿开始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计划。由于幼儿尚不认识时间,只是对多长时间能干多少事情有初步的体验。因此,我们选择了图表形式制定作息计划。

在做计划的过程中,孩子们真正把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时间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计划完成以后,我们进行了小组内交流,每个幼儿都能够把早晨需要做的事情和需要的时间说给同伴听。最后,孩子们自己提出要把这份时间计划贴到家里,并决心每天早晨严格按照计划做事,不浪费一分钟时间。可以从孩子的表现中欣喜的发现:孩子体验到了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计划的重要性,从内心产生了自己做决定的需要。经过家园的共同努力,必将慢慢内化成他们的行为。

附:故事:一分钟

丁铃铃,闹钟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多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

过了一分钟,元元起来了。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走到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他等了好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到了学校,已经上课了。元红着脸、低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李老师看着手表,说:“元元,今天你迟到了20分钟。”

元元非常后悔。

分析:很多孩子干事磨磨蹭蹭,我们对孩子一日生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或多或少有磨蹭习惯的幼儿高达78%。在家中,幼儿磨蹭的行为习惯更为严重。早晨起床让家长很头痛。大班孩子将要升入小学,孩子没有时间观念的现状急需改变,于是,老师就设计组织了“一分钟”的社会学习活动。活动能根据大班孩子的特点选择活动形式,参与性强,设计的活动符合这个年龄孩子的特点,并通过实际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了时间的可贵。这对于适应今后的生活,特别是小学生的生活,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个活动形式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孩子受到了良好的社会性教育。

第五章重点辅导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及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1.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0—3岁儿童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是其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参考指标。其项目有:与父母眼对眼注视;逗引会微笑;笑出声音;认妈妈高兴;见到妈妈的奶高兴;见妈妈伸手要抱;认生;望镜中人笑;夺走玩具发脾气;会推掉自己不要的东西;注意观察大人的行为;听到表扬会重复动作;懂得命令;理解“不”;随音乐做动作;要东西知道给;用点头或摇头表示同意或不同意。这些是0—3岁孩子逐步发展的过程。2.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内容:有对儿童自我系统发展的评价,如自我认识、自信心、自主性、独立性、坚持性、责任感等;有对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评价,如控制情绪、爱别人、爱集体等内容;还有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评价,如诚实、遵守规则、交往行为中的与同伴交往和与成人交往等等。对一个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评价,既要有综合性的评价,也要有某一个项目的评价,如对幼儿自尊心的评价等等。

幼儿社会性评价的方法:幼儿社会性发展在多数情况下,可通过其外显行为表现出来。方法可以是1.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如是否爱惜幼儿园的物品;是否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是否在活动结束时整理好东西;做值日生是否认真;对自己的过失是否内疚并尽力弥补;对集体和他人是否关心。2.情境测验:3.家长问卷调查等等。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性发展评价时,对一些难以通过日常观察得到的信息,可以通过测验、谈话、问卷等方法。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方案的编制。

分解目标并形成指标体系是编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第一步,界定尺度并形成标准体系是编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方案的第二步,按照不同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贡献大小而给他们分配其重要性程度的权重是第三步。只有三个工作全部完成,一个科学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方案才能编制成功。

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案例分析1

根据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目的要求,说说,这个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哪些社会性品格。

案例:

又到了区域活动时间了,今天的语言区里还是一样的热闹,“你贴我讲”故事林的游戏已经进行了好几次了,孩子们的兴趣依然不改。今天是李湖波和姚玲娜两位小朋友在玩游戏。他们设置了小熊过桥的游戏场景,因为这首儿

答案:后来通过这个活动不但让平时不敢说话的孩子们在游戏中敢于说话了,也培养了孩子们倾听的习惯,更达到了对合作能力培养的效果。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与同伴交往、合作,开展合作游戏,学会协调矛盾,帮助孩子们掌握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使他们能自信地与同伴交往合作,这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真正目的,所以,在区域活动时间里,用讲故事的方法,帮助儿童提高各方面的社会品格,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个活动起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

让幼儿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做人,在合作中进步,在合作中成长!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案例分析2

用所学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课程知识,说说下列案例对孩子社会性教育所起的作用。

案例:

有一天,珠明幼儿园的晨间活动是玩报纸,要求幼儿找到好朋友两个一起来运球。两人用一张报纸把球运到对面去,看哪组最先到达终点,中途不能让球掉下来,哪组掉下来了,要重新开始游戏的。

答案:通过这次活动,让平时不怎么合群的国蕾也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更感受到和朋友合作的快乐!现代社会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人的社会性行为——正确的交往、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幼儿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接班人更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性行为。所以,我们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需要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这个活动就是很好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之一。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案例分析3

有一天下午,幼儿园某班组织游泳活动。小明的爸爸妈妈一个帮忙端饭,一个帮忙拿菜。喂饭,擦嘴巴,忙得不可开交。快去游泳了,。?谈谈你的看法。如果你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活动,你会如何做呢?

