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阅读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中叶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它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因此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1、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横财,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但美国高度发达的经济生活丝毫未能掩饰其严峻的社会问题。美国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和不安因素在迅速滋长,空虚、孤独和价值感丧失使现代人表现出强烈的异化倾向。美国社会精神危机加重,精神病患者和神经症发病率居高不下。精神病医生发现,用传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已不能解释现代人的心理疾病,用机械的“刺激-反应”模式已不能说明人的内部心理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2)哲学背景

l 人本主义和人性论

人本主义是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提出的一种尊重与关怀人、保护个人利益和宣传个人中心的世界观,在当时反对封建神权和宗教世界观方面具有进步意义。18世纪法国的启蒙时代,人文主义再次盛行。伏尔泰、卢梭等极力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解放人性。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文主义观点与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主张把人性、潜能、价值和自我实现等内容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这显然是对人本主义传统的继承。

在西方传统中,人性指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属性。大体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自然科学倾向,以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和边沁等人为代表,强调人的自然生物本性士先天的,提倡用法律和秩序来约束人的行为。另一种是社会科学倾向,以柏拉图、康德、卢梭等人为代表,强调人的精神、意识和理性,主张开发人的潜能,运用教育手段来完善人格,实现人的价值。显然,人本主义心理学属于第二种倾向,但也适当吸收了自然主义观点。

l 存在主义和现象学

存在主义由尼采首先提出,其核心观点是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二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处于绝对重要的地位。它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把理解人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认为应该用尽可能少的先入之见来理解人。他们都反对对人类的命运和尊严采取决定论的态度,强调人的真实的或内在的自我,强调意向性在人格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现象学起源于德国古典学家黑格尔的著作,它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现象的本意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事物本身在传统哲学中一般理解为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的本体或本质,而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人本主义心理学把现象学视为研究主题的直接经验和内省报告的方法。

(3)自然科学背景

生物科学的发展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人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长期演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最后形成生物大分子,并进一步发展为生命体系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明显的受到这种认识影响。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阐明自然界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研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深受其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主张维护人的心理活动的生态平衡,反璞归真,回归大自然,反对把人的心理活动肢解。

机体整体学从人的整体性和人与环境的统一关系出发,强调有机体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的统一整体,有机体与自然和社会始终处于密切的辨证关系之中。因此,它主张对人类有机体的研究必须把人看作是完整的,是与环境相统一的。这种整体主义思想已渗透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中。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活状况、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习惯和行为以及伦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艺术等的起源、演进和传播的学科。它的许多研究内容和成果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4)心理学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反对行为主义、扬弃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以德国的机体论、整体主义、格式塔学说和美国的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基础发展起来的。

2、人本主义心理学

(1)研究对象

人本主义心理学明确提出要以心理健康的人或健康人格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即使是对心理不健康的病人,也要努力寻找他们健康的内在本性。

马斯洛对心理健康概念作了明确的说明:(1)心理健康是一种强烈的信念,即相信人类有自己的基本性质和心理结构框架,我们可以像对待人体结构那样来研究它;人类也有由遗传决定的需要、能力和倾向,其中一些跨越了文化的界线,是全人类共有的,还有一些则是具体的个人所独有。这些需要是善的或中性的,而不是恶的。(2)完美的心理健康和正常而有益的发展在于实现人类的这种基本性质,在于充分发挥其潜能,在于遵循其轨道逐渐向成熟发展。这是内在的心理发展,不是外部的行为塑造。(3)心理病理现象是使这种基本性质遭到否定、挫折或扭曲的结果。因此凡是有助于实现人的内在本质的就是好的,凡是阻挠或否定这种基本性质,甚至改变自我实现过程的,就是坏的或者是心理变态。

