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新服
第一节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一、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大约距今1.2万年左右,更新世结束,全新世开始,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根本区别是人类经济生活的变革。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属“攫取性经济”;新石器时代有了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属“生产性经济”。新石器时代人类除使用打制石器进行生产外,主要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过去将陶器的出现也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开端之一,但实际上,打制石器中出现石斧、石锛、石锄等农业生产工具,但尚未见陶器时,农业即已产生。
二、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因素的关系
(一)磨制石器和农业的关系
磨制石器是适应农耕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凡是农业经济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各种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其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磨制石器也比较普及。反之,凡农业经济不发达,而采集、渔猎经济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如北方沙漠草原地区和东南沿海的“贝丘遗址”地区,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占较大比重,而磨制石器则不发达。
(二)制陶业和农业的关系
陶器是农业产生以后,为适应炊煮谷物性食物的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将狩猎和捕捞的兽类、鱼类放在火上烧烤即可食用,采摘的果实更是不用加工就能食用,所以人类没有制作陶器的意念。新石器时代初期农业虽已产生,但收获甚少,仍以狩猎捕捞为主,所以对陶器的需求亦不迫切。根据民族学材料,人们可以将石子烤热在上面加工食物,也可在土灶上烧烤食物。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谷物食品的依赖性增加,是陶器产生的客观条件。凡农业比较发达,亦即磨制石器发达的黄河、长江流域的各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人们食用粟、稻,以陶器炊煮的需求迫切,制陶业都比较发达,反之,北方沙漠草原、东南沿海“贝丘遗址”地区,细石器比较发达的地区,制陶业都不发达。
新石器时代在农业、磨制石器、陶器等诸文化要素中,农业是其中的核心。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促进磨制石器和陶器的发展,只有农业发达的新石器文化,磨制石器和陶器才能比较发达。反之,农业不发达的地区磨制石器和陶器都不发达。
三、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
过去,考古学界以磨制石器、制陶业、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作为新
石器时代文化的四个基本要素,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一般被认为是距今七、八千年。现在以经济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作为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根据农业、石器、陶器等文化因素的发展变化,中国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提前到距今1万年至1.2万年。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
新石器时代早期又可分为前陶时期和有陶时期。前陶时期的主要遗址有山西省怀人县鹅毛口和陕西省大荔县沙苑等。有陶时期为陶器的萌芽期,主要遗址有江西省万年仙人洞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少见,且一般为局部磨光,整体磨光罕见。已出现农业生产工具和谷物加工工具,如砍伐器、石斧、石锛、磨盘和磨棒等。陶器火候低,质地粗疏,夹砂器多,吸水性强,器形为圜底或平底,不见三足器。当时的农业为撒播或点穴播种,不翻耕。家畜饲养以牛、羊为主,猪因需喂谷物,少有饲养。早期的年代为距今11000年至7500年。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
新石器时代中期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有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北辛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等;后期的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马家窑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陶器从手制逐渐发展到慢轮修整;陶胎从较厚且不均,发展至陶胎厚薄均匀;陶系从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少,发展至泥质陶比例上升;器形从以圜底、平底为主,圈足、三足少见,发展至圈足、三足器增多,并出现尖足器,长江流域的鼎,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炊器;彩陶在后期已经普遍出现。石器从打制为主,磨制少见,发展为以磨制为主,打制所占比例减少。穿孔石器大量出现,新出石铲、石耜、石锄等掘土工具。农业已从火烧点播,发展至翻土锄耕。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粟,长江流域种植水稻,说明已有灌溉农业。猪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家畜。