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种溶洞图集 中国十大溶洞

溶洞奇珍阿庐洞



被称为“云南第一洞”的泸西阿庐古洞,是一组规模宏大、结构奇特的溶洞群。该洞群位于云南省东南的泸西县,与世界奇观“路南石林”相距仅80公里,离县城为2.5公里。由泸源洞、玉柱洞、碧玉洞三个旱洞和玉笋河一个水洞组成,因洞群位于阿庐山之麓而得名。阿庐山奇峰突起,岩石嶙峋,四周有九峰相峙,九峰之中有十八洞府,俗称“九峰十八洞”。各石峰形态各异,十八洞各具特色。九峰之间有落水洞、竖井、洞穴、地下河纵横交错,上下贯串,构成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山、水、洞、石立体网络系统,因此是一个寻奇揽胜、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旅游佳境与科学考察的实验园地。目前已将上述三个旱洞、一个水洞开放为旅游洞穴,总计旅程为3公里,四个洞穴的游览观光,大约需要3~4小时。每个洞穴都有数不清的奇石美景,每年吸引数十万中外游客,已经起到“开发一个洞,搞活一个县的经济”的启动作用,为振兴泸西县经济起着重大作用,已列为云南省级风景名胜区。

泸源洞位于阿庐山之东南麓,有泸源泉自洞内溢出而应名。洞道全长700多米,主要有10余个大小不等的厅堂组成,厅堂之间有狭道相连。洞穴呈网络展布,犹如地下迷宫。洞口上额有明代知府张继孟书写的“奇观”两字,其旁有清代东巡使廖英的“天然石室”墨宝。阿庐古洞保留了一方石碑,全名“有明云南省广西府阿庐洞记之碑”。碑刻一篇《阿庐洞记》,是明朝云南省广西府(今泸西、师宗、弥勒一带)知府解一经撰写的。解一经在明嘉靖年间做过广西知府。碑文中写明他这篇游记写于嘉靖庚子(十九年),即公元1540年。而碑刻则成于相隔365年后的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黄膺补刻的。黄膺光绪年间在泸西做官,任泸西知府,他从泸西志书中读到《阿庐洞记》这篇文字,感到很好,但又感叹“未寿诸石,盖阙如也”,就让他的儿子黄鼐以楷书书丹,然后刻了这块石碑。碑文中把洞中所见许多奇石险崖、美景异形进行了认真观察并作了记述,一直探寻到玉笋河,因“其深莫测”未作深入实地勘测。其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初十,徐霞客也曾游览考察阿庐古洞中的泸源洞。他于当天只到了洞口数十步深处,由于只见“乳柱纷错,不可穷诘”,没办法深探。第二天,徐霞客在洞前泸源寺吃了午饭后继续探洞,可惜的是这一次探游阿庐古洞由于火把熄灭,无法深入洞中,又遇秋水泛涨,无法去河对岸村中寻觅火把,只好“探其中门而已”,半途而返了。

泸源洞由洞口向内,可分三层水平溶洞,中上层为旱洞,下层即为玉笋地下河。洞的左支洞,曾发现古人类生活养息的遗址和众多石化程度很高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洞内所有大厅和通道,几乎均有各种各样堆积物,形态各异,形象奇特,色彩缤纷。洞内有风景点几十处之多,如“彩霞迎宾”、“双蛇出洞”、“古莲仙鹤”、“幽谷神钟”、“飞龙戏瀑”、“潭影映鱼”、“阿庐仙山”、“三象驰原”、“江山汇景”、“古龟望月”、“古林明月”等,景色优美,形象逼真,煞是好看。

出泸源洞,向上走4~5米即到另一洞天之口,洞内石柱林立,故名“玉柱洞”。该洞全长800多米,其特点有10余个规模不等、景色各异的宫殿式厅堂组成。最大的大厅长70余米,宽30余米,规模恢宏,内有高大石柱擎天而立,纤巧钟乳石相衬相伴,景观蔚为壮奇。行人至此,有宏观气势磅礴,微观妙趣横生之感,看后令人浮想联翩,久萦脑间。洞侧陡壁上还留有古代河床的遗迹,清晰可见,有无数大小不等经过滚动磨圆的砂砾,镶嵌于洞壁上。显然,在远古时代,玉柱洞与玉笋地下河一样,也是一条水洞,砂砾卵石层就是该地下河滚滚流过的佐证。实际上经过考察,玉柱洞就是玉笋地下河的前身。玉柱洞主要景点有“阿庐祖洞”、“云雾山中”、“千古竖琴”、“鬼府神宫”、“擎天玉柱”、“漏江石林”和“壁画大厅”等。“壁画大厅”气势非凡,长70余米,宽30多米,在1500平方米的壁画上有少林寺和尚或打坐念经,或挥拳习武;有酷似兵马俑;上端躺着杨贵妃,披着长发;右侧是黄山松,七仙女下凡;左侧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此外还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实有鬼斧神工之奇,天地造就之巧。正如明代贺勋诗曰:“烟霞古洞苍苔合,仙境分明不浪传。”

出玉柱洞,沿林荫小道西行约百余米,即到祭龙山,至半腰,复见一洞口,为“碧玉洞”。碧玉洞顾名思义,其内堆积物色如碧玉。该洞全长730米,为一狭谷式廊道,底平壁陡,顺直延伸,少有大厅大室。堆积物却众多色美,有玲珑剔透的卷曲石、阿庐玉、鹅管石等,其中有石盾极大,盾面积约20平方米,是我国目前所见的石盾之冠,堪称洞穴奇葩。有无数高悬于洞顶的钟乳石,排列有序。有的中空,形如南楚编钟,由于长短参差,厚薄不一,击打时有的声似洪钟,有的响如大鼓,能发出各种奇特的声响,可演奏成各种乐曲。击打后,优美之声响在奇妙的廊道中悠然回荡,极富有声响美和色彩美。

在泸源洞、玉柱洞垂深15米之下为玉笋地下河,多从玉柱洞的“唐仙大殿”处入口,沿阶梯下行至玉笋洞。该地下河水平如镜,流量不大(12升/秒),流速缓慢(2厘米/秒),河水清澈见底,常年不涸。两侧及洞顶悬垂的堆积物,倒影重重,形成一座幽深、迷濛、神奇的地下宫殿。玉笋地下河经过人工筑坝拦水,抬高水位,水面一般宽达8米至12米不等,使原先两岸的石柱、石笋、钟乳石有半数被淹,也有与水面相接的,远远望去如春笋破土,或似沿岸秀竹垂柳,故名“玉笋河”。洞内堆积物有的轻盈如丝,或卷或垂,悬于顶,贴于壁;有的粗大壮硕,有的孑然一身,孤傲单立;有的麇聚成群,或近或远,若即若离。轻舟荡漾,粼粼波光倒影,摇曳不定,舟移景迁,令人心旷神怡,如真临太虚幻境,变化无穷,其乐无穷,乐而忘返。800多米的玉笋河景点之美,堪称冠绝华夏各洞水面之游,足见设计者匠心之良苦,也是举国开放洞穴中最佳设计墨笔之一,是值得赞扬的少有的杰作。

玉笋河中还有一种极为珍贵的珍稀动物——盲鱼。它是一种透明的鱼类。其大如指,无鳞而有鳞痕,无眼而有眼眶,有须且长,色肉红、表里盈然,五脏六腑均历历在目。这种鱼见光不避,碰人则游。透明鱼是洞穴内特有的鱼类,由于长期生活在黑暗无光的洞穴水中,有眼难视,久而久之,眼睛逐渐退化,仅存痕迹,它的前额上却生成肉角。这种瘤状肉角实际上是非常敏感的感觉器官,用它来辨别方向,代替视觉。说明这种盲鱼本来有眼睛,有视觉功能,其祖先进入黑暗的地下世界后,由于环境的改变,代复一代,眼睛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逐渐被退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动物——穴居动物(盲鱼)。这种盲鱼对于生物的环境适应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游览阿庐古洞的群洞后,能使人领略到洞穴世界的奥秘。正如清代诗人饶崇伦对阿庐古洞留下的诗句一样:“古洞奇观久所传,亲临始觉境如仙。壁当断处疑无路,径到转时别有天。空际玲珑嵌怪石,洞中清冷漱寒泉,皇山一品留题后,不教昔年识米巅。”

泸西县还是一个兄弟民族聚居地区。有彝(白彝、黑彝、甘彝、阿鸟、撒尼、阿细等支系)、回、壮、苗和傣等兄弟民族。泸西古时为梁州,春秋战国时是楚地,西仅归属牂牁国漏江县,唐朝早期属戎州都督府南宁新丰县,明置广西府,领师宗、弥勒和维摩38寨所,隶属云南布政吏司,清改为广西直隶州,民国二年改为广西县,民国六年因县城在泸川之西遂改名泸西县至今。泸西县洞穴众多,山川优美。与阿庐古洞相距不远的有钟修缮,山上奇石嶙峋,树木葱蓊,明、清以来相继建有“春风阁”、“盘龙洞”、“钟秀楼”、“四角亭”等古式建筑。桃花山上有“玄天阁”,又名“真武阁”,是泸西县规模最大,历史悠久的道观。每年三月三,为传统踏青庙会,满山桃花满山人,称“桃笑玄天”。观下有“桃笑洞”,贯穿山腹南北,东面绝壁上有石如塌,汗迹光泽若人睡影,相传为明代唐神仙当年卧石修身之处。钟秀山麓有文庙,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建筑群体完整,结构均为木柱、砖、琉璃筒瓦屋面,为云南省第二大文庙,每年吸引众多的游客。

北京上房山云水洞

上方山云水洞位于北京西南62千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溶洞,为京郊著名山水佛教游览胜地。上方山系大房山支脉,峰奇山秀,古木参天,有云水洞、天柱峰等9洞12峰和以兜率地为中心的“七十二庵”等名胜古迹,还有隋唐辽金时的石经、石碑、宝塔等文物和数千亩原始森林。云水洞洞口有赵朴初先生亲笔所题写的"云水洞"三个大字。走进洞来,便见洞内石钟乳,石笋目不暇接。云水洞洞深六百多米,自然形成六个大厅。第一大厅高五十多米,宽三十米、厅内景物有卧虎岩,黑龙潭,二龙把门,半悬山,起火洞等景致。第二大厅有南佛、盐山、枣儿栗子山、狮子望莲、石人、二龙戏珠、攀天大柱、卧佛等景致。厅内的攀天大柱最引人注目,这是一个高三十七米的石笋,比桂林的七星岩中最高的石笋还高出十米,不仅是我国石笋中的魁首,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第三厅、四厅、五厅、六厅的景致也十分赏心悦目,那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自然景色千姿百态,实为稀奇。"十八罗汉堂",一群石罗汉前呼后拥,错落有致,形态各异、俨然是一座庄严肃穆的道场,让人不可思议。

云水洞居九洞之首,是上方山著名风景点之一,从兜率寺向西南行四公里,便可到达。该洞为南北走向,洞口朝南,洞体进深620米,由一个狭长(146米)的入洞廊道和7个平列的洞穴组成。洞穴之间分别有天然小门和管洞相连接。第二、三洞较大,长50多米,宽40余米高30米。全洞有钟乳石景观121个,分为六个展厅。第一厅有一扇高20米的石门,两条纹龙攀附其上,取名为“二龙把门”;不远的剑石丛中,卧着一只吊睛白额大虫,名曰“卧虎山”第二厅,有一块倒挂在洞顶的钟乳石,一经撞击,能发出铜钟般的声响,故称“石钟”。第三厅,有棉花山、芍药山、白面山、白龙潭等。第四厅的象驮宝瓶、鹞子翻身、牛心牛肺等更是鬼斧神工,形态逼真。第五厅中有:菊花洞、雪花洞、四进南天门。第六厅中的十八罗汉高低错落,个个膀大腰圆,威风凛凛。80年代初,云水洞开扩洞口,修筑了游路,装设了照明彩灯,此后游人大增。

这里群峰竞秀,古木苍郁,风光如画。有云水洞、天柱峰、九洞十二峰等名胜,和以兜率寺为中心的七十二茅庵等古迹。

上方山为"燕郊诸山之冠",兜率寺系大房山名刹之一。云水洞是上方山的风景之精华,这是一组深达600米的石灰岩溶洞。洞内遍布钟乳、石笋、石花、石幔等奇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全洞分六个自然地宫,主要景观有卧虎山、狮子望莲、观音说法台、双鸟对歌、十八罗汉等,共计120多景,加之灯光、音响烘托,犹如进入一个美妙神秘的仙宫境界。

上方山:系太行山支脉,离京城70公里。这里以奇峰、异洞、寺庵、流泉、古木而闻名于世。其群峰峻秀,草木繁茂,名胜密布,风光雄浑,有"燕郊诸山之冠"的美誉。山上有九洞十二峰,云水洞与天柱峰均是姣姣者。发汗岭极为险恶,有明代开凿于陡崖上的磴道262级,似"天梯",令人眩目刺激。该山寺庵荟萃,共有72座之多。华严寺建于东汉,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相传开山祖师华严禅师就住于此。兜率寺为众寺庵之中心,建于隋唐时代,院内有经幢、碑刻、壁画等文物珍品可览。

云水洞:为我国北方最大溶洞之一。其天然形成六个大厅,洞内遍布钟乳、石笋、石花、石幔等奇景120多处,千姿百态,引人入胜。溶洞奇景的成因据地质学家考证,因在距今6~4亿年前,此处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当时于海底就已沉积了厚达数百米的成岩碳酸盐物质--石灰岩。经地壳运动、海底隆起而变成了高山。石灰岩在流动的酸性地下水的漫长化学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溶洞和多彩多姿的石钟乳等奇观。

最著名的云水洞位于距北京70公里的上方山上,嵌于洞口的“云水洞” 三字,为赵朴初先生所题。洞中有山峰12座,“中天之柱”是其中的最高峰,亦称“摘星坨”;“擎天玉柱”是高37米的石笋。其他主要景点还有一斗泉、望海庵、藏经阁等。

1、骆驼峰

由山峰自然形成,宛若一匹巨驼,四蹄没于苍林翠壑,双驼摩云,仿佛神物,观看驼峰每每令人感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奇。

2、擎天柱

云水洞是上方山最著名的景观,素有“幽燕奥室”之称,具有1000多年的观瞻历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洞,也是华北地区开放最早的溶洞。云水洞有六个洞室,最大厅室高差60米,底面积2000平方米。洞内由钟乳石形成的景观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美不胜收。在第二厅中坚立的一根石笋,高达38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被誉为“擎天柱”。

3、云梯

始建于金代,明永乐、弘治、万历年间曾三次重修。依壁随岩,阶阶而上,共有二百六十二级。踏级而升,仿佛直入云霄,故得名“云梯”。上方山云水洞位于京西南62千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溶洞,为京郊著名山水佛教游览胜地。 上方山系大房山支脉,峰奇山秀,古木参天,有云水洞、天柱峰等9洞12峰和以兜率地为中心的“七十二庵”等名胜古迹,还有隋唐辽金时的石经、石碑、宝塔等文物和数千亩原始森林。

云水洞为我国北方最大溶洞之一。其天然形成六个大厅,洞内遍布钟乳、石笋、石花、石幔等奇景120多处,千姿百态,引人入胜。溶洞奇景的成因据地质学家考证,因在距今6~4亿年前,此处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当时于海底就已沉积了厚达数百米的成岩碳酸盐物质--石灰岩。经地壳运动、海底隆起而变成了高山。石灰岩在流动的酸性地下水的漫长化学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溶洞和多彩多姿的石钟乳等奇观。

云水洞洞口有赵朴初先生亲笔所题写的"云水洞"三个大字。走进洞来,便见洞内石钟乳,石笋目不暇接。云水洞洞深六百多米,自然形成六个大厅。第一大厅高五十多米,宽三十米、厅内景物有卧虎岩,黑龙潭,二龙把门,半悬山,起火洞等景致。第二大厅有南佛、盐山、枣儿栗子山、狮子望莲、石人、二龙戏珠、攀天大柱、卧佛等景致。厅内的攀天大柱最引人注目,这是一个高三十七米的石笋,比桂林的七星岩中最高的石笋还高出十米,不仅是我国石笋中的魁首,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第三厅、四厅、五厅、六厅的景致也十分赏心悦目,那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自然景色千姿百态,实为稀奇。"十八罗汉堂",一群石罗汉前呼后拥,错落有致,形态各异、俨然是一座庄严肃穆的道场,让人不可思议。

上方山距北京70公里,以山奇、林密、洞幽、寺古享誉京城。公园占地5300多亩,珍木奇花遍布,仅药用植物就有一百多种;黄精、拐枣、香椿为上方山三大特产,称为“三宝”;山上还有千年的松柏等古木。上方山是宗教名山,各寺庵的中心为兜率寺,登上由262级绝壁石阶组成的云梯才可到达。

山内有九大洞穴,最著名的为云水洞,嵌于洞口的“云水洞” 三字,为赵朴初先生所题。洞中有山峰12座,“中天之柱”是其中的最高峰,亦称“摘星坨”;“擎天玉柱”是高37米的石笋。其他主要景点还有一斗泉、望海庵、藏经阁等。

一、生态资源

上方山茫茫林海,峰峦叠嶂,有水皆清,万壑鸟鸣。山花烂漫的上方春色,苍翠欲滴的上方夏日,红叶满山的上方秋色,雪被松柏的上方银裹,构成了变幻无穷的森林景观。 5300 多亩的原始次生林孕育了北京地区最大的名木古树群,公园内共有一级古树 51 株,二级古树 4000 余株。其中以松树王、柏树王、槐树王、银杏王为首的四大千年树王各显风姿,各领风骚。上方山是森林的世界、植物的王国。 330 公顷的林地内共有植物 103 科, 363 属, 645 种,我国特有以及北京地区首次发现的多种植物在上方山均有分布。其中香椿、黄精、拐枣被称为上方山“三宝”,载誉北方,闻名久远。上方山负氧离子浓度为一般空气中的 8 倍,有“天然氧吧”之美誉。穿梭于山林之间的野生猴群,更为这片秀美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和灵气。远离都市的喧嚣,来到寂静、秀美的森林和花丛中登山、健身、吸氧、洗肺,即能充分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能在不知不觉中收到强身健体、治病怡神的功效。

二、岩溶地貌

上方山古洞众多,最称奇的有九洞,皆天然形成,这些古洞各具形态,令人叹为观止。九洞之首为云水洞,是我国华北地区最早开放的溶洞,素有“幽燕奥室”之称。早在 1400 多年前,云水洞便有僧人的行迹。洞内 108 处景观皆为历代僧人命名而成,凝结着历代僧人的智慧,是上方山历史文化的结晶,使云水洞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洞。云水洞内各种岩溶沉积物种类齐全,形态各异。由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形成的天然景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游人目不暇接。第二大厅中高大 38 米的石笋,被誉为“擎天柱”,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洞中的石钟、石鼓、石琴能够敲击出悦耳动听的音乐,令游人在惊叹中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上方山“天坑”是园内又一独特的岩溶地貌,是继广西、重庆“天坑”之后在我国北方首次发现,坑底部生长着多种植物,并发现了古代多种动植物化石,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旅游探险价值。

上方山群峰耸秀,变化万千。苍翠的峰峦,形成一个林帐掩映的山环。古往今来,上方山奇峰独得世人青睐,善诗者歌,能文者赋之,喜言这传之,形成了上方山十二峰的名胜。

三、佛教源流

天下名山僧占尽。早在 1400 多年前的东魏时期,上方山就有高僧来此开山建寺。一千多来,上方山更替了一幕幕繁华,成为北京西南著名的佛教名山,佛教圣地。上方山现有有寺庵及遗址 72 座,其中最著名的是始建于隋代的兜率寺。五进殿宇居山正中,群峰环拱,诸庵翼附,甚为雄伟。雕刻于大殿后墙石壁上的《佛说四十二章经》,归纳了佛经中的四十二段语录,是佛经中的精髓。修葺于明代的古云梯有 262 级,开凿于岩壁之上,拾阶而上,仿佛进入云霄,极为险峻。上方山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塔群, 54 座古塔占北京市古塔总数的四分之一。走进上方山,展现给您的将是一幅生动的佛教文化的历史画卷。

石花水洞

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十分罕见的石花溶洞,位于海南儋州



石花水洞 -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国营八一总场的英岛山下,距离儋州市仅28公里,北临两院热带植物园景区,南临著名热带雨林尖峰岭景区,为海南难得的特色地质景观。1998年,八一农场进行石灰石采掘时,在英岛山意外发现了一个石花溶洞。次年,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专家考察后认为,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十分罕见的石花溶洞,形成于140万年以前,并当即建议将其命名为“石花水洞”。



石花水洞 由旱洞和水洞组成,经中国溶洞学会专家考证,此洞于140万年前形成。旱洞长度为1.5公里(目前仅开发230米)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石竹、马牙石、石旗、石瀑布、石舌、卷曲石等几具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景物,尤其卷曲石最具特色,它的形成目前尚不能科学解释,专家称其为国宝级品石。水洞长3至15米,水洞内造型奇特,洞内布满石花,又一巨大钟乳连接洞顶和洞底,有如海龙王的“定海神针”,地下河内惊现极为珍贵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娃娃鱼,坐船从地下河走出,宛如游览龙宫一半,极为神秘。洞外怪石林立,有如春笋遍野,有些怪石上面附着一亿年前古生物化石,极有科学价值。



石花水洞 洞里还有国宝级奇品——卷曲石,卷曲石是地质专家在洞内探测时意外发现的,位于旱洞中部的顶部,大约有1010平方米之多。这种“卷曲石”是一种白玉色棒状、卷曲状或豆芽状的方解石结晶体,色泽柔和,单体长度可达44-66cm。中国溶洞协会有关专家考察认定,这种“卷曲石”不是水滴形成的,其成因目前还是一个谜,目前只在美国、罗马尼亚、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发现过。此前黑龙江一个石花溶洞内也曾发现过这种石体,但在海南儋州石花溶洞发现的“卷曲石”,不管是从面积、形状等都是中国首屈一指,堪称是世界一大奇迹。石花水洞卷曲石的发现,已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高度关注,国家博物馆也已对这种石体进行了采样收藏和研究。



