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莲花土匪父子叶定国和叶金泰 我的老婆是土匪sodu
厦门大学图书馆区域研究资料中心
厦门网 发布时间:2013-10-13
【著匪叶定国无恶不作】1929年4月,远在南洋新加坡出版的《闽侨》杂志第1卷第6期上,刊出了一份由安溪民团总办事处、厦门安溪公会、安溪学会、集美安溪学会等几个安溪人团体联合署名,发给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军政部及蒋介石等人的控告信,控告信的名字叫《著匪叶定国洗劫安溪的呼吁》。
控告信中说,同安著匪叶定国部,虽然名义上已被收编为国民革命军,但其匪性难改,在安溪、同安交界处一带,摊派苛捐杂税,勒索抢劫商旅,“行旅居民,惨难言状”。
1929年2月25日,叶定国派部下在同安与安溪交界处的东岭附近(原来同安至安溪的交通要道),伏击巡逻的安溪民团,当场打死2人、打伤3人、掳走1人,并将掳走之人枪杀。控告信中愤怒地说,“似此匪军”,如果不迅速剿灭,不知道叶定国还会干出什么样伤天害理的事情呢?
【国民革命军】著匪叶定国是谁?他不是国民革命军吗?怎么会成了著匪?对于今天许多人来说,叶定国,也许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不过,对于民国时期生活在闽南同安、安溪、永泰三县交界处山区的人们来说,那是一个可怕的名字。叶定国是土皇帝,叶定国是活魔王。
【莲花乡】根据史书记载,叶定国的老家,在“同安莲花山”,原来称为同安县莲花乡垵柄村,现在因为行政区划调整,改称为同安区莲花镇莲花村宫边社和向溪社。在这一带,还有许多与叶定国有关的文物存在。
【同字厝】在宫边社里,有叶定国当年建造并居住过的闽南民居“同字厝”。因为叶定国的关系,民国时期,“同字厝”曾是福建陆军第7旅(属于北洋政府系统的福建地方杂牌军)的旅部、以及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军独立第1团(属于国民政府系统的福建地方杂牌军)的团部,解放后曾作为莲花乡政府的办公场所,已被定为同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客观地说,叶定国虽然可恶,但“同字厝”却建筑精美、风格独特,当县级文保单位屈才了。它建成于1924年,是一座砖、石、木混合结构的二落式建筑,第一落为传统闽南红砖式民居建筑,第二落为西洋宽回廊式二层红砖小楼;两落之间的院子里,还有一座独立的、四面通透的二层楼廊,共同组成一个“同”字形。从空中俯望这间大厝,其平面成一个“同”字。据说这是当年同安的首富叶金泰所建。进入大门就是同字的“口”,整间厝最有意境的就是同字的中间一横,据当地人说,那是当年主人的凉亭,也只有主人才能上到其中,即使下人送茶端水,也是通过旁边地上的一个小门传送。
【“安字厝”】据说,叶定国原打算建起“同字厝”、“安字厝”,以实现他永霸同安的企图。但是,“安字厝”只建了一半,叶定国就死了,此事不了了之。
【“田仔厝”谜团】如今,在向溪社村口(垵柄路口)边,还有一座大院,当地人称“田仔厝”,也称“一百间”,据说是当年叶定国部团长“掽仔”(臭屁仔)的住所。我查过史料,也专门拜访过村里出生于1930年、被当地人尊为“地保”的许亚添大爷(亚添伯),却始终无法确认“掽仔”是谁?我只能猜测,“掽仔”不知是不是叶定国的弟弟叶定胜?史料中说:“叶定国和叶定胜两兄弟,一向奸滑多疑,滥杀无辜。”
史料中还说,1940年10月30日,陈嘉庚先生在回国考察途中,见到同安北部没有初中学校,便与当时的同安县政府商议,在已被没收的、位于垵柄村的叶定胜住宅,设立“集美中学分校”,并于1941年2月开始招生。那所设在垵柄村里的初中学校,就是现在“同安一中”的前身。
可惜的是,“田仔厝”(一百间),现在成了私人会所,只允许我进去参观,却拒绝拍照,拒绝采访。我至今也搞不明白,“田仔厝”究竟是不是同安一中最初的校址?
【“莲丰厝”和“大爷”叶硕俊】在宫边社里,紧挨着“同字厝”西侧,依次有三座闽南古建筑,分别是“二落厝”、“叶祖厝”和“莲丰厝”。以往的文史学者,大多搞不明白这几座古建筑之间的关系,甚至有人说,它们都是叶定国及其养子叶金泰的住所。这种说法,显然大错特错。
(文/图黄绍坚) :同字厝”旁边几幢相关的闽南古民居(从右往左):“二落厝”、“叶祖厝”、“莲丰厝”,最左边的半幢小洋楼为“叶部粮仓”
在“二落厝”前面一株枝叶茂密的榕树下,69岁的卓爱珠大妈,掰着手指头,一座一座地教我认:
“二落厝”是叶定国盖的,是他为自己这一房所盖的祖屋;
“叶祖厝”,是垵柄村内所有叶姓的祖屋;
“莲丰厝”,则是“大爷”的房子,跟叶定国无关。卓大妈说,“大爷”人很好,挑柴来卖的,他会招呼人家吃饭;乞丐来了,他会给人家一点钱。
【宫内社59号】在“莲丰厝”旁,隔着一条村间小路,是宫内社59号,一座独立的二层红砖小洋楼,我遇到1966年出生的杨玉麟先生。他伸出满是老茧的大手,握了我一下,冷静地说:“大爷的事情,问我妈,她知道得最清楚。”杨先生的母亲叶大妈今年85岁,腿脚不便,坐在一张小凳上,嘴里戴着假牙。但老人家神智清楚,说话条理分明:“大爷人很好,人家是赚吃的,赚得好,也不曾跟我们发过什么脾气。金泰啊,脾气坏,大家惊,那阵我们小,大家都惊他。掽啊(臭屁仔),我们也惊。还有封典啊(丰典?),是大爷的儿子,功夫很好,会爬壁呢,那阵害死何区长,后来也被人打死。”叶大妈的丈夫名叫杨金田,是“大爷”的长工。我查史料,发现“大爷”名叫叶硕俊,是叶定国的堂兄弟,解放前就死了。他是否当过土匪,不得而知。《同安县志》中只有一条短短的交通史料与之有关:“同莲线由同安经凤岗、湖井至垵柄,全长13公里,系叶金泰、叶硕俊组建的同莲汽车公司于民国19年(1930年)建成。”
【宫内社59号:“叶部粮仓”】认识杨玉麟先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在叶庄大妈讲述“大爷”故事的过程中,杨先生突然插了一句:“我们这座房子,原来就是叶部粮仓。”粮仓?怕我不信,杨先生带我走出门外。在宫内社59号这幢小洋楼东侧外墙上,有一处小楼梯。杨先生说,这就是当年运粮上房的阶梯。见我将信将疑,杨先生又带我到屋后,指着现已倒塌的一片房屋遗址说:“这里,曾经是叶部的碾米厂。”然后,他又指着“同字厝”后面那一大片现在紧闭的大院,说:“那里,原来是叶部的兵营,解放后当过公社的礼堂。现在礼堂塌了,怕危险,就不让人进去了。”
司令部在“同字厝”,警卫团在村口的“田仔厝”,两座祖屋在旁边,自己堂兄弟叶硕俊的“莲丰厝”在旁边,粮仓在旁边,兵营在身后……土匪叶定国,考虑得还真周密。即使敌人突袭到眼前,我在“同字厝”里见过,后落二楼的围墙上,都布着枪眼。
