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62军来龙去脉 国民革命军第62军
各留一部坚守广东,由李济深统一指挥。1928年春,国民党军使用路军编制体制后,将留守在广东的粤军
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李济深任总指挥。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后,李济深被蒋介石扣留在南京后,
第8路军由陈济棠任总指挥。陈上任后对第8路军进行整编,将原来所属部队合编为第1、第2、第3军。
1932年6月,粤军第8路军总指挥陈济棠与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发动反蒋的“两广事变”时,由于陈济棠
部下余汉谋被蒋收买,倒戈拥蒋,迫使陈济棠下台出逃,蒋介石任命余汉谋为第8路军总指挥。1935年余汉谋
任广州绥靖公署主任兼第8路军总指挥时,取消军的编制,将所属部队统一改编为第151至第160师等部。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进行统一整编时,以第151、第152师合编组成为第62军,隶属
第4路军。张达任军长,下辖:第151师,莫希德任师长;第152师,陈章任师长。1937年12月,第4路军改编
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二集团军时,该军隶属第12集团军。1938年9月,第151师改隶新组建的国民革命军第83军。
同年10月,日军在广东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时,该军奉命参加广东方向抗登陆作战。此次战役失败后,抗日
战争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2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将第151师师长莫希德作为替罪羊押解重庆治罪。
1939年1月,第83军番号撤消,第151师又改隶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建制。另将国民革命军第65军第157师
归国民革命军第62军建制,黄涛任师长。1939年9月,张达升任第12集团军参谋长,黄涛任军长。此时,
该军下辖:第152师,陈章任师长;第157师,练惕生任师长。同年10月,该军在粤北参加了对日军的冬季攻
势作战。1940年春,国民党军队进行编制调整时,第152师改隶国民革命军第63军建制,同时,第66军第151师
和第63军第154师改隶第62军建制。此时,该军下辖:第151师,林伟俦任师长;第154师,梁世骥任师长;
第157师,练惕生任师长。此次编制调整后,该军先后两次参加粤北战役,奉命抵御日军由广州北犯。
1943年秋,第154师改隶第65军,第65军第158师改隶第62军,陈锦言任师长。1944年7月,第62军奉命
驰援衡阳后,隶属第9战区,先后参加长衡会战、桂柳会战。1945年7月,该军第158师改隶抗日战争第七战区
直辖,另将国民革命军第37军第95师调归该军建制。此时,该军下辖:第95师,段澐任师长;第151师,
林伟俦任师长;第157师,李宏达任师长。同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第62军奉命赴台湾接受驻台日军投降,
隶属台湾警备总司令部。
1946年5月,国民党军队进行整编时,第62军改称为整编第62师,隶属于保定绥靖公署。黄涛任师长,
李宏达、张志岳任副师长,谢义任参谋长。原第95师改编为整编第95旅,段澐任旅长;原第151师改编为
第151旅,林伟俦任旅长;原第157师改编为整编第157旅,李宏达任旅长。7月,黄涛离职,林伟俦任师长。
10月,由台湾海运至天津,担任津塘地区守备任务,隶属第17兵团。此时,该师恢复第62军番号,林伟俦
任军长,莫汉英任参谋长。原辖各旅依次恢复第95、第151、第157师番号。该师离开台湾,台湾的国军力量
空虚,遂有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
47年10月,第95师调归保定绥靖公署直辖,另将国民革命军第53军第67师拨归该军建制,李学正任师长。
48年9月,该军奉命调往东北,参加了辽沈战役。在辽沈战役结束后,该军回防天津时新建第317师。同年
12月,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后,该军由天津增防北平,不久后又奉命回防天津。在此期间,第157师被滞
留北平,其余各师回防天津。在天津战役中,被解放军全歼。中将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林伟俦、第67师
少将师长李学正、第151师少将师长陈植等被俘。留守北平的第157师,在傅作义宣布北平起义后,接受解
放军的和平改编
1949年2月,国民党军为加强在广东地区的防御力量,又在广东重新组建第62军,隶属第4编练司令部。
张光琼任军长,张一中任副军长。下辖:第67师、第151师、第157师。不久,国民党军在调整部队编制时,
将第67师与第157师合编为第153师。此时,该军下辖:第151师,罗懋勋任师长;第153师,李宏达任师长。
同年10月,该军在参加广东战役中,军部及直属分队1500人在中共底下党组织、粤桂边游击纵队策动和接应下,
于湛江西营起义外,其余被全歼。广东战役后,国民党军在海南岛再次重建第62军,隶属琼崖防卫总司令部,
李铁军任军长,下辖第151师、第153师、第163师和教导师。1950年3月,该军在海南岛战役中,
被人民解放军全歼。
六十二军的始末
邓洪昆
一、六十二军的成立
广东军队自从陈济棠下台,由余汉谋接收之后,全部改编为10个师和2个独立旅,那时尚没有编军。
“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中日战争开始,为了使军队便于指挥调度,才成立5个军司令部(由62A—66A),
分别统辖各师。当时62军军部设在海南,军长张达,仅指挥152师。至后来加入该军建制,成为该军的骨干
的157师(师长黄涛),那时尚驻防福建漳州担任闽西南的绥靖工作。
余汉谋因倒陈(济棠)得以主持广东的军政;但在蒋介石的心目中,视余亦犹如陈一样,故一开始即
企图削弱余的势力,把157师调离广东。157师当时的兵力辖两旅共六个团,力量相当雄厚,进驻漳、厦,
为了执行它的绥靖任务,展开向龙岩、漳浦、云霄、诏安一带“搜剿”。不论土匪或革命的人民武装,一
律扫荡。我所知道的当时被迫受招安的土匪有张河山所部;还有何鸣、吴金所指挥的闽南红军数百人亦受
改编,何鸣、吴金两人在部队改编后即离开。
157师虽然在闽西南干了不少罪恶的勾当,但在抗战期间,还表现出有些民族意识,能够同仇敌忾地和
人民一起抵抗日寇的侵略。当敌人正向我上海进攻的时候,157师突然开兵一旅,进驻厦门,消灭日本人在
厦门的势力,建筑防御工事,守卫漳州门户。敌人羞怒之下,曾派遣海空军数次进犯,但均为该师部队所击退。
1937年末,157师奉命调防广东潮汕,那时汕头对海的南澳岛正为日军海军陆战队所占领。该师官兵同仇
敌忾,不计利害,以一营兵力,在敌舰监视下,乘帆船夜间偷渡,拂晓到达南澳,出其不意给敌人一个奇袭,
敌人狼狈败窜回舰上。后来敌人增兵,以舰上大炮和飞机的协力,进行反攻。该营因力量悬殊,大都壮烈牺牲,
仅少数官兵乘竹筏木排渡海归来。
1938年10月间,日军在澳头登陆,进犯广州。157师奉命由潮汕开往惠州截击敌人,当时没有车运,只凭
两条腿赶路。先头部队尚未抵达河源,敌人已经长驱直入广州。广州失陷如此之速,主要原因在日军进攻京沪
时,蒋介石把广东部队调走了四个师和一个旅,削弱了广东方面的抵抗力量;同时因为余汉谋对敌人的估计错
误,部署失当。这样,就使南中国的门户——广州,很快沦于敌手。
广州失陷,157师乃转进新丰、翁源,把守险要,防止敌人继续向北进犯。就在这个时候起,157师归入
62军建制。至此62军才正式成为一个军,统辖152师、157师两个师。
二、第一次粤北之役
1939年九、十月间,占领广州的日敌,分兵三路北犯,企图夺取韶关。它的左翼一路为104师团,采取
佯攻,沿铁路向北缓进,吸引我军集中更多兵力来对付它。右翼一路(似是主力)经吕田、梅坑向翁源迂回。
中路经良口,白沙向翁源急进。采用这样的大包围、迂回,企图消灭我粤北前线部队后,进而占领韶关。尽
管敌人的战略战术,运用得怎么的巧妙,它的阴谋,终归为义愤填胸的广东军民所粉碎。这是广州沦陷后,
在粤北与敌人作大规模的会战的第一次。
当敌军左翼沿铁路北进至银盏坳时,首先就碰到我152师的抵抗,经过几次激战,敌人继续向源潭推进。
这时157师即奉命开往青龙岗(源潭之东)对敌迎头痛击。经过三日三夜激战,敌我伤亡均大。是役我军在
战术上比较突出的收获,就是157师的470团以两个连,夜袭鲜水坑敌炮兵阵地成功。鲜水坑是在这个战场里
面最高的一个高地,在这个高地上,敌人布置了一连炮兵,俯瞰战场,对我军威胁甚大,于是该团决心把它
消灭。夜间派两个连向该高地袭击,结果歼灭敌军数十人,毙敌中尉一员,毁敌炮四门,在战术上取得了一
次小小的胜利。亦因为有这次袭击,俘获敌人证件,才明确在这方面作战的敌军为104师团。可见当时的情
报工作,做得十分差。
敌军104师团,的确是相当顽强的,它在敌军协同下,故作缓慢、逐步地推进,并有意把先头部队突出去,
显示弱点,以引诱我调集大军主力向它包围歼灭。果然,那时前敌总指挥缪培南看见敌人弱点,即集中四个师
(152、157、158、187)兵力,向该敌围攻。不料这边正准备围歼敌人的时候,而敌军主力一中路和右翼已
突破良口、吕田,分路向翁源急进,已经遮断了前线部队的后方连络。12集团军在三华的指挥所亦准备马上撤
退,余汉谋当即命令前线部队向北突围逃走。
在这个战役的前一个月六十二军军长已由原157师师长黄涛升充,当接到余汉谋电话,着率领62军迅速突
围北撤的时候,黄涛考虑突围北撤是下策,乃建议:①敌倾巢北犯,我乘夜直取广州。②向牛背脊、吕田攻击,
拦腰打击敌人。结果余汉谋同意第二个建议,话说完之后,三华指挥所即撤走。这时62军已成为独立行动,即
从佛冈经水头乘夜向牛背脊、良口前进。当时部署以152师攻良口(阳动),以157师攻牛背脊。先头部队470团
选定,157师选择拂晓攻击,一举歼灭牛背脊敌守军,绝断敌军后方联络。正拟继续向吕田攻击之时,前敌总指
挥缪培南收容了158师、187师和154师亦不向北突围而向东靠近62军,这时军队集中既多,遂计划转向北攻。
这时,敌军乃知道牛背脊被我攻下,各方联络被截断,而且集结在他主力后背有我军的五个师,敌酋非常恐慌;
更兼在翁源遭遇我由其他战区调来援军的抵抗,敌军遂怆惶分路日夜兼程向广州逃窜。这次战役侥幸地得到胜
利结束。
日本鬼子残暴成性,所经过地方,蹂躪不堪。沿途村庄不及逃的妇女,没有一个不被奸污。躲在树丛中的
男女老幼被敌机枪扫射,尸横遍野。夜间闭户熟睡的无辜百姓,被鬼子纵火焚烧,不少全家化为灰烬。更甚的
是日敌全不顾国际公法,残杀俘虏和我军不及撤走的伤病员,敌军的惨无人道,造成了民族的深仇,至今提起
鬼子,无人不痛恨彻骨。
三、第二次粤北之役
1940年4月间,广州方面敌人又发动第二次规模较大的对我前线部队的攻击。约一个师团兵力的敌军,向
从化、良口进犯,企图进出佛冈,包围歼灭我佛冈以南的守备部队。当时守备良口的152师(该师已改隶63军
建制,62军改辖151、154、157三个师)被敌军突破,敌正向良口以北推进。157师当下奉命迎击该敌,在望
到底、佛公坛(良口以北)与敌激战两昼夜,敌军在飞机协同之下,攻击猛烈,我军伤亡甚大,不得已逐次向
耀洞转进,但仍坚持最后抵抗。入夜大雨滂沱,北风骤起,前线士兵,艰苦战斗,终至击退敌人,取得最后胜利。
四、编突击军
经过一、二次粤北战役的考验,在12集团军方面,认为士气旺盛,战斗力较强的部队算是62军。因此,在
1942年蒋介石思量给予该军一个“突击军”的番号,以便随时调出广东。“突击军”顾名思议要有攻坚的武器,
如重炮、坦克之类;要有高度机动性——摩托化——汽车输送。62军当时情况如何呢?非但没有上述的武器装
备,而且经过一、二次粤北大战,精锐损失不少,新的血液还没有很好补充。原来隶属该军的154师已改属其他
军,改调158师隶属该军。但至1940年冬158师又改为后调师,调往罗(定)、云(浮)师管区去了。这样62军
仅有151、157两个师。装备呢?只是旧的一套,没有什么新的东西。美式装备吗?更没有份。
五、衡阳会战
1944年夏、秋间,敌人以10个师团的兵力,向湘、桂进犯。当长沙被攻破,衡阳吃紧的时候,62军即奉命
增援衡阳,到达衡阳后为李玉堂指挥,商定衡阳会战计划:以方先觉率领三个师坚守衡阳,引诱敌军围攻衡阳,
然后从外围以王耀武军、王甲本三个师、62军二个师夹攻歼灭敌人。这样的计划,未为不妙,可惜对“知己知
彼”完全失于研究,以致弄巧反拙,一败涂地,殊为可叹。
62军当即照计划执行,向祁阳方面转移。敌军开至,即包围衡阳。白鹤舖、潭子山、东洋舖等外围据点亦
均被占领,遂使62军回转来对衡阳西站攻击,感觉非常吃力。当该军奉命向衡阳西站夹击敌人之时,首当其冲
的就是白鹤舖据点,敌人以一个联队守备。该军即命151师攻白鹤舖,而以157师佯攻潭子山。无奈据点工事坚
固,一时难以攻下,该军乃采用钻隙战术,即放弃白鹤舖不攻,命151师即绕攻东洋舖,占领了雨母山(衡阳南
侧)。这时即又抽调157师向衡阳西站攻击,进抵西站与衡阳守军呼应,互闻枪声。但可惜此时王耀武与王甲本
部队未能依时赶到,贻误战机。各据点敌军乘机蜂出,纷向62军包围上来,该军不得已撤到洪桥附近,伤亡
甚重。但蒋介石想借刀杀人,仍再三电令62军继续孤军向衡阳西站攻击。该军一连经四十七天的战斗,伤亡惨
重,筋疲力竭,不得已退守洪桥。这时王甲本军才到达接替62军的防线。就在这个时候衡阳的守军已做了可耻
的投降,62军遂与王甲本军联系分两路向柳州转进。
六、赴越南和台湾受降
桂林、柳州相继失陷,62军转移至桂西的田东、田阳一带整补,就在这时,蒋介石调他的嫡系部队95师归
入62军建制。95师师长眉云(段澐)是老蒋的亲信,这一来好明显负有监视的任务,并从中进行分化活动。该
军军长黄涛也心中明白,因此,黄、眉之间的矛盾产生并日益尖锐。眉之为人,平日恃势欺压部下,师内有一
个广东籍的团长,因事,眉欲撤他的职,他非常不满,联合其他两个团长,向军部告眉,欲借黄力搞垮眉。黄
恨眉,告眉正合孤意,遂联转往陈仪(陈当时任台湾省主席兼警备总司令,62军为他指挥)。眉亦勾结62军一
些中级军官,搜集黄的罪状,直接告到老蒋。互相攻讦,结果还是黄涛失败。这是当然的,因为黄不是嫡系人物。
1945年8月敌人宣布投降,时62军驻在田阳与越南毗邻,因此奉命开入越南受降。同年11月由海防开赴台
湾受降,部队分驻台中、嘉文、台东、台南、高雄。
七、部队整编
1946年六七月间,62军在台湾整编,在准备整编之前,蒋介石即电召黄涛赴重庆晋见,但黄到了重庆两个
多月,还没有机会见到老蒋。这事奇怪了,既然电召他来,为什么又不接见呢?而就在这个时候,部队开始整
编,这不是调虎离山之计?还是什么呢?部队整编,军改为整编师,师改为整编旅,一共缩减了三个团。属于
地方性部队极力压缩,而蒋嫡系部队则乘机扩充并且巧立名目,组织什么青年军,暂编军、交警纵队等等。在
这种情况下,不由得引起62军全体官兵,心怀不满。更因黄涛被免职,激起亲黄派的愤怒,闹出一个小小的风
潮。突然发生快邮代电,号召62军占据台湾独立,并立即动员杀到台北去,捉着陈仪。一时震动台北,然而这
也只是愤恨者的一种呼声。
黄涛既免职,整编师师长遂成逐鹿。台湾警备总座参谋长柯远芳野心勃勃,极欲抓着这个军,做他的政治
资本。而陈仪则又想放他的旧部现任福建省某师区司令的李某,江防部又想另放一个人来。这样陈仪不得已将
这三个人连同当作陪衬的该军有资历的师长林伟俦,一共四个人提给老蒋圈定,老蒋为了平息众怒,鼓励士气,
以应付内战,不得不任林伟俦为该整编师师长。
八、开赴平津参加内战
抗日初得胜利,疮痍未复。1946年8月间,整编62军奉命由台湾开赴平津,在秦皇岛登陆后即参加一次冀
东以北大扫荡。从此开始与解放军为敌,给人民带来不少危害。直至1949年1月,解放军攻破天津,该军缴械
投降为止。
1948年初冬,62军东调援救锦州,参加锦西战役。锦州解放,该军即回守天津。这时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
部队正源源开入关内,解放平津,已成压倒之势。华北剿总傅作义初时尤欲作困兽斗,把军队布成一条长蛇阵,
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分兵坚守据点。当解放军围攻新保安时,傅作义即从北平调
动大军增援,因此北平感觉空虚,那时天津方面尚未发现敌情,遂调62军(欠76师)到北平以保安全。后来增
援新保安部队败回北平,62军即回防天津。当该军主力列车通过杨村后,杨村铁桥即被解放军炸断,因此157师
遂留在北平为傅作义直接指挥,该师后来参加了北平的光荣起义。天津战役开始当时守备天津的国军有62军(欠
157师)、86军、94军一个师,河北省两个保安师和一个天津市警备旅,及一些新编的兵员武器不全的部队共有
约13万人。凭藉坚固工事抵抗解放军的进攻。但几天内被解放军攻破,所有天津国民党军队全部缴械投降,62军
的历史亦至此告终。
军长张达
。曾经参加过参与第五次“围剿”红军和“两广事变”等。张达(1896年—1975年);原名长淦,字豫达,东莞城博厦人。家境清贫,幼年失学。后在塾师钟辉处煲茶、扫地,
得免费读书。钟辉对张达极为器重,以女儿许之。
辛亥革命前,张达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后入保定军校第六期步兵科深造。毕业后回粤,先参加讨袁(世凯),继而参加
北伐、东征陈炯明,从排长、连长升到营长。1928年,任三十二团团长。后在香翰屏部任旅长、副师长。1931年
陈济棠主粤,将第八路军改为第一集团军,原属扩编为三个军,张在第一军先后任第四师、第五师师长,参与第五
次“围剿”红军。“九一八”事变后,率师进驻惠、东、宝三县,兼任虎门要塞司令。1933年,升任第二军副军长,
次年,晋升军长。1936年5月,陈济棠发动“两广事变”,实行抗日反蒋。事败 后张达亦潜居香港。
1937年,抗战军兴,张达回到军界,被任为第62军军长兼琼崖守备司令,率部驻守海南。在任期间,曾没收铜制假
银毫弃于大海。1938年10月,广州失陷,张达回师西江,参加惠广战役。1939年秋,调任第十二集团军参谋长,率
部在五华一带阻击北犯日军。1942年7月,升任第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驻守西江战场。
1945年8月,张奉命与徐景唐到汕头、惠州接受日军投降。后任广州行营高级参谋,于1946年冬,申请退役。1948
年,任东莞明伦堂董事长。在任期间,关注莞邑文教、慈善事业,开办龙太行车公司,发展莞邑交通。解放前夕移
居香港,1975年在港病故。
黄涛军长(1900--1973)国军陆军中将。号肇坤,广东嘉应州镇平(今蕉岭县)高思乡程官村人,生于1900年10月
23日。云南讲武堂第15期炮科、德国陆军大学、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3期毕业。[1]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11师
炮兵营长,参加北伐,1927年任第4军11师中校参谋,在粤北阻击红军,并在战斗中升任第4军11师31团参谋长、代
团长,1929年任石井兵工厂副厂长,1930年赴德国学习,1932年8月回国,10月任广东南区绥靖公署参谋长,1933年
3月赴德国、捷克实习考察,1934年任石井兵工厂厂长,1936年7月任第157师少将师长,1938年4月任第65军157师
师长兼厦门警备司令,1939年9月任第62军中将军长,参加冬季攻势作战,1944年参加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抗战胜
利后赴台湾接受日军投降,1947年7月辞职,1949年8月在香港起义。后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常委。1973年12月17日病逝。
黄涛别字肇坤,蕉岭县人,1900年10月23日(农历)出生于高思乡程官部村一佃农家庭。祖父黄焕粦早年远涉南洋婆罗