石花水洞 蜿蜒曲折,宽处达10来米,窄处也有二、三米,游人可乘船游览水洞。石花水洞全长约5000米,但目前仅开放了550米长的游览线路,其中旱洞游览长度200米、水洞游览长度350米,游览全程约需40-50分钟。



石花水洞 洞内石壁上还布满一种奇特的石花,这些石花形似珊瑚,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据专家研究,这些石花的形成与溶洞内的石笋、石竹、石瀑布等有所不同。后者多为滴水、流水和停滞水沉积而成,而石花则是由渗透水、飞溅水、毛细水沉积形成。最为令人称奇的是,洞内半空中横亘着一座石花形成的薄壁,恰似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

地下仙境九龙洞

  贵州省铜仁市城东17公里的马岩乡骂龙溪右侧有一观音山,峭壁嶙峋,漫山翠竹,背靠郁郁葱葱的六龙山,面临逶迤秀丽的锦江河。山腰有一天成洞府,名“九龙洞”。相传六龙山上有六条黄龙,相邀锦江河中三条青龙,于此洞相会。九龙来洞中相聚,顿觉如入蓬莱仙境,胜过天堂龙宫百倍,都想将洞府据为己有,相争不休,待到鸡鸣报晓天将亮之时,已不能返回各自居所,只得盘踞在洞内深处一巨形彩柱上,直至今日。山下有一小溪,因九龙争洞相闹,不得安宁,就骂龙不止。因此,“九龙洞”、“九龙盘柱”和“骂龙溪”等名,相应而生了。

九龙洞宽阔恢宏,宽有70多米,最宽处达100米,高30~70米不等。洞分上下两层,由7个大厅、12个景区组成。其中石柱、石笋有数百根之多,30米以上的石柱有8根,20米以上的有6根,10米以上的有18根。另外有一竖井状的天厅和一条地下河。现已探明,洞长2248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洞内厅厅相连,洞洞相通,景象万千,各具风采,有的如天降飞瀑,有的似洞中红云,有的如猛狮怒吼,有的似孔雀开屏,有的如驼队,有的似猴群,飞禽走兽,虫、蟹、螺、龟,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些景象,犹如一幅幅晶莹剔透的立体壁画,装点在大厅四壁,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当游人走进洞堂时,感到处处是火树银花,交相辉映,如入艺术殿堂,又像误入水晶迷宫,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第一洞厅为略斜的平顶溶洞,右侧石柱林立,有“水帘洞天”、“龙口含珠”、“雄狮托塔”、“龙洞夕照”、“雷峰一瞥”、“南国白象”、“长空依剑”等景物景观,均奇丽异常。第二大厅为平顶洞穴,整个顶板上宛如霓霞一样网状石帘,它们是沿裂隙生长的钟乳石,密集成帘状。远远望去,组成一派云雾山中的天然景象。左侧“仙人床”前,石幔轻撩,纤巧玲珑,轻纱缥缈;右侧“翠竹”丛中,绿影摇曳,杂以白如玉石的钟乳石,青如墨黑的石柱,有“独立寒秋”、“海花叠翠”、“仙女起舞”、“玉柱银花”等景。第三大厅为圆拱顶大殿堂,为全洞的精华,可容万人。在灯光掩映下,如临雾里桃源,月下仙乡。两侧各有三根粗壮雄伟的擎天大柱,与洞顶相接,高30余米,其中一柱高达39.88米,周围13.74米,为洞穴中“玉柱之王”,也是我国目前开放的洞穴中最高石柱。高大的石柱与洞顶下渗的脉流形成的悬挂滴石——石幔逶垂缀联,形成飞龙在石柱顶端盘旋起舞。柱身满布石花,须爪宛然,甲鳞欲动,有如金雕玉镂,名“九龙盘柱”。故第三大厅又名“龙柱大厅”。大厅中有“双子滴石”,两根石柱顶低相连,中腰分离,系局部滴水位移形成的孪生、分离、重逢的结果。“金壁玉菇”(又名“金色的海螺”),如菇似螺,是由于随着滴水量与碳酸钙浓度的变化,气流的旋回,温度的变化而生成螺锥形钟乳石。“水母石”位于洞厅边缘坡处,高9米,围长27米,呈帽状钟乳石,它是由于帽状层的叠加、变高、裂缝渗流滴水沿齿状帽沿檐漫流,在每一棱齿下端凝结成的葫芦状、串珠状、瓜豆状钟乳石。渗流水还携带着各种矿物成分,在帽檐边形成色彩斑斓的水流构造的条纹,如流苏一样,亦为洞内一绝,在全国洞穴中也是首屈一指的。“龙虾出洞”景观,惟妙惟肖,因渗流水沿平缓“S”形裂缝漫流形成的横挂弯曲的石幔。在九龙石柱的脚旁,有石笋和塌石堆积砌叠,有的如猛兽扑腾翻滚,有的似雏鸟啾啾,有的像孩童围桌攻读书诗,有的若春笋破土而出。此情此景,实为鬼斧神工、天地妙成的自然奇观。

出洞处是一小洞,有长50余米的地下河,沿途流水淙淙,时而涉水,时而踏蹬。河水明澈,流经洞前峭壁成飞瀑急泻而下,如白练百丈。地下河右侧,又有一小洞,洞内“梯田”层层,岚光掩映,“远村”、“近落”依稀可见,一派田园风光。

据碑文和地方志记载:九龙洞在元、明之际早已有佛门和尚在此从佛,至今已有43代。传说明末颇禅大师塑弥勒、燃灯、释迦三尊佛像于第一大厅中,两边分列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洞口塑有韦驮站像,洞前建有茶亭和长廊。清同治年间,增塑刘备、关羽、张飞三义像于洞,总计共塑佛像、神像50余座。

九龙洞外左侧1.5公里处有二小洞,一洞出冷风,夏日凉风徐徐,爽人心肺;一洞出热空气,三九寒天,冒出融融热气,因名“冷热二风洞”。

九龙洞的四周,皆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峰丛林立,溪谷幽深,苍茫竹海,百里不绝,雄奇险秀兼为一景。故前人有诗曰:“挺然孤秀吐奇峰,知是莲瀛第几重?云海拓开千里目,天风吹下数声钟。涧泉澄澈白莲涌,碑碣模糊碧藓封。谁谓遐荒无胜地,青鞋踏遍快游踪。”离九龙洞1公里许的莲台峰,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四周皆悬崖绝壁,百丈深渊。只有一石阶独径,从洞口蜿蜒曲折而上,可至莲台峰。若泛舟锦江,仰视莲台峰,犹如一条首尾相接、上下依存的巨龙,围绕着上山,轻云薄雾在腾飞之中,加上层层林带,淙淙的飞瀑、流水点缀其中,景致极为壮观佳丽。至峰顶,近可鸟瞰清澈碧绿的江水,远可眺望连绵不断的群山,百里内的山光、烟岚、水色和帆船,无不尽收眼底。

莲台峰建有莲华庵(又名莲花寺),筑有玉皇阁、观音阁等佛家建筑。这些建筑物均随山就势,亭依壁立,雕梁画柱,堪称建筑一绝。由莲花寺拾级而上,经二道山门,至“一线天”,再攀“通幽峡”,进“钻天洞”,过“奈何桥”,至“望乡台”(又名“舍身岩”)等佛家三绝。雨后初晴,浩瀚无垠的晨雾顺着江溪河谷滚滚而涌,不到一刻功夫,只见一片茫茫雾海中只剩露出几重黛色山峦,峰随雾动,雾随峰转,如诗如画,如醉如迷,就使人犹如置身于蓬莱仙境,有飘飘入仙之感。偶尔之机,透过晨曦薄雾,“舍身岩”即有“佛光”出现。这种地处绝境的鬼斧神工,集人力与自然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九龙洞莲花寺又历为黔东、湘西著名古刹之一。由于这里山势雄踞,地势险峻,在清咸丰、同治年间,这里又是“红号军”农民起义的据点之一。

九龙洞的形成和景观的生成与其他喀斯特溶洞一样,属于碳酸盐岩石的一种普通而奇特的地质地貌现象。这里出露的是寒武系(距今约5亿年前)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石灰岩地层。雨水降落到地面,吸收了二氧化碳等酸素,沿裂隙孔隙渗入地下,沿途溶蚀了灰岩等岩石的岩壁,逐步扩大,形成落水洞、溶蚀漏斗,将地表水灌入地下,直达地下水面附近,转为横向流动,沿途溶蚀,侵蚀加以部分顶板塌落,形成各式各样的溶洞。地壳阶段性稳定时间越久,则横向溶洞的发展越长大、越奇特。地壳上升,地下水面相对下降,溶洞向下一层发展,逐步袭夺了上层旧溶洞的水,使上层旧溶洞逐步干涸。当地表水沿裂隙孔隙下渗时,洞顶洞壁仍有滴水下渗,进入洞内,压力温度突然变化,二氧化碳逸出分散,水分蒸发,使已饱含碳酸钙等盐类物质的滴水重新结晶沉淀,贴附在洞顶或洞壁上,这些化学沉淀物,总称为“灰华”。由洞顶下垂者称“钟乳石”;由洞底向上堆积者称“石笋”;相对同生,直到上下相对连接时称“石柱”;滴水常沿裂隙成排下滴,使钟乳石成排下垂,称“石帘”;石笋成排,称“石屏”。裂隙和孔隙可以扩大,也可以填塞,使滴水位移,加以气候变迁,雨量时多时少,溶蚀速度时快时慢,灰华成长幅度时大时小,再加以滴水中含有多种矿物成分,致使洞内各种灰华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玲珑晶莹,极为奇特壮丽。

1980年10月,九龙洞被列为县级风景区,1987年升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目前已成为黔东、湘西、川东南数十个县的旅游胜地,受到世人瞻注。目前已吸引全国及港澳同胞慕名前来观赏。

神州瑰宝织金洞

织金洞原名“打鸡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城东北23公里处的官寨乡东街口,离省会贵阳市152公里,距贵州西线旅游中心城市安顺市122公里。它地处乌江源流之一的六冲河南岸,三岔河北部,属高位旱洞。1980年4月织金县政府组织的旅游资源勘察队发现此洞。

由织金县的三甲沿新建的旅游公路逶迤而上,至绮阳河右侧,有景点“旗鼓锁水”,是右旗山、左鼓山,取旗鼓相当之意扼守洞门。续进,绮阳河伏流、明流相间出现,高出耸立着一座座天生桥,其间有洗马塘、小槽口、大槽口三座相连接的天窗,小槽口居于中间呈竖井状,垂深195米,气度惊险非凡。如该段蓄水成湖,可泛舟其中。如果织金洞是条龙,那么“旗鼓锁水”、“群桥平波”就是龙的两只眼睛。

该洞长11公里,已勘察部分长6.6公里,面积约20万平方米。部分洞厅已开放,部分洞厅作为科学研究而暂时封闭。洞内遍布石笋、石柱、石塔、石鼓、石盾、石花、石芽、钟旗、卷曲石、月奶石、鸡血石、葡萄石、蛇皮石、松子石、晶芽、云盘、云碟、穴罐、谷针田、梅花田、珍珠类田、边石坝等几十种沉淀物,是我国沉积类型最多的洞穴。

  洞口位于山腰,高约15米,宽约20米,状如虎口。其内的“迎宾厅”,长200米,高80米,宽50米。由于洞口光照射,厅内长满苔藓,遍地花草,是一座花园式洞厅。有景点“双狮迎宾”、“玉蟾望月”、“飞来石”、“普贤东渡”等。洞顶左侧,有一个直径10米的天窗,每当阳光顶射时,光线如万束金针直射洞底,而洞内水汽在阳光中上浮,形成彩色光环。当天窗周围凝结水从窗顶下滴时,阳光照耀水珠,如同天神向下抛洒一枚枚金币,称为“圆光一洞天”或“落钱洞”。在皓月当空,位值天窗上空时,形成大月套小月,双月叠出,特别是中秋节晚上,具有“一轮玉镜当空,四壁苍烟凝露”的风光。侧壁旁一小厅,中有一棵10余米高的石笋,形如核弹爆炸后冉冉升起的蘑菇云,名“蘑菇厅”或称“万年灵芝”。厅内还有直径约4米的圆形水塘,站在塘边,可观看塘中如林石笋和洞窗倒影,名“影泉”。

“讲经堂”长约200米,宽50米,因碳酸钙沉积形如罗汉讲经而得名。中间有一面积300平方米的水潭,被钟乳石间隔为二,名“日月潭”,系织金洞低点,也是该洞最冷的地方。由于冬季或夜晚的冷空气从洞口进入洞厅,顺坡而下,沉降在洞底,一般年平均气温为6~8℃,比洞外的年平均气温14℃,低6~8℃。夏天入洞,顿觉寒风刺骨,往往发病,群众疑有洞妖作怪,故无人进洞,使得大好景观景物得以保存。“日月潭”中沉积物高20余米,底部周围10余米,形如三层宝塔,顶端坐一佛,如聚神讲经。东侧半圆形石台上众多罗汉齐集谛听,有的手捧经卷,有的托腮凝思,有的问讯于邻,有的低头遐想。洞壁如七彩壁画,呈山峦、林海、沃野、流水诸景。潭北为陡坡,石径盘旋而上,伸手可触及顶板,名“摩天岭”。左侧有九根石柱,毗邻成排,直抵顶棚,形如蟠龙,称“九龙撑天”。

“塔林洞”又称“金塔城”,面积16000平方米,有石塔100余座,呈金黄色,熠熠闪光。最高达30余米,底部周围20余米。群塔将景区分隔为11个厅堂,其间遍布石笋、石柱、石帷幕、钟乳石、旗状钟乳石,形态各异,映衬群塔,气象千万,气度非凡。夏季洞温升高,水汽上浮,远观霞光万缕,瑞气千条,富丽堂皇,犹如“金塔之塔堡”。这里也像一座大森林,在群塔间行走,如同在丛林中漫步,只见那一丛丛塔松、青松、彩珠楼、洞穴珍珠,叫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蘑菇潭”,潭水甘冽清澈,中有无数朵石蘑菇,影随波动,潭前石花成片成簇。“石鼓”面平中空,水点滴在鼓面上,咚咚作响,声如击鼓。“塔松厅”内有两株石松,一棵褐黑色,高5米,酷似针叶的钟乳石聚集成片状凝结在主干上,上小下大,呈塔形;另一株高近20米,层层叶面上如覆白云,名“雪压青松”,造型惟妙惟肖,堪称一绝。在树丛深处,还隐藏着一只活灵活现的“金丝猴”。

“万寿宫”恢宏宽大,远古时代洞顶崩塌的巨石堆积如山,亦称“万寿山”。在零乱的巨大石块上又沉积了大量沉积物,上有珍奇“穴罐”,呈椭圆形,旁有“鸡血石”,晶莹绛红,酷似孔雀开屏。还有“寿星”三座,高10~20米不等。洞顶和洞壁由黄、白、红、蓝、褐等诸色涂成,形成一幅优美的画卷。

“望山湖”为长170米,宽40余米的人工修饰地下湖。这里是洞中枢纽,可通往各大景区。湖边钟乳石呈黑色,其中最大的一棵高为10米,形如铁树,满身长有千万颗黑色石珠,上端左侧呈白色,如雪花披覆,称“铁树银花”。湖东北岸是一陡峭斜坡,岔路歧出:一条道路走18盘,绕27拐,登441级石阶,跨过“南天门”,闯进“灵霄殿”;另一条经422级石阶,进“北天门”,入“广寒宫”。由湖边仰望“南天门”,但见雾霭缥缈。

上“南天门”,游“灵霄殿”、“广寒宫”等的游览路线,称大循环,由“望山湖”折回称小循环。但登“南天门”,与登泰山的南天门一样,十分艰难,而洞内许多精华都在“南天门”以外。故此,古稀老人多以小循环路线观赏景色,而绝大多数游客则登18盘,绕27拐,闯荡“水晶宫”和“灵霄殿”。“水晶宫”又名“雪香宫”,全长300余米,面积6000平方米。堆积物如茫茫雪原,冰柱四立,玉帷高挂,俨然如一派北国风光。其间有20多块自然顶着“谷粒”的针田、珍珠田和梅花田;有20余个大小不等的石盾,坠苏四挂;有数十面红色透明的钟旗,扣之声如钟,余音萦绕;有数十个小潭,潭内倒映冰柱雪山,愈加神奇。其侧有百余竿石竹成为“竹苑”,亦称为“石竹园”,如丛篁密筱,意趣横生。最奇特的是“卷曲洞”,在200余米的洞厅顶棚上,布满数以万计的晶莹透亮的卷曲石,中空含水,弯曲横生,甚至逆上,不受地心吸引了的影响,自由地向任何空间卷曲发展。对卷曲石的成因至今仍是洞穴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因而也是洞穴学界公认的珍品。

与“水晶宫”相毗邻的“灵霄殿”,高40余米,面积5000余平方米,两壁悬垂百尺石帘,色彩斑斓,像煞天阙帷幕。殿内钟乳石洁白无暇,形如华表、玉塔、云鹤、神女、玉兔和银耳等,其中一根直抵顶棚,称“擎天柱”。柱后有20平方米的水池中,石莲飘浮在水面,称“瑶池”,池旁有“神女与蛇”,千奇百怪,妙不可言。

由“灵霄殿”右转即为“北天门”,进入“广寒宫”,在5000多平方米的宫殿内,群山耸立,陡峭险峻。两山间为开阔平地,其中有60余米高的“梭罗树”,长满成千上万朵“石灵芝”;有17米高的“霸王盔”,酷似古时武士头盔,游人到此,都想伸头到盔下比试,可是人站进去都嫌帽子太大;有50米高的“石佛”,巍然屹立;有17米高的“银雨树”,亭亭玉立,洁白有光,披金洒银,为一棵罕见的透明结晶体,从白玉盘中冲天而起;前面还有一棵比它高出5米的先辈,可惜已经崩倒横卧于地下了。

出上述几个大厅业已开放外,还有几个大厅未开放。如“金鼠宫”,这里居住着洞穴土著——洞鼠,它们排泄的粪便,堆积成山。在尽端的有“水乡泽国”、“宴会大厅”、“北海垅”和“江南泽国”等,漫谷长廊,洞道深长,壁间钟乳石奇异多姿。其中“宴会大厅”面积1万多平方米,洞床平坦干燥;“北海垅”有数条游龙似的边石坝,蜿蜒伸展,钟乳石、石柱间有一深潭,潭中矗立9根石笋,称“清潭九笋”;“江南泽国”系流水湖泊,水塘水田交错,流水潺潺,田水如镜。此外还有“十万大山”,最宽处跨度175米、高150米,地势起伏,石峰丛立,如重峦叠嶂,山峰间常有迷雾缭绕;有“金塔山”,成林石树;以及有“螺旋树”、“珍珠厅”、“古河遗迹”等。

织金洞是国之瑰宝,天下奇观,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洞穴的魁首。它的各种造型无一不逼真,无一不形象。这种形象美,从“我”的主观想象出发,像我的愿望,像我的幻想,像我的事物,是有人气的,因而也是有情感的,构成了一个人的世界,一个有趣的、奇妙的世界,也是一个生气蓬勃的世界。游览后,给人留下一种记忆,一种美好的隽永回味,叫人徜徉其间,令人精神舒畅、宁静、亟思、从容寻求精神慰籍或满足。这正是织金洞的艺术真谛和魅力。

“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这是作家冯牧的赞词。“此景闻说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游?”这是国务院旅游协调小组组长谷牧的话。这也是千真万确的游人的感叹和心声。

北国珍宝本溪洞

  本溪水洞位于辽宁省本溪市境内的太子河畔,西距本溪市区30多公里,东离小市火车站4公里。1983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1987年7月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该洞由三个洞穴构成,作为主体的九曲银河洞(水洞)位于中,蟠龙洞(旱洞)位于右,银波洞(泻水洞)位于左。整个洞体的自然形态呈龙形,蜿蜿蜒蜒有13个大转弯,总体为西北东南向,全长3000米,洞宽8~38米,高6~50米,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容积达36万立方米。洞口宽28米,高20米,呈拱形、半月状,形如蓝鲸张口猎物,又似雄师昂首吼天。九曲银河洞终年有水,水量每昼夜约为1.4万~2万立方米。水位曾稍加抬高,洞平水稳,水力坡降为0.5‰左右,洞水平均深为2米,最深处为7米,游船可在宽阔平静的水面上来往自如,互不干扰。洞中温度变化不大,冬夏仅差1~2℃,年平均温度在10℃左右。盛夏时,由于洞内外温差甚大,洞外水汽常因与洞内低温交错冷却凝结成雾,便会出现云遮雾掩、时隐时现的迷漫现象,传说是由于妖蛇孽龙在洞内向洞外“呵气”造成的。