【天打雷劈叶定国】叶定国坏事做绝,屈死者的冤魂齐声呐喊。1920年2月,当“大土匪叶定国派兵到马巷山亭(今厦门翔安区马巷镇山亭社区),洗劫绑架村民38人,到莲花山酷刑勒赎”时,马巷人在诅咒他,可是叶定国的死神,没有降临。1922年,当叶定国部屠杀安溪榜头(今泉州安溪县龙门镇榜头村)时,“乡人逃散,里无炊烟”,背井离乡的白姓乡民在诅咒他,可是叶定国的死神,也没有降临。1925年,当叶定国暗害在安溪创办“安溪县赤十字救世医院”及其附设医校的柳忠烈医生时,多少医生、患者在诅咒他,可是叶定国的死神,还不降临。到了1932年,兔子吃了窝边草,“莲花山匪首叶定国”,借机“命爪牙叶化育、叶文资等借称'民变’,率部攻入县城,将县衙和商铺洗劫一空”,连同安人都在诅咒叶定国时,叶定国的死神,仍然没有降临。死神,有它自己的脚步。它不紧不慢,它从容不迫。在该出现时,它一定会出现。
1938年4月12日,叶定国死于同安莲花垵柄村(今同安区莲花镇莲花村宫内社)家中。《同安县志》中说,同安百姓纷纷传说:“叶定国是被冤魂索命、雷公击死的。”
这一说法,得到了当年新闻记者的证实。据1938年4月21日厦门《江声报》报道,那天夜里,大雨滂沱,雷电交加,病中的叶定国吸食完鸦片,一旁的婢女便端上一碗热粥。叶定国披衣站起,抬手接粥。此刻,突然雷电大作,直劈叶定国。叶定国和婢女,同时丧命。
《警探搜查莲花寨叶定国之死传遭雷殛》
(厦门《江声报》,1938年4月21日3版)
【宫边社外的叶定国墓遗址】叶定国死了。叶定国埋在哪里?这是任何一个历史学者都会本能地去探寻的问题。我在同安莲花镇莲花村宫内社、向溪社里,问过许多年轻人、中年人,结果都不得要领。然后,传来杨玉麟先生平静的声音:“叶定国墓,就在村外。”宫边社村外,一个叫作“新墓”的地方,47岁的杨玉麟先生,和73岁的叶水来大爷,共同为我指出一处荒弃的墓坑:“这里,就是叶定国的墓。”第二天,我在莲花镇莲花村向溪社外的“佛心寺”里,亲耳听到叶亚添大爷对我说:“那里原来就是叶定国的墓,墓碑上刻的是'授陆军中将叶定国之墓’,落款有10个儿子、儿媳的名字呢。1958年,就在那里,公社用'重壳’的雷管,好几根,一下子就炸开了。炸开了,有几根骨头炸出来。过两天,溪东(今同安区莲花镇溪东村)有几个他的后代,就把骨头拾回去了。”
说这话时,亚添伯的眼中,似乎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我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人性的同情。
【叶定国养子叶金泰】1938年春,当全国抗战如火如荼之际,在福建南部山区一个穷乡僻壤里,闽南著匪叶定国,被雷劈死了。叶定国的亲儿子叶金沙,成了“同字厝”的新主人。叶定国最信任的干儿子叶文龙,此时正率部盘踞在长泰岩溪(今漳州长泰县岩溪镇),成了长泰著匪,直到1941年4月19日,在闽北南平,被时任福建省政府主席的陈仪,以“连续贩卖鸦片”、“妨害抗战,扰乱后方”等罪名,宣布枪决。叶定国的另一个养子,他最喜欢的叶金泰,当地俗称“三少爷”,此时也早已搬出垵柄村,搬到了直线距离不过3公里左右的瓦窑村(今同安莲花镇窑市村瓦窑社)。
【莲花镇窑市瓦窑社】在同安莲花镇窑市村瓦窑社里,如今还有两幢与叶金泰有关的房子。一幢,是位于瓦窑社31号旁的二层小洋楼“倩峰拱秀”楼,楼上铭刻的砖雕,表明它建于民国壬申年,即公元1932年。另一幢,门牌号为瓦窑村36号的二落闽南古民居“澄波居室”。“澄波居室”大门外,有埕围,在侧门。侧门外,在瓦窑社村民小组长叶怡坤的指导下,我找到了“民国廿五年”的砖雕。也就是说,“澄波居室”,建成于1936年。在我看来,“澄波居室”最令人惊异的地方,不是它侧门上镶嵌的精美砖雕,而是它的细节。叶金泰难道是一位有着高深艺术品位的文人学士么?
从现有的学术证据来看,叶金泰完全不是那种优雅、有品位的人。所有的证据,都指向相反的方向:急躁、粗鲁、残暴、好色及无情。莲花社宫边村的叶庄大妈说:“金泰啊,脾气坏,大家惊”,《福建省志·大事记》中说,叶金泰“横行闽南28年,曾杀害人命46条”,《福建省志·共产党志》中说,叶金泰“在闽南一带无恶不作、强抢民妻、活埋群众百余人”,是同安的“土皇帝”。
最让人愤怒的,还是叶金泰犯下的“六尸七命”案。1948年,叶金泰因怀疑同安三区林后村(今同安区莲花镇林后村)李芳赐与共产党有染,同时其爪牙与李芳赐有隙,遂命其爪牙叶著带着十五六名匪徒,于5月15日夜里,将李家六人带到白沙仑(今同安莲花乡白沙仑)土崖边杀害。当时,李芳赐妻子,身怀六甲,也被杀害,故称“六尸七命”。1950年5月26日下午,在同安县人民法庭审判叶金泰的公审大会上,亡命数年的李芳赐亲自站出来,痛斥叶金泰说:“我与他无冤无仇,他把我全家六人活埋之后,还想斩草除根,十多次要谋杀我,使我多年流落他乡……”
回顾叶金泰的一生,这样的残暴,不止一次。《厦门市志》中说,叶金泰出生于1904年,原为海澄县新垵(今厦门集美区新垵街道)人,14岁时被人拐骗卖到同安,被叶定国看中他的聪明,遂收为养子。1922年,年仅18岁的李金泰,“率匪500余人洗劫南安官桥东头社并杀害8人,成为闽南著匪”。
【叶金泰伏法】1950年5月26日下午,在同安葫芦山,叶金泰被判处死刑,当场执行。
《厦门日报》1950年5月30日2版刊登的叶金泰伏法照片。
【尾声】
【叶定国的妻子和童养媳】2013年10月6日,在同安莲花镇向溪村外的“佛心寺”里,我静静地听着叶亚添大爷(亚添伯)在说:“1930年代,叶定国他妻子,叫做邵淑远(婉),就想要吃菜拜佛。所以就建起了这间佛心寺。后来,叶定国的童养媳,林开因,18岁时,也在这里成了菜姑。”我读过相关资料。我知道,邵氏后来出家,法名“本觉”。林开因一直活到现在,生活在厦门某寺里,大家都尊称她为“开因姑”。(文/图黄绍坚)
黄绍坚的BLOG缅军指责克伦民主佛教军资助莱比塘抗议者
繁霜尽是心头血
码头上的混战——民国时期厦门码头“三大姓”的恩恩怨怨
“同”字厝--同安土皇帝叶定国故居
[转载]再说:佤邦正在去中国化吗?
同安土匪父子:叶定国和叶金泰黄绍坚
危石儿
叶金泰老巢美国记者留下共产党人刑场大笑赴
杨国选张之洞如何征服慈禧,一夜之间竟
关于同安土匪叶定国、叶金泰的史料
(2013-10-17 16:22:52)
标签: 厦门同安土匪
叶定国
叶金泰
史料
文化
分类: 回首前尘(古代文史札记)
关于同安土匪叶定国、叶金泰的史料
黄绍坚
这几天,一直有同安姓叶的几位打电话,坚称“叶定国、叶金泰不是土匪,只是一个生意人”、“叶定国是陆军中将,是正经人”,“叶金泰人家是做生意的”,等等,其中一位还说,只要我肯在报纸上改口,他们请我过去,派车来接我,给我一万块钱。呵呵……看我像是能被收买的人么?切!
然后,改威胁了,说叶氏的某某某是什么什么领导人,说我若不改口,就让我“等着坐监吧”。好吧,我等着。倘真如此,那真是我的荣誉。我相信我的学生们,大约不会袖手旁观吧?