参考答案: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跟温室里养育出来的花朵没有什么区别,当有一天步入社会后,家庭还能继续穷追不舍吗?对孩子给予关爱是需要的,但要注意适度。如果过分宠爱,处处袒护,事事包办,将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样的孩子总的来说是过分娇宠,有求必应:这类家庭,家长只想为儿童提供无所不到的帮助和保护,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甚至无理要求,对子女只有赞许和肯定,没有批评和惩罚,对子女的不良行为不加以适当引导。父母的权威丧失殆尽,教育无从谈起,同时由于父母过分包办代替,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就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易发脾气、好夸口的品性。

要纠正这样的做法,首先要端正父母的教育观念,其次认真学习教育知识和经验。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案例分析4

在一个幼儿园进行的晨间接待时,有几位母亲围着老师,说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幼儿园的合唱团。这位老师就分别和小朋友的妈妈谈话。有位小朋友唱歌老跑调,参加合唱团不合适,但这位老师考虑到这位妈妈的“面子”,就没有直接和她这么说,而是夸她的儿子想象力丰富,画画得好,如果参加绘画班,更能激发他的兴趣,更好地发展他的智能。孩子的母亲听了老师的话以后很高兴,给孩子报了名,让他参加课外绘画的兴趣小组活动。后来,这个孩子绘画进步很快,母亲很感谢老师对孩子特点的准确把握。请你用所学原理,分析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这个案例主要是体现了教师尊重家长的原则。教师要尊重孩子情况不同的家长,这也是与家长能达成沟通,共同教育好幼儿的基础;其次,这个教师能发现孩子的特长,帮助家长发现孩子的特长,并发展了特长,这与教师的敬业乐业有极大的关系,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没有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很难对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把握。第三,体现了这个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不是用直接拒绝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家长做出正确选择。这当然与该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幼儿教师,尊重家长是对人的尊重的体现,是以身作则的表率;敬业乐业,热爱工作又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育技巧,沟通技巧的灵活运用,是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难点问题1

1. 请举例说明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性所产生的影响。

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重新协调与成人的关系。

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儿童随着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逐渐增强,产生了更高层次的社会性需求,儿童希望得到认可和尊重,获得友情和情感。而同伴交往则为他们提供了满足这些社会性需要的机会。儿童与同伴一起玩耍、互相协商,从而体验到友谊、体验到尊重。同伴的认可、赞扬,会使儿童感到满足和喜悦;反之,就会失望,恼怒。因此,同伴交往满足了儿童对情感、尊重等方面的需求。

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在社会化过程中,儿童除了从成人那里学习和了解各种社会知识、经验以外,也从同伴那里学习到更多的经验。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可以逐渐地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并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逐渐改变自己的“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克服自己的不当行为,学会自我控制;逐步学会与人合作,并站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等等。例如,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一起玩的,如果那个儿童还像自己在家里一样独霸玩具,就会招致同伴的反对,失去同伴。在多次失去同伴的经历后,他就会把玩具分给大家玩,并逐渐懂得与人分享、相互尊重等社会规则的含义,从而融入同伴群体。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重新协调与成人的关系:儿童与成人交往时,总是处于服从地位,在成人面前,他们永远都是“孩子”,事事听大人的安排,自己很难有独立活动、独立表达的机会。但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就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这样的交往中,儿童能够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并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优势,与同伴齐心协力完成任务。一次,这种交往有助于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2. 请举例阐述教师在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中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能否真正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中,最终要经过就是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提供的发展环境才能得以实现。因此,要求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意识,以保证创设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环境,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教育活动,并随时注意自身的态度、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例如,教师组织幼儿在室外玩老鹰捉小鸡,面对小朋友争当老鹰和鸡妈妈时,教师提出:“大家都想当老鹰和鸡妈妈,可以每次只能有一个,怎么办呢?”“鸡妈妈能只顾自己躲开老鹰吗?”“小鸡们应该怎样做才让老鹰捉不到呢?”请幼儿讨论一会儿之后,游戏反复进行数次。游戏结束时,请小朋友总结游戏进行得是否有意思,谁表现好,为什么,等等。这位老师,事先提问所进行的就是社会教育。他在游戏中贯穿了幼儿社会教育内容,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游戏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轮流品格、负责精神、勇敢个性、合作能力等社会行为和态度。