九曲银河洞有四宫、三峡、四十六景,即银河宫(四景)、芙蓉峡(四景)、二仙宫(七景)、双剑峡(四景)、玉皇宫(九景)、玉象峡(九景)和尾端的北极宫(九景)。银河宫是九曲银河洞的第一宫,建有乘游艇的码头栈道,左通银波洞,右连蟠龙洞,高6米,宽20多米。口部有“飞泉迎客”,泉水从10余米高的侧洞中倾出,沿峭壁下泻,霰飞珠溅,碎花缤纷。由栈道乘电艇逆水而上,无波少浪,洞大河阔,洞中幽晦,爽人心肺,有飘然羽化登仙之感。船过银河宫,就迎芙蓉峡,仰观百米洞顶,无数钟乳石倒垂,如“宝莲灯火”,灯火火焰却一律吹向洞口,呈翘起状向前,这可能是由于洞内有阵阵清风向外吹拂造成的,或因洞口阳光直射、折射至此,喜阳光的低等生物(藻类)就向阳光方向生长的生物喀斯特作用所致。芙蓉峡洞水清波涟漪,两岸石幔如画,正是“一游赢得襟怀爽”。过芙蓉峡,进入二仙宫,即成石笋世界,遍地皆是的石笋,大小不一,高矮参差,大的成横空出世,小的如雨后春笋,形如“玉帝”、“王母”、“西天佛祖”、“南海观音”、“东方圣帝”、“北极玄灵”,栩栩如生,无一不像。有景点“聚猿坡”、“蟠桃盛会”、“福寿双星”、“金钟宝刹”、“玉柱擎天”,还有“龟蛇锁江”则是两块巨石相对立峙河畔。穿过“龟蛇锁江”,就到双剑峡,峡顶“倚天长剑”、“斩妖神剑”直插水面,长四五米,双刃凌波,点于水面,剑光森森,令人惊骇不已。玉皇宫为第三宫,钟乳石纷垂,石笋林立,艇移景迁,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游兴盎然。宫内有“天王宝塔”、“太白神笔”、“巨笏朝天”、“南海菩林”、“麒麟望天”、“千钧石”、“仙姑岩”等奇观,具有“瑶宫瑰景异尘寰”、“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仙乡幻境。玉象峡是水洞第三峡,也是最长的一峡。有“大醉塔”者,已倾斜45°,斜躺于洞壁,摇摇欲坠而不倒。传说此塔原本尘世之物,因受日月之精华,吸阴阳之原气,已修炼成正果,可列位于仙班,只因偷饮西天王母的玉液琼浆,被玉帝降罪,还其本来之面目,永远歪斜于洞河之滨。峡内“玉象戏水”一景,白象惟妙惟肖,传说为释迦牟尼尊者如来佛得坐骑,受九曲银河洞内清冽甘甜洞水的引诱,插鼻清流,渴饮不止,忘返西天,留于人间洞府之中。最后到了北极宫。初进此宫,雨雾溟濛,寒风习习,拂面而来。再进则是珠雨溅落,湿人衣裙。有景点“珠峰挂玉”、“天山烟云”、“昆仑披雪”、“雪山映日”、“海兽双欢”和“银鹰独立”等。尽头为一巨大岩石,矗立河中似为“天石当关”,水从底部涌出,洞不知去向,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了。

蟠龙洞顾名思义,状如龙蟠,首尾相衔,甚为罕见,有12个景点。有两个洞口,一可折腰伏进,一可侧身仰进。进入主洞,乃见大洞小洞、左洞右洞甚多。有“海眼”一景,系圆圆一井潭清泓,不知水自何来,不盈不涸,似通东海,令人遐思为“海之眼”。最奇特的为“香脂壁”,为一片石幔,色彩缤纷,有的青光,有的杏黄,有的乳白,有的银脂,从中却透出阵阵芳香,这种因沉淀而有香味的石幔与浙江金华双龙洞钟乳石的香味一致。洞内有“龙涎幛”和“龙涎潭”,“龙涎幛”系一壁连接顶底的大片石幔,条条褶皱,缕缕丝流,如龙涎吐滴壁上;“龙涎潭”,则为一池清水,幽晦深邃,似龙涎滴聚池中。经“过缨峡”,来到“悬峰岩”,岩为群峰倒垂穹顶,尖利如削,令人触目惊心。蟠龙洞有一段河水畅流,养有十分名贵的虹鳟鱼,该鱼又名瀑布鱼,产于温带,对水温、氧气的要求十分苛刻。洞内养鱼是一大创举,并构成佳景“洞河观鱼”。

银波洞是水洞水的排泄口,洞长不超过70米,洞体矮小,游人难以深入,而水由岩下流出,排入太子河。因洞内蝙蝠众多,又名“蝙蝠洞”。有一种红色蝙蝠,白天夹杂在成千上万只灰褐色蝙蝠群体中,栖息于洞内,倒悬于洞顶,粗略一看,像岩隙间生出鲜红的玛瑙。洞水清平如镜,可见鱼儿成群徜徉游弋,倏忽而去,为寻食和争食蝙蝠粪便竞相奔忙。

很久以来,本溪水洞以神秘虚幻的景象传诵人间。在丽日蓝天、风清气爽的时刻,可见薄雾缭绕,轻烟弥漫,飘飘忽忽,氤氤氲氲,或高或低,在洞口飘移;在阴云叆叇、大雾弥天之际,侧耳洞畔,却可听到淙淙叮咚之声,悠扬悦耳,抑扬顿挫,“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种“仙乐”,疑是神仙宴庆奏乐。当地流传着种种神话:一说水洞是群仙聚会的地方;一说是“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的长眉老祖李大仙常来这里邀请众神宴饮;也有说水洞里锁缚着九头蛇妖和一条孽龙。因此居民敬畏神妖,不敢涉足其间,时有来者,也仅在洞外求神讨药,益增水洞的神秘色彩。日本侵略者侵华期间,关东军曾一度占据此洞作为军火库,森严壁垒,当地居民均避而远之。直至50年代末,才有政府派来的考古队与地质勘探队相继进洞勘测和发掘。考古队在洞口出土新石器时期的石针、石斧以及自殷商至金元年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器具,如骨针、陶器、铁器、青铜器等,这里无疑对古代我国北方人类生产、生活和气候、地理环境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除了本溪水洞有“青溟浩荡”的洞水,“迷花奇石”的碳酸钙堆积洞穴精萃以外,在相距4公里的西北有山明水幽的温泉寺疗养胜地;东南15华里是出土不久的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庙后山;过庙后山则是云遮雾掩、风光旖旎的素有“东北小黄山”之称的关门山;关门山之南即为高热泉水涌流的汤池沟;东北30华里是大名鼎鼎的“八宝云光洞,九顶铁刹山”,以及“五龙飞绕迭落”的大石湖。这里组成以本溪水洞为中心,太子河为纽带,包括一洞、一湖、二泉、三山的风景名胜区,是以山青、水秀、洞奇、泉美兼有古文化遗存为特点的燕东旅游胜境。

琀岈奇绝栖霞洞

清代诗人袁枚曾有诗曰:“桂林诸洞皆(左山右含)岈,就中奇绝称栖霞。”栖霞洞又名七星岩、碧虚岩、仙李岩,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星公园内的普陀山西北侧山腰上,是我国最早开发和进行科学考察的著名洞穴之一,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徐霞客于1637年初夏曾两次入洞探查究竟,留下丰富的现场观察的记载。

  七星岩洞穴有众多洞口,已构成一个复杂的洞穴系统。主要由上下层洞穴组成,其间高差为25~35米。上层洞穴长1100米,下层长1090米,上下层之间有多处垂直的竖井相连通。上层为干洞,下层为水洞,向北流出于豆芽岩。水洞沿普陀山西南麓和西北麓流过,沿途有回头岩、水岩、黄岩、黑岩、教子岩、曾公岩、元风洞等与之相通。上述各洞位于山麓地带,并吸收地表水流进入山体内地下河中,称为脚洞。它们接纳普陀山南面大片平原上的汇集水流,呈指状连接进入七星岩地下河中。上层洞穴为开放游览洞,高出当地枯水位约35米,洞体宽敞,以矩形断面为主,最宽处可达50米,洞高在20米以内,洞穴游览面积为1.7万平方米。

下层洞穴在平面分布上,除个别地段外,并不与上层洞重叠,洞体的规模较小,一般宽1~7米,许多地段为裂隙性断面,方向的变化多呈直角转弯,是受岩石裂隙的制约,不及上层洞穴弯曲、蜿蜒。

七星岩雄伟深邃,绚丽奇特,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纷列杂陈,酷似一条彩色斑斓、令人神往的画廊。著名的景点有“白兔守大门”、“南蛇出洞”、“乌龙饮水”、“嫦娥奔月”、“古灯台”、“白玉长廊”、“米粮山”、“瓜果山”、“云山壁画”、“九龙戏水”、“石林幽境”等40多处。游人从岩口沿石级下到“第一洞天”大厅时,就见许多景点,亦能触景生情。洞厅左侧石崖上横出足有20米高、上面平坦的石台,就不难使人置身于当时地下河对洞壁的冲刷,地壳抬升,河水下切的莽莽苍苍、飘渺无际的意境中去。河水是造就七星岩之神,哗哗河水,塑造了洞穴,雕成了平台,河水何去?在驻足神往,凝视洞顶钟乳石生成的“鲤鱼出洞”时,仿佛鲤鱼的鳍、尾均会飞动,鱼儿正跃向洞口。洞门后就是一条颜色洁白无暇的平坦的长廊。宋代刘克庄写诗赞长廊为:“玉为墙壁雪为城。”清诗人袁枚诗曰:“以云作地石作天。”这清丽的诗句,把人们带到冰晶玉洁、云地石天的仙境中去。如果游人在长廊轻轻跺几脚,就会发生出嘭嘭之声,故这长廊亦称为“空谷传音”。这里正是干洞和水洞交汇,洞底的底板很薄的地方。在洞口,可以见到小白兔,一见到游人意欲逃窜,扒门使劲往上爬。再进,到达景点“米粮山”、“瓜果山”,眼前呈现一派丰收景象,钟乳石似瓜如果,稻禾麦穗,比比皆是,或悬于洞顶,或挂于廊壁。在“九龙戏水”景点,钟乳石奇美,如巨石镇蛇,似九龙戏水。在右侧为一幅“水上行舟”图,船逆水而上,白帆青山,云岚烟雨,不是丹青,胜似丹青。左边像一幅“山川行人”图,山上树木成林,参差错落,淡墨成韵;桥下流水潺潺,泛出阵阵白花;桥上行人匆匆,构成青山、绿水、小桥、行人浑然一体的画卷。

再进是“石林幽境”,其内前面是一个宽阔的洞室,展示出海阔天空、茫茫瀚海景象。后侧是石柱成林,如剑戟,似华表,有的气势磅礴,大有“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概;有的娇小秀气,又有细柔得随风起舞的飘逸情趣。在这一片极为美妙的石笋林中,掩映出一条石径,道路曲折迂回,走在其间,如入林间小道、月下静林的寂谧世界,令人心向往之。向前为“鹊桥”,桥两岸婷立着牛郎和织女,几近相见几遥远,构成了人生波折和悲剧。“女娲殿”,即是女娲补天处,在远古洪荒时期,天塌一角,女娲举石飞天,补了漏天,但也遗落了补天时的一块巨石,留在洞中。洞庭的最后,就是“寿桃厅”,一个大蟠桃似的钟乳石生长在一个晶莹光洁的碳酸钙石盘中。这是七星岩对游客的良好祝愿。

早为人知的七星岩具有它的灵气和仙气,使人在其中游览,如徜徉在仙境里。“超尘静境”的洞穴,引发了历代文人墨客多少诗兴,在岩洞内外留下了数十件石刻。最早的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高僧昙迁(542~607)所题“栖霞洞”摩崖石刻,距今已有1400多年。宋代范成大的《碧虚铭》、柯梦得的《方公祠堂迎送神曲》和梁世安的《七星岩·西江月》,其后,明代张文熙的“第一洞天”石刻,都能使游人在游览过程中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书法艺术上给人以更大的启迪。

七星岩生存于普陀山。普陀山是桂林诸山中风景荟萃的名山,洞穴众多,除七星岩外,还有元风洞、普陀岩、玄武洞、白鹤洞、四仙岩、寿佛洞、朝云洞、弹子岩、留春岩、省春岩、曾公岩等。元风洞冬暖夏凉,因而石壁上有“温凉别况”岩刻。“普陀石林”景点的岩石,称为瑞石,受人青睐。据说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即用此石刻成。

七星岩坐落的普陀山,山体面积只有0.425平方公里,而地面的洞口却多达27个,洞穴总长度达4257米,洞穴总面积为37199平方米。如此众多殊长的洞穴发育在普陀山,其原因是:第一,山体内部有结构较粗、厚度较大、岩性较纯的石灰岩。第二,地层的倾角较小,有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高角度裂隙非常发育密集,从而岩石具有很高的渗透性。第三,这里洞穴形成的初期是在地下水面以下的潜流条件下发育的(接近于地下水面的浅饱水带),这时的洞穴是椭圆形的横断面。随着灰岩的不断被溶蚀,洞穴空间逐渐出露到地下水面以上的充气带内,当时地壳逐渐上升,水量有增无减,水面逐次下降,就形成矩形断面。后来,地下水面有较大的下降,洞穴完全高出于地下水面,成为干溶洞,地下水在较低的地下发育下层洞穴,同时形成地下河。

从洞穴的溶蚀形态特征可以看出,七星岩洞口始终是一个进水口,天岩洞口也是一个进水口,它们所在山体的边缘部位没有主要的出水口,而水流可能在“万里长城”景点的洞段内直接转入地下,也即是上下层洞穴在那里是相通的。

从普陀山众多洞穴的类型来说,主要有两类,即穿洞型洞穴和脚洞型洞穴。穿洞洞穴是山体被侵蚀、溶蚀缩小,存在于山体内部的洞穴被揭露、缩短,以至于进口和出口彼此可见。而脚洞的形成是山外的水流流入山体内部,因而它的口部多数是扁圆的,洞内也有较多的田野泥砂卵石被带入。地壳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后变成干洞,因此它有不经过地下水面以下潜流条件作用的特征,没有椭圆管道,没有水平边槽、石龛等形态特征,在洞口部位却保留着山外水流入时形成的波浪状的流蚀痕迹。

七星岩的形成及其特点,在峰林平原地区有着广泛的代表性。

碧莲玉笋芦笛岩

芦笛岩洞穴位于著名旅游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西北桃花江右岸的茅茅头山(又称光明山)南侧,是我国负有盛名的旅游洞穴之一。芦笛岩过去常有野猫和小兽出没,因而叫它“野猫岩”。后来又因洞口附近丛生芦荻草,用此草做成笛子,吹起来音色柔美,如袅袅仙乐,又如山涧流水,于是人们就把洞名改为“芦笛岩”。昔日野兽出没的地方,如今已变成了“人间仙境”,被誉为“地下艺术宫殿”。

芦笛岩平面形状像一个口袋,也像一只草履,东西长240米,南北宽50~90米,高度多在10米以上,最高处为18米,游程约500米。洞穴口部海拔标高176米,与谷地相对高差27米。主洞是一个14900平方米的巨大厅堂,洞的四周边界不规则,并在多处延伸为支洞。东南部有两个支洞:一个支洞长约90米,至末端洞底已抬高29米,几乎靠近地面,为一落水洞型支洞;另一支洞呈裂隙状向下延伸,形成很深的裂隙洞,是芦笛岩洞穴排泄来水的地下通道。

芦笛岩内的堆积物极为丰富,也较集中,大量次生化学沉积物把洞厅装扮得分外绚丽,令人目不暇接。次生化学沉积物中主要是滴水形成物,其中尤以石笋最为繁多,即使是高大的与洞顶相接的石柱,也可以看出以石笋向上伸展占有极大优势。其次是壁面流石如石幕、石带、石瀑布等。洞内也有盾状钟乳石发育,其下部往往有流苏下挂。在芦笛岩中的流苏特别长,形成圆帐子一般。洞床底部流石分布范围不大,仅存在于东大厅内,也不是呈钙板状分片分布,而是呈脉状、阡陌状流石坝形式出现,流石低矮细小,一般不为人们所注目。

  洞内景点,由洞门向内,第一景是“狮林朝霞”。主要由石柱和石笋组成的参天古树林,显出峰峦层叠的山林景色。远处,云天一色,黑黝黝的天穹中有一抹朝霞,红色的光茫射向四方,显出朝阳已喷薄而出。一根根石柱矗立成荫,其下有石笋形似雄狮、幼狮,也正从梦中醒来,迎着朝阳,或嬉或跃,或作腾跃之势,又作翻滚之态,显得十分朝气、灵气。洞顶有滴水落下,发出嘀嗒之声,仿佛啄木鸟啄树虫时发出之声,更增添林中的活力。右边为盾状钟乳石形成的“圆顶蚊帐”,流苏下坠长近2米,有折皱线条,半撩半掩,如主人刚刚离去;远望又似“出塞昭君”辇车,华盖迎风。罗帐前方,有一石瀑布高悬,如昭君的绸带,飘逸空间。向前不远可以看到冬天雪景图,银白色的碳酸钙,洒落在一片青松的枝叶上,形成一幅“雪压青松”的丹青。枝叶上银光灿灿,闪烁不停;青松傲然挺立,高风亮节。其旁是满山雪景,有似雪人,有如草原雪山,雪野茫苍,大地一片银光。观赏完冬景,转眼间就见到春夏景象,可以看满园瓜果,琳琅满目,挂满枝头树梢,显现出一派农家乐的“田园风光”。随之就是一座珍贵的“灵芝”、“人参”等形成锦绣玉山,有灵路一条,直往前伸,其上有方解石结晶,晶亮闪烁,绚丽多彩。其旁有一座盘龙宝塔,塔身不高,却有雕龙盘身,龙头张口吞云喷雾,龙爪伸展,欲抓游人。

再往前就是“云台揽景”,景美而飘渺,由云台凭栏下瞰,下界如花园,细细地闻,还真有芬芳的馨香呢。向东远望,可见一片荷池,随风摇曳,似见鱼跃,流水湾湾,一派田园佳景。云台乃是一个坠落堆积物体,由巨大的石块和坠落倾倒的钟乳石、石笋等组成,堆积的厚度大于15米。“云台揽景”处,也是洞穴跨度最大处,这里有一条近东西向的断层通过,更由于洞顶的岩石较平缓,故而最易崩塌。从坠体上又生长出的石笋现象可以判断,坠落发生在洞穴大量次生化学沉积物形成早期或中期。过了“云台揽景”,就到“原始森林”,成片石柱、石笋林立,或高或矮,或粗或细,它们都集结在一起,显示出密密麻麻、葱葱蓊蓊的原始风光,也显得非常神秘。再前是“双柱擎天”,一根石柱直顶穹顶,一根石笋正节节拔高,但欲顶不能谁能知道它何时及顶?!芦笛岩有很薄的石幔或薄层状钟乳石组成的景点称“帘外云山”。这种石幔,敲之铿锵有声,声脆音悦,故人们称此为“石琴”。“帘外云山”,云涌峰间,山浮云中,一片群山,隐现于茫茫云海之中。

“水晶宫”是一个辉煌的大厅,高度向四周逐渐变小,但钟乳石四悬,如盏盏宫灯,疏落有致。如果细细品味,可以发现有的石笋如“跃水鲤鱼”,奋投水中,鱼尾和鱼鳞仿佛真自鱼出。“水晶宫”里石笋尖尖,钟乳石丛生,倒映在水中,如万剑刺空,直冲云霄锷未残,精美绝伦。离开“水晶宫”,踏上狭窄小道,拾级而行,回头遥望“水晶宫”的灯火,又似“渔歌唱晚”的景色一般。昏沉微红的晚霞,从地平线深处透射出来,已显得天色将晚,而在天穹之下的江河中,有几点灯火,闪闪发光,像煞渔船航归。在出口处为一头矫健的雄狮昂首而立,气宇轩昂,威风凛凛。

芦笛岩的洞景,令人不得不叹服天工造物之奇。这个绚丽奇幻的岩洞,无愧为“大自然艺术之宫”。

芦笛岩内还保存着大量唐宋以来的壁书。洞壁上用墨笔书写的“一洞”、“二洞”、“三洞”、“四洞”、“六洞”、“入洞”和“洞腹”等字样,显然是对洞内景区的划分。此外有前人给洞中景物命名为“塔”、“龙池”、“笋”等题字。根据统计,已发现最早的壁书为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并多为全国各地游览者的游志。经整理共有83则壁书,现尚存的有77则,其中唐5则,宋11则,元1则,明4则,民国4则,年代无考52则。由此可知,芦笛岩被发现为旅游洞穴已长达1200年左右的历史了。

在茅茅头山除了芦笛岩外,还有三个洞穴,即大岩、飞丝岩和穿岩,其洞口高度依次为208.9米、244.6米和178.1米。其中大岩洞穴长975米,宽15~20米,高15~20米,最高25米,沉积物极多,可分两层:上层规模较小,洞床标高为190米,洞宽5~10米,高5~10米。洞道蜿蜒曲折,曲流凹壁及大量窝穴的存在,说明它原是一条地下河洞穴。洞中石笋、石帘幕很多,有著名的“飞瀑”和“流石坝”等,其内还有莲花盆(云盆)三个,直径分别为1.25米、1.10米、0.65米,高0.12米。云盆所在的盆池南北长4米,东西宽2~2.5米,面积约7平方米。从碳14(14C)测得云盆的年龄为距今3.7万年前至3.4万年前的范围内形成的。大岩也很早已有人入洞,其内共有93则壁书,题字最早的是宋元丰年间(即公元1078~1085年间),这些壁书大部分出自劳动人民之手,记载的主要是民族之间的斗争史实。

飞丝岩洞内以高挂的石幕和石瀑布最为著名,洞名“飞丝”即从这种壁流石的景象而来。从洞穴壁上窝穴分析,它是一条地下河,但其时间较短暂。

鬼斧神工神仙洞

神仙洞位于贵州省独山县城南15公里的上道乡麻银寨右侧。民国年间编纂的《独山县志》中记载:“神仙洞......在城南三十里麻银寨后,深数丈,岔洞颇多,内列池石,层见叠出,莫可名状。”据传说,明、清时就有游人入洞观赏洞景。

  该洞在寨后龙井大坡半山,由300米的“之”字小径盘旋而上可达洞口。洞口小,高2米,朝向东北。洞口上方有一个穿洞和更高的碉堡洞。神仙洞是一个由地下河系统发展而来的洞穴,地下水发源于甲猛、里腊的“九十九个潭”的地方,流域面积37.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9.5%,总长度为5000米。神仙洞的洞口右下方有三个出水口:一曰水洞,但旱季不出水;二为龙井,是上升泉,最枯水季节流量亦达89升/秒,系承压的结果;三即长潭,为一喀斯特深潭,只见水位升降,不见水流流动。