叶定国是土匪,是土皇帝,是活魔王,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同安县志》和《厦门市志》说的,是当年的老百姓说的,是当时的人民政府定性的。叶金泰是土匪,是恶霸,这话也不是我说的,而是当年的老百姓说的,是当年人民政府的判决。
干脆,我把写作前准备的叶定国、叶金泰的史料公布出来,大家共享,也让大家看清叶定国、叶金泰的真实嘴脸。(2013年10月17日)
土匪叶定国资料
《同安县志》卷38《人物·人物传·叶定国传》
叶定国
叶定国(?~1938年),字硕豪,别名打石兜仔,同安莲花山坡柄村人,民国前期同安的大匪首、土皇帝。
民国初年,叶定国就在漳州埔南圩开鸦片烟馆,暗结匪徒行劫。民国7年(1918年),孙中山委派泉州许卓然、莆田杨持平组建闽南靖国军护法。叶定国见有机可乘,率徒众回莲花山老家,派款买枪,树旗招兵,投入靖国军,被委任为第五营营长,由匪而官。同年6月29日,靖国军集合安溪、晋江、南安、同安各路民军计10营千余人枪围攻同安,与北洋守军激战月余,俗称“南北拼”。8月1日陷城,随即遭厦门北洋军臧致平师反攻败退。叶定国尽劫西桥尾商铺,往投驻漳粤军陈炯明,被陈缴械,率亲信逃回莲花山,重新据山为匪。至民国9年,已占据同安、安溪、长泰三县交界山区地盘,征赋派款,贩烟开赌,势霸一方。
民国10年10月,孙中山派粤军许崇智入闽,联结北洋旅长王永泉发动政变,推翻福建督军李厚基。福州人黄展云发起组织福建自治军,张贞为前敌总指挥,委任叶定国为自治军团长。叶设团部于大同镇,公然包揽民讼,派捐征税,县长高梅仙不敢过问。民国11年4月,北洋臧致平师由厦门进剿叶定国团,叶败退长泰,投入粤军东路军司令黄大伟部任独立旅旅长。得黄支援,卷土重来,重新盘据莲山及长泰山区当土皇帝。
民国15年10月,何应钦率北伐东路军人闽,张贞为104师师长,收编叶定国匪部随军北上,后被整编为东路军第三混成旅,驻莆田集训。混成旅军纪极坏,百姓怨恨,被驻涵江的海军陆战队围击于枫亭,伤亡过半。逃至永春乌洋,又遭民团伏击,全旅瓦解。叶定国仅以身免,逃回长泰岩溪。以留守营长叶文龙的兵力为依托,在岩溪、莲花山各乡疯狂抽兵派款,又在埔村设兵工厂和鸦片膏厂,造枪械、鸦片膏出售,很快恢复元气。进而勾结官府,在县城包捐设赌,开妓院,设公膏公司贩毒。在农村封山占水,霸田夺产,绑架勒索,杀人如麻。
民国27年春,叶定国病死,同安民众无不弹冠相庆,纷纷传说:叶定国是被冤魂索命、雷公击死的。
《厦门市志》卷50《人物·人物传·叶定国传》
叶定国(?~1937年),字硕豪,别名打石兜,同安县人。民国初年,他纠集盗贼,在漳州浦南圩一带行窃,曾被官府送漳州府狱关押。释放后,在浦南圩开设鸦片烟馆,聚集匪徒。因其凶悍,村民畏惧。民国6年(1917年),以自卫乡里为名,组织地方武装力量,开始独霸一方。民国7年,为保存实力和寻求靠山,要求受编闽南靖国军,不久,被任命为闽南靖国军第五营营长。此后,周璇于国民革命军和福建各派系军阀之间,亦匪亦兵,割据同安、长泰等地,势力不断扩大。他在同安等地开设赌场,当地不少赌徒由此倾家荡产;设“花捐局”,抽收嫖税;设同通号公膏公司,专门推销其自制的鸦片烟“铜盒膏”。仗势占田霸业,巧取豪夺,搜刮民财,草菅人命。时同安民众莫不称其为土皇帝、活魔王。
《同安县志·大事记》
民国9年
2月
大土匪叶定国派兵到马巷山亭洗劫绑架村民38人到莲花山酷刑勒赎。
民国19年
1月,福建军阀混战,叶定国与肖叔宣部在同安、安溪交火。
《同安县志》卷9《交通·陆路·主要乡道》
(五)御造线
起自省道205线同安段御史岭,经五峰至造水三甲,全长10.1公里。其中御史岭至五峰5.2公里一段,为叶定国父子组建的同南汽车公司修建。五峰经造水至三甲,长4.9公里,于1962年以民工建勤形式修建,1963年建成通车。
《同安县志》卷25《军事·兵防·地方武装》
民国7年,莲花山匪首叶定国率部加入闽南靖国军,任营长。
《同安县志》卷25《军事·兵防·战事·剿匪战斗》
民国21年(1932年),驻同安的四十九师教导队长李良荣,奉命带兵到南山坝仔内村令村民铲除烟苗。适逢一村民迎亲,轿夫弃轿逃跑,连家人也都躲藏起来,唯有新娘一人坐在花轿里,年轻而又不谙世事的李良荣无法复命,只得命部下将花轿和新娘一同抬回县政府交差。坝仔内村村民见官兵把新娘抬回县府,群情激愤。莲花山匪首叶定国听说此事,急命爪牙叶化育、叶文资等借称“民变”,率部攻入县城,将县衙和商铺洗劫一空。李良荣的教导队只有100人左右,寡不敌众,逃往漳州告急,师长张贞命特务营长陈昆率兵到同安镇压。
《永春县志》卷1《大事记》
民国16年(1927)10月,同安叶定国部新编军300多人由福州逃经湖洋,被湖洋民团缴械。
《永春县志》卷32《人物志·人物传·近现代人物传·刘子宽传》刘子宽
刘子宽,又名超,乳名庆裕,湖洋乡清白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出生于印尼爪哇。儿童时期回国读书,民国15年(1926)毕业于厦门集美商校,即南渡马来亚任教,第二年又回国。当时地方民军战乱频仍,湖洋群众从战败过境的民军叶定国部缴获部分枪枝,于民国17年组织湖洋民团局,子宽任团长,并进驻县城。11月9日,该团士兵在东区(现东平一带)追捕一逃匪,与东区民团发生争执。子宽到东区以协商为名,暗中派兵包围东区农民协会,强行收缴东区民团枪枝,抓捕农会主要领导人颜步青、丘廉回等九人,使正在蓬勃发展的东区农运,受到严重挫折。
日籍浪人史料征集小组:《厦门日籍浪人记述》。《厦门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
日籍浪人也勾结内地土匪头子,大做贩卖军火、鸦片的不法勾当……他们以军火供应内地土匪,换来金银、鸦片(按:长泰叶匪文龙在岩溪、林墩一带,同安叶匪定国在莲花一带均大量种植罂栗,生产鸦片)获取暴利。在军阀混战时期,日籍浪人还向败兵收购军火,而后以高价卖给内地土匪。1924年臧致平在厦门兵败时,林滚曾以“驳壳”一支二十元、来复枪一支十元的价格,收买臧致平败兵一整连的武器,转手以“驳壳”一支二百多元、来复枪一支一百多元的价格,卖给同安土匪头子叶定国获取暴利。(13-14)
《泉州市志》卷43《卫生·机构与队伍·西医医疗机构·个体(私立)诊所(医院)》
同时,还有一些华侨及地方人士创办的私立医院。主要有:安溪赤十字救世医院。清宣统二年(1910年)创办,址在安溪县城南街,有病床10张。创办人柳忠烈,泉州人,为安溪县西医早期传播者。救世医院还附设医生班,培养的学生分布于安溪、仙游、南安、惠安等县。民国14年,柳忠烈为同安匪首叶定国暗害,医院也随之停办。
《安溪县志·大事记》民国7年(1918)
5月16日晚,民军各股由德化陈宗仪率领进攻县城,县长解利民弃城逃走。
冬,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进驻漳州,闽南军司令林祖密奉广州大元帅行营命令,组织闽南靖国军,委任金榜林源为第二路司令,并派仙游杨持平为参谋长,协助整编民军,安溪各股统归林源节制,同安叶定国、南安黄选奕亦受林源指挥。未几,陈炯明派支队司令赵光率粤军入安溪,粤军与民军在县城火拼,林源兵败被赵光捕至官桥枪杀。
民国11年(1922)
夏,马步云部撤泉州。杨汉烈受广州编制,建东路讨逆军暂编第一师番号,称师长辖同安叶定国、罗岩林桂清、三洋杨学良、东溪陈铮等4支队及全县各部,兼领同安、南安两属,后移驻泉州。未几改为东路讨贼军新编第一师,辖林桂清、杨学良、陈铮3个旅。
《安溪县志》卷29《军事·军事组织·民军》
民国11年,马步云撤离。杨汉烈任东路讨贼军新编第一师师长,辖林桂清、杨学良、陈铮三个旅,约四千多人枪。同安叶定国乘势报复,率队蹂躏榜头,杀人放火,掳掠勒索,乡人逃散,里无炊烟。民军搜刮民财,无孔不入,甚至发行钞票,强迫民间使用。杨汉烈发行“汉源汇票”;杨学良发行“利川汇票”;陈铮发行“建昌汇票”。民众称民军这些钞票为“草票”。
《安溪县志》卷30《华侨·出国与分布·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国内军阀混战,安溪民军兴起,战祸连绵不断,乡人为避乱,纷纷逃往国外谋生。民国11年(1922),民军叶定国率兵经过榜头时,依仁里崎头、宫兜、福海等乡(今龙门乡榜头村)白姓农民组织的乡团进行阻抗,叶定国于次日凌晨五时放火焚烧榜头白姓的房子,开枪打死白姓农民,致使许多白姓乡亲流离失所,不得已逃往东南亚各地谋生。依仁里莲兜美乡(今官桥镇莲兜美村)林昔及妻黄春、子林文良;新康里仙境寨乡(今虎邱乡仙景村)林角夫妻及子林旦都在民国初期举家南渡马来亚雪兰莪州谋生。
民国中后期,安溪土匪活动猖獗,在此期间出国安溪人为数众多。民国22年(1933),新康里仙境寨乡(今虎邱乡仙景村)林文枝,被土匪绑票勒索毒打,赎出伤愈后,只好离别妻儿南渡马来亚。23年,新康里卓源乡(今虎邱乡竹园村)周连枝年仅14岁,其父母眼看家乡土匪为非作歹,性命难以保障,随带连枝及7个幼小儿女举家移居马来亚。同年,崇善里大墘乡(今蓬莱镇联中村),林景聪年仅12岁,为避匪乱就离别父母随乡亲到马来亚谋生。
