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伏羲与女娲的异域造型

女娲与伏羲的异域原型(朱大可)-豆丁网

一、水神 (大母神) 女娲

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体系中身份最为复杂的大神,它的初始原型可能来自非洲,随移民军团进入东亚,一路上又经历了反复不断的修改。而在东亚留驻之后,又因晚期的中西亚移民的入迁,而叠加了大量古老的水神系(N)神祇的影像,令其来源和面目变得更为复杂。于是,早在先秦时代,屈原为此发出“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的深切疑虑,也就是对女娲自己的身体从何而来,感到难以索解的困惑。这其实已经就女娲的来历,发出了最犀利的追问。然而,所有现存的典籍,都只能满足对女娲事迹的追忆,例如,就在屈原发出的“天问”后面,晋人王逸写下了答非所问的注解:“所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这是对屈原疑问的一次逻辑偷换——用女娲造人的业迹,去取代“女娲为谁所造”的根本性疑虑。

既然如此,我不妨顺水推舟先考察一下女娲的诸多贡献。所谓“一日七十化”,是指这位美女大神每日要费力造出(生下)70个孩子,这是极其辛苦的劳作,幸好当时还有其它神灵的协助。《淮南子.说林训》说,女娲造人之际,黄帝负责分剖阴阳,上骈制造耳目,桑林生产手足,如此等等,可见当时已有大规模的造人流水线作业;除“造人”大业以外,女娲还英勇地抵抗了大洪水的侵害,《淮南子.览冥训》记载道,当时四极倾废,九州破裂,烈火飞燃,猛兽噬人,大雨滂沱,洪水涝荡,人民水深火热,于是女娲——熔炼五色巨石补缀苍天以制止天漏,斩断鳌足和诛杀黑龙以镇压水怪,又堆积芦灰以堵堙洪水,据此重建人与宇宙的和谐关系。一方面反抗洪水,一方面成为人类的始祖,这与希伯来神话中挪亚的事迹,有内在的相似性。据《旧约》称,挪亚秉承上帝旨意打造方舟,从而躲避(反抗)了洪水,并因此顺理成章地当上新人类的始祖。

上古神话在深层结构的一致性,引发了我们对女娲和“挪亚”相互关系的关注。苏雪林先生坚持认为,希伯来神话就是女娲神话的唯一原型。她进而指出,屈原在《天问》中所写“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其中的“登”指的就是亚当,而女娲指的就是夏娃。这种说法虽然不尽正确,却是一种重要的参考意见。所有的希伯来神话均源于《摩西五经》,而据《旧约》所载,以色列人在公元前1447年走出埃及,摩西神话和洪水神话的建构,都应在这一日期之后,而此时,女娲早已在中国诞生。毫无疑问,中国女娲神话和希伯来洪水神话,应有一个更为久远的共同起源。“女娲”的上古音为nas-krool,读若“纳丝库龙尔”,与“挪亚”的读音NOah,拥有共同的N音素标记,这是典型的水神记号;不仅如此,这两个词同时也与梵语词根NOra有密切关系,它的语义是“水”,同时含有“万物根源”(始祖)之义;梵语中还有一个词“那伽[Naga]”,意为蛇或龙,与“女娲”的读音较为接近。在印度东北部那加兰地区居住的那伽族,即为古代蛇神的现代子遗。

根据印度古典文献的只言片语,早在摩诃婆罗多时代,已有那伽人的存在,《往世书》也提到这一奇特的部族,当时称之为摩莱棋人、喀拉特人或基恩人。历史学家认为,很久以前有一支名叫“那伽”(即蛇族)的达罗毗荼人居住于此,现在则改叫做“耶尔族”。人类学的测定表明,那伽人为蒙古人种和藏缅语族,跟东亚地区有密切关联,属于泛龙蛇文化区的组成部分。早在雅利安人征服印度之前,这种文化可能就已在当地形成,并且随着移民向东扩散到东南亚以及整个东亚地区。那伽石〔NS〕崇拜,至今仍然是南亚(印度、尼泊尔、巴厘岛)文化传统的坚硬部分。在印度,作为神或半神的那伽蛇是阴茎的象征(印度眼镜蛇的学名即为Naja naja,读若纳格;另可参见《七头蛇神——那伽》),同时也是泉水、井水与河流的保护者,它们带来雨水和丰收,同时也制造洪水和旱灾。对那伽的崇拜至今在印度南方盛行,许多部族尊奉其为自己的伟大祖先【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有一段“恒河的起源”,说:印度教大神湿婆(武陵案:希瓦、伏羲也)和乌玛(武陵案:即乌母,女娲、赫胥也,当为黑人)交媾,一次就达100年之久,中间从不间断,众神对湿婆的生殖能力感到惊慌,就央求湿婆把他的精液倾泻到恒河之中,这就是恒河之水从天而来的原因。由于其强大的生殖能力,又被称为生殖之神。被人崇拜时化身为林伽,人们多从林伽内取水以乞求子嗣】。在克什米尔语中,“那伽”是春天的意思,暗示着性、生殖和丰产。而那伽人被认为是该地区最古老的居民。

那伽的表达图式通常有四种:第一,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蛇的单一造型;第二,人身蛇尾的男女那伽,形成对偶样式,下部的蛇尾互相缠绕在一起,成为性爱和交媾的象征;第三,人的形貌,但从肩部或臀部大量涌出蛇体作为象征物;第四,从一条蛇躯中裂变出数个蛇头,传说中蛇头的数量可以上千。那伽国的王子舍沙,是大神湿婆的儿子,半蛇半人的英雄,而所有居住地下的那伽,都是为上半身人形,下半身蛇尾,周身剧毒,却拥有强大的再生能力,被人们当做掌管生死的神灵加以崇拜。在神话史诗《摩诃婆罗多》里,那伽的克星是金翅大鹏鸟,它们之间的神学对抗,在马王堆楚帛画中也有造型华丽的表达。

衔尾蛇_百度百科:亦作咬尾蛇,是一个自古代流传至今的符号,大致形象为一条蛇(或龙)正在吞食自己的尾巴,结果形成出一个圆环(有时亦会展示成扭纹形,即阿拉伯数字“8、∞”的形状;西藏石刻里有名为“无尽之结”的图案,亦与衔尾蛇一样代表着生死循环的概念),其名字涵义为“自我吞食者”(Self-devourer)。这个符号一直都有很多不同的象征意义,而当中最为人接受的是“无限大、循环”等意义。另外,衔尾蛇亦是宗教及神话中的常见符号,在炼金术中更是重要的徽记。近代,有些心理学家(如卡尔.荣格)认为,衔尾蛇其实反映了人类心理的原型。衔尾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神话符号之一。符号中的蛇形或龙形生物,经常出现于阿兹特克文明、中东地区及美洲原住民(羽蛇神),以及其它古老地区的古老神话之中。在北欧神话、基督教、印度教、欧非美三洲都有反映。柏拉图形容衔尾蛇为一头处于自我吞食状态的宇宙始祖生物,它是不死之身,并拥有完美的生物结构。“蜷曲的龙”是红山文化的象征标志。在1984年的红山遗址中,就曾发现一具尸体胸前挂著一个“蜷曲的龙”形状的玉器。蛇形或龙形生物自噬这个意念的源头,至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600年的古埃及时代。从古埃及发展至腓尼基民族,再到希腊时代的哲学家们,终于为这个形象取名“衔尾蛇”,意思是“吞尾者”。响尾蛇得名或与此有关】。

在印度神话中,那伽携带着生命和不朽的仙丹,因而具有起死回生的法力。有一次,金翅鸟把仙丹放在杯子里带给那伽,结果被因陀罗拿走了,只剩下几滴留在草地上。那伽舔食这些残剩的不死丹药,不幸切开了自己的舌头,从此起它们的舌头开始分叉。直至今天,那些老印度教徒家门前,仍然保持有一片小树林和一个小池塘,林中建造着石砌的小型蛇庙,内有石雕蛇像。每天傍晚,家里的青年人在沐浴之后来到该家庙祈祷;年轻夫妇则坐于庙前,弹着维拉琴,敲击陶罐,唱出对蛇神的动人赞颂。现今印度最南端的喀拉拉邦,仍保持着崇拜蛇神的古老习俗。喀拉拉邦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考古学家发现,远在公元前3000年,巴比伦商人已从海上来此贸易;公元前1000年,埃及女子已开始使用该地出产的美妙香料涂抹头发,而保存木乃伊的药物中,也混有从这里运去的芳香植物,正是这种商业贸易导致了神话的交换与传播。在香料之舟驶向美索不达米亚的同时,苏美尔-阿卡德神话中的蛇神尼拉赫Nirah在南印度海港凯旋登陆,征服了当地土著居民的精神信仰;与尼拉赫一起出现的,似乎还有始祖母神——地下淡水海的化身“纳木(Nammu,武陵案:傩母也)”,她是“创造天地的母亲、给众神以生命的母亲”,曾经帮助世界淡水之神恩奇用泥土创造人类,正是它率先用泥土造出了人类。

女娲的“抟土造人”戏剧性地仿写了它的美索不达米亚原型。而中国学者李济发现,对偶神的视觉图式(如殷商时代的对偶虎神和对偶肥遗神),最初源于苏美尔地区,它可能是印度那伽和中国伏羲女娲对偶图式的模板。但苏美尔神话并非“女娲”的唯一原型,只要查考一下埃及神话就会发现,“纳木”跟古埃及原始水和混沌之神“努恩”极为相似,他的形象中包含着当地人关于一切江河湖海的概念。努恩与其妻——苍天女神纳乌涅特,是最古老的对偶神,一切神祇的始祖。根据现有的材料看,他似乎也是“女娲”的最初原型之一,以后被人跟另一苍天女神“努特”相混。努特是一位身材巨大的天空女神,太阳神拉每晚日落后进入她的口中,次日早晨又从她的阴门中重生;她同时也如此吞咽并再生着星辰家族。努特同时也是死亡女神,被埃及人描绘在大多数石棺的内壁上。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裸体的努特向下躬身(作拱形)覆盖大地,身上镶嵌着日月星辰(五色石),而位于其(天空)对面的,是她的丈夫盖布(大地之神)。于是,“女娲”在造人之外,又平添了“补天”的伟大功绩(图:东汉中晚期伏羲女娲画像石,它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古代埃及)。

根据古埃及赫利奥波利斯的宇宙起源说,整个世界原是一片混沌的水,叫做努恩。随后,阿图姆神作为一座山升出水面,独自生出一对孪生儿女——空气神舒和水汽女神塔芙努特,他俩又诞下地神盖布和苍穹女神努特。盖布神和努特女神又生出奥西里斯神、伊西斯神、塞特神和娜芙提斯女神。阿图姆神、舒神、塔芙努特女神、盖布神、努特女神、奥西里斯神、伊西斯女神、塞特神和娜芙提斯女神,九神后来成为一个神圣的整体,叫做九柱神。古埃及人又根据九柱神,进一步描绘宇宙的结构:空气神舒双手托着裸体女神努特,努特双手双脚分别与仰卧着的地神盖布手脚相触,形成广阔的空间,诸神位于其中,星星在努特裸身上运动,但这似乎不是女娲原型的尽头。与努恩和努特事迹互相混合的,还有另一位埃及女神“涅伊特”——水与海洋之神,被称为“众父之父和众母之母”,同样是众神与人类的创造者。其形象为一名妇女,头戴埃及王冠(汉墓画像石上可清晰见到),有时给两条小鳄鱼哺乳,估计其原型应为水中鳄神。因此,她拥有一条鳄鱼式的粗壮尾巴(鳄鱼尾巴与“那伽”相混后被误作蛇尾)。涅伊特的象征物是一个盾牌,其上交叉着两支利箭;而到了女娲图式里,该盾牌被讹化成月亮,交叉的箭枝,则被错当成丈量土地的十字矩;跟努特的相似之处在于,涅伊特与埃及人的安魂仪式也有密切关系,她的造像往往被刻画在石棺上,成为死者最忠实的守护神。而这正是女娲除造人与抗洪(补天)之外的第三个重要职能(图:神秘的挪亚方舟,与中国女娲传说完全一致)。