另外,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内在意识经验。意识经验能向心理学家提供重要的信息,使他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了解那些对人类来说最有价值的、关于人的内在本性的信息和此时此刻的内在体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潜能和价值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把心理学研究与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尝试解决现代社会人类价值观丧失而引发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2)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烈反对把人机械化、客观化的静态研究倾向,主张用动态的整体研究的方法研究实际社会生活的人。马斯洛认为心理学应该采用整体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人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发挥作用的,因此对人的研究必须既考虑行为的内在的、固有的决定因素,又考虑外在的、环境的决定因素。弗洛伊德只注重第一点,而行为主义者只注重第二点。这两种观点需要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的结果便是对人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和个案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不赞同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倾向,而提倡现象学描述。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主张把实证研究的方法与现象学和存在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

(3)基本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也反对精神分析的生物本能决定论,它突出了内部动机,尤其是高层次动机的主导作用,表现出明显的人格动机论特征。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把人的本性的价值置于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使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相信人的本性是善的,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成长,相信人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存在”,因此成长是人性共有的特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自主的,是通过人的负责任的自由选择过程而实现的。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它强调研究人自身的潜能和价值。由于社会压抑了人的潜能,使人的价值观严重丧失,人本主义心理学通过对潜能和价值问题的呼吁,唤起社会对人的关注,对改善人际关系和实现人的潜能和价值的关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各自的论著中探讨了许多与社会问题有关的主题,并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预防犯罪、企业管理和社会改造等领域提出了许多有影响的间接,因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欢迎。

人本主义心理学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对健康人的心理和健康人格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健康人格心理学。

3、代表人物

(1)马斯洛

l 需求层次论

动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需要则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源泉。马斯洛将动机的研究放在基本需要及其层次发展上,以似本能的假设来界定基本需要的概念。在他看来,人的需要可以区分为两类:基本需要与特殊需要。前者是全人类共同的需要,具有似本能的性质;后者则是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各自不同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内容依次是:

n 生理需要。指维系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是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需优先满足的一种。

n 安全需要。指对稳定、安全、秩序、保障、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

n 归属和爱的需要。指个人对友伴、家庭的许奥,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

n 尊重的需要。指个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包括自尊、自重和为他人所敬重

n 自我实现的需要。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成为所期望的人物的倾向。

上述五层次需要从总体上来看都属于意动的需要,除此之外,马斯洛还讨论了认知、理解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前者指人们对理解周围环境、搞清环境重的疑难问题及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需求;后者则指人们对美的需求和对美学上的令人快乐的经验的需求。

马斯洛对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的阐述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一般来说,当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能出现。第二,各层次需要的产生和个体发育密切相关。

l 自我实现论

自我实现本来是一个哲学的概念,在心理学中起源于荣格和戈尔德斯坦。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看作人格发展德最高动力,看作人类独有的一个终极价值。马斯洛亦将自我实现看作完满人性的实现。他认为,从总体上说,可以将自我实现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为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后来,当马斯洛进入超个人心理学阶段以后,从两个方面修正了上述观点。一方面,他提出了自我实现乃是“存在”与“形成”的有机统一的观点。他认为,自我实现首先是一种“存在”,是人超越了缺失性需要之后所达到的人性潜能充分实现的完满境界,是一种只有为数极少的人才能相对完成的最终的“事态”。同时,自我实现又是一种“形成”,是能动的、贯穿一生的动力过程,是沿着需要的阶梯渐次向终极的人的状态演进的过程。另一方面,马斯洛又从超个人心理学的角度对自我实现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在超个人心理学中,自我实现不再流于与“非我”相异的“小我”的实现,而是扩大了的那种超越了自我与非我的对立、并将非我融于自身的“大我”的实现了。