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墓葬中发现玉猪龙、玉佩饰等随葬品。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年代,大约为距今7500年至5000年左右。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亦可分为前后两期,属于前期的有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崧泽文化等;属于后期的有黄河流域的后岗二期文化、王弯三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陶寺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等。陶器制作在慢轮修整的基础上,从开始整体轮制发展至普遍使用,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出现的蛋壳黑陶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陶系大多以灰、黑色为主,彩陶已衰落。突出特点是出现以鬲、斝、鬶、甗为代表的袋足炊器。石器磨制精细,器形变小。穿孔石刀、石镰等收割工具普遍使用。有段石器和双肩石器是东南沿海地区最富特征的器形,三角形穿孔石犁、耘田器是太湖流域最具特征的生产工具。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墓葬中普遍发现礼器性质的玉琮、玉璧、玉斧等随葬品。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长江流域已大体进入发达的锄耕农业阶段。太湖流域可能已发展至犁耕农业阶段。北方草原沙漠地区在整个新石器时代,其农业均不甚发达,渔猎经济始终占重要地位,新石器时代晚期,渔猎经济逐渐向畜牧经济过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年代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
四、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
新石器时代虽然较旧石器时代有所进步,但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
能力仍然很低,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制约。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差异较大,因而人们的生产活动的内容和习俗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不同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房屋、墓葬等遗存的不同。这是形成不同文化区系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新石器时代的区系大体分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和北方沙漠草原地区,上述四个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都有从早至晚的发展序列。
第二节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一、黄河中游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迄今在黄河中游地区只发现两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前陶文化遗址,一处是山西省怀仁县鹅毛口的石器制造场,一处是陕西省大荔县的沙苑文化。有陶时期的遗址尚未发现。鹅毛口石器制造场发现打制或刃部磨光的石斧、石锄等农业生产工具,说明当时农业已经产生。沙苑文化也发现类似磨制石斧类的打制石斧以及细石器等。
二、黄河中游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一)黄河中游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前期文化,有老官台文化(或称大地湾文化)、裴李岗、磁山文化。
老官台文化,分布在渭水流域及丹江上游地区,经发掘的遗址主要有甘肃秦安大地湾,陕西宝鸡北首岭、华县老官台和元君庙等。大地湾发现三座圆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仅五、六平方米,不见灶坑,有斜坡式门道,地穴周壁的柱洞向中心倾斜,说明是一座窝棚式房屋。大地湾和北首岭发现集中墓区,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北首岭发现一座5人合葬墓,其中三人为一次葬,两人为二次葬。随葬品多为陶器,一般三、四件,最多十几件。大地湾有随葬少量猪下颌骨的现象。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较少,主要器形有石斧、石铲、石刀、石凿等。骨器有镞、镖、锥等。还有陶片改制的纺轮。陶器多以夹细砂红陶和褐陶为主,制法有手制和模制。器形以三足器和圈足器为主,有三足钵、圜底钵、圈足碗、假圈足碗、三足筒状罐、小口圆腹壶等。三足器多饰网状交叉绳纹,碗的口沿下多饰锥刺纹,三足钵和圜底钵口沿下多饰红色宽带,此外还有少量的线纹、划纹、刻齿纹和附加堆纹等。老官台文化遗址的分布比较稀疏,文化层比较薄,内涵贫乏。
裴李岗文化,分布在豫中地区,经发掘的遗址有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和密县莪沟等。陶器以泥制红陶数量为多,夹砂红陶次之,灰陶数量少。器表绝大部分为素面,纹饰很少见,有指甲纹、篦点纹、划纹和乳钉纹等。常见的器形有圈足碗、钵、三足钵、壶、双耳壶、罐、圈足壶、深腹罐等。石器以磨制为主,器形有铲、斧、镰、磨盘、磨棒等。石铲多为两端刃,还有少量的有柄石铲、桂叶形石铲,石镰弓背,刃部有锯齿,石磨盘、棒多成对出现。房屋为半地穴式,以圆形为主,方形较少,门朝南,有阶梯式门道。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裴李岗墓葬头向南,莪沟墓葬头向西南。莪沟墓葬,凡随葬石斧、石铲、石镰的墓皆为男性墓,而随葬石磨盘、磨棒的墓则皆为女性,说明男女之间已有明显的分工。