洞穴共分五层,最高一层是吹风洞(若计碉堡洞,则为六层),海拔1060米,最低层为长潭水下洞穴,海拔835米,故高差可达225米。神仙洞系统由12个洞穴组成,各洞上下连通,交织成网,构成一个复杂而巨大的地下迷宫。其中有2个主洞穴(神仙洞口—断桥、断桥—顶潭),呈东北西南向延伸,几近平行。其他10个洞穴,均属支洞,或向上发育,成为盲井状洞穴,如蝙蝠洞、雪山洞、吹风洞等,或向低处延伸,沟通2个主洞,如平桥洞、斜井洞、楼梯洞等。

中国各种溶洞图集 中国十大溶洞
神仙洞进口是一个拱形洞厅。顶高30米许,宽20多米,可容300人。洞底平坦,中有一条石铺小路直入洞口。洞口有“天窗”,斜射的亮光,使洞厅内豁然开朗。洞顶倒悬钟乳石,像千百条冰凌,地面有擎天石柱,拔地而起,旁边钟乳石丛生,犹如挺立的“雪松”,因而称“雪松大厅”。稍进,又有一大厅,一条纹石(石幔)如一幅30余米长的帷幕从洞顶垂下,名“玉幕厅”。轻敲重叩,即可发出不同音节的声音。石阶上,有一潭宽3米许,周围石笋像莲花瓣一样排列成簇,潭名“莲花池”,池水清亮,冬暖夏凉。洞顶滴水叮咚,激起阵阵涟漪。水中有一尖塔状石笋,岸边被石花掩映。左转另有一潭,水清见底,名“绿茵潭”。潭边一石笋,高15米。形同孔雀秀尾,石花瓣层层叠叠,名“孔雀开屏”。贴着潭的右壁,登“孔雀开屏”下望,可见梯田连垅,层层叠叠,田水清浅,田埂曲折。其后一座湿淋淋石山,名“滑油山”。由此前进,洞身突然窄小,仅容一人匍匐而过,冷风呼啸,迎面扑来,名“吹风坳”,风力可达5~6级。洞穴中风的吹袭,是空气的流动所致。根据研究,风速大小与洞穴横断面积成反比,即洞穴的横断面大,风速小,神仙洞的“吹风坳”仅容一人通过,故风速很大。再前为“买卖街”,宽敞平坦,长达里许,宽处可达15米。洞底钟乳石遍布,气象万千,是神仙洞里的“大世界”。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轰炸独山各地,乡人就利用此洞点灯赶场,因而命名为“买卖街”,既形象,又有历史意义。

除了上述由碳酸钙沉淀形成各种景观外,还有水流侵蚀,岩层崩塌形成的各种景观。如高达36米,骤见顿觉惊心动魄的“断桥深渊”;险要的地下峡谷,岩石嵯峨,空悬绝壁的“天险腊子口”;深不可测的喀斯特地下深潭;险要难行的“吹风坳”;发出雷鸣般吼声,水势汹涌,如万马奔腾的地下河急流;买卖街右侧“花果山”、“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石景。神仙洞的景观中,大的似擎天石柱,小的如毛发状的漫枝钟乳石,有倒垂悬挂,有挺拔矗立,有盘旋上升的叶片状,有小巧别致的晶簇状,有玉石般洁白的石幔和石瀑,有如绢似锦的高大帷幕,有茫茫苍苍的“雪山松海”,有丛生争艳的石花和石葡萄,有三旋式石花,有内红外白的石蛋等等。

洞穴中如此众多的堆积物,从科学上分析,主要是由于地下水的化学作用、岩石的崩塌和地下河的机械堆积等而形成的。天空的雨水降落到地面后,不断地从石灰岩的裂缝中向地下渗硫,在地面部位多溶解为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而有机酸等变成带酸性的地下水,进入岩石的内部后逐渐溶解石灰岩,使地下水饱含碳酸钙。下渗过程中进入洞穴后,从洞顶和洞壁中渗流出来。由于环境的改变,引起渗流水的温度、压力和浓度的变化,使碳酸钙沉淀出来。并且可以根据水流的性质,形成不同形状和特性的沉积物。例如从洞顶呈滴水形式下滴的沉积物,主要是钟乳石、石笋和石柱。同时因其来水量不同,可以成为高大粗硕的柱状体,也可以形成密密麻麻的须状细小钟乳石。由滴水生成的景物,大部分成同心圆状,层层包裹,由圆心向外,形成放射状结晶,可以形成玛瑙晕纹,其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如果洞顶的渗流量较大时,成片状股状沿洞顶壁洞壁顺流而下,那样就形成景体较大的石帘、石幔、石帷幕、石瀑以及在洞床内的石梯田。各种景物还可以因水流下流时溅起的水珠沉淀出各种附着物,如石葡萄、石花、石榴和石毛等。凡是景观景物很多的大厅或洞穴内,其水汽是十分多的,有的相对湿度可达100%,这种过饱和的水滴,形成一种雾体,有的极细的水珠可以细小到为一滴水的千分之一,这样的水珠变成一种气溶胶状态。气溶胶体和雾滴就依附在其他景物上,久而久之,慢慢地生长,可以将景物装扮得格外妖娆。如很细小的石毛、石刺、石树枝、石花与卷曲石。这种细小的附着体质地一般是非常纯的,多呈碳酸钙本色,洁白如玉,或晶莹剔透。但如果含有微量铁质,则呈现出血红色和肉红色;含铁锰质,为黑漆色;含亚铁和铜盐,变为浅蓝色。色彩灿烂缤纷,极为美观。更有甚者,在洁净的滴水形成的钟乳石的四周,有时出现毛细管状的晶明透亮的管子,这种小管不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而且沿着不同方向发展,有的呈树枝分杈,有的为“S”形、发髻形。附着于钟乳石上的卷曲石中,就有这样成因生成的。目前研究的结果表明,洞穴内有一种乳白色的、含有或不含有水分的粉末状或乳状沉积物,称月奶石,是由于细菌参予作用的结果。一般说来,月奶石在北方多是不含水的,南方含水分较多。

无论对神仙洞还是对其他洞穴,很多研究者和观赏者都会谈到洞穴和景物的年龄究竟有多大,是什么时代形成的,离开现在有多久了。确定洞穴的年龄比较困难,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仪器能测量出洞穴生成的时间,但对景物生成年龄的测量则已经有多种科学分析方法。一般常用的测量方法有14C、铀系法、古地磁方法和电子顺磁共振方法。如果估计景物的年龄在6~7万年前以来生成的,可采用14C方法,其精确程度较高;测量40万年前以来的年龄,多采用铀系法较好。目前景物测量年代都采用铀系法,古地磁法测量景物应用的较少,而电子顺磁共振方法的应用则愈来愈广泛。如独山神仙洞系统中,最高的碉堡洞流石生成时间已有30多万年了,穿洞中的石笋最早已有41万年,最晚也有8万年时间了。神仙洞干洞内的石笋最早者为27万年,晚者为15万年,而有水洞穴的钟乳石却不到1万年。从中不难看到,高层洞穴形成的时间较早些,其中景物的年龄也要大些,较底层或者本身就是地下河的洞穴,其生成时间要晚些。但从景物的色彩、游程和游览方式来看,一般低位洞穴的景物色泽鲜艳,活力较大,游程也较长,而且具有泛舟其中,水陆兼游的特点。

一泓碧水浸龙宫

如果游览了闻名遐尔的贵州省高原黄果树大瀑布,而忘却欣赏相距不甚远的龙宫洞地下大千世界,就会使人感到万分遗憾。因为黄果树和龙宫洞是贵州风景名胜的孪生奇葩,只不过光果树瀑布早为人们熟知,而龙宫洞只是在80年代才崛起的旅游新热点,却每年招徕近百万中外游客。

龙宫洞位于安顺县马头乡龙潭村,在安顺市西南27公里处,与黄果树大瀑布相距约30公里,彼此间均有专线公路相通。

龙宫洞实为龙潭地下河的出口河段。该地下河源出于安顺市,流经一段距离后潜入地下,后又出露地表,称“油菜河”;不久伏于地下成为龙潭地下河,于龙潭村流出,注入王二河。龙宫洞风景区主要由“龙门”(龙门瀑布)、“天池”、“龙宫”三部分景组组成。

  “龙门”为一天生桥,宽18~22米,高52米,为三叠系灰岩构成,如一梁天堑高架。其下为瀑布,水声隆隆,飞珠溅玉,登其上可感脚下颤动,为其他天生桥所不及。龙门瀑布高34米,上宽9米,下宽25米,水从30多米高的半山腰天生桥下喷吐而下,像一条愤怒的蛟龙钻山劈石,一跃而出,气势磅礴,万马奔腾,十分壮丽。瀑布的水量在洪峰时每秒可达48立方米,为枯季流量的70倍。雨季,从天池中喧啸而下的瀑布,吼声如雷,水雾漫天,晴天水雾可成彩虹,五光十色,极为美观。站在龙门右侧天台观景台上向下俯视龙门,当有阳光直射瀑布下泻的天窗口时,如果有风从山脚的龙门向上吹进,飞沫反滴,可映成为一条七彩水虹从洞中探出天窗,成为有名的“虹霓出幽洞”奇观。龙门、龙门瀑布不仅景美绝伦,而且在科学的成因上也非一般。该瀑布并非由基岩构成,而是因天池在塌陷过程中大量崩塌岩块,堵塞龙门,并在地质历史的某个较现代更为干旱时期,地下河为细小溪流,水中碳酸钙覆盖岩块而成坝体。这在我国是少见的。

由“天台”过瀑布小桥经天梯洞,步步登高至“天池”。“天池”昔称“龙潭”,长140米,宽50米左右,水面面积7000平方米。龙门天生桥位于其西南,西北部为“一进龙宫”的出口。“天池”四周峭壁矗立,藤蔓如织,虬树挂荫,池水静如秋月,碧如翡翠,是消夏泛舟的好去处。它具有“风波不动影沉沉,翠色金微碧色深,疑是仙子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的景色。如果没有登船的码头,站在岸边真不知去路。“天池”是喀斯特塌陷产生的,当龙潭地下河的出口段的顶板因变薄而支撑不住时,就发生崩塌,地下河上开了一个天窗,又因塌下岩块堵塞龙门,抬高水位,变成“天池”。故“天池”的水较深,可达17米,底部为岩块组成。“天池”水面宽阔,是泛舟游洞的起点,也是从上向下观赏龙门瀑布的最佳位置。由“天池”走旱路过后山,则要过天生桥,经小石林到蚌壳岩、虎穴洞。

“龙宫”位于天池与蚌壳岩之间,亦称“一进龙宫”,洞长700余米。由“天池”乘船,划过碧水如镜,树影婆娑的水域,就到达低矮的半月形洞口,为“龙宫”宫门。宫门两侧下垂着不同形状、大小不等的钟乳石,称为“群龙戏水”。这里与其他地方垂直下挂的钟乳石不同,它们的端点均向洞外仰翘。这种向阳光点翘起的钟乳石,不仅是因碳酸钙水沉淀而成,而且还有低等植物藻类参予作用,因为藻类活动需要有阳光作光合作用才能生长,故向洞外年复一年地不断生长、加厚,就形成向洞外翘起的生物喀斯特现象。

进洞门后,就是一片水域,铁舟在黑暗中行驶,经过“浮雕壁画”、“五龙护宝”、“水晶宫殿”等五个大厅。洞内钟乳石形态逼真,神色各异,高低错落,倒映水中。洞内景点众多,其中以“群龙戏水”、“百鸟朝凤”、“灰熊出洞”、“孤鹜斜飞”、“金鸡独立”、“狮子戏球”、“双龙下水”、“少女苦读”等景象最佳。当穿过“敖莱海峡”,只见前面银光四射,喧声震天,一道瀑布挟带天光奔腾直泻,令人豁然开朗。弃舟登岸,观“响水崖”,似珠蚌半开,其高宽各为百米,色泽莹煌,吞吐流云。因岩如蚌,称“蚌壳岩”。仰望天际,飞云奔驶,天风飒然。前望岩壁,流水涌出成瀑。再进为“二进宫”,可惜尚未开发,难以进入。

离开“蚌壳岩”,如要向上游索游,先至“虎穴洞”,有石柱、石幔、石盾、边石坝多起,形态也较美观。出“虎穴洞”,可入“龙旗洞”,大厅二小厅一,有长5米、宽2.2米、高3米的宝塔状石笋群,更奇的是数面旗状钟乳石悬挂洞内,故称“龙旗洞”。

除了上述洞穴以外,在龙潭地下河的伏流上段还有优美的田园风光、迷人的瀑布和秀丽的山水。“马头涌瀑”位于马头寨山坡下部,瀑布从半壁中涌出,有时流量达6立方米/秒,瀑高15米;但枯水期间,甚至瀑布无水。瀑布西侧,是大溶洞,宽25米,高22米,人可进为70米。洞内绿水微波,清澈甘冽;大钟乳石倒悬洞顶,洞壁白色,由绝壁、断崖组成,壁上有古树藤蔓,与绿水相衬。顺瀑布而下,是一片平坦、开阔的平地,科学上称“峰林谷地”。谷地内有一带碧绿的秀水,弯曲缓流在谷地中央,粼粼碧波,闪闪诱人。至一残留孤崖前,水穿崖麓而过,村屋竹舍沿山而建,两峰对峙,隔河相望,沿岸绿竹成行,垂柳成荫,石拱小桥,雨时烟岚,迷濛一片,显得特别神秘、朦胧,犹似一幅泼墨丹青。顺水而下,为“旋塘寨”。寨前有一直径达百余米、水深为43米的大旋塘,呈漏斗状,漏斗的底部有地下管道通向山外,在地面水的推动下,塘水形成顺时针旋转的大旋涡。塘水由明转暗,旋转不定,奇异莫测。寨后为一片绿竹成林,旋塘水穿山而过,在竹林中复成明河,形成绿水翠竹、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其旁有“青鱼洞”,洞内景色迷人,真是景幽色黛,田园村岚,似是世外桃源。这里水行不久又入地下,与“龙宫”实为一脉,因山相隔,还未沟通,即风景规划中拟打通的“三进龙宫”和“四进龙宫”的所在。如能将“龙门”、“天池”、“龙宫”、“旋塘”、“涌瀑”等地下地表风光连接起来,将是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佼佼者。

如此清奇绝世的“灵秀自天成,鬼斧神工开洞府”的龙宫洞之所以吸引着中外游客,在于它的奇、幽、险。山包孕着水,水流贯于山,在幽森的山腹中居然存在着可以泛舟的一带清泓,怎不叫人称绝。身入斯境,凝望朦胧中的奇崖怪石,似形非形,似物非物,使人处于一种奇幻的世界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洞府中气氛幽爽,游人的胸臆也不由得沉静起来,思绪似乎变得一尘不染,心身都悠悠然,情思被牵得很远很远。幽静世界,冥冥然,脱落千万烦恼。当置身于这迷濛幽闭的山石和暗流之间递次探进时,必然会产生惊险之感。如果没有那种屏声敛气、心惊胆颤的气氛,没有那种非常之景观、人迹罕至的惊险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失去品玩地下洞穴的乐趣。

这里也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农历每年的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是大节,青年男女聚集在“龙宫”附近谈情说爱,谓之“赶俵”。届时女青年头戴银饰,穿身百褶裙,系围兜,撑彩伞,男女分列两行,相互对歌、赶麦、扔花包等,以表达内心的喜悦,倾吐相互爱慕之情。如果深入其内,你可发现苗族的盛装美在高雅华贵,多红、黄暖色;布依族的服装清爽典雅,反映民族性温意善,富有朴素、清新、明快、典雅的审美情趣;而古老的仡佬族的服饰则以清秀、明快的裙装为主,它已吸取了汉族妇女旗袍服饰的某些特点,但仍保留着仡佬族自身朴素大方的自然美。

琼台仙境瑶琳洞

瑶琳洞又称瑶琳仙境,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分水江畔至南乡洞前村的骆驼山北麓,离县城23公里,距杭州85公里,是一个规模恢宏、景观壮丽的地下世界。整个洞穴风景区的面积约9平方公里,由仙灵洞、瑶琳洞、神仙洞、叶板洞、灰洞、沈村洞、洪石洞、碧水洞、兴人洞、石板洞和无名洞等11个洞穴组成,还有3公里长的地下河,形成一个以瑶琳洞为主体的洞穴旅游胜地。

  瑶琳洞发育在古生界上石炭系黄龙灰岩、船山灰岩和下二叠统栖霞灰岩中,石灰岩呈西南东北方向延长,并向北西方向倾斜,倾角约为30~40°,受北东和西北二组断裂线控制。洞口向北,为一竖井。瑶琳洞洞道全长约1000米,面积约2.8万平方米,分六个洞厅。地下河长达2500米,洞内有30多个景组,140余处景点。在六个洞厅中,最大的是第三洞厅,面积为9400平方米,长约170米,宽40~70米,高10~37米。其次是第一洞厅,长135米,宽处55米,最高处为33米,面积为4400平方米。最小的是第六洞厅,面积为1800平方米。所以瑶琳洞是浙江目前发现的最大洞穴。巨大洞厅的形成是由于洞顶和洞壁的崩塌作用,因而跨度很大,洞顶呈穹隆定,底板堆积大量崩塌物;崩塌物大者达40~50立方米,一般为0.5~1立方米,特别是第一、二、三、四、五洞厅。同时该洞是多层洞穴,目前底板为地下河的顶板,由于地下河水的冲刷与搬运,使地下河的顶板发生塌陷,形成洞内洼坑,如第二洞厅长110米,分布有3个洼坑,每个洼坑的直径约15~20米,深度为10米以上,洼坑的底部就是地下河的露头。由此,瑶琳洞的底床是起伏不平的。

瑶琳洞以“雄、深、奇、丽”的特色闻名于世,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其堆积物种类很多,且各具特色。如钟乳石最丰富的“白景厅”,仿佛是无数的莲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花蕾盛开,有的单朵,有的并蒂,也有重瓣,惟妙惟肖,恍恍惚惚,依稀芙蕖清香。在第一洞厅的“石幔垂台”的前缘穹顶上,悬着数盏宫灯般的钟乳石,最大的长约1.2~1.5米,直径达1米左右,在灯光的映衬下,远远望去,好似宫殿中富丽堂皇的舞台。同样有不少钟乳石呈鹅管状,如第五洞厅的地下河顶板上,布满了雪白透明的鹅管状钟乳石,管的直径粗者约1厘米,细的为0.5厘米,长度一般为10~20厘米,最长者达40~50厘米。它们往往笔直下垂,密集成片,有呈麦杆式的钟乳石,分布的面积达100~150平方米。在滴水较多、通风条件较好的洞口部位的鹅管状钟乳石生长很快,三年内生长7.6厘米。瑶琳洞的石笋也十分奇特,如第一洞厅的“瑶琳华表”,高7.2米,直径约30厘米,顶端光滑锃亮;第三洞厅的“龙王石笋”,高6米多,直径1米,显得粗大挺直。瑶琳洞内的石瀑布规模、大小、形态和颜色各不相同,而又各具特色。第一洞厅的“银河飞瀑”,是浙江洞穴中极为罕见的石瀑布,高7米,宽13米,方解石结晶晶体雪白,流水石条纹百褶细滑,耀人眼目。它自洞顶垂直而下,奔腾跳跃,飞流直泻,气势磅礴。石瀑顶上的流水淙淙,沿折皱而下,徐徐流入下方的水池,池水清平如镜。洞中景石、水色,在灯光闪烁下,映出深潭倒影,摇曳不定,别有情趣,故有人把石瀑布和池中倒影称作瑶琳两大奇观。

瑶琳洞的第一洞厅以“仙女集会”为全洞厅画面,宽旷的大厅内,大大小小的石笋和钟乳石散落在各个洞段,有的翩翩起舞,有的凝思神立。在一侧的石瀑布,如银河落九天,其下有池,水影瀑面,显得奇雅秀幻。以此为中心,设计的路线跌宕起伏,顺势而就,静可驻足观景,动则浏览各景,但均以仙女集会的意境为中心,衬托舞台效果。例如景点“琼楼玉宇”、“广寒舞台”、“玉屏阁”、“珍宝宫”、“灵芝仙山”、“仙乐厅”、“紫竹林”等,无一不是以仙气、舞姬、天庭、幻变为特点。

第二洞厅地形崎岖,峡谷幽深,卧石林立,仿佛进入苍苍雪山,高山险壑。该洞亦称“聚狮厅”,坐落着46只石狮,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或立或坐,或奔跑于旷野,或嬉戏于林中,神态逼真。最大的高有2米左右,最小的仅20厘米。有一根高大石柱,顶天立地,高约14米,直径4米左右,屹立在第二洞厅尾部的悬崖上,景称“擎天柱”,柱面雕龙绘凤,色彩缤纷。厅内还有一根斜躺石笋,似倒非倒,凌空斜立。经过铀系测年方法的测定,这座斜塔似的石笋,距今已有8万年的高龄了。第二洞厅的底部还分布有三个直径约10~15米、深度在10米以上的洼坑,坑底有地下河出露,雨季时能听到淙淙流水之声。这种洼坑是洞穴塌陷的结果,也是不同层次的洞穴相互沟通的洞道。从狮子厅回头遥望第二洞厅的前段,可以看到山、水、洞、石,俨如富春江重现。在那江边的石洞里,像有一个老人在垂钓,有人说是“姜太公”,有人说是“严子陵”。因此称该景为“桃花源”,它的对面就是“桃花源”中的“武陵村”。其间隔着“龙王殿”,因龙王时常作乱,武陵村、桃花源的人们就直捣黄龙府,镇服老龙王,排去海水,建立镇海塔,海底神宫中的所有虾兵蟹将、龟相蛇臣都原形毕露地被镇锁在“龙王殿”内。