3. 请说明电视等媒体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的独特而重要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影响:在社会文化的各种传播媒介中,大众传媒的影响最为深广。儿童一出生就处在大众传媒的包围之中,它作为一种社会环境,甚至作为生存环境的一部分,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独特的重要影响。

儿童看电视的过程也是认识事物的过程,通过看电视,儿童开阔了视野,认识了社会角色,并学习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更多的联系。良好的电视节目也有助于儿童合作、友好、自制的行为,同时,电视还有利于儿童掌握更多的词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电视给儿童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为学前儿童还不能准确地分辨电视节目中的是非善恶,容易模仿他们所看到的现象和行为,一些暴力的,恐怖的,不适合儿童的内容,也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因此,电视一方面帮助他们更多的认识社会,另一方面也阻止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学前儿童心灵单纯、思想简单,对节目容易信以为真,他们的生活、思想、行为模式等,就容易不自觉地受到影响。还有的儿童由于过多地接触成人电视节目,出现早熟倾向,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天真。(2)电视可能使儿童变得孤独、冷漠。孩子化在电视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户外活动则相应减少,亲子间、与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就造成“电视孤独症”和“电视儿童”等特殊人群。尤其是城市儿童,电视成了唯一伙伴。他们只从电视里获得依赖和满足,极大地妨碍了社会性发展。儿童看电视时间过长,会影响情绪,出现情绪不安或心情烦躁等情况。(3)看电视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增加。如果儿童在电视上看到的是友善的、合作的行为,他们就容易学会友善与合作;如果他们看到的是暴利和血腥,儿童学会的就可能是暴力和争斗。成人的一些凶杀、恐怖片,都不利于儿童良好社会性的形成。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难点问题2

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讲解法有利有弊,请举实际工作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讲解法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对社会教育内容进行系统生动的讲解,以使儿童较系统地理解社会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和方法,便于指导其行为。这是社会教育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可以使儿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便于教师控制教育过程,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题明确,易于儿童直接接受;反馈及时,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回答得到反馈,便于调整讲课内容和方法;有利于教师有目的地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例如,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知道的东西就比较多,例如应该如何做,才能成为好孩子,受老师和家长的欢迎。如何遵守纪律等等。这些都是通过老师的讲解获得的知识。

其缺点是:听懂了,不一定能成为行为;儿童的主动性打了折扣,变成被动灌输的知识容器;讲解充满了说教色彩,成人都不爱听,更何况孩子?讲解内容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孩子。例如,守纪律,就这点来说,如果你告诉小班孩子,需要守纪律,而让他们听讲的时间超过了他们忍耐程度,这无异于对他们的压迫。所以,使用这个方法,需要针对不同对象,根据不同情况进行。

2.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方法中,谈话法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谈话法是指在学前儿童生活教育中,师生通过对话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向儿童提出问题,也可以解答儿童的问题,不受时间、地点和人物的限制。在课内、课外、个人或集体都可以采用。同时,谈话可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儿童学习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根据儿童对社会教育内容的理解程度和疑难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谈话法有很多的优点,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花费时间太多,不易使全体儿童都参加到谈话中来。而单纯的说教,如果成为谈话法的主流,谈话也会让人厌烦,会远离儿童的真实生活。另外,只有当儿童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谈话才能进行。不然,儿童不能理解的谈话,或回答不了的问题,会造出谈话终止。

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中,使用讨论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法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就社会性问题、现象互相启发、交换看法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育方法。讨论的具体方式有成对意见交换、分组讨论,全班讨论三种。

运用讨论法应该注意以下四点:(1)选好讨论的主题。讨论的主题应该贴近儿童生活,也能引起儿童的兴趣。一般来说,采用讨论法比讲解法和谈话法更费时间,但它更有利于吸引儿童参与讨论、积极思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对讨论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要有讨论价值,即主题是完成社会教育任务必须解决的认识上的重要问题,而且儿童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讨论的兴趣。(2)要根据儿童年龄阶段进行讨论。只有当儿童具备一定讨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知识经验储备后,才能使讨论的问题顺利进行下去。年龄太小的儿童不适宜用讨论法教学。(3)教师要引导讨论,不要当裁判、阻碍讨论。教师要创设平等、宽松的讨论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关系。既然是讨论,就要让儿童自由地发言,敢想、敢问、敢说,让儿童把几种看法都讲出来,然后引导他们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的认识。教师不要当裁判,匆忙下结论。一旦有人的答案符合教师的理解,就结束讨论。这都是讨论的大忌。(4)做好讨论的结束工作。讨论应该有个结论,教师可以结合讲解法作个小结,起到强化讨论的主题、纠正错误认识、鼓励儿童讨论热情的作用,以利于以后的讨论。但也可以不做结论,引起更大的兴趣。没有标准答案的生活事件,仁者见仁的问题,都不要有一定的结论。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难点问题3