州(属马来亚)谋生,一去杳无音讯,祖母李氏孤苦零丁,替人担运木炭抚养黄父钦其成人,娶母李氏生黄兄弟二人:
长子荣福(黄涛);次子熊川(于42年病故)。家无耕地,靠租种祖尝田,每年早六冬四纳租,一家数口靠冬种杂粮维
持生计。
5岁其父钦其亦赴南洋婆罗州做木工,12岁父因南洋难以谋生复返家园。14岁母李氏因家境贫寒,久病无力就医而故。
黄有堂叔父标其(祖父焕粦之侄 )在家务农,膝下无子,遂将黄于幼年时过继半嗣于其叔。
童年(6—11岁)攻读于程村蒙馆和肇剏小学。辛亥革命后乡人在龙丰宫合办一所高等小学——高思公学,1912年12岁
进公学,1916年毕业后考进蕉岭县中学,翌年因无力继续供读,回乡帮助家庭共谋生计。当时其父与叔父均从事木板
小生意,自己上山伐树然后锯成木板出售。黄经常深夜穿著木屐跋涉三十多华里的崎岖山路去收账。
1918年云南省督军唐继尧招募华侨学生,堂叔黄力生(高思公学校长)与招生代表曾稚南相熟,介绍黄赴香港见曾稚
南,冒充华侨生到昆明入伍。半年后(1919年)进云南讲武堂第十五期炮科,于1921年冬毕业,返回广东。
1922年春,孙中山先生派叶荃在韶关设北伐军大本营将校团,招收云南毕业生,黄遂赴韶关加入将校团,是年五月陈
炯明叛变,将校团解散。秋季许崇智到福州,黄赴福州在沈应时炮兵营第二连任中尉排长。1923年夏初随军返粤讨伐
陈炯明,因讨陈失利,部队分解,黄辞职。1924年在邓演达第三团补充营(营长余汉谋)任上尉营副官,是年冬调任
炮兵连长。1925年随军征讨沈鸿英、杨希闵、刘震寰、陈炯明,是年冬升任炮营少校营长。1926年随军南下海南岛讨
伐邓本殷,是年冬升任师部中校参谋驻防北海。1927年12月派往31团随军出发兴宁,与红军发生遭遇战,12月随军由
潮州赴五华与张发奎部第四军作战,因足部负伤,回家治疗。1928年夏归队,9月余汉谋任第一旅旅长,黄调31团任
上校团长,驻防南海。1929年5月桂系白崇禧进犯广东,随军在清远与桂军作战,桂军战败溃逃,7月黄调往石井兵工
厂任少将副厂长,9月回原籍与妻王氏碧莲结婚。在任职期间因对厂中废料(废铜、废铁)处理一事与厂长黄骚意见分
歧:黄到任后将处理废料的钱,一违过去个别人饱装私囊的惯例,给在厂职工人分一份,引起黄骚反感而在陈济棠跟
前诸多非难。1930年黄被调离该厂到伪总司令部任少将参事。由于对陈济棠的腐败无能和封建迷信思想的不满,于是
年12月申请离职到德国柏林留学。1932年8月因生父钦其、叔父标其相继病逝,返国奔丧。10月陈济棠派黄到南区绥
署(在海康)任参谋长。1933年3月陈济棠为改良军械装备,派黄再度出国赴欧洲见习,曾先后考察参观了十多国(捷
克、法国、瑞典、土耳其……),1934年返国,8月升任石井兵工厂厂长,对工厂实行改革,任用专家,工程技术人员,
对军械产品进行了改良。1936年陈济棠在白崇禧的怂恿下,不顾国家民族利益,加紧与日本军方代表勾结,欲假抗日之
名,派兵北上袭取南京,取代蒋介石地位,妄图实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野心。当时广东各级将官在不愿做亡国奴
的爱国心驱使下,发起了倒陈运动。黄与李洁之、张健等人亦先后前往香港发表反陈的公开信,参与了这一运动。7月
陈济棠被迫下野,余汉谋任国民党第四路军总指挥,是年冬黄调离兵工厂,任157师师长开往闽南驻防。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日寇入侵华北,抗日战争开始。8月157师奉命派出一个旅进驻厦门,黄兼任厦门警备司令。
为防止日寇登陆,黄下令在沿海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加紧训练了禾山民兵。9月共产党闽西南军政委按照党中央指
示,派出邓子恢与黄谈判,达成了军事上合作抗日的协议,从而接受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8年春157师移防
潮州,师部驻防揭阳汤坑一带;“471”旅驻防潮安、澄海、潮阳一带;“469”旅驻防普宁、海陆丰一带。是年6月日寇
海军陆战队侵入南澳岛,守军地方保安营营长罗静涛怯敌不战而逃,黄在组织军事法庭对罗审判枪决后,召开了军事
会议,决定了以第九区自卫团第四大队洪之政部为先锋,“940”团第一营为主力,合称“义勇军”收复南澳岛。7月
派出师参谋长李宏达和“940”团团长李友庄率第一营进驻海山,部署收复南澳岛的战斗。营长吴耀波率义勇军战士五
百多人渡海,一举克复南澳县城隆澳,打响了广东抗日第一仗。义勇军在南澳浴血奋战二十多天,歼敌五百余人,挫
败了敌寇的嚣张气熖,推迟了日寇进犯潮汕大陆的计划。10月157师奉命开往紫金,原拟策应惠州守军(151师)作战,
因151师不战而溃,15日失惠州,21日广州沦陷。157师遂奉命由连平经新丰抵佛岗驻防,转战粤北。1939年11月黄升
任国民党62军中将军长,其时正值广州之日寇倾巢北犯,集结三个师团兵力和海军陆战队坂田旅团,分左右两翼包抄企
图夺取曲江。我方参战的是广东12集团军所辖的62军、63军、65军。62军主力负责截击良口、牛背脊之敌,将进犯的
敌寇兵团拦腰截断。在民族义愤的激励下,全体官兵敌忾同仇,在当地民众配合下浴血奋战,终于在良口、牛背脊将
敌寇拦腰截断,在我方猛烈的攻击下,敌人战线崩溃,伤亡惨重,尸横遍野,最后仓惶逃窜,这是粤北第一次大捷。
其后62军曾先后防戌佛岗、英德、仁化等地。1942年适逢旱灾,军部组织各部队搞饲养、种植、开掘鱼塘,在英德开
辟了一垦荒农场——大镇农场。1944年6月奉命入湘,62军与79军、74军负责衡阳外围战斗,62军向衡阳西站突进,
到达西站后受到敌寇围攻阻击,在马鞍山、铁关铺一带与敌展开了猛烈的战斗,连续奋战四十多天,因粮饷弹药接济
不上,伤亡重大,后因方先觉部在衡阳城内投降,62军遂向湘桂铁路以北山区转进,取道龙盛、义宁,于10月到达郴
州进驻田阳。在62军军部驻田阳期间,伪中央为监视黄遂以增拨兵力为名,派95师并入该军(95师师长段澐是军统特
务),这是蒋介石为分化控制62军而插入的棋子。
1945年7月黄奉命赴重庆参加伪将官第三期受训。开学仅十余天,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校学员纷纷返防。陈仪(陆
大教育长,后为台湾省省长)派出王俊生找黄,征求“将62军开往东北”的意见。黄表示:“62军是广东部队,往东
北一切都不习惯。抗战八年!结束后我什么都想不干了。”后来,伪中央决定把62军调台南高雄。其时,该军正奉命
进驻越南河内、海防,黄即赶回海防接受日寇投降。当时越南民主共和国尚未独立,以胡志明为首的反法民族武装力
量在海防设有办事处,黄密令驻后海(离鸿基煤矿不远)的“453”团,将日寇投降缴获的弹药仓库,由越南民族武装
部队去搬取,事后谎报失火,秘密纵火焚毁了该仓库。为此胡志明主席曾赠送黄两个银碗作为纪念(51年家乡土改时
遗失)。同年11月底62军奉命由海防涂山乘美国第七舰队兵舰开往台湾,在高雄左营登陆、军部进驻台南,所属151师
驻高雄;157师驻台中;95师驻嘉义,均负责接收工作。
1946年2月上旬蒋介石来电令黄赴重庆见他,16日黄抵重庆,蒋拖延至5月16日才召见。蒋对黄说:“你不必回台湾,
我另派人去接,也不必回去亲自交代,如还有什么事可去见辞修(陈诚)。”黄说:“好。我身体有病,也想休息一
下。”于是蒋派段澐去接任,遭到军内将官反对没有接成,后派林伟俦才接上了62军军长职务。随后林伟俦率领62军,
开往天津参加内战。由于黄对蒋的内战政策不满,不愿率部开往北方参加内战,就这样辞去了军职。同年7月黄经上海
返回广州。1947年张发奎、余汉谋(广东绥署主任)曾先后委黄为行辕中将高参,但均被黄辞绝。另一方面黄密令将
原大镇农场所存枪支弹药,移交给当地的共产党地方武装部队。
黄辞去军职解甲归田后,曾与家人居住汕头(45年间在商业街购有房一间,后拍卖)、广州(租赁他人房屋)、仁化
(38年间购有菜园一所,土改时归公)等地。当时李济深曾先后两次派梁占元、黄德维来汕头、广州等地动员黄到香
港加入民主统一战线,但因其时子女众多,年岁尚幼,且抗战多年积蓄无多,虽购有几所房产,但面对通货膨胀金融
贬值,经济亦感困乏,故未成行。1949年广州解放前夕,卫戌司令李极兰欲拘捕黄,当时在司令部的少校情报科员张
爟炎(原系62军搜索营营长)得知后,匆匆前来报讯,黄即及时离穗往香港。广州解放后偕叶道英、李洁之等人同乘
江南轻便车回穗,并拜会省主席叶剑英。
解放后蒙政府关怀和照顾,1952年参加了湖北武昌中原大学政法学院学习,1959年又由省政协派送到北京中央社会
主义学院学习。从1955年以来历任省政协二、三、四届委员、常委委员。1957年在周总理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
号召以后,黄曾在广东广播电台发表谈话,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召唤台湾旧属军政人员早日回归祖国怀抱。藉此使自
己短暂的有生之年,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薄尽绵力。
1973年11月因病留医中山医学院,在重病住院期间,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张泊泉、副部长张彬等同志曾前往医
院探望,后因治疗无效于12月17日逝世,终年73岁。黄病逝后广东省政协组织了“黄涛先生治丧小组”,组长张禄
村,副组长张彬、罗明,并于12月21日在广州殡仪馆礼堂举行了追悼会,悼词中指出:“黄涛先生早年参加了孙中
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胜利后,不满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发动新的内战,毅然脱离了反动阵营。解放后,黄
涛先生从香港回到祖国怀抱……二十多年来,黄涛先生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努力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时
刻关怀思念仍在台湾的故旧,盼望早日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统一,并为此做了不少工作。”
林伟俦军长
1925年7月,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在广州文明路广东大学招生,林伟俦前往报考,幸获录取。入校时林伟俦被编入入
伍生第二团一营四连三排七班。
1925年10月,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经测验考试,林伟俦合格,升入军官学生,编入军官第二团二营五连。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各军在东较场举行北伐誓师暨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举行毕业典礼。毕业典礼过后,林伟俦
领到了“本校第四期学生林伟俦按照本校规定步兵科教育修学期满,考试及格,特给证书”的毕业证。
林伟俦毕业后先后在国民革命军八个军内担任连长、连党代表、排长、班长、或战斗骨干等基层领导职务,参加北伐,
亦有分配到其他机关或群众团体。
1927年林伟俦升任十二师三十四团一营四连上尉连长。
盘踞江西的军阀孙传芳,为了声援军阀吴佩孚的失败,派了号称十万工农部队倾巢进犯湘、鄂。北伐军总司令部为了
迎击来犯之敌,乃于武昌攻下后,急调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入赣作战,林伟俦随第四军十二师入赣,于江西德安马回岭
之役,挫败孙传芳军阀部队,国民革命军锐不可当,革命洪流,迅速发展到长江流域。
江西战局平定后,1927年初林伟俦随第十二师返回武汉,驻防武昌整训。
1929年底,林伟俦和几位同事先到香港学了短期法文。1930年1月,他们几人联袂从香港乘法国邮船启程,抵达法国,
考入了法尔曼航空学校学习飞行技术。开始由教官带同两人飞行,后又进行单独飞行,经半年学习,1931年6月林伟俦
经单独飞行考试及格,由法国航空部发给毕业证书。由原航校保送入赫水机航校,继续学习水机飞行技术,到1932年6
月,经考试及格,再获法国航空部发给的毕业证书。1932年9月他决定回国效力。
1933年春,林伟俦分配到广东空军第一队任飞行员。
1934年3月林伟俦到第一教导师工作后,先负责巩卫广州,后到广东南路做些绥靖工作。1935年林伟俦升任第一教导
师四团上校团长,驻防广东西江肇庆等地,负责维持当地治安。1936年林伟俦任一五九师四七五旅少将副旅长兼九五
团团长,驻防粤南北海、合浦一带。
1937年6月,全面抗战前夕,林伟俦奉召参加庐山军官训练团第四期受训。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林伟俦奉命率一五九师四七五旅为先遣部队,日夜兼程开往上海。连夜进入上海大场和刘
家行接替友军阵地,林伟俦左腿中弹受伤,后升为一五九师四七五旅少将旅长兼九五0团团长。
淞沪战场撤退后,林伟俦率领该部撤退到无锡附近,部队还末及集中整理,即奉命防守无锡至江阴第二道国防线,
他率一五九师四七五旅星夜赶到防地,沟筑工事。后升任整编六十六军四七五旅少将旅长,配合友军守备南京。接
防雨花门、水西门、中华门一带城防线。后伟俦果断地带领部队冲出太平门,正与由紫金山窜来敌军发生遭遇战,
部队猛冲猛打,冲破敌军截击,继续前进。行了十多里,至麒麟门附近,又遭遇了强大敌军重重包围截击,后部队
进入了山区,沿深林小路继续前进,达了九华山。林伟俦由于右腿受伤未愈,他将部队交由副旅长带领,自己转到
武汉医治。随后,林伟俦得到国民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和证书。
1938年6月-10月,参加武汉会战的庐山和万家岭战斗。林伟俦率部坚守沙河和马回岭一带高地。
1938年12月1日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开赴吉安集中整补,后经赣州回到广东。返抵广东后,林伟俦任国民革命军
第十二集团军一五一师中将师长,驻新丰梅坑整训。
1939年冬,伟俦指挥一五一师与友军,取得粤北会战第一次胜利。
1940年5月,日军又以兵力4万多人向粤北发动第二次进攻,当敌军窜至英德青圹及翁源三华后,遭到一五一师等
部迎头痛击,就不敢前进,敌军骡马及部队纷纷南退。一五一师趁机攻击南退之敌,夺回吕田、丹竹坑、龙头、
地派等地,牛背脊、良口之敌,亦纷纷退回广州。历时一个多月的第二次粤北会战结束。
1944年率队入湘解衡阳之围,不久,衡阳近郊敌人又结集重兵七个师团,再向衡阳进攻,衡阳陷落。国民革命军
第62军遭敌包围,情况危急,迫得向湘西武冈转移。
1944年间参加桂柳会战,林伟俦指挥该部占领红水河北岸的石龙、双松、正隆、大湾一线阵地。
由湘入侵之敌,陷全州、桂林后,柳州受到两面夹击之势,抗日战争第四战区司令部由柳州转移到贵州金城江
地区。六十二军奉命守忻城、嘉仁一线。后敌人西进,攻陷了金城江,四战区司令部再迁广西百色,六十二军又
奉命从忻城转到都安,在平治、田阳地区待命。后敌企图经果德侵犯百色,六十二军奉命阻击。林伟俦在当地农
民引路下,派出得力部队,轻装从左翼爬上石山小径,迂回果德县城之背,包围侧击该敌,打得敌人狼狈逃回武
鸣。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告无条件投降,8月20日,林伟俦率领该部从广西靖西出发,跨过中越边境进入越
南茶岭、重庆府,当时尚有小股敌人仍在顽抗,随即遭到一五一师迎头痛击,大部日军纷纷向谅山逃窜,伟俦果
断指挥该部跟纵追击,进抵谅山、北宁、河内、海防、康海等地区,着令日军徒手集中河内、海防郊区,解除武
装,把武器就地入库封存,派人看守,听候遣送。9月28日,中国受降官卢汉飞抵河内,受降随即结束。接受日
军39000多人投降。
越南受降结束后,六十二军奉令继续赴台湾受降。
1947后春林伟俦升任六十二军中将军长、天津警备司令、津浦铁路北段护路司令兼津沧绥靖区指挥官,下辖一五一师、
一五七师及七十六师,归华北“剿总”傅作义指挥。
1948年9月,林伟俦率六十二军从秦皇岛开往葫芦岛参加支援锦州之战。。
10月14日,林伟俦率六十二军残部撤回秦皇岛。
在辽沈战役结束后,林伟俦率领赴东北援锦失败撤回的六十二军,初驻唐山附近的芦台、汉沽,1948年11月张家口、
新保安战事告急之际,奉调至平绥线。1948年底当解放军迫近天津时,又奉命率六十二军由平绥线调到天津,并提升
为十七兵团副司令、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在天津战役中被俘。
1961年冬蒙中央人民政府第三批特赦释放,给予公民权。
林伟俦获释后,积极向有关部门申诉,认为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发起总攻天津后,是日下午当天津守城司令陈长捷
接到华北“剿总”傅作义的指示,命令天津守军立即停止抵抗后,自己即遵命转达全城守军立即停止抵抗,放下武器,
所以自己不应以战犯对待。有关部门把他的申诉意见转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审核、查处。1986年9月13日
最高人民法院以(86)刑再字第72号令,宣布对林伟俦不以战犯对待,并撤销本院1961年度赦字第六号对其以战犯特
赦的通知书。
1962年春,林伟俦获释回到广东,中央统战部安排他在广东省政协任文史专员。1976年春,他受广东省政协邀请,
任第三届特邀委员,1978年春至1980年春,任广东省政协第四、五届常委,积极参政议政。1980年冬,蒙中央有
关部门批准,到加拿大定居,与家人团聚。
1998年春,林伟俦在加拿大多伦多逝世,享年93岁。
练惕生副军长。清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十月十一日出生于武平县岩前城练屋。幼时家贫,父亲练成光去南洋谋生,
靠母亲钟月秀挑煤维持生计。
练惕生18岁入广东蕉岭中学读书,一年后与同乡莫希德一起考取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在那里他结识了叶剑英。毕业后
到广东曲江将团军官学校受训。国16年12月,叶剑英部参加广州起义时,练惕生正好告假回家探望母病,返回驻地时
部队已转移。他逃到香港,经人介绍在新加坡当了二年教师。后受莫希德、黄涛邀请,回国任粤军二十五师参谋处长,
不久任第三军第七师二十团团长。民国25年提升为一五七师四六九旅旅长。同年冬,蒋介石为消灭在闽西坚持游击战
争的红军游击队,命粤军一五七师、一五八师入闽,练惕生旅由潮州移驻龙岩,接替蒋鼎文部第二师负责的龙岩、宁
洋、漳平、华安“防务”。驻龙期间,练惕生曾多次指挥围剿红军游击队,给红军游击队造成一定损失。
1936年冬,蒋介石为消灭在闽西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命一五七师、一五八师入闽“剿共”,练惕生旅移驻龙
岩,接替蒋鼎文部第二师负责的龙岩、宁洋、漳平、华安“防务”。驻防期间,练所部曾几次与红军游击队发生小规
模军事摩擦。不久,经邓子恢多次做工作后,练惕生开始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扎根于工农之中,深得群众
拥护,由此便从积极剿共转为消极应付。
1937年5月,中共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表《致国民党粤军公开信》和《致各界人士书》,提出“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主张,震动了粤军。练惕生得到报告后,态度鲜明地说:“谁愿打内战?我练惕生是愿意停战的。”他顶住重重压力,
安排中共闽西谈判代表邓子恢、谢育才进入龙岩城进行和谈,并签定停止内战的协议,打开闽西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局
面。和谈成功后,他派员送邓、谢出城,还拨出了3 000发子弹赠送红军抗日。
七七事变后,练惕生率四六九旅开赴厦门前线严密布防,并兼任厦门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决心与胆敢侵厦的日军血战。