第三洞厅规模宏大、壮观,是瑶琳洞中最大的洞厅,也是浙江目前所发现的第二大洞厅。厅内石笋漫天遍野,层层叠叠,林立丛生,形态更为多姿,“瑶琳玉花”、“瑶琳玉峰”,构成“三十三重天”、“五十三参”的万佛图案和天庭宫阙。这“三十三重天”,如画,似诗,像梦,若神话,虚无缥缈,只能意会,不可岩船。故画家叶浅予赞美该厅为“极乐世界”。行至“宋诗台”,一块天然大石壁上,镌刻着宋代诗人柯约斋写的一首诗:“仙境尘寰咫尺分,壶中别是一乾坤,风雷不识为云雨,星斗何曾见晓昏。仿佛梦疑蓬岛路,分明人在武陵村,桃花洞口门长掩,暴楚强秦任并吞”。这是柯约斋游过瑶琳洞以后写下的点题之作。他说的“壶中天”、“蓬莱岛”、“桃花源”、“武陵村”,就是仙境,就是“天庭宫阙”。在“宋诗台”附近的“回望台”可俯瞰全厅,洞景辉煌,景石荟萃,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有层次的灯光,有层次的景色,悠悠然显露出“三十三重天”的神仙幻境。正如古书记载:“洞有崖、潭、穴,壁有五彩,状若云霞锦绮,泉有八音,声若金、鼓、笙、琴、人语、犬吠,可惊可怪,盖神仙游集之所也。”

第四洞厅为“水道厅”,地下河在厅内沿着主洞道缓缓流动,分布着大片边石坝,坝内贮水,水流汩汩有声。第五洞厅亦为地下河段,地下河时伏时露。洞顶洞壁上有不少地下水溶蚀而成的大小形态,如倒石芽、涡穴、波痕、边槽等。第六洞厅以管道式洞道为主,支洞较多。洞内可见20~30厘米的游鱼,清晰可数。第四、五、六洞景与一、二、三洞景相比,显得稀少些,因而目前已将第四、五、六洞厅改为“神仙世界”的游乐宫。

瑶琳洞的第三洞厅内壁上有木炭书写的“隋开皇八年”(588年)和“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的游人墨迹,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在开发中还发现了自东汉以来的陶瓷制品、古钱、剪刀和中国犀得门牙化石。其中发现有“方舟”两字的一面古镜。据查,“方舟”为元末诗人徐舫的字号,他曾在洞中避难,可能是那时遗落的,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了。此外,从“志书”和其他书籍中均记有瑶琳洞景状。乾隆时的《桐庐县志》中,记有上述宋诗人柯约斋的诗文。

经调查研究,瑶琳洞中发现有40种洞穴动物,经鉴定的有35种,它们隶属6个门、14个纲、28种,其中节肢动物门19种,占总数的55.88%。这种动物,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全洞居动物,其特点是无眼(盲目)、无色,生活步调缓慢,不能调节体内温度,但嗅觉、触觉器官特别发育,它们与黑暗的生活环境有关;(2)半洞居动物,兼性洞穴动物群,永久生活在洞穴中,并成功地在洞穴中完成生命循环,但它们在某些洞外环境亦可生存;(3)洞栖动物,产生在洞穴中,但不在那里完成整个生命循环,它们的种类还可分经常性洞栖和偶然性洞栖。

由于瑶琳洞位于以风景优美著名的富春江畔,上游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圣地黄山;紧临水、山、石、林兼美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千岛湖;东依历史名城、旅游胜地杭州市,故她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洞穴旅游业十分兴旺。同时她又有多种生物种质资源,在科研上大有前途。无疑瑶琳洞的前景十分美好,并将越来越好!

独冠南天蟠龙洞

  蟠龙洞又名“宝石花洞”,以石花众多而出名。该洞在广东省云浮县境内,距县城仅1.5公里的狮子山中。狮子山为一蚀余灰岩的峰林石山,拔地崛起,错落在平田水塘之间。洞穴位于山腰,全长528米,洞底高出平原20米,与洞外的阶地相应,即今已上升为旱洞,而在下层发育出新脚洞,即今水洞,洞内水面与河外河面相涨退。两层之间,由落水洞相连大厅堂即两层洞穴崩塌连通所成。洞穴形成于近百万年前,因洞内有两处发现剑齿象化石。近万年前以来,洞穴成干洞,其内堆积碳酸钙类沉积物。全洞57景,多成于此期,滴水析出碳酸钙悬挂在洞顶成钟乳石,滴落在地面成石笋,上下连接成石柱,裂隙滴水成行则成石瀑布、帘幕等诸景,湿郁处成碳酸钙石花,因石花奇特为少见,故称“宝石花”。洞景奇丽,一步一景,五步换形,可谓集洞穴之奇观。

该洞于1983年11月发现,1984年开发,1985年正式开放。游览洞分两层,上层洞为“天堂”通天洞,下层为宝石花洞室。洞内景点主要有“鸡鸣破法”、“龙珠镇洞”、“海狮卷帘”、“石羊拜客”、“龙床宝镜”、“龙宫奇宝”、“龙母玉池”、“仙桃盛会”、“青龙翻浪”、“鱼跃龙门”、“金龙入帐”、“斑石凌空”、“双龙出海”、“海狮护帐”、“龙母回归”等57景,各景奇丽无比,景随步移,路随景转,非常紧凑,显得突出,无怪有“神州奇葩”之称。从洞穴沉积物看,形态的品种名称齐全,如“天书神笔”的钟乳石、“神龟朝圣”的石笋、“玉柱擎空”的石柱、“玉壁雄关”的边石坝、“金龙入帐”的石瀑布、“龙母玉池”的石莲盘、“仙山琼阁”的狗牙石(水盆晶簇)、“雨箭风刀”的石旗、“海狮护帐”的石盾与石幔以及“巨龙迎宾”的凝结水再溶蚀钟乳石等,无一不奇,无一不怪。

从蟠龙洞的景观特点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神奇的石花(宝石花)贯穿全洞,有极大的观赏价值,也具有科学价值。因为宝石花晶莹透明,剔透玲珑,珍珠色泽,玉质冰肌,同时又千姿百态,奇特瑰丽,或针状,或球状,或塔状,或卷曲无定,或放射四散,或灵芝状,或发丝状,这种似毛发的石花,变化奇幻,见气成石,无一定方向,四方节节开花。在我国,除河南省巩县石花洞等极少数洞穴有此种类型沉积外,很少见到这种雪白晶莹,似球非球,似针非针的形态和色泽的石花,因此很受游人称道。从石花的特点分析,它们是由三种化学沉积形态的花卉状组合体构成,即由方解石的钟乳石(核心)、文石质的石枝和方解石质与文石质的卷曲石等。最典型的组合结构是,以钟乳石为干,石枝为枝、为花,卷曲石为节、皮、蕾。因此它们的形成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滴水形成钟乳石;第二阶段,在封闭的环境下,洞内没有空气的流动,处于十分宁静、气温恒定且略高时,由微压的水缓慢渗出,结晶沉淀生出石枝;第三阶段,由毛细水或由于气溶胶作用形成卷曲石。

2.蟠龙洞生成于大理岩内,而且有这么多景观景物,在国内外也是少有的。这种含有泥质条带的石灰岩,经过动力挤压变质而成黑白相间的大理石,一般来说,较难发育成大的融洞。而蟠龙洞却经过复杂的发育历史,即经过饱和水溶蚀成洞、地下穿流成河和干涸堆积三个时期发育而成,所以具有科学普及价值和研究价值。

3.蟠龙洞地下河间歇性涌泉。蟠龙洞中的落水洞直落21米深处,是龙泉地下河,在景点“群龙布阵”处可螺旋而下,曲伸如龙,一年四季,龙泉滴水不断,泉水甘冽。其下的地下河,长560米,河宽8~10米,高10~30米不等,它是一间歇泉供给河水,来水时,水浪滚翻,哇哇作响,冲刷河滩,过一会又静静回流石洞。

4.是南方典型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古动物化石出土区之一。在洞内的“智人洞”中,出土古动物化石3000余件,分属6个目、25种属,有中、晚新世(距今几十万年前至几万年前)古动物群化石,其中还发现“智人”的古人类化石。这对于该洞和该地区的人类活动、古代环境变化有着较高的考古和科研价值。

离蟠龙洞不远的城区内,还有岭南最早开发为游乐场的星岩古洞。星岩古洞原名九星岩,位于城东的龙头山,是云浮城八景之一。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建县时,这个洞就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现洞壁丰富多彩的诗词石刻碑文尚存,字迹清晰,龙飞凤舞,是历代文人墨客聚会、揽胜、挥毫之所。洞中有五层宽敞大厅,厅厅有景,层层奇异。原洞内有:“观音大士”、“十八罗汉”、“龙床高踞”、“鹰石凌空”等22个景点。洞外山上,有三座亭台,即揽云亭、读书亭和对弈亭,修有石级山梯,直通山顶。在龙头山二托处,原为“开元古寺”旧址。站在山顶,可俯瞰云浮全城。夜晚全城灯火与苍穹星斗争辉。现该洞开放为游乐场,有多种活动内容。时至晚上,灯火辉煌,歌声嘹亮,不夜的洞府世界,奇特的午夜生活,别具山乡风情。

此外有“迷宫探胜”的天然古洞,洞分三层:上有通山洞,可通山顶;下有入地洞,盘旋入地下河;中层有大厅、长廊,曲折回旋。“迷宫探胜”有八个出口,互相都有通道相连,通道由于曲折、回旋、多变,右旋左弯,如步入迷宫。有“碧虚夜月”洞,位于田螺岩山内。古名“碧虚岩”,现石刻尚存。古岩有两大洞口和两个半山洞口,洞高45米,有巨大的钟乳石悬挂,洞中有滴水池,由半山洞口影照水中,如水底夜月,故名“碧虚夜月”。有“广寒宫”,为四个洞门,其中半山洞口,形如满月,直照洞中。迎面有钟乳石“嫦娥奔月”。主洞长100米,钟乳石保存完好。洞内有古石墙,高30余米。有地下河,游人下河,鱼闻水响,即盘旋脚旁,堪为奇趣。

除了上述洞穴以外,与蟠龙洞可组成景区的还有地面风光。有“天柱擎空”,为云浮八景之一,似桂林的“独秀峰”,位于云浮城中心,湖光山色,一峰崛起,如出水芙蓉。有“石麟耸秀”,石山酷似麒麟,栩栩如生。山上“张穆之读书台”、“梅花岩”、“观城亭”,树木葱茏,清香四溢,林荫石径盘旋而上,直通石麟山顶,云浮全貌尽收眼底。山下有“麒麟洞”,尚未开发。“太空夕照”屹立于城西,洞穴甚多,洞中有洞,每当夕阳西下,岩洞蒸气升腾,轻纱缥缈,宛如腾云驾雾,置身天堂。有“石门飞瀑”,位于城北约4公里,大降岭上石门头处,石门之中,一条白练从天而降。飞瀑终年不竭,水声轰鸣,清澈如镜。大降岭层峦叠嶂,山岚蒸郁,山色绀紫,故有“绀岭层岚”之称。

蟠龙洞及其附近洞穴和地面风光的诗文甚多,如郑达的题蟠龙洞:“天上浮云地下栽,山间洞府为君开。云栽玉石千姿态,洞结奇花迎客来。”寇庆延的诗:“天外飞来山九堆,装点东安尽翡翠。琼花独放蟠龙洞,环宇皆称第一奇。”在清乾隆年间东安(云浮旧名)知县庄大中的题为《泷东八咏》中歌咏九星岩、太空岩多首,如题咏九星岩:“群峰列戟势联绵,仙洞云开小有天。碧乳昼凝珠作雨,苍纹春护玉生烟。佛龛月印千岩寂,蛮角风号万壑传。夜半摘星长北望,几年身傍太微边。”《太空名照》题咏为:“城西一片白云窝,醉玩斜阳恋薜萝。千仞断红鸦背占,万里凝紫鹤身多。烟村远绕浮晴陇,云壑灵飒振暮柯。相关钟声归路杳,月钩遥挂碧嵯峨。”

1987年,有关部门曾把蟠龙洞作为中国南方洞穴的代表,在有48个国家参加的“国际洞穴年会”上作了交流,题目是《云浮县蟠龙洞洞穴地貌研究》,并展出了蟠龙洞的彩色照片、幻灯片、录像片、画报和文字资料。特别是蟠龙洞的宝石花,以其剔透的造型,绚丽的色彩,独特的风格,罕见的奇观,博得了世界洞穴专家的高度赞誉。因此,蟠龙洞已具有发展为国际旅游网点的条件,何况其周围还有星罗棋布的自然景观呢。

千年诗廊七星岩



七星洞天为广东省肇庆市七星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要景区。七星岩由七座石灰岩石峰组成,因布列如北斗七星而得名。风光秀美绮丽有“桂林之山,杭州之水”的美誉。七星洞天系由石室洞、碧霞洞、鹿骨洞、钟鼓洞、双源洞、出米洞、煀人洞和宝光洞等8个洞穴组成,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宽敞高大,呈穹隆状;有的蜿蜒幽深,藏而不露;有的高洞四季温暖,为暖洞;有的脚洞阴冷潮湿,为冷洞。洞中多水域,或为湖,湖水平静清澈,微波荡漾;或为地下河,流水潺潺,水中鱼虾竞游,洞腹可行舟,犹如游览水晶龙宫一般。

石室洞

位于石室岩下,是七星岩诸洞中开辟最早的洞穴,景物最多。唐代李邕在《端州石室记》中具体记述石室洞观后的感想。他记载:进洞便是一个玉石大堂伸展在面前,千姿百态的怪石,千变万化的形态,好像伏虎奔狮、浮梁雕柱、翻腾激荡的波涛、巍峨高耸的群峰,迎面飞来,使人惊心动魄。其实石室洞中以水洞为主洞,洞内低于洞外,经过改造,洪水期再不淹洞,冬季保持水位,全年可游览。水洞长128米,水面积1125平方米,平均水深1.2米。洞内题有“景福”(李邕手迹)两字,至今一半淹在水中。洞内有地下水面溶蚀和侵蚀形成的边槽两层,呈明显的石床状;洞顶有一条沿岩面裂缝溶蚀的凹坑,呈天沟状。石室洞因内有大的穹形大洞室而得名。室顶高达30多米,下为湖水,向东直通黑岩,东南紧连副黑岩,西北为斗光室,上石蹬为旋玑台。旋玑台为洞顶崩落的巨石。台底高出洞底6~7米,平台顶豁然开朗,坐落于石室洞北口,高宽开敞。宋时,在巨石上修建“斗魁台”,明嘉靖年间参政吴桂芳改为“旋玑台”。在北侧的岩壁上镌刻有明人篆书“旋玑台”三字。旁有巨石似钟形,其上镌刻有“银浦流云”四字。岩顶有巨型钟乳石成凤形,探头向外,呼之欲出。明代诗人陈献章为此景吟诗:“鬼凿寒岩万丈开,翩翩双凤忽飞来,如今石化孤鸾在,何处人间去不回。”旋玑台的正南,横石为龛,有观音像,又称“莲花洞”。这里四壁岩石上留有唐宋以来许多诗人墨客的诗刻题字。琳琅满目,有400余幅摩崖石刻,称为“千年诗廊”。石室洞的神奇,如同走入神话的世界。洞内有景点20多处,其中有蜿蜒10余丈的石龙,鳞爪飞动,熠熠有光,前爪伸出,后腿蜷曲,势欲搏人。曲栏下一泓澄碧,彩灯照耀下的钟乳石,像数不尽的宝石琼花;耳畔石燕啁啾,石鼓咚咚,令人浮想联翩。

碧霞洞

位于石室洞之西,洞底高出水洞,不受水淹,两旁钟乳石、石笋、石柱发育形态各异,是七星岩最美最长的旱洞,全长180米。由于它发育于石峰边缘部位,有小洞外通,有光线射入,故也叫“光岩”。洞内的碳酸钙堆积物色白如玉,形成各种奇妙的景物,其中不少酷似瑰丽多彩、瞬息万变的云霞,倒映在清澈水池中,恰似碧霞映玉,发人遐想。进洞数步,有巨石如牛,首尾皆全,伏地昂首,凝望壁顶一个天然圆穴,称“金牛望月”。再进左侧见云中有一仙女俯视人间,右侧有玲珑剔透、惟妙惟肖的“仙姑花篮”。此外有“猛狮出洞”、“飞网捕鱼”、“倒挂莲花”等景点。碧霞洞中段,北岩有一洞口,有明代石刻“龙潭深处,霖雨苍生”八字。再西行,蹬石级扶栏而上,可抵通天洞。

鹿骨洞

旧时少有人进,后与光岩打通,是碧霞洞的延伸部分。上通紫竹洞,光从洞顶射入,洞中景物历历在目。洞壁上有秦萼生书写的“石室洞天”四字摩崖。沿台阶而下,有龙潭,潭顶如穹隆,潭水清澈不竭。潭中夹有石龟浮沉水面,传说为潜龙化身,其实为钟乳石,经人工加凿而成。其上垂落有一透明的钟乳石,如同玉帝云板,敲之铿锵有声。旁壁有陈从周题“龙潭”二字。其左有明代观音像线条石刻,是七星岩线刻古迹之一,为精品,实少见。

钟鼓洞

位于阆风岩下,洞中有明代石刻“流霞洞”三字,洞底积水成池,岩顶滴水入地而叮咚作响,如钟鼓之声而得名。

双源洞

位于阿坡岩北坡下,是典型的脚洞。在星湖建湖前,干旱季节,可见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名“双源洞”。全长320米。属冷洞型洞穴,夏季游人入洞,凉气袭人,暑气全消,与石室大岩下洞穴相似。该洞亦为七星岩重要景点之一。东边洞口崖壁上有舒同的题刻“双源洞”。从此洞口乘船探胜,见有许多钟乳石,似禽如兽,形态逼真,富于形变。洞内有“金豹饮水”、“神龟祝寿”、“龙凤呈祥”、“河马泳水”、“玉蚌含珠”等十几个景点。东洞口有“禾后岩”三字摩崖。相传有仙女在该处教民利用湖田种植水涨禾高的大禾,获得鱼禾两利,人称“禾花仙女”,或称“禾后”、“禾婆”。清代全祖望作诗曰:“辟支岩下有仙娃,管领三岁岁满车。便应姜源祠下配,长潴沥水灌禾花。”用诗来歌颂禾花仙姑的故事。

出米洞

位于东湖东北部,四面环水,崖峭如壁,山上林木葱郁,禽啼蝉鸣。因洞顶有5米直径的天窗,故又名“敞天石洞”天窗旁有一块石覆盖着,似坠不坠。光线从天窗射入,洞里清静明朗。洞中有石峒古庙,始建于唐初,原祀民间周氏神。传说周氏神精于农事,能保五谷丰登。因历代修缮又不受风吹雨打日晒,故其石柱飞檐,斗拱连属,历久如新。洞中石笋甚众,其中一石笋,酷似一人面北而坐,左掌下有一个光滑的小洞。传说明初建文帝曾于此洞避难,全靠由此小洞中每日定量流出的米充饥度日。后来建文帝出走南洋,洞内和尚贪心,加宽出米小洞,结果白米不再流出,这就是“出米洞”的故事。洞内景物景观多处,如“猛虎归山”、“龟狗相戏”等。洞口左侧湖畔有一水潭,成半月形,潭水清澈见底,终年不涸。据说此潭潭底有神龙潜伏,悉心修炼,呼风唤雨,造福于民,古时称此潭为“歇龙潭”。

煀人洞

位于蟾蜍岩下,为脚洞,洞内弯曲狭窄,洞口比平地低,宽1~2米,高1.6~2.5米,洞顶平坦。洞体沿层面和岩层裂缝曲折而延展,东侧有一潭,旧称“龙媪穴”,相传“非龙非螭”的怪物蛰伏其中。清咸丰九年,几百个红巾起义军与敌激战后,就在此洞中为地主武装用烟熏死。当地人称“煀人洞”。

宝光洞

位于石室岩下水月宫东侧,原有的天然洞穴较小,洞顶有天窗与地表相通,有光线透入而得名。

叶剑英元帅赋诗赞曰:“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这是对七星岩湖光山影、怪石溶洞、山盘水绕的自然风光绝妙的写照。正因为七星岩有这样自然景色,招徕了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崖摩题句、作诗写词,也正因为有众多的文化遗迹点缀,使得七星岩更有名气,更有灵气了。据统计,自唐至今有600幅镌刻作品,其中有的借以咏歌兴怀,倘佯自得;有的吐属隽语,或畅述抱怀,或发怀古幽情,为七星岩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美,更使游子屡驻留恋,赏心不已。

就以石室洞而言,自唐初著名文章家和书法家李邕镌刻《端州石室记》开始,历代诗人墨客,在石室洞内外赋诗题字者,络绎不绝,现存摩崖石刻有410余件,成为石刻荟萃的宝库。这种石刻,有古今体、长短句、四言韵语、对联、题名、题榜、歌行、词牌、四六骈文、游记、叙事文、散文、经文等。论字体,篆、隶、真、行、草,样样俱全。论形刻,有右行、左行、横幅、直幅、压刻、碑刻镶嵌。论朝代地域,则包括自唐以后,各个朝代,国内各地,以至日本国人的作品。无疑石室洞内外是碑刻书法艺术的宫殿,是诗文荟萃的长廊,是洞穴文化领域的瑰宝。李邕,时人誉为“书中仙手”。《端州石室记》书法,体方而笔圆,力劲而气舒,纵横开合,风采动人。明陈白沙的《肇庆城隍庙记》存于石室洞内,前人论书法说:“此碑自欧出而脱欧之严谨,用茅龙随意挥洒,自出机抒,有法破法,法意俱备,堪为后世取范。”无疑石室洞内外摩崖石刻,正如泰山之有《泰石刻》,嵩山得有《灵庙碑》而相得益彰。除了石室洞的千年诗廊外,几乎所有的洞穴,都有摩崖石刻和碑刻,是我国镌刻最多的洞穴,因此七星洞天也是我国书法艺术的博物馆。

