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思考能否充分调动学习主体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并促使他们把外部的激励力量内化为自我激励的内部动因。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利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方法和策略,设法引导学生把自身的学习积极性直接指向当前具体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对学习动机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是要在一定的情景下,利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包括外部动机激发和内部动机激发,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一般年龄小的外部动机作用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内部动机的作用越大,因此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因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二、关键词:“学习动机”、“小学教学”、“强化理论”、“学习积极性”、“主动学习”
学习动机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学生就会用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去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有一种动力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学习动机又存在着辨证关系,学习能产生动机,动机又能推动学习。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激发小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并促使他们由外部的激励力量内化为自我激励的内部动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因此我们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下面从我学过的一些知识来进行总结。
学习动机对小学生的学习具有重大的影响,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在同等智力条件下,充分发挥潜在能力,一定可以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有极大的飞跃。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
(一)及时反馈,进行恰当的奖励
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
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通过实验证明了,表扬与批评运用得当都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推动作用,都比没有任何表扬和批评的效果要好。但一般来讲,表扬、鼓励多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地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却起到相反的作用。不过许多研究有表明,虽然表扬与奖励对学习具有推进作用,但是过多的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反而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我们应把奖励拿来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转向内部动机,使他们对学习任务本身产生兴趣。我们教师不能一味的讽刺学生,而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恰当运用奖励可以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案例分析,通常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班级中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班级的两极分化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这其实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现象,其实他跟我们的强化理论的运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学习了这个理论就要做到恰当进行对学生的奖励。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学生。我们还可以树立榜样的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仰慕英雄,爱戴领袖,崇尚名人,效仿师长。利用这些榜样,我们可以培养学习动机。如利用毛泽东、周恩来这些伟人及雷锋、黄继光等名人作榜样,可以培养学生为祖国、为人民而学的学习动机;利用华罗庚、陈景润等科学家作榜样,可以培养儿童努力学好各科知识的动机;利用李白、梅兰芳等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艺术家作榜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孜孜追求的学习动机。
(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是人类的第一层次需要,它是指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一切需要。比如,对食物、健康、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比如,当一个人在饥饿时往往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弄到食物。即使在今天,尽管社会民生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仍然有一些人不能完全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
我们通常知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划分可以概括为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需要,从心理学角度我们知道,人们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我们首先要满足学生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再来谈更高层次的需要,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的发展。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以排除影响学习的干扰因素。我们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案例分析,如果在学校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能满足,谈教学根本是一句空话,不能实施,因此我们应满足学生的最基本需求,这样学生才可能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小学生现在基本不存在什么物质方面的生存问题,关键是我们应该为小学教育提供更好的教育硬件设备和软设备,这样才有利于正常教学。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都有较强的表现欲,他们非常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如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校正作业、讲故事、做游戏等。他们特别希望教师拿他们的作文、作业、小制作、美术作品等到班上讲评。他们还喜欢在课内各项活动中展示自己。教师应尽量创造情境或机会,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人人拥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教师关心、赞许、重视、赏识的机会,以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学生对成功的期望
我们知道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的不同归因方式,会引起不同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在各种因素中,能力和努力是两个重要的因素,把成功归于能力,会引起自豪感和自尊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归因;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会损害自尊与自信,使学生容易放弃努力/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对学习破罐子破摔。因此,合理的归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与坚持性,而错误的归因会增加自卑与自弃。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合理归因,让学生树立一种信念: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要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自我效能感。进一步增强学生今后的学习自信心。同时我们应预防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能力等稳定且不可控的因素。因为这种因素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我们应教学生学会何时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因为他是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合理归因的重要措施。我们应帮助学生消除消极的归因模式,建立有利于提高动机水平的积极的归因模式,经常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较高的成功期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归因训练,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改变学生的归因模式,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积极的归因习惯,还要有积极的解决问题态度。我就见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他本来就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尤其是数学科,他几乎一看课本上的例题,就会做课本上其它的练习题。由于他平时几乎都不做作业,练习得太少,考试时总是错这错那,考试的成绩也不理想。数学老师跟他谈过话,告诉他原因,要求他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争取考试取得好成绩。可是他每次总是说:“其实这些题目我都懂,我考试时只是不小心而已。”然后依然故我,不肯多做一些练习题。为此数学老师很生气,严厉地批评了他。这次他怕了,下一轮考试时果然很小心,真的拿到了前几名去了。但这下他也更嚣张了,更加不肯做作业,连数学老师再次提醒他也不听了,还说上次他才检查了一遍,如果真到毕业考,他会检查无数次,还不行?老师想想也是,也没多管他了。可是到六年级升中考试刚过,数学老师看到他,问他这次考试检查了几遍,他却哭丧着脸告诉老师他没时间检查。后来卷子发下来,原来他这次考试确实很认真,不但书写非常工整,前面的题目也大部分做对,但到后面因为时间关系,他错漏题都很多,成绩也只是跟平常差不多。面对天资非常聪慧的这个学生,数学老师也只能摇头叹息。
可见,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还要教育他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眼前的问题,临急抱佛脚是不行的,误了自己的大事,悔之已晚。
(四)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清净问题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成功的教学应不断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
但是问题情境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我们进行情境问题时要结合学生学习的任务和已学过的知识,达到情境问题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经常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始终处于激发的状态从而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去创设问题情境呢?