1. 运用移情训练法这种社会教育方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移情训练法是指教师或家长通过儿童的现实生活事件或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故事,引导儿童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考虑问题,使儿童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运用移情训练法应注意六点:(1)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或者是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这样儿童才能产生移情。(2)移情训练要通过换位,让儿童去理解他人的情绪,并以自己本身的情感体验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以唤起儿童的情感共鸣。(3)在移情训练中,要不断变换移情对象的身份,以训练他们对各种不同人物的移情,扩大移情的对象。(4)移情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儿童以后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的理解与共鸣,但不能只停留在对情况的理解和分享上,还应该对他们进行良好的行为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用儿童形成良好社会行为去关心他人。例如能理解小朋友受攻击的感受,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5)在移情训练中,教育者要真情地与儿童一起进行训练,不能成为局外人。教育者的移情能力和对待移情的态度能影响儿童的移情效果,因为教育者的情绪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育者加入到移情的训练中,会极大地感染儿童。(6)移情训练法应与角色扮演法、行为练习法等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 确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原则有哪些,请列举说明。

(1)目标性原则。在选择社会教育内容时,必须符合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是纲领,内容要为目标服务。《纲要》中规定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总目标,也为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提供了范围和标准。(2)基础性原则。这是学前教育的基本特征。儿童的社会教育也应立足于儿童基础素质的发展,并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一定要选择那些粗浅的、最具启蒙性的、最基础的教育内容,越是基础的内容,越是有长远的价值,也才是最适合学前儿童教育的。(3)全面性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涉及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社会教育是为其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因此,选择社会教育内容时应考虑儿童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并为其一生打基础。(4)生活性原则。要求教师在选择社会教育内容时,要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不应脱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去选择一些儿童无法体验、无从想象的内容。应该选择那些贴近儿童生活、容易让儿童感知和体验的内容。(5)时代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选择幼儿社会教育内容时,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关注社会现状和未来,反映时代的要求,使幼儿能够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必须从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出发,去充分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特点、要求,使社会教育真正起到引导儿童主动适应社会的作用。(6)因地制宜原则。要求在选择社会教育内容时,要从本地、本园、本班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宜的内容,对儿童进行实际、有效的社会教育。其实,儿童所要适应的社会环境是本地区的实际环境。各地的儿童社会教育也需要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选择最能代表本地特点的、儿童数学的内容进行。舍近求远、抛弃自己的优势,让儿童去了解抽象的、遥远的社会概念,会起不到实际的教育作用。

3. 正确处理幼儿发展评价与教师工作评价关系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发展评价的实施者,也是评价结果的使用者,教师以何种动机、态度进行这项工作,决定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而评价结果是否真实、客观,又决定了评价的目的能否实现。教师在进行幼儿发展评价工作时的态度,不仅与其评价观有关,也与幼儿园管理工作和教师工作评价制度有关。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工作运行机制,正确认识并处理幼儿发展评价与教师工作评价的关系,才能调动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才能保证教师以认真、严谨的态度进行幼儿发展评价工作,讲重点真正放在了解幼儿发展上。如果幼儿园管理工作任意将评价功能扩大化,则可能使幼儿发展评价工作偏离正确的方向。

简单地将幼儿发展评价与教师工作质量评价挂钩,严重影响幼儿发展评价工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其结果将直接对幼儿的发展造成危害。因为,非真实的评价结果对改善教育过程无任何实际的指导意义。此外,这种做法也不符合发展心理学等科学理论早就证实的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教师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幼儿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幼儿发展较好,还是存在较大问题,都不能完全说明教师工作质量的高低;教育因素作用到幼儿身上,转化为可观察到的行为,成为幼儿基本素质的一部分,并非短时间可以证实的。因此,将教师工作与幼儿发展看作因果关系,并以幼儿发展水平作为教师奖惩的依据,不仅可能导致评价的失实,还可能误导教师利用评价的内容训练幼儿,以求获得明显的短期效益。如此,幼儿发展评价就完全失去了其自身的意义。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重点辅导

