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宝成
古今中外的战争实践反复证明:“兵以诈立,以奇胜。”这里的“奇”,主要说的就是不拘泥陈法,勇于和善于创新。在战争波谲云诡的天地里,囿于经验,墨守成规,陷入惯性思维的“盲区”、“误区”而混混沌沌,失败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了。而那些善于打破“惯性思维”禁锢的指挥员,由于对战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常常会以超常思维的“神来之笔”在战争史上写就光辉的一页。
![中国国防报 中国国防报在线阅读](http://img.aihuau.com/images/31101031/31074453t01253e8925a90b384e.jpg)
1942年11月初,苏联军队已经占据了兵力兵器对比上的明显优势,于是决定对斯大林格勒周围地区的德军实施大举反攻。根据反攻计划,苏军必须控制位于敌防御阵地纵深的顿河大桥。而德军把这座大桥视为“生命桥”,“一天24小时都要睁大眼睛盯着它”。并且苏军还要通过德第6集团军的纵深阵地。苏联第26坦克军军长罗金少将接受任务后,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根据作战任务的需要,率领坦克军通过戒备森严的德军阵地。因为若以小部队秘密通过则很难在后续作战中站稳脚跟。如何通过德军阵地呢?从实际情况看,规模庞大的坦克军无论采取何种隐蔽行动都不可能做到让德军既看不见,又听不到。最后,经过深思熟虑的罗金少将决定利用夜暗的有利条件,循着让德军看得见却想不到的思路,“明目张胆”地大踏步开进。到了夜间,第26坦克军排成一路行军队形,沿着宽敞的大路向顿河大桥进发。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行进罗金少将没有命令部队实行灯火管制,也没有形成临战队形,而是命令所有坦克一律打开前车灯,队伍井然有序、不急不缓地插向敌军阵地。尽管苏军士兵有些紧张和担忧,但德军正如罗金少将所预料和期望的那样,面对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开进的军队,错误地认为这是从前线上撤回来的德军装甲兵。以至于苏军开进道路两侧的德军还不时地向行进中的坦克挥手致意,苏军坦克所到之处,德军都是大开绿灯,苏第26坦克军一路通行无阻,安全、快速、顺利地抵达了顿河大桥。最后,第26坦克军在友邻部队的配合下,迅速对德军第6集团军形成合围,胜利实现了反攻战役第一阶段的预期目的。
罗金让敌人看得见却想不到的大胆行动,实际上是巧妙地利用了德军思维方面的弱点,探准了德军“惯性思维”的误区、盲区。在德军的思维中,苏军坦克开着大灯、排成整齐队形、浩浩荡荡地开进德军的纵深阵地,是绝对不符合逻辑、违反常识的,也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而罗金的冒险正是建立在德军简直不敢相信苏军有如此大胆行动这一基点之上的。结果自然是合乎逻辑地造成了敌人的错觉,达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作战目的。
罗金“胆大妄为”的举动,给我们以许多启示。打破常规绝非侥幸之功,而是思维突破了旧的逻辑程序的结果。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少见多怪”,此话有一定的真理性。奇也好、怪也罢,无非是超出了常人普遍认定的常识、常规、常见、常法之外的东西。用兵在智,胜战在谋。现代战争是智慧与思维的较量,现代战场到处都是充满着盖然性和不确定性的领域。大凡出奇用兵,都是不拘泥常法,往往能够在异常复杂的战场上抓住战争双方最关键、最本质之点,来全局性地考虑自己的作战行动决策。以超常思维打破“惯性思维”的禁锢,从一个可能点出发,进行跳跃式、不规则的思维和联想。于是一个奇谋便生出意想不到的作战效果。
(国防报 2002年01月17日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