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观众认为: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是不朽的,仍然值得我们今人去传颂、去学习
五一长假期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推出了系列节目《红旗渠的故事》,观众跟随34岁的河南省林州市对外联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李蕾,通过《惜水如命》《修渠风波》《英雄悲歌》《修渠奇观》等章节,领略了上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自力更生、修建旷世工程——红旗渠的动人故事。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有观众表示,“红旗渠精神”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大力提倡;也有观众被林州人民愚公移山般的精神魅力所征服;还有观众猜想《红旗渠的故事》的播出,意味着《百家讲坛》栏目的转型;更有人说,“红旗渠登上《百家讲坛》绝对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一时间,有关红旗渠故事的开讲和对《百家讲坛》栏目定位的争议在现实与网络之间愈演愈烈。
2007年5月8日,刊登在深圳某报的一篇署名为张敬伟、题为《红旗渠登上〈百家讲坛〉的隐忧》的文章说:“一路听下来,感觉不是讲坛倒是演讲,不是文化的传播更像是道化的宣传,不是历史的言说更像是现实的煽情。李蕾的口才愈好,愈是感觉到表演的成分愈多。总之,红旗渠登上《百家讲坛》绝对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主旋律的“红旗渠精神”可以在央视一套、二套等时政经济频道广为弘扬,却并不适宜在《百家讲坛》开讲……李蕾讲述的四个故事,听起来虽然很美,但内容老旧,是用讲演的方式进行的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对这样的报告会,观众有着本能的逆反和厌恶,谁还会锁住频道?”
对于这样的观点,网友渭水河在其博客上反驳说:“作为《百家讲坛》,就应该讲百家事,让百家人去讲,不能只让教授学者霸住讲坛频道不放。《百家讲坛》要大家了解的更多,不仅仅是历史人物和事件,现代的人和事也要讲。只要使观众听了后有所启迪,给人以力量,有何不能讲?至于说《百家讲坛》要主讲文史百家,讲述历史风雨和人物风流,好像《百家讲坛》不讲‘古’就没有生存价值和余地一样。不管是古还是今,只要有讲的价值,就可拿来讲。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改革就不可能生存。随着观众的审‘古’疲劳,没有必要再‘食古不化’。”
5月9日,一篇署名为匡生元的文章出现在了同一家报纸上。作者针对张先生《百家讲坛》不能讲“现代人熟悉的生活或并不久远的历史”和《百家讲坛》只能讲文史不能做政治宣传给予了反驳。匡生元说:“《百家讲坛》顾名思义是‘百家’的讲坛,而这‘百家’不应该只是指各种流派和各类人物,还应该包括广博的内容。所以,《百家讲坛》所讲述的内容不应该只是历史,更不应该只是‘久远的历史’,而应该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还有自然科学等等……我们可以批评李蕾讲得不好,可以批评李蕾讲得如同政治宣传,但是我们不可以指责将红旗渠搬上《百家讲坛》就是政治宣传,就不是‘解惑历史、传播文化和启蒙大众’,而且更不能狭隘地将《百家讲坛》定位为只讲我们不熟悉的、遥远的历史。这样画地为牢,终将让《百家讲坛》走不进百姓之家,对文化的传播和大众的启蒙也是极为片面的。”
关于对《百家讲坛》栏目的定位,可谓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经记者多方了解,广大观众认为:“红旗渠精神”是不朽的,值得我们每一个当代人去传颂、去学习。从这点来说,《百家讲坛》无疑是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林州、感受红旗渠伟大精神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