从西汉到唐代,中国广大区域的墓穴和宗祠,大量分布着女娲与伏羲的联合造像,这可以从山东嘉祥的沂南、河南南阳、四川重庆等地发掘的墓葬中得到证实。在永恒黑暗的墓室里,“她”无言地守护着亡灵,对后者死后的安宁和再生承担责任。这种冥界守护神的特征,我们还会在伏羲及其原型那里再度看到。女娲与亡灵及冥界的关系,无非就是与人类死亡的关系。在逻辑上,一个创造生命的神祇,通常就是死亡和死后境况的主宰。不仅如此,女娲还要从避水器的角度,履行她对人类生命的守护职责。《世本》说她制“笙簧”,也就是发明过一种葫芦状的避水器,现今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吹奏“葫芦笙”的仪式,它的乐器的形态象征着人类借助“葫芦”死里逃生(笙)的情景,并藉此纪念“女娲”的伟大业绩。女娲的“葫芦”究竟象征着一种怎样的避水器?这个问题是难以索解的。

然而《山海经.大荒西经》还是向我们约略透露了一鳞半爪的信息:“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这段本义明晰的话语,经由郭璞的注解,而变得异常可笑起来。他声称,“女娲之肠”或作“女娲之腹”,这就把对“肠”的理解限定于一种生物器官;甚至还进一步认为,正是这一神奇的肚子化育了女娲本人(“其腹化为此神”),其望文生义,穿凿附会之程度,达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而正是基于这样的荒谬注解,令这段重要信息遭到了严重误读,并且误导了此后绝大多数神话学家。《山海经》的这段文字,恰恰就是关于女娲葫芦舟或挪亚方舟的最古老记录。

所谓“女娲之肠”,其实是“女娲之船”的讹写(这两个字的形态在小篆里非常接近) ;“处栗”的意思是置身于,历经 (栗通历);而“横道而处”则是“横涛而处”的讹写。因此,整段史料可重新译解为: 有十来个神人,登上女娲之船,置身旷阔的大野,横立于汹涌的波涛之上。而经过修复的文句,跟苏美尔神话《吉尔伽美什》以及希伯来神话《旧约》里的记载,完全吻合。至此,我们已经能够确切地看到,大神女娲是蛇鳄——生与死的主宰、避水器和避水者的四位一体,她汇集了从古埃及的努恩、努特、涅伊特,苏美尔、阿卡德的纳卡、尼拉赫,到印度那伽蛇神的诸多要素。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它表明了水神的全球性存在:神名皆借以鼻辅音“N”(后面紧跟I、O、U等元音)为词头;语义始终在“水、万物起源、创造人类、蛇鳄、避水器”和“避水者"”之间滑移,并以“水”为语义族的核心。

在历经数万年的沧桑巨变之后,这种N音素标记仍然活着,并在各神话体系中为我们标示水神的坚硬存在,这从上古语音学的角度,证实了非洲信仰的令人惊讶的恒久特征。经历漫长岁月的浸润,女娲崇拜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变体,那就是“傩崇拜”,它替换了女娲神的正身,而成为一种神学替代品,广泛接受君主和人民的祭奠。这种傩祭分布于北方萨满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巴楚巫文化区、百越巫文化区、中亚文化区、青藏佛苯文化区等,几乎遍及中国所有地域。今人将其品种分为“宫傩、官傩、民傩(如苗、壮、侗、土家和仡佬等民族的傩戏)、军傩”(如地戏和关索戏)和“教傩”(如藏传佛寺跳鬼、北京雍和宫的正月跳鬼)等五类,但仍然无法穷尽它的变化。仅民傩一种,就可分为腊月流浪农村,沿门逐疫乞讨的“游傩”,类似社火的“社傩”,祈求家族兴旺的“族傩”之类。而傩的内部细分,更是繁杂精微,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包括傩祭、傩仪、傩舞、傩乐、傩戏以及傩面、傩服、傩器等诸多表达样态;而傩舞又可细分为起傩(下殿)、演傩(跳傩)、驱傩(解傩、搜傩、搜除)、圆傩(上殿)等四种程序。所有这些细节,都是上古宗教信仰的历史回响。

尽管如此,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人能够说清“傩”的真正面目。《辞海》注释称傩祭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而大多数文献只能笼统解释其为祭祀娱神、驱疫逐鬼、禳灾祈福的宗教仪式。但该仪式所祭祀的“傩公”和“傩母”,究竟是何方神圣?什么才是它们的基本神格?却始终语焉不详。只有宗教语音学能够揭示这个秘密,傩的现代发音为,而上古音则为,两者的音素标记均为N,这是一种罕见的古今贯通现象,不仅表明“傩”是水神系的一员,而且显示其神格的异常坚硬。傩就是上古首席水神女娲的后世代言者,它坚守了水神对中国的秘密统治。而尽管傩的祭拜仪式被剧烈扩张,但傩的视觉形象却在岁月中变得日益模糊,仿佛遭遇了严重风化;与此同时,傩的古老神格,亦被凶恶的面具和华丽的袍服所淹没,进而融解在无限繁杂的符号系统之中,变得难以索解。在农夫们的节日狂欢里,傩神却保持了永久的缄默。

二、天雨神之伏羲

女娲的对偶神伏羲,上古中原音为 ,而在南方楚音则发为,因为所有今天发为V/F音的神名,当年都发B音,形成固定的对音关系,例如,整个F() (梵、风、凤、冯、丰、焚)字族的读音,经历了一个古怪的历史回旋:在先秦它们发B音,而跟伏、匏、庖、盘、冰、凭、屏同音,但因受到印伊语的影响,而最终转回到V/F音素的路线上来。伏羲的名号,中国古籍中有许多记法,除“伏羲”(《庄子.人间世》)之外,还有“伏戏(《庄子.大宗师》)、伏牺(《法言.问题》)、包牺(《易.系辞下》)、宓犠(《汉书.古今人表》)、炮牺(《汉书.律历志下》)、庖牺(《水经注.渭水》)、虑羲”(《管子.封禅》)等。但我们已经看到,无论如何变化,这些词语都只是一种记音方式,而非意味着任何语义介入。因此,把“庖牺”解释为厨子,是所有伏羲研究中最为可笑的推论。

最早记载伏羲事迹的,是战国中晚期的《庄子》,其中关于伏羲的记载有5处,但除了抽象的议论,并未指涉其神格与事迹,而伏羲名号却有三种写法(伏羲、伏犠和伏戏),记名互相矛盾,而身份或人或神,位格也相当混乱;在神祇排序表中的地位,更呈现为忽上忽下之势。这种古怪的迹象表明,直到庄子们所处的时代,伏羲的形象仍然处于尚未成型的发育阶段;直到秦汉儒生假托孔子之名所撰《易.系辞下》,才出现关于伏羲的简要描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三皇本纪》探查伏羲的来历称:“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之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拾遗记》更是绘声绘色地描述:“有华胥之国,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妊,历十二年而生庖犠。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须垂委地。”东汉班固《汉书》将上古帝王从黄帝推至伏羲,至此,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

《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言:“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以伏羲为历史源头,认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因而他是百王之先,而炎、黄诸帝继伏羲而王。《白虎通义》称:“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把伏羲推至三皇之首的崇高地位,并为伏羲与女娲的组合埋下历史伏笔。至此,作为东亚第一始祖的伏羲,从庄子开始的叙事,到了魏晋时代,其神性已经荡然无存。唯有汉画像砖上的伏羲像,以其古老的蛇尾,向我们依稀披露出祂的神祇身份。然而伏羲的真正原型,并非来自东亚本土,而是印度大神伐楼那。该神祇跟着整个印度吠陀文明(图:宋.马麟《伏羲图》,故宫博物院藏)进入陈楚地区,在民众间广泛传播,成为知识分子叙事的一种精神符号来源。

庄子的言说里曾经出现过大量印度素材,在这种文化潮流之中,伐楼那的出现,完全符合历史的逻辑。V的名字源于“包容”(V),由“天空”神格化而来,它喜欢身穿金色衣服,乘坐马车在天上巡视。在吠陀早期,伐楼那是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全知之神和世界规律的保护者(R),执掌四季昼夜的运行;他亦是掌管法规与阴间的神,其名字可能源于原始印欧语的词根或,表示“遮盖”(见王嘉撰《拾遗记》卷一,P1,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徐州汉画像石上的人身蛇尾神交尾图之义)。史诗中多次描写他同冥界、死亡的密切联系,四周有群蛇围绕;而在梵书中则强调他祭祀作用的一面。许多学者认为其原型为古印伊神话中的伏罗那——“光辉的海洋”之意。而到了吠陀后期,伐楼那下降为同宇宙洋有关的水神,他放出宇宙水,解除对水的束缚,为洪流铺设道路,监护江河与大海,同时它也更具文明神的特征,成为文明的象征,以及真理和公正的保护者

作为阿迭多的代表,伐楼那具有太阳神的位格,但作为最重要的阿修罗神,他更倾向于管理道德及社会的事务。他的形象经常与另一位阿修罗神密多罗(伊朗人称之为密特拉)连结成对偶神,合称“密多罗伐楼那”(或两者前后对调),是大道梨多的最高守护神。在《梨俱吠陀》中,伐楼那又跟因陀罗成对,合称“因陀罗伐楼那”。而作为一名天空神,伐楼那则趋于跟天空黑暗性相关,如来自“天海”的雨水,以及因日神返回东方时所形成的黑夜。只要比较一下伏羲和伐楼那,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8项共同特征:

1)伏羲与伐楼那拥有共同的V/F音素,两者均位于词首,而成为坚硬的识别标记,中国典籍还明确宣称其姓“风”,也即以F为名;2)伏羲又名“太昊”,而“太昊”指的就是浩大的天空,早期的伐楼那即为天空神,其名字也源于“天空”一词;3)伏羲是雷雨神,由其母亲在“雷泽”所生,受楚文化强烈影响的吴语方言,至今都称雷电为“伏羲”,而伐楼那也是雨水神,代表着天上之水;4)伏羲是发明八卦的文明神,伐楼那也是文明的象征;5)伏羲发现了宇宙运作的规律,伐楼那则是世界规律的保护者;6)伏羲结绳作网,显然是渔民的保护神,又长着一条蛇尾,因此具有水神的鲜明特征,而后期的伐楼那也是主司宇宙洋的水神,经常与蛇相伴;7)伏羲有自己的对偶神女娲,伐楼那也有自己的对偶神密多罗;8)伏羲和女娲(那伽)的形象时常被印刻在两汉的墓室里,成为亡灵的保护神,而伐楼那也是掌管冥界和亡灵的大神。

伏羲与伐楼那的这种密切对应,表明后者就是伏羲神的原型,它被庄子所率先引用,并在此后的民间神话叙事和民族国家叙事中,不断提升其神学地位,甚至最终越过黄帝,成为华夏民族的第一祖神。这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语言巫术,它不仅要为民族国家叙事提供新奇独特的元素,而且向我们显示出华夏族群的强大吸纳能力。没有这种有力的文化呼吸和吐纳,就不可能形成春秋战国的思想繁荣。

三、那伽:交尾的人首蛇身神

尽管人身蛇尾的形象在东周时代的楚地(如曾侯乙墓)已经出现,并在西汉早期墓葬中也有疑似图像,但较为确切的出现年代,应为西汉中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河南洛阳的卜千秋墓(约公元前86年-前49年)。该墓室中的壁画,有人身蛇尾对偶像,佐以四神、日月和羽人,被学界认为是“伏羲女娲像”出现的确切证明。此后,在西郊浅井头墓(西汉)、偃师辛村(新莽)、杏园村(东汉)和道北石油站(东汉)等洛阳地区墓葬中反复出现,而最终在东汉武梁祠形成高度清晰的人身蛇尾的交尾图形,而成为所谓“伏羲女娲像”的标准图式,显示其已经成为汉人崇拜的首席神祇。伏羲和女娲的婚礼在墓穴里完成,并且最终以对偶的方式,庇佑着汉人的孤独亡灵。但这种二元对偶神图式,似乎只是民间信仰的一部分,而没有受到官方和儒学家的认可。直到东汉末年应劭的《风俗通义》,才有“女娲,伏羲之妹,祷神祇,置婚姻,合夫妇也”的记载,首次承认两者间的血缘关系,却仍然不是夫妻关系,而且只是一种古文献的瞬时闪现。此后长达七百年间,竟然没有任何人再次提及;直到晚唐佛教全盛时期,诗人卢仝(约795-835年)才在《与马异结交诗》中,写下“女娲本是伏羲妇”的诗句,非正式地指涉了伏羲和女娲的夫妻关系。这意味着,伏羲女娲由“兄妹”向“夫妻”的转型,在唐代末年才刚刚启动。