他在禾山、五通和同安澳头分别构筑第一、第二线国防工事,建立或加固文园山、鼓浪屿、胡里山炮台、屿仔尾炮台
的防御工事,增设从何厝至曾厝的炮兵防线和市区的避弹墙,他亲临军事要地,鼓舞官兵斗志,还在禾山组织起?1000多
人的民兵团协防,扣留厦门要塞司令林国庚,将鱼肉厦门人民的海军陆战队两个营缴械;遇到日本浪人欺侮平民就枪决,
一发现日舰就轰击,并接收停泊在鼓浪屿的一艘日本小电船,监视日本领事馆的非法活动,也不允许美国军舰借故恣行。
他还团结包括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为首的二三百名社会名士和爱国的大中学生,经常组织讲演会,激发民众抗日情绪,
改变厦门的社会风气。他的这些爱国行动得到厦门人民的积极支持和拥戴。厦门抗敌后援会组织市民慰劳练旅,菲、
新、马华侨及澳门同胞也先后派团前来慰问。
1938年1月,一五七师奉命返粤,练升任副师长。广州失守,练部移到粤北英德、良口一线布防。在粤北几年中,练率
部多次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血战,他参加和指挥的粤北阻击日军北犯两次战役,均获大胜,声震华南。他因此提升为一五
七师少将师长,并获“海陆空军甲种奖章”和“干城勋章”。由于战功显赫,不久,他又晋升为六十二军中将副军长。
1944年6月,日军4.5万人围攻衡阳,方先觉的4个师在衡阳被日军包围,情势十分危急。
练惕生奉命率1万余人日夜兼程前往解围,与围攻之敌展开厮杀,方先觉部终于成功突围。
不久,练率部转往桂柳铁路沿线与日军作战数月,阻击从越南广平、那岑方向来犯的日军。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练惕生率六十二军急驰越南河内接收日军投降。12月,又奉命去台湾,在高雄、台南、台东等地
接收日军投降。次年夏,将20万日军遣返日本。1946年夏,蒋介石命令六十二军北上秦皇岛参加“剿共”。练惕生厌倦兄
弟阋墙之争,于次年自请退役,回到广东。此时,练惕生对蒋管区的现实日益不满。1949年4月底,练接替李汉冲任龙岩
专员兼保安司令。他和李汉冲、傅柏翠密约,于5月1日在上杭郭车秘密召开岩杭武永连各县县长和省保安四团团长参加的
“郭车会议”,部署全区武装起义。22日,由傅、李、练三人领衔向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发出起义通电。练出任闽西义勇军
临时行动委员会副主任兼司令员。起义后,指挥起义武装截击窜逃本区的国民党刘汝明兵团,进攻长汀和永安,牵制国民
党一个军的兵力。由于起义,练惕生被国民党开除党籍,撤销专员职务,取消奖章勋章,被悬赏10万银圆通缉,房屋被烧
毁。1949年7月,义勇军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纵队闽西南联合司令部,练被任命为副司令员。边纵领导铁坚写信赞
扬他说:“兄率部与蒋胡匪军搏斗,历尽艰难,这是人民不忘之事,请兄继续前进,配合大军全歼境内残匪,功上加
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称赞他是“起义人员的榜样”。叶剑英也写信勉励他。
1950年10月起,练惕生先后担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农工民主党福建支部主任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福建
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福建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等职。他真诚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工作
积极,认真负责,办事快捷,为福建省体育工作做出了显著成绩,为巩固和发展农工民主党做了不少工作。
练惕生关心家乡公益事业,诚恳待人。早年捐资兴办武平灵岩中学。民国30年,《武平县志》主纂丘复生活困难,他主
动给丘汇款2000元。解放后捐款支持家乡办剧团。平时回乡,便服简从,找他办事,他都热情接待。
在“文化大革命”中,练惕生受到冲击。1967年1月13日在福州去世。1979年3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为他补开追悼
会,叶剑英、叶飞、全国政协赠送花圈,表示悼念。
六十二军157师与“何鸣事件”
1937年,闽南红军游击队接受六十二军157师改编,领导人何鸣后逃脱。经共产党方抗议,国方发还了少量人枪了事。
这位何鸣后来不见于新四军中,那他后来如何呢?
何鸣(1903~1938年),原名何君熙,广东省海南岛万宁县(今海南省万宁县)人。大革命时期,参加海南农民暴动。暴动
失败后受敌通缉,出走新加坡,从事工人运动。他原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员,民国16年(1927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员。
民国20年,何鸣由海外调回国内,进入闽南游击区,先后在漳州南乡北乡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发动农民参加农会,组
织农民打土豪,杀捐棍,除侦探,开展游击活动,开辟游击区域,工农游击队发展到近200人。
中央红军入漳后,何鸣受命到靖和浦中心区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民赤卫队,又在小山城、龙岭、车本、三坪、山前、
龙溪圩、黄埔厝、上坪庄等地建立革命委员会。此时闽南革命武装达到800多人。民国21年5月,何鸣任红三团四连指导
员,带领连队到漳州南乡工作。在和张贞部战斗中,他总是奋不顾身,亲临前线。6月,红三团政委王占春阵亡,何鸣
继任红三团政委。
民国21年底,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改组,何鸣任中心县委书记。民国23年8月,中共闽粤边区特委正式成立,何鸣被选为
常委,负责军事工作。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何鸣与黄会聪、何浚、张长水等人依靠群众,多次粉
碎敌人的“围剿”。民国25年6月,张长水在云霄白泉村战斗中牺牲,何鸣又兼任红三团团长。同年冬,特委书记黄会
聪到上海寻找中共中央汇报工作,何鸣代理特委书记。
民国26年5月间,何鸣根据南委指示精神派王祥(即卢叨)与粤军一五七师进行合作抗日的谈判。首轮谈判结束的当晚,
何鸣率部分特委机关人员转移,在平和白沙小树林村过夜,被一五七师部队突袭捕获。何鸣自称是和谈代表,特委从
斗争策略出发,声明何鸣等人是特委的全权谈判代表,对一五七师扣押我和谈代表提出抗议,经10来天的交涉,何鸣
等人才得释放。
民国26年6月23日,特委和红三团于平和高坑陈家祠召开干部联席会议,会上讨论研究协议条款和部队整编事宜。
与会人员争论特别激烈的是部队整编地点要不要离开根据地。何鸣认为下山去才能扩大影响,并以谈判破裂责任该
谁负相威胁,主张将部队开入漳浦县城。特委曲徇何鸣的意见,派遣他继续与一五七师谈判,并于6月26日正式签
订《政治协定》。
7月初,红三团部队向漳浦出发时,姚铎从香港赶来,向何鸣传达南委不许部队开离根据地的指示,何鸣以南委不了
解情况,拒不接受南委的指示。
7月14日,红三团进驻漳浦县城关孔庙。中共漳浦县委朱曼平通报何鸣,一五七师要缴红三团的枪,何鸣认为他
是“庸人自扰”,毫不理睬,也不将情报转告卢胜、王胜等其他负责人。
7月16日上午,红三团在漳浦县城体育场集中,一五七师早已重兵包围体育场,强制红三团放下武器。何鸣发令,
大家要服从命令,不得乱动,等候党中央处理。就此,红三团近千名指战员被迫解除武装,酿成重大的“漳浦事件”。
当晚,卢胜等人率部分干部、战斗员潜出孔庙,奔向清泉岩集中,再建红军。
一五七师委任何鸣为粤军一五七师政训处附员,尔后改任侦缉队长,随军到厦门抗日前线,负责收集日军情报。
民国27年初,经组织动员,何鸣设法离开一五七师,到皖南新四军,在二支队政治部工作。新四军军部根据南委
的报告,认为何鸣对“漳浦事件”负有全责,并擅自在国民党军队任职。在新四军深入敌后特定的战争环境中,军
部军法处奉令于民国27年6月在皖南泾县云岭将何鸣处决,时年35岁。
“何鸣危险”的由来
高家凌
何鸣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和红军游击队的主要负责人,原本并不特殊,然而
1937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
提出要注意“何鸣危险(被国民党包围缴械的危险)的警戒”后,何鸣因此而名声大噪,成为上了《毛泽东选集》
为数不多的中共福建党史人物之一而入了另册。
何鸣,原名何君熙,海南万宁县人。1903年出生,192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在家乡从事革命活动,
曾任共青团万宁县委书记等职。在国民党反动派对海南岛革命者进行大搜捕时,经党组织批准,一度前往南洋,
继续从事工人运动。上世纪30年代初,辗转来到厦门、漳州等地参加革命斗争,历任闽南红三团连政委、中共漳
州中心县委书记、闽粤边区特委常委、代理书记和红军游击队主要负责人,为闽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闽粤边区
游击战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1935年秋开始,闽粤边特委书记黄会聪根据时局的变化和中央有关指示精神,率先在闽粤边区提出开展下
层反日反帝的统一战线工作。1936年4月,他在《战斗》报上发表《福建危机与党目前紧急任务》一文,更直截
了当提出要“在反日旗帜下团结起来,开展广泛的民族战争”。随后,他和何鸣等把边区红军改为闽南抗日支队,
并组建漳州抗日义勇军。同时提出不再捕捉富农和争取国民党下层官兵的策略。这些在南方各游击区中,实属首创。
1936年10月,黄会聪北上上海、北平寻找党中央汇报工作,由何鸣代理特委书记。何鸣秉承黄会聪关于开展
抗日统一战线的宗旨,进一步调整对敌作战的方针政策。1937年2月,他通过平和县高坑乡溪头保保长赖光辉弄到
一些国民党报刊,从中获悉蒋介石已经公开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他当即召开特
委扩大会议,决定给国民党闽南地方当局和驻军一五七师写信,表明特委和红军游击队对抗日的态度,同时请赖
光辉等3个保长牵线,争取尽快与粤军一五七师接触,并及时地向上级党组织——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南委)
报告。
3月5日,南委向特委发来指示信,要求“红军和粤军联合起来,一致抗日,保护福建或闽南”,并给出了具体
的谈判内容,主要有:红军游击队停止游击活动,名称可改为抗日讨贼军,在抗日行动中可受粤军指挥,红军给养
要能得到保证等。而粤军一五七师对闽粤边特委“合作抗日”的主张和行动则置之不理,仍不断对红军游击队发动
军事进攻,执行其上峰要求于5月底前彻底“肃清”闽粤边红军游击队的计划。
在这种情况下,何鸣一方面率领红军游击队坚决反击敌军的进攻,维持了军事上的相持状态,一方面在闽南城
乡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使闽粤边区抗日爱国群众运动风起云涌,日益高涨,粤军一五七师一部分中下层官兵的
抗日情绪也被激发起来。面对闽粤边特委的政治攻势,一五七师上层眼见5月底彻底“清剿”红军游击队的计划无法
实现,便指令其平和驻军营长钟定天接受谈判,但密令“谈判不忘进攻”,耍弄起通过谈判达到其趁机如期“剿灭”
红军的阴谋。5月,一五七师派平和山内驻军一连长伍笃祺为代表,闽粤边特委派机关工作人员卢叨为代表,在山内
郭坑村进行首次接触谈判,但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几天后,何鸣写了两封信给钟定天,要求“双方不应互相残杀,发
生内战,应协力同心地站在同一战线上,争取国家的自由与独立”。钟定天读了何鸣的信后,大受感动,即向其师部
报告,望师部同意他直接与何鸣接触。一五七师师长黄涛接报后,同意钟定天的请求。正当钟定天与何鸣进一步商洽
时,何鸣等特委机关人员12人在平和山内白沙却遭一五七师李尚达营的包围,被全部押往漳州一五七师师部。
何鸣等人被捕后,闽粤边特委采取紧急措施,一面指定张敏代理书记,负责特委日常工作,一面全力营救何鸣等
人,公开宣布何鸣为特委的谈判代表,是正在进行谈判而被捕的,并通电抗议一五七师破坏和谈,要求无条件释放我
方谈判代表。
何鸣被捕后,与一五七师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质问一五七师:“我们共产党一贯主张抗日,从中央到边区各
县区都是如此,闽粤边特委已多次发表宣言,给你们写信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是众所周知的。我们枪坏、人
少,但抗日决心大,一向主张枪口对外;你们人多、枪好,不打日本专打红军算什么?”
国民党方面捕捉何鸣等人,企图破坏谈判的行径,遭到来自闽南各界人士包括一五七师内部一些官兵的反对。在
各方面的谴责和营救下,一星期后,何鸣等人被释放回来。6月中旬,特委派何鸣、卢叨正式作为中共闽粤边特委和红
军的全权代表,前往漳州,与一五七师代表、师参谋长张光前、参谋处长李宏达举行谈判。6月26日,何鸣代表特委同
一五七师代表陈浚(团长)在漳正式签订了合作抗日的政治协定。“6·26”政治协定的签订,是闽粤边特委、红军游击队及
闽南社会各界人士、粤军一五七师大部分爱国抗日官兵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的签订,标志着闽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
步形成。在具体条款中,双方都从顾全抗日大局出发,作了一些让步。协定签订后,立即得到闽南各界人士的普遍欢迎。
1937年7月2日,闽粤边红军游击队在平和小溪镇与一五七师驻军及平和地方商会、当地民众共同欢庆,召开“欢迎红
军改编国军合作救国大会”,各方代表均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何鸣的演说词及特委发出的《为改编红军一、三支队
及漳州人民抗日义勇军告闽南同胞书》为各地报纸登载,影响甚大。
至此,何鸣的革命生涯达到了顶峰。他顺应局势发展,审时度势地促成闽粤边红军和国民党粤军一五七师合作抗日,
勇立闽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潮头,是其一生的大喜之事,获得了闽南各界的推崇。
正当闽粤边红军游击队和闽南各界群众沉浸在合作抗日的喜庆氛围之际,国民党方面却在酝酿一场阴谋。国民党
第四路军总司令余汉谋等奉蒋介石密命,以“纪念第四路军成立一周年”、“慰问驻闽的粤军官兵”的名义,于7月14日
从广州专程飞抵漳州,策动一五七师师长黄涛采取非常措施,消灭闽粤边红军游击队。黄涛则提出用包围缴械的办法解
除红军的武装,并确定缴械地点和兵力部署,由驻漳浦的四七一旅为主,通知驻石码的九四二团赶赴漳浦协助,在漳浦
县城大操场实行缴械。
对于国民党当局的阴谋,以何鸣为代表的闽粤边区特委因缺乏国共合作经验,过于麻痹轻敌,而没有引起足够的警
惕,并作出有效的反应。对于一些异常情况,何鸣等以为已经签订合作协议,对方不会采取敌对行动,因此未采取紧急
措施保护部队,终致闽粤边红军游击队在没有戒备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
7月16日上午,一五七师以点名发饷和整训为名,诱骗红军游击队到体育场集合。当部队进入操场集合后,四七一
旅参谋主任陈英杰等人走上前来,声称现在国共合作抗日,红军游击队要进行训练,目前用不着武器,要红军官兵把
枪放下。至此,大家已察觉事态有变,立即拉开枪机,压上子弹,准备决一死战。
一五七师九四二团团长陈浚见势不妙,便指着埋伏在操场四周的火力点威胁说:“你们看,四周都是我们的部队,
枪要不要放下,你们考虑!”并要何鸣对大家的生命负责。广大指战员见此情景,更是义愤填膺,怒不可遏,卢胜、王
胜等示意何鸣组织武装反击。但何鸣没有同意,为了保全全体指战员的生命安全,他在向一五七师提出强烈抗议之后,
说服部队把枪放下,等候党中央处理,并自己带头把短枪扔在地上。大家见状,只好悲愤地跟随着扔下手中的武器。就
这样,在场的闽粤边红军游击队和抗日义勇军近千名指战员被国民党不费一枪一弹地全部缴械了,共被缴去长枪315支,
驳壳枪228支,冲锋枪30余支,轻机枪5挺,自动步枪3支,子弹10多万发。这就是国民党当局在抗日战争初期一手制
造的漳浦事件,亦即毛泽东所指称的“何鸣危险”。
漳浦事件后,何鸣和政训员吴金被扣留于粤军一五七师四七一旅旅部。因国民党当局看管很严,何鸣与组织失去了
联系。后来,何鸣被一五七师挟持到厦门,委为上尉附员,参与收集日军情报工作。半年后,中共闽粤赣省委派谢育才
到厦门寻找何鸣,但没见着。不久,何鸣听说组织来找他,设法脱离一五七师的控制,辗转回到闽西。“省委也没有怎
样追究以往问题,仍然分配一般工作给他做”。随后,安排在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工作,北上苏皖抗日前线。
这期间,闽粤边特委为妥善解决漳浦事件进行多方奔走呼号,使漳浦事件的真相迅速大白于天下。中共中央、毛泽
东对解决漳浦事件问题极为重视,从1937年8月至11月,毛泽东先后发出9封电令,指示博古、叶剑英、周恩来、张云
逸、林伯渠、潘汉年、张鼎丞等向国民党当局抗议,要其速将何鸣部人枪全部交还。经过党中央和闽粤边地方党组织多
方交涉,排除国民党当局的重重干扰,1938年初,终于迫使国民党福建当局归还300多支枪,放回部分被关押的人员。
从1937年6月至7月16日,何鸣经受了大起大落的历程,在厦门时心情非常痛苦、懊恼、沉闷,悔不该轻信一五七
师的许诺而丧失必要的警惕,致使闽粤边红军游击队遭受严重损失。同样令他苦闷的是,党内同志对他的误解,认为他
“出卖革命利益,换取高官厚禄,在厦门过逍遥日子”。就连他的妻子陈树莲,也不能理解他的痛苦,认为他丧失斗志,
给自己带来耻辱,而饮弹自杀。1938年1月10日,中共闽粤赣省委领导人方方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也说:“何鸣在漳厦
一五七师有许多派别想拉拢他,他又表现很悲观。我们为着最后挽救他,已着他由一五七师到我处,一面分配工作,一
面教育他。党籍问题,仍依闽粤边特委决定开除,并已要他做声明书及到本部中报告其自己错误”。1939年6月,何鸣
在新四军军部受到审查,但他始终“没有承认自己自首叛变,接受国民党条件,投降国民党”。直接参加审讯何鸣的见
证人、拘留所所长、解放后任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倪南山在1985年4月23日谈何鸣问题时如是说,“我们也找不到确
凿的证据”。但最后经新四军政治委员、中共东南分局书记项英批准,何鸣还是被处决了。
师长段澐 段澐将军,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北伐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参加过徐州会战、长衡会战、浙赣战
役、常德会战和桂柳会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段将军在“胜芳之役”、“固安之役”两次攻坚战中击溃敌军,得到了
“华北赵子龙”的称号,其麾下的国民**军第九十五师也享有“赵子龙师”的美誉,抗战胜利后赴越南、台湾等地参加
日寇受降仪式。194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爱国将军却于1952年突然被保密局秘密逮捕,关押了一年半之久,最终在没有经过任何正式审判
的情况下,于1954年2月3日被押赴刑场枪决。可叹可悲!!!