《安溪县志》卷41《人物·人物传·杨汉烈传》
10年,省军马步云入安溪进行招抚,委汉烈为旅长。11年夏,省垣事变,闽督李厚基被逐,马步云也仓惶退去。汉烈率部入城,受广州节制,建东路讨逆军暂编第一师任师长,统率同安叶定国,罗岩林桂清、三洋杨学良、东溪陈铮四个旅。未几,叶定国回同安自建旗号,汉烈所部亦改为东路讨贼军新编第一师。时南北交讧,军阀混战,地方混乱,民军内部争权夺利,汉烈才华平庸,无能节制。各旅就所据地域派饷给养,师部的经费紧缺。于是汉烈即发行“汉源汇票”,强制民间流通使用,以补充家用和军需,招致民间怨尤。至14年其侄杨国标(独立团长)诱杀杨学良后,汉烈更是一蹶不振,能够号令的仅有独立团。
《城厢区志》第17篇《军事·驻军·国民政府驻军》
民国15年,国民革命军东路总指挥何应钦率兵入闽,北军董胜标旅退往浙江,旋被消灭。何派独立第四师叶定国团(乃收编的本省民军)驻莆。翌年10月,海军陆战队第二旅旅长林寿国击败叶定国,进驻莆田,民国20年他调,由省防军第三旅何显祖部驻莆。
《福建省志·大事记·中华民国时期》
1921年
12月上旬 秦望山带领陈国辉、王振南等人离开鼓浪屿,先到同安吴山乡,后转到南安凤巢山,以凤巢山为根据地,将福建民军分5路收编:委王荣光为第一路司令,驻永春、德化一带;卢兴邦为第二路司令,驻闽北;吴威为第三路司令,驻莆仙;杨汉烈为第四路司令,驻同安、安溪;叶定国原隶杨汉烈,仍如其旧,新组织第五路,由秦望山任指挥,下辖陈国辉、王振南两个支队,设指挥部于凤巢山。秦望山通过分路收编残余民军和收集武器,并通过与北洋军多次交战,充实武器装备,扩大队伍,陈国辉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福建省志·大事记·中华民国时期》
1926年
12月9日 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张贞部,第十七军杜起云部及福建民军第五路叶定国部,第二路洪永春部在歼灭张毅军后乘胜追击,俘万余人。闽军二十九混成旅孔昭同部、补充旅蒋店凤部、第二旅董胜标之残部,由省防司令李生春收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第三师,由曹万顺代军长节制。
钟健英:《北伐军入闽及福建军事势力的演变》。《福建史志》,1989年01期
一、北伐军入闽前福建的军事概况。
民国初年,袁世凯派刘冠雄率李厚基部入闽,北洋军阀从此统治福建。李厚基入闽时仅是一个旅长,数年后即爬上督军和省长宝座,独揽全省军政大权。“福建军队在民十二以前李厚基为督军时代,军额不过三师之众。”②随着国内军阀内战的不断加剧,福建的军事力量也不断扩张;特别是孙传芳自任苏、浙、闽、皖、赣五省联军司令后,为了扩充其势力,又任命周荫人为福建督军,周收编各地的民团土匪,将其部队扩大到六万之众,其主力为第十二师、第一师、第三师三个师。第十二师由周荫人亲任师长,下辖两个旅,即李生春的第二十三旅、刘俊的第二十四旅,其中包括步兵五个团、卫队两个镇、炮兵一个团、工辎兵约二个营、机关枪十个营、手枪一个队,共约万余人。这支主力部队主要驻守在省垣福州及延平、汀州等地。由于该部为周荫人嫡系,无论在军械设备、给养以及训练方面都优于其他各部,可视为福建军阀的劲旅之一。其它还有第一师,师长张毅,约亦万余人,拥有步兵四个团、机关枪一队、手枪大炮约一个营。其主要地盘在漳州、龙岩等地,并在其老窝漳州设立兵工厂,铸造枪炮以扩大势力。第三师是把李厚基战败后残留的一个旅扩编而成,先由王猷臣任师长,后王猷臣被周荫人免职,由旅长李凤翔代理,盘踞在汀属各县,所属有曹万顺、杜起云的第六、第七两个旅,共五、六千人。以上三个师构成周荫人军事统治的主要支柱。除此以外,还有地方的大小军阀如郭凤鸣的第一旅(千余人)驻永定、沙县,董胜标的第二旅(二千人)驻莆田、仙游,孙云峰的第三旅(千余人)驻大田、武平,陈国华的第四旅(千余人)驻大田,吴大诜的第六旅(千余人)驻莆田、惠安,吴威的第六旅(约二千人)驻永春,叶定国的第七旅(二千余人)和陈国辉的第八旅(约二千余人)驻安溪,王麟的第十一旅(千余人)驻连城,还有李宝珩的福建特种支队(千余人)驻连城。以上各部均由周荫人直接或间接控制。总兵力共约六万余人。
“福建下游之民军起伏无己者,即为当时武装自卫之民团所化身也”。福建民军由来已久,均以华侨巨商为后盾,自行筹饷。起初民军属于地方性的为防兵匪骚扰而建立的自卫武装组织,散处于全省各地。随着军阀争夺地盘的加剧,这一军事势力也日益庞大,并日趋正规化、系统化。各大小头目均为土生土长,“抚之则归、虐之则扰”,遂成为福建当局统治者的心腹之患。自李厚基任福建督军始,就处心积虑要吞灭民军,但始终力不从心,未达到目的。到周荫人继任督军时,民军的势力不仅未被削弱,反而得到迅速的发展,达到“有实力反抗周荫人,割据一方自为政事”了。其主要力量有吴威、尤赐福、郑世美、陈国辉、卢兴邦、杨汉烈、陈铮、叶定国、叶世荃、郭凤鸣等部,特别是盘踞在尤溪、沙县、大田的卢兴邦部,拥有六千余人,机关枪十余挺,大炮八、九门,步枪二千余支。周荫人为了统一福建军政,曾派兵分八路从大田、永安、沙县、南平、永泰、闽清、德化、尤溪等处合攻卢兴邦部,结果反而被卢打得落花流水、损失惨重,而卢部不仅缴获得大量枪枝弹药,反而“声威大振”。
随着北伐军挥师入闽,征麾所向,福建各派军事势力便转入重新组合分化的状态。由于,周荫人部正集中其主要兵力以对抗北伐军的攻势,他对福建其他各派势力的控制和压力则相对减弱。原先省内三角鼎立的军事均势发生了倾斜,当周荫人部正与北伐军对峙于闽粤边境,大战役势将一触即发时,闽中其他两派军事势力却在虎视眈眈密切观察着战局势态的变化,筹划着各自的应变态度。民军由于长期受周荫人的排挤压制,早有举旗反抗之意,只因羽毛未丰,力量悬殊,所以,一直采取守势,暗中积蓄力量,欲伺机反击。一旦北伐军陈兵闽境,各民军看到全局的变化,和北洋军阀必败的趋势,认准了反击的时机已到,便在北伐军入闽的同时,福建各路民军都派出代表在厦门集会,衡量形势,商讨对策,即达成了联合北伐军讨伐周荫人的协议,并将民军统一组成为福建国民军,分作六路,以卢兴邦、高义、杨汉烈、吴威、叶定国、陈国辉分任六路司令,并委任陈烈臣为第一游击司令、罗纬为第二游击司令、林志民为第三游击司令、林朝冠为第四游击司令、吕渭生为第五游击司令、归宋渊源统帅。这些民军开始分别在尤溪、沙县、永安、归化、同安、南安、永泰、汀州、连城、永定、南靖等地,配合北伐军进攻周荫人部,袭击其后方给养线、截击溃兵、散兵,收缴败兵丢下的枪枝弹药。于是,到了北伐军入闽期间,福建民军不仅扩张了地盘,军事力量也得到新的发展。虽然,民军意在反击周荫人部以扩张地方割据势力;但在客观上却为北伐军迅速取得福建战场的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历史文献载:“此次北伐胜利,民军在闽牵制北军的兵力,至少亦在二旅以上,的确不无多少贡献”。
相反,民军的势力则乘火打劫,得到空前的发展。北伐军进入福州后,何应钦为了扩大声势和战果,令各路民军集结福州待编,于1927年初,先后到达福州的民军约有8000多人。何应钦电请蒋介石将各路民军合编为新编第一军,以谭曙卿为新编第一军军长,辖三个师:独立第一师(师长卢兴邦),下设二个旅,卢兴明任第一旅旅长、卢兴荣任第二旅旅长;新编第一师(师长吴威),下有尤赐福的第一团和陈烈臣的第二团等;新编第二师(师长郭凤鸣),下有钟铭清的第四团、卢兴铭的第五团、徐世英的第六团。另外,新编军还有一个独立旅和三个独立团,即高义的独立第一旅,下辖第七团(团长李玉树)、第八团(团长林清龙);另三个独立团是叶定国的独立第一团、陈国辉的独立第二团、杨汉烈的独立第三团,此时的民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装备上,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并进而从原先分散、互不约束的状态,组编成统一的建制,从而实际上填补了周荫人军事势力之后的空白,左右着闽省的军政大权。
吕秋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福建各派势力的军事斗争(二)》。《福建史志》,1993年第4-5期。
1924年春,方声涛看到卢部可以倚靠,到大田设立建国闽军总司令部,任总司令,以卢部为基本部队,任命卢为民军第一路司令。同时还给那些表面上服从直系的民军首领高义、杨汉烈、吴威、叶定国、陈国辉分别委为第二至第六路司令。而卢兴邦也趁此机会扩大了势力,逼走了方声涛。这些民军直到北伐军入闽后,全部倒向国民党。