第一章重点辅导

1.家庭教养方式、师幼互动、同伴、大众传媒等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家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的教养方式实现的,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社会性发展影响也不同。教育方式主要有如下四种类型:民主型(家长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意见,允许孩子表达、表现自己,给予孩子充分的交往机会);专制型(父母不允许孩子违背大人的意志,不容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给予孩子温暖、同情较少,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宠爱娇惯、过度保护);忽视型(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不热情,忽视孩子的需求,和孩子缺乏交流和沟通)另外,家庭环境中的物质条件,亲子关系对孩子社会性发展都有影响。

幼儿园环境对孩子社会性影响:(1)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影响。幼儿园园舍、活动室、儿童活动材料等构成了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这些物质的选择、安排和布置等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2)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影响。这主要是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气氛等。具体体现在教室与儿童、儿童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很大。教师是儿童在幼儿园的主要交往者,而且每天照顾和管理儿童的生活,传授给他们知识、技能等,使儿童把教师当成心目中的权威。他们往往把教师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不知不觉地去模仿教师的言行、举动,通过对教师的观察、模仿等进行着大量的社会学习。

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重新协调与成人的关系。

大众传媒的影响:在社会文化的各种传播媒介中,大众传媒的影响最为深广。儿童一出生就处在大众传媒的包围之中,它作为一种社会环境,甚至作为生存环境的一部分,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独特的重要影响。

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有三种,即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百分组成。新生儿人格结构中的唯一成分是本我。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上,弗洛伊德是一位阶段论者。他认为,儿童情绪与动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他把这些阶段称之为“性心理发展阶段”或“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这些阶段是根据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身体的哪些器官为儿童提供“力比多”的满足来划分的。由此,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潜伏期和生殖早期。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和沃尔特斯。班杜拉在建构其社会学习理论内部事件的重视时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试图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把个体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两者结合起来。社会学习理论区别于行为主义之处也在于,它并不反对对个体内部因素如认知因素的研究,认为个体行为的变化是由个体的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介绍。(1)关于儿童行为的起源。分为“直接学习”和“模仿”两个方面。(2)自我与社会学习。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观点,主要体现在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等人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和性别认知发展的论述中。作为发生认识论领域的专家,皮亚杰主要关心的是儿童认知的发生问题,即个体如何从包括社会世界和物理世界在内的现实世界中获取知识以及如何对这些知识做出解释。虽然皮亚杰理论是以儿童认知尤其是思维发展为核心的,但是他在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后来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

第二章重点辅导

1.理解实现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社会教育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实现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社会教育目标意识,以保证创设有利于幼儿社会社会性发展的环境,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教育活动,并随时注意自身态度、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2)教师应合理地分解目标。为确保目标的实现,教师一定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幼儿不同兴趣需要等个性特点,将领域目标逐层分解,最终落实到每个幼儿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上。(3)选择利用科学有效的活动。教师要根据目标选择适合儿童理解水平、符合幼儿兴趣需要的具体内容,结合社会教育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活动方式,确保幼儿的社会性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理解社会教育内容应注意的问题:(1)社会教育的内容应考虑对幼儿的整体影响。社会教育的内容有属于情感方面的,有属于认知方面的,有属于艺术方面的,教师要考虑活动对幼儿的整体影响。(2)社会教育的内容应逐步深化、丰富。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就多姿多彩,幼儿社会性发展是综合的、漫长的发展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幼儿不同年龄、身心不同发展水平,逐步深化、丰富,利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传递给他们。

2.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分解方法。

目标的分解要注意两点:(1)分解目标要逐渐具体化。目标层次要相互联系,使上一级的目标指导下一级的目标,下一级的目标成为上一级目标的具体化。分解目标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从时间角度将《纲要》的目标分解为年目标、学期目标、周目标、日目标及活动目标;也可以从教育范围角度,把目标具体化为本幼儿园目标、班级目标、教育活动和幼儿个体发展目标。(2)注意目标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一级与其他领域目标的联系。教师要注意每种活动的相互影响,使社会领域的目标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活动中,又注重社会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充分挖掘一日活动的整体教育作用。