段澐(1905年-1954年),字湘泉,湖南衡永郴桂道衡州府(今衡陽市)人,1925年7月,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
1926年1月,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歷任黃埔軍校入伍生總隊第二團排長、區隊長。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十八師五十三團
連、營、團長,第一師第一團團長,第二十四師一一四團團長,第十九師參謀長,第五十二師一五四旅少將旅長。抗日戰
爭爆發後,任陸軍預備第三師副師長兼第二團團長,寶雞警備司令,軍政部第四新兵補訓處副處長兼敘南師管區司令,後
入峨嵋山中央軍官訓練團戰術研究班第三期、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三期,革命實踐研究院第一期深造;1942年9月,任
第一戰區第九十五師副師長,率部隨37軍軍長羅奇參加徐州會戰、長衡會戰、浙贛戰役、常德會戰和桂柳會戰。1944年
12月,任有「趙子龍師」美譽之稱的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五師師長;1945年4月37日,37軍番號被撤消,95師改隸62軍,赴
越南參加受降儀式,任召南警備司令。1945年10月,曾開赴台灣接受日軍投降,任嘉義警備司令。
1946年,受降事畢該師隨軍部赴華北,隸屬保定綏靖公署。1946年5月,62軍整編為62師時95師被整編為95旅,段沄任
旅長。1946年9月,段沄率部在「勝芳之役」、「固安之役」兩次攻堅戰擊潰華北解放軍,得到華北趙子龍的稱號。國
防部見95師屢立戰功,就給該部隊換了美式裝備,段沄也被調升為整編第208師(三旅九團制的甲種師)師長。1948年9
月,明令授予授陸軍中將軍銜,國防部下令各整編師、旅都改回原來的軍、師番號,整208師擴編為87軍的番號,所屬
三個旅改稱師,段沄升任87軍軍長(轄第220師,師長路靜澄;第221師,師長王永樹;第222師,師長周雨震),奉命
守北塘、塘沽第87軍軍長兼塘沽防守司令、代第十七兵團司令。1949年1月15日,第四野戰軍攻克天津,當天下午,塘
沽守軍即從無線電台得到了消息,段沄直接向南京發報後,連夜率87軍3個師登艦撤離至上海,隸屬京滬杭警備總司令
湯恩伯指揮,並在之後的上海戰役中做出了傑出貢獻。1949年4月25日,段沄就奉命率87軍駐防浙東、舟山時,溪口交
警倒戈,蔣中正總統處境甚危,乘「太康」號艦去台灣時,還專門召見軍長段澐,親授機宜,要他堅守象山半島兼管穿
山半島沿海島嶼的防禦,確保舟山基地的安全,段沄隨即派兵敉平叛亂。不久,他被調到台灣擔任台灣防衛總司令部副
總司令。
1951年妹夫謝小球、堂兄段徽楷來台。1952年8月段澐被保密局逮捕,罪名是「知匪不報」,被關了一年半。在沒有判
決書下,於1954年2月3日以「共諜」嫌疑與其胞兄段復、妹夫謝小球、堂兄段徽楷被押赴刑場槍決。保密局督察室主任
谷正文認為,「段澐叛亂案」是假案。陸軍總部情報署長張揚明亦對此案有異議。(段澐是程潜的女婿)
第二次胜芳保卫战
1947年4月,国民党九十四军一二一师、整编六十二师九十五旅、十六军二十二师等部及王凤岗保安团和文安保
警队等,共15000余人,并以飞机、坦克、装甲车和多种火炮配合,第二次进犯胜芳。面对敌人的大举进攻,我军拟定
了内线重点防御、外线游动出击和敌后迂回阻截的作战方针,内线由七十六团、七十七团防守,七十四团、七十五团进
行外线配合,文安大队在滩里担任警戒;胜芳大队负责警戒东面辛章等地之敌,冀中七旅二十团一个营进入市内,两个
营活动在外线。
4月8日下午,国民党军队开始进攻,敌一个营佯攻镇西崔庄子,发炮近3000发。我军以逸待劳,半天一夜击退敌
人6次冲锋,毙敌160余人。9日6时,敌人又向东门和东南、东北阵地发起猛烈攻击,并有三架飞机助战,地面重炮轰
击,一昼夜对我发起12次进攻,都被我军击退。上午11时,敌人又强攻崔庄子,我军发起反击,敌人被打得焦头烂额,
抱头鼠窜。10日拂晓,敌人以重炮、坦克掩护两个连的兵力向我东北阵地冲锋,遭我反击,敌大部被歼。敌人从东北
进攻失利,又改从西面进攻,敌以两个团的兵力发起又一次冲锋,至中午12时,敌攻占了崔庄子。11日,战斗开始升
级,敌人组织突击队,企图泅水突破护城河,用炮火炸毁桥头附近民房50多间,我军阵地亦有几处被催毁,守军被迫
撤离。下午,敌人从东南角冲入我军阵营,七十六团三营与敌人展开白刃战,七旅机动营赶来增援,将敌击退。13日,
战斗再次升级,敌机出动40多架次,发射炮弹8000余发,激战5、6个小时,直到黄昏才停止进攻。14日,我军奉命
撤出。这次战斗打了7昼夜,毙敌1800余人,炸毁敌坦克3辆,缴获轻机枪23挺,手提机枪6挺、长短枪576支、战马
41匹、电台4部、子弹5万余发。守卫部队伤亡400余人。
固安胜芳战役:“华北赵子龙”段沄的得意之作。46年9月,95旅海运天津参加国共内战,以正面佯攻、侧翼迂回的
奇袭方式攻克固安、胜芳两地,此后驻防保定。由于战绩彪炳,居然喊出了没丢过一挺机关枪的豪言(最后在塔山的
就是这个赵子龙师!)胜芳我军5月曾经抵挡过一次攻势,不过到9月段沄发动了总攻,由于差距太大而崩溃;固安战
役更是撼动了我军三个纵队,可以说盛气逼人。两次战役我军损失6000余人,使本来就不怎么样的华北部队遭受了重
大打击。
“赵子龙师”是国民党军独立九十五师。该师是1934年以留在中原脱立了“宁马”(宁夏马鸿逵)建制的部分马家
军为班底整编而成。全师辖2旅4团,为乙种师编制。整编时调入大量的黄埔系中下级军官,后加入了大量河南和两湖
籍的兵员。因长期驻守河南南阳,该师被称为“当阳部队”。抗战期间,第九十五师先后隶属第八军、第九十二军、
第三十七军、第六十二军,参加过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等,作战勇猛,号称“赵子龙师”。抗战胜利
后,九十五师赴越南、收台湾受降,后又乘船开赴华北。1946年,第九十五师整编为第九十五旅,隶整编六十二师。
后恢复师的番号。1948年夏,第九十五师脱离第六十二军序列,改由华北“剿总”直接指挥,改称独立第九十五师。
1948年9月,辽沈会战打响,独立九十五师编入东进兵团,驰援锦州,狂攻塔山,经两天激战,该师伤亡三分之二,
后缩编成3个营撤回华北,驻防塘沽。平津会战开始后,独立九十五师残部由塘沽海路撤至上海,编入第七十五军,
担任上海机场的守备任务。后撤往舟山整补。1950年5月,该师撤往台湾,番号撤销,余部并入第十六师。
塔山阻击战
塔山阻击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第4、11纵队在辽沈战役中,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于锦州西南塔山地区对增
援锦
州的国民党军所进行的一次防御作战。
塔山地处锦州、锦西之间,东临渤海,西靠虹螺岘山和白台山,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
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守之地。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第4、11纵队共8个师奉命在塔山地区组织坚守防御,阻
击敌军驰援锦州的92军21师、62军等11个师。敌强我弱,阻击任务艰巨,东北野战军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指
示阻援部队:“准备在此线死守不退”;“必须死打硬拼……”
战斗于1948年10月10日拂晓打响。敌以3个师的兵力向打鱼山至白台山一线阵地实施全线进攻。成千发炮弹一起
呼啸着倾泻到我军各个阵地,我守军依托残破的工事,奋勇拼杀。当日敌军共向白台山阵地进行了7次冲锋,向塔山阵
地进行了9次冲锋,在遭受了重大人员伤亡之后,毫无进展。
11日,敌集结4个师的兵力,向塔山堡实施重点攻击。敌54军和62军所有的大炮齐袭我阵地,塔山堡顿时淹没在
一片火海之中。我塔山堡阵地守军顽强抗击,接连几次压制敌正面进攻。战到傍晚,国民党军付出伤亡1300人的重大
代价,仍不能进塔山一步。
12日,敌军因前两天的战斗伤亡惨重停止了攻击,并调整了兵力部署。我军也加紧抢修被炸毁的工事。
13日是塔山战斗中战况最激烈的一天。国民党军以4个师的兵力,采取两翼突破夹击塔山。拂晓4时30分,敌军的
炮兵开始向白台山、塔山的阵地猛烈轰击。号称“赵子龙师”的敌王牌部队独立95师组成“敢死队”,向塔山东侧的
铁路桥我军阵地实施集团冲击。坚守阵地的我守军沉着应战,打退了敌军的一次次冲锋。敌军把战亡士兵的尸体堆起来
做活动工事,向阵地前沿步步推进,但在我军空前猛烈的火力面前,独立95师遭受重创。
14日,国民党军对塔山的攻击进入了第5天。敌各军的炮火于凌晨5时开始向塔山阵地轰击,海军的炮击也同时开始。
战斗到上午10时,塔山阵地的后方锦州总攻开始了。塔山之战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国民党军不顾一切地向我军防线冲
击。双方一直激战到黄昏。敌伤亡惨重,独立95师几乎被全歼,全师缩编起来仅3个营多一点。国民党军的斗志被完
全瓦解,塔山阵地真正成了他们不可跨越的铜墙铁壁。
15日,锦州战役接近尾声,敌在塔山地区仍未能前进一步,由于偷袭不成,强攻无效,只经数小时战斗,即于
12时全线败退。到当日18时,锦州传来解放的消息,塔山阵地一片欢腾。
塔山阻击战是残酷的阵地坚守防御战,经过6昼夜的鏖战,我军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塔山钢铁阵地,以伤亡3570人
的代价,换取了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的战绩,创造了“模范的英勇顽强的阻击战”范例,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北援计
划。
赵子龙师----独立95师
“赵子龙师”独立95师。常山赵子龙如雷灌耳,能取这个名字当然很不简单,但其原因却无人知晓,现在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和25师比起来95师的血统并不纯正,该师是以留在中原脱立了“宁马”建制的部分马家军为班底组建而成。后加人了大量河南和两湖籍的兵员。34年整编时调入大量的黄浦系中下级军官,由罗奇接任第三任师长,任此职长达6年之久。
因此该师也慢慢从地方杂牌变成了准中央嫡系。西北马家军非常善于近距格斗,尽管后来该师西北人越来越少,这一传统却保留下来。95师极为重视白刃搏斗的训练,从军官到士兵都是拼刺刀的好手,这一点给很多国府高级官员留下深刻印象。因长期驻守河南南阳,该师又被称为“当阳部队”。
95师是极少几支从未和红军交过手的中央军正规师中的一个。抗日军兴,参加了豫北游击战,徐州外围作战,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长衡会战等。在第二次次长沙会战中,283团一个连在横田镇一个树林里与日军荒木支队一个大队(也相当于一个连)近距离遭遇。日军们退掉子弹抬着38枪高叫着冲了上来,国军士兵们毫无畏惧迎上去,一场激烈血腥的白刃战进行了近一个小时,杀红了眼的双方竟然都无退意,直到一方的人全部倒下。
日军的白刃战极其厉害,连善使大刀的西北军也很少占到便宜,可是这次战斗的结果是我方伤亡六十多人,日军被毙九十四人,一个大队几乎被全部杀死。据日方记载,后日军部队所发现尸体极少枪伤,大部为白刃格杀,大队长上原被三把刺刀钉在一棵大树上。
此战轰动了整个战区,加上95师在整个会战的出色表现,“当阳部队”“赵子龙师”从此叫响!日军中熟读三国者众,因此“赵子龙师”也在日军中很有名气。
抗战胜利,95师赴越南受降,接收台湾,使该师官兵颇感光荣。
内战开始后,95师作为独立师在华北作战,一般来说,当时的国共两军都不重视独立师,但独立95师是例外,虽然基本还是日械装备,也在华北打出了点名堂。1948年9月,辽沈会战打响,独立95师加入国军东进兵团,自华北开赴东北,进攻塔山,对手是歼灭“千里驹师”的东野4纵,还有11纵。
从10月10日到10月11日,以54军、62军为主的攻势受到重创,10月13日至10月15日,“赵子龙”粉墨登场了,连钢盔都不要的团营级军官戴着大盖帽抬着冲锋枪冲在最前面,士兵前仆后继,争先恐后,一排倒下去,一排又上来。周围的同伴都死光了,活着的人也不后撤,把自己人的尸体拉过来做成掩体象钉子一样钉在那里,等待下一次冲锋,表现的极为强悍勇猛。尽管兵力装备不占绝对优势,“赵子龙师”还是几次突破了4纵阵地,但缺乏后援又被夺回。撞在铜墙铁壁上的独立95师终于发现,终于有了“赵子龙师”攻不下的阵地。
到了16日,实在冲不动了,自称在华北没有丢过一挺机枪,没有阵亡一个连长的独95师此战损失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军官,士兵剩下三个多营。4纵也受到惊人的伤亡。讽刺的是,此时期待已久的战车部队终于海运抵达葫芦岛,而锦州方面的炮声也渐渐减弱。第一次闯关东的“赵子龙师”彻底失败了,后撤回华北,把大批的官兵永远留在了黑土地上。
有朋友认为独95师在抗战时就是“杀敌八百,自伤一千”的典型,加上塔山之战采用了相当愚蠢的纯步兵组成的集团冲锋,是支“憨勇”的部队,算不得精锐,在下不敢苟同。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素质,装备,战术都远不及日军,所以只有拿出不怕死的精神和敌拼命才能有好的效果,象95师这样的部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塔山之战,国军缺乏重火力支援,身经百战的独95师岂不知道采取人海战术的后果,但54军、62军的常规战法都不能奏效,所以他们也只能一拼了。而且也取到了一定效果,独95师给守军的压力始终是最大的,他们的精神也给解放军将士极大震撼。东野4纵李天佑回忆录中有这样一句话:“进东北和国民党新一军和新六军交手后发现,他们和山东顽军大不相同,进攻塔山之敌独立95师,其官兵的勇敢和不怕死的精神即便在我军也是极为少见的。”独立95师的历史沿革,首先要提到宁夏军阀马鸿逵。
马鸿逵的私家军队“安宁军”,本源于他的祖父马千龄。马千龄在同治年间先参加反清起义,后率部降清,当了朝廷的官,私家军队也变成了国家的正规军。由于马家军都是西北健儿,个个身体强壮,勇敢善战,枪术刀术骑术娴熟,加上家族势力和宗教信仰的影响,特别是战斗的锻炼,这支部队很快成为战斗力极其顽强的马家子弟兵。1900年,马鸿逵的父亲马福祥曾率这支部队在北京参加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因作战勇敢并担任护送慈禧太后等西行的任务,受到清室的嘉奖。民国时期,马鸿逵承继了这支军队,依靠这些子弟兵纵横捭阖于各派势力之间,牢牢控制着自己的“世袭领地”。
1926年,国内形势巨变。7月9日,广东革命政府挥师北伐;9月17日,冯玉祥誓师五原,即自绥远西部向宁夏陕西推进,准备解围西安后东出潼关。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马鸿逵只好归顺,成了冯玉祥部第4路军总司令兼第4军军长,并率子弟兵离开宁夏,出潼关一路东进,攻入山东。
马鸿逵部先驻守泰安,后又移防徐州。1929年,马鸿逵在韩复榘、石友三的拉拢下一同叛冯投蒋,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15路军总指挥兼第11军军长。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马鸿逵站在蒋方率部与冯作战,其部队表现出的顽强战斗力受到了蒋的嘉许。战后,马鸿逵仍任第15路军总指挥,其部队缩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5师。该师系甲种师,辖三旅九团,兵员近2万人,驻守信阳。
1933年,为奖励对冯作战有功,蒋介石任命马鸿逵为宁夏省主席,同时下令马鸿逵率35师的五个团返宁上任,师长马腾蛟率其余四个团仍驻信阳。
不久,马腾蛟也奉调宁夏,驻守信阳的宁马四个团交由河南省主席兼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改番号为河南剿匪军第一纵队,由保定军校二期毕业生、湖南石门人唐俊德任纵队司令,担任平汉铁路安阳至武胜关之间的护路任务。南京政府又将35师的番号全部划归宁夏,由马鸿逵自行补编,恢复甲种师的员额。这样,驻信阳的宁马四个团从此脱离了宁马建制。1934年秋,第一纵队奉刘峙令调驻开封,在开封与新编40旅合编为陆军第95师。自此,第95师的番号正式出现在国军序列中。
原第一纵队司令唐俊德担任首任第95师师长,全师辖两旅四团(280团、283团、284团、289团),为乙种师编制。从唐俊德仍任师长和全师只有四团等情况判断,参加合编的新40旅人枪不会很多,可以认为第95师基本上是以原宁马的四个团为主组建起来的。乘此整编机会,国民党向95师派出了政工人员和中央军校毕业生。在正式组建部队颁发军旗和整训后,95师奉调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交叉地区担任商丘至潼关、安阳至信阳间的护路任务。
1935年,黄埔一期生、广东人李铁军调任95师第二任师长。其后95师开赴黄河以北的安阳驻防,该师官兵在平时训练中表现出的勇猛作风让李铁军印象颇深。
西安事变后,95师先后调戍陕西商县、河南南阳。其间,李铁军升职军长,由罗奇接任第三任师长。罗任此职长达6年之久,对该师的建设和作风影响极大。
罗奇(1904~1975)广西容县人,字振西,早年曾入广州政法大学法科学习,1924年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后参加国民革命军,曾任第2师第6旅旅长。1937年5月,被授予少将军衔,任陆军第95师师长,1943年任第37军军长;194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任北平警备副总司令、总统华北战地视察官。后至台湾,1975年去世。罗奇作为黄埔毕业生,在政治上是忠于蒋介石的,加之有相当的文化功底,颇受蒋的信赖。罗奇接长第95师后,仿效当时黄埔军人的习惯,决心锻造一支自己的基本部队。他把该师当作生命一样看待,看作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和军事小集团逐步扩展的本钱。为此,罗奇对第95师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亲自过问部队官佐的调整配备和训练计划的制定,对该师官兵严格管理,有错必罚,使其养成绝对服从长官的习惯;对训练中有成绩的部队,则予以金钱物质奖励、主官升职……罗奇很快成为该师说一不二的“罗千岁”。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第95师奉调郑州,担任黄河南岸的守备任务。这时正在淞沪战场与日军浴血奋战的第1军军长李铁军,因曾任第95师师长,了解该师官兵的战斗素质,遂呈请军事委员会下令从该师调出三个整营,开赴上海补入第1军投入对日作战。后来,这三营第95师的官兵大部牺牲在淞沪战场上。1938年初,第95师奉令渡过黄河,进入豫北开展游击战,曾发动过对焦作等地的袭击。5月,该师参加了徐州外围作战。自徐州撤退后,至江西景德镇,鄱阳湖田家镇,参加武汉会战,开始作为国民革命军正规部队投入抗日战场。初期,第95师隶属于李仙洲任军长的中央军嫡系第92军,与侯镜如任师长的第21师并肩作战;1938年秋,改隶黄埔一期生、广东人陈沛为军长的第37军战斗序列,在瑞昌一线对日作战。