从最初的人身蛇尾造型,到出现文献记载,其间整整延宕了1000年之久.这是一种十分蹊跷的情形,完全不符合历史叙事的逻辑。它表明,东周楚帛画和两汉画像砖石上的人首蛇身交尾像,当时并非伏羲和女娲,而是一对显赫一时的“无名氏”,而后才被“伏羲女娲说”所取代,成为一种全新的替身。这对人身蛇尾神究竟是谁?这并非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难题。中国境内最古老的人身蛇尾神像,大多源于陈楚之地;而战国期间的楚国,受到印伊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以它们的来源,应当跟印伊宗教相关。

仅就造型而言,“伏羲女娲交尾像”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蛇,跟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公元4世纪,而其原始故事则可上述至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那伽蛇神造型十分相似。在印度,那伽神经常成对出现,各自具有男女特征,而下半身均为蛇体,彼此紧密交缠在一起,代表性的诱惑与生殖。与此同时,伏羲女娲跟那伽神一样,具有强大的繁殖和再生神力,并成为战国和两汉期间中国亡灵的最高守护神,帮助后者获取重生,庇佑死者的家族拥有生殖和繁衍的力量。这里顺便提一下,在中国神系中,只有两位大神拥有自己的对偶,那就是伏羲和西王母,前者与女娲对位,后者则跟东王公对位(参见刘文锁《伏羲女娲图考》,艺术史研究,第八辑,P117-161,2006年出版;孟庆利《汉墓砖画“伏羲女娲像”考》,《考古》2000年第4期)。图为:印度卡纳塔克邦印度教寺庙里的那伽交尾浮雕。

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到,无论造型、神格还是职能,中国早期出现的人身蛇尾对偶神,都跟印度那伽蛇神没有任何区别。鉴于女娲和那伽都属于N神系,那伽和女娲无疑就是同一水神的不同镜像。在某种意义上,那伽是女娲的一种印度称谓,或者反过来说,女娲是那伽的中国称谓。因此,早期中国墓葬中的伏羲女娲交尾像,可以被视为女娲神的一种变体,并构成第一代交尾神的基本图式;被中国人称之为伏羲的伐楼那,作为吠陀神话中的风暴之神,同时也是那伽之王,也即N(蛇王),这是由于伐楼那后期成为海洋的主宰,而海洋是众那伽的主要居所。在藏传佛教中,N-V组合为一个神学晶体,称之为A-N(阿帕拉拉蛇王),具有强大的神力。正是伐楼那和那伽的这种逻辑关联,在中国南方映射为伏羲和女娲的视觉关联,并在汉传佛教兴盛之后,缓慢演化为伏羲女娲的婚配及其造人故事。第二代交尾神就此诞生,它继承第一代交尾神的视觉样式,填补了中国人起源叙事的神话空白。(朱大可的新浪博客、朱大可的网易博客、朱大可的博凤凰博客)

中国女娲创世神话与《创世记》1至11章的叙事

:对希伯来圣经《创世记》中的“创世”神话与中国古代女娲“创世”故事进行“跨文本”解读,透过“人类创造”、“秩序重建”的叙事,可以弄清中国文化文本和犹太-基督教信仰的圣经文本之间存在的显著平行和本质差异:在中国传统里,女娲是创造人类的女神,但她的主要功绩在于再造倾颓的世界和毁坏的宇宙,因此她被擢升至九天,和天地之道融合;这种神人相续的观念,给神人分际的基督教一神论带来挑战。因此,不能简单地否认滋养亚洲基督徒的文化传统和宗教遗产。盘古开天辟地神话认为宇宙是由创造主的身体化形而来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都是亚洲神学里富有意义的主题。

  作者:李炽昌(1950-),男,香港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希伯来圣经、圣经与中国古代经典的“跨文本”研究。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期

  创造人类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huán)人也(《太平御览》)。

  这是中国关于人类起源的最古老的创世神话之一,人类从一个类似陶匠的女性创造主而出。卜德(DerkBodde)从《天问》里的片段“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寻找线索,认为女娲造人的传说可能自周代流传开来①。

  人类从黄土里被创造出来,所以人和土地的联系清晰可见。我们要注意《创世记》二章的叙事也指出人类和泥土之间的关系。在《创世记》二章里,希伯来语的“人类”使用了集合名词“Adam”,而希伯来语里的“土地”是“Adamah”,它们明显是一对双关语②。

  尽管上面这则中国神话并没有清楚地说明人类和土地的紧密联系,但是中国人认为黄皮肤出自黄土地。人类对土地的依存关系被认为是古代人类存在的本质方式。人类、宇宙以及自然的紧密联系,在盘古创世神话里也能找到③。盘古死后,他的身体化形为宇宙,他身上的寄生虫化形为人类。

  和圣经经文比较,女娲叙事缺乏神圣维度。《创世记》告诉人们上帝将生气吹进亚当的鼻孔。女娲文本更强调神人同形同性。在某些中国哲学典籍里,会清楚地表达人类超越的或者神圣的层面。《礼记·礼运》宣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④。”“秀气”或者“气”是宇宙的力量或者人类的生命力。“气”要和身体统一,这样人的生命才能达到和谐、平安以及健康。中国宗教尤其道教,最注重肉体和精神层面的和谐一致。

  女娲创世神话不仅表达了人类起源的观念,而且宣扬了贫富贵贱的社会等级观念。上面这则神话可能出自贵族之手,当然要宣扬符合自身利益的思想⑤。

  女娲神话后来体现出更多的社会关怀,主要描述古代社会无序的状态,以及女娲征服混沌所做的贡献: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览冥训》)⑥。

  尽管这则女娲创造叙事没有提及任何宇宙生成的主题,但是里面的社会结构倾覆以及宇宙毁坏的叙事,与女娲再造宇宙秩序以及修复社会和谐的文字同时出现。宇宙陷入大混乱状态,因为支撑天空的柱子毁坏了。破坏横行、混沌肆虐,火烧不尽,水流不止,野生动物威胁人类生命。总之,大地充斥了可怕的混沌,被彻底毁灭了。

  这样的无序和破坏在《耶利米书》里也有记载,它是以创造的反面力量出现的:我观看地,不料,地是空虚混沌;我观看天,天也无光。我观看大山,不料尽都震动,小山也都摇来摇去。我观看,不料,无人,空中的飞鸟也都躲避。我观看,不料,肥田变为荒地,一切城邑在耶和华面前,因他的烈怒都被拆毁(《耶利米书》4:23-26)。

  另一方面,这则女娲神话并没有解释破坏的原因。然而,《淮南子》的读者也许会非常自然地将该书第三章和女娲再造宇宙之前的混沌描写联系起来: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天文训》)⑦。

  共工与颛顼进行的宇宙战争,尽管对天柱的倾覆做出了解释,但是它并没有说明这里的宇宙大混乱就是女娲故事里的混乱。这段文字意在推源解释,说明中国的气候和地形来历。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所产生的宇宙混乱,不太可能是女娲补天时应对和处理的宇宙混乱。《淮南子》里共工和颛顼之间的宇宙战争,参考了女娲补天的故事;《列子》里的记载表明,女娲故事出现在共工故事之前。因此,认为共工和颛顼的战争直接导致女娲补天的说法,实则违背了逻辑先后顺序⑧。

  女娲重整宇宙秩序后,人类在大地上享受宁静与和谐:……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当此之时……卧倨倨,兴眄眄;一自以为马,一自以为牛……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淮南子·览冥训》)⑨。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类似《创世记》故事里洪水过后的秩序重建:地还存留的时候,稼穑,寒暑,冬夏,昼夜,就永不停息了(《创世记》8:22)。

  中国神话关注的是女娲与混沌争战后取得的成就,这的确是个重新组织的故事,描写了人类社会的和谐与秩序,以及动物界的和睦相处。这样的描写与《以赛亚书》里的末世景观很像,尤其是野生动物改变性情的那段描写:豺狼必与羊羔同食,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尘土必做蛇的食物(《以赛亚书》65:25)。

  尽管动物的性情变得温良并非女娲的功绩,但是她的确创造了和谐的自然秩序,同时她对人类历史作出贡献,因此受到表扬。

  女娲建立了婚姻制度,她作为神禖被后人记住;她在中国地方传统中作为母权制的守护神和家庭生活的保护者也广受尊敬。大量汉砖上描绘了伏羲(这个中国的亚当)和女娲都拥有人首蛇身。他们的尾巴彼此绞缠在一起。伏羲手里拿着木匠的矩,而女娲手里拿着规。在一些砖刻上,这一对夫妻只有一个躯体。这个特征说明他们在生育人类方面的作用。《创世记》二章也对婚姻的来历做了推源解释,而耶和华就是婚姻的守护神(《创世记》2:18-24)⑩。

  《淮南子》将女娲和古代中国的文化英雄和统治者伏羲并置提及(11)。汉代以降,女娲逐渐与伏羲结合,她以伏羲的妻子或者妹妹的形象出现。《淮南子》在女娲故事的结尾,表扬了女娲和伏羲做出的杰出贡献。他们受到上天的称赞和尊敬: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重万物。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黄云络,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淮南子·览冥训》)(12)。女娲和伏羲飞升上天,是人类具备神性的经典事例。在天庭里,他们继续做真人,往来于天地间永恒的道。道是天地的终极起源,也是一切生命的孕育者。《淮南子》作者描写了女娲和伏羲的乌托邦故事(13)。对他来说,这个乌托邦优越于黄帝的世界。根据传统,黄帝是杰出的统治者,后来成为中国人的伟大祖先(14)。

  神人相续或分际

  女娲飞升至九天,是古代中国人成圣的一个例子。根据希腊人的历史英雄论(euhemerization),神话里的神祇和半人半神的英雄最初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淮南子》里的女娲作为女性统治者,辅佐伏羲统治古代世界,后来因为她在重建宇宙和社会和谐秩序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就化形成女神。

  然而,早先记载女娲的故事传统,并没有把她描绘成人首蛇身的超自然人物,或者一个没有明确性别的神祇(15)。在公元二世纪的《说文》里,她只是一个女性神祇,或者女智者。“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查理斯·利·布兰克(CharlesLeBlanc)评论女娲在《淮南子》六章修补苍天的丰功伟绩,并总结道:“这里有历史英雄论的双向过程。首先,女娲是一个女神,转化成真人;其次,女娲转化成一个女神(16)。”

  观察上面对女娲的描述,我们会发现在中国传统里,女娲既是一个上升为女神的人类,又是一个成为女性统治者的神圣存在者。女娲是史前帝王之一,但她的性别自汉代发生了改变。在中国人的思维里,神与人没有严格的区分;神人之间存在相续关系,这种观念被流行宗教普遍接受。

  很多中国神话和民间故事里描写神祇被天庭派到人间执行任务。这些神祇有人的外形,并在社会上承担多种角色。他们参与人事,或者介入历史进程。在道教传统里,老子被认为是预先存在者,他以不同角色降落人间,或者是传授道教教义的老师,或者是将道教典籍带入人间的使者,或者是向帝王游说的说客(17)。

  中国宗教传统鼓励神祇降落凡间,也拥护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人物飞升上天。流行宗教认为,人类的杰出智者和英雄获得神性或者永生,可以飞升上天。葛洪的《神仙传》和《抱朴子》里有很多这样成仙的故事。《封神演义》叙述人类受封为神祇,并成为显赫的天将(18)。中国宗教和神话里的神人关系和犹太—基督教传统的神人分际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圣经宣扬一神论,尤其旧约不允许神人之间有任何逾越的空隙(19)。尽管人类生活中有神圣的元素,或者人分享了上帝的形象,但人成为上帝的观念,无法和信仰上帝的一神论调和起来(20)。基督徒认为,上帝道成肉身,以耶稣形象出现,这样的事情在历史进程里无法复制。因此,如果道成肉身是毕其功于一役的,那么人类成圣的观念不仅不可能,而且是挑衅的想法。