第三章重点辅导

1.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常用方法、家园合作及家庭社会教育的指导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常用方法:学前儿童生活教育的一般方法有七种。(1)讲解法。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对生活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儿童较系统地理解社会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和方法,便于指导其行动。这是社会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2)谈话法。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师生通过对话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3)讨论法。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儿童在教师的指导喜爱就社会问题、现象互相启发、交换看法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育方法。讨论的具体方式有成对交换意见、分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三种。(4)观察演示法。观察演示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教师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向儿童出示的实物、图片、直观教具、录像等可以使他们感知的材料,使儿童通过观察获得相应的社会知识、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观察演示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具体生动性,它有助于儿童了解社会教育内容。(5)参观法。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组织儿童到学前教育机构外观察社会现象,让儿童在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思考中获得新的社会知识和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如组织儿童参观少年宫、敬老院、图书馆、超市、邮电局、建筑工地等等。(6)行为练习法。就是教师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组织儿童按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自己,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受到实际锻炼,以形成儿童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形成和巩固儿童社会行为最有效的方法。(7)强化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评价对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方法。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特殊方法有四种。(1)榜样示范法。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教师用他人的好思想、好行动和英雄事迹去影响和教育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品质的方法。(2)角色扮演法。指个人试着设身处地地去扮演另一个在实际生活(3)移情训练法。它是指一个人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去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及活动。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其情绪的易感染性,因此,移情对发展儿童的社会性有重要的作用。移情训练法是指老师或家长通过儿童的现实生活事件或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方式,引导儿童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使儿童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4)价值澄清法。它的基本内容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价值,同时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行事。价值尽管是个人的、相对的,是不能被灌输的,但有理智的人类应该有能力学会运用“评价过程”去进行价值澄清,从而形成个人稳定的价值观,这一理论运用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领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教育方法。

家园合作及家庭社会教育的指导方法:家园合作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十种。(1)家长会(2)家访(3)个别交谈(4)家园联系园地(5)家园联系手册(6)家长开放日(7)家长委员会(8)家庭教育讲座(9)亲子活动(10)家教经验交流等。

2. 能用所学理论对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进行科学性分析,养成分析现实问题能力。

分析下列案例,谈谈这个案例中教育者的方法优点。

廷廷是班上十分出众的女孩,可是在汇报演出的排练中,她显出很不高兴的样子。一首小班就会的英文儿歌,她竟无法熟练的表演。晚上,老师便对她妈妈进行了一次电话访谈。在电话中,教师将孩子表演节目和汇报演出的要求和廷廷妈妈讲清,请她试着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第二天一早廷廷妈妈的电话来了,在电话里她告诉老师,廷廷是因为没有报幕在闹情绪。老师又询问了他们的处理态度和现在的情况,廷廷妈妈告诉老师她是这样问廷廷的:“你参加表演几个节目?”“3个。”“如果每个小朋友都又报幕又表演3个节目,那么妈妈要从下午3点看到晚上8点,妈妈那么忙会有时间吗?”廷廷听了不作声了。早上她主动念起了儿歌。对廷廷妈妈的正确做法老师在电话里给予了肯定和赞同。这件事让老师感到孩子的心理十分脆弱,在老师面前有时很拘谨,在捕捉孩子的心理变化后,可以及时通过电话访谈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家长一起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分析:首先,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异常细心地关注每个孩子的情绪变化,表现了老师的责任心和工作责任性;其次,老师用电话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并讲明活动要求和孩子的活动责任,是对孩子的负责任;再者,孩子家长的谈话,尊重了孩子的个性,采取类比推理的方法,与孩子讲清道理,得到孩子的理解。两个教育者,都是爱孩子,但是不宠孩子;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从本质来了解孩子,引导孩子。而孩子所表现的理解和情绪调整方法,也从侧面反映了教育者平常的教育成效。这种家园结合的教育,这样对孩子的关爱,孩子的社会性品质会有很大的发展。

第四章重点辅导

1.独立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试就这个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游戏活动进行分析,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幼儿园小班活动:敲门

活动目标

1.能愉快地参加“敲门”游戏。

2.能在游戏的情境中大胆和大声地学说“咚咚咚××请开门”。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兔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新邻居

(一)播放多媒体课件:三座房子。

(小兔家门上贴着头像,小狗家门口有肉骨头,小猴家露出一条长尾巴。)

(二)关键提问:

1.小兔家搬来了新邻居,猜猜是谁呀?

2.提示:谁长着长长的尾巴?爱吃肉骨头的是谁?

3.小结:原来,小兔的新邻居是小猴和小狗。

二、敲门游戏

(一)小猴去做客

1.播放多媒体课件:小猴去小兔家做客,小猴不礼貌地敲门。

2.关键提问:

这是什么声音?小兔开门了吗?

怎样才能让敲门的声音变得好听?你来试着敲一敲。

3.集体尝试敲门:把椅背当做门,试着敲一敲门。

边敲门边说:“咚咚咚,咚咚咚,小兔小兔请开门。”

4.幼儿一起来教多媒体课件中的小猴敲门。

5.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小动物敲门。

6.小结:去别人家做客要有礼貌,要轻轻地、有礼貌地敲门,主人就会为你开门。

(二)小狗去做客

1.小狗也要去小兔家做客,可它不会敲门,怎么办?