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冀南、豫北地区。石器以磨制为主,但较粗糙,有石斧、铲、锛、凿、磨盘、磨棒。磨盘底有三足或四足。陶器以夹砂褐陶最多,夹砂和泥质红陶次之。陶器均手制。纹饰以绳纹最多,编织纹和篦纹次之,还有少量的附加堆纹和剔刺纹。器形有陶盂和支座、深腹罐、小口双耳长颈壶、三足钵和平底钵、碗、杯、盘等。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平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无门道发展为有门道。窖穴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在62个长方形窖穴中发现粟类粮食堆积,厚达0.3—2米。反映当时锄耕农业已比较发达。另外还发现猪、狗骨骼。磁山文化年代大致与裴李岗文化相当。
(二)黄河中游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后期文化,主要是仰韶文化,
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首先发现而命名。该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主要可分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和西王村类型。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发掘资料最为丰富和典型。
1、半坡类型,经过大规模发掘的遗址有陕西省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华阴横阵、临潼姜寨。石器以磨制为主,但制作还比较原始,种类有斧、铲、锛、刀、凿、磨盘和磨棒等。骨器有镞、针、锥等。陶质工具有锉和刮削器。陶器有泥质和夹砂两种,皆手制
一般为泥条盘筑,小型器以手捏塑。器形多圜底、平底和尖底器,缺少三足器和圈足器。典型器有尖底瓶、细颈壶、红顶碗、红顶钵、彩陶盆等。纹饰主要有绳纹、线纹、锥刺纹、指甲纹等。彩陶纹饰有宽带纹、平行条纹、三角纹、网纹、鹿纹、人面纹、鱼纹和由鱼纹演变而来的各种图案。彩绘多用黑色,红色较少。聚落布局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三部分。姜寨遗址的聚落包括五个较大的建筑群和三片公共墓地。五个大的建筑群被三条人工围沟和临河所环绕。三片公共墓地在村落的东部围沟之外。每个大建筑群都有一座大型房屋,以及多座中小型房屋。聚落中央是一个四周高中心低的广场。五大群建筑呈圆圈形围绕在广场周围。所有房屋的门都朝向中心。三条大围沟是聚落的防御设施。几条小围沟可能是不同民族或家族居住区的界限。房屋多为半地穴式,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按面积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型房屋为方形,面积从数十平方米到一百几十平方米,中型房屋20—40平方米,小型房屋15平方米左右。大多房屋设门道。居室中部有灶坑,灶坑一端放陶罐,或挖一小坑,内存火种。地面留柱洞,可立柱支窝棚状屋顶。半坡的墓葬已发现1000多座,可分为土坑和瓮棺葬两种。墓地在遗址的一端,瓮棺葬则在房屋附近。墓地内的墓葬多整齐排列,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半坡发现一座两男性合葬,一座四女性合葬墓。元君庙和横阵的墓葬则以多人二次合葬为主。合葬墓中的随葬品为同坑者集体所有。瓮棺葬绝大多数埋葬幼儿。葬具一般为夹砂红陶瓮上扣一个泥质红陶钵或盆,钵、盆上往往钻一小孔,供灵魂出入。半坡墓葬中还发现断指和断肢现象。半坡类型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常见刻划符号,其中许多符号在间隔达100公里的遗址中出现,可见这些符号在不同部族中有着相同的涵义。
2、庙底沟类型,1956年在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发掘而命名。经发掘的地点有河南洛阳王湾,陕西华县泉护村和盂县下孟村等。庙底沟类型在年代上晚于半坡类型,其文化因素的影响也远超半坡类型,几乎遍及整个黄河流域。陶器以细泥红陶居多,夹砂红陶次之,有少量的泥质灰陶。陶器制作主要为泥条盘筑,慢轮修整口沿已经很普遍。典型器物有双唇尖底瓶、曲腹碗、曲腹盆、曲腹钵、釜形鼎、灶等。彩陶较多,黑色为主,红色少见,纹饰为圆点、弧线三角、勾叶、涡纹等,鸟纹、宽带纹、太阳纹也属常见。有一部分施红衣或白衣。房屋除半地穴之外,还有地上建筑,平面有方形、长方形和圆形。有的房屋内部出现一排木柱,说明这种房屋已经分间,并构成人字形屋顶。柱洞内有的加垫石片、陶片起到柱础的作用。庙底沟遗址的两座房屋,其中心柱下更铺垫扁平砾石作柱础,这在中国土木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庙底沟类型的窖穴形状与半坡类型接近,但普遍趋大。庙底沟类型墓葬已无同性合葬和多人二次合葬。
3、仰韶文化的社会形态和年代。仰韶文化延续的时间较长,半坡类型时期,婚姻和家庭形态处在母系制的对偶婚和对偶家庭阶段,亦即处在母系制的繁荣阶段,庙底沟类型时期以后,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在姜寨聚落中,以大型房屋为中心的五大群房屋是五个氏族的住所。以中型房屋为中心的一小群房屋是一个母系家族的住所。而每座小型房屋,则是供一对对偶居住的。老人与儿童不与对偶同居一室。对偶婚是群婚的残余。群婚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实行,即一氏族的一群男子与另一氏族的一群女子的交互婚姻,即族外婚,这较旧石器时代的氏族内的血缘婚有很大进步,但子女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在母系制下,子女属母方氏族,男方对子女无任何权力。男子死后必须归葬本方氏族。所以,只有同氏族的人才能埋在一起。男女分区埋葬,男性墓区的成员是同族的兄弟,女性墓区的成员是同族的姊妹。横阵遗址的墓葬形式是大坑套小坑,大坑中的成员属同一氏族,小坑中的成员则属同一家族。庙底沟类型时期开始以后,因为农业的发展,采集和狩猎经济退居次要地位,男子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显著,家庭和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强烈要求改变世系按母系计算的传统观念。在仰韶文化偏晚的许多遗址中都出现了男性生殖器的陶制品—陶祖,有的遗址还发现男性的陶塑像。这说明人们已经开始崇拜男性始祖。庙底沟类型的房屋也出现分间和套房。半坡类型时期的同性合葬、多人二次合葬等埋葬习俗逐渐消失。这些都反映母系制开始向父系制过渡。
三、黄河中游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一)黄河中游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前期文化是庙底沟二期