  《创世记》二至三章的耶和华叙事试图探讨人类和创造主上帝之间的关系。上帝禁止亚当和夏娃吃分别善恶树和生命树(2:9)上的果实,代表了人类的两个欲望——渴望知识和渴求永生。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让人类变得和上帝相似,但是根据古代近东的理解,生命树将赐予他们只有神祇才配拥有的不朽或者永生。这就意味着神性的标志是永生,而死亡是人的属性。

在阿达巴(Adapa)的故事里,人类丧失了获得永生的机会。古代苏美尔人的《吉尔伽美什》探讨过这个问题,结论是只有神祇能够永远活着,而人类的寿命是有限的。当吉尔伽美什亲历朋友的死亡,他最想得到的就是永恒的生命。他在旅途中,别人经常告诉他这样的探求是徒劳无功的:吉尔伽美什,你要游荡到哪里去?你永远无法找到你想要的那种生命。因为,当神祇创造人类的时候,就把死亡留给人类,而生命却攥在自己手里。吉尔伽美什,享受美味——日夜笙歌。穿华美新服,沐浴舒畅。照料你手中的孩子,让妻子在你怀里得到快乐。这才是人所关心的事(21)。

  《传道书》里也有类似的追问和困惑: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也不再得赏赐,他们的名无人记念。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嫉妒,早都消灭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分了。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喝你的酒,因为上帝已经悦纳你的作为。你的衣服当时常洁白,你头上也不要缺少油膏。在你一生虚空的年日,就是上帝赐你在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当同你所爱的妻快活度日,因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劳碌的事上所得的分(《传道书》9:5-9)。

  《创世记》里的故事尤其值得读者注意:当人在世上多起来,又生女儿的时候,上帝的儿子们看见人的女子美貌,就随意挑选,娶来为妻。耶和华说:“人既属乎血气,我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然而他的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创世记》6:1-3)

  头两节揭示了“上帝的儿子”和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杂婚”导致一个特殊族类的诞生——伟人,也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创世记》6:4)。杂婚让神人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尽管整个事件是由上帝的儿子挑起,但是耶和华还是惩罚了人类。《创世记》六章1-4节试图肯定已经被神人交合打乱的被造秩序。这是一个重新组织过的神话,强调神人之间的严格区分。人类受到那个强加给人类死亡的超验上帝的惩罚。重新肯定上帝和人类之间存在严格界限,这样的努力在巴别塔的故事里也能看到(《创世记》11:1-9)。在这个故事里,人类的行为和上帝对此事的回应构成反讽的效果。“人类企图上天,从而变得像上帝一样。”(22)

  经文采用了交叉韵,以此表现人类的建设和上帝的毁坏之间的对比:来吧,我们要建造(lbn);来吧,我们要变乱(nbl)(23)。

  故事开头讲大地上(kolhā'āres)只有一种语言,人们害怕被分散在各处;在故事的结尾上帝变乱人们的语言,将他们分散在世界各地(kolhā'āres)。福克曼(J.P.Fokkelman)对巴别塔的故事有这样的见解:大地给人类,而天堂是上帝的私家领地和王座,这是圣经神学的支柱之一。这两个领域不会相遇;它们在本质上有差别,彼此是对方的反面(24)。

  分开天地从而阻止神人之间的直接沟通,这样的观念在古代中国也有。《国语》里的一则神话故事讲黄帝派重黎二神移去连接天地的宇宙山:“重黎绝地天通”(25),因为神人频繁交往搅乱了宇宙秩序,人类也变得道德败坏。

  这个故事想要说明天地、神人之间仪式交往的必要性;直接交往不再可能,人类不得不依赖萨满作为灵媒和神祇沟通。

  后来的道教和中国的流行宗教里,大多强调个人通过修炼获得天地之精华,也就是“气”,气能养生。道教徒追求永生,肯定肉体的价值,因此永生就不会严格限制在灵魂或者精神方面。在精神和肉体方面进行操练,是为了与自然和谐圆融。道教中的仪式和炼丹术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生和神圣终极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些元素被忽视,甚至贬斥为邪恶或者异教色彩,那么就不可能全面了解中国宗教的神学思想。

  结论

  本文对女娲创造神话进行考察,是为了在《创世记》创造故事的神学术语下理解亚洲宗教和文化资源。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起源和宇宙秩序是人类的普遍探求。这些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令我们审视不同文化传统下的人类和造物主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里,女娲是创造人类的女神。然而,她的主要功绩在于再造倾颓的世界和毁坏的宇宙,因此她被擢升至九天,和天地之道融合。

  这些人类成为神以及神在历史中化为人形的观念,给基督教一神论带来挑战。所以,不能简单地否认滋养亚洲基督徒的文化传统和宗教遗产。

  人类渴望超越并不断追求永生的观念,在圣经经文里或者更确切地说在古代近东人的世界观里也非常普遍。学者们通常认为古代以色列人和古代近东人的世界观是一样的,不过区分以色列人和他们的邻居,不是根据世界观而是根据宗教信仰,即上帝的统治、上帝和人类的关系以及上帝在以色列历史中的拯救行为。基督徒和学者在阅读《创世记》的创造故事、尤其《创世记》一章时,通常将里面反映的世界观还原为创造教义。(26)这样的世界观并没有被认真考察过。冯·拉德直指问题的关键:“一个人能够轻易区分以色列的信仰和她的世界观吗?”

  利用亚洲资源,尤其亚洲创世神话作神学研究时,我们能够处理自身文化文本和圣经经文之间的共同之处吗?哪些信仰和基督教神学传统直接相对?有些观念无法简单地和圣经经文里的创世神学协调起来。盘古神话认为宇宙是由创造主的身体化形而来以及天人合一(人可以成为神)的观念,是亚洲神学里富有意义的主题。(27)

注释:

①Derk Bodde, Myths of AncientChina, in Samuel Kramer(ed.), Mythologies of the Ancient World. NewYork: Doubleday, 1961, p. 389.

②Francis Brown, S. R. Driver andCharles A. Briggs(eds.), The Brown-Driver-Briggs Hebrew and EnglishLexicon. Peabody, Massachusetts: Hendrickson Publishers, 2003, p.9.

③Archie C. C. Lee, Genesis 1 fromthe perspective of a Chinese Creation Myth, in A. G. Auld(ed.),Understanding Poets and Prophets, Essays in Honour of George W.Anderson,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3, pp. 186-198.

④英文可参看Milton M. Chiu, The Tao ofChinese Religion.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4, p.173.

⑤有关神话和社会间关系的研究,见Bruce Lincoln,Myth, Cosmos and Socie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Chap. 7.

⑥英文可参看Milton M. Chiu, The Tao ofChinese Religion. pp. 158-160.

⑦英文可参看Wangdao Ding, (trans.) 100Myths and Fantasies. Hong Kong: Commercial Press, 1988, p.37.

⑧Derk Bodde, Myths of AncientChina. pp. 387-388.

⑨英文可参看Charles LeBlanc(查理斯·李·布兰克),Huai Nan Tzu: Philosophical Synthesis in Early HanThought.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5, p.160.

⑩关于《创世记》二至三章里,妇女的角色和地位的讨论,见John A.Bailey, Invitation and the Primal Women in Gilgamesh and Genesis2-3. JBL 89(1970): 137-150.

(11)Charles Le Blanc, Huai NanTzu. p. 157, footnote 148.

(12)Charles Le Blanc, Huai NanTzu. p. 162, footnote 182.

(13)同上,p. 163.

(14)查理斯·李·布兰克(Charles LeBlanc)详细比较了黄帝和伏羲、女娲所处的时代。同上,pp. 164-170.

(15)《楚辞》里的《天问》和《山海经》。

(16)Charles Le Blanc, Huai NanTzu. p. 169.

(17)道教典籍里有老子道成肉身的描写。又见利维亚·柯恩(LiviaKohn)翻译的《西升经》(The Scripture of Western Ascension),载于Taoist MysticalPhilosoph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1, pp.57-80.

(18)有关宗教对中国民间故事的影响,见Liu Ts'un Yan,Buddhist and Taoist Influences on Chinese Novels. Wiesbaden:Kommisionsverlag, 1962. 有关道教神祇和永生的讨论,见本书第七章。

(19)早期犹太文学里的以挪士是个例外,他是人却被圣典化为不死之身。

(20)罗伯特·奥登(Robert A. OdenJr.)谈到《阿特拉哈西斯》(Atrahasis)里神人的无差别,并将《阿特拉哈西斯》和《创世记》一至十一章进行比较,见RobertA. Oden Jr., Transformations in Near Eastern Myths: Genesis 1-11and the Old Babylonian Epic of Atrahasis. Religion 11(1981):21-37.

(21)Jacobsen Thorkild,Mesopotamia, in Henri Frankfort et al. (eds.), The IntellectualAdventure of Ancient Ma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

(22)Zvi Adar, The Book of Genesis.Jerusalem: The Magnes Press, 1990, p. 45.

(23)J. P. Fokkelman, Narrative Artin Genesis. Amsterdam: Van Gorcum, Assen, 1975, p. 15.

(24)J. P. Fokkelman, Narrative Artin Genesis. pp. 16-17.

(25)Derk Bodde, Myths of AncientChina. p. 391.

(26)G. Von Rad, Some Aspects ofthe Old Testament World-View, in The Problem of the Hexateuch andOther Essays. London: SCM Press, 1966, pp. 144-145. 更进一步的讨论,见JamesBarr, The Garden of Eden and the Hope of Immortality. London: SCM,1992.

(27)本文译自英文:Archie C. C., Lee, TheChinese Creation Myth of Nu Kua and the Biblical Narrative inGenesis 1-11.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2(1994): 312-324.

黑色裂变:中国文明兴起与古埃及文明的消亡(转)

