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分离理论 六度分隔理论

六度分隔社会性网络起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六度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通过6个人,你就能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一个人发生联系?对此你可能并不会相信。但是这确实是来自一项社会调查的结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在1967年做过的一次连锁信试验,实验的结果就是今天在社会关系研究中常说的“六度分隔”。你与盖茨之间相隔几个人?在这种优化的概念下,你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结识他。这个说法听起来很让人诧异,但其中的确遵循着一定的道理。借助于网络,人们的社交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张。在过去联络不便的情况下,要想多认识一个合作伙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软件、网络电话等高科技手段繁荣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人与人交往的常规方式,使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也使得人际交流的成本变得更低。达成六度理论的条件已经到了临界点,这也是为什么巨头们纷纷向建立一个社会性网络进军的原因。当我们用网络的观念,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社会网络上的一个节点,跟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联系,无论亲属关系、工作关系,还是生意场上的关系、学业上的关系,一切就像六度空间理论所形容的那样,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网络。社会性网络之所以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同,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网络服务的存在价值。这样的市场需要和市场细分结果,促进了今天Linkist公司的诞生。网上何处觅知音
「约翰.加普尔 译者/夏璇」「金融时报」
六度分离理论 六度分隔理论

  在过去的30年中,随着城市版图的扩展,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已将周边几个城市——钱德勒、格伦代尔、梅瑟、斯科特斯德和滕比全部揽入怀中。在太阳谷上空俯瞰,你看到的是美国的未来:长长的高速公路,由栏杆围起的社区,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房屋。菲尼克斯横宽50英里,纵长40英里,现在已俨然是一个拥有450万人口的大都市。

  菲尼克斯你靠边站吧。如果你能在最近火爆的美国互联网Friendster网站上空盘旋的话,你会发现这两个地方看起来差不多,Friendster反而更大。在Friendster上,网民们邀请他们认识的人加入他们的朋友网络,甚至是“朋友的朋友”网络。Friendster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一年内已形成了一个拥有500万人的虚拟社区。硅谷中那些寻找下一个投资契机的风险资本家们已纷纷涌向这些网上社交圈。

  毫无疑问,这类社交网络十分庞大,但它们是否有目的性?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甚至连上周在斯科特斯德参加年度PC论坛的科技专家们也不确定。此次年会由埃斯特。戴森(EstherDyson)牵头组织,旨在探讨软件业和互联网的未来。或许Friendster和其它社交网络(例如Tickle,Tribe和Orkut)正代表着软件业和互联网的未来;或许它们将因为极其庞大的网民数量而内爆。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所了解的那部分生活。人们希望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市场由于大众的参与而获益:销售人员希望尽可能多地接触潜在购买者。但是,友谊和社区是有限的人群在亲密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真正的社交网络狭小而封闭:它是一个由栏杆围起的社区,而不是一个向地平线延伸的大都市。

  互联网上的社交网络并非一个新生事物。它继承了人们对于聊天室的热情,还有对博客和文件共享网络的欲望。互联网的优点在于成群结队的人可以主动地相互交流,而不是被动地接收文档和数据。正如比尔。盖茨(BillGates)所言,互联网能够在四个大陆间玩桥牌,这正是它的奇妙之处。

  然而,有两件事情发生了变化。其一,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大家可以将自己的照片贴在网上;其二,软件的发展将网络人群联在一起,彼此可以“看到”对方:你可以观察到你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各认识多少人。这将社交网络变成了一个网上游戏,你可以根据受欢迎程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普遍存在度”累积分数。

  在这个世界上,要有几百万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是可能的,事实上也很容易。据说,“六度分隔法”(Sixdegrees ofseparation)可以将世界上的所有人联系起来。事实上,如果网络中的每个人都能新结识100个朋友,那么他们每人将拥有100万个“三度朋友”;如果再增加“两度”的话,整个网络的人数将超过全球人口。

  最近,Google新推出一个名为Orkut的社交网络,要求会员将朋友分为“普通朋友”,“朋友”,“好友”和“密友”几大类(你可以从“轻骨头”和“淫秽”等7个形容词中选择一个,来给他们贴上标签)。我上周才加入Orkut,最近却发现我在Orkut上已有16.3万个联系人。叫我简。奥斯汀(JaneAusten)吧,但这并非现实生活。正如戴森先生所言,社交网络有“朋友膨胀”的倾向。

  有趣的是,虽然微软在外交策略上从不谦虚,但是它目前正采取一种更加温和的策略。正在由微软研发部门进行测试的社交网络软件Wallop,忽视“朋友的朋友”的存在,从而让“一度”朋友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简单。Wallop能勾画出一张朋友的网状图,就好像行星围绕着太阳(距离远近由联系的频度决定)。在每个小小的社交宇宙内,大家可以共享照片和消息。

  在某些情况下,范围大小会享有一些优势,特别是当某个网络中的所有人都在寻找同一样东西的时候,这种优势尤为显著。事实上,这种优势在商业应用上最显而易见。eBay的首席执行官梅格。惠特曼(MegWhitman)认为,事实上,没有商业用途的网络必将失败。但网络也为约会创造平台(在网上约会的自由度加速度了纽约单身者的约会进程),并将有着相似兴趣爱好的人联系在一起。