水石风雾双龙洞

  双龙洞为于浙江省金华市的北山西南山麓,距市区15公里,是旅游、避暑、休养和度假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现已向国务院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双龙洞风景区由溶洞、鹿田、大盘三个景区和山桥一个景点组成。双龙洞则由三个溶洞构成,即“小舟穿岩洞,琳琅景物多”的双龙洞、“一瀑垂空下,洞中冰雪飞”的冰壶洞和“千寻通地脉,一线透天门”的朝真洞,它们依次又称下洞、中洞和上洞。三洞各具特色,双龙洞以景物多为美,冰壶洞以洞中飞瀑为险,而朝真洞以一线天观为奇,并以洞内“卧船、观瀑、赏石”三种特殊游览方式而扬名于世,堪称旅游三绝。

卧舟入洞水石奇

双龙洞海拔520米,由内洞、外洞和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酷似龙头,故名。外洞宽敞,面积1200平方米,像个大会堂,可容千人驻足。常年气温约为15.2℃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颇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每当盛夏酷暑,每天在外洞有近千人纳凉消暑。洞口西壁“双龙洞”三个大字,传为唐人手笔;东壁“洞天”两字,为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洞顶一排字“三十六洞天”则是近代杰出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迹。如果说双龙洞是“龙宫”,那么外洞就是“龙厅”。其西壁一挂“石瀑”,色褐黄,犹如洪峰倾泻,系为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长期滴馏而成。往前有景石“骆驼仰首”、“石蛙窥穴”、“雄狮迈步”、“金鹞展翅”等。外洞出口处东侧有“龙耳”两字,为民初文人蒋莲僧所书写。内外洞有巨大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高不及半米,此隘口称“蛤蟆嘴”,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上船莫嫌洞口小,逆水而上别洞天。”意为欲观赏内洞,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屏石底面仅7~10厘米,稍一抬头,就有碰破鼻额之险。“千尺横梁压水低,轻舟仰卧入回溪”,只要仰卧不动,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亦具有“水石奇观”之美誉。这四字崖刻于内洞入口处,不知出自何人手笔,至今无从查考。内洞面积两倍于外洞,由于钟乳石、石笋造型奇特,布局巧妙,再有因灰岩中夹有硅质岩石,产生差别溶蚀,形成种种奇特景石,使得洞内景观景物独具一格,景多变幻,令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于水晶龙宫,不愧为龙的世界。内洞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青蛙盗草”、“寿星与仙桃”等景点,其中“龙爪”、“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金华火腿”等却为溶蚀残留的石灰和硅质岩类,形象逼真,得天独厚。洞顶两条岩石,一似青龙,一似黄龙,龙鳞、龙爪闪闪发光,盘绕飞舞,十分形似。元代诗人金履祥诗曰:“石上双龙盖形似,更深须有老龙蟠。”最值得称奇的是在洞左侧有一处石罅,喷泻出一股清冽的泉水,仿佛是龙嘴汩汩地吐着水。如能喝上几口,凉爽甘甜,痛快之极。据云这是当年郁达夫游此发现的。洞内有一地下河,源于朝真洞上部,经过朝真洞,穿过冰壶洞,进入双龙洞,相对高差达300米左右。地下河的流量一般为21升/秒,年总水量为65万立方米。水清质优,水温为16.2℃左右。

冰壶风雾域中孤

冰壶洞,洞口朝天,为一崩陷洞穴,肚大腹深,从洞口至洞底垂直距离约80米,进洞“如入壶中”,故名。洞中有悬瀑,终年不竭,落差15米。水流从洞顶倒挂的钟乳石后缘倾泻而出,如蛟龙奔腾向前,瀑声轰隆,震耳欲聋。瀑水落地,水花四溅,激动人心,形成濛濛细雨,寒气袭人,构成了“一瀑垂空下,洞中冰雪飞”的“风雾奇观”。根据记载,此洞于公元300年(晋代)发现。宋《鲁斋集》曰:“下危梯、观瀑布。”方凤《游北山三洞记》中说:“束数炬,相后先若入井然。”公元1636年,徐霞客详尽纪录他的探险见闻:“洞门仰如张吻。先投杖垂炬而下,滚滚不见其底。乃攀隙倚空入其咽喉,忽闻水声轰轰。愈秉炬从之,则洞之中央,一瀑从空中坠,冰花玉屑,从黑暗处耀成洁采。”冰壶洞奇观,古今游客均惊叹不已。元人黄溍写道:“坐爱春泉响翠微,玉花吹湿萍罗衣。何人为梦冰壶破,卧看青天白练飞。”表达了游人如入仙境的情态。郭沫若游冰壶洞时,即兴写下诗句:“银河倒泻入冰壶,道是龙宫信是诬;满壁珠玑飞作雨,一天星斗化为无。瞬看新月轮轮饱,长有惊雷阵阵呼;压倒双龙何足异,嵚崎此景域中孤。”最近有关部门经过探测,从瀑布口部进入的洞道有120米可行,而且还有大厅,洞厅内钟乳石等丰富,并有洞内瀑布,落差约8米。

双龙洞与冰壶洞之间,目前已打通,在堆积物内发现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它们为苏门羚、巨獏、真象、大熊猫、犀等24种,与四川盐井沟动物群相似,为距今约7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到10万年前左右的晚更新世初。同时在沙蹭中发掘出两只玉璧,是距今5200年前至4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产物。玉璧系珍贵装饰品,为部落领袖佩戴之物。《易·系词》云:“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据此可知,玉璧系上古部落居于洞中的遗物。

仙去鹤不归

从双龙洞或冰壶洞出发,向北约走1公里就到朝真洞。传说该洞是古代石真道人炼丹栖居之地,历代文人为此洞写下的诗篇有云:“桥边仙去鹤犹归”,“云暗赤松犹住鹤”,“溪头鹤树春常在”,“双鹤冲天去”等等。如今仙去鹤亦不归,但有成群结队的画眉、山雀、相思鸟等吱吱喳喳高唱不绝,窜相飞舞。该洞洞口向西,洞门显豁,前临深壑,背依青峰。洞口海拔645米,主洞道长140米,支洞长55米,面积2540平方米。洞前远望芙蓉、鹿田诸峰厅里,宛若百僧朝真。唐杜光庭《洞天福地》中所称的“第三十六洞天金华山”,即指双龙洞景区,如今在朝真洞口石壁上镌刻有“三十六洞天”手迹。洞中钟乳石高悬,石笋遍地。洞道曲折深邃。入口处的左侧有一支洞,面积约300平方米,景称“花厅”。该厅由二叠系栖霞灰岩中燧石结核,凸出在洞壁、洞顶上,一朵朵,一团团,如花似锦,故有“石花”之誉。在主洞深处有一面积约40~50平方米的清水潭,潭上方有一天窗,一束阳光透进,宛如半月,也称“一线天”,故有“千寻通地脉,一线透天门”之称。徐霞客对北山三洞奇趣作了生动而贴切的描绘,他说:“朝真以一隙天光为奇;冰壶以万斛珠帘为异;而双龙则外有二门,中悬重幄,水陆要奇,幽明凑异者矣!”

洞天福地觅仙迹 为海外侨胞敬为圣灵的黄大仙,据说就出于金华北山。东晋葛洪《神仙传》、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赤松山志》和清康熙年间《金华府志》等都记载有黄大仙史料。黄大仙即黄初平(皇初平),诞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八月十三日,其兄名初起。相传黄初平自幼聪慧过人,天赋极高,有异人骨相。他15岁时上山牧羊,途遇一道士,乃神农时成仙的赤松子幻化,带他至金华山一石室洞中传道修炼。黄大仙潜心修道,细读经书,“积世累功,四十稔”,已出神入化,能点石成羊。家兄初起寻找初平四十载,仍杳无音讯。后找上金华山,兄弟相逢,问及:“当年羊群现何处?”初平手指卧羊山上的累累白石道:“羊群在那。”初起笑曰:“只见白石,何见羊群?”初平用手一指,叱道:“羊儿快起!”顷刻间满山白石蠢动成羊,或行或卧,或相互嬉戏,或饮水山间,千姿百态,煞是可爱。兄见弟已成仙,拜弟为师,入山修炼,后成道。后人称兄弟俩为“二皇君”,即二仙,并在“二仙”升天之地,择胜建造赤松宫,香火极盛,曾为江南道宫之冠。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封大君(初起)为冲应真人,少君(初平)为养素真人;景定三年(1262年)加封大君为冲应净感真人,少君为养素净正真人。1990年,香港“皇大仙啬色园”团体专程到金华认宗。在重修金华观时,挖出一片石芽,香港人谓此类石芽为“龙笋”。石芽高数米,参差重叠,表层洁白,远看似一朵朵巨大的白荷花,近观酷似一群白羊,金华观址就在这些石芽中。现在大殿内可见四羊群,有的弯角挺立,有的伏地反刍,有的为头羊,有的是羔羊。该观正好应念了黄大仙“叱石成羊”之说。

文人墨客绘长河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慕名而游历者,举不胜举。古代有南朝的沈约,唐代的元结、陈子昂、孟浩然、刘长卿,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吴琳等或写下游记诗篇,或留下题词墨迹,仅南北朝至清时的诗词就达200余首。爱国诗人陆游,留有游北山智者寺的碑刻;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写有北山三洞的游记。现代的郁达夫、郭沫若、叶圣陶等一大批文豪名家先后游历双龙名胜。现存清静、高雅的鹿田书院,建于宋代,复建于晚清,曾是先贤讲学、研读之场所,内祀奉自宋至清金华的“七贤”。历代名人谢翱、方风、宋濂等都曾来此读书、讲学、游憩,并留下不少题咏佳作。

古洞紫烟蓬莱洞

蓬莱洞又名蓬莱仙洞,位于安徽省石台县城东9公里处,该地为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的故乡。洞体全长3000多米,分天洞、中洞、地洞和地下河四层结构,内有“迎宾厅”、“探海长廊”、“东海龙宫”、“通明宫”、“迷仙宫”、“玉蟾宫”、“银河长廊”、“瑶池”、“南海”和“送客厅”等游览点,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

洞内钟乳石累累,绚丽多彩。洞府仙景,神奇幻幽;奇特景观,得天独厚。明末《石埭县志》记载:“蓬莱仙洞······内有积翠台、莲花柱、华盖岩,夕照光明,五彩烂然。”洞府具五大特点:一是宏伟壮观,气势磅礴;二是景色奇丽,引人入胜;三是结构复杂,道路崎岖;四是空气新鲜,干湿适宜;五是温度宜人,四季如春。此洞还以巨幅山水壁画、白色透明的罗纱帐、碧玉般的石花、洁白晶莹的天丝“四绝”著称。

蓬莱仙洞的原洞口不大,朝西向上而仰,直2米,故有“夕照光明,五彩烂然”之感。洞内景观奇特,洞外山清水秀,内外景致交融,令人陶醉。相传蓬莱仙子偏爱这里的旖旎风光,才移居于此。他在洞内指石为物,将洞府装点得如同仙境琼台一般,蓬莱仙洞也就因此而得名。

  一入洞门,就是“迎宾厅”,有钟乳石形如“八仙”和“神狮”。“八仙”各显神通,纷纷渡过波涛险恶的大海。其旁有地下水逐渐干涸而凝积起来的钟乳石,形似“神狮”,抖动着缕缕青丝,头舞足蹈地迎接贵宾。其下为滴水滴到洞底,与泥浆相混、钙化成为“莲花宝罩”。由“迎宾厅”入地洞,可见一条弯曲狭长的廊道,长达800米,狭而陡峻,是由水流向下溶蚀时所形成的狭谷,称为“探海长廊”。在长廊内有“三岔口”、“古栈道”、“铁板桥”以及“小龙潭”等景点,其中“闹海金钟”最为奇特,它高8米,周长21米,形如洪钟。在“闹海金钟”旁有一石刻诗文,为清末期一位秀才汪琴北在甲戌年(1934年)所写:“古洞苍然被紫烟,何年此地驻神仙。我来不敢高声语,恐有群真下九天。”“三岔口”景点有大量卵石堆积,系地下河带来停积起来的,可知这里早年为地下河道所在。附近亦有诗一首:“此处仙居傲水帘,花果山中挂白猿。古今兴亡皆有数,今日忽展一洞天。”其意显然指这里与花果山一样美好,令人感叹不已。这种“傲水帘”的情景,下雨时在入口处可以看到,特别是在梅雨季节景色最佳。

经过400米长的“探海长廊”的地洞后,就可以进入最低层的地下河中。地下河的总长度约1000米,一直通到入洞口的左侧。其中有景点“白龙潭”和“古栈道”。“古栈道”位于地下河之上,是早期地下水冲刷和溶蚀岩石而成的沟槽,沿洞壁分布,形似陡壁栈道。沿着栈道,经过铁板桥,又可回到地洞口。在地洞口与中洞交界处,有景物“莲花台”、“华盖伞”、“莲花池”、“东海龙宫”和“一线门”。通过“一线门”,进入“东海龙宫”内,有景物“灵芝药臼”、“灵芝塔”,后者系滴水在洞床上,逐渐凝积长大,表面为灵芝状的灵芝塔。在“灵芝塔”对面洞内有一幅美丽的图画,形似蓬莱三岛的“海市蜃楼”。过东海龙宫,就是一条通往天庭的大河,称“通天河”。它长达数十米,河道盘旋曲折,两侧波光粼粼,原来是一股地下水从天洞飞泻直下,冲击溶蚀而成。

经过“南天门”,离开中洞,就上到天洞中。天洞是1984年开发时发现的。在“南天门”口部有螺旋形的石笋挡住去路,此景点称“神螺锁天门”。钻过天门,登上天堂,满眼所见为“金光万道滚红霞,瑞气千条喷紫雾”,这就是玉皇大帝居住的宫殿——“通明宫”。通明宫长48米,宽30米,高20余米,总面积1400多平方米,是蓬莱仙洞较大的洞庭之一。中间直立一大石笋,形似“擎天玉柱”,全身金雕玉琢,十分华丽。这通明宫中有“太白金星府”,其府门前上面悬挂着各色各样、大小不一的宫灯;有“灵霄宝殿”,中间是玉帝,后面是黄伞,前面是一座御香炉;在“灵霄宝殿”外围为各路神仙驾着祥云来朝见玉帝,故曰:“群仙朝玉皇”,气势恢宏,神态逼真。

穿过30米长的长廊,可达“迷仙宫”,实则是迷宫状洞穴。共有五个洞口,其间曲折离奇,主洞中有支洞,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迷仙宫”的形成是因为原来的地壳形成中,岩层与岩层之间有缝隙,而地壳运动又受挫动而产生断层和裂缝,地下水沿着地层间隙流动,就溶蚀成东西向的主洞;沿着挫动的裂隙流动,就溶蚀成北东向的支洞;主洞与主洞相交处,就生成了大厅。在“迷宫洞”内可见到一幅13米长的立体山水壁画。它是洞壁的崩塌堆积物,又经过碳酸钙凝结和在长期风化过程中受到一定剥落的结果。这是蓬莱仙洞的第一绝,为一般洞中所不见。壁画上有千年峰、五福峰、芙蓉峰、万岩峰、虎牙岩、三天岩、黄山和峨嵋山等山形,形态逼真,山势迷漫,峰岩互立。再前即为“广寒宫”,行人到此,看到一片冰天雪地,给人以寒冷悚然之感。这是蓬莱仙境的第二绝,绝在方解石结晶体的纯度极高,绝在洞顶水流形成激流旋涡,形成螺旋上升的奇特大厅结构。

过“迷仙宫”,就到“银河长廊”。“银河长廊”全长200多米,洞体雄伟壮观,星光闪烁,横贯天际,人称“天河”。洞床平坦宽阔,沿途景色秀丽。长廊中有神龟昂首向前,称“神龟指路”。其他景点有“河神守门”、“倒挂金龟”、“天马行空”、“孔雀开屏”等。长廊尽头,是一个由水流带来的堆积体。再向上就是蓬莱仙洞中景色最美的洞厅,叫“王母瑶池”。其中有“紫竹林”,上面是青枝绿叶,中间是紫竹杆,下面是仙笋林立。其前面是洁白如玉的透明的方解石结晶。这是蓬莱仙洞的第三绝。这种晶莹透亮的盾状钟乳石,是鮫绡天丝形成的“罗纱帐”。瑶池是圆形边石坝体,坝边洁白如玉,如宝石镶嵌,结构精巧,玲珑剔透,池中滴滴玉液,清澈透底。瑶池的位置在蓬莱洞最高处,由岩石中渗出的含有碳酸钙的地下水,首先在此凝析出碳酸钙,这种纯洁的碳酸钙体经结晶变成方解石,洁白无暇,形成罕见的“瑶池仙境”。再往前就是“南海”和“潮音殿”。“南海”的钟乳石特别长,高约20多米、长17米、宽约6米的钟乳石从洞顶悬垂,形似巨型牙雕,,雄伟壮丽,结构奇特,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其下为众多高矮不一的石笋,如“五百罗汉”、“二十四神”,构成一座“千佛山”。其中有云盘一座,四周镶嵌方解石,中间一石笋,兀立中盆,极像南海观世音。“潮音殿”因与“南海”相邻而得名,殿内有大量细长的鹅管状钟乳石,分布面积不下100平方米,形如蚕丝,从洞顶直下,故称“天丝”。它的形成是因为洞顶有大量细密的两组裂隙,裂隙的空间大小相仿,却彼此漏水,洞顶下渗的地下水分布在各裂隙间,均匀地滴水而成。值得注意的是“潮音殿”的生成与众不同,它不仅气势磅礴,是硕大的大殿,而且是在地下河水的旋转冲刷下形成洞穴,洞壁上有沟槽,洞顶有旋流涡穴。

蓬莱仙洞地处长江中下游,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荒山、九华山的江边景区,她不仅给上述两风景名胜区增辉添色,也使游人游了佛山、奇山后,领略地下世界神奇山水的风采。

仙府神宫灵谷洞

灵谷洞位于江苏省宜兴市的阳羡茶场境内,距市区30公里,东北与张公洞相近,西南与慕蠡洞、西施洞相距不远。总长1200米,面积8100平方米。如果说宜兴洞天世界内的善卷洞以洞中有河、水洞通舟称著,张公洞以洞中有洞、一线通天占魁,那么灵谷洞则以洞中有山、绚丽多姿、博大精深见长。该洞洞身幽邃,景物奇妙,岩色丰富,游人竞相赞美,因而驰名遐迩,誉为“灵谷天府”或称为“仙府神宫”。

由宜兴出发,或者从张公洞乘兴再游灵谷洞,乘车几公里,转眼就可见到竹翠茶绿秀阳羡的美景了。阳羡是当年盛唐时期生产贡茶的罨画溪,目前有2000多亩茶园,茶园四周翠竹成荫,山上树木葱蓊,流水淙淙,幽雅别致。再向前,深山岕界映出“灵谷胜地”的石刻巨石,便是灵谷洞境内。入口处掩没在一片苍翠的竹林深处,出口处在灵谷山的半山腰。洞中有六个大厅,各具不同特色,可谓千姿百态,变幻莫测。

  一进洞府,便觉得扑朔迷离,景色奇异。踏上天桥俯视,只见石崖陡峻,飘飘欲仙,桥下深黑幽幻,垂深约15米。在开发洞景时,在此曾出土过古脊椎动物等化石,其年代已距今几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穹顶有一菱形乳石光彩夺目,称为“天府菱玉”。第一洞厅面积较小,其中小洞频生,洞中有洞,过道尽处,有一个仅高40厘米的石缝,俗称“蟹洞”,未开发前,游人须匍匐爬行方能通过。其两旁有许多只有河流才能搬带来的砾石、卵石和砂土层,层层叠叠,显示了灵谷洞为地下河塑造而成的特点。现虽另辟通道他去,但仍保留着“蟹洞”的原貌。第二洞厅的景物布局严谨,却小巧玲珑,吸引游人,厅中钟乳石层次分明,石色鲜艳纯朴。有“万谷灵芝、“孔雀石泉”“等景观,瑰丽异常,在洞壁还可见流水、波涛、雪山、飞云等微小景物,衬托大厅美景。第三大厅最大,是最低的洞府。洞厅上巨岩倒挂错落,像断壁欲倾,又似山嶂将坠。石壁上有一泓清池,为五条天河河水汇集,七条伏流相交,水清见底。相传这池水是“灵谷仙姑”当年沐浴的地方。第四大厅景色最优美,为灵谷洞之精华所在。洞底见一道石瀑自穹顶喷射而出,直下洞底,如长虹垂地,訇然有声。瀑布四周,云雾浮动,水汽迷漫,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意,有“雷霆万钧震神州”的磅礴气势,又似白龙咆哮,奋爪张须,令人神悚魂惊。第五洞府称“水晶宫”。厅内长满形形色色石笋,或长或短,或敦实或瘦长,想象所至,皆成形物。洞顶布满了由岩流聚积而成的钟乳石,似云锦般美丽。有的钟乳石是结晶的方解石构成,闪烁发光,像夜空繁星在眨眼。整个洞厅如西方极乐世界的雷音厅,天空悠静而星光点点,厅内大小千佛聆听释迦牟尼讲经,聚神凝思。第六大厅的穹顶高四天厅,这里钟乳石高悬,大小不等,形态各异,若人形物象,若飞禽走兽,若花木草竹,不一而足。灵谷洞内林林总总的钟乳石造型,龟蛇虎豹、马牛羊鸡、山村黎明、流水飞瀑、男女老少、僧尼道士等构成了一个生气蓬勃的世界。正如辛稼轩的词句所云:“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想象所至,所至所显。