  (1)引子
  有很多人一直奇怪,为何创造古代埃及文明是黄种人,而现代埃及人却是白人。本文主要探讨后兴起的白种人屠杀取代黄种人,黄种人被迫分道扬镳进入东亚建立华夏政权。在现代西方史学界习惯上把古埃及历史分为31个王朝。
  1、前王朝时期(涅伽达时代,约公元前4500-前3100年) 涅伽达,可能被外星人统治的时代
  2、早王朝时期(1—2王朝,约公元前3100-前2680年) 蝎子王统一埃及   
  3、古王国时期(3—6王朝,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  
  4、第一中间期(7—10王朝,约公元前2181-前2040年)   
  5、中王国时期(11—12王朝,约公元前2040-前1786年)   
  6、第二中间期(13—17王朝,约公元前1786-1前567年) 被西克索人侵占时代
  7、新王国时期(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 黄种人反弹,并最终衰弱的时代  
  8、后王朝时期(21—31王朝,约公元前1085-前332年) 被白种人取代的时代  
  9、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点在新王朝“18王朝、19王朝、20王朝”和21-31王朝,白种人、黄种人更迭的关键时期(以下资料,兵策儒剑通过维基整理所得)。
  (2)逆境的爆发——强盛的第18王朝(夏王朝)
  在喜克索人侵入古埃及之前,古埃及是没有设立常备军,主要是通过强大的文明和文化来影响周边。这在中国古籍中也保留记载!《汲冢周书.史记》或者翻译叫《逸周书.史记解》中说:“文武不行者,亡。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脩,武士無位,惠而好賞,屈而無以賞,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这里“西夏”就是指古埃及,说明古埃及人性仁非好战,不修城郭,不设军队。这里“唐(尧)氏”很可能就是喜克索人,他们入侵导致古埃及中王国灭亡。
  新王国的法老们通过维护边境安全和加强与邻国的外交确立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图特摩斯一世和他的孙子图特摩斯三世时的军事征服,让埃及的势力扩张到叙利亚和努比亚,巩固了人民的忠诚,打通了急需的铜和木材的进口通道。在前1400年人口达到420万人,前1300年人口达到430万人,前1250年人口达到440万人。新王国的法老们推崇太阳神阿蒙,开始大兴土木,对它的崇拜的基点是卡纳克神庙。两位法老之间上台的是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她通过宣传使自己的权力诉求合法化,她统治时期的特点是停止对外战争,派遣商业探险队联络庞特(Punt),开展与邻国的贸易。
  阿蒙霍特普三世: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形势已经发生骤变,18王朝的法老们也开始依靠武力保护埃及的安全,但是这带来更多的问题。由于战争的需要,大量努比亚系黑人土著被提拔到军事将领位置,混血开始加剧。阿蒙霍特普三世法老在位38年(约公元前1391年-前1353年),第十八王朝在他统治时达到全盛。任内大力发展对外关系,与巴比伦、米坦尼(在今叙利亚北部)及塞浦路斯等国国王修好,并修建包括西底比斯神庙和卢克索的门农巨像及阿蒙霍特普祈灵殿在内的诸多宏伟建筑。统治末期,埃及对其亚洲领地的控制出现松动迹象。其外交事迹载于阿马尔奈文书。阿蒙霍特普三世法老娶了一个努比亚系土著将领的平民女儿泰伊为皇后,也许也是基于政治的需要。
  阿赫那吞:阿蒙霍特普三世死后,他与土著将领的女儿泰伊王后所生的黄黑混血长相怪异的儿子阿蒙霍特普四世出人意料地登上王位,他就是阿赫那吞法老。他一系列激进且无秩序的改革,威胁到新王国的稳定。阿蒙霍特普四世统治了17年。他在位时期推行的宗教改革活动是古埃及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是长期以来学者们研究的焦点课题,对以后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深远!阿赫那吞时期,姬周家族出走古埃及,迁徙到中国。这一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果没有这一支古埃及人迁徙到东亚,苏美尔-古埃及体系的核心文明可能就彻底在地球上消失了;如果没有这一支古埃及人迁徙到东亚,东亚中国区会不会像在印度那样抵挡不住白种雅利安-斯基泰人入侵统治(斯基泰人的兵锋实际上已经抵达青海、陕西到北京一线),东亚Y-O马来系会不会像印度土著Y-HLT那样被雅利安人建立的种姓制度一直压在社会最低层至今,R1系一统地球,都是很有可能的假设。
  哈伦海布:阿赫那吞死后,经过斯蒙卡拉和图坦卡蒙短暂统治,法老位置落到伊特努特-阿伊手里。他是泰伊王后的兄弟,由高级军官晋升为法老。他即位时年事已高,在位仅4年,因无子嗣,由下埃及军队统帅哈伦海布接任。哈伦海布(英语Horemheb)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末代法老(约公元前1319年-前1292年在位)。他恢复了被阿赫那吞废除的传统,并摧毁崇拜阿吞的新制度,恢复崇拜阿蒙。同时在埃及底比斯卡尔纳克建造前所未有的多柱式大殿。他使埃及十分繁荣,通过重建贸易商队恢复了国外领地。最终选择拉美西斯一世作为其继承人,后者成为十九王朝的缔造者。
  (3)时代的挽歌——第19王朝(拉美西斯王朝)
  拉美西斯一世(RamessesI,或RamssesI,?-公元前1294年6月):原名普拉美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创建者(约公元前1295年—约公元前1294在位),生于埃及东北三角洲的阿发里斯城。他不是王族,而是第十八王朝末代法老哈伦海布的庭臣。他一直跟随国王哈伦海布参加战斗,得到哈伦海布的信赖,他是一名出色的指挥官,也是尼罗河口的管理人,得到了埃及首席大祭司和阿蒙高僧的头衔,最后在大约公元前1295年哈伦海布去世时,任命了普拉美斯登上王位,成为了拉美西斯,他在位时改组军队,招募外族雇佣兵,续建底比斯的卡纳克神庙。拉美西斯一世加冕后仅仅一年零四个月就去世了,被葬于帝王谷。拉美西斯一世在位的时间虽然较短,却标志着统治埃及的法老由稳定埃及发展的哈伦海布转移至如塞提一世及拉美西斯二世等强权的法老——这两位法老将埃及的国势推至顶峰【拉美西斯一世的木乃伊在19世纪60年代被文物走私贩子用7埃镑(一美元兑换大约6埃镑)的价格卖到国外。几经波折到了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尼亚加拉瀑布博物馆。1999年,美国的卡洛斯博物馆花费200万美元买到这具珍贵的木乃伊。埃及政府随后要求美国方面立即归还。经两国政府密切磋商,美国在2003年决定无偿将木乃伊归还给埃及】。
  塞提一世(SetiI):是拉美西斯一世的儿子、拉美西斯二世的父亲。塞提一世于即位后重振埃及军队,以图收复阿蒙霍特普四世时期埃及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丧失的领土。曾攻陷推罗城,与赫梯人交战,后订立和约。在位时大兴土木,修建包括卡尔纳克神庙的伊波斯蒂尔大厅在内的许多宏伟建筑。
  拉美西斯二世:其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拉美西斯二世进行了一系列的远征,以恢复埃及对巴勒斯坦的统治。他在叙利亚与同时代的另一强大帝国赫梯发生利益冲突。双方在前1286年发生一次著名的战役(卡叠石战役)。与赫梯的战争一直进行到西元前1270年,最终以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卡图西尔三世缔结和约结束。埃及、赫梯和约可说是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国际协定,其埃及文本与赫梯文本均被保存下来,并为近代考古学者所发现。可能是出于对赫梯军事力量的担心,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在东北尼罗河三角洲新建一座城市为首都。拉美西斯二世也许是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他对庞大土木工程的热情使埃及各地都留下了他的痕迹:他在阿拜多斯和拉美西姆新建许多庙宇;为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增添新结构;兴建了以宏伟著称的阿布辛拜勒神庙。许多前代法老修建的建筑也被刻上了他的名字。拉美西斯二世拥有一个同样庞大的家庭,在他长达几十年的统治里有过六名王后近两百名妃子、八名正室及情人以及超过一百多名的儿女,其最著名的妃子为大皇后妮菲塔莉。拉美西斯二世无疑是埃及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法老之一。然而他统治的时代已是埃及衰落的前夜,国家巨大的开销加快了国力的下降。拉美西斯二世死后,埃及就开始走下坡。
  麦伦普塔:作为拉美西斯二世第十三子,由于与之较长的十二位兄弟早于其父去世而得以继承王位。即位时已近六旬,父王统治后期,埃及的战备已经废弛,利比亚人逐渐进入三角洲西部地区,进攻埃及的领土。约公元前1209年前后,一些被迫离开小亚细亚和爱琴海附近在中东停泊的海上民族与利比亚人联合,企图入侵埃及位于三角洲的行政与宗教中心孟斐斯和要地赫利奥波利斯。此事为其所获知后,他立即率军与前者作战。同年春天,在弓箭手、步兵与战车兵的紧密配合下,经过6小时激烈交战后歼敌近9400余人,取得了对利比亚人及海上民族的胜利,成功地抗御了来自外部势力对埃及的威胁。埃及危险解除后,他铭刻4块碑文作为纪念。这些碑铭包括《以色列石碑》,叙述了其在巴勒斯坦镇压叛乱的经过,并将以色列人作为其所击败的民族之一。这一史实在《出埃及记》和《士师记》中得到了反映。同时他还新建了宫殿。他的陵墓已发掘,其木乃伊得到确认。
  (4)崩溃的前夜——第20王朝
  埃及的财富让它成为侵略者,尤其是利比亚人和“海洋民族”(SeaPeople)垂涎的目标。起初军队还能抵御这些侵略,但埃及最终失去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外患在腐败、盗墓贼、动乱等内部问题辅助作用下急剧恶化。底比斯的阿蒙神殿(Precinctof Amun)大祭司们聚敛了大量土地和财富,他们势力的膨胀进一步分裂了国家,最终使得古埃及无法抵御外族的入侵。
  海上民族(The Sea Peoples),是一个历史学名词。这些人被认为是一群海上劫掠者所组成的同盟,他们很可能来自南欧,尤其是爱琴海。他们在整个东地中海游弋,并且在青铜时代末期,入侵了安纳托利亚、叙利亚、迦南、塞浦路斯和埃及。但是,海上民族组成复杂,这群人的具体身份对现代学者来说依然是一个谜团。海上民族之所以被记录,是因为在晚十九王朝起,尤其是在第二十王朝,拉美西斯三世统治的第8年时,他们曾试图进攻埃及并占领它。埃及法老麦伦普塔赫在他的大卡纳克列表中,称他们为“外邦人”或“海上的民族”。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些人还入侵了塞浦路斯、赫梯和黎凡特地区。海上民族入侵古埃及与后来华夏在中国继续产生四大发明传播到西方招来洋人从海上入侵如出一辙!
  塞特纳赫特(Setnakhte):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二十王朝的首任法老。(约公元前1190年-前1186年在位)第十九王朝法老麦伦普塔死后,君权旁落,地方不断叛乱,局势动荡不安。同时叙利亚人伊尔苏亦进攻埃及,他自立为君主,并毁坏庙宇,搜刮财物。塞特纳赫特率军结束了伊尔苏的统治,创建第二十王朝。塞特纳赫特很有可能是黄黑混血的努比亚系土著将领。
  拉美西斯三世(RamessesIII,?-约公元前1166年)是古埃及第二十王朝第二位法老,在位约31年(其中一种意见认为他在公元前1197年-前1166年在位)。拉美西斯三世改编军队,使用外族雇佣兵,阻止利比亚和海上民族的入侵。在位第8年,海上民族从海上及陆路入侵埃及,虽然埃及在两次战役中击败他们,仍不能阻止他们在埃及的亚洲领土上建立数个新国。战争消耗了埃及的财富,令埃及在亚洲的势力趋向衰落。第29年发生记载史上的第一次罢工,起因是修建王陵的工人得不到足够的口粮。拉美西斯三世修建麦迪奈.哈布神庙。在拉美西斯三世当政时期,由于居民的贫困和贵族的分裂意图,国家继续走向衰落。法老本人死于一位妻子策划的宫廷谋杀,她的动机是欲为儿子夺取王位继承权,大约40人被捕及受审,全部被判死刑,审讯纪录在现代被发现。有关他的文物另有所谓“哈里斯纸草书”,记载了法老为寻求祭司阶层的支持,不得不付给神庙大量捐款。拉美西斯三世的木乃伊,现藏开罗博物馆。
  拉美西斯三世在哈布城拉碑刻上的题字描述了与进攻尼罗河口的海上民族机动对抗的各式船只的情况,这些埃及船无疑就是专门用于海上作战的军舰。海上民族的船只被描绘成没有桨,必须依靠简单的方形船帆来航行,这也意味着他们的船没有依靠桨力才能实现的冲撞功能。古埃及作家描绘说敌人的船之所以看不到桨是因为那些桨手战斗中作为战士出现而不像埃及人那样桨手和作战人员分工明确。海上民族的双尾船船头带有鸟头舰首,这可能意味着在作战中他们的船比埃及人的较难操作。但这是事实么,因为有一幅浮雕表现了一艘双侧桨背向划行的埃及船被敌人的套索拦截倾覆。下图描绘古埃及与海上民族的海战,约公元前1190年。在哈布城极具感染力的浮雕上能够清晰地看到携带复合弓的埃及人对海上民族造成的可怕的人员伤亡——浮雕中,数量巨大的尸体漂浮在水中。显而易见,埃及的敌对船员们缺乏任何一种弓箭。这导致埃及人的主要战术就是依靠来自陆上的弓箭手帮助完成攻击任务;埃及人驱使海上民族的船只近岸,然后海滩上的埃及弓箭手和舰载弓箭手联合发动攻击施以敌人强大的火力。
  一些碑刻详细描述了海上民族针对古埃及的入侵所进行的陆上战斗,面对入侵时海上民族不光出动了自己的武士们,整个民族都上阵了。一些壁画图例般地表现了他们的部队是如何在牛拉战车上与他们的敌人作战的,车上不仅拉着士兵,甚至还有妇女和小孩。我们只能猜测这些海上民族的人潮是被入侵者击败后的大规模退却所造成的。然而,他们退却到迦南并强有力地占领了巴勒斯坦沿岸以及那些拒绝埃及人进入的领土。拉美西斯三世也曾记录到他在哈布城的神庙墙外击败了海上民族,当然这有一定的夸大成分,但这也是埃及新王国时期最后一次伟大的军事成功。随后的岁月,往昔埃及的强大实力快速衰落并最终走向尽头。
  (5)文明的消亡——白种人统治时代
  古埃及的灭亡似乎是宿命:文明扩散-->周边兴起-->入侵与战争频繁-->联合和提拔土著-->土著建立王朝-->加剧社会分裂-->内乱外侵终至灭亡。此后进入外族侵占古埃及时期,虽然中间本土埃及人曾经试图恢复王朝,但古埃及辉煌的文明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以创造文字、城邦制度、青铜文化为三大特征的苏美尔-古埃及黄种人创造的文明把地球人类带入到文明社会,古埃及新王国的结束标志着青铜文明时代全球文明秩序的最后崩溃。而古埃及人的一支迁徙到东亚中国继续延续华夏文明。苏美尔-古埃及人迁徙扩散到全球,把文明也传播到全球,世界各种文字都可追溯到苏美尔-古埃及文字,文字单一起源于苏美尔原始图画文字。地球人类进入到3000年以来的东西方平行发展的竞争时期。
  历史学家对20王朝结束后的埃及历史各有分歧,原因众多。对于把埃及悠长而复杂的历史编年定名,效用如何莫衷一是。“第三中间时期”既有长期稳定,亦有长期动荡的局面,其名称本身颇为模糊了这一事实。在结合同样充满争议的年份鉴定的圣经考古学时,问题就变得复杂。最后,一些埃及学家和圣经学者(例如肯尼斯.基勤(KennethKitchen)或大卫.罗哈(DavidRohl))对组成此段时期王朝的家族关系提出崭新或具争议的理论。我在这里把新王国结束之后以来的3000年埃及历史统称为外族统治时代。
  利比亚人首先取得统治权:前1150年古埃及第二十王朝统治下的人口只有360万人了;公元前1078年,拉美西斯十一世去世,思蒙迪斯一世取得埃及北方的统治权。而到了前1000年左右的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人口只有150万人,曾经创造了辉煌文明的古埃及人人口似也跌到了历史的低点。南方则在底比斯阿蒙神庙的大祭司的有效统治下,后者仅在名义上承认思蒙迪斯的权威。这一时期,利比亚人已经在三角洲西部地区定居,移民的首领们开始逐步取得自治权。公元前945年,利比亚王子舍顺克一世控制了三角洲地区,建立了所谓“利比亚王朝”或“布巴斯提斯王朝”(布巴斯提斯是首都),即第二十一王朝,持续200多年,前930年的的古埃及第二十二王朝人口达到350万人。舍顺克也通过将自己的家族成员安置在重要僧侣位置上控制了埃及南方。
  努比亚库施人推翻利比亚人统治:第二十一王朝被利比亚人雇佣兵推翻后,又相继建立了第二十二、二十三王朝。第二十四王朝是三角洲西部舍易斯(SaiteorSais)地方统治者的政权,与二十三王朝同时存在,并且与二十二王朝晚期的国王有一段同时统治埃及的时期。利比亚统治腐朽的同时,它在三角洲地区的对手开始在利安托波力斯(Leontopolis)兴起,库施威胁于南方。约公元前727年,库施国王皮耶侵入北方,占领了底比斯,并最终占领了三角洲地区,建立了第二十五王朝。
  亚述人、本土人、波斯人、希腊人: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外国盟友沦为亚述的势力范围。撇除埃及的版图及财力不论,亚述有较多木材供应,而埃及在这方面则长期匮乏,导致亚述能够生产较多所需木炭作炼铁之用,从而令亚述获得更多铁兵器。公元前671年到公元前667年,亚述人开始攻击埃及,最终亚述人将库施人赶回努比亚,占领孟斐斯,洗劫了底比斯神庙。亚述人没有长期占领埃及的打算,统治权落入二十六王朝一系列称为“赛特王”(Saitekings)的诸侯手中。到公元前653年,赛特王普萨美提克一世借助唯利是图的希腊雇佣军驱逐了亚述人。希腊在埃及的影响急剧膨胀,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纳奥克拉提斯(Naucratis)成了希腊人的家园。建都塞易斯的赛特王们见证了这次短暂而充满生气的经济文化复兴。前600年的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人口只有300万人;到前550年人口达到360万人。可惜在近东地区,波斯这股新势力正在壮大,波斯人已经取得巴比伦,而埃及根本就不是对手。公元前525年,强大的波斯帝国在冈比西斯二世率领下开始了对埃及的征服,最终在贝鲁西亚(Pelusium)之战中抓获了法老普萨美提克三世。冈比西斯二世于是采用法老称号,但却在远在苏萨的家中统治,将埃及划为总督区。公元前5世纪有几次较成功的反抗波斯的起义,但埃及从未能永久地驱逐波斯人。在波斯的统治下,埃及与塞浦路斯、腓尼基被一同划入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下的第六总督区。波斯第一次统治时期也被称为第二十七王朝,结束于公元前402年。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43年,最后的本土王朝第三十王朝统治埃及,结束于奈科坦尼布二世(NectaneboII)。公元前343年,波斯人短暂地恢复了对埃及的统治,也被称为第三十一王朝。但不久后,在公元前332年,波斯统治者马查西斯(Mazaces)将埃及拱手让给了亚历山大大帝。
  希腊、罗马统治时代: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在几乎没有遇到波斯人抵抗的情况下,被埃及人当成解放者占领了这片土地。亚历山大的继业者托勒密仿照埃及模式建立了政府机构,定都亚历山大港。这座城市试图展现希腊统治者的权威,并以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为核心,成为了文化和学术的中心。亚历山大灯塔照亮了许多船只的航程,保证了城市间贸易的畅通。托勒密统治者将商业和创收行业作为发展首选,例如纸莎草纸的制造业。希腊文明并没有取代埃及的传统文明,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扶持埃及历史悠久的传统以保证人民的忠诚。他们建立了埃及风格的神庙,维护传统的宗教仪式,把自己描绘成法老。两种文明的许多传统融合了,希腊和埃及的诸神融合为兼具多重神性,如塞拉皮斯(Serapis)。古典希腊风格的雕塑也影响了传统埃及的艺术题材。尽管希腊统治者试图缓和埃及人的情绪,托勒密王朝还是面临叛乱、家族权力斗争,以及伴随托勒密四世之死而来的于亚历山大港发生的暴乱。