第95师在第37军编成内,又先后参加了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和长衡会战。在与日军的残酷搏杀中,部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战斗力日益提高。尤其是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第95师在洞庭湖口至横田镇一线与进犯日军展开了浴血奋战,歼灭大量日军,自己伤亡近千人。为此,湖南湘阴县国民政府曾在横田镇建立了“抗日民族英雄为国捐躯纪念碑”,以纪念第95师殉国将士。第二次长沙会战后,第95师被调至二线,防守汨罗江新市至金井防线。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罗奇率部追击作战,将撤退的日军打得丢盔卸甲,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及物资。战斗中,第284团团长黄红上校(湖南邵阳人、黄埔五期)殉国,为该师在抗战时期阵亡官兵中官阶最高者。
因战功卓著,罗奇于1943年被提升为第37军军长,由何旭初接任第95师第四任师长。此时,经过数年的战斗消耗和多次兵员补充、调补下级军官,该师已经大换模样,下层官兵已鲜有西北人,而多以湖南、湖北地区征集的青年替代,各级军官全部换成了黄埔军校、中央军校的毕业生,高级军官多是罗奇的亲信和同乡。第95师已经被完全改造成中央化的嫡系部队,只是敢于硬打死拼的老传统依旧。
1944年夏,长衡会战正酣。第95师在第9战区湖南境内参战不久,因广西方向战况危急,统帅部令第37军军长罗奇仅率军部和第95师急赴广西,接受第4战区指挥管辖,与日军作战。该师本拟参加柳州会战,但部队即将赶到柳州时,柳州已经沦陷,全师只好在那坡县驻防。
1945年春,因第37军的其他两师(60师、140师)未到广西,第37军军部奉令撤消,军长罗奇调任南宁军官教导总队队长,军部直属部队则编入第95师。而第95师改归黄涛为军长的粤系第62军指挥,段沄任该师第五任师长。数月后,该师在第62军编制内开赴中越边界镇南关,与日军对峙。
此时,为准备战略反攻,统帅部集中国军中战斗力较强的15个军编成4个方面军。其中第2方面军总司令是张发奎,下辖桂系的第46军,粤系的第62军、第64军,故第95师隶属于第2方面军战斗序列。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第95师奉令开赴越南受降,担任河内地区的守备任务;9月,又奉令自海防乘船赴台湾驻防,接受日军投降,后又乘船开赴华北。1946年初,国民政府对军队进行整编,军改为整编师、师改为整编旅。第95师遂奉令裁减一团,缩编为整编第95旅,仍由段沄任旅长,隶属林伟俦任师长的整编62师。
1947年,国军恢复军、师编制,整编第95旅复为第95师,下辖第283团、284团、285团。
纵观第95师的序列沿革,及其在整个抗战中各种表现,我们可以知道该师应属于国军嫡系二流作战部队之一。抗日战争血与火的战场是一块试金石,将国军各部队排定了座次。第95师既不属于战斗力最强的“五大主力”,也没能挤进准备首批换装美械的13个军的部队行列。此外,同是黄埔一期生在30年代中后期建立自己基本部队的有:杜聿明的200师扩编成第5军,进而扩充为第5集团军;宋希濂的第36师扩编成第71军,后又扩充为第11集团军;就连黄埔三期的王耀武,也从第51师起家,扩编成第74军,以后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并担任战略反攻任务的第4方面军总司令。相比之下,罗奇和他的第95师就逊色多了,八年拼打下来,第95师还是第95师,即使罗奇任第37军军长时,也没能将其指挥下的另两个师收入囊中,反而在1944年被解除军长实权,去南宁当了军官教导总队队长。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也可以说罗奇的运气不佳,但最高军事当局认为罗奇不具备高级军事指挥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第95师没有王牌主力那样的战役战术水平和战场表现,肯定是重要的原因。但第95师有罗奇作后台,也不是一般人能随意“吞掉”的,特别是该师顽强苦战的传统作风,在抗战中转战各地的战绩,遍入担负战略反攻任务的第2方面军,赴越南受降,接收台湾,使该师官兵颇为骄傲。
第95师进入华北以后,曾在徐水县、固城镇、胜芳镇以及保定以南的芳庄多次与解放军交手。由于当时华北局势是国强共弱,华北解放军不但数量上居劣势,既如3纵、4纵在质量上亦不敌第35军等部,所以在无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华北解放军很少强攻死守,这使第95师在作战中没有吃过大亏,于是该师才有了“在华北没有丢过一挺机枪”和“赵子龙师”的说法。
第95师从何时被称为(或自诩为)“赵子龙师”,准确时间很难查证,因为这不是南京政府正式表彰的称号,档案文件不会记载。但可以判断,这个叫法产生在国共内战时期,因为综观第95师在整个抗战时期的所有战绩,称“赵子龙师”实在过于勉强。
1948年夏,第95师脱离第62军战斗序列,改由华北剿总直接指挥,并同时改称独立95师,由曾任该师参谋长的朱协一接任第六任师长,仍下辖283团(团长席宸炫)、284团(团长周绍福)、285团(团长詹仰强)。
1948年9月,辽沈会战打响,独立95师奉令加入国军东进兵团,自华北开赴东北,进攻塔山,企图支援锦州范汉杰部,会同西进兵团廖耀湘部夹击解放军。此时,罗奇刚被南京政府晋升为中将,担任总统华北战地视察官,负责华北战事,于是跟随东进兵团督战指导。
罗奇到达塔山前线后,立即以老师长的身份召见独立95师全体中下级军官,要他们以传统的强悍作风攻下塔山,并拿出大量金圆券组织了敢死队。1948年10月13日,在塔山前线,独立95师的全体官兵在战前动员后,全师连续高呼“没有95师攻不下的阵地”,就发动了整营整团的集团冲锋。
这种战法固然强悍勇猛,但实际上也是相当愚蠢的。至内战后期,国共双方主力部队的装备,即使不用重武器,仅靠轻步兵火力的密集封锁即足以击退纯步兵组成的集团冲锋,更何况独立95师不仅兵力不占绝对优势,而对手又是东野五虎之一的第4纵队。
结果可想而知,独立95师虽然凭借作风强悍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多次突入解放军塔山阵地,但在解放军坚决反击之下,始终不能越雷池一步。只经过两天的较量,独立95师就伤亡了三分之二的兵力,最后缩编成三个营撤回华北,驻防塘沽。
平津会战开始后,独立95师残部由塘沽海路撤至上海,又恢复使用第95师番号,编入吴仲直任军长的第75军,担任上海机场的守备任务。不久又从上海撤退到宁波,最后退往台湾。国军六十二军光复台湾纪实
闽西的老练(练建安)
1945年10月,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亲临越南,命令黄涛、练惕生率第六十二军开赴台湾,接受台湾日军投降
并解除其武装。
当时,台湾(包括澎湖列岛)地区的日军共有16.9万人,包括第十二师团即久留米师团等第十方面军的6个步兵师团,
5个独立旅团和部分海、空军部队,主力集中于台南、台中地区。
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部命令:派台湾省行政长官、台湾警备总司令陈仪为台湾地区(包括澎湖列岛)受降主官,指挥陆
军第七十军、第六十二军赴台受降,第七十军占领台北,第六十二军占领台南(包括台中),指挥部则分设于台北、台
南。
接到命令后,黄涛、练惕生立即在越南海防市召开军事会议,作出如下部署:
(一)第一五一师(师长林伟俦)集中在康海港登舰,为军第一梯队,在高雄登陆,并进占屏东、凤山、左营等地。
(二)军司令部及第一五七师(师长李宏达、副师长侯梅),为第二梯队,在海防登舰,随一五一师之后在高雄登陆,一五
七师随即向台南、嘉义出发并进占附近要地。
(三)第九十五师(师长段沄)为第三梯队,在海防登舰,随一五七师之后,登陆高雄,随即向台中市进发,并派一团进驻
台东市及占领其附近要地。军司令部设于台南市。
据美军联络组情报,侵台日军部分少壮派军佐抗拒投降,主张固守台湾,可能发生战事。因此,第六十二军赴台受降,
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
1945年11月16日,第一五一师在越南康海港登舰出发,前往台湾。
舰队由7艘运输舰、8艘驱逐舰组成,一路劈波斩浪,历时4天,抵达高雄。
第一五一师以战斗姿态登陆,抢占高雄山及市区要地,未遇任何抵抗,即按原部署展开,控制高雄及四周要地,并向第
六十二军军部报告进展情况。
11月21日,黄涛、练惕生率一五七师在高雄登陆。
高雄码头,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狮龙竞舞,数千名同胞乡亲热烈欢迎“国军”光复台湾。
黄涛、练惕生紧握同胞乡亲的双手,可谓百感交集。
第六十二军军司令部设于台南,即命令李宏达师长率一五七师开赴嘉义、彰化等县,并向东警戒。次日,第九十五师到达
高雄,即由师长段沄率领开往台中、彰化和东南沿海的台东市。
至此,第六十二军全面完成了占领台中、台南的任务。与此同时,第七十军占领了台北地区,整个台湾均处于国民党军队
的控制之下。
此前的1945年10月25日,日军受降仪式在台北市公会堂举行。
在严肃的气氛中,陈仪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接受了日军代表原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呈递的投降书。
陈仪即席发表广播演说,宣布从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一切土地、人民、政事均置于中国主权之下。
台湾及澎湖列岛自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之后,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
中国军方代表在台湾接受日军投降。
台湾全岛张灯结彩,一片欢腾。
受降仪式之后,台湾正式成立全台接收机构,设台北、台南接收组,同时设立战俘管理及日俘、日侨遣送机构。根据陈
仪命令,接收工作和日俘、日侨遣送工作,从12月1日开始,限40天内完成。
黄涛、练惕生即组织力量进行紧张的工作。
第六十二军台南接收组命令日军自行收缴武器装备,分别在驻地分类入仓,造册登记,待第六十二军清点后,贴上该军
封条,派兵守卫;台中、台南和日俘则集中于嘉义、彰化以东的山区,派兵看守。
当时,台湾日军三分之二集中在台中、台南、高雄,因此第六十二军的受降工作极为繁重。
在规定的时间内,第六十二军顺利完成了台南地区(包括台中)共4个师另3个独立旅的武器装备的收缴,合计收缴长短
枪3万余支,机枪3000挺,各种火炮500门,飞机110余架及其他大量战备物资。
第六十二军的接收工作,在黄涛、练惕生等精心组织下,总体进展顺利,但是一些日军将领不甘心失败,表面顺从,暗
中藏匿大批战备物资。黄涛、练惕生组织力量,发动群众,将日军藏匿在台中、嘉义、台南到屏东山边石洞和地下石窟
的物资一一查获,并组织力量打捞沉船中的大米、罐头食品和桶装汽油。
在收缴日军武器装备和战备物资的同时,第六十二军着手对日侨的遣送工作。当时,在台湾有日侨约32万人,日侨在日
本战败之前,多有作威作福,欺压百姓。台湾人民对此极为愤慨,不少地区发生过台民袭击、殴打民愤较大的日侨事件。
对此,陈仪下令将日侨集中于指定地区,加以保护。
1946年1月,日俘、日侨遣返工作开始,遣送地点集中于高雄、基隆两港,由美军派船运送。
第六十二军在港口、码头对日侨进行严格检查,一遇违法携带物品,即行没收。
据黄涛、林伟俦、侯梅《第六十二军赴台受降纪实》回忆:“日侨上车上船之时,常有被愤怒的台湾人民追着喊打的事
情发生。驻军几乎天天接到要求派兵维持秩序的电话。当时,我们鉴于众怒难犯,只要不发生重大事故,多数不予理会,
或不了了之。”
蒋介石集团对日俘高级将领,进行包庇保护。1946年初,蒋介石下令将日俘高级将领集中台北,转送南京,帮助他们
逃避台湾人民的惩罚。对此,经历八年浴血抗战的黄涛、练惕生深感失望和不满。
第六十二军进驻台湾受降,另一个重要收获是查明了台湾日军的战守计划。
黄涛、练惕生经审问日军精锐久留米师团师团长仁见秀三,并进行调查了解,查明了台湾日军的战守计划。
其要点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台湾日军剧增至16万人,以防御盟军进攻台湾。日军判断台湾东海岸风高浪急、石壁矗
立,大兵团于此登陆不易,因此其重点防御地区为西海岸。西海岸为浅水海滩,无险可守。在西海岸防御要点中,日军
判断,盟军进攻台湾,必然在台南高雄港至恒春、猫鼻头一带海岸线集中主力强行登陆,攻占屏东,以此为立足点,扩
大占领台南、台中以至整个台湾。
基于此,日军防守计划基本上采取“后退配备”。盟军强行登陆时,前沿守军主动后撤,固守山地,并以此吸引美军主
力进至预定地点,日军主力部队则乘其立足未稳,迂回其侧背,予以包围歼灭。
其具体部署是:以第十二师团为一线部队,少数兵力防守沿海岸外,主力部队则置于屏东市东南大武山、南大武山一带。
这一带山地,建有永久性堡垒及纵深数十里的野战工事。日军主力部队,约三个师团及两个独立旅团,则集中于嘉义、台
南(含台中)等铁路、公路沿线,待盟军胶着大武山之后快速南进高雄、屏东,迂回盟军侧背,予以围歼。高雄地区,驻
有一个独立旅,配合要塞部队,凭险固守,牵制海面盟军兵舰,并确保南下围歼美军主力部队的侧翼安全。空军部队则
集中于嘉义、台中机场,配合地面部队作战。台北地区,作固守配备,准备死战。其余地区,亦采取后退配备。
黄涛、练惕生身经百战,认为台湾日军的防守计划,虽未及实施而举国战败,却颇有研究价值,即上报国民党政府国防
最高委员会备案。
从登陆到离开:国军六十二、七十两军赴台详情
1945年,台湾光复,中国第六十二军和七十军奉命赴台接收台湾。而出现在台湾人眼前的,却是两支衣衫褴褛、军容不整
的军队,不仅与台湾人民习见的日军军容相异,也与台湾人民想象中赢得抗战胜利的军队不同。被日本殖民统治了长达半
个世纪的台湾人,不知道八年抗战已使祖国民穷财尽,经济濒临崩溃。拼力血战换得“惨胜”的祖国军队,也无从理解孤
悬海外长达五十年没见过中国军队的台湾人,此时的复杂心绪。他们不知道彼此的期待、委屈、抑郁、创伤。一年后,内
战爆发,第六十二军和七十军离台,消失在内战的炮火中。两军虽在台岛惊鸿一瞥,但在台湾光复初期的历史瞬间,却留下
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国民党军第六十二军、第七十军,这两支部队早已灰飞烟灭,之所以被史家屡屡提及,实因两军于抗战胜利后,第一批派赴
台湾,参与光复接收事宜之缘故。阴错阳差,这两军于1946相继调离台湾,投入国共内战,岛内守备陷于空虚,未几爆发
“二二八事变”,陈仪当局于变生肘腋之际,几度无法控制局面,紧急向蒋介石讨救兵,派二十一师紧急赴台,才解救了台
岛危局。第六十二军、第七十军虽在台岛惊鸿一瞥,但在台湾光复初期的历史瞬间,这两支部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入台
抗战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1945年9月9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上将呈
递了投降书。中国战区包括台湾在内,次第向各地中国部队受降主官,办理投降及交出武器的相关仪式。在台湾代表中国
方面受降的,是台湾行政长官陈仪。
10月25日,陈仪向日本台湾总督兼日军第十方面军司令安藤利吉,发布了《第一号命令》,“接受台湾、澎湖列岛地区日
本陆海空军,及其辅助部队之投降,并接收台湾、澎湖列岛之领土、人民、治权、军政设施及资产。”依据这一命令,包
括国民党军第六十二军、第七十军在内的中国武装人员,次第由9月中旬,展开了接收台湾领土的神圣使命。
日本正式向各同盟国投降而签署了投降书的十二天后,亦即9月14日,一组中国空军人员,搭乘美国军机从大陆飞抵台北、
台南两处日军空军基地,领衔的官员是司令张延孟。这是日本投降后,日军尚未在台湾正式呈递降书之前,第一批抵达台
湾展开先期工作的中方军人。空军又于9月26日派遣第二批后续接收准备人员。
第三批到台湾的中国军方官员,是台湾接收前进指挥所主任葛敬恩、警备总部副参谋长兼前进指挥所副主任范诵尧等人
率同军官47人及宪兵团一排宪兵,全员71人,于10月5日,自重庆抵达台北松山机场。
10月8日,宪兵第四团团长高维民率领宪兵一个连,在台北淡水登陆。该团团部及第一连,复于10月24日登陆,任务是对
敌监视并协助警察维持治安。
10月17日,台湾省警备总部参谋长柯远芬,率领警备总部官员207人,抵达基隆港,随即进驻台北。
与柯远芬同一天搭乘美国军舰抵达台湾基隆的,还有国民党军第七十军军长陈孔达中将,率领该七十军所属的一个团,先
占领滩头阵地,掩护登陆,并逐次派兵向宜兰、台北、淡水、新竹等地推进。10月26日,第七十军的第二批军队抵达基
隆,随后进驻新竹。
陈孔达,1897年生,浙江省嵊县人,保定军校步科八期毕业。与蒋介石、陈仪是浙江小同乡。北伐时期担任蒋介石大本
营参谋。抗战期间曾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之役,后任职中央训练团办公厅主任。1941年,调国军驻福建第七十军军
长,官拜中将。抗战胜利,奉命率七十军赴台接收。1946年初,转调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总司令为陈仪兼任)。
国共内战爆发后,陈孔达被调往大陆,任第十七绥靖区副司令官,湘鄂川黔边区“剿匪”总指挥。随国民党当局撤退台湾,
于1959年退役,转任交通银行常驻监察人。1990年9月24日,逝于自宅,享寿94岁。
11月18日,国民党军第六十二军军长黄涛中将,率领该军第一批主力部队,搭乘美国军舰在台湾左营军港登陆。第二批
人员于11月22日登陆高雄。第三批部队于11月26日,在高雄登岸之后,进驻屏东、台南、嘉义、台中等地。
黄涛,1900年生,广东省蕉岭县人,云南讲武学堂十五期炮科毕业,曾赴德法等国留学习军事。抗战时期曾经两次参与
粤北会战,予日寇重创。1944年6月,率领六十二军投入衡阳保卫战,血战40余日。黄涛所部堪称抗战时期最骁勇善战
的广东劲旅。胜利后,黄涛率领六十二军赴越南接受日军投降,再乘美国军舰到台湾接收台湾。1946年5月,黄涛因故
遭蒋介石撤职,离开军职。大陆解放后,黄涛留在大陆,曾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常委等职。1973年病逝于广州。
从陈仪当时调派六十二军、七十军分别进驻台湾南北两地,可以看出陈孔达、黄涛两人虽同为军长,但是两人与陈仪、
蒋介石的亲疏关系不同,所有的安排待遇也有异。陈孔达率领的第七十军,被安排接收台湾北部地区,等于被陈仪放在
“身边”。虽然大陆学者褚静涛认为,七十军“由福建保安团改编而成,军风军纪较差,战斗力不强,蒋介石不及深虑,
就照准了”。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两支部队,陈孔达带领的七十军,颇多闽籍人士;黄涛率领的六十二军,则为广
东部队。福建、广东,恰为台湾百姓早期移民之原乡,陈仪的安排也有乡土亲近的政治考虑。说蒋介石和陈公洽“不及
深虑”,似乎不甚公允。
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府派六十二军、七十军进驻台湾,赋与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肩负“台湾地区军事接收委员会”所
交付的万分繁重的接收工作。六十二军、七十军在大陆时期,均与日军有多年作战敌对经验,算是两支相当了解日军的
国军队伍。尤其黄涛的六十二军,才刚从越南接受越南日本军队投降,转赴台湾,六十二军和日军多次于战场较量,派他
们进驻台湾,何有不妥之处?