当北伐军入闽后,何应钦即委任第三师师长谭曙卿为新编第一军军长,负责收编福建各地民军,计共编成了吴威、郭凤鸣、卢兴邦三个师和高义一个独立旅。陈国辉、叶定国、杨汉烈等也被收编,其中卢兴邦兵力最强,被何应钦委为新编第一师师长兼闽北绥靖委员。用卢兴邦在闽北截击逃跑的北洋军。12月2日,卢部向延平进攻,周荫人眼看覆亡在即,只好带着残兵败将经建瓯、浦城逃到浙江。
这样,北伐军在各地民军的配合下,乘胜猛进,势如破竹,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推翻了北洋军阀在福建的统治,北洋时期的军事割据战争第二阶段也告结束。但是,福建的割据状态并未就此结束,一些民军投靠国民党,依然占据着地盘,拥兵自固。卢兴邦、张贞,陈国辉,郭凤鸣等又成了国民党的新军阀。
目前志书在已述民军方面,各地却有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不愿意讲得太坏,他们似乎认为,民军都是站在南方政府一边,反对北洋军阀在福建的统治的。确实,孙中山在福建的策略是,经常地利用民军这股武装力量来钳制或打击北洋军阀。但是,北方的军阀集团在对民军进行打击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拉拢,因为他们知道民军的政治倾向是动摇不定的。这些民军多数原来就是地方土匪或地主、豪绅的私人武装,他们唯一的目的是占山为王,扩大自己的地盘。为保住地盘和利益,他们不惜欺弱媚强,见利忘义;看风转舵,朝秦暮楚是他们惯用的伎俩。从本质上说,他们与那些曾经同孙中山合作过的滇、桂军阀是一样的。孙中山痛斥南方军阀与北方军阀是“一丘之貉”之语同样适用于他们。象许卓然,秦望山等长期同民军打交道的国民党人,最后都不得不承认,民军成事不足,殃民有余。甚至认为民军本身已成了革命的对象。
如果说民军对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起过一些积极作用的话;那么,他们消极的作用则更大,特别是在革命危急关头的倒戈背叛的行为,使南方政府遭受到难以挽回的损失。同时,民军正是打着南北两方面的旗号来扩大地盘的。因此,北伐胜利后,福建的地方割据局面不是有所消弭,而是更加严重。这恐怕是国民党当局当初在利用民军时所未曾料想到的吧。
陈建平:《北洋军阀在福建武装势力的嬗变初探》。《福建史志》,1997年01期
到1924年9月孙传芳进入浙江前夕,福建北洋陆军共计有下面几部分:中央陆军第2师,师长孙传芳;中央陆军第12师,师长周荫人;中央陆军第10混成旅,旅长孟昭月(孙嫡系);中央陆军第11混成旅,旅长王麒(中间派);中央陆军第24混成旅,旅长张俊锋(孙嫡系);福建陆军第1师,师长张毅(李厚基残部);福建陆军第2师,师长高义(原为“民军”);福建陆军第3师,师长李凤翔(王献臣部);福建第1混成旅,旅长彭德铨(孙嫡系);福建第2混成旅,旅长董胜标(周嫡系);福建第3混成旅,旅长苏埏(周嫡系);福建第4混成旅,旅长刘宝题(孙嫡系);督署卫队团1团,团长孙基昌(孙嫡系);督署卫队团2团,团长张世铭(孙嫡系)。另外,孙传芳、周荫人还收编了一些地方“民军”。“民军”郭凤鸣、高义、尤赐福、陈国华、杨汉烈、吴威、叶定国、陈国辉分别被委任为福建第1至8旅旅长。其中高义的福建第2旅还被升编为师,即福建第2师。但这些“民军”是迫于无奈才接受委任,并不是真心为孙传芳卖命,还称不上北洋军队。
韩真:《福建民军史略》。《福建史志》,2001年03期
福建民军的活动范围遍及八闽,以闽南为甚。先后被称为民军的武装,大小近百股,头目百数十人。其中势力较大的有约30股,卢兴邦、张贞、陈国辉、宋渊源、秦望山、王荣光、高义、杨汉烈、吴威、郭凤鸣、尤锡福、叶定国、高为国、张雄南、陈国华、杨学良、许卓然、王振南、陈铮、汪连明、黄庭经等数十人为突出者。民军头领,大多草莽起家,绿林出身。他们拉杆结伙,占山为王、强取豪夺、火拼吞并,聚集起强悍的军事实力。从民国元年福建都督府到北洋军阀各派系,从南方护法军政府到国民党新军阀,福建各个时期的统治集团和各派政治势力都不敢漠视民军的存在,对他们又拉又打,以拉为主。而民军飘忽不定的政治归依和以保存实力为上策的军事方针,又使他们能利用纷乱的政局和复杂的军事对垒而生存、发展,历数十年而不衰。
廖延建:《“福建事变”中的地方民军》。《福建史志》,2003年04期
然而,有一点却为人所忽略,即民军在此次事变中所扮演的角色。19路军对福建民军的政策经历了一个由“剿灭”到“招抚”的转变,后被证明是极其错误的,是造成“闽变”迅速失败的原因之一。
客观地说,此时19路军剿灭、整顿民军的做法对福建政治上走向统一,经济上打破藩篱,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消灭了陈国辉、张贞这两大势力,赢得了民心,巩固了其在福建的统治。但是,众所周知,民军打跨易,消灭难。张贞、陈国辉等部虽被编遣,但他们的残余部队散落各地,继续危害地方,袭击驻军。加上“闽变”的步伐逐渐加快,为了扩充兵力,减少阻力,19路军对于福建民军的态度有了较大的改变,政策也由“剿灭”改为“招抚”。
当蒋介石部队入闽讨伐19路军时,陈国辉旧部洪文德接受蒋任命的“第一路司令”的称号,收买原第一混成旅的旧部,任命陈佩玉、陈育才、彭棠、刘超然为1至4支队司令,郑明智、李忠分任第1、2总队队长。召集旧部,待机而动,为陈国辉报仇。当19路军作战失利,从福州向兴、泉一带退却时,洪文德急下命令,要各部大肆破坏公路,特别是19路军南撤必经之路,破坏尤烈。同时,他们还部署两条伏击线,准备给19路军以严重打击。此外,在同安、长泰附近,有叶定国旧部;安溪车岭至同安一带,有李昭言所部;华安、漳平等地,则有詹方珍、杨汉烈旧部。这些大大小小的民军都想落井下石,对19路军反咬一口,他们的共同目的即是:截劫枪械,扩充自己。
韩真:《民国时期福建驻军述略》。《福建史志》,2005年03期
1924年8月,第一次江浙战争爆发,直系向仍为皖系势力盘踞的浙江发起进攻。此前,孙传芳与周荫人产生芥蒂,孙将福建军务督理一职让与周,以避免正面冲突。9月初,孙传芳率第2师、第10混成旅、第11混成旅、第24混成旅等部攻入浙江,抄卢永祥腹背,卢军失败后,曹锟任命孙传芳为浙江军务督理。
孙传芳走后,周荫人乘机大肆扩军,总计新编和改编的部队有:陆军第29混成旅(孔昭同)、陆军第30混成旅(苏埏)、福建陆军第1混成旅(孙云峰)、福建陆军第1补充旅(蒋启凤);福建陆军第1、2、3、4、5、6、7、8旅,旅长依次为郭凤鸣、董胜标、尤锡福、陈国华、吴大洪、吴威、叶定国、陈国辉,其中除吴大洪的第5旅系原王永泉的工兵教导团外,其余均为民军;福建陆军第1、2独立团,团长分别为陈荣标、周兆瑞。
国民党军地方部队
(1)新编军
北伐东路军入闽后,何应钦于1927年1月任命原第3师师长谭曙卿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军军长,着手改编福建民军。谭按实力与贡献,任命卢兴邦为东路军独立第1师师长,下辖第1旅卢兴明、第2旅卢兴荣;任命吴威、郭凤鸣为新编第1军第1、2师师长(不久吴威病死,由高义替补);任命高义为第1独立旅旅长,陈国辉、叶定国、杨汉烈为独立第1、2、3团团长。
《晋江市志》卷28《军事·主要战事纪略·民国时期主要战事》
民国9年春……许崇智利用“护法”和“靖国”两军火并,占据晋江、南安、同安等处地盘。后陈炯明返粤,李厚基(北洋军)资助陈部军饷军械。正当陈部返粤之际,倒戈投向南军的援闽浙军陈肇英部,开进泉属与张贞联合,成立靖浙联军。陈为司令,张为副司令,进驻晋江安海。许卓然部被迫退出。接着,陈肇英策动同安、厦门的浙军脱离北军归联军。靖浙联军分驻晋江的石狮、衙口、深沪、永宁、青阳一带。人数达7000多人,兵多饷缺,向晋南人民勒索摊派。民国9年秋,受当地民军联合北军夹攻,陈虽派兵镇压,但四面受敌,孤立无援,只好连夜逃回安海与张贞会合,退驻官桥、水头、小盈岭一带。而后又准备退入粤东占领潮州,终为陈炯明与李厚基包围夹攻,弹尽粮绝,以惨败告终。
靖浙联军余部秦望山以南安凤巢山为基地,设5路指挥部,以王荣光、卢兴邦、吴威、杨汉烈、叶定国为各路司令,并以陈国辉为第1路支队长,继续收编民军,收集步枪300多支,组成自治军。
《福建省志·军事志》第1章《机构驻军·北洋军·周荫人改编的部队》
除保留孙传芳督闽时已收编的福建陆军第一、二、三师(此时师长分别为张毅、高义、李凤翔),福建陆军第一、二、三、四、六、七、八旅(旅长分别为郭凤鸣、董胜标、尤赐福、陈国华、吴威、叶定国、陈国辉)外,周荫人还另收编了一旅两团。福建陆军第五旅,约3000余人(原系王永泉部之工兵教导团),旅长吴大洪,驻防涵江一带;福建陆军第一独立团,约千余人,团长陈荣标,驻防尤溪口、樟湖坂一带;福建陆军第二独立团,约千余人,团长周兆瑞。此外,原闽北警备队改称闽北陆军警备队,约二营人,统领何麓昆,仍驻防建瓯。