此外,由于罗马严重依赖埃及的粮食进口,罗马人对埃及的政治状况也大有兴趣。持续不断的叛乱、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强大的叙利亚对手动摇了王朝统治,以至埃及沦为罗马的保护国,并最终成了一个行省。公元395年,罗马帝国被分成东西两部分,埃及属东罗马帝国,继续归“新罗马”的皇帝管辖。640年,埃及被阿拉伯人占领,随之开始阿拉伯化。至12世纪,已普遍使用阿拉伯语,皈依伊斯兰教,延绵数千年的古埃及文明被阿拉伯文明取代。在东方中国,虽然蒙古和满清曾经成功殖民统治整个中国,但是新爆发户们没有文化能用来取代华夏文明。1517年,埃及开始受奥斯曼帝国统治,1798年-1801年受法国统治,1869年后英国势力侵入。埃及最终在1922年取得独立,1953年建立共和国,但它已经是一个阿拉伯国家了。

公丘子桓中国神话抄袭苏美尔泥板文献

近几十年来,随着苏美尔泥板文献不断破译。完全证实了以色列《旧约》抄袭了苏美尔神话系。这些躺在地下达5000年之久的古老文献有着不朽的价值,然而西方人破译的苏美尔文献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神话同样是抄袭了苏美尔神话系。其中包括人首蛇身的主神、粘士造人、向人类传播文明等等。恩基、宁玛赫与中国神话主神伏羲,女娲有很强的对应关系。
  1.恩基、宁玛赫:人首蛇身,兄妹关系;伏羲、女娲: 人首蛇身,兄妹关系。
  2.恩基、宁玛赫:粘土造人;女娲:粘土造人。
3.恩基、宁玛赫:教人类婚姻的伦理;女娲:教会人类婚嫁的习俗。
  4.恩基:向人类传授知识;伏羲:向人类传播知识。
  仅凭这4点,我们就不难判断出中国神话同样也抄袭了苏美尔神话。

引诱“夏娃”偷吃禁果的古蛇就是伏羲(整理)

1、当初在伊甸园,引诱夏娃偷吃智慧果的古蛇,正是伏羲

希伯来人《旧约》中剽窃苏美尔神话,并故意丑化了伏羲,把他描述成是教唆犯,一怒之下阿达姆夏娃被耶和华赶出了伊甸园。东西方华文信仰上是对立的,这正是基于对恩基(伏羲),恩利尔(耶和华)两大家族对抗的延伸。当然《圣经》由于篡改苏美尔文献程度很高,很多故事只是隐喻,不足凭信。所以,他只存在参考价值。想要也解人类文明的源头,还是要从苏美尔泥板文入手。


善恶树上伏羲引诱夏娃吞下了禁果
为何说古蛇就是伏羲,苏美尔泥板文献还原了真实的神话。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古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尤其是在中东),大量湮没了几千年的古代文献重见天日;这些发现还找到了许多失落的泥板文献——也被称作失落古籍,它们有些曾在出土文献中被提及,有些是那些文献的整理总结,还有些的名字曾出现在王室图书馆或神庙图书馆的馆藏目录中。

  那些更早文献的数量之多令人愕然,在古代中东的那些文明遗址,找到了数以几万计的泥板。有些记载了日常杂事,例如交易行为、工人工资、婚俗嫁娶等;存放在王宫图书馆的基本都是王室年鉴;还有在神庙图书馆或文法学校中找到的,主要是一些神秘的经典文献,这些经典是苏美尔语的。其中有14块泥板文献详细记录了人类创世神话。这是已知最古老,最完备的神话故事。关于圣经的创世纪故事中提到的亚当夏娃、伊甸园、大洪水、巴别塔,学者们现在已经取得了共识,这些故事的素材都抄自5000年前古老的苏美尔文献。中国神话同样源自于苏美尔文献。本文从苏美尔创世神话史诗的三大主神的对应东西方神话,解读东西方文化对立的历史根源。

2、天神的回忆录,苏美尔神话中的三大主神在东西方神话中的对当关系

天神安奴膝下的三个孩子:长子埃亚,后被称之为地球之主“恩基”。二女宁玛,“生育女神”大洪水之后称为宁胡儿萨格。三子恩利尔,称为天空之神是王权的继承人。

天空之神恩利尔一系在美索不达米亚争来斗去,几乎把中东那块地炸为焦土(索多玛,尔摩纳,耶利哥等地)。与此同时,造人的两位人首蛇身的主神——智慧之神恩基与生育女神宁玛却莫名其妙的退出历史舞台了。恩基留下儿子马杜克留守埃及,宁玛地位逐渐被恩利尔孙女伊南娜替代。

这两个主神到哪去了呢?恩基是智慧之神,是他教会了人们五谷生产与时令,他是人类的精神导师。当众神决定不告诉人类大洪水消息之后,恩基是唯一同情人类的神,就是他通知吉尔伽美什的祖父造船。中国有没有这么一个神,对人类特别好,教人作息生产。有啊!就是我们的祖先伏羲和女娲。所以对对于三大神在东西方神话中的对应关系基本可以确立:

恩基——对应伏羲。在苏美尔神话中,恩基称智慧之神。给与人类很多帮助。在苏美尔观念中恩基人首蛇身,这个可能是恩基长期与DNA打交道有关,恩基的标致就是双蛇缠绕的DNA双分子结构。同样在中国神话中伏羲也是人首蛇身,这个观念来自于苏美尔。伏羲同样也是智慧的象征,给中国人带来很多智慧。
宁玛——对应女娲。在苏美尔神话中,宁玛(宁玛赫)被称为生育女神,是恩基的妹妹,美丽端庄又充满智慧,被天神指定为恩基的妻子。而且在苏美尔神话中造人的主要担任者就是宁玛。而汉字中的“呙”字本意也是生育之意,女娲造人的传说蓝本出自于苏美尔神话无疑。
恩利尔——耶和华。恩利尔就是西方观念中的上帝耶和华的原型,证据有几处,在苏美尔神话中恩利尔的基地称为“伊甸园”。恩利尔把阿达姆,夏娃赶出伊甸园。制造大洪水毁灭人类。圣经中的上帝原型多取自于苏美尔主神恩利尔。