六十二军、七十军均非一般人认定的二流队伍。到台湾来,他们的肩头承担着民族重责大任,要把台湾从马关条约以来
的殖民统治桎梏中,解放出来。接收工作,便是首要事务。
接收
“台湾地区军事接收委员会”一共分成陆军第一组、陆军第二组、陆军第三组、军政组、海军组、空军组、宪兵组等
单位。而陆军第二组,即由第六十二军军长黄涛兼任组长,在该组之下,配属官兵二百余人。第二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
将日军第十二、第五十及第七十师团及第七十五混成旅团,规范集中于新化以东、潮州东南、斗六以东及苗栗附近各
地区,并禁止其擅自活动,以防不测。第六十二军被分配的接收地区,是在台湾南部,该区域被划分为台中、嘉义、台
南、高雄凤山四个区。上级规定他们必须在1945年12月底前,完成南部地区的接收工作。该区一共有日军军火及给
养仓库共105处。
第七十军军长陈孔达被任命为“台湾地区军事接收委员会”所属陆军第三组组长。陆军第三组的任务,负责解除驻扎
在新竹日军第九师团的武装,解除台北州、花莲港厅、新竹州宪兵,以及前述地方要塞部队之武装。
陈孔达军在得到命令后,先行分配属下于11月1日,分别到基隆、台北、新竹、淡水、苏澳等地解除了日军第九师团、
第六十六师团、及第七十六、第一0二、第一一二等各独立旅团与要塞部队的武装及交通工具、军用器材、文书档案
等,随后遵照上级指示,将日军人员集中在特定地点,予以保护监管。陈孔达及所属并于1945年12月16日,完成所有
武器装备与人员接收监管工作。
从“台湾地区军事接收委员会”交付的任务观之,国府当局派到台湾的第六十二军、七十军,是负有接收与光复台湾
重责大任的。
1945年11月28日,亦即第六十二军登陆台湾后的第二天,陈仪以中国台湾省警备总司令的身份,向台湾地区日本官
兵善后连络部部长安藤利吉(前日本殖民当局台湾总督兼日军第十方面军司令)发出了一道命令,明确指出:“我黄
军长涛,已率所部主力于高雄附近登陆完毕,进驻台南市、高雄市、凤山街、屏东街,各附近其后续部长亦将逐次到
达……其余着自十二月一日起,准同命令之要领,按下列程序向我黄军长及其指定人员移交,兵器、弹药、车船、马
匹、被服、装具、器材、粮秣、文书、图表,并由其派队保护监督工作……”。命令的第三项指出:“为受领传达黄
军长之命令,台湾地区日本官兵善后连络部,及前项各日军连络支分部,应派员集合于台南市黄军长指定地点,受其
指定人员之指挥”。
同一天,陈仪又给黄涛等军政首长一道命令,内容提及六十二军的部份是命令的第二项:“第六十二军,应即参照前颁
台湾地区军事接收委员会组织规程,及致安藤利吉军字第一号命令副稿,并本命令副件之规定组织接收组,自十二月
一日起,概依下列程序开始接收,台南、台中、高雄各州及台东厅日陆军各部队之武装等,并依一与三之比,派队监护
日军从事复旧工作。”该命令的第三项,指出了六十二军的部署情况:“随接收之进展第六十二军逐次就以下之筹备
部署:军部直属部队步兵一个团,台南市附近。一个师直属部队及步兵一个团,嘉义市附近。一个师,台中、彰化、二
水一带。一个师加一个团,高雄、凤山、屏东、台东一带……”
军容
褚静涛在著作《二二八实录》叙述了六十二军、七十军人员素质与军队纪律上的问题:“接管台湾军事的国军达二万
人。在基隆登陆者为七十军陈孔达部,由福建保安团改编,估计台湾十月天冷,官兵俱着新棉军装,准备御寒,不料抵
台天气炎热,于是部队步行前进时,群将军装脱下,拎在手上或挑在肩上,赤膊流汗,赤脚穿草鞋,步伐零乱。两旁民众
观者如睹,啧啧称奇,以为如此部队也能打败日本人,引起误会。在高雄登陆为六十二军黄涛部,美式装备,服装整齐,
器械精良,先接收越南而后来台。”
台湾历史学者戚嘉林描写七十军抵达台北的场面氛围:17日中午,首批登陆基隆并旋抵台北的国军第七十军,士兵多
穿草鞋,背着雨伞,甚至挑着锅碗棉被,这与台湾人民习见的日军军容相异,也与台湾人民想象中赢得抗战胜利的军队
不同。
即使拥有全新美械装备,甫参加过越南受降仪式的第六十二军,在军容纪律方面,亦多有遭人诟病之处。学者
引述,国军抵达嘉义火车站时,车站门口立满了迎接的人潮,民众但见军队队伍零乱,一人走一边,从车站走了
出来,有一个身穿棉袄的军官,拿着一支拐杖在部队行列旁边叫吼,士兵完全不理会军官的叫骂。最后甚至出来
一群扛着火炉、茶壶的士兵,鱼贯走出车站,依旧没人理会那位叫喊的军官。
虽然当年对第七十军与六十二军官兵,提出尖锐批评的台人,并无恶意,可是,与祖国隔绝了半个世纪的台湾同胞,何
尝知晓八年抗战已经打得祖国民穷财尽,经济濒临崩溃(其实以东北沦亡十四年的时间来看,抗战实际已开打十四年);
在日军炮火摧残铁蹄蹂躏之下,我国牺牲了三千多万军民同胞的生命,得盟军之臂助,才换来最后之“惨胜”。
国军部队到台湾,不光是光复与接收,还有更艰巨的遣返日本军队和侨民的工作,有赖国民党军协助完成任务。这些艰
难繁巨的工作,都在军政人员努力之下,一一完成。据统计,台湾光复前夕,日本军队在台湾及宜兰东方先岛群岛的第
十方面军,总兵力为199031人。光复台湾之初,包括第六十二军、第七十军、宪兵与零星海、空军部队在内,人数最
多的时候,也不过二万兵力,尚不及当年驻台日军的九分之一。
离台
1946年,凛于军费过高,恐拖垮财政金融等诸多因素,蒋介石准备大量裁并军队。按照相关的裁军计划,驻扎台湾的
第六十二军、七十军降编为第六十二师及第七十师。又由于蒋介石计划发动大规模内战,于1946年10月,把六十二
师黄涛的部队,调往天津。两个月后,第七十师也被调往徐州。
蒋介石于1946年10月21日,首次莅台视察时,蒋曾当面询问陈仪,台湾只有两个师的部队,是否足够防卫任务所需?
陈仪担心过多的军警人员,压垮台湾财政,又担心不熟悉的部队调到台湾频增麻烦,制造军民对立,基于各种因素,故
而告诉蒋介石,台民守法精神高,而且台岛没有中共地下武力,也没有内地常见之土匪,以现有军警力量,已足够应付
维持治安所需。同年年底,国防部甚至还针对七十师调往大陆,电询陈仪的意见,陈仪也未表达异议,于是,两支维系
台湾治安的基础武装,就此调离台岛。
军统特务头子毛森在“二二八事变”爆发后,曾经告诉友人,台湾变生肘腋,主因没有防变的驻军。毛森表示,陈仪
坚持不要驻军,汤恩伯、林蔚等人再三劝说,并曾跟陈仪争辩至舌敝唇焦,陈仪仍不同意驻兵台湾。台湾光复初期,
国府一度顾虑,早年服役日军的台人,久受日本皇民化教育,内心仇视祖国,可能结聚作乱,驻军台湾目的在防变。陈
仪却声称,我们以至诚爱护台人,台人绝不至于仇视我等,万一有意外,我愿做吴凤(编者注:吴凤(1699-1769),五
岁随父母渡台,居住在嘉义阿里山下,后为敦促汉族与当地高山族世代友好而献身)。“二二八事变”爆发后一个礼
拜,驻台湾之宪兵第四团团长张慕陶,向南京宪兵司令张镇拍发的密电中报告:“此次台湾暴乱,其性质已演变为叛国
夺取政权之阶段。外省人被袭击而伤亡者,总数在八百人以上。地方政府完全失却统驭能力,一切由民众控制。暴民
要求,不准军队调动……”
1991年12月底,台湾“二二八事变”时期任职高雄要塞司令的彭孟缉将军,主动接受台湾“二二八项目小组”总主
笔赖泽涵教授访问时透露:因陈仪与驻守台湾的七十军及六十二军军长陈孔达、黄涛不合,故而陈仪先后将两军调回
大陆,以致事件爆发时,全台兵力仅约五、六千人。
归纳而言,裁军,陈公洽个人反对驻兵,陈公洽与陈孔达、黄涛彼此有矛盾,大陆国共内战军情紧急,国府亟欲抽调……各
种因素并发,国民党六十二军、七十军遂结束在台岛为时一年的任务,派遣至华北战场。三年不到,这两支曾经在台湾光
复初期,跃上历史舞台的南方部队,相继消失在国民党军的编装档案表,埋葬于黝黑无边的战地坟场中。
疾风云飞扬
——记抗日名将练惕生
想起当年意志昂,腰间悬带赤莲刀。
未能醉卧樱花下,空负青灯读六韬。”
这首诗,作者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六十二军中将副军长练惕生;成诗时间是1944年12月。其时,正是
粤北抗日大战之际。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抗战将领抗击外寇、与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醉卧樱花下”犹如岳武穆言“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练惕生(1898—1967年),原名警兴,又名文勋、仰功,字楫五,号耀尘,1921年冬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
学堂第十五期步科,历任粤军第三军七师二十一团团长、二十团团长、第一五七师四六九旅旅长、第一五
七师副师长、第六十二军副军长等职,陆军中将。在八年抗战中,练惕生率部守厦门、攻南澳、战粤北、
喋血衡阳、抗敌湘桂、扬威异域、渡海光复宝岛台湾,立下显赫功勋。精忠报国,铸就了一代抗日名将风
采。
驻守厦门击沉敌舰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练惕生奉命率第一五七师四六九旅驻防漳州角尾一带,并派出一个团去厦
门、禾山、五通等地构筑沿海国防工事。同年9月,兼任厦门警备区参谋长,专责厦门防务。期间,周密
部署,加强防务,积极组织训练民间抗日武装,惩治汉奸间谍、日本浪人,盘查敌伪,没收日伪财产。
9月3日,日军来犯,练惕生与师长黄涛指挥“九三”炮战,奋勇杀敌,击沉日军驱逐舰“若竹”号一
艘,首开东南沿海击沉日舰记录。
反攻南澳打响广东抗战第一枪
1938年1月,第七十五师来厦门接防,练惕生率第四六九旅返粤驻潮汕一带,升任一五七师副师长。
6月20日,日军陆战队攻占南澳岛。7月,第一五○团第一营营长吴耀波所部及广东省第九区抗日民
众自卫团第四大队洪之政所部组成义勇军,渡海反攻南澳,与数倍日军血战40余日,义勇军千余人血战
只剩20余人,歼敌近千,英勇地打响了广东抗战第一枪。
直捣牛背脊扭转粤北战局
1938年10月,广州失陷,练惕生率部驰援,策应惠阳作战。11月,驻防粤北,守备清远、涪江、佛
冈至水头一线,与敌对峙。
1939年9月,第一五七师师长黄涛升任第六十二军军长,练惕生接任第一五七师师长。
1939年12月,日寇侵占广州一年之后,集中三个师团又一旅团6万余重兵,配合大量飞机、重炮、战
车,主力倾巢而出,兵分三路,直扑广东临时省会韶关曲江。第十二集团军节节抗敌。 大战正酣,粤军
防线多处撕裂,险象环生。第六十二军一彪劲旅,跳出重围,挥师直捣敌中路联络线要地——牛背脊。
这彪劲旅,即粤军精锐第一五七师,指挥官为中将师长练惕生。
牛脊背既为要地,日军配备精锐部队守卫。练惕生师长指挥所部,在友军掩护下,与敌展开惨烈的攻
坚作战。参战勇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斩敌首1900余级,自损900余,终将敌阵攻克。
日军联络线切断,惊慌失措,深恐被分割围歼,遂易攻为守。粤军汇同湖南援军乘势全线反攻,大获
全胜。
此为第一次粤北大捷。
粤北再捷迭挫强敌
1940年5月中旬,驻广州日军三个师团及坂田旅团再度北犯。练惕生师长率第一五七师激战望到底、
佛山坳、耀洞,迭挫强敌。参战各军奋勇作战,日军全线溃退。此役,为粤北第二次大捷。
两次粤北大捷,震动华南。
练惕生战功卓著,晋升为第六十二军中将副军长,荣获国民政府海陆空军甲种奖章及干城勋章。亲
冒矢石临危不惧 缘惕生作战勇猛,亲冒矢石,临危不惧。
据第一五七师上尉机要员练添华(剑锋)、通讯连上士传达班班长练传志等老兵回忆,牛背脊之战时,
第六十二军一五七师师长练惕生靠前指挥,日寇“膏药旗”清晰可见。当时敌我双方搏杀一处,炮声轰
轰,硝烟弥漫,弹片横飞。有岩前同村警卫力劝师长稍微退却,不然,枪子不长眼睛,极为危险。练惕
生大怒,连踢此人数脚。怒吼:“我当师长不怕死,你还怕死?!”
据老兵回忆,每当战斗打响前,练惕生常令警卫携客家美酒一坛,深入前沿阵地。炮声枪声炸响,
战火纷飞,部属每攻克敌重要据点,或攻破敌军防线,练惕生必取酒与众官佐祝贺一番,有时,伤亡重
大,阵地失守,就摔破酒杯,当即调整部署,增兵反击。
埋铁锅歼敌骑
第一次粤北大战期间,日军出动大量骑兵部队。据资料记载,仅第十二集团军缴获军马就有80余匹。
据老兵回忆,日军骑兵皆骑东洋马,速度极快,势如旋风。敌骑骤至,我们一梭子弹打出,还来不
及换弹匣,就见钢刀一闪,劲风过处,往往人头落地。所以敌骑兵对我们威胁很大。
练惕生苦思破敌良策,心生一计,遂下令部属广为搜集百姓家中的铁锅,付以重金。百姓、军士皆
不解其意。
百十口铁锅收集齐备后,练惕生下令将铁锅全部埋藏于通衢要通,命令两营精锐埋伏两侧山丘,隐
蔽待机。
部署既定,练惕生即派一营兵力袭击日军营地,日军反击,第一五七师袭扰部队且战且退。日军大
怒,使出杀手锏,派骑兵大队穷追猛打。
敌骑兵追至通衢要道,马蹄踏踩铁锅,或急速滑倒,或踩穿锅底,深陷马足,整一片马翻人仰。
就在此时,两侧伏兵轻重机枪齐发,弹雨倾泼,如风卷残云。敌骑兵大队,片刻全部报销。
此“埋铁锅歼敌骑”故事,广为流传。
夜袭敌营
练惕生指挥作战,善埋伏,也善强攻,如牛背脊之战。同时,战法多变,“夜袭敌营”即为一例。
据老兵回忆,练师长在攻克并固守牛背脊阵地时,曾精选军中威猛勇武者,穿短裤,趁黑夜摸进敌营,
奋勇杀敌,不发一枪。黑暗中各勇士手摸对方衣裤,遇穿长裤者,即猛刺几刀,遇大腿光滑者,迅即松手,
如此一夜混战,杀敌甚众。
骁勇三角军客家子弟兵
据老兵言,陆军第六十二军臂章为三角形,第一、二次粤北之战时,日军迭遭该军打击,吃了大亏。
此后,阵前见三角形臂章部队,则如临大敌,称之为“骁勇三角军”。
陆军第六十二军之军中骨干,多有客家子弟,军长黄涛,广东蕉岭人;副军长练惕生,福建武平人;
参谋长李宏达、参谋处长林君绩、九四一团团长钟定天、九四○团团长黄熊川、师政治部主任吴今等均为
梅州地区人。据初步了解,练惕生带出去的武平县一个县的客家子弟兵中,校尉以上军官就有近80人[其
中练家50余人]。
在二次粤北大战中,客家子弟兵英勇顽强,奋勇杀敌。据第一五一师师长林伟涛著文回忆, “官兵
们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精神,以肉身长城,阻挡敌人重炮、战车,剽勇气势,使敌人不禁气折……”特别
是下级官兵士气旺盛,如常常听到说:“只要我们有一口气,也要坚守阵地,与日本鬼拼到底!几大就几
大,冲上去!”