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发现于河南省陕县庙底沟遗址第二期文化之中,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有着直接的承袭关系。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石器除沿用仰韶文化的一些器形外,又出现半月形穿孔石刀。还有骨铲、骨镞、骨针、蚌刀、蚌镰等。此外,还发现双齿耒的痕迹。灰坑中出土家畜的骨骼远超同一遗址中仰韶文化时期灰坑中的家畜骨骼数量。猪、狗、牛、羊是常见的家畜。陶器以粗灰陶为主,红陶极少。陶器制作有手制和轮制两种,以手制为主,仍以泥条盘筑,口沿多经轮修。纹饰以篮纹为主,次为绳纹,少量方格纹和附加堆纹。彩陶已很少见。陶器的特征之一是体大厚重,作风粗犷,有的器形周壁加数条附加堆纹。器形有鼎、灶、盆、杯、碗、豆、罐、尖底瓶等。鼎的数量较多,有圜底罐形和盆形,有的上腹还附一对鸡冠状耳。陶斝是新出现的器形。陶灶呈筒状,近底部有一灶门,上部有四个烟孔。陶窑由火口、火膛、火道和窑室等几部分组成。由火口引出两股主火道,再分出6支火道。窑室略成圆形,直径不足1米,底部有箄,上有25个火眼与火道相通。这一时期的房屋仍以半地穴式建筑为主,居住面上常铺一层白灰,房屋结构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单室或双室。双室半地穴式房屋由前室、后室和过道三部分组成。过道侧壁以石块垒灶。
(二)黄河中游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后期文化,有客省庄二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王弯三期文、陶寺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
客省庄二期文化,最初发现于陕西省长安县客省庄遗址的第二期文化中,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客省庄二期文化的石器以农业生产工具为主,渔猎工具次之,有刀、斧、锛、凿、镞等。石刀为单孔或双孔。骨器有铲、镞、针、锥、鱼勾等。蚌器有刀、镰。陶质工具有陶刀、压锤(制陶工具)和纺轮。陶器以灰陶为主,手制、轮制和模制。模制仅限于三足器的足部。纹饰以绳纹和篮纹最普遍,还有附加堆纹、弦纹、方格纹等。陶器口沿上常见锯齿形花边。典型器有单把鬲、双耳斝、单耳罐、双耳罐、三耳罐、小口高领折肩瓮和盆等,鬲是数量最多的一种炊器。房屋为半地穴式或地面建筑。半地穴式房屋多为分前后室的双室,平面方形或圆形。房屋内部有储物的袋形窖穴。双室之间有过道。室内还设壁炉和小灶。墓葬多为单人葬,也发现男女合葬墓,男性约为35岁,女性40岁,属夫妻合葬。还发现废弃窖穴埋人的现象,有一个灰坑内埋人骨5具,兽骨3具。
后岗二期文化,1931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后岗遗址的第二期文化遗存中发现。后岗二期文化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制法有手制、轮制和模制。大型器物如深腹罐,采用泥条盘筑;小型器物如碗、豆、杯等采用轮制;足采用模制,然后将袋足和腹部捏合在一起。纹饰以绳纹为最多,其次是篮纹和方格纹,还有少量的弦纹、附加堆纹、划纹和指甲纹等。典型器物有罐形鼎、侈口束颈深腹小平底罐、小口高领双耳罐等。房屋主要是地面建筑。先在地面上筑土台,然后在台上挖基槽,在槽内筑墙,有土墙、木骨泥墙和土坯墙三种。地面垫土经夯打,抹草拌泥或白灰面。居住面中央有灶坑。汤阴白营
遗址居住面下的填土中发现多座婴儿墓,有的是瓮棺葬,可能与建房时奠基有关。有的房基附近还发现埋羊坑,也是一种奠基遗迹。白营遗址还发现水井,水井平面呈圆角方形,口大底小,深11米,贴靠井壁用木棍凿榫交叉扣合成井字形木架作为支护,上下依次堆垒46层。墓葬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无随葬品。涧沟遗址发现丛葬坑,一种是废弃水井中埋人达五层,男女老幼皆有,另一种是圆坑内埋10具人骨。另外,在一座房墓内发现四个人头骨,有砍砸和剥头皮的痕迹。后岗二期文化中还常发现卜骨和穿孔龟中。
陶寺文化,1978年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发掘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晋南,主要从事农耕,农作物以粟为主,许多窖穴内遗留很厚的炭化粟粒堆积。已掌握凿井技术,最深水井超过12.3米。饲养的家畜有猪、牛、羊、狗等,大中型墓葬以整猪或数十乃至130余猪下颌骨随葬。制陶、漆木加工、琢玉、纺织等具有很高的水平,金属冶铸业也已出现。陶窑属横穴式,一座陶窑双层窑箄结构为史前罕见。陶窑多数座集中分布,说明是集中生产。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器形有釜灶、斝、鬲、鼎、罐、盆、豆、扁壶、瓶等。墓中随葬的泥质陶器多施红、白、黄色彩绘,均为烧成后着色,图案有圆点、条带、几何花纹、涡纹、云纹、龙纹、变体动物纹等。漆木器种类繁多,有鼓、案、几、盘、豆、盆、斗、仓形器等。木器表面多遗留炭黑色胶状物,很可能是生漆,其上再以红、白、绿、兰、黄诸色繁缛的图案。剜、削、刮、拼合等技艺运用自如。木作工具有斧、锛、凿等。大型墓随葬成组大小、宽窄配套的石锛,最多达13件。玉器有璧、环、组合头饰等。纺织品主要是麻织物,皆发现于墓葬中,或铺垫敛衾裹尸,或覆盖包裹随葬器物,有的织物上可见黄、白、灰色,可知当时的织染已具一定的水平。突出的发现是出土砷青铜环和红铜铃各1件,其中铜铃为合范铸造。陶寺遗址面积达四百万平方米,发现一座古城,平面大体呈圆角长方形,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基本包括了遗址的中心区。古城内发现大面积的夯土建筑基址,灰坑中出土刻划几何纹图案的白灰墙皮。小型房址有窑洞、半地穴式和平地起建三种,居室面积4—10平方米不等。发现自地面向下挖掘而成的天井式院落,两窑洞分别掏挖在天井周壁,天井侧壁有通往地面的半环形坡道。发现大小不等的储物圆袋形窖穴。大型窖穴沿周壁多有供上下的坡道。墓地位于居住址的东南,已发掘1300座,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多数是仰身直肢单人葬。墓地划分不同的茔域,墓葬排列整齐,墓葬分大、中、小三等。大型墓仅6座,不及墓葬总数的1%;中型墓占墓葬总数的10%;小型墓则占90%。大型墓长3.2、宽2.5米左右,有木棺,棺底铺朱砂。随葬成套彩绘漆木器和陶器,还有玉石器和整猪。男性大型墓随葬彩绘龙盘、鼓和特磬,女性大型墓随葬彩绘龙盘。中型墓长2.5、宽1.5米左右,随葬成组陶器和少量木器,以及玉石器和猪下颌骨等。小墓仅可容身,少见随葬品,一般无随葬品。这三种不同规格墓葬墓主的身份当为首领、贵族和平民。