出了灵谷洞,站在山间半腰,远可眺太湖,天水一色;近可俯视竹海茶园,层峦叠翠。在林荫山径尽处,可见百尺摩崖,气势磅礴,这就是“灵谷天壁”的圣景。

从洞内岩壁上的题刻和墨宝分析,灵谷洞早为人知,但近百年来却被湮没了。经过发掘、修缮、整理,宋以来的题咏有:“仙人四海通天下,万见高山此地来,灵谷本是真仙洞,世古传来今一逢。”其后的落款为“大观丁亥年三月灵观”,即宋徽宗赵佶时,公元1107年所题,另一首写道:“从来无晓亦无(昏),罕遇神仙一洞门,六六从来三十六,曹溪一派道混沦”。落款为“越州人事诸李乡人,咸淳三年三月末日”(南宋度宗赵禥年号,公元1267年)。另一幅神奇绝妙的七言古诗句:“磊(四个石)石上弥陀佛,(四个云)(四个云)云中观世音。”署名为“咸丰×年×月”(公元1851~1861年)。“宝藏兴焉”,“道光丁亥仲夏”(公元1827年)。其他书写墨迹均因钟乳石覆盖、冲蚀、削落而模糊不清。从蟹洞(当时蟹洞在洞尾)再往里便不见游人留题。

唐时诗人陆龟蒙,当年在宜兴探茶时发现过灵谷洞,曾雇人开凿,后因工程浩大艰巨而罢。前人有诗曰:“虎势打步倒退行,底石根深存陷井;龟蒙先生志未酬,唐宋至今未穿心。”从1100多年前的唐代起,但对岩洞从未加以开发。近百年来,灵谷洞已经大不为人称道,而且在志书上也缺少详细记载。如上所说,洞中的古人题壁墨迹,至咸丰年之后就没有了,那时正值太平天国时期,据说清朝官府因怕太平军驻扎在洞内,故把洞封死,使洞与世隔绝了100多年。至1979年3月重新被发现,经过整修和开发,于1982年正式开放。

关于洞名,相传古时候有位名叫灵官的仙家,行云经过宜兴,在空中观赏了山水胜景时,失剑于此,发现山谷有此洞府,奇异天成,后人因此为名,沿用至今。清代学者吴云解释“灵谷”的含义是:“其名灵者,乃念生灵之灵,欲诸佛慈佐与民,如呼谷谷应,若谷灵台之义云耳。”

宜兴古称阳羡,是我国最享有盛名的古茶区之一。秦时茶叶已到江苏一带,汉时有“阳羡买茶”,到了三国孙吴时代,所产“国山荈茶”,名传江南。唐时李栖筠到宜兴,有和尚送他“阳羡笋茶”,茶圣陆羽品饮后大为赞赏,认为阳羡紫笋茶“芳香冠世产”,可以上贡给皇帝,李栖筠就在目前灵谷洞附近的罨画溪旁,造起茶舍,制作贡茶。阳羡茶不仅为帝王之家所欣赏,也为隐居于离灵谷洞不远的茗岭的唐代诗人卢同所称道,他曾作诗道:“闻道新年入山里,蜇虫惊动春风起。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古时喝茶除茶叶质量外,很重视泉水,离灵谷洞不远的金沙泉,就是和紫笋茶同时上贡的煎茶良泉。金沙泉又称玉女泉,它的源头是玉女潭。玉女潭存在于玉女山中。据传古时有一玉女在此修炼,一日突然祥光万道,霹雳一声,地动山摇,飞砂走石,玉女道成仙去,玉女潭因此而得名。玉女潭三面环壁,下插绝壑深渊。其潭大旱不涸,深不见底,潭水清冽湛碧,莹洁如玉。四周山石垒垒入画,绿藓蔓藤倒挂,灌木耸生壁罅。古人云:“阳羡佳境,以此为首。”六朝谢灵运在《长溪赋》中赞美说:“潭结绿而澄清,濑扬白而戴华。飞急声之琴汩,散经文之涟罗。始镜底似如玉,终结岸而成沙。”唐朝宰相陆希声曾居于此,唐咸亨年间李幼卿曾筑“玉女山庄”为别墅,明嘉靖年间溧阳名士史恭甫在此建造过“玉潭院”和“玉光阁”,姑苏才子文徵明还写了《玉潭仙居记》的佳篇。可惜这些古代建筑均已废圮,不复存在。目前阳羡十景之首的“玉潭凝碧”附近建成“玉女山庄”,这样在百丈高峰之上,有泉水晶然出现在万壑丛中,天然山水中缀以亭宇廊阁,密林修竹里微露碑碣石刻,山色水光,树荫云影,清绝幽绝,游人到此,无不下车驻足长留。

由灵谷洞向西南行驶不远,还可以游玩西施洞和慕蠡洞。相传越王勾践计听谋士范蠡灭吴后,范蠡偕同西施出游,隐居太湖,并到这些洞穴作游憩,后人为纪念他们,故名。西施洞石色丰富优美,景观奇特壮丽。妙于飞泉惊鸿,雅在桑田飘彩,幽幽深府,采苧萝之野,积三春之翠,集瑶台之宝,纳九秋之凉,具武陵仙源的独特景色。慕蠡洞又名牟尼洞,洞内钟乳石宛如旌幢羽盖,如金似玉,千姿万态,伴以溪水涧流,洞内泛舟,洞外石林突兀,悠然若神仙行云。如果说灵谷洞以博大精深为奇,那么慕蠡洞则以曲流泛舟叫绝。

黄帝问道雪花洞

雪花洞原名神仙洞,位于河南省密县尖山乡东北部,距省会郑州市约45公里,处于著名浮戏山风景名胜区的东北隅。浮戏山原名横岭,即《轩辕本纪》中的洪堤。从《山海经?中次七经》、《水经》和《水经注》中得到证实,神仙洞就位于其中。神仙洞古名“崆山洞”,明、清时称“仙宇灵境”,属中岳嵩山范围,为《道藏》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六中岳土岳,称“上帝司真之天”。洞穴全长约5000米,现已探测长度为2000米,有六个大厅,大的可容万人。洞内主要是由钟乳石、石笋、石柱组成的大千世界,一色洁白,玲珑剔透,其中尤以雪花状的石花最为珍奇,在国内首屈一指,故名“雪花洞”。整个洞穴的景观如北魏《水经注》记载一样“入石门,又得钟乳穴,穴上素崖壁立,非人迹所及,穴中多钟乳,凝膏下垂,微津细液,滴沥不断,幽穴潜远,行者不极穷深,而穴内常有热风,火无能以经久故也。”

黄帝乘龙问道广成子

相传神仙洞是黄帝时代高士广成子居住、修身、炼丹的地方,也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约公元前2600年左右)向广成子讨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策略的地方。又传说黄帝是乘着龙的队伍去神洞仙向广成子讨教的。当广成子同意传授教诲时,黄帝就把群龙驻跸于外洞部位。故一进洞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龙的世界,在200米长的洞厅内留下了各种龙的形态和特征,从中可以分出:“八翼之龙”、“六交龙”、“飞黄”(马形带翼之龙,也称马龙)、“天龙”和“地龙”;在势态上有“盘龙”、“卧龙”、“飞龙”、“腾云驾雾龙”、“双龙戏珠龙”,犹如龙的故乡。因此,这个大厅被誉为“飞黄停骖厅”

过了“飞黄停骖厅”,就是广成子“授道厅”。在《轩辕本纪》中说广成子是崆山洞的一个居人,在《神仙传》中的《老子传》说他就是“老子”。其中记载着:上三皇时为中元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氏时为郁华子,神农氏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氏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真形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主邑先生。而在宋代的《事林广记》中则认为:“以上凡历代更易姓名,变现不一,其实是一老子也”。所以洞厅内的祥禽瑞猷,山、湖、海、河、竹林、山水、钟乳石和石笋等或立或坐,各种形态和情景均多以老子与黄帝命名,授以广成子授道与黄帝听道的形象,有关事物反映历史渊源。

由“授道厅”进内为“得道厅”,有“望齐冰雪”、“石牛”、“石象”、“骆驼”、“石莲花”、“石塔林”、“石瀑布”等景观。再进内即为“悟道厅”,钟乳石、雪花石犹如“石坑头”、“石蜂巢”,像绵针四射,根根纤白。其内为“论道厅”,见有“广成子教诲黄帝,黄帝彻悟”状,又有“神龟”、“龙鱼”、“大鹏”、“仙鹤”、“白鹿”、“凤凰”、“角瑞(麒麟)”等为之起舞,共贺治世之主出世。过“论道厅”,就是“教化厅”,洞厅内一片瑞和升平气氛,有“贝多之海”,树大叶茂,冬夏不凋,有万方来朝、万民同乐的大同世界风采。

黄老与黄帝

神仙洞不仅景观奇异优美,与众不同,而且还流传着各种神话和传说,给洞穴旅游增加神奇色彩。传说在神仙洞修炼的广成子,是道教所尊的神,同是老子,故称“黄老”。他是一个道貌岸然、品学兼优、德高望重的高士、学者、君子。晋人葛洪著的《神仙传》称:“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空山同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曰敢问至道重,广成子曰,尔治天下,禽不待候而飞,草木不黄而落,何足以语至道。黄帝退而闲居三月,后往见之,膝行而前,再拜请问治身之道,广成子答曰:至道之精,杳杳寞寞,无视无听,抱神而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并授以《自然经》一卷。黄帝根据广成子的教义,终于征服了暴君炎帝及蚩尤,并使各部落首领宾服。根据唐代王瓘的《轩辕本纪》中称: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君少典之次子也。其母西乔氏女,······生轩辕于寿丘。······帝年十五,心虑无所不通,乃受国于有熊,袭封君之地,以制作轩冕,乃号轩辕。以土德王,曰黄帝。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史记·五帝纪第一》中称:“(黄帝)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后被各部落首领推举为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居于有熊,神仙洞也正好位于有熊之西,正因广成子居于此洞,黄帝进洞向他讨教了修身、齐家、治国、移风易俗、弘扬教化平天下的道理。这个传说使神仙洞增添了神秘色彩,令人向往。

洞内与洞外

神仙洞内景观主要是钟乳石组成的奇妙世界。在形象上有帝王将相、文武百官、高士学者、神仙俗子、金童玉女、贾商民夫等似人非人的形象;有龙凤虎豹、鹿鹤龟麟、牛羊鸡犬等飞禽走兽造物;有青藤虬根、松柏榆槐、灵芝玉树、修竹茂林、桃杏枣梨等生灵万物的拟物;有床榻车席、桌椅枕被、雨露琼浆、玉屑美酒等日常器具和食物;有风云雨露、烟雾林岚的自然风貌;有乘龙驾鹤、奔狮骑鹿、吹笙跳舞、卜卦问吉等活动场面。这些景观有人气、人味,因而也是艺术之品。神仙洞不愧是“仙宇灵源”,也是艺术“灵感之源”,因此也就成了文人雅士游乐的地方。例如清代崔介石歌颂“仙宇灵源”的桃源景色:“十洲何处问神仙,悟彻天机即眼前,指下能令霖雨降,感深不倩篆符传,座中环佩神应寄,世上风云帝少权,自是灵源随地涌,瓣香处处证玄诠”。十里神仙洞,是“上帝司真之天”的缩影,是中华悠久历史的陈列。

除上述洞内自然景色外,洞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景和环境也是十分神奇的。出洞口向西登山至石经峪,参观广成子传授给黄帝的《自然经》卷石刻;到乳头山看黄帝正妃(嫘祖)上山骑马的马蹄痕迹;至西乳头山峰,敲灵石。由此下山,经丁沟(桃花源)到古丈人,至龙潭及龙潭大瀑布,至中心区鸡山三峰,北览黄河,东看日出,向西向南眺望群山峰峦起伏,云雾苍茫,山崖陡峭,竹树云烟。向东至蛇谷观长城遗址,下山至石经峪看古亢树林。亢树是孑留树种,“古亢第一株”的树龄已达3000多年。如果再沿龙溪而上,有一处“山深林密,幽不可册,似非人之所居”的谷地叫“鬼谷”,就是古鬼谷子教孙膑、庞涓、张仪、苏秦等子弟学习兵法的地方。此外在龙潭岸上有棋盘山、卧龙台,前者是黄帝与广成子下棋的地方,称“帝台之棋”;后者是黄帝得道后,广成子送到卧龙台,不胜惜别。

  神仙洞附近的古建筑也是值得一游的。如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古长城,是郑国为防御周国和韩国的入侵,继而韩国为防卫秦国之患所建筑的长城,自王宗店起至茶庵止,共30华里。南宋时,杨氏家族为抗击金兵、元兵,保卫汉族利益,在马头山上建立鸡笼寨,直到元末,杨族中杨仲华投降了明将徐达,赶走了元王,安定了中原。还有与鸡笼寨同时建立的香山寨、仙人寨、兴武寨、双牛山寨以及周家寨等古城堡,在抵御外族入侵时,都曾有过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其后明大将徐达征服该区的元朝王之后,也相应建立了各种城堡,如将军寨、穆柯寨等七个明清时期的山寨。此外有北朝石窟造像、香峪寺的天平年间造像,各种寺庙古塔以及唐宋以来的大小碑刻等。

5000年来,神仙洞和它所在的浮戏山是历代文人逸士所欣赏的神奇洞室和优美环境,不只令人们陶冶情操,延年益寿,而且还是“门有千管竹,家藏万卷书”的隐士生活处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世外桃源地。同时神仙洞又是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给人以种种幻想,去体味广阔深邃的人生,成为“人世难逢开口笑,秋花须插满头归”的灵感之源。再则神仙洞又是追索历史渊源,弘扬中国黄帝文化的源地。这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在史迹群中,更显示出它固有的特色和优势。因此,神仙洞也就被列入河南省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首都明珠石佛洞

  北京市西山地区有幽深的峡谷,有龙潭的瀑布,有风景如画的十渡山水,龙门涧俗称小桂林,水清林茂,怪石嶙峋,而最为奇特的还是石佛洞。

石佛洞坐落于距城区50公里的房山南侧西山境内车营村西坡,为我国华北地区少见的一个巨大洞穴系统。明代和尚园广法师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云游到此发现此洞,同年在洞口西南侧的崖壁上雕刻“十王地藏”石像,建有寺庙供祭石佛。当时因该洞深奥奇妙,难见洞穴真面目,称为“潜真洞”,刻“潜真洞”三字于洞口。又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春三月,在洞内一个大厅中镌造“十王教主地藏王菩萨”的大理石佛像3尊。此后改潜真洞为“石佛洞”,又称“十佛洞”。

石佛洞是因石灰岩受地下水溶蚀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六层水平溶洞,第一层洞长327米;第二层洞长849米,有一条高31米的垂直形管道洞穴与第一层洞穴相通;第三层洞长450米;第四层约60米;第五层约500米;第六层尚待进一步探测。从第一层洞口到第六层洞底的深度约120米。近年来经过深入的实地查勘,石佛洞的各曾洞穴依次被发现,并证实在第六层之下为一地下河系,可能与相距4000米的“三英洞”同属一条地下河形成的洞穴系统。

石佛洞生存于古生界的奥陶系的石灰岩中。距今约4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在这平坦的浅海环境内沉积了厚层的碳酸岩类可溶性物质并加以压实成为石灰岩。其后受地壳运动几经沧桑的变迁,至7000万年前,华北地区发生了造山运动,北京西山就此上升成陆地。被抬升为陆地的石灰岩,在雨水和地下水的溶解和沉淀作用下,生成众多溶洞和洞内各种景物,石佛洞系统就是其中之一。近几百万年前以来,因北京地区的地壳运动具有间歇性震荡的特点,即有时地壳上升,雨水和地下水一般以向下垂直流动为主;有时地壳相对稳定,雨水和地下水则以水平流动向河谷流出,因此在石灰岩中就留下了垂直的和水平的相互交错的洞穴系统。又因地壳上升或稳定的幅度和时间不同,石佛洞不同层次的洞体空间、两层间洞穴的高差也有差异。

现已查明,石佛洞总体是沿一断层的下盘发育,地下水沿断层流动扩大空间的。根据测量,洞内温度常年为11~13℃,与北京地区的年平均温度相差不大。在地表洞穴的顶部裂缝中冬夏都有空气流动,冬天从洞内喷出的水汽与寒冷的岩石表面接触常形成冰柱;夏天洞内喷出的却是凉风,说明洞内外空气是在交换的。洞内还栖息着大量蝙蝠和低等动物马陆。前者是半穴居动物,白天在洞内休息,傍晚开始就外出大量捕食飞虫;后者是全穴居动物,以残存的有机物、蝙蝠粪便和其他动物尸体为食物,因而它们的眼睛逐渐退化,以触角代替眼睛。

石佛洞自最上第一层到底下第六层,按由老到新的发育顺序,洞内堆积物的年龄,大体上也是上老下新依次变化。在总长2500余米的洞穴系统中,洞的宽度自6~8米不等,有的地方仅1米,狭小的仅容一人弯腰通过。全洞有大小支洞60多个,各个支洞也有各种形态的洞厅和通道。

第一层洞内堆积物以高大壮硕的石柱、石塔和石笋为主体,除水塘中目前尚生长着“石莲花”外,细小的化学沉淀物如石花、石枝等十分少见。可见这里的堆积物已经停止生长,并且较为老化。这层洞穴的堆积物虽曾受到过损伤,但仍有“佛堂”、“水帘洞”等6个高大厅堂组成廊道式洞体,有28处形态各异的景点吸引着游客。

第二层洞穴是以“井冈山”中心大厅为枢纽,组成包括东西支洞和光明路支洞在内的观光路线。其中光明路支洞以粗大的石柱、石塔和雄伟的石幔称奇,而其他支洞则以细小的石花、石枝、鹅管和洁白纯净的石笋为特点,许多针状或粒状石花仍然处于成长之中。

第三层洞穴以下为封闭式洞穴,对外尚未开放,洞内环境未曾受到干扰,故化学沉淀物最为丰富,色彩也最为艳丽,其中以成片的针状石花和小水池内成串的金黄色方解石结晶的粒状石花为主体,尤以璀璨晶莹的小石花最具吸引力。在附近500米长的洞内,四壁一片琅玕,如花似锦、绚丽多姿的石枝,倒影在清澈的水池中;清晰而闪亮、千姿百态的石花有针状和团状,一簇簇,一丛丛,依附在各种堆积物上;雪花状的晶花石毛正延伸生长;还有小巧玲珑的石灯、晶莹含露的鹅管等,把整个洞穴装饰成为地下迷宫和白玉画廊。第三层洞是石佛洞穴系统中最迷人的洞穴,是最有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宝洞。

第四层洞穴因有大量化学沉淀物堵塞了洞穴通道,因而人可通行的长度不大,洞内的化学沉淀物以粗大壮实的石柱、石笋为主,景物不多。

第五层洞穴的洞壁和洞顶没有化学沉淀物,而以泥土沉积为主,在有水流经过之处,生长有针状石花、穴珠,并有沙滩,位置稍高、常年有水而又不为洪水淹没的水池里却生长着茂盛的白色方解石结晶的粒状石花。在雨季时,这里可能会有洪水的淹没和冲刷,在洪水的主流线两侧沉积有地表带入洞内的沙土,在主流线地区则生长着针状石花,这种石花处于随长随冲、随冲随长的过程中。

石佛洞的沉淀物不仅优美动人,而且种类很多,计有30多种形态,如鹅管、石笋、石柱、石塔、钟乳石(各种形态均有)、石帘、石幔、石瀑布、边石坝、穴珠、钙板、钙膜、卷曲石、石花、石枝、晶花、石毛、石菊、石葡萄、石灯和石莲等,其中最为奇特的是石花类、月奶石和石塔。针状石花主要存在于洞内的斜壁和石笋之上,质地纯净透明,呈丝针状向四周伸展,粗者如玉簪,细的如毛发,性脆易折断。它们或呈片状、团状、簇状紧贴洞壁,或呈帽状戴于石笋上。对于它们的形成,科学家尚未定论,但多数人认为是洞穴空气中含有碳酸钙微粒的过饱和气溶胶,其胶粒的直径相当于一滴水直径的一千万分之一,这种微细的质点呈胶体状悬浮于空气中,一旦它们与其他物体相遇时,就附着其上,碳酸钙就分离出来,并结晶为文石或方解石,由此不断的依附、分离,结晶而成向不同方向延伸的针状石花。也有人认为是由于毛细管水的渗析作用,即由饱和水中的碳酸钙经过结晶而成晶体,毛细管水的渗析作用不受地球重力的制约,随机地向任何方向伸展。粒状石花形态也极为复杂,有结晶坚硬的,也有质地松软的和葡萄状的方解石晶体。这种粒状石花多分布在洞壁斜坡上和石帘的中下部,外表呈金黄色方解石小晶体,有的以灰华物加厚,染有一层红色土的薄壳。这种粒状石花,多是由滴水飞溅后的水珠中析出碳酸钙而成的。因为含过饱和水的水滴冲击地面,在分散为小水珠时,二氧化碳就被释放出来,而水珠中的碳酸钙就析出沉淀下来,然后再发生结晶作用,成为粒状石花。又因为从裂缝中下渗的滴水有时带有粘土物质,故粒状石花的纯度不是很高,往往带有粘土,很少有白色的结晶体。在第二、三层洞穴中还可以发现月奶石和石莲花,是一种乳白色浆状塑体,也有干燥呈粉末状。月奶石的成因至今鲜为人知,有人认为它是未结晶的过饱和溶液;也有人认为它是细菌作用的有机酸沉淀物。

石佛洞已开放为旅游洞穴,每年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如果与相距4000米的三英洞相通,又可为首都增添一个游览胜地。三英洞主洞长1200米,支洞长400米,一共五层,洞内景色奇绝,堆积物千姿百态,晶莹洁白,闪闪发光,熠熠生辉。三英洞若能相继开放,则将展示北京地下绝妙的“仙境”,也可显示我国北方洞穴系统发育的特点。

