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这部电影刚上映的时候看过一遍,当时对京剧了解的不是很深,现在回过头来再一看,拍得挺让我恶心的。
一.十三燕
毫无疑问,这位十三燕的原型就是京剧的集大成者,曾经的“伶界大王”谭鑫培。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开头讲梅唱堂会误了场,观众要开闸,当时十三燕在场愣没镇住,等梅来时观众才平息,事实上确有其事,也的确是在广德楼,当时那晚唱得原本是杨小楼、谭鑫培、梅兰芳,梅因各种原因误了场,观众要退票,于是打算把谭鑫培的戏提前,谁知观众依然不干,直到梅来了戏迷才消停,此事让谭感慨了半天。第二是电影中梅临时改戏,这事也的确有,也同样发生在梅和谭身上。京剧很忌讳抢戏,原本是谭的唱,在过门的时候梅加了个身段,事先没说,这时台下叫了好,谭很诧异,因为这段唱没好(没出彩的地方),戏迷怎么给好了呢?别是倒好吧,一看自己,行头没错啊,再一斜眼瞟梅,嚯,加了个身段,这件事估计谭也感慨颇多。
唱对台戏是片中的一个小高潮,在梨园史上确有其事,但谭鑫培并未因此而气死。当时谭因病长时间没唱戏,复出时戏院老板在梅不知情的情况下制造了梅谭唱对台的噱头吸引观众,终因梅新戏老戏连本唱,票房压过了谭,时候梅专程拜访谭道歉,称谭为“爷爷”谭也只是一笑置之,毕竟谭大梅得有40岁,与梅的爷爷梅巧玲都是“同光十三杰”之一,犯不着。
电影中十三燕送梅的“小玩意儿”是《定军山》中黄忠的人偶,《定军山》是谭鑫培的拿手戏,更是由其出演的中国第一部电影,而那张著名的剧照中黄忠的身段与玩偶更是一摸一样。
从名字上也能看出些端倪,谭鑫培是“同光十三杰”之一,外号叫天子,慈禧太后就叫他“叫天”,叫天子就是燕子。
至于电影中的人物为什么不叫谭鑫培,我觉得这和谭家还是有关系的,谭家七代唱戏,如今第七代谭正岩在年青一代中也是佼佼者。这么一部电影,为了突出梅必然要适当抑十三燕这个角色,如果给他改成谭鑫培,谭家自然不干了,何况谭的成就不在梅之下。就连影片中邱如白都没用真名,其原型人物是梅的好友齐如山。
最后,王学圻长得还真有点像谭鑫培。
二.孟小冬
首先,骂个人,章子怡,你他妈没资格演孟小冬,真没资格。
好,骂完了。
孟是京剧泰斗余叔岩的关门弟子(电影中的年代还没拜余),跟四大须生齐名的角儿,人称“冬皇”。
剧中有一情节是一刘姓青年受邱如白雇佣到梅宅闹事,促使孟离开梅。原本上是孟与梅结婚之后,一个叫王维琛的人太爱慕孟小冬,欲刺梅,谁知来到梅宅误杀了一位记者名叫张汉举,之后让警察当场打死。此事后孟和梅分开,也有点梅不想见孟的意思,因为梅家原本清净的日子被孟的到来打破了。至于影片中处理成那个样子,费解,估计是当今电影不掺点杜撰的爱情内容不足以把观众搞进电影院吧。而事实上孟与梅的婚姻跟多是出于朋友的撮合,试想下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冬皇”,能结成连理岂不是菊坛美事?于是乎周围的人便争着做了红娘,但这苦坏了梅和孟,他们没想到80年后会有个陈大导演把他们的事用一种泛滥了的手法添油加醋地广而告之一遍。
几场戏下来我觉得章子怡演的那个玩意不像孟小冬,倒真是个戏子了。
最后说说细节问题,在剧中梅和十三燕打擂,都只挂一出戏,第一次梅的不清楚,十三燕是《四郎探母》;第二次梅挂的是《一缕麻》十三燕《卖马》,第三次梅《黛玉葬花》十三燕《定军山》。要知道旧社会戏园子唱戏要从晚上六点唱到半夜,基本要演三四出大戏才够,哪像现在似的,如果真像电影中只挂一出,饿死都活该。
第二是舞台的布置。有张图
可以看到场面班(乐队)里有个人抱着个圆圆的东西,叫月琴,要知道30年代以前月琴都放在乐队的后排,直到30年代马连良才首创性地把月琴移到前排来增强演出效果,而根据剧中的时间来看,此时应是20年代之前。
总之,这部电影对京剧的普及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单从一些问题上看来,京剧中好的东西陈大导演还是没学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