喋血衡阳转战桂柳 扬威异域光复宝岛
1944年4月,日军集中20余万精锐部队,发起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郑州、洛阳等地相继失陷。
练惕生率部开赴湖南长沙增援。长沙失陷后,率部移驻衡阳四塘一带。6月,日军包围衡阳,黄涛、
练惕生率第六十二军奉命驰援,与日军血战马鞍山、七里山、潭子山、雨母山等地达40余天。8月7日,
衡阳失陷,第六十二军腹背受敌,退守广西。驰援衡阳之战,可歌可泣。
此战,黄涛、练惕生率20000余大军与敌血战,牺牲副师长、团长、副团长以下6000余人,约占中
方军队伤亡人数90577人的百分之六点六三。日寇在此战也伤亡惨重,达66809人。
第六十二军曾一度攻入衡阳西站,是增援各军(6个军)中作战最有力者。《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作战记》等史书记载,该军给予日军第二三四联队“以歼灭性打击”。
衡阳之战后,练惕生率部继续转战桂柳,坚持湘桂抗战。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练惕生代理军长
职务率部前往越南接受北纬16度以北日军投降。同年11月,练惕生与黄涛率部前往台湾,接受台中、台
南日军投降,光复宝岛。
八年抗战功勋卓著
练惕生所部在八年抗战中,打出了客家子弟兵的赫赫威风。该部在抗战中歼敌多少,现在已很难精
确统计,举其荦荦大者,则有“守厦门”九三炮战,击沉敌驱逐舰一艘;战南澳岛歼敌近千;第一次粤
北大战马骝山之战,歼敌400余 人;牛背脊诸战,歼敌1900余人;第二次粤北大战望到底、佛公坳,耀
洞之战,歼敌近千;驰援衡阳之战,第十军与第六十二军等7个军歼敌6.68万,自损9万余人。此战中,
第十军歼敌最多,第六十二军为次。笔者已查找到第六十二军歼灭日军一个联队的明确记录。以美式装
备的六十二军伤亡6000余人和此役敌我伤亡情况推断,第六十二军歼敌当在5000名左右。如此,再把第
六十二军参加的桂柳会战中的一些战役、战斗歼敌数字计算在内,练惕生所部在抗日战争中,歼灭日
寇11000左右。考虑到一些小战斗历史纪录已难以查找,则该军歼灭日寇当在11000名以上。
抗日战争中,练惕生所部的作战只不过是一个局部,练惕生所部爱国将士的浴血奋战,同样证明了
这样一个真理,这就是爱国主义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同时,也再次印证了这样一个常识,
忠君爱国是客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复台湾后,练惕生解甲归田。1949年5月,与傅柏翠、李汉冲领导闽西起义,走向光明。新中国
成立后,练惕生历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主任委
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等要职]
莫希德师长,(1896.11.14-1950.9.17),字道明,福建武平县岩前镇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一月十四日生。
父亲莫缊玉在岩前镇西门开盐铺,家庭富裕。[1]
民国4年(1915年)莫希德在梅县私立乐育中学读书。
民国12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学堂15期炮科。次年投入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张明达师任排长、连长。
民国14年转入大元帅府吴铁城警卫旅任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不久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11师31团任连长。因参
加孙中山领导的东征攻克惠州有战功,逐步晋升为营长、团副、旅部参谋主任。
民国18年12月,莫希德参加肃清桂系军阀势力,在花县白泥伏击桂军有功,被提升为第59师31团上校团长。
民国19年莫希德随余汉谋进入广西宾阳镇压农民起义。
民国20年秋,莫希德提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一军第一师少将副师长。
民国21年随军长余汉谋进入江西围剿工农红军。先后参加赣州解围之战,攻打瑞金、云都、会昌、崇义之战,使红军遭
受重大损失。嗣后进驻赣州、信丰等地,直至工农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踏上长征道路之后,莫希德才率部调回广东,驻防
肇庆。此时莫希德已升为第一师中将师长。
民国25年6月,粤军陈济棠组织国民革命救国军,企图摆脱蒋介石控制。莫希德利用陈、余(余汉谋)矛盾,串通第二师
师长叶兆、第三师师长张瑞贵,鼓励余汉谋飞京向蒋介石告发陈济棠。蒋介石即命令余为广东绥靖公署主任暨第四路
军上将总司令。莫率部为先头开进广州控制局势。陈济棠见大势已去,遂宣布辞职。
民国26年,以第151、第152师合编组成为第62军,隶属第4路军。张达任军长,下辖:第151师,莫希德任师长;第152师,
陈章任师长
民国27年莫希德被提升为83军中将军长兼151师师长,驻防惠州。
民国27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军以3个师团的兵力,在数十艘舰艇、百余架飞机掩护下在大亚湾平海、稔山、澳头、霞
涌强行登陆,进犯惠州。当时莫部守军部分官兵离防外出广州。同日晚日军陷淡水。13日日军从淡水、澳头、稔山三
路进攻惠州。莫部守军钟冠豪营及佛子凹炮兵指挥部均闻风撤退。14日莫部何联芳旅及师直属队撤往博罗,惠州沦陷。
21日广州陷落。11月15日,蒋介石以莫希德作战不力,丧师失地,予以撤职查办,并下手谕:“着将莫希德一名枪决”。
后经军界人物出面周旋,处分由枪决改为判刑,再改为保释。民国30年冬出狱。出狱后回武平岩前老家闲居。
日本投降后,余汉谋到汕头接受日军投降,电请莫前往协助。此后,莫留在汕头开设信德公司,经营航业。
民国36年冬,廖鸣欧、莫希德、练惕生、林君责力、李洁之等原粤军人物,看到蒋介石发动内战,弄得民不聊生,曾在
汕头密商设法取得一部分军政实权,进行反蒋。
民国37年冬俞英奇升任闽粤赣边“剿匪”总指挥,莫希德出任潮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廖鸣欧出任惠州行政区
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李汉冲(后练惕生)亦已取得闽西的军政实权。次年春,李洁之又接任梅州行政区督察专员。这些
人弄到部分军政实权之后,经磋商认为: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部队已被共产党消灭,蒋介石大势已去,再以反
蒋为宗旨已失去实际意义。决定联合粤东闽西各行政区军政人员一起起义。李洁之将起义设想向香港中共华南分局负责
人汇报,分局领导表示同意,并决定在6月20日左右派黄声到兴宁召集有关各方会议,商定共同行动的计划与步骤,初
定在南下大军到达闽粤赣边境时一齐起义。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驻粤的广东省保安十二团、十
三团及独立一营已分别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闽粤赣边纵队取得联系,准备起义。梅州李洁之、闽西李汉冲、
练惕生提前于5月中下旬起义。莫希德、廖鸣欧因未准备就绪,未能同时起义。6月3日,廖鸣欧派人去香港与叶剑英胞
妹叶才英联系,请分局派人前来指导,廖为部下出卖,被薛岳枪决于惠州。莫希德闻讯后,慌忙潜往香港。
1950年9月17日病死在香港,终年54岁。[2]
陈章师长:(1902~1948年),国民革命军陆军追赠上将。 字戎光,罗定县围底区杨村人。 曾入广东省立第八中学。
1921年考入福建军官学校炮兵科,后毕业于广东讲武堂。
1923年后在陈济棠部下历任连、营长,第五十九师第二三五团团长。
1931年5月调第二师第二团团长,7月改任第一集团军独立第二旅旅长,参加“围剿”红军。后改任第一集团军第五十九师第一五二旅旅长。
1935年任余汉谋部第二师副师长。1936年2月1日任少将。同年在两广事变中任“抗日救国军”独立旅旅长。
1936年7月任第一五二师中将师长。
1937年庐山训练团受训。
1937年6月,陈章任抗日救国军第一集团军独立旅旅长。7月,陈章擢升为集团军六十二军一五二师中将师长。
1938年10月,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陈章奉余汉谋急电,率部援救广州。到阳光时,广州已陷,遂日夜兼程奔赴从化县太平场,阻敌向
战时省会韶关进攻。与敌激战数昼夜,力阻日军北犯。日机轮番轰炸前沿阵地,陈章亲手用自动步枪击伤日机一架。是役,陈部阻敌有功,
缴获一批战利品,获上级传令嘉奖。
1939年冬至1940年夏,日军发动第一、二次粤北战役,企图抢占曲江。陈章所率一五二师在粤江路的银盏坳、广从路的良口及石榴花战场
上抵抗,迭挫敌锋。
1941年1月,陈升任六十三军中将副军长。12月,率部参加援港对日作战。
1941年1月20日任第六十三军副军长。1942年进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七期深造,1945年毕业后返任原职。
1946年整编后任整编六十三师副师长。
1948年10月晋任六十三军军长。同年淮海战役中,11月11日在窑湾兵败自杀,时年47岁。
1949年1月19日被追赠为陆军上将。梁世骥副军长 ,字倜凡,原国民国命军63军154师师长、62军副军长、陆军中将。
生于梅县松口镇大塘村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勤奋读书,1905年就读于松口孝端小学,成绩名列前茅。1909年随父梁石荪迁居潮安,受孙
中山革命思想影响,报考黄埔陆军小学,1911年毕业后考进湖北陆军预备学校,1916年转入保定军官学校第6期炮科,在军校学习期间曾两
次临时停学,毅然参加了讨袁战争。
1918年,在保定军校以优异成绩毕业,被派到西苑陆军第十三师炮兵团见习,随后调任排长,在此期间曾参加过直奉之战。于1920年回到
广东,通过革命党人邓演达介绍,到粤军第一师机枪连任连长,后升为营长。
1925年孙中山行政管理逝世,原来的革命军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他便于1927年退出军队,在上海闲居。不久,投身于蒋光鼎、蔡廷
锴将军领导的十九路军,先后任团长、旅长。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他在多次战斗中,率领部队勇敢机智地抗击日军,使日寇遭受
严重损失。
1933年11月22日,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梁世骥在蔡廷锴部任六十一师师长,参与了反蒋行列。
福建人民政府被瓦解后,1934年春,他回到广州,在当时主粤的陈济棠部任第一集团军参谋长。
1936年,陈济棠下台后,军队受改编,梁世骥先后担任四十六旅旅长、中将师长、六十二军副军长,第七战区干训团中将教育长、中将高
参等职。曾率领全体将士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和粤北大捷等战役,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贡献。解放战争期间,被余汉谋任命为国民
政府衢州绥靖公署中将高参,但他没有赴任,请假回到家乡松口闲居两年多。
1948年10月,梁世骥在香港由李伯球、郭冠杰介绍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
1949年3月,广州行营主任余汉谋请梁世骥任参谋长,经农工党组织批准,他才去任职。在任期间,他为中共有关部门提供了不少重要的
军事情报。
1949年秋,国民政府交从广州行营拟炸毁广州发电厂和自来水厂,梁世骥得悉这一消息后,从正反两方面劝阻余汉谋取消了这一计划,使
广州300万人民得以过正常生活。当时,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败退海南岛再往台湾时,梁世骥不顾个人安危,
接受中共华南分局策反余、薛两人的任务,终未成功。身份暴露后,被迫趁机前往香港。叶剑英接任广东省主席后,即电召梁世骥来穗,他
从香港返回。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并一度代理主任一职。在任期间,他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57年,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候补委员,
1977年11月26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
天津战役纪实
国民政府天津防守区副司令 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二军军长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黄埔四期 林伟俦 撰稿
一 战前国军活动的情况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军队即于九月三十日在塘沽登陆,进驻天津、北平、唐山、秦皇岛等地区,接着空运国军第
九十四军到天津和唐山一带。一九四六年九月,又海运第六十二军到秦皇岛登陆,接替第九十四军在天津和唐山的驻区。一九四七年
春美军撤走后,又于八月调第九十二军接替第六十二军在天津的驻区。以上国军的活动,都是在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的指挥下
进行的。到一九四七年年底,华北“剿总”成立以后,即由“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指挥。
一九四八年十月,辽沈战役开始以后,傅作义将驻在天津的第九十二军一部调到葫芦岛,另一部调到唐山,增援锦西国军,其驻地
又由第九十四军接替。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解放军向平绥线的张家口和新保安进攻,傅作义又将驻天津的九十四军两个师西调平绥线,将第八十六军由秦
皇岛调驻天津。当张家口和新保安相继解放,傅作义的嫡系部队被歼后,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迫近平津,傅作义又于十二月十日
急将第六十二军的两个师从北平、丰台凋到天津。
从此,天津战役前夕守卫天津的国军计有:第八十六军三个师,第六十二军两个师,第九十四军一个师,河北省两个保安师,天津
市警备旅一个旅;临时增编的有第六十二军第三一七师和第九十四军第三0五师(人员武器不全),加上宪兵第四团、? 汽车兵团、警察
等,共约十三万余人。
二 构筑天津城防碉堡工事的经过
天津市的碉堡工事始于日本侵占天津的时期。日军曾在天津市郊的主要交通要道构筑红砖碉堡,有的高及一丈多,有的低及数尺,
大大小小总共有几十个,并在碉堡周围架设一层铁丝网。在一九四五年间,美军接替日军,加筑一些铁丝网。国军接替美军后,更
积极修筑碉堡工事。一九四六年间,第九十四军在高碉堡驻有部队,又加筑一些鹿砦的障碍物。第九十四军军长牟廷芳曾拟有修筑
天津环城碉堡工事的计划,当时因为美军尚驻在天津未实施。到了一九四七年初美军撤走,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上官云相在天津
成立指挥所以后,催促天津警备司令部和天津市政府筹备构筑天津城防碉堡工事。上官云相焦急地说:“美军走了,天津地区平坦
辽阔,没有坚固碉堡工事能守得住吗?我早年在江西'剿共’时,所得经验教训太多了。”他并指定由天津警备司令部作出计划,天津
市政府设法筹款。这年夏间,天津市长杜建时和我(时任第六十二军长兼天津警备司令)及第十一战区长官部驻天津指挥所高参夏蔷等,
根据天津警备司令部所预定的环城碉堡工事线位置图,加以侦察修正后,交由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天津指挥所主任上官云相作出
最后决定。由于构筑天津环城碉堡工事规模巨大,需款也多,指定向天津市先筹集两百亿元(法币),其中由天津市“四行两局”(中央
银行、中围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局)共筹一百亿元;天津市银业公会和钱业公会共筹五十亿元;天津市
商会筹款五十亿元,统由天津市政府负责主持筹集,交由天津市参议会负责监督管理开支。后来因为两百亿元法币还不够开支,再由
天津敌伪产业管理委员会筹款五十亿元,合共两百五十亿元的巨额款项,用来做碉堡工事。当时又为了迅速完成工事,由天津市政府
工务局主持,按照备碉堡大小图型和护城河的宽深土方多少,进行投标雇工承包建筑;因此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基本上完成了天津环
城碉堡工事线,长达八十四华里。挖了一道宽五米、深三米的护城河。内墙顶到河底高达七米,墙内每隔三十米有一座碉堡。环城围
绕一道铁丝网和电网,沿着护城河有大型碉堡三百八十多个,连同市内纵深的碉堡先后完成共约一千多个。环绕天津市护城河放进运
河河水和海河潮水,经常水深保持两三米左右。沿着环城碉堡工事线只留了八个门为出入交通,其余都围绕了铁丝网。每个大型碉堡
部按装了电话,足够一班兵力的驻用。而且在护城河内墙各大型碉堡之间还构筑散兵坑掩蔽部和交通壕及马路,连贯一起,便于使用
汽车运送人员、弹药、粮食的补给。原来天津市周围是广阔平坦的水网地带,可以四通八达的,自从构筑环市碉堡工事线以后,形成
了天津城防形势。在战事尚未迫近天津市郊的时期,只有在八个门来往交通,每个门都驻有警察和宪兵,检查行人和车辆,入夜闭门。
其余地段筑有铁丝网和护城河,不易通行。
但在一九四七年间建筑天津环城碉堡工事时,国军想不到后来溃败如此之快,也想不到解放军发展如此迅速,更想不到天津市会被
围而成为一个孤立据点作战;总以为将来主力作战会在天津外围一百里或几十里的地区,天津市为后方而不是前线,以一个师或两个
师必要时一个军防守天津就足够了。所以在一九四七年间开始建筑天津环城碉堡工事就是以一个军九个团的兵力配备他置而进行构筑
的。因范围不大,迫近市区街道,许多地方没有划入城防线内。一九四八年底战事紧迫时,在城防线前的房子村庄拆了很多,但如天
津北地区的白庙村和南地区的八里台村等居民当时要求划入城防线内,还未获许可。弄到战事紧迫时,因它靠近城防线,又将村庄拆
毁。国军还对解放军武器装备炮火力量估计过低,因此所有碉堡大量使用红砖墙建成,只在墙壁内填些水泥砂石土,以为解放军没有
大炮攻不破碉堡,这样就可以确保天津市的安全。到了一九四八年间国军节节溃败,解放军装备浙成优势,炮火力量迅速增强,这是
他们最初所未预料到的。因此,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再向天津市商民筹款几十亿元法币,加筑水泥钢筋碉堡几十个,分布在天津市郊
的主要地区。由此可见,国军在天津连年构筑碉堡工事,是企图凭借坚强工事而作顽强抵抗的。
三 傅作义对天津的部署和蒋介石的阴谋
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间,傅作义曾经派高参到天津塘沽分派轮船,先分批将原驻在北平、天津的军官家属老小专用轮船南运上海等地,