首先要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就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问题的情境。
因此我们教师因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更中哟啊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的精神,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要求吗?因此这方面的练习对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情境一:课前利用学生喜爱玩的“射击”游戏来创设情境,学生通过经历、尝试这种游戏,在大炮角度调整的过程中,在击中目标的激动中,初步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性,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急切学习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强烈的吸引下,学生自然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学习动机。
(五)增强学生学习成就感,增强学习动机
很多研究证明,对成就动机进行的训练是有效果的。它的直接效果表现为受过训练的学生对取得成就更为关心,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所追求的目标。它的间接效果是能够提高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成绩。这些效果在原来成就动机低而学习又差的学生身上更为明显。由于成就动机是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所以也能够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进行训练时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1)意识化:通过与学生谈话、讨论使学生注意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
(2)体验化:让学生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选择目标与成败的关系、成败与感情上的联系,特别是体验为了取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行为策略。
(3)概念化:使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与成就动机有关的概念,如“成功”“失败”“目标”等等。
(4)练习:为前两个阶段的重复。多次重复能使学生不断加深体验和理解。
(5)迁移:使学生把学到的行为策略应用到学习场合,不过这时往往是一些特殊的学习场合,这一场合要具备自选目标、自己评价、能体验成败的条件。
(6)内化:取得成就的要求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可以自如地运用所学到的行为策略。
成就动机的激发。主要有:①激发的一般原则:首先基本满足较低级的需要,包括马斯洛需要层次中较低的四种需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坚持通过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激发与维持成就动机既作为手段,也作为目的,使用外在奖励时注重鼓励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的形成;外部鼓励的运用适当,不仅有助于学生当前学习,而且促进内部动机作用的发展等。②激发与维持内部学习动机以促进成就动机形成的措施: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采用有趣的材料和变换其呈现方式;游戏与模拟角色活动;因势利导,促使学习兴趣的迁移等。③激发与维持外部学习动机的措施: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适当开展竞赛等。
学生作为发展的个体,其成就动机的内容会随着成长而发展变化。在低年级的学生其内容只是超过别人,而高年级的学生则是为集体挣得荣誉,提高自己在班级的地位,最后发展到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
作为教师,我们以后的工作是和小学生打交道,我们可以给他们树立榜样,树立他们追求超越的同学。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良好的发展。
(六)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对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坚持性以及学习态度等都有影响。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因此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显的尤为重要了,我们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呢?
首先我们老师要选择难易适中的任务,让学生不断的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与潜能,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让学生有一定的展示的机会,通过获得多次的成功的体验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信。
其次我们教师要让学生观察那些学习能力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取得成功的学习行为,通过获得替代性经验和强化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确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由此产生积极学习的动机。
最后引导学生坦然面队失败,从失败中找出可以改进的因素,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增强获得成功的自信。在学生受到挫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改变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错误判断,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评价,提高取得学习成功的信心。
其实作为我们自己,别人可以看低自己,可以放弃你,可是我们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放弃自己,我们作为专科生,别人可以说我们砖科不行,可是专科本科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块敲门砖,关键是我们要学好自己的本领,也许本科名牌毕业的学生比我们的起点高,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起点,我们总会有成功的一天,只是晚一点而已。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改变学生我不如别人的这种观念,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基本法则,我们不需要苛求你和别人都一样聪明,但是只要你努力了,只要你说我已经努力了,并且问心无愧,那么我敢肯定的是朋友你成功了。
曾看过张齐华老师的一堂《认识因数与倍数》,课上,张老师介绍了一个特别的数,就是6,并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随着老师一起做了一个小实验:写下6的所有因数,然后将6以外的因数相加。学生惊讶的发现结果还是6。认识了第一个完美数之后,学生迫切地想要知道第二个、第三个……张老师没有简单地“告诉”,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我们发现了!”“是28!”“对,是28!”学生都如此兴奋和激动,那是一种探索后成功的体验,这种体验将激发学生再次投入新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成功就是让学生从成功中获得激励,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学习的动机、热情和信心,主动去争取新的成功。
因此,在整堂课上,从开始到结束,针对不同学生状况,要创造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功的机会。有的学生基础差,有的学生好动,可以有选择地多让他们回答,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其有成功的愉悦感受;有的学生表现出色,可以让他们回答一些略有难度的问题。通过这些成功体验,满足了学生需要,增加了学习的信心,促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感觉良好的学习方式给他们学习带来的乐趣,以次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动机的激发着。
教学活动是教师鼓励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别对待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适当的安排,以保证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这样以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这样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第二、要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并积极的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己认真选择学习任务的机会,以次来锻炼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三、教师要创设一个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表现出真诚的关注和接纳。我们教师要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的价值,而不要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
最后、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奖励的同时,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奖励,使学生为自己的成绩而自豪,这也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总之,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切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有目标的活动,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的发展与提高,教师必须理解并利用有关策略来奖励学生积极的目标导向行为,以便顺利开展这一重要并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