陶寺文化大中型墓按级别高低随葬不同规格的礼器,开创了商周礼乐制度的先河。大型墓随葬陶盘上的蟠龙图案是陶寺先民崇拜的图腾。陶寺遗址出土的1件扁壶上的毛笔朱书“文”字,与殷墟甲骨卜辞上的“文”字几无差异。陶寺地处临汾地区。临汾古为平阳,史有尧都平阳之说。陶寺文化的年代距今4600年至4000年,正是古史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陶寺大墓年代偏早,又发现古城,其地望及年代为尧都平阳说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第三节黄河上游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黄河上游流域的青海省东部,甘肃省的洮河流域,渭河的上游和河西走廊的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大致可归入同一个文化区系。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有马家窑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是齐家文化。
一、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分为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这是先后相承袭的四个文化类型。
石岭下类型,于甘肃省武山县石岭下发现。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纹饰有绳纹、弦纹、划纹、附加堆纹等,部分陶器外表有白衣,彩绘花纹有几何形和动物形两种。几何纹有单线或多线的平行纹、波浪纹、连弧纹、锯齿纹、弧线三角勾叶纹、勾形纹和草叶纹等。动物花纹有形态各异的鸟纹。典型陶器有卷沿盆、敛口碗、彩陶壶和彩陶罐等。
马家窑类型,于甘肃省临县马家窑发现。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灰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少量的附加堆纹、划纹、篮纹和凸饰。彩绘多用黑色,红色少,有少量内彩。彩纹以钩叶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带状纹较多,少量锯齿纹、涡纹、圆圈纹、S形纹等。典型器物有侈口长颈双耳彩陶壶、敛口小平底彩陶钵、卷唇曲腹彩陶盆、短唇圆肩彩陶瓮、小口长颈瓶、矮柄豆等。
半山类型,于甘肃省和政县半山发现。陶器以红陶居多,少量灰陶和白衣陶。彩陶比例高达80%以上,黑、红两色相间勾画出各种花纹图案,有螺旋纹、菱形纹、圆圈纹、葫芦纹、同心圆纹、折线三角纹、平列弧线纹、网纹、锯齿纹。彩绘图案一般是四面或六面成组,均匀对称。典型器物有小口高颈双耳壶、单耳大口罐、短颈双腹耳瓮等。
马厂类型,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发现。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次之。常见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弦纹、划纹、锥刺纹等。彩陶比例较大,彩色以黑色为主,也有黑、红兼用。几何纹饰有四大圆圈纹、三圈纹、折线三角纹、菱形纹、漩涡纹、多圈纹等。
马家窑文化延续时间较长,陶器制作从完全手制,到马厂类型已出现慢轮修整技术。马家窑类型的墓葬中尚未见随葬品多寡悬殊的情况,至马厂类型时,墓葬的大小和随葬品多寡悬殊的情况比较明显,表明已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现象。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时期都发现成人男女合葬墓,即夫妻合葬墓。马厂类型晚期还出现人殉和人祭的墓葬。马厂类型的房屋已出现双间和多元套间的结构,屋内一般都有储物的窖穴。海贝和石贝的出现反映商品交换的发展。马家窑文化早期阶段尚处在母系制的对偶婚和对偶家庭阶段,晚期已进入一夫一妻的父系制阶段。
二、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其分布范围较马家窑文化
更广泛,甘肃、青海、宁夏,乃至内蒙古西部都有分布。陶器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以手制为主,轮制较少。彩陶已大为减少。纹饰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划纹、印纹。彩陶以黑色为主,有宽带纹、三角纹、网纹、菱形纹等,以斜线构成的菱形带状纹和两边对称的方格纹为特点。器形有鬲、罐、盆、碗、豆等。彩陶多为罐类,口沿下有对称的双耳。齐家文化的墓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普遍发现成人男女合葬墓和殉人墓。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发现三座一男二女的成年人合葬墓。男性仰卧直肢居于墓坑中央,两女性分左右置于男性两侧,侧身曲肢面向男性。
丰富的随葬品大多集中在男性身旁。一男二女皆为一次葬,三人不可能同时死亡,显然女性是为男性殉葬。齐家还发现以一人为主的8人和13人的同坑合葬墓。随葬品最多的墓,器物多达百余件,包括玉斧、玉铲、玉琮、玉璧等。还发现身首分离,肢体不全的乱葬坑。甘肃永靖大何庄还发现四处“石圆圈”遗迹,直径4米左右,周围分布着许多墓葬,还发现卜甲和牛、羊骨架。这是一种宗教祭祀仪式,即在氏族公共墓地埋葬亲属时,宰杀牲畜(牺牲),围起“石圆圈”,举行哀悼仪式。齐家文化时期已有冶铜业,铜器种类有斧、刀、镰、匕首、镜、指环、锥等。铜器的制造有冷锻,也有冶铸。铜镜质地有红铜和青铜两种。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铜镜。
第四节黄河下游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黄河下游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致可分为前后承袭的三种文化,即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北辛文化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大汶口文化约当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阶段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偏早阶段,龙山文化则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偏晚阶段。