再分批将张家口和北平的嫡系部队军属老小和后方主要人员专用火车送到天津集中。当时住满了天津旅店和部分学校宿舍,由天津警备
司令陈长捷拔给米面供应食用。他们还认为天津市为大后方,又靠近海港,较易南逃。
在天津战役开始前夕,原有第九十四军防守天津,因为平绥线新保安第三十五军被解放军包围时,将在天津的第九十四军调出两个师
用火车运到平绥线,又将原驻芦台、汉沽和杨村的第六十二军三个师用火车运到平绥线。到达清河镇和丰台后,因为新保安的第三十五
军等被围而就地停止待命。当时解放军即将进迫平津线,傅作义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急忙将停在丰台的第六十二军两个师乘原火车
调到天津,当天晚上各列火车通过不久,平津铁路线杨村与豆张庄之间大桥(十一道桥)就被炸断,短期间不易修复。这样就迫使第九十
四军两个师和清河镇第六十二军一个师赶不及调回天津。这些部队随后在北平随博作义接受和平起义。
十二月十一日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在平津交通被切断、北平形成孤立据点的情况下,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处于完全被动的地
位。于是依据北平、天津和塘沽的现存残余部队,最后对华北地区作出一个“防守”计划:指定北平为一个防守区,以第四兵团司令李
文兼任司令;天津和塘沽为一个防守区,以第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兼任司令,陈长捷兼任副司令。又指定侯镜如兼任塘沽防守司令,
第八十七军军长段法兼仟副司令;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兼任天津防守司令,我和第九十四军军长郑挺锋兼任副司令。北平、天津、塘沽
三个防守区约有五十余万人,都在华北“剿总”傅作义统一指挥下作垂死挣扎。
到了十二月十六日,在天津外围金钟河以北约六十华里处,第八十六军前哨警戒部队与解放军最初发生了战斗,十七日打成了对峙状
态。当夜第八十六军前哨部队撤回天津东北郊飞机场附近,企图守备天津市郊飞机场保持交通。十八日国防部参谋次长李及兰和总统府
参军罗泽剀等人乘飞机到了天津,住在天津市长杜建时家里,携来蒋介石亲笔信件,分别写给傅作义、李文、侯镜如和华北各军长等人,
信中具体内容未能详悉,其大意是:东北沦陷,华北垂危,此次战役,关系于党国之存亡,务本精诚团结意志,服从傅总司令指挥统一
行动……。当时陈长捷、杜建时、刘云瀚和我等同李及兰、罗泽剀见面。李及兰忙于打电话到北平和傅作义讲话,问北平飞机场是否可
以降落,因城外机场已被解放军所攻占,城内机场尚未修筑完成,准备明天空投蒋介石写给傅作义、李文等的亲笔信。李及兰在电话中
未谈别事,只说到:“老头子(指蒋介石)有亲笔信和公事给你,收到时回一个电报,空投地点请铺上白布+字的记号。”
李及兰在天津时曾说过:“傅先生(指傅作义)为什么还不到天津来呢?”罗泽剀也说过:“华北战事败局已成,无法南调部队了……。”
李及兰又说:“老头子有计划要傅总司令到天津来,把华北部队主力集中天津和塘沽,南调部队要多少船,就有多少船,是不成问题的。”
当时陈长捷等听见李及兰的话以后,拿出地图来看。我和第八十六军军长刘云瀚商量后说:“现在天津和塘沽的公路、铁路、水路都通
行,可以立即行动到塘沽落船,大家分开走公路和铁路。”陈长捷说:“天津做了这么多碉堡工事是可以守的,如果现在部队一撤,整
个天津就乱了,我们行动还要请示傅先生才能决定。”李及兰叫打电话请侯镜如来天津商量,侯镜如回电话说:“目前正在塘沽督促加
紧做工事,事情很多,离不开塘沽。”
在当时华北战事面临紧张阶段,蒋介石还写了许多亲笔信急急忙忙派李及兰和罗泽剀乘飞机到北平、天津,其计划是将华北国军南调,
加强华中力量,企图作最后挣扎。
四 天津国军的兵力部署及企图
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一日,陈长捷根据傅作义对平、津、塘的整个部署,立即召集天津各军长、参谋长和天津市长等开会。他首先
指着地图报告了华北一般情况以后,就说:“我们要尽一切力量守住天津,因为天津物资丰富,是我们防守的最有利条件。但天津过去
所做的城防工事线,范围太小,基础脆弱,没有时间来扩大加强,只能削足就履,已在主要地点加筑几十个洋灰碉堡。其他野战工事由
各部队负责构筑,需要材料由本部征用统一发给;需要人力可以统一征用民工,由市政府协同办理。”他接着又说:“根据天津地形,
我判断敌人主攻方向必然从天津北面宜兴埠、丁宁沽方向而来,那里没有河流,容易使用大兵团接近。现在共同研究如何防守及兵力部署。”
因为陈长捷首先作出主攻方向的判断,其他人们再没有说出什么。第六十二军参谋长莫汉英拿出两张天津地图,提出研究防守方案。
第二个方案,将天津市分为两个防守区的计划,以海河划分天津市为南防守区和北防守区,市中心为核心阵地区。第二方案,将天津市
分为三个防守区,以新开河到大直沽的海河为东北防守区,再由新开河至南开大学附近为西北防守区,又由南开大学附近至灰堆的海河
边为南防守区,不守核心阵地区。接着陈长捷叫防守司令部副参谋长拿出一张天津防守兵力部署位疆图,是分三个防守区,与第二方案
大致相同。最后陈长捷作出决定,将天津市分为三个防守区,他并指定西北区以第六十二军担任,由我指挥;东北区以第八十六军担任,
由刘云瀚指挥;南地区以第九十四军第四十三师担任,由陈长捷兼任指挥;其余部队为总预备队在耀华中学附近。随后谈到关于各部队
做工事材料问题,由天津防守司令部统一征用物资分发。关于各部卧做工事增加人力问题,由防守司令部会同天津市政府统一分区征用
民工分发。关于城防线前拆房子问题,由防守司令部和天津市政府联合出布告限令居民迁移拆毁。关于每天晚上七时在防守司令部开会
的问题,陈长捷指定各军部的军长、副军长、参谋长三人,每晚派一人轮流参加;各师部的师长、副师长、参谋长三人,每晚派一人轮
流参加;防守司令部各处长和必要人员等参加。还指定各部队将每天做工事和战况在开会时分别报告,同时各部队每天所需要多少材料
和需要多少民工等在会中提出数量以便统筹分配。陈长捷还说到,所有必要命令在会中宣布,不另行文,以求迅速。
十二月十二日,天津各军接着开会立即分配各师的防守地区,各师开会立即分配各团的防守地区,各团立即分配各营的防守地区。在
最短期间,要求各部队迅速就进入防守区的位置。指定以天津环城碉堡工事线为主阵地线,向主阵地前加筑各营和各连的碉堡群据点,
构筑交通壕、、铁丝网、鹿砦,并进行扫清射界拆毁房子,由近及远,限令居民迁出,拆下木料做工事掩盖和木桩使用。其他的高梁秆
和茅草不需要的用火烧毁,来不及拆的茅草房也用火烧掉,弄得烟火冲天,祸及人民,露宿街头者到处皆是。有的整个村庄拆毁成为废
墟,有的拆掉义庄的停棺构筑工事,不仅活人遭受浩劫,死人骸骨也受到灾难,造成人间地狱的悲惨图景。
各军的各级军官经常在防守地区亲自督促加强工事,防守司令部每天每时派出高参到各防守区巡回检查监督。陈长捷也曾亲身到各防
守区巡视,他曾到达天津西营门监狱附近的防守区,有一次对第六十二军第六十七师师长李学正说:“扫清射界拆房子不够彻底,墙壁
未拆,敌人容易利用接近,所做工事不够坚固。在东北地区第八十六军所做工事比较坚固,在南地区第九十四军扫清射界拆平房子也比
较彻底……。”当天李学正把这种情况报告给我以后,我就命令全军的连长以上分批轮流到东北地区和南地区去参观,要求全军各级军
官督促做工事,等于督战一样。因此天津西北防守区第六十二军更积议地多做碉堡群的工事,多做几层铁丝网,多树立木桩,多做纵深
的鹿砦。各师、各团、各营的防守区,更疯狂地进行,而越做越多,扫清射界拆房子也越拆越远。在人力不够的情况下,第六十二军每
天向防守司令部要求发给征用民工三千人,第八十六军每天电要求发给征用民工三千人,第九十四军第四十三师也每天要求发给征用民
工一千五百人。每天晚上开会时提出数量,由防守司令部通知天津市政府转知天津警察局指定各行政区就近征用民工的范围。每军指定
分配四个行政区,由警察按照每户每商店每天出一个民工,如果没有人力的商户则出钱雇人代替。由各区长指定各保长领队集合应征民
工交给各军,在武装刺刀威迫下挖掘战壕,搬运木材,帮助拆房子等劳役工作。从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中旬到一九四九年一月上旬的二十
多天的时间里,从每天早晨到下午黄昏,民工们整天在强迫劳役中,不给任何代价,干粮和饮水还由各民工自备。征用民工的总数,没
有精确的统计,大约共有十多万人。所拆的房子也没有统计的数字,只在解放后看到一九五0年《人民日报》报道天津市政府发给郊区
受灾居民重建房子的有二干二百多间,实际上还有受灾后自建房子的还不包括在内。
在加强工事期间所征用物资,主要的是木材,先由防守司令部派员兵将天津市木行商店所有木材一律查封,分发各军搬用,数量之多
是无法估计的。所需有刺铁丝和无刺铁丝都由防守司令部强迫工厂制造统筹发给。在每晚防守司令部会议中,交换情报和报告施工情形
及传达命令以外,又根据各军所要求发用的一切材料数量,应有尽有征用发给,为数甚巨,人民财产遭受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陈长捷
还在一次晚上会议中说过:“天津物资丰富,要啥有啥,防守天津不成问题。”他曾派员清查仓库,所有枪炮、弹药及器材尽量发给各
军使用,并发现美军在一九四七年春间撤走时,留下美制抛射地雷约有几千个(当时没有人会使用,经过召集所有工兵人员研究使用方
法后,才发给各军在天津城防阵地前层层埋设),连同兵站发给的自制地雷,数以万计,构成宽达几十米、长达环城四十二公里的地雷
区。在主要道路干¨主要阵地前更多埋设地雷,还在土堤和山坟的反斜面都埋设地雷,以杀伤解放军。美制的抛射空炸地雷触发时,抛
出地面约一米多高然后爆炸,杀伤面积较大,当时听说有小狗在地雷区来往,触及抛射地雷,炸死了有好几条。
天津战役的国军以环城碉堡工事线为主阵地线。城防线前缘有一条宽十米、深三米的护城河,并构筑屋顶型和半屋顶型的铁丝网三道,
以及几层鹿砦和木桩。在城防线与护城河之间架设一条电网,分区以电力开关施电。又在城防线前构筑一一连一连的碉堡群的据点,
贮备大量粮弹和饮水,架设电话通讯网。
在天津战役的初期,我曾经召集全军备师的连长以上的军官讲活说:“我们防守地区如果被突破,我们负不起这个责任,会被杀头的。
谁的防守阵地没有命令不准随便向前冲锋,也不准向后撤退,我们只要守稳,与阵地共存亡。”又说:“我们只要把拚命做工事,等
于拚命打仗一样去干,才能达成任务。”第八十六军军长刘云瀚电曾召集所属军官讲话说:“我们防守阵地线太长,兵力太少,多加
强一分工事,就等于增加一个兵一样。此次防守天津,任务很重,上级要求守住天津,我们打仗时要实行'连坐法’,临阵退缩者杀……。”
不仅如此,还不顾人民的死活,在城防线前面构成泛滥地区。在天津西营门监狱附近,将南运河筑一条拦河坝,提高水位蓄水;一方
面把护城河水保持提高三米以上深度,另一方面将南运河两侧造成泛滥地区,使水深及膝,低洼地区泛滥广宽延及几百米。后来因南
运河流水忽然减少,泛滥计划才未能实施。当时不明原因,随后得知解放军把静海县以南的唐官屯水闸开放,使南运河的水流入碱河
出海去了。原拟计划还有,在必要时把天津海河上游的子牙河边自来水蓄水池打开,放水泛滥铁路两侧地区,后因顾虑天津食水关系
没有实施。
到了一九四九年一月上旬,天津市郊战事迫近紧张的阶段,在城防线前,有部分碉堡群据点被解放军攻占。当时因环城碉堡主阵地线
之后,没有预备阵地线,尤其天津西营门监狱附近的南运河两侧,街巷纵横交错,房屋栉比相连,并无一片空旷的地段。陈长捷顾患那
里城防线如被突破,无法抵抗,显出十分焦急的状态,指定防守司令部派员侦察城防线后的预备阵地,随后派高参指挥总预备队河北省
保安师派出一部士兵配合征用民工,在市区南运河两侧拆预备阵地线的房子,又形成一片混乱。西营门监狱附近南运河两侧的预备阵地,
长达数里,宽达五十米以上,所拆毁的民房商店没有统计。因市区街巷纵横相连,又是小商和贫民居住地区为多,人民遭受了破家荡产
的浩劫。
还有在南地区的市区,将跑马场改建为飞机场,征用民工强迫劳役运土填平,并拆了一些建筑物。自从天津市郊东局子附近飞机场被
解放军攻占后,在十二月下旬国军飞机只有使用市内临时机场。因大型飞机不能降落,又想在天津市区的北部地区利用大马路改建一个
飞机场,后来因马路两侧要拆的商店过多,工程浩大,未能实现。
国军在天津战役中,不顾人民的死活,不计人民的财产损害,蛮横地强迫征用人民的物资和劳力,一次又一次构筑碉堆工事,一次又
一次拆毁人民房子,一次又一次修建市区内飞机场,使天津市一百八十万居民,遭受到历史上空前所未有的重大灾难。
五 天津国军被歼的经过
前已述及,天津国军在环城碉堡工事线长达八十四华里的周围,分为三个防守区。工商业市区,则由警备旅、宪兵、警察等施行交通
管制和灯火管制,日夜检查行人和住户,严密监视人民的活动。同时将天津各部队的炮兵集中起来,归天津警备司令部副司令秋宗鼎统
一指挥,一律用汽车牵引,企图集中火力支援作战。预先做好了各地区的炮兵阵地和预备阵地,测好了市郊的目标距离,利用天津市区
最高建筑物为观测所地点。在各军进入了防守区以后,随即施行封锁交通,非经防守司令部的许可,不准人马车辆船只出入市区。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深夜,在市郊北地区丁字沽、北仓附近发生了前哨战,到拂晓后就停止了。当时因在黑夜,只见三五成群
黑漆一团移动,第六十二军第一五一师一个连碉堡群据点的部队,有如惊弓之鸟,乱放枪和投掷手榴弹,引起内部的惊慌混乱。因当时
一切碉堡群和铁丝网的种种工事还未做好,以为解放军开始进攻,到了天亮后枪声停止,才安静下来。该师捏报诬蔑解放军驱使老百姓
在队前进攻,夸大反动宣传。
十二月二十五日,了望哨看见北仓以北的土堤外面,有解放军一队一队地向东北移动转向东行,接着见有大部队伍向塘沽方面前进,
天津防守司令部立即通知塘沽防守司令侯镜如要他注意。当时侯镜如也有电讯通知天津,说明塘沽发生激烈战斗,海军兵舰也已参战。
塘沽外围据点的新河镇交警总队千余人被歼,只有塘沽港在海军兵舰炮火掩护下苟延一时。津塘地区备方面的战事沉寂。天津国军根
据华北“剿总”的飞机侦察情报,在北平附近的解放军大部队沿平津公路向天津移动,同时塘沽方面电讯也说塘沽附近解放军向天津
移动。因此天津各军非常恐慌,估计解放军集中兵力进攻天津渐已迫近,于是更近一步加强工事及加筑碉堡群,各军士兵携带着武器
来做工事。在电灯光下,夜以继日架设铁网,疯狂地拆毁房子以扫清射界。陈长捷等认为塘沽工事比不上天津碉堡工事的强固,塘沽
守军比不上天津守军的人多,塘沽能守住,天津也能守住。
天津国军炮兵观测所曾于一九四八年底了望看见市郊有一辆吉普车和一辆大卡车,来往于西南地区,有时停止,有时开动。当时判断
是解放军指挥人员侦察地形,立即向天津警备副司令兼炮兵指挥官秋宗鼎报告,接着就命令炮兵开炮轰击。一时尘土四起,只见这些车
辆向西开走,没有命中。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日拂晓前,市郊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外围各连碉堡群据点发生了战斗,天亮时停止。三日拂晓前又在同一地区继
续发生战斗,比较激烈;天亮以后,西北地区的阵地前有一排碉堡据点全被消灭,没有一个人漏网逃脱。同时东北地区有一个连的据点
也被歼灭。从此就认为解放军已开始进攻天津,防守队极为惶恐,禁止市民放纸炮及敲锣打鼓,停止娱乐场所的营业,厉行交通管制,
加派宪兵警察站岗,到处检查行人。入夜后如果没有警备司令部“特别通行证”,就不准人马车辆通行。天津市成了死气沉沉的景象。
一月四日整天市郊枪声沉寂。陈长捷发给各军一个命令:“……如果我战死,由兼防守副司令林伟俦继承”并规定“各级主官如果战
死,也要预先指定继承人。”
五日拂晓前,在天津南地区的灰堆地方发生了战斗。当时第九十四军第四十三师一个连据点被毁,全连大部被歼,残部逃入市区。六
日拂晓前,市郊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城防阵地前第二线的碉堡群据点也相继发生了战斗。第八十六军在市郊东局子的一个营据点被解放
军围攻时,通讯联络中断。刘云瀚即派兵两营驰援反扑,结果大部均被歼灭,残部逃入市区,次日,东局子被解放军攻占了。那时解放
军已迫近环城碉堡主阵地线,而且金钟河两岸的土堤碉堡也被摧毁。当晚防守司令部会议时,刘云瀚反夸大虚报说:“这次东局子战斗
非常激烈,我这一团已伤亡过半,敌人遗尸八百。”
七日拂晓,从西门城防线前进城的一个身穿军服的人,说他原是新编第一军的连长,辽沈战役放下武器以后,伪装士兵,混进解放军
队伍充弹药兵,乘黑夜战斗中逃进天津市。他说解放军高级司令部驻在杨柳青镇。陈长捷曾经亲自和他谈话,把他送交防守司令部政治
部处理安置。因此,从综合情报判断解放军最高指挥部驻在杨柳青镇,当晚指定秋宗鼎要求空军天津联络站请青岛派飞机轰炸杨柳青镇,
同时由秋统一指挥炮兵向杨柳青到天津西门大道上所有村庄,在炮兵射程二三十华里以内的地区,进行日夜不停的扰乱射击。随后有人
说到天津市区夜间灯火辉煌,司令部就立即实施分区的灯火管制。又因夜间黑暗,恐怕解放军接近城防线不及发现,各军要求征发煤油
在阵地前燃点照明。并在环城线的大型碉堡设立探照灯,又在铁丝网上悬挂空罐,一触即有音响。还恐怕城防线被炮火毁坏,为了便于
抢救和加强工事起见,由防守司令部征集麻袋几十万条分发各军使用。
八日拂晓前,西北地区的丁字沽西端第六十二军一五一师一个连的碉堡群据点,被解放军围攻,电讯中断,因黑夜城防线内部队不敢
上去,只用追击炮和炮兵射击企图支援;天亮以后,全连被歼过半,残余逃入市区。这样,解放军就攻占了丁字沽西端的附近地区。西
营门监狱附近城防线前南运河两侧第六十二军第? 六十七师一个营据点,是主阵地前的第二线工事,八日晨同时发生战斗。在很短时间
里,南运河北岸土堤碉堡工事即被解放军攻占。一个营被歼过半,残余逃过南运河的南岸,企图继续挣扎。天亮以后,枪炮声才停止。
从一月二日以来,天津环城碉堡工事主阵地线前缘第一线的各连排据点,经过解放军几小时的攻击就被歼灭,没有一个连的碉堡群据
点能抵抗到二十四小时以上。各军到防守司令部开会汇报战况时,有的说解放军用大炮接近直射碉堡,几炮碉堡就被毁了;有的说解放
军用长竹竿爆破筒伸到碉堡枪口把碉堡炸毁;有的说解放军挖交通壕的迫近作业直达铁丝网碉堡面前,而见不到人就被炸毁了。他们非
常惊慌,束手无策,只作出自己安慰自己的话,说天津是水网低洼地带,挖深两米就可见水,不适宜于坑道作业。他们决定使用大量迫
击炮和手榴弹轰击,并将母碉堡伪装起来,在母碉堡的左右挖出两个子碉堡,企图避免解放军炮火直射和爆炸。
九日,四郊城防线主阵地前各营各连的碉堡群据点,相继发生了战斗。这一天经过解放军的扫荡后,守军所谓主阵地前第二线碉堡群
大部被摧毁,只有少数的连据点在城防线前面,解放军已接近城防线,有的地方仅及一百多米。守军大部退守环城碉堡工事线,企图
继续顽强抵抗。防守司令部政治部派出一些男女政工人员携带扩大播音器,分途到城防线碉堡位置,进行欺骗宣传,叫喊什么:“八
路军吃得不好,来这里得到优待,有白米吃,有白面吃,有肉吃……。”因为距离只有一百多米,被解放军开枪一打,那些男女政工
人员就慌忙逃走了。
十日,四郊虽无战事,由于解放军已接近城防线只有一百多米的距离,守军惶恐万分,日夜伏在城防阵地上:有的死气沉沉地呆坐,
有的睡在地上不知想什么,有的在自己所在地散兵坑和掩蔽部修理加土,怕被炮弹炸死。
十一日拂晓前,南地区的灰堆附近,发生了激烈战斗。当时守军在惊恐情形下,传说灰堆附近城防碉堡主阵地线设解放军突破。到了
天亮以后,才由第九十四军第四十三师王师长亲自查明,灰堆附近解放军曾经冲到城防线,尚未突破。同一天拂晓前,西北地区的丁子
沽东端和子牙河南岸自来水蓄水池附近的连据点,以及天津西门外义庄的连据点,相继被解放军攻占,守军残余逃入市区,解放军已接
近城防线一百米到几十米的距离,城防线随时有突破的危险,各军惊惶不安,一面加筑预备阵地工事,另一面加强城防工事,加高南运
河栏河坝,加深西门泛滥地区,积极分区架设电网。第六十二军新成立的一排战车大小三辆和火焰喷射器也增加