南天一绝燕子洞

被誉为“南徼奇观数第一”的燕子洞,位于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县境内,北距昆明市250公里,南离县城30公里。洞分为两部分,上干下水,总游览面积约10万多平方米。洞内秋去春来,巢居百万雨燕,每年春夏之间,群燕飞舞盘旋,剪翠裁雪,是绝无仅有的洞穴生态景观。每年立秋时节(8月8、9、10日),为“燕窝节”,洞内举行“采燕窝”活动,高空作业,惊险绝伦。

  旱洞为一巨大穿洞,洞厅高40多米,十分宽敞,可容千人。数十块摩崖石刻及各类碑刻遍布洞壁四周,与水洞口钟乳石悬匾遥相呼应,相映成趣。旱洞紧连一小洞,小洞口的悬崖上有一石殿,殿内有石帘、石幔、石台,殿前有凌空栈道依壁而建,称“悬空回廊”。据介绍,旧时燕子洞的水上游廊为木栈道,与岩间石壁上的楼阁紧紧相连,栈道高10丈有余,下临滔滔泸江河,中间独有一大木柱支撑,两头跨在高山岩石上,犹如云雾山中建楼阁,风来云荡,摇摇晃晃,游客到此,既赏心悦目,又提心吊胆。目前的悬空回廊已改建钢筋混凝土建筑。

水洞为珠江水系泸江河上流的伏流河段,伏流段长约5000米。洞口高50米,宽30多米,雄伟壮观,洞中巉岩嵯峨,气势磅礴;钟乳石悬垂,千姿百态,探索其间,如仙府神游,又似龙宫探幽,蔚为奇观。

穷胜不妨穿险洞 燕子洞实际上是一系列石灰岩洞穴群体的总称,洞中有洞,洞外有洞,曲折离奇,复杂惊险。它之所以吸引着人们的游魂,在于“洞府深深映水开,幽花怪石白云堆”的古、奇、幽、深的古洞奇观。伏流入口处,滔滔的泸江水,像千万匹脱缰野马,从空旷的洞口奔腾而泻,咆哮其间,鸟声、水声、风声、人声,声声巨响,在洞内轰鸣碰撞,令人耳眩神迷;在洞中高处俯视泸江河水,宛如彩带一环,这里的灯彩、奇石、人流统统都倒映在水中,水光浮丽,怪影粼粼,又使人心旷神怡。

由洞口导入第一景区“龙泉探幽”,犹如进入蓬莱仙境,世外桃源,又像一叶扁舟划进浩瀚无垠的艺术海洋之中。那彩石生辉,似形如物,活龙活现,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其中有拔地而起,高34米的“擎天玉柱”;有头披轻纱、安详恬静的“龙女初嫁”;有似晨曦薄雾中刚沐浴出水的“少女晨浴”;还有“天外来客”、“雄狮迎宾”、“玉案石屏”、“青翠竹林”等十几个景点。

高出河床35米的悬崖峭壁上是第二景区“天街撷美”,全长250多米,面积达2300多平方米。这条长廊被石柱、石幔、石帘、石屏风等隔成十几个厅堂,主要景点有“倩女迎宾”、“象耳空垂”、“龙宫瑰宝”、“古堡黄昏”等。多由钟乳石组成,有的如瀑布飞泻,有的像万把钢锥直刺而下,下面是一排排宽敞的石床,青苔覆盖其上,正如清代朱风森赋诗所云:“石乳悬香雪,仙床拥翠鬟。”其诗情画意,吸引着游人流连忘返。

第三景区为“梦幻世界”,是与水洞连接的旱洞,景色最为壮观。洞高40米,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景观也较为集中。较突出的有“天鹅戏蟾”、“双螺对语”、“犀牛望月”、“鲲鹏展翅”、“南极仙翁”、“北极雪豹”等奇异景观。

燕子洞水景之美,为“江波荡漾青罗带,岩石虚明碧玉环”;钟乳石之奇,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石乳挂缨络,阴冰凝螮蝀”;景观之幽,为“天斲神剜不记年,洞中风景异尘寰”。因而领略了燕子洞的水、石的色彩和神韵后,何必“寻春那止看群山”呢?

燕昵情悠悠

燕子洞因燕子而得名,燕子又是其一大奇观。燕子洞的燕子,主要是小白腰雨燕。雨燕和家燕不同,家燕属雀形目,雨燕属雷燕目,主要有白腰雨燕、针尾雨燕、棕雨燕、金丝雨燕等。它们每年初春开始,从马来西亚等热带地区飞来这里,生育子燕,到了初秋,才带着小燕回老家过冬。这里成为雨燕的第二故乡和生长之地。雨燕不仅与燕子洞有着深厚的友情,与游客也很亲密。凡到燕子洞观看它们纷飞表演的游客,它们总是以优美的动听的歌声、笑声欢迎,有时还低飞到游人身旁和人低语亲昵,啁啾细语,使人倍加游兴。特别是它们从野外飞回洞内时那种喜乐之声和奔腾而下的流水声汇成一曲悦耳动听的古洞交响曲时,更是激动人心。对燕子奇观,清人傅为(左讠右上宀下一)有诗云:“百万燕呼淝水战,一知浪吼浙江潮”。在这里观古洞洪波,听燕呼浪吼,真使人惊心动魄,不亦乐乎。

“广阔洞庭招燕居”。燕子洞里成千上万的雨燕栖息,是有着它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因为洞内悬崖绝壁,石缝纵横,岩穴众多,鼠、蛇等天敌难于攀援至此,雨燕可以在此安静地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洞内地下河流过,空气流通,湿度相宜,洞外田野宽旷,溪旁灌木杂草丛生,因而滋育着无数昆虫等低等动物,为雨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这种良好的生态系统,构成了“古洞奇观,春燕云集”的独特景观。

琼浆燕液觅宝品

雨燕营巢时,嘴里吐出蛋白质含量很高的唾液,与草凝结成杯状巢,人们将巢取下蒸出的液体,就凝聚而成著名的,与鱼翅、熊掌齐名的山珍美味佳品——燕窝。据说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亲口尝其美味后,特意从马来群岛带回奉献给皇上。而慈禧太后在世时,特别喜欢吃建水燕子洞产的燕窝,故当地每年都选出上好燕窝进贡给她。燕窝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磷、铁、钙等物质外,还有补肾益气、和中开胃、止久泻、益小耳瘟疹等特效。近年来,燕子洞开发出以品“燕窝粥”为主的美食旅游,有人说不吃燕窝稀饭,是终身遗憾。

燕窝生在50多米高的悬崖上,藏在极为难取的石缝里,采集十分艰险。采集燕窝实为天下奇观,胜于观燕。现燕子洞把每年8月8、9、10日三天作为采燕窝的节日。在这节日里,像赴庙会一样热闹,车如长龙,人如海,争看这一绝技,真是惊心动魄。徒手采燕窝,一要有胆量,二要有臂力,三要熟悉钟乳石就像熟悉自己手掌上的纹路一样。洞顶有一块非踩不可的活石头,在离地50米的高空踩活动石头,实在令人咋舌称奇;有一处叫“燕蝙蝠贴墙”的地方,好几丈宽,只有掰开双手,紧贴岩石慢慢移动,稍有不慎,就会堕入江中;有叫“石柜子”的石头,正正方方,柜子里斜搭着有一段扁担,进出石柜子要踩着扁担,一点点转动身子才能通过。在采燕窝节里,可见到采燕窝高手时而从乳石缝中钻出来,时而隐没在黑色、白色、墨绿色的石笋、石壁、石梁、石柱的背后,使观众惊叹不已。从观看采燕窝这一奇观来说,是奇中之奇了。

绝壁留芳临高处

每年3月21日燕子洞要举行钟乳悬匾庆典,是燕子洞最为壮观的奇景之一,比采燕窝更富有神奇美妙色彩。通过“洞锁三天”,顺着石级下到“一箭穿三楼”的遗址平台上,可以看到距水面40多米高的悬崖洞顶下垂的钟乳石上悬挂着“八仙摘桃”、“众星拱月”等许多木匾。初见令人惊异,这里笔直的悬崖上草木不生,无树可攀,无洞可踩,下面是滚滚河水,无法逾越。要在这架着天梯也难上的钟乳石上挂匾,挂匾人的技艺要比采燕窝的老人还高强。传说,挂匾是做好事,有“天神”保佑。自古以来,在悬崖洞顶上挂了成百上千块匾额,从未出现过失足落水者,一般都顺利上去,平安而归。这种挂匾有一种特殊仪式。在挂匾开始时,摆酒席,放鞭炮,热闹一番。挂匾人才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攀援而上,挂好木匾,然后下来领赏。赏钱中要求带个“六”,如16、26、36、46、56、66等数,以求顺利吉祥。

历史长河话春秋

优美奇异的燕子洞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大约距今2亿年前的古生代,滇南地区是一个浩淼荒寂的古浅海,沉积了丰富的石灰岩,以后因地壳抬升,海水后撤,石灰岩出露地表。到了6000万年前的第三纪和2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初期,几次强烈的地貌变更,使云贵大地上升为高原,并出现著名的“山”字形构造,使地层错断,而建水正好位于“山”字形错断的前弧和中弧东侧,岩层的孔隙和裂缝很多,易受地下水侵蚀和溶蚀成溶洞,形成数公里的“地下长廊”,在干燥的洞穴部分凝聚千姿百态的碳酸钙溶物的“雕塑品”。直至3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在洞内开始有远古先民栖息养生,将大量打猎捕鱼的石器和渔网遗留在洞内。与此同时,还有大量骨骼和牙齿化石堆积在洞中的堆积物中。由于交通阻隔,人烟稀少,无人问津,只有雨燕春来秋去,依伴着洞穴春秋。直到乾隆年间,清廷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傅为(左讠右上宀下一)告老归里后,在附近的双镜村小住,与亲友至洞内煮酒作赋,感叹于“探胜半天下,那得此奇观”,便在洞口盖寺院、宿住持;从山腰辟巉崖、修栈道、起紫阁;河岸广植桃树,与绝壁古树相掩映,为燕子洞早期开发奠定了基础。后又经过廖翰林等有志之士的不断修葺、完善,使燕子洞具有了一定的规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光绪末年四川遂宁人段至罡对燕子洞的苦心操持经营,除修建了旱洞内的三台楼外,还建造了玉皇殿、祖师殿、三清阁等道观古建筑,他过着“一个南瓜辞旧岁,两个萝卜迎新春”的艰苦生活,刻意经营和保护燕子洞,为燕子洞的发展,建树了不朽奇功。痛惜的是在十年浩劫中,洞内外300多尊铜佛、铜鼎、铜钟全部被毁,很有特色的“一箭穿三楼”的古建筑废于一旦,许多珍匾奇树也都遭到厄运。直至1980年,燕子洞受到政府重视,加以保护,1987年正式开放,已有200多万中外游客饱览了燕子洞奇景。燕子洞除有奇异的洞景、燕子和采燕窝、钟乳挂匾外,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洞内至今留有摩崖30块,对联6副,碑刻33组,诗词、游记千篇。最近在该洞举行的“首届国际燕子洞碑林书画大赛”,是中国配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举办的活动之一,从台湾送来了95岁高龄的陈立夫先生为云南名胜燕子洞题书“云燕飞翔”四个大字。这个“洞幽燕奇,南天一绝”的神州瑰宝,将会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为我国乃至世界洞穴旅游做出贡献。

险秀奇幽九乡洞

九乡洞群是云南省新近发展起来的、以洞穴游览为主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它位于宜良县九乡彝族回族乡境内,处于昆明至遐迩闻名的路南石林黄金旅游线的中段,距昆明约90公里,离石林仅22公里,与泸西县阿庐古洞景区为100公里。该洞群被誉为云贵高原上规模最大、洞穴数量最为丰富的群落系统。类型和风格之多,堪称溶洞博物馆,具有游览观赏、科学考察、洞穴探险、洞穴考古等多种综合性功能和价值。

   九乡洞群拥有上百座洞穴,集中分布于叠虹桥、三脚洞、大沙坝和上大洞等景区内。此外还拥有总长度为13公里的四条地下河系统,10余处洞内洞外叠置的天生桥。洞穴垂直分布可分为五层:第五层高度为1900米左右,规模较小;第四层高程为海拔1800~1830米,洞内一般干燥;第三层大致标高1760~1780米;第二层高出现代河床5~10米,水平延伸为主,常与第一层溶洞(与现代河床同高或稍低的即地下河系统)相通。洞穴形态与空间分布的特点是:多沿0°~320°方向延伸。根据研究,洞穴与云南高原的形成发展有关。大约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新生代开始,云贵地区开始剥蚀夷平时期;约至距今3000万年前的渐新世时期,地面整体被夷平;其后的中新世开始,地壳开始抬升,云贵高原自此开始隆起;时至距今250万年前的上新世和更新世初,云贵高原基本定型。至距今100万年前以来,地壳的构造运动更为强烈,并以上升、停顿、再上升的间歇性抬升为主,作为洞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也以水平、垂直流动并溶蚀石灰岩,从而形成不同高度的溶洞层。近期以垂直流动,形成峡谷和瀑布等,高位洞穴则因渗流水形成碳酸钙次生沉淀,构成洞穴景观主体,在地表河相应高度上,地下河水流不断、洞穴正在持续形成中。

清康熙时修纂的《路南州志》中就记载有叠虹桥,当时称为天生桥。它主要有卧龙洞、白象洞、神女宫三大洞座和荫翠峡地面风光等四大景域组成。卧龙洞实为一地下河系统,全长2000米,与神女宫、白象洞相去咫尺。它的上洞口为漏斗状的塌陷天窗,又称“天阙”,四壁陡峻,莫可插足,极为险怪奇谲。下洞口形如地宫城门,呈矩形,顶板光滑似水平,两壁屏立,高20余米,宽约30米,气势雄宏。洞内有边石坝,又称“神田”,每田约6~10平方米不等,层层叠砌,边形褶皱外翻,有方解石结晶,闪烁晶亮,田内有水,深者及膝,浅者盈寸。神田之上有飞瀑,呈两股倾泻,称“雌雄瀑”,高差30米许,西瀑略高为雌,垂练犹长,水势却来,落如玉尘轻烟;东瀑稍低曰雄,流幅扁状,涌如激霆沸珠,气势弥豪。其景色、气势,正如唐人褚载写的诗句所云:“泻雾倾烟撼撼雷,满山风雨助喧逐。争知不是青天阙,扑下银河一半来。”瀑布下为沫滚流旋,汇为深潭,濯足潭中,顿觉心旷神怡。

白象洞高出卧龙洞约80米。因洞口形如巨象,石体纯白而得名。从宏观的地表看,它是一座横跨地面河的巨型天生桥,桥面宽约300米左右。从桥下向洞内看,地下河又深潜白象洞之下,形成桥叠桥、桥下桥的双层天生桥的独特景观。双层天生桥凌然在空,悠悠的地下河水涌其下,形成虹影桥姿叠映水面,故命为“叠虹桥”。白象洞的主体为“雄狮大厅”,大厅最大跨度的长、宽均可达200米,总面积为15000平方米,穹顶倾斜,有巨大圆形凹陷的涡穴,外有同心圆纹层层缠布,酷似一张张庞大的旧式唱片,甚为壮观。此圆窟穹顶和密实旋纹系为古代河水穿洞激浪的漩凿和二氧化碳因压缩增加浓度,加速溶蚀洞顶的结果。白象洞在30年代初,曾为云南彝族领袖张冲率众造反栖息之地,故洞中有一穴,称为“张冲篝火处”,以示对这位叱咤滇中的民族领袖的怀念。

神女宫是一个支洞,洞体不大,却景色十分迷人。通道扑朔迷离。洞口有“玉树琼花”,其上为“鹊桥会”,桥畔有“仙娥迎宾”。有一根石笋,莹白修长,曲线柔美,名曰“神女出浴”。神女之前有“沃泉”,之后有“瑶池”。瑶池北岸为“仰仙岩”。神宫两侧有石柱两根,北柱表面石花串珠如龙鳞,色稍苍黑;南柱流线柔媚似凤羽,色尽白,一称“龙”,一称“凤”,合称“龙凤双烛”,钻行其中,寻之莫尽。

三脚洞之名最早见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马龙州志》。清光绪年间成书的《滇南志略》记载:“三脚洞,洞下皆平畴,洞中可容万人”。三脚洞为一座被流水溶蚀中空的山丘——金鼎山,由三根粗壮的鼎足支托着,拔地矗立,气势非凡,鼎腹之下成为空旷的大厅,大厅的跨度达100多米,高为30米。每根鼎足粗二三百米不等,呈60°的俯角相交,似一座庞大的立交桥。鼎足之间,为拱门,最宽的拱门为六七十米。三脚洞的景观有“青龙盘鼎”、“丝泉胜游”、“冲霄遗豁”、“断槐掩穴”、“银塔锁浪”、“牧鹫岭”、“喷霓岩”等。其中最奇幻的是地下河的“冲霄遗豁”下发现有旧石器,据考证,该处是石器的加工场,也是古人类居住之地;其次是“熬硝台”,“硝”在彝语中称“者”,而九乡的“大比者”、“小比者”等村名,无疑与硝的生产有关;其三是三脚洞内盛产盲鱼——无眼金线鲃。早在100多年前,在美国和古巴等国家的洞穴内曾先后发现盲鱼,故达尔文在1859年所写的《物种起源》一书中,对此有过论述:“栖息在地下洞穴内的动物往往是盲目的,这是因为眼睛长期得不到使用的结果。”据报道,无眼金线鲃是一种繁殖能力极低的鱼种,产卵期内雌鱼孕卵不足100粒。然而在民国十年(1921年)《宜良县志》卷四物产条记“县之所特产者”中说:“比目鱼,形如鲤而一目,两鱼相比而行,大池江中间有之。”看来盲鱼是鱼类进入地下洞穴后,因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而使眼睛失去视物作用的结果。在漫长的历史中,由双眼退化为一眼,进而退化为仅存眼痕的盲鱼。这种退化过程有助于对生物逆向发展的了解。对盲鱼食饵的观察表明,除由流水从洞外带入的有机物和生活于洞内的浮游生物外,主要是来自洞顶蝙蝠排泄的粪便。

大沙坝溶洞中景观最为壮丽的是“石化的地下热带雨林”。该洞口有巨大石幔高悬凌空,又似冰塔穿霄侧立,也像雪莲飞空怒放。洞床上石笋秀立拔地,耸壑昂霄,百镂千刻,呈簇成丛,银砌金镶,可称为“雨林馆”。这一景点,宏观景多,微观景美,使游者乐而忘返。其旁有洞石纯白如玉,称“玉兔洞”。该洞内曾发现古式木箱两个,木质已朽,内装衣物、陶罐和制钱等物,估计为百余年前藏匿于洞中,弃置至今。然诸物为初探者匿而不报,箱中器物尽皆毁弃,殊为可惜。

在阿路龙地方发现有崖刻、石刻不下百块。阿路龙地名属于彝语,路谓“石”,龙为“城”,意为“石城”。其旁有山,有旧时筑城屯兵的遗迹,称“营盘山”。石刻中除圆圈图案、牛耕、犁具、毛驴、女性生殖器等外,更多的为彝族先民创造的象形文字。汉文古籍中记载:“画八卦、造书契”始出于彝族远祖古夷人伏羲部落。“伏羲生于成纪”,即今陕西蓝田县,有半坡出土50个刻划的符号。阿路龙发现的石刻中有22个符号与半坡的符号相同或相近似,无疑这些彝族的象形文字与仰韶文化相当。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述,彝民在晋时已用彝文记“夷经”。明正德《云南志》卷十武定府说:“土人,字习阿(左田右可)爨字,体(如)蝌蚪。”明万历《云南通志》,明天启《滇志》均记录有爨字,形如蝌蚪等句。据查,“阿(左田右可)者为汉时纳垢酋裔,马龙州人,弃隐山谷,撰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八千一百四十有奇,称‘书祖’。”无论如何,从这里崖刻中不难看出九乡彝族的文化渊源和彝族的发展。

九乡洞群无疑是:人间仙境,旅游天堂,科研圣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2342.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 经典爱情故事的例子

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简介爱情是伟大的,两个人的结合,牵动的是两个家庭六个人的心,在一起不容易好好珍惜。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方法/步骤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 1、1.我的一半是你29岁的朱桂琴是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名普通的农

盘点2012中国十大最佳休闲城市 十大奇葩面试题大盘点

盘点2012中国十大最佳休闲城市——简介前不久,评出了2012中国最佳休闲城市,分别是:青岛市、杭州市、成都市、烟台市、宁波市、秦皇岛市、厦门市、黄山市、丽江市、芜湖市。这些城市都是有名的旅游城市,也多是二三线城市,小城生活慢悠悠,你

中国十大葡萄酒品牌都有哪些呢? 中国十大葡萄酒

近年来,喝葡萄酒已逐渐成为城市白领、上班族中新的时尚元素,然而消费者对葡萄酒品牌的认知还相对较低。中国葡萄酒品牌有哪些?中国十大葡萄酒品牌都有哪些呢?——1.长城葡萄酒  由中粮酒业有限公司出品的长城葡萄酒是全球500强企业

中国十大名茶,十大名茶产地 中国十大名茶排行榜

中国茶的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竟相争艳,犹如春天的百花园,使万里山河分外妖娆。中国名茶就是在浩如烟海诸多花色品种茶叶中的珍品。同时,中国名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名茶,有传统名茶和历史名茶之分。中国十大名茶,十

中国十大洗衣机品牌排行 中国十大瓷砖品牌排行

洗衣机方便实用,方便了很多家庭的生活,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备有洗衣机。那洗衣机品牌有哪些?洗衣机什么牌子好?洗衣机哪个牌子好?下面就跟着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国十大洗衣机品牌排行。  中国十大洗衣机品牌  1小天鹅(无锡小天鹅

声明:《中国各种溶洞图集 中国十大溶洞》为网友嗨傷我心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