一、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大致分布在鲁南苏北地区,以发掘山东省滕县北辛而
得名。生产工具有石器和骨角牙器。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器形有斧、敲砸器、盘状器、铲、刀等。磨制石器有铲、刀、镰、磨盘、磨棒等。骨角牙器有镞、锄、凿、匕首、针、锥、梭形器等,还有蚌铲、镰、镞等。陶器以夹粗砂的黄褐陶为主,泥质陶多红陶和红褐陶。均为手制。主要器形有侈口或敛口的深腹尖圜底鼎、釜和支座、小口双耳壶、圜底或平底钵、三足钵、盆、罐等。纹饰有竖直或斜行的短泥条组成的花纹带、人字形或菱形的压印纹、划纹、剔刺纹、乳钉纹等,彩陶少见。
二、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鲁中、鲁南和苏北地区。人们过着农业
定居生活,农作物以粟为主,家畜的种类有猪、狗、牛、羊等。许多遗址中发现骨鱼镖、镞、石镞、网坠等,说明渔猎和采集也是一种辅助性的经济部门。陶器在大汶口文化的早、中期以红陶为主,黑陶和灰陶次之;晚期则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早、中、晚期皆有白衣陶或白陶。鼎、杯、罐、觚、盉是早、中、晚期皆有的器形,但型制又有所变化,如早期的三足觚形杯器身由细长至中期渐矮粗,晚期时三足消失。晚期的薄胎黑陶高柄杯、平底或圈足觚形杯、袋足鬶、宽肩壶,通体瘦小的背壶、贯耳壶、双腹豆等是典型陶器,其中篮纹鼎、白陶小袋足鬶、大宽肩壶,都是新出现的器形。薄胎磨光黑陶,胎厚仅一、二毫米;高温之下烧出的薄胎、质硬、色泽光亮的白陶都是陶器中的精品。高柄杯、背壶、贯耳壶、盉等都是专用的酒器。自早期至晚期均有彩陶,以早期居多,颜色为黑、白两色,施单彩或多彩,纹饰有圆点、弧线、勾叶、波折纹等。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比较复杂的意符刻文或称刻划符号,如山、日、月,以及工具形象等。早期墓葬以同性合葬和多人二次合葬为主,中期以后男女二人合葬墓增多,同性合葬墓消失。自早期开始,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现象已出现,晚期已非常明显。男女随葬品也有所不同,男性多随葬生产工具,如石斧、锛、凿等,女性则随葬纺轮等。早期墓葬有随葬獐牙和獐牙勾形器的习俗。此外,墓葬中人骨可见成年男女拔除侧门齿的现象,开始拔牙的年龄约在15—20岁。拔牙是进入青春期的标志。关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社会性质,普遍的看法是,早期处于母系制的末期,中期母系制开始瓦解,晚期则已进入父系制。王因遗址经鉴定的885具人骨中,男性为547,女性为223,另有一些性别不清。可知当时男性远多于女性,这可能是进入父系社会之后溺杀女婴所致。大墩子一座大汶口中期墓葬的死者为一中年男性,其左股骨被一枚三角形骨镞射进骨内2.7厘米。这说明当时为掠夺财物而进行的战斗十分激烈。
三、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1928年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先发现而命名。因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流域等地区也发现与龙山文化时代相当的,以灰陶和灰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分别命名为各种类型的龙山文化,所以分布在山东及邻近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存被称之为“山东龙山文化”或“典型龙山文化”。
典型龙山文化的石器绝大多数为磨制,以石斧、锛、穿孔铲、长方形或半月形刀、柳叶形或菱形镞数量为多。有的遗址还出土成组玉器。冶铜业已出现,有铜锥等。陶器制作以轮制最为发达,灰陶、黑陶居多。陶器多素面,纹饰有弦纹、竹节纹、划纹、篮纹、镂孔和附加堆纹。器形以三足器和圈足器为主,平底器次之,器身上常加盖,并有流、耳、鼻、把手等附加。典型器有“鬼脸式”足曲腹盆形鼎、三角形足罐形鼎、三环足盘、高圈足豆、蛋壳高柄杯、袋足鬶、甗、盉、曲腹盆、双耳带盖罍和各种形式的杯等。成套的黑陶器物群,尤其是蛋壳陶的高柄杯达到史前制陶业的顶峰。城子崖发现防御性围墙,南北长450米,东西长390米,略呈长方形。寿光县的一座城呈不规则的圆角梯形,东、西、北、三面有缺口,可能是城门。墓葬比较分散,泗水尹家城一座大墓,有棺和椁,随葬品丰富,有带盖陶鬹、磨光黑陶鼎、盆、壶、甗等,还有20余个狗下颌骨,以及40余枚鳄鱼骨板(鳄鱼皮鼓)。另外发现河卵石铺的长方形和圆形建筑遗存,当为祭祀遗迹。典型龙山文化时期,手工业的巨大进步,冶铜业的产生,设防城堡的出现,礼器以及体现奴隶主意识形态的饕餮纹、云雷纹的面世,反映当时已进入阶级社会。
第五节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发现很少,有仙人洞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主要有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主要有屈家岭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
一、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仙人洞文化以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仙人洞遗址的发掘而得名。仙人洞是洞穴遗址。出土的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石器有刮削器和砍砸器。磨制石器有梭形器、有孔石器和砺石等。骨器有鱼鳔、镞、凿、锥、针等。鱼鳔有对称的倒刺。角器为凿形器。牙器为刀。陶器皆为碎片,不易复原,均为夹砂红陶,火候低,手制,纹饰以绳纹为主,有少量的划纹和圆涡纹。发现火堆遗迹,无灶坑,周围有许多扁平大石块,当为人们围坐在篝火旁炊煮、进餐、取暖的遗迹。出土大量兽骨,以斑鹿为多,还有少量羊和野猪骨。鱼骨、螺壳也很多。可知当时人们的生活以渔猎为主,农业尚属初始阶段。
二、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一)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因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而得