《福建省志·军事志》第1章《机构驻军》附二《福建民军》
民国9年福建各地民军在上海议定,以“闽人治闽”为号召,统一组织福建自治军,以黄展云为自治军总指挥,后秦望山上同安凤巢山(玉巢山)收编民军,并以王荣光部为第一路(活动于永春、德化),卢兴邦部为第二路(活动于闽北),吴威部为第三路(活动于莆仙两地)、秦望山为第五路(活动於晋江南安等地)。陈国辉、王振南两部均附于秦望山。黄廷经部取得联系,秦委其为自治军漳属指挥区。胡柴坊、叶学魁在归化县组织自治军。11年元旦,自治军分六路进攻南安、仙游等地的北洋军,兵败后调整番号,以杨汉烈部为第一路,许卓然部为第二路;陈国辉、王振南、秦望山各部为第一、二、三支队。是年冬,许崇智师回粤时,将各路自治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第八军。12年初,孙中山任命方声涛为福建民军总司令。不久,许崇智又委方的旧部张贞为东路讨贼军独立团团长,驻诏安,张部在此修整补充,逐渐形成闽军一支部队。此外,东路讨贼军,留在闽南的尚有福建各军总指挥兼闽南善后总办何成睿;讨贼军第五旅旅长孙本戎,驻泉州莆田;讨贼军浙军旅旅长陈肇英,驻云霄平和。方声涛委任的民军有:第一路司令卢兴邦,驻尤溪、大田;第二路司令高义,驻泉州;第三路司令杨汉烈,驻安溪;第四路司令吴威,驻仙游;第五路司令叶定国,驻同安;第六路司令陈国辉,驻德化。
福建民军是杂凑而成的一伙,各有背景,各有打算,为政治需要或自身利害关系,时而联合,时而火拼。他们在驻地截留税收,擅加捐款,横征暴敛与北洋军如出一辙。陈国辉部还常用掳人勒赎的手段,绑架华侨或侨眷,索取巨款,积案甚多。尤其在民国19年后,方声涛为解决财政拮据,竟然暗中通知张贞、陈国辉和其他支持他的原民军部队,在驻区漳州、泉州和兴化一带,种起罂粟,使过去暗地干的勾当公开化、合法化,给福建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摘自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一○一一,卷793,福建都督府孙道仁1912年2月20日电报)。
《莆田县志》第25篇《军事·驻军·民国政府驻军》
民国15年,国民革命军东路总指挥何应钦部入闽,董胜标旅部退往浙江,旋被消灭,何派独立第四师叶定国团(收编的本省民军)驻莆,次年10月,海军陆战队第二旅旅长林寿国击败叶定国,进驻莆田,民国20年他调。
《泉州市志·大事记》
民国13年
6月,闽粤边防督办孙传芳、福建军务督理周荫人采取羁縻政策完成收编民军。在泉属被其收编的大股民军有:高义任福建陆军第二师师长(驻泉州、南安一带),尤赐福(驻永春)、陈国华(驻德化、大田)、杨汉烈(驻安溪、漳平)、吴威(驻永春)、陈国辉(驻安溪、永春)分别任第三、四、五、六旅和第八旅旅长。
11月10日,福建建国军(孙中山于10月15日宣布讨贼军、靖国军改为建国军)总司令方声涛奉孙中山命由闽兴师北伐,委任张贞为总指挥,统率永春、德化、南安民军。陈国辉、叶定国、杨学良等部自永春出师讨伐周荫人。
民国15年
9月13日,何应钦率领国民革命军北伐军东路军入闽后,福建各地民军联合组成福建国民军,推宋渊源为参谋团临时主任,卢兴邦、高义、杨汉烈、吴威、叶定国、陈国辉分任六路司令。
民国16年
1月7日,北伐军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把福建民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简称新编军),由北伐军东路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兼第三路指挥谭曙卿任军长,高义为第一师副师长兼独立第一旅旅长,陈国辉、叶定国、杨汉烈分别为独立第一、二、三团团长,高为国为吴威师补充团团长。
《泉州市志》卷51《人物·人物传·杨汉烈传》
杨汉烈(1884~1940年)
杨汉烈,又名取,字克忠。安溪县崇信里三洋乡(今芦田乡三洋村)人。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世代业农,父杨章凤勤劳节俭,颇有积蓄。汉烈不喜读书,仅入书塾一年。
光绪二十九年,汉烈的堂亲因事杀人,杨姓豪族诬杨章凤为凶手,强行掳去,进行勒索。汉烈变卖家产得银430元,托人议赎,不成。汉烈哭诉于同伴杨学良。杨学良建议把款购买枪支弹药,用武力劫夺。汉烈购得长短枪数杆,纠集学良等十多人,乘夜包围小楼,劫回杨章凤。豪族指汉烈为匪,报官缉捕。汉烈等不甘就擒,截杀官差落草为寇。同伙喜其忠厚勇敢,共推为首领。
民国初年,汉烈率队到同安投奔革命党。民国3年(1914年)被革命军任命为兵工团第三营营长。民国7年,民军兴起,安溪县知事解利民挂冠逃走。汉烈随民军首领陈宗仪、林源等入城,受靖国军节制。嗣又推进至泉州、惠安等地抗击北洋军,被推为统领。同年秋,宋渊源组织闽南护法军,安溪各股编为第二路,林源任司令,汉烈任团长。林源嗣为粤军赵光所杀,安南永民军拥仙游人杨持平为第三旅旅长,汉烈任第六团团长。民国9年,杨持平被王荣光诱杀,汉烈代理旅长。
民国10年,省军马步云招抚,委汉烈为旅长。民国11年夏,闽督李厚基被逐,马步云仓惶退去。汉烈率部入城,受广州节制,建东路讨逆军暂编第一师,任师长,统率同安叶定国、罗岩林桂清、三洋杨学良、东溪陈铮四个旅。未几,叶定国回同安自建旗号,汉烈所部亦改为东路讨贼军新编第一师。时南北交讧,军阀混战,地方混乱。其部下争权夺利,汉烈无法节制。各旅就所据地域派饷给养,师部的经费紧缺。为补充家用和军需,汉烈发行"汉源汇票",强制民间流通使用,招致民间怨尤。至民国14年,其侄杨国标(独立团长)诱杀杨学良后,汉烈更是一蹶不振,能够号令的仅有独立团。
民国15年秋,国民革命军北伐,汉烈配合闽南各部民军为内应。翌年春,他率部到福州接受改编,被编为"新编第一军第一师第二旅",任旅长。同年11月,十一军假道入闽,新编军被缴械,汉烈逃回安溪。
民国16年冬,汉烈图谋东山再起,率杨国标、郭宗两部攻取官桥,进逼县城。时县城为李昭言所据,隔河相峙,汉烈下令急攻,谓"如先登者赏银五十元"。士卒请给现金,汉烈无言以对,势遂涣散,败回三洋。后数度突袭官桥,均未能奏效。自此匿居三洋老家,不复出山。
民国23年,闽南绥署主任蒋鼎文委汉烈为少将参议,月发薪饷240元。同年底,胡汉民与陈济棠在广州发表倒蒋宣言,通电全国,汉烈参与署名。民国24年汉烈到漳州,蒋鼎文知汉烈署名倒蒋,派人抓捕。汉烈化装逃回三洋,再不涉足漳州,薪款亦告断绝,生活日艰。
民国29年,省保安团进驻安溪长坑剿匪,匪首王桂贤逃匿深山,保安团长郑旌溪命汉烈率壮丁五百,搜索朝天山一带。汉烈不敢违抗,草鞋竹笠,翻山越岭,历七昼夜,无所获。同年5月,郑旌溪命中队长梁耀星枪杀杨国标于三洋至芦田途中,汉烈忧惧交加,神情恍惚,语常失态,于同年9月28日病殁。
《泉州市志》卷51《人物·人物传·林庆年传》
林庆年(1893~1968年)
林庆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生于安溪县新康里罗岩乡(今虎邱乡罗岩村)。曾祖父林宏德焙制的"金泰茶"名扬海内外。父林书国,晚清贡生,曾在家乡办团练,维护乡里安宁。叔父林诗国,对茶叶的种植、焙制、品评、销售均深有研究,被誉为杰出茶叶专家。民国4年(1915年)林书国病逝,时逢地方不宁,林诗国连夜率全家70余人逃往厦门,在厦门开设林金泰茶行,茶叶远销新加坡、马来亚。
庆年曾入读福建省立学院。民国1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回乡继承父业。在家乡组织民团,受赣军独立团番号,任团长。同年,与张贞、叶定国、陈国辉等部联合进攻盘踞在漳州的北洋军阀张毅部,被张部所败。恰逢林金泰茶行在南洋的代理商荣泰茶行发生股东拆股,严重影响"金泰茶"在南洋的销售业务。遂从林诗国安排,往吉隆坡创办林金泰茶庄。翌年,在新加坡设立总行,以经营茶叶为主,兼营汇兑业。数年间扩展至金融、橡胶等业,成为著名富商。
《福建省志·人物志·人物传·清·宋渊源传》
宋渊源,幼名金泉,字子靖,福建永春人,清光绪八年(1882年)出生。父宋如勣,家贫,到南洋经商,为侨胞寄送信款,恪守信用,深受侨胞信赖。宋渊源少时聪敏好学,18岁入县学,名列前茅。后值清廷废科举,乃就读于福州全闽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不满清政府的腐败,与同学林鸿懋等在校内创设书报社,搜集、传阅革命书刊,并翻印邹容的《革命军》,密送各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宋渊源从全闽师范学堂毕业,东渡日本,就学于东京体育会兵事科,加入同盟会。学成回国后,与同乡郑翘松、郑子荣等倡办永春中学堂,设书报社,介绍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和科学知识。同时倡办州立高等小学堂和新智小学堂,自任州立高等小学堂堂长。先后推荐学生余逢时、潘节文、林庆荣、余承尧、王荣光、林怀瑜等人到保定军官学校和日本陆军士校、东京体育会兵事科学习,培养了一批人才。宣统元年(1909年),宋渊源再度赴日,就学于明治大学。随即受孙中山委派,到南洋各地联络闽南华侨,宣传革命,被闽南革命者尊称为“宋大哥”。