马斯洛概括了自我实现者的16种人格特征:

n 能准确客观地洞察现实,并与之形成更加适宜的关系

n 对自己、他人及整个自然表现出更大的认可

n 思想言行比较自然、坦率和纯真

n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n 有独处和独立的需要

n 能自立、自制、超越文化和环境的约束

n 能以新奇的眼光欣赏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经验

n 较经常地经历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

n 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

n 具有深厚的人际关系

n 具有民主的性格结构

n 能分辨善与恶、手段与目的

n 具有富含哲理、善意的幽默感

n 富有创造力

n 对文化适应的抵制

n 能超越各种二歧式的对立而达到一种整合的状态

马斯洛还通过对婴儿与儿童的行为观察提出了自我实现的机制与途径。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深蕴本性中均蕴涵着两种力量:一是由于畏惧而使人坚持安全和防御,倾向于倒退,紧紧依附于过去,害怕承担成长的风险,害怕失去已有的东西,害怕独立、自由和分离;另一种力量则推动人向前成长,建立自我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充分发挥他的一切能力,树立面对世界的信心、勇气并认可他最深邃的、真实的、无意识的自我。

马斯洛根据对自我实现者行动步骤的考察,提出了趋向自我实现的八条具体途径:

n 经常全身心地专注于某一件事情、某一项使命,彻底忘记自己的伪装、拘谨和畏缩,真正进入到“无我”的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阅读
n 面临前进与倒退、成长与安全之间的选择时,要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防御的选择,力争使每一次选择都成为成长的选择

n “要倾听自己内在冲动的呼唤”。即让自己的天性、潜能自发地显现出来,使之成为行动的最高法庭,而不是倾听权威的、传统的声音

n 在许多问题上都应反躬自问。这意味着承担责任,而每次承担责任都是一次自我的实现

n 能从小处做起,培养自己的志趣和爱好,要有勇气不怕这怕那,懂得自己的命运、使命,据此来采取正确的行动

n 自我实现往往需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准备阶段

n 应设置条件让高峰体验更有可能出现,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实现自己

n 要识别自己的防御心理,并有勇气放弃这种防御。

马斯洛还创造性地将自我实现与创造性紧密联系起来,他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更多地是由人格造成的,是自我实现人格的副产品,它像自我实现一样,也是每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员生而具有的一种潜能。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它和自我实现、心理健康是同义语,即它是自我实现的绝对必要的方面,或是自我实现的规定性特征。

l 高峰体验论

高峰体验是马斯洛在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他认为这种体验不是经常出现的一般性感受,而是在自己生活中最幸福的高峰时刻迸发出的一种短暂的极乐感受,它是普遍存在的,为全人类所共有。马斯洛强调“高峰体验”与自我实现的密切关系,在他看来,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之一,就是常常产生“高峰体验”。

马斯洛还发现,在高峰体验时刻,人的认知特性和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现了一种特殊形式的认知,即存在认知。这种认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n 对象是作为本质被完全把握的。这种特性可称为“整体注意”,是存在认知的重要起点

n 一种超文化性认知,它不受任何文化和历史框架的制约,能对认知对象的本质进行认识

n 一种总体性认知,它把两个极端有机地汇合,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n 真正自由的、来自本体内部的创造性认知活动

n 主体对认知对象全身心投入

n 最终发现存在的价值的认知

n 体验被看作超越利益和目的的高尚情感

l 内在价值论

马斯洛坚持把心理学研究介入价值领域。他看到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因此,马斯洛心理学的重要目标是弥合科学与信仰、事实与价值的断裂,使心理学在揭示人性奥秘的同时,亦能为人提供生活的意义与理想。

马斯洛的价值论随着其研究的深入并非一成不变。当他的思想尚处于人本主义阶段时,他以自我实现或人性潜能的实现化作为人生的终极价值。进入到超个人心理学阶段后,他认为在人性实现的最高层次上,利己与利他,个人价值选择与社会要求时完全协调的。

l 良好条件论

马斯洛认为良好条件时人性潜能赖以生长和实现的阳光、空气和水。在他看来,良好条件“可以总的概括为允许满足和表现”。以这样的思路,马斯洛提出了内在教育论、心理治疗论、社会变革论和优美心灵管理论。

