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初中语文教学是整个初中教学的重点之一,它不仅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与各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各学科教学的基础。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正所谓“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只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才能让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不至于束手无策。
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有很多,本文仅就语文课的预习、阅读与作文两方面做一些简单的论述。
首先、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下态度和兴趣的问题。态度决定一切,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化,学生自主学习变得尤为重要的情况下,学习态度问题将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首要问题是端正态度,明确学习的目的所在,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联系起来。再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想要取得成绩,就必须对所学的东西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很多同学对语文不感兴趣,觉得这门学科枯燥乏味,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且非常零碎,针对这一点,我认为培养对语文兴趣的最佳途径是阅读,在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第二、学会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语文的预习重点在于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记录遗留问题。预习文章应该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
⑴粗读,整体感知。粗略阅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的词语,也就是自己把握不准或完全陌生的词语,然后查字典掌握这些词语的读音或解释。并且读完第一遍后,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从而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⑵细读,问题研究。细读就是要逐字逐段仔细阅读,要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由几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画出文章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试着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对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或重点叙写的部分用问题的形式反映出来,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一带而过,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重点记录下来,留到课堂上解决。
⑶回读,总结反思。再完整朗读一遍课文,将预习的成果系统化,就文章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这里提供这样几种方法可供选择:①标题联想法,如胡适的《我的母亲》,由标题联想到为什么要写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有哪些优秀品质?②重点内容联想法,如鲁迅《藤野先生》,写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情时,对藤野先生做了哪些描述?每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③疑难问题追想法,再如《我的母亲》,熟读课文,在对文章有所把握的情况下,就会发现文章前三段基本上没有提到我的母亲,那就要深入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这几段写的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没有提到我的母亲?是不是离题了呢?如果没有离题,那这几点对于表现我的母亲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此追问,那文中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的答案就会慢慢的揭开神秘的面纱,在你面前表露无疑。
有了这个充分的预习过程之后,那么课堂上的听课就变得简单有效多了,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上课听讲的重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在听课过程中进行自检,查缺补漏,并做一次重复记忆,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在预习的过程中,我认为还应该培养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角色转换意识,面对一篇崭新的课文,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去加以观照,要试着站在一个考察者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命题人,如果要以这篇文章为蓝本做一个阅读理解的练习题,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学生,应该如何命题?然后将自己考虑的问题挨个儿加以解答,最好是按答题标准以书面形式作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训练做题能力和答题规范性,一举两得。
第三、学会阅读与写作。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这两种能力之间是一衣带水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可以把对二者的训练、培养结合在一起,融汇在一起,达到共同提高。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呢?
除了在学校的固定阅读和作文训练,还要重视课外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因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素材积累大部分来源于课外。要学会合理分配、充分运用自己的时间,大量阅读课外书。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学生每学期应至少有五十万字的阅读量,很多同学还达不到这个标准。具体到时间上的分配,我认为寒暑假应分别阅读两部长篇读物,平时在校学习的时间多阅读《读者》等精短读物或是文学家们的短篇作品集,就不要再看长篇作品了,尤其是在学习紧张期间,否则,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
在阅读时要注意积累,好的语句,段落,触动你心灵的地方都要及时做摘抄,并写出好在哪里,为什么它会具有这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也就是要做好读书笔记。同时要注意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比如说这篇文章用到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者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都要在读书笔记中体现出来并在以后自己的作文中加以运用,也就是学以致用。再一方面,阅读时要学会做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作者,面对这个题目,我应该如何来写。这些都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每周周记和摘抄的机会,将优美文段和自己在阅读时的思考都记录下来,并且要养成这种习惯,将其作为一种心灵上的需要来倾诉,切不可单纯当成一项作业任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可敷衍了事,要知道,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关乎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除了以上阐述的问题之外,我认为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四个一”,即培养 “一种习惯”,提高“一种能力”,重视“一种工具”,掌握“一种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培养思考与分析的习惯;提高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重视工具书的使用;掌握积累与分类的方法。
俗话说:学无定法,在学习方法这个问题上,要牢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而不要生搬硬套。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不断总结,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学有所成!