2.幼儿交流自己的办法。

(这里教师要特别关注幼儿对敲门方法的理解和表达。)

3.播放多媒体课件:演示小动物敲门。

4.小结:小猴和小狗都会敲门啦!它们都知道去做客时要轻轻地敲门,敲门时还要向主人说一句有礼貌的话,请主人开门。

(三)大家来敲门

1.交代敲门游戏玩法:

(1)两人结伴进行游戏,分别扮演小兔和客人,客人将“小兔”的后背当做门,玩敲门游戏。

(2)游戏可交换角色多次进行。

(这里教师要特别关注幼儿玩游戏时的情绪,以及幼儿在敲门时能否说一句礼貌的话,表示请主人开门。)

2.小结:你们真有礼貌,轻轻地敲门,有礼貌地说话,我们的朋友就开门了。

(四)一起去做客

1.动物朋友们请我们去做客,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去动物朋友家做客敲门时,要能根据不同的角色准确地称呼主人,并说一句礼貌的话,请主人开门。)

2.播放多媒体课件进行互动。

3.和朋友们一起唱唱跳跳(播放歌曲“找朋友”)。

三、延伸

和幼儿一起去隔壁班做客,让幼儿想一想,一边敲门一边可以怎么说呢?

分析:活动的设计应该是为了让刚入园的幼儿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希望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自然地开口,大胆地和同伴一起做游戏,大声地说出自己的请求。

该活动以游戏为载体,选用幼儿喜欢的动物角色作为多媒体课件的主角,整个活动以“敲门”贯穿始终。游戏的形式变化多样,有和多媒体课件之间进行互动的“敲门”,有利用椅背进行的“敲门”,还有和同伴结伴进行的“敲门”等。变化多样的游戏形式能够激发幼儿参与表达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游戏化的过程中,幼儿可以用语言和多媒体课件中的角色进行互动,主动地与角色打招呼、学习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幼儿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大胆地说,有目的地说,这既是小班阶段社会性教育目标中所要求的,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整个活动还有隐性的目标,即让幼儿“学做有礼貌的人”,“做文明的小公民”。

这是一个设计得很到位的游戏活动。我们能符合幼儿特点,选择如此活泼生动的形式,社会性教育目标一定能达到。

2.灵活运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

幼儿园大班活动——一分钟

活动目标

1.知道时间的价值,初步树立时间概念。

2.体会一分钟的长短,懂得珍惜时间。做事不磨蹭。

3.学习制订作息时间计划,并能按计划执行。

活动过程

1.在理解故事中初步感受时间

活动开始,老师给幼儿讲述了故事《一分钟》,孩子们都被元元的慌张、忙乱逗笑了。“为什么元元只是在床上懒了一分钟,最后到学校却迟到了20分钟?”当我的问题一提出,孩子们有的说:“因为元元太懒了!”有的说:“因为元元碰到了红灯!”还有的说:“因为元元没有挤上公共汽车。”他们的认识都停留在元元做的事情上,没有把元元的行为与浪费时间挂钩,同时也充分表明孩子们没有时间概念。老师在肯定了幼儿的回答之后,出示了一副图:晚起床一分钟:一是十字路口遇红灯耽误时间;一是没赶上公共汽车走着上学,耽误时间;一是上课迟到20分钟。

在图的提示下,幼儿明白了由于元元晚起床一分钟,导致了在十字路口和车站都耽误了时间,于是一分钟就变成了20分钟。但是,一分钟到底是多长呢。从孩子的目光中老师知道他们的理解仍然是混沌的,于是引出了下面的环节。

2.在操作实验中体会一分钟的长短

可先请幼儿进行猜想“一分钟可以干多少事情? ”孩子的猜想五花八门:“一分钟看一本书、一分钟可以看电视、一分钟可以玩儿电脑、一分钟能听一首歌、眨一下眼……”一分钟到底是多长?可以做哪些事情呢?老师计时,幼儿开始做实验,并把做事的结果记录下来。

一分钟后,幼儿开始交流自己记录的实验结果。“我一分钟跳了87个绳;我用一分钟涮完了牙;我用一分钟洗干净了脸;我用一分钟穿好了大衣、戴好了帽子;我用一分钟时间叠好了被子;我用一分钟看了3页书……”