3、恩基与恩利尔的对抗根源

恩基形象对应我们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祖先伏羲,人首蛇身/掌握智慧文明/水的主人/ME(秘密)的掌握守护者/艾:爱 /生命神圣公式的守护者。等,都是大洪水前后劫难时期的事物,也是智人文明的创造者,伦理道德纲常循环维护模式的发明始创者,治理大洪水,建立人类文明第一个管理制度化模式。创造出人类文明的模式,等等维护人类生命的智慧几乎都是恩基(伏羲)家族的事物,当然也是恩利尔(耶和华)家族默许的。
在苏美尔文献里,有一段让人真正震惊的埃亚(恩基)的自传。这部被被学者们称为《恩基和世界秩序》的文本,说他生于天国,并在人类诞生之前来到地球。“当我接近地面,那里是一片泽国。”他陈述道。接着他继续描述他采用了多项举动,将这里改建为居住地:他用淡水填充底格里斯河,“哺育生命的水域”;他派遣了一个神去监管河堤建设,让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能够通航;他还清空了淤塞的湿地,将鱼投放了进去,并为各种鸟类制作了庇护所;此外,他还指挥种植了芦苇,这是一种很实用的建筑材料。

后来,他的工作从海洋与河流转向陆地,埃亚(恩基)声明说,是他“提供了耕犁和牛轭……切开了神圣的犁沟……修建畜栏……制作羊圈”。自传中还写到了把制砖的技术、住房与城市的建造、冶金工业和其他成就传授给人类的神。

埃亚(恩基)作为人类的最伟大的恩人,就连那些同样为人类带来文明的神,也在许多文献中将他描述成人类的首领,诸神圈子里的主角。在苏美尔和阿卡德的大洪水文献中,当然,也包括在《圣经》中,都有类似描述,说埃亚(恩基)后来无视众神的决定,让一个值得信任的跟随者(美索不达米亚的“诺亚”)逃脱了灾难。

实际上,苏美尔和阿卡德文献乃至《旧约》,都认为神或者众神蓄意创造了人类,而埃亚(恩基)是个关键人物:他是众神的科学首领,是他制订了创造人类的方式和过程。因为这种“创造”而产生了人与神这一全新的关系,所以,难怪是埃亚(恩基)而非别的神,在带领亚达帕──因埃亚(恩基)的“英明”而创造的“模范人类”──在阿努的天国之家里,无视众神要扣留人类“永恒生命”的决定,从而保留了人类的遗脉。埃亚(恩基)之所以站在人类这边,是因为他自己参与创造了人类,还是另有什么具有深意的动机呢?但我们仔细审视这些记录的时候,我们发现,无论是何种事件中,埃亚(恩基)至始至终都在违抗恩利尔的很多决定和计划。

这些文献充满了埃亚(恩基)对恩利尔的嫉妒。埃亚(恩基)则因此而将对世界的掌控权输给了恩利尔:恩基的不幸大概可以看出来,他内心深处种下了怨恨的种子。在恩基的自传中他写出了原因:是他,而不是恩利尔,他才是第一个出生的。恩基自称:是他,而不是恩利尔,他才有资格继承阿努的位置:

自从法律被诸神带给了古代近东的人,就已表明人类所使用的社会或家庭的法典,只是神的法典的拷贝而已。在马里和努济发现的宫廷和家庭的记录,证明了《圣经》中的习俗和法律,也就是希伯来人始祖的法律,约束了整个古代近东。因此,之后的人类对这个始祖及其继承人的问题,也由此而受到启发。

4、两大家族实际掌管的地域

恩基家族。恩基(伏羲),对应地、阴、水、因创造人类而维护人族利益, 给予人类生存权利照顾帮助/主宰精神、意识、文化;引导人类自觉追随神族文明,平衡维护神族与人族利益。恩基的六个儿子,子辈之一是马杜克(少昊,为古埃及主神“拉”),第一个娶凡人做妻子的神,曾经与恩利尔之子尼努尔塔孙女伊南娜发生战争,被困埃及金字塔后死而复生,曾经一段时间以太阳神“拉”自居,另一子宁吉什兹达(苍吉,古埃及鸟书文字创造者,最后成为玛雅人的主神)是恩基创造改良人类和测量维护地球与天空的助手,曾经与恩基在非洲创造改良人类,在美洲测量天文地理,精通天文与数学是其特征(数学本身就是源自天文智慧知识),玛雅人羽蛇神是其转换之一。奈格尔,成为了冥界的统治者。杜姆兹,娶了伊南娜/伊师塔。我们可以看到恩基(伏羲)家庭掌管地域,都是黄种人的地盘。无论是苏美尔人,还是古埃及人,还是玛雅人都是伏羲家族所管理。

恩利尔家族:恩利尔(耶和华),对应象征天、阳、火,神族利益,要求人类履行义务付出责任/主宰公正、律法、因果,驱动人类做工换取公平回报(人类存在义务与权利、人类被神族创造生养维护当付出某种能量回报神族构筑某种稳定良性循环与提升这种循环,蛇口吞吃蛇尾循环象征)。恩利尔的三个儿子,子辈辛是其儿子之一,象征是绿色与新月;另一子尼努尔塔,与军神、农业关联,恩利尔的继承者。宁利尔所生的小儿子,称为伊希库尔(ISH.KUR,意为“山”或“远山的大地”),常常被称呼为阿达德(Adad,意为“所宠爱的”)。孙女辈是伊南娜(古希腊女神雅典娜的原型,战争,娱乐情爱肉欲,自由女神等关联)、孙子辈是乌图沙马什,与太阳形象有关联。孙女辈与孙子辈是双胞胎,就是对应双子座。



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是伏羲女娲(苏美尔泥板文)

看完整部苏美尔泥板文,你对古埃及金字塔的出现,应当有一个满意的解释。狮身人面像,为何长着一张中国人的面孔?他是谁的面孔?苏美尔神话中给出所有答案:

下面讲述的是,新的战车基地,两座峰塔地标,整个建造过程:
  及马杜克如何,擅用狮子标志。阿努纳奇选定,新的半岛基地;
  恩利尔提议说,将那阿努大道,以及恩利尔大道,都与天地对应;
  而那基地位置,放在天道分界,半岛平原中央,也与诸天对应。
  恩基表示同意,恩利尔又测量,空间相对距离,标注各处位置。
  整体规划完毕,他将整个规划,画在书板之上,并向众人展示。
  他向大家解释:在这新规划里,雪松山脉的着陆地,也是重要部分。
  着陆地和战车基地,连线中点位置,将会建立一个,全新控制中心!
  就在那个位置,恰好有座山峰,就将这座山峰,命名为“引导之峰”。
  恩利尔又下令,建造岩石平台,与着陆地一样,只是略小一些;
  平台中央部位,是一整块巨岩,内部挖空作为,天地连接中心。
  这就是洪后的,地球新的脐点,代替尼碧鲁基,承担通讯之职。
  北方的定位点,是亚拉腊双峰;着陆通道就从,两峰之间通过;
  接着恩利尔为了,区分降落路径,还须寻找到,两座标志山峰;
  有了明显地标,才能安全起降,起飞降落路径,确定中间分界。
  在那半岛南部,群山绵延之地,恩利尔发现了,一对适合孪峰;
  于是这对孪峰,确定南方边界。这对孪峰之外,再无山峰可用;

水陆混杂之间,只有平原一片。领袖望着平原,心中一筹莫展;

宁吉什兹达献计:不妨人造峰塔;言毕他在书板,绘出耸立之峰;

恩利尔心欢喜,口中连连称善:这个主意甚好,速速如此办理;

修造高耸峰塔,也作为信号站!就在河谷一旁,广阔平原之上;

宁吉什兹达先造了,一个峰塔模型;峰塔共有四面,升角设计完美;

旁边依照比例,建起一座大塔;大塔四面朝向,地球东南西北;

我族使用工具,切割岩石堆砌。在这大塔旁边,宁吉什兹达;

经过准确计算,定位另一大塔;这座峰塔内部,设有大厅密室;

各有不同功用,镶嵌水晶装饰。峰塔封顶之时,诸位领袖受邀;

前来参加典礼,安放峰塔顶石;要说这块顶石,却是不同寻常;

是吉比尔精心用,金银合金打造。阳光照射之下,熠熠闪烁亮光;

夜晚尤其明亮,如同火柱直上;这道明亮光柱,便是塔内水晶;

射出射线凝聚,直达诸天之上。宁吉什兹达设计的,峰塔完工之后,

我族诸位领袖,进入塔内参观;对于塔内设施,连连发出惊叹!

领袖当即命名,称它为“伊库尔Ekur”;这个名字意为,高耸如同山峰;

峰塔另一功能,传递信号之用。高大峰塔建成,可谓意义重大;

彰显我族英勇,洪灾之后重生。现在一切就绪,新基地的飞船,

可以从海那边,运来纯粹金块;然后再从这儿,装上航天战车,

大批运回母星,修补大气裂口;待到特定时日,太阳升起之时,

战车即可升空,向着东方飞去。待到特定时日,太阳降落之时,

战车西北飞来,即可在此着陆!接着由恩利尔,亲手启动水晶;

先是微光闪烁,接着绚光四射;霎时顶石亮起,光耀胜过太阳;

围观阿努纳奇,发出震天欢呼。宁玛难掩激动,唱起一曲赞歌:
  塔是一座峰啊,峰是一座塔啊;峰塔接天地啊,凝聚大智慧啊;
  峰塔明又暗啊,天地无隔断啊;战车须往来啊,才把峰塔建啊;
  塔内耀红光啊,红光直冲天啊;光柱脉脉照啊,高远无极限啊;
  群山难比肩啊,高贵又高大啊;生灵怎能懂啊,以为是座山啊;
  此塔古无有啊,耸立永不倒啊;基石接诸水啊,四边皆粘土啊;
  设计最精巧啊,构造似天工啊;诸神从天降啊,此处来歇脚啊;
  箭船的地标啊,内部很深奥啊;阿努亲赐福啊,名叫伊库尔啊。
  宁玛唱完赞歌,众人热烈鼓掌。正当众人欢庆,峰塔地标落成;

恩基对恩利尔,提出一个建议:峰塔乃是奇迹,我族智慧结晶,

但是经年之后,无人知其来由;应在双塔近旁,修起狮子石雕,

表明修造时代,乃是狮宫时期;将那面部雕成,宁吉什兹达的面孔,

表明峰塔设计,乃是他的功绩;关于石雕方向,也要排放精确,

面孔端正望着,战车基地方向;如此这般一来,何时何人为何,

修建这座峰塔,皆可一一解释!闻听恩基此言,恩利尔点头赞许:
  新的战车基地,乌图继续管理;雕刻狮身人面,双眼凝视东方!
  正当狮身人像,基岩雕刻之时,马杜克怒冲冲,来找父亲恩基:
  你曾承诺我会,统治整个地球;如今他人荣耀,都被分配要职,
  身为您的长子,我却无功无职;如今峰塔所在,是我旧时领地;
  人面狮身雕像,该用我之面孔!宁吉什兹达闻听,不禁火冒三丈,

其他弟兄闻听,也被激起怒气;事关领地之争,弟兄不让毫厘;

尼奴塔在此时,也已心头火起。众人你争我吵,宁玛高声喝止,

安抚各方情绪,说出调停话语:本是庆祝典礼,如今一片乱局,

兄弟各不相让,都为各自领地;大地横遭劫难,如今残破不堪;

我族余下数人,人类寥寥无几! 如今困难时期,和谐是为第一;

马杜克的诉求,也应得到聆听!恩利尔对恩基说:

关于领地之争,不可置之不理;彼此家族领地,必须划分清晰!
  半岛位置居中,划给宁玛管理;双方以此为界,各自无有异议。
  宁玛管辖区域,命名为“提尔姆”,是为飞弹基地,人类不得擅进;
  由此向东延伸,是恩利尔一方,家族领地范围;此地居住的,是吉尤苏德拉,

长子以及幼子,闪(Shem)和雅弗(Yafet)的族人;
  而那黑色大陆,包括艾布祖在内,属于恩基家族;
  是吉尤苏德拉,所生次子含(Ham),带着族人居住。
  为了安抚马杜克,恩基特别提出,让马杜克作为,此处的领主;
  恩利尔心中明白,就对恩基说道:既是兄长提议,那就照此办理!
  荒凉的提尔姆,尼奴塔在南山,为母亲宁玛,选定一处住地;
  那是一个山谷,草木十分茂盛,靠近汩汩清泉,还有郁郁枣林;
  在那山顶之上,他又平整土地,为母亲宁玛,修好一个花园,
  一切修整工作,都已完成之后;一个讯息传来,金块已经运到;
  飞越连绵群山,跨过大洋彼岸,旋风飞去飞来,运来纯净金块;
  在那战车基地,金块装载完毕,就要飞向母星,众人前来送行;
  这个重大日子,恩利尔恩基弟兄,共同提出建议:
  宁玛居中调停,基地平安无虞,应该加冕尊号,表彰她的功绩:
  从此称呼宁玛,为“宁胡尔萨格”(Ninharsag),意为“山巅夫人”!
  众人鼓掌欢呼,一致表示认可:赞美宁胡尔萨格,和平的缔造者!