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陶器主要是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红灰陶。除素面陶外,盛行绳纹、平行纹、波浪纹、圆圈、叶形、谷穗状纹等,偶见白地深褐色的彩陶。以平底器和圜底器为大宗,典型器物有釜、罐、带把钵、宽沿浅盘、盉、支脚等。骨器数量远超石、木、陶类生产工具的总和,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所独有。骨耜、骨镞、骨匕、骨哨、骨针以及石斧、石锛、木矛、木刀都是具有特色的器物。大批榫木构件及干栏式建筑,显示出河姆渡文化住房的特色。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家畜有猪、狗。一件陶盆上刻划着稻穗猪纹图象。渔猎也很发达。出土的鹿角,仅河姆渡遗址就达400余件之多。骨哨既是乐器,也可诱捕动物。凤鸟形象牙匕状器等工艺品反映出高超的雕刻技术。河姆渡文化偏早阶段发现水井,采用竖井支护结构,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迹。墓葬发现不多。
(二)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因在四川省巫山县大溪的发掘而得名,其分布主要集中在川鄂长江中游地区两岸。石器总的特征是,早期器形较大,磨制粗糙,几乎不见穿孔石器;中期的器形,磨制精致,穿孔普遍出现,并开始出现有肩或有段石锛。常见的器形有石斧、锛、铲、锄、矛、镞等,常见巨型石斧出土,如湖北红花套遗址出土的1件石斧长达43.1厘米。大溪文化的陶器,早期以红陶为主,灰、黑陶少,晚期以黑陶为主,灰陶次之。早期多素面,中期以后纹饰增加,主要有印纹、瓦棱纹、刻划纹、弦纹、篦纹、附加堆纹等。彩陶以中期最为发达,以黑陶为多,主要有宽带纹、平行条纹、横人字纹、旋涡纹、绳索纹、草叶纹、菱形格纹、弧线三角纹、太阳纹等。陶器的器形有釜、支座、鼎、碗、簋、钵、筒形瓶、曲腹杯、瓮、罐、器盖、器座、陶球等,其中最具特色的器形是圈足盘、圈足扁罐、簋、筒形瓶、曲腹杯、细颈壶、带花纹的陶球和各种器盖。房屋分半地穴和地面建筑两种。地面起建房屋在木柱间编扎竹片,然后内外涂泥。居住面多经烧烤。墓葬多为一次葬,分仰身曲肢、侧身屈肢和俯身屈肢葬三种,屈肢葬是大溪文化埋葬的一个特色。随葬的生产工具较多,也有玉、石、骨、蚌、牙制的装饰品,种类有玦、环、珠、璜、镯、璧等。还发现以鱼和龟随葬。有的于头下枕一支大象牙。晚期墓葬已出现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
(三)马家浜文化
马家浜文化因浙江省嘉兴马家浜遗址的发掘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的经济生产以农业为主,水稻是主要的农作物,有籼稻和粳稻两种。家畜有猪、狗、水牛等。草鞋山遗址发现三块炭化的纺织物残片,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纺织品,经鉴定纤维原料是野生葛,织物为纬起花的罗纹织品。石、骨制品多为农业和狩猎工具。陶器以夹砂红陶为多,器形有釜、碗、盆、罐、盉、壶等,晚期新增鼎类。釜有筒形腰和弧腹腰两种。盉的把手置于器身一侧。房屋为平地起建,长方形或圆形,周围有柱洞,附近开排水沟,这是适应江南水乡的防潮措施。墓葬以单人仰身直肢葬居多,也有同性多人合葬。随葬品较少,主要是陶器等日常生活用品。有的墓葬中,将釜、钵、豆、盆等陶器扣在死者头上。
三、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一)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因发掘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
在湖北省,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屈家岭文化居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渔猎和采集。石制生产工具为扁平穿孔石铲和石斧,还有凹腰或双肩石锄。家畜有猪、狗,还发现形似鸡、羊的陶塑。陶器主要是泥制黑陶和灰陶,圈足器和三足器发达,早、中期的凹底器多。这是该文化的显著特点。主要器类有鼎、甑、豆、罐、壶、盂、盆、碗、杯、缸等。有一定数量的彩陶。纹饰常见凸弦纹和镂孔。镂孔主要在圈足上。彩陶纺轮最具特色,均为细泥陶,胎以黄色居多。彩纹基本母题是直线、弧线、三角、圆点等。彩陶着色以红和红褐色为主。网纹圈足彩陶碗、涡纹高粗颈折腹彩陶壶,造型和彩饰十分美观。房屋有长方形单间、长方形双间、圆形单间等。红花套遗址发现三座呈“品”字形排列的成组房间。青龙泉发现五间一组房屋,其布局为,东侧是二间相连的长方形房屋,南北全长14米,东西宽5.6米,中间一道隔墙将其分为南北两室,门均开在东边,隔墙东端有缺口使南北两室通连。两侧为三间长方形小屋,南北依次排列。房屋皆为平地起建,室内多有灶坑。
(二)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以在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其主要分
布区与马家浜文化大体一致,是马家浜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其影响范围又超出太湖流域。崧泽文化最具特征的石器是穿孔石斧、穿孔石铲、有段石锛和石锄。陶器以灰黑陶为主,器表多素面,纹饰有弦纹、瓦楞纹、竹节纹、绳纹、划纹、附加堆纹、镂孔及彩绘。器形以扁铲足鼎、高柄竹节形豆、折腹或折肩折腹的罐和壶、花瓣圈足杯和壶、折肩盆、瓦楞纹罐等为典型器物。甑和鼎相套合的甗也颇具特色。墓葬出现男女成人合葬。随葬品多为日用陶器,少量为石器。随葬陶器组合为鼎、豆、罐。农业等生产用具随葬在男性墓中,有石斧、锛、铲等。生活用具和纺轮随葬在女性墓中。随葬品多寡不一,多者达二、三十件,少的仅一、二件或一无所有。
(三)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以在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其分布范围主要在太湖流域,实际上是崧泽文化的承袭文化。石器通体磨光,典型器有穿孔石斧、有肩穿孔石斧、有段石锛,两端上翘中上部穿孔的耘田器、有柄石刀、三角形穿孔石犁、石镞、石镰、石矛等。玉器有斧、璧、琮等。玉器表面常刻原始的饕餮纹、云雷纹、鸟纹等。这些玉器多为大墓的随葬品。陶器以泥质黑皮陶为主,纹饰有弦纹、竹节纹、刻划纹和镂孔。器形以圈足器和三足器为主。典型器有鱼鳍或丁字形足的鼎、袋足鬶、贯耳罐、高颈壶、竹节状高柄豆、镂孔矮圈足豆、带流有盖宽把杯、卷沿深腹瓮等。农业比较发达,农作物有水稻、蚕豆、花生、芝麻、瓜类、酸枣、毛核桃、葫芦等。发现许多竹编器物,有席、篓、篮、簸萁等,还有麻布和丝织品。丝织品的出现说明四千多年前中国就开始养蚕织绢。余杭县安溪乡瑶山发现一座祭坛,平面呈方形,最里面是一座红土台,四周有围沟,其西北边缘发现由砾石叠砌的石坎。整个祭坛外围每边长约20米,总面积约400平方米。12座墓葬打破祭坛,随葬品多为精美玉器。随葬玉器或有火烧的痕迹,说明埋葬时举行过用火的敛葬仪式。多见男女成人合葬墓。草鞋山的一座墓为一男二女合葬,两女性为二次葬,皆有玉器随葬。玉璧、琮、斧等已失去装饰品和实用意义,均为祭祀用的礼器。