民国11年(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宋渊源谒孙中山于“永丰”舰,建议先入闽收编闽省民军为讨贼军,在闽省立足后再兴师讨贼。孙中山采纳该建议,委派王荣光负责收编闽南民军。不料,王荣光为部属出卖而遇害,宋渊源急回福建安抚王荣光旧部。同年,许崇智率北伐军入闽讨贼,闽南各地民军拥宋渊源为东路讨贼军第八军军事委员长。10月,北洋军阀李厚基战败退出福建。民国12年春,福建省省长萨镇冰聘宋渊源为省政府顾问,以安定闽南。5月,许崇智部回粤,北洋军阀孙传芳、周荫人乘机入闽,宋渊源退居永春。8月,孙中山委任其为闽南宣慰使。宋渊源联络民军吴威、陈国辉、卢兴邦等部共同对付北洋军,设联合指挥部于永春,派田亩捐数万元以充军费。11月,会同卢兴邦、陈国辉、吴威、叶定国、陈铮、杨学良等人电告孙中山,倡组闽军,图逐周荫人。
民国15年(1926年)冬,何应钦率东路北伐军入闽,宋渊源建议改编各地民军为福建国民军,参加北伐。何应钦纳之,分别委任卢兴荣、高义、吴砘、杨汉烈、陈国辉、叶定国、高为国、卢兴明、陈国华等为各路司令,归新编第一军军长谭曙卿统辖,并设参谋团负责统筹接应。宋渊源辞去军旅职务,就任国民政府委员及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民国17年,兼任侨务委员会常委,从事华侨工作,曾发动华侨回国投资,协助政府成立国货银行,创办福州三民中学。
《著匪叶定国洗劫安溪的呼吁》。新加坡《闽侨》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1929年4月)
《警探搜查莲花寨叶定国之死传遭雷殛》。《江声报》,1938年4月21日3版
叶金泰
宋川玉:《腥风血雨话莲花——控诉同安大恶霸叶金泰当年的罪行》。《厦门日报》,1963年3月24日3版
《厦门市志》卷50《人物·人物传·叶金泰传》
叶金泰(1904~1950年),海澄县新垵(今属厦门市杏林区)人。14岁被人拐骗卖给同安莲山大土匪叶定国为子,排行第三,人称“三少爷”。民国11年(1922年)3月,率匪500余人洗劫南安官桥东头社并杀害8人,成为闽南著匪。民国13年,受国民党军四十九师收编,被封为营长。民国14年回乡组织土匪武装,到处抢劫,敲诈勒索,并开设成泰盐店。民国28年,迁居同安城内路顶,先后设油坊、碾米厂、旅社、妓院、赌场及汽车公司,勾结官吏,跻身官场。抗战初,修建同安祥桥至新店一段公路。民国29~38年10月,历任国民党驻闽绥靖公署参议、同安县参议员、同安县联防处主任及闽台赣反共救国军司令。1950年初被捕,经人民法庭公审于同年5月26日在同安县被处决。
《同安县志》卷38《人物·人物传·叶金泰传》
叶金泰
叶金泰(1904~1950年),海澄县新垵村人。14岁被人拐骗到同安莲山,卖给大土匪叶定国为子,人称“三少爷”。民国11年(1922年)3月从父率匪军500余人洗劫南安官桥东头社并杀死8人。民国13年在国民党军张贞师当营长。民国14年辞职回乡,在莲山组织武装,盘据地方,到处抢劫、敲诈勒索,并独资开设成泰盐店。民国28年因与匪首叶定国、叶文龙不睦,迁至城郊祥路顶居住。先后开设油坊、碾米厂、旅社、妓院、赌场及汽车公司,主修同安祥桥至莲山新店公路。并勾结地方官吏,步人官场。民国29~38年间,先后任国民党驻闽绥靖公署参议、同安军民合作指导处处长、同安县参议员、联防处主任及闽台赣反共救国军司令。1950年5月26日在同安被公审处决。
施昌泉口述:《山村雨来风也疾——参加同安农村工作纪实》。《两代人》,2010年02期,22页。
同安县解放快一年了,仅镇压过闽南大土匪叶金泰一人,有些反动分子以为人民政府“宽大无边”,又兴风作浪、嚣张狂妄起来。这时,这里的土改镇反工作已进入准备阶段,人民政府已逮捕了一批反动党团头目和罪恶昭著的反动分子。
《福建省志·审判志》第1章《刑事审判·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案件》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反革命破坏活动更加猖獗。同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的指示,10月中共中央又下达了镇压反革命的指示。……在这次镇反运动中,各级审判机关认真执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区分首恶与胁从、现行与历史、顽抗与自新,以及有无血债和民愤大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和华东军政委员会公布的《惩治不法地主暂行条例》,对于各种反革命首要分子和解放前犯有严重罪行、解放后继续作恶的罪犯,依法从重惩处。其中处决一批有血债或其他罪大恶极、非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反革命分子。如横行闽南28年、杀害群众46人的大恶霸、“闽台赣反共救国军”司令叶金泰;
《福建省志·大事记》
1950年
5月26日 同安县人民临时法庭公审著匪叶金泰。该匪横行闽南28年,曾杀害人命46条,法庭判处死刑,听审群众5000多人鼓掌称快。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第2篇《重大活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镇压反革命》
省委顺应群众要求,遵照中共中央1950年10月10日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迅速作了部署,要求要着重打击罪恶累累的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骨干和反动会道门头子等5种反革命分子。根据福建的实际情况,省委要求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方法:在已进行土地改革,群众充分发动起来的地区,由群众检举揭发反革命分子,经审查批准后逮捕;在尚未进行土地改革、群众尚未充分发动的地区,一边发动群众,一边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在土匪、恶霸等反革命势力严重的地区,先镇压反革命分子再发动群众。至次年5月,全省共逮捕各种反革命分子85293人,经过人民法院判决后,处决26129人;破获各种特务案件668起,逮捕5174人。对于反革命分子,省委要求各地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严肃与谨慎相结合”的方针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做到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杀可不杀的不杀;对有血债或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反革命分子,坚决处以死刑。解放前横行乡里、在农民新婚之夜霸占“初夜权”、奸淫妇女达370余人的武平县大恶霸练文恭,在闽南一带无恶不作、强抢民妻、活埋群众百余人的同安县“土皇帝”叶金泰,国民党军溃逃台湾前夕在厦门亲手杀害40多位爱国青年的军统特务魏光清,为霸占土地杀害农民一家9口的福州市鼓山乡大恶霸孙亨梧,纵火烧毁福州市台江区7条街道民宅、造成3000多人无家可归的特务分子吴宝轩等,都是在这期间伏法。
《福建省志·军事志》第2篇《重要战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要战事·清剿陆匪》
(一)逐步展开清剿(1949年8月至1950年7月)