注释:宁吉什兹达(苍颉)是美索不达米亚地下世界的神,主管医药,也被认为是自然之神。在苏美尔神话中,他出现在阿达帕(Adapa)神话中,和杜牧兹一起作为安努之天国的守护者。

华夏上古神系(朱大可)_ 读书频道_凤凰网

绪 论 破碎的神系第一节《山海经》启示录

第二节 第一代神话和第二代神话(1) 、第二节 第一代神话和第二代神话(2)

第二节 第一代神话和第二代神话(3) 、第二节 第一代神话和第二代神话(4)

第三节 原型、镜像和变异(1) 、第三节 原型、镜像和变异(2)

第三节 原型、镜像和变异(3) 、第三节 原型、镜像和变异(4)

第三节 原型、镜像和变异(5)、第三节 原型、镜像和变异(6)

第三节 原型、镜像和变异(7) 、第三节 原型、镜像和变异(8)

第三节 原型、镜像和变异(9) 、第三节 原型、镜像和变异(10)

第三节 原型、镜像和变异(11) 、第三节 原型、镜像和变异(12)

第三节 原型、镜像和变异(13) 、第三节 原型、镜像和变异(14)

第一章 创始点效应和神话学逻辑

第一节 华夏种族的非洲起源(1) 、第一节 华夏种族的非洲起源(2)

第一节 华夏种族的非洲起源(3) 、第一节 华夏种族的非洲起源(4)

第一节 华夏种族的非洲起源(5) 、第一节 华夏种族的非洲起源(6)

第二节 世界语言的非洲起源(1) 、第二节 世界语言的非洲起源(2)

第二节 世界语言的非洲起源(3) 、第二节 世界语言的非洲起源(4)

第三节 世界神话的非洲起源(1) 、第三节 世界神话的非洲起源(2)

第三节 世界神话的非洲起源(3) 、第三节 世界神话的非洲起源(4)

第十章 血姻政治和祖先崇拜

第一节 神话的历史化:民族国家主体意识的诞生(1)

第一节 神话的历史化:民族国家主体意识的诞生(2)

第一节 神话的历史化:民族国家主体意识的诞生(3)

第一节 神话的历史化:民族国家主体意识的诞生(4)

第一节 神话的历史化:民族国家主体意识的诞生(5)

第一节 神话的历史化:民族国家主体意识的诞生(6)

第一节 神话的历史化:民族国家主体意识的诞生(7)

第一节 神话的历史化:民族国家主体意识的诞生(8)

第一节 神话的历史化:民族国家主体意识的诞生(9)

第二节 民族主神之“轩辕黄帝”(1)

第二节 民族主神之“轩辕黄帝”(2)

第二节 民族主神之“轩辕黄帝”(3)

第二节 民族主神之“轩辕黄帝”(4)

第二节 民族主神之“轩辕黄帝”(5)

第二节 民族主神之“轩辕黄帝”(6)

第二节 民族主神之“轩辕黄帝”(7)

第三节 新帝谱和第二代神话的终结(1)

第三节 新帝谱和第二代神话的终结(2)

第三节 新帝谱和第二代神话的终结(3)

第三节 新帝谱和第二代神话的终结(4)

神话(朱大可)_ 读书频道_凤凰网

放纵的情爱

1.巫山云雨:四大女神的不朽影像(1) 、2.巫山云雨:四大女神的不朽影像(2)

3.巫山云雨:四大女神的不朽影像(3) 、4.田螺姑娘:单身男子的奇特梦想(1)

5.田螺姑娘:单身男子的奇特梦想(2) 、6.田螺姑娘:单身男子的奇特梦想(3)

7.萧史弄玉:夫妻双修的成仙之路(1) 、8.萧史弄玉:夫妻双修的成仙之路(2)

9.萧史弄玉:夫妻双修的成仙之路(3) 、10.萧史弄玉:夫妻双修的成仙之路(4)

11.杜鹃啼血:精心粉饰的篡位阴谋(1) 、12.杜鹃啼血:精心粉饰的篡位阴谋(2)

13.杜鹃啼血:精心粉饰的篡位阴谋(3) 、14.文君相如:没落情圣的连环计策(1)

15.文君相如:没落情圣的连环计策(2) 、16.文君相如:没落情圣的连环计策(3)

讹传的疑案

1.嫦娥奔月:还原大羿的本来面目(1) 、2.嫦娥奔月:还原大羿的本来面目(2)

3.嫦娥奔月:还原大羿的本来面目(3) 、4.妖女误国:患病暴君的愚蠢疗法(1)

5.妖女误国:患病暴君的愚蠢疗法(2) 、6.妖女误国:患病暴君的愚蠢疗法(3)

7.妖女误国:患病暴君的愚蠢疗法(4) 、8.诗人之死:政客们的卑鄙谋杀案(1)

9.诗人之死:政客们的卑鄙谋杀案(2) 、10.诗人之死:政客们的卑鄙谋杀案(3)

本博导读(1)本博导读(2)最近一二十年分子人类学的进展,是人类自身和人类文明起源探索过程中最为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分子人类学表现出来的从几千年到几十万年的历史穿透力和根除历史猜测的确定无疑性,为现代人类和现代文明单一起源论给出了最为直观的证据!为华夏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最科学的渠道和研究方法:

现代人类文明单一起源,在万年以内时间内,某一项人类文明在两个不同地方分别独立产生的概率是极低的,可以认为是零。人类文明产生的三大标志:文字、青铜、城邦制度是独立起源的,甚至于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从旧石器到细石器、新石器,从陶器、彩陶到玉器,以至于到晚近历史时期农业、音乐、军事、宗教等各个领域的发明创造,无不是单一起源,然后再广为传播和发展更新!

农业发明、巨石文化传播、得内-高加索语系分布与传播表现出与苏美尔文明及其扩散分布的内在逻辑性:

苏美尔文明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文明,一系列早期文明产生无不与苏美尔人群相关:

古埃及文明是苏美尔文明的分支,苏美尔-古埃及文明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鹰和蛇文化现象的传播:

古埃及文明是华夏文明之母,古埃及就是“夏”:

古埃及的历史就是夏朝的历史:

古埃及早期探险历史和中国大陆关系:

古埃及诸神与中国华夏传统神话人物具有极强的对应关系:

中国华夏传统文明核心:祖先祭拜与修炼文化继承自古埃及:

中国文字和文房四宝主要继承自古埃及并革新(查找本博内容从形、音、意等几方面对应汉字的古埃及文字原型有:夏、王、皇、龙、少、太、泰、康、颉、娲、陵等):

中国音乐、绘画、建筑等传统文化因素与古埃及的渊源:

华夏人种、衣饰与古埃及法老的一致性:

龙凤的古埃及原型与来源:

苏美尔神话、埃及神话

疯癫话语(苏美尔神话)

少康:重建伊甸园

趣谈上古人类史转载

闲侃上古人类史 第二部

闲侃上古人类史(上部)

闲侃上古人类史(下部)

神创论,有无可辩驳的证据

分子学划世界人种基本信息

公丘子桓:趣谈上古文明史

《圣经》不过是本抄袭之作

上帝的宠儿,苏美尔人(整理版)

东亚人种是黄种人和马来种人的混合

中国的历史研究,完全不顾事实与逻辑

华夏文化与西方文化信仰对立的根本原因

公丘子桓:闲侃上古人类史(1)楼主网

少康:历史小说:远古人类史 (原创)

苏美尔神话解释“人类起源”问题(少康)

引诱“夏娃”偷吃禁果的古蛇就是伏羲(少康)

汉族迁徙到中国的3次高峰_关中刀客_新浪博客

西方白种人“种族主义”在分子学领域暴露无遗

黑色裂变:中国文明兴起与古埃及文明的消亡(转)

日本人和尼格罗黑人近亲;华夏人和欧洲白种人近亲

朱大可、张闳、张念论母亲偶像是怎样倒掉的?(转载)

“女娲造人”VS“上帝造人”,谁才是最初的版本的神话

考古惊天铁证:西方上帝信仰起源于断流的上古华夏文明

[文物]龙在东南亚,越南中部

[转载]中国龙的真相与圣经的奥秘

图书:龙-神话传说中的生物(多图)除中国人以外,自称“龙的传人”的民族

神话、历史、民俗»龙是何时进入十二生肖的

印度与蛇——那些神秘传奇的异域点滴(一)

印度与蛇——那些神秘传奇的异域点滴(二)

地球编年史-第三部诸神和人类的战争-第一章(自译)

地球编年史-第三部诸神和人类的战争-第二章(自译)

地球编年史-第三部诸神和人类的战争-第三章(自译)

地球编年史-第三部诸神和人类的战争-第四章(自译)

地球编年史-第三部诸神和人类的战争-第五章(自译)

地球编年史-第三部诸神和人类的战争-第六章(自译)

《如釋說-地球編年史》名词索引三(HM)

《如釋說-地球編年史》名词索引五(TZ)

《如釋說-地球編年史》名词索引四(NS)

《如釋說-地球編年史》名词索引二(DG)

《如釋說-地球編年史》名词索引一(AC)

吴哥之钻——女王宫(上)_赵健琦 新浪博客

吴哥之钻——女王宫(下)_赵健琦新浪博客

苏美尔的泥板史诗[转帖]_睡袋熊_新浪博客

西琴地球编年史- katezhang - 和讯博客

地球编年史第七部:终结日(自译)

西琴的地球编年史第三部(自译)

生命之花的古拉秘密(自译)

被掩盖的地球真相(自译)

失落的恩基书 (自译)

苏美尔文献(英译本)

苏美尔文明之一:苏美尔时代

苏美尔文明之二——阿卡德王国

苏美尔文明之三——乌尔第三王朝

吴宇虹: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在线阅读】

第1章 苏美尔、古埃及和文字 -伊西斯的网易博客禹:中华民族精神的话语起源(朱大可)_武陵老君_新浪博客朱大可:饕餮神、良渚大神与洪水神话研究_武陵老君_新浪博客古埃及:日与月的纠缠——新王国的法老们与努比亚(上,十八王朝,附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4355.html

更多阅读

柯云路:关于爱情与婚姻的经典格言_左岸右岸

柯云路:关于爱情与婚姻的经典格言分享自柯云路新浪博客/>>情感系列>>男人女人>>一见钟情 1、就爱情的微妙而言,天下大多数人的相爱,本质上都是一见钟情的。2、异性的美丽和才华,既有吸引力,也有压力。对自己力量有充分自信的男性不

伏羲女娲图隐藏的文化密码是什么? 伏羲和女娲

伏羲与女娲图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宇宙智慧,包含了大量文化信息和知识。首先,让我们认识太极演化成八卦的过程。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圣经》1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2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

朱继东:青年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朱继东:青年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朱继东 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核心提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三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三观”养

闻一多:伏羲女娲与葫芦

闻一多:伏羲与葫芦一、洪水造人故事中的葫芦在中国西南部(包括湘西贵州广西云南西康)诸少数民族中,乃至在域外,东及台湾,西及越南与印度中部,都流传着一种兄妹配偶型的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故事(下简称为洪水造人故事),其母题最典型的形式

孙大愚先生讲述画家与画匠的区别 画家方增先先生近况

孙大愚先生讲述画家与画匠的区别画家与画匠的区别何在?当今社会,“画家”满街走。有人学画三天就自称画家了。所有学画的人都希望有一个速成班,毕业之后就成了“著名画家”。其实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画家”

声明:《朱大可:伏羲与女娲的异域造型》为网友天已灰梦早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