  霍华德。迪安(HowardDean)的总统竞选得到了Meetup网站的协助。Meetup是一个帮助具有共同兴趣的人建立联系的社交网站。Meetup首席执行官斯科特。埃费尔曼(ScottHeiferman)表示,Meetup正在挽救逐渐消失的社区精神,就像罗伯特。特南(RobertPutnam)在他的《单人保龄球》(BowlingAlone)中所描述的一样,“现在是美国的一个早晨。无论是奇瓦瓦小狗的主人,还是迪斯尼公司的股东,大家都在安排着会面。”

  以上这些足够公平。但是,当社会和商业目的混入其中,抑或网络中的一个人想从另一个人那里获得好处,一切就变得更加复杂。这就是商业网络的一种特殊风险,它鼓励用户加强工作联系,例如LinkedIn,Ryze和Spoke等网站。正如雅虎(Yahoo)首席运营官丹。罗森威奇(DanRosenweig)所说,“人们进入这些网络是因为,他们想从其他人那里获得某样东西。”

  例如,LinkedIn允许会员最多建立“四度分隔”的联系人网络。如果你发现有人删除的那个人正是你想要联系的,你可以向你的“一度”朋友发出一个请求,由他决定是否向下一个联系人转发。LinkedIn首席执行官里德。霍夫曼(ReidHoffman)说,通过这种方式结交朋友更加简单,因为你可以直接在朋友的网络中搜索联系人,不用麻烦朋友了。

  但问题是,尽管社交网络可以“无摩擦”地找到有用的联系人,但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依然存在。许多出席PC论坛的人士都对愈演愈烈的“snam”颇多怨言。“snam”是一连串来自社交网络成员的请求,目的是介绍大家相互认识以及寻求其它帮助。科技不能很谨慎地帮助我们找到那些,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人。只有当LinkedIn开始向获得引荐的会员收取费用时,人们才会慎重选择,最终LinkedIn可能会收费。

  这就是社交网络的烦恼。一下子拥有几千个“朋友”短时间内还感觉挺有趣的,但这种快乐最终将逐渐消失。在快乐消失前,这些社交网站必须找到为股东们赚钱的方法,不要让网站的会员快速登陆,又快速离开。人们是为了太阳而居住在菲尼克斯;Friendster和其它交友网站的网民们则需要另外一个逗留的理由。

社会性软件变革知识传播方式
「庄秀丽」

  社会性软件(SocialSoftware)产生发展与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Separation)理论密切相关。六度分隔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简单地说,六度分隔理论认为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社会性软件的特点就是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

  关于社会性软件的理论基础六度分隔,这个看似非常简单却又很玄妙的理论引起了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电脑科学家的关注,他们发现世界上许多其他的网络也有极相似的六度分隔结构,如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结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甚至人类脑神经元结构,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结构。另一方面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人与人之间的“弱链接”在人们的生活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性软件概念的提出是近几年的事情,但使用网络软件进行交流,是伴随互联网络产生就出现的。早期网络中的社会性软件包括Email、Usenetnewsgroups、Chatroom、Instant messaging、Bulletinboards、Multi-usergames等,这些社会性软件功能比较简单,主要完成了通讯交流的功能。最近的社会性软件正发生着激动人心地变化,它们包括UUfriend、Meetup、Blog、Wiki等,功能趋于完善,涵盖从个人导向到群体导向,从简单的通讯到群体的网络协同作业,以及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CSCW)等众多方面,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社会性软件按其所体现和促进社会关系网络形成显现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显性社会性软件和隐性社会性软件。显性社会性软件直接促进某种程度人际互联关系的构建和发展,而隐性社会性软件则是在完成某种作业任务的过程中促进了人际关系的生成。

  社会性软件对知识传播提供了极度友好的支持,跟学习的发生、知识的转化相辅相成。对应于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采集环节,由于社会性软件本身将人与软件功能集于一体的特点,使知识和信息的采集变得十分的可行和便捷。例如通过QQ、IM可以达到及时联络交流的目的,通过BLOG可以很快挖掘、发现网络领域专家以及专家所关注研究的内容,通过RSS,利用新闻阅读器可以大大提升信息获取和知识更新的速度。

  社会性软件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也提供了非常友好的工具,如BLOG、WIKI,方便记录,易于整理,还有便于携带的作用,无论你身处何处,通过网络都能够进行记录、思考、整理。社会性软件对隐性知识的支持融合于社会性软件的使用中。总的来说,社会性软件正在变革网络时代知识传播的范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4147.html

更多阅读

佚名:六度分离(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 sorrow of separation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就提出了“六级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理论,并设计了一个连锁信的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他认为,任何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朋友的朋友”建立联系,并且他

也谈新浪微博:SNS,六度空间理论上的完美演绎!

六度空间理论,名为Six Degrees ofSeparation,也叫六度分割理论或小世界理论,其实最早是数学领域中的一个猜想;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了解这个理论是

SNS网络营销 网络新闻营销

SNS网络营销介绍: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创立了六度分隔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六度空间理论、结构洞和弱连接 什么是六度空间理论

一.六度空间理论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Stanley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就是说你想认识一个人,托朋友找朋友找认识他的人,之间不会超

六度分隔理论和150法则 六度分隔理论成立吗

最近在读Malcolm Gladwell 的畅销书: The tippingpoint,即中信出版社的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著作《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里面提到了六度分隔理论和150法则,非常感兴趣,于是搜索了相关资料,并认真进行了学习。据一些不系统的分析,社交网络

声明:《六度分离理论 六度分隔理论》为网友温柔在手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