1949年8月,解放军第10兵团入闽后,在集中主力消灭国民党正规军、解放沿海重要城镇的同时,即以84师252团、87师261团(各欠1个营)在闽北地区担任护路和剿匪。10月漳厦金战役结束后,又以31军侦察营和83、91、92、93师各一部及沿海军分区的3个警备团,共6个多团兵力投入剿匪,重点打击主要交通线两侧和重要产粮区内的土匪。252、261团主力及第一(建阳)、第二(南平)军分区的地方武装,采取远距离奔袭等战术手段,歼灭了闽北“福建前线突击司令部暂编第4师”等匪部,瓦解了大批土匪及大刀会徒。至12月底,全省共歼灭土匪15438名,内有“反共救国军”司令叶金泰、“闽赣边区指挥部”总指挥李鉴、“华南反共救国军第2纵队”副司令张振闽等大队长以上匪首33名,缴获各种武器6372件(福建军区司令部1950年3月23日《1949.8~12剿匪工作总结》)。年底,全省尚有土匪240余股4万余人(含海匪3股9700余人),拥有长枪2.77万支,机枪300余挺,分布于已解放各县边界山区,并控制着光泽、建宁、泰宁、将乐、永安、三元(今三明)等县城和部分沿海岛屿。(福建军区、第10兵团司令部《一九五○年之剿匪总结》;福建军区司令部1950年1月6日《剿匪计划》)。
《泉州市志》卷35《公安司法·公安·惩治反革命犯罪》
1951年2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晋江区专员公署召开公审大会,依法处决臭名昭彰的惯匪杜宗、杀害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人的特务叶玉栋、武装暴乱的匪特总队长林克、杀害农会干部的匪大队长陈章以,匪“晋南惠游击总司令”施明淡、活埋百余名无辜群众的同安“土皇帝”叶金泰、泉州城郊接受“应变”的反革命头子吴友根等一批罪恶累累、民愤极大的反革命分子;对认罪态度较好、罪行较轻的大部分人视其情节分别给予判刑、带帽管制或免予处罚。6月,全区进行镇反运动的积案清理,并建立管制工作制度,对反革命罪犯进行管制监督,实行劳动改造政策。1952~1953年,在全区287个乡进行镇反补课,同时开展取缔反动会道门组织,又逮捕一批罪犯交司法机关审判。经过三年多的镇反运动,基本肃清全区的反革命残余势力,对认罪改造好的反革命分子给出路,改造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确保土地改革等项运动顺利进行。
《泉州市志》卷40《新闻·报纸·地(市)级报纸》
解放伊始,《泉州日报》中心工作报道的重点在农村。对人民政府开展的剿匪反霸、减租减息以及支援前线等工作,均及时加以报道。德化著匪张雄南、永春著匪康明深、同安著匪叶金泰等的覆灭,报纸均作了大量报道。记者还就叶金泰解放前迫害农民李芳赐,将他全家活埋在莲山乡白沙崙,制造“六尸七命”的惨酷命案,写成记实性小说在副刊上连载,在全区引起较大的反响,后来还被剧团作为素材,创作剧本在各地演出。为了发动群众,提高群众觉悟,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泉州日报》详细报道当时的晋江三区发动群众,与原西北乡乡长、恶霸吴友根开展说理清算斗争的实况;还深入安溪县长坑乡,详细地报道华美村开展减租运动的情况。从1950年3月19日起,连续发表4篇晋江城区(即今泉州旧城区)工运动态,分别报道泉州解放后的码头搬运工人、店员、人力车工人和女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挺起腰杆,翻身作主人的情况。
《同安县志》卷9《交通·陆路·县道》
同莲线由同安经凤岗、湖井至坡柄,全长13公里,系叶金泰、叶硕俊组建的同莲汽车公司于民国19年建成。抗战期间奉命自毁,战后叶金泰将其与修复的东同段相接,1949年秋国民党军队败退时,又将此线破坏。解放后,于1955年由县支前委员会和驻军会同交通部门重修,1956年8月竣工。1989年,由祥桥至凤岗铺设沥青路面2公里,1995年将7K~22K计15公里的路基拓宽至12米并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
《同安县志》卷9《交通·陆路·主要乡道》
县乡道 同莲线 同安—莲花 1928.1~1930 境内里程:13公里 同莲公司(叶金泰、叶硕俊等) 强征地硬派工
县乡道 上五线 上埔—五峰 1929 境内里程:8公里 同南公司(叶金泰等) 强征地硬派工
《厦门市志》卷6《交通·陆路·县乡公路》
(六)东枧线
此线含同莲路段(即原同罗线)和西柯路段(原称同潘线)。起自同安县西柯镇东头埔,经祥桥、凤岗、柑岭、湖井、尾埔、垵柄、莲花、松溪、林场、上陵至罗溪村,直通长泰县的行杆村,长34.4公里。其中,同安至莲花一段13.3公里,抗日战争初期由叶金泰主持修建。1959~1960年,省交通厅拨款7.5万元修建水吼石拱桥54米和路基部分的土方工程,后因国民经济调整,工程暂停。1966年,由省支前办公室拨款15万元,按六级乙种公路标准改建,最大纵坡度8%,平曲线最小半径20米,竖曲线最小半径500米,路基宽度一般为6.5米,路面宽度一般为3.5米,桥涵全部永久式,桥梁净宽4.5米,涵洞与路基宽度相同,1968年全线竣工通车。
西柯路段由同安城关经阳翟至东头埔,长7公里,原线由叶金泰主持建于抗日战争初期。
《厦门市志·大事记》
1950年
5月26日 同安县人民临时法庭召开有5000人参加的公审大会,公审大恶霸、大土匪叶金泰。叶曾杀害46人,被法庭判处死刑。
《厦门市志》卷19《公安、司法·公安·肃特、剿匪》
1950年5月26日,同安县城公审处决在厦门鼓浪屿捕获的大土匪、大恶霸、“闽台赣反共救国军”司令叶金泰。
《福建省志·总概述》第4章《人民政权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建立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剿匪反霸与建立社会新秩序》
1950年5月26日,同安县人民临时法庭公审恶霸叶金泰,公布其横行闽南28年、46条残害人民的罪行,判处其死刑。听审群众5000多人,拍手称快。
黄泥:《血债要用血来还 记同安人民公审大恶霸叶金泰》。《厦门日报》,1950年5月30日2版
同版还有《白沙仑惨案记大恶霸叶金泰罪行之一》。《厦门日报》,1950年5月30日2版
《首恶者必办!横行同安二十余年巨愍叶金泰昨枪决五千余群众欢呼报了血海深仇》。《江声报》,1950年5月27日第4版
《同安三区窰市保斗争恶霸叶金泰卅年来杀害人民无数》。《江声报》,1950年2月5日4版
《五千余人集会尽情控诉同安公审著匪叶金泰收到状子三百余件统计杀害人命四十六条当场判处极刑》。《厦门日报》,1950年5月28日1版
莫愁:《首恶的下场——同安人民公审叶金泰大会旁听记》。《江声报》,1950年5月28日4版
廖松荣、陈声鹤:《忆天灾恨人祸 大恶霸叶金泰在旱年中的稻天罪行》。《厦门日报》,1963年6月9日1版
曾剑辉、杨基铭:《同安举办大恶霸叶金泰罪行展览 广大观众受到深刻的阶级教育》。《厦门日报》,1963年5月18日1版
陈容:《对学生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集美学生举行大恶霸叶金泰罪行展览》。《厦门日报》,1963年5月26日2版
叶文龙
《厦门市志》卷50《人物·人物传·叶文龙传》
叶文龙(1899~1941年),字起文,号振风,长泰县
更多阅读
同安莲花镇葡萄园_禅武_太极 厦门同安莲花镇
李定国传上 李定国传
李定国,字宁宇,陕西绥德人,出身贫寒,十岁时不堪明廷欺压,投张献忠起义军,转战于四川、湖北。定国少年英武,人称“万人敌”、“小尉迟”,临阵必披坚执锐,屡立战功。十七岁,射杀明军上将张令。二十一岁,奉命奇袭襄阳,擒明朝亲藩襄王。 二十四岁,张
同安大竹溪团队一日游 同安影视城一日游
--记金尚小金星幼儿园员工团队游春乘风雨归,夏迎艳阳至。为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缓解工作压力,调节身心,使员工们能以更充沛的精力和高昂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我园于2012年6月10日组织员工们赴同安大竹溪景区,以郊游的形式进行了一次
亲子游:厦门同安竹坝农场、五峰德安古堡、海沧石泉山庄农家乐
文/豆豆妈图/豆豆爸这原本是两篇博文,为了提高效率就合为一篇了。秋高气爽,正是带孩子出门的好时节。最近两个周末,我们相约几个家庭,带着孩子一起到同安、海沧附近的乡村、农家游玩。让城里的孩子多多体验农家生活。第一站:同安竹坝农场
同安杉际内观鸟小记 观鸟
上周六,跑去号称厦门九寨沟的同安杉际内观鸟。一进保护区大门,路上树丛中吵闹的小鸟们就引起俺们的关注。俺又是望远镜看,又是照相机拍,颇有些手忙脚乱,呵呵。由于之前知道这里有不少栗背短脚鹎,所以,由于俺看到、拍到的小鸟,外观与栗背短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