材料二
同学们都知道语文学科重要,也很想学好语文,但是总觉得学语文见效慢,成绩提高不快,那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吗?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而且,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况且,写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大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却不多,真正喜爱阅读的并能从中得到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写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们要做这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阅读,要喜欢去阅读,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去思考它的内涵,去思考它的写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还有,要好问,要记住不懂就要问,特别是读课外的古文言文,古诗、词时,其中有些字、词、句我们不能完全理解的,这就需要去查工具书,如果工具书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后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时去问老师,及时地弄明白,这样才能学好古诗文,切记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为日月积累,会使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大。 最后,我希望同学们严格按照学习的“四先四后”的方法去认真学好每一篇文章。这样由课内到课外来逐渐拓宽你的知识面。语文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从读、说、写三方面去学习,去品味,去发扬,读就是要去获取知识,去欣赏。语文这门艺术,而说与写则是我们对语文的体现,是我们学习语文真正的目的。既然就样,我校就更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去练习写作,多写才能提高,才能真正把文章写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会运用自己从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懂得了这些,再来学习语文时,便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反而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当我们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享受时,不学好也难了!但愿同学们都能喜欢上语文!材料三初中语文学法指导
在我的学法指导中,最主要的是追求科学的方法、民主的观念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笔者在本文,仅就“学法指导”谈谈点粗浅的看法。
“学法指导”整体结构可以简单地用 “一个学科,两条原则,三大部分,九项措施”来概括。
一、一个学科
一个学科,初中语文学科。然而这一学科并不是人们一般理解的初中语文,而是“大语文”。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受教材的限制,不受学科的限制;语文教学的时间不受课堂45分钟的限制;语文教学的空间不受教室或校园的限制等等。
二、两条原则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原则是多方面的,而我认为主要的是如下两条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学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知识占有的水平,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确定自学内容。这正如魏书生所说:“我不要求学生的‘齐步走’,而要求他们‘各自为战’”。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求学生在知识的占有和能力的发挥上“整齐划一”,而是经常鼓励学生要“学有所得,循序渐进”。尤其是教育那些学习落后的学生,在与同学做横向比较看不出成绩时,要做自我纵向比较。“新我一定要战胜旧我”,做经常性的自我竞赛,这样久而久之,自我强化意识自然形成,自学能力也就不断提高。
三、三大部分
如果把学生比喻成一辆汽车,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动力部分、能源部分和操作部分。
(-)动力部分常常教育学生要有理想,为了实现理想要终生奋斗,用“理想”作为人生的动力。为了强化学生的动力,主要可以采取三项措施。
1.明确目标。老师教育学生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1)终生的目标。你最崇拜的人是谁,要熟悉他的传记,记住他的格言,经常用对他的认识来衡量自己。(2)现实的目标。在班级内选择最切合实际的经过努力后能够追赶上的目标,写上他的名字,时刻追赶他。(3)走出学科学习任务目标。要做到“定向、定时、定量”。
2.激发兴趣。老师千方百计地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把语文学科各项知识点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承包给每个学生,如文字、词汇、文学常识、语法、修辞等等都落实在每个学生的身上,由这某一项的承包者为全班学生解答其承包项目中的知识内容,这样全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项,都有给别人当老师的机会,同时又都是别人的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极浓,又找到了自身的位置,明确了自身的价值,学习情绪日益高涨。
3.锤炼意志。老师针对初中学生意志薄弱的特点,经常给学生们讲以勤补拙的道理。老师让差生搜集达尔文、爱迪生等小时候智力不好,经过努力后成为杰出人物的故事,把这些故事拿到“班会上”交流。老师给学生讲埃及双目失明的塔哈·侯赛因,讲法国自幼没有双臂的画家戴尼斯,讲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等事例来激励学生。更主要的是经全班学生讨论后规定每天要做的事必做。如规定每天每人写日记一篇,学习笔记300字,左手小揩50字,健身长跑5000米,仰卧起坐或俯卧撑100个等等,要求人人做到,天天如此,用这些方法来磨炼学生意志。
(二)智力部分(能源部分)智力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辨别、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老师非常重视理论研究,但老师更注重实践探索,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老师可以采取如下三项措施:
1.培养注意力。初一学生入学伊始,老师就狠抓学生注意力的养成。老师给学生讲,从小学到初中有个过渡阶段。有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问题,就是培养自己注意力问题。注意力不集中,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然后,老师就给学生讲注意力的稳定性、注意力的范围、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的转移、注意力的培养等有关基本知识。接着让学生写有关注意力方面的日记,如《一谈注意力》一直写到《五谈注意力》。更主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如唱歌时,让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黑板的中缝的中心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要写500字的“说明书”。由于严格训练,即使是自习课,任何人从外边走进教室,学生也不会看你一眼。
2.培养记忆力。老师总是由浅入深地从理论解说到实际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老师给学生讲记忆力的规律,说记忆力是人脑的一种能力,它和人民币相反,不是越花越少,而是越用越多,越锻炼能力越强。每人平均具有140亿个脑细胞,根本用不完。目前杰出的科学家也不过仅用了脑量的十分之一。我们这些平常人就用得更少了。老师把记忆力形象地比喻成开发露天煤矿,上面的煤层挖掘得范围越大,潜在的煤层露出来的就越多。如果开巴掌大的小孔,那么大量的煤层只好一辈子埋藏着。老师更注重实际训练。老师讲课常常从报刊上选取一些教学内容,让一个学生读,其老师同学听,然后让同学凭着自己的记忆写出内容提要或复述提纲等等。有时搞5分钟的记忆力比赛,如背诵课文,或在听读后,写一段长长的话等等。老师还教给学生做记忆力“体操”,让学生每天晨跑后拿出20分钟背诵各科知识,由学习委员将一个月中每天要背诵的知识列成一张表,叫作“记忆力体操计划”。
3.训练思维力。老师认为,训练学生的思维力比培养学生记忆力更重要。记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真正理解的东西才便于记忆。老师从来不让学生死背硬记每篇文章的段意、中心、写作特点,对于这些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之后自己去解决。
老师结合议论文教学,教给学生简单的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方法。利用阅读课文和课外阅读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如理解每篇文章从字、词、句、段、篇到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就是一个分析。综合、再分析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
.
另外,老师也常常通过写作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力,让学生用同一个文题写一百篇日记,也就是学生变换身份,变换角度,变换时空来写。如《谈学习是乐趣》由“之一”写到“之一百”。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明显提高,思维能力大大加强。
(三)操作部分。操作部分是“学法指导”的主要部分,有了理想作为动力,有了智能作为基础,然而不去实际操作,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的结果。老师在这一部分中主要采取了如下三项措施:
1.计划、预习。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上非常重视计划。因为只有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才会避免盲目性,减少无效劳动,于是老师让学生制订出若干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等。计划订完后,同学们彼此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这样就形成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机制。
预习,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然而,老师的预习指导与众不同。老师不单单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还指导单元预习,学期前的一册书的预习。明确预习内容,交给预习方法,然后及时进行预习检测。例如,寒暑假前把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假期预习,开学的第一天便进行“期末考试”,也就是进行全册书预习检测,这样便于学生更进一步明确自己本学期要学的知识体系,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2听课巩固。听过老师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老师的课,全场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视学生为主人,以导学法为主要教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老师探索出一条切合初中生实际的教学规律,创立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讨论、自学、答题、自测、目结。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正是学生制订自学计划、认真预习的延伸。学生们可以利用课堂这一有利时机,把自己预习中所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加以解决,把自己已经学懂的知识加以巩固。
3.复习、检测。老师非常重视这一过程,教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老师强调学生一定要实事求是,联系自己的实际,不会什么复习什么,全班同学一般不集体复习什么知识。因为魏老师已为学生绘出了语文“知识树”,学生可以根据“知识树”的内容顺蔓摸瓜。如果有的同学通过复习后还有弄不懂的知识,就去请教承包这一知识点的同学。这样,同学们复习的过程也就是互相学习互相较量的过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复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复习的乐趣。
检测是学生检验自己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或操作能力如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处理上,老师首先和同学们共同研究分析典型试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们了解各种语文知识在试卷中所占的比重。然后学生自己出试题“自测”、“老师测”或“互测”。检测后学生通过自己分析,互相分析,找出缺陷,继续自学。这样做有效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推动老师们学习能力的逐渐形成。
总而言之,“学法指导”力求系统而科学,基本上使学生达到了无师自通的程度,正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教是为了不要教”,解决了6O年代初,教育部长蒋南翔同志所说的“是交给学生野鸭子还是交给学生猎枪”的问题。当然,这种学法指导必须建立在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