(2)罗杰斯

l 心理科学观

在罗杰斯看来,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而这一主观世界仅有他们自己才能知晓,因此,要探讨人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依据个人的主体经验。在心理治疗之中,治疗者要努力类界和无条件地接受被治疗者的内心世界,希望这样做能引起患者的人格发生重大改变,进而引发一种更本真的、令人满意的成长过程。

在罗杰斯的心理科学研究方法中,他从一开始就主张心理治疗应把科学研究和经验研究结合起来。他明确指出,如果心理治疗的技术和测量过程的提出能够在实际的临床经验中观察到,那么,提出能够测量、验证或改变心理治疗假设的实验条件时完全可行的。罗杰斯所谓的实验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心理治疗中的言语报告法和现象学方法的结合。

关于心理学究竟应该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罗杰斯也是一直在苦苦思索。他认为,实验研究和经验研究都是心理科学的合理方法,都能揭示心理现象的某些真理。这酒是以第三种认识方式来整合主客观认识方式,这个第三种方式就是主体之间或现象学的认识方式,这是一种从存在主义倾向发展二来的、非机械论的科学认识方式,它既保留了逻辑实证主义的价值,又把人的主体性放在研究的核心。

l 人格理论

罗杰斯人格理论的前提之一是人性本善论。在他看来,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性的发展具有建设性倾向。罗杰斯承认,人性中的善是通过潜能自我实现的倾向而在外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这样,它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自我概念是罗杰斯人格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看法,是人对自己的知觉。一个人随着自己经验的增加,会逐渐丰富和改变对自我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有组织的、连贯而有联系的整体知觉模型。罗杰斯认为,人格由有机体和自我两部分组成,有机体是人的一切经验的聚合,自我“只是有机体按照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方式来悉尼顾委的总的倾向的一种表达。”

l 来访者中心治疗

来访者中心治疗首次提出了“非指导性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并全面深入的阐述了医患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它代表着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趋向,也是他的其他心理学理论、方法和观点的实践基础。

l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罗杰斯把其心理治疗的理论扩展到教育、家庭生活、企业管理以及国际政治问题等广泛领域,其中尤以教育方面的影响最大。1969年他出版了《学习的自由》一书,阐述了他的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既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

l 贡献

i. 开辟心理治疗新方法——从“非指导性治疗”到“来访者中心治疗”再到“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ii. 发展了人格理论——强调人格的完整性,认为主观世界的经验是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

iii. 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l 局限

i. 过分强烈的主观色彩

ii. 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对有心理问题的正常人比较有效

iii.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片面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2868.html

更多阅读

英语六级阅读答题技巧 英语六级听力答题技巧

英语六级阅读答题技巧——简介英语六级的阅读题题量大分值占比高,阅读拿高分对于通过六级考试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六级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我想强调的是一定要将这些方法变成自己的能力,只有多练习才可以彻底掌握,否则再多的技巧都是无

Feedly使用经验分享 greader

Feedly使用经验分享——简介笔者很喜欢阅读网络上的文章,因此几年前就开始通过Google Reader 来订阅网络文章。在Google宣布停止这些服务后,笔者就开始寻早新的代替品。在很久以前,笔者就使用过国内和国外各种各样的RSS阅读器,各有长短

手机看小说的软件哪个好 手机看书的软件哪个好

手机看小说的软件哪个好——简介目前,移动阅读已经非常普遍,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的阅读各类书籍。要在手机上阅读电子书,就必须先安装一款能看小说的软件才行。下面就把起点阅读软件推荐给大家,因为它非常好用,而且阅读界面美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60-70年代迅速发展的心理学流派,由于其观点同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均不同,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学习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刺激-反应”为理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动物行为和学习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条件反射”、“学习律”、“操作性条件”等著名的理论和学说。这些理论和学说,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某

声明:《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阅读》为网友真心不过半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