第六节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华南地区包括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高原地区两个大的区域。本节主要概述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一、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
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其文化系统尚不清楚。经大规模发掘的遗址以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最具代表性。石器有打制和磨制约各占一半。打制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磨制石器有斧、锛等。还有骨鱼鳔、镞等。陶器以红陶为大宗,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划纹、席纹和篮纹。器形有罐、钵、瓮及少量三足器等。农业尚属初始阶段。渔猎、采集在经济生活中所占比例较大,出土大量的哺乳类动物化石及鱼、鸟、鳖、蚌等。墓葬无明显的墓坑,就地堆土掩埋。葬式以屈肢葬为主,多见屈肢蹲葬。人骨上染有红色赤铁矿粉末。部分头骨上有下陷或空洞。
二、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主要有石峡文化、昙石山文化、圆山文化等。石峡遗址位于广东省曲江县狮子山峡地。石器多通体磨光,有锛、铲、凿、镞等。石锛以双肩、有段最具特征。陶器以灰褐陶和灰黄陶为主,多为轮制和磨制。器形以三足器、圈足器和圜底器为多,平底器少。具有特征的器物有瓦形足或凿形足的子母口盘形鼎、釜形鼎、子母口的浅腹三足盘、子母口浅腹大圈足盘、子母口的圈足壶和盖豆。方格纹、曲尺纹和漩涡纹具有几何印纹特征。农作物为人工栽培的籼稻和粳稻。流行二次葬,墓中有两套随葬品,一套为原一次葬墓中迁来,另一套为二次葬时设置的。随葬品中石制工具较多。二次葬的大墓中有一定数量的玉琮、玉璧等。
第七节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东北地区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有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兴隆洼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的整体水平达到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的发掘而命名。红山文化的骨器数量很多,有鱼鳔、鱼勾、匕、镞、锥、针等,复合工具有石刃骨柄刀。石器有细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大型的打制石器发达,有砍砸器、斧状器、桂叶形石器、双孔石刀和叶形石耜。石耜是掘土工具,为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陶器有夹砂褐陶和泥质红陶两种。器形以大口深腹平底罐最多,还有敛口筒状瓮、斜口深腹罐等。纹饰常见“之”字形线纹,“之”字形点纹,皆属篦纹系统,是红山文化陶器特征之一。泥质红陶器表常饰黑彩,有三角涡纹、斜方块纹、竖行或斜行平行线纹、菱形纹、鳞纹等。器形有小口双耳罐、长颈深腹筒形罐、敞口深腹平底碗、敛口曲腹平底盆、钵等。陶窑由窑室、火道、火膛组成,有单室窑和连体窑两种。喀喇沁左旗东山咀发现一座外方内圆的石祭坛。在建平和凌源两县交界的牛河梁村发现一座“女神”庙和几十处积石冢群,以及一座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石围墙遗址。女神庙有主室和侧室,出土一尊基本完整的女性头像,与真人大小接近。还有女性特征的陶塑身体残缺。积石冢分布在近30个山巅、高坡上、积石冢内置石棺,上覆石块,外围放置筒形彩陶器。中心大墓和周围小墓多有玉器随葬,器形有玉猪龙、玉鸟、玉鸮、玉龟、双联璧、三联璧、勾云形佩、箍形器等。牛河梁的一座墓中还出土铜环。积石冢、祭坛、女神庙遗迹的发现,以及玉猪龙、玉鸟等动物形象的玉器,反映出红山文化时期居民的祖先崇拜和自然神的崇拜。红山文化时期已有比较发达的农业,农作物主要是谷类。此外渔猎和采集在经济中也占一定比重。
更多阅读
下载春秋q传周末电信新服超级礼包疯狂送 陕西周末购疯狂视频
经典Q版网游《春秋Q传》不仅是MM们追求梦想的天堂,也是男性玩家炫耀帅气时尚的乐土。追求张扬个性、帅气时尚的春秋GG们在这下载春秋q传周末电信新服超级礼包疯狂送个鸟语花香的Q版网游世界中也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为了能让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 万年至前3500 年 公元前3500年
大约在公元煎1 万年左右,人类进入了地质上的全新世时期,地球上的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了。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在新环境下,原始人群的生产活动也随之改变,导致了旧石器时代的结束,而开始了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恩格斯总结
新时代新趋势心文化——2009年12月12日国图讲座随笔 中银新趋势
新时代 新趋势心文化——2009年12月12日陪同师父参加国图讲座随笔之五 昨晚在规划今天行程的时候,有考虑到师父报告结束后,我有可能会直接赶往佛协。遂做了这样的打算。但另外一种可能性是,我陪师父返回龙泉寺,然后再搭车返回佛协
百度弹弹堂2.3官网弹弹堂开新服免费领取新手卡 百度弹弹堂新手卡
《弹弹堂》是一款无需下载的国产Q版射击类竞技网页游戏,由第7大道开发,被誉为人型疯狂坦克与冒险岛的结合版。在游戏中可以使用键盘操作,与不同玩家进行竞技对抗,使用不同的武器,会有不同的炮弹效果,商城还有多式多样的服装道具,感受到刺激
我们的闺蜜时代 新闺蜜时代喝的什么酒
眼下《新闺蜜时代》热播,讲述刚走出大学校园不久的三个闺蜜的故事。二货青年韩文静,悲催青年王媛,文艺青年周小北,三个女人何止是一台戏啊!真是太稀罕韩文静了,做人做到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勇敢直爽,心肠还特软,尤其喜欢她又贫又贱那张嘴。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