“一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干这么多事情,我们小朋友生活中一定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老师及时进行了小结。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在操作和实验中真正体会了一分钟时间的长短。

3.在制定计划中理解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

幼儿有了对一分钟长短的经验,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制定作息时间计划。首先,我们一起讨论:每天早晨起床、叠被子用几分钟时间,从家到幼儿园需要多长时间等。然后,幼儿开始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计划。由于幼儿尚不认识时间,只是对多长时间能干多少事情有初步的体验。因此,我们选择了图表形式制定作息计划。

在做计划的过程中,孩子们真正把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时间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计划完成以后,我们进行了小组内交流,每个幼儿都能够把早晨需要做的事情和需要的时间说给同伴听。最后,孩子们自己提出要把这份时间计划贴到家里,并决心每天早晨严格按照计划做事,不浪费一分钟时间。可以从孩子的表现中欣喜的发现:孩子体验到了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计划的重要性,从内心产生了自己做决定的需要。经过家园的共同努力,必将慢慢内化成他们的行为。

附:故事:一分钟

丁铃铃,闹钟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多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

过了一分钟,元元起来了。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走到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他等了好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到了学校,已经上课了。元红着脸、低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李老师看着手表,说:“元元,今天你迟到了20分钟。”

元元非常后悔。

分析:很多孩子干事磨磨蹭蹭,我们对孩子一日生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或多或少有磨蹭习惯的幼儿高达78%。在家中,幼儿磨蹭的行为习惯更为严重。早晨起床让家长很头痛。大班孩子将要升入小学,孩子没有时间观念的现状急需改变,于是,老师就设计组织了“一分钟”的社会学习活动。活动能根据大班孩子的特点选择活动形式,参与性强,设计的活动符合这个年龄孩子的特点,并通过实际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了时间的可贵。这对于适应今后的生活,特别是小学生的生活,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个活动形式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孩子受到了良好的社会性教育。

第五章重点辅导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及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1.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0—3岁儿童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是其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参考指标。其项目有:与父母眼对眼注视;逗引会微笑;笑出声音;认妈妈高兴;见到妈妈的奶高兴;见妈妈伸手要抱;认生;望镜中人笑;夺走玩具发脾气;会推掉自己不要的东西;注意观察大人的行为;听到表扬会重复动作;懂得命令;理解“不”;随音乐做动作;要东西知道给;用点头或摇头表示同意或不同意。这些是0—3岁孩子逐步发展的过程。2.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内容:有对儿童自我系统发展的评价,如自我认识、自信心、自主性、独立性、坚持性、责任感等;有对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评价,如控制情绪、爱别人、爱集体等内容;还有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评价,如诚实、遵守规则、交往行为中的与同伴交往和与成人交往等等。对一个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评价,既要有综合性的评价,也要有某一个项目的评价,如对幼儿自尊心的评价等等。

幼儿社会性评价的方法:幼儿社会性发展在多数情况下,可通过其外显行为表现出来。方法可以是1.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如是否爱惜幼儿园的物品;是否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是否在活动结束时整理好东西;做值日生是否认真;对自己的过失是否内疚并尽力弥补;对集体和他人是否关心。2.情境测验:3.家长问卷调查等等。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性发展评价时,对一些难以通过日常观察得到的信息,可以通过测验、谈话、问卷等方法。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方案的编制。

分解目标并形成指标体系是编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第一步,界定尺度并形成标准体系是编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方案的第二步,按照不同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贡献大小而给他们分配其重要性程度的权重是第三步。只有三个工作全部完成,一个科学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方案才能编制成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2304.html

更多阅读

从细节处显真实——记纪录片《幼儿园》 真实纪录片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必须严格遵守真实性的原则,尤其在细节上要真实。纪录片《幼儿园》总体上并没有什么解说词,只有偶尔的字幕介绍,最为主要的都是孩子的真实的表现和话语,就连老师和提问他们的人都很少出现在画面上。这从大

读《爱的教育》-——“父亲的老师”有感 读爱的教育有感800字

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中,主人公四月十一的日记,名字叫“父亲的老师”。  这一篇日记主要讲了:昨天,主人公的父亲从报纸上看到教他的第一位老师的新闻,他兴奋极了,便打算明天去看望他的老师。整个晚上,父亲都一直给主人公恩里科谈他的

学习《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

踏上教育这块神圣的土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工作至今已有十个年头,现在的工作不敢说是我最爱的,但既然坚持了这么久,我就要有恒心继续坚持下去,而怎样才能做一名成功的幼儿教师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通过《中小学幼

声明:《《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 青春期性教育专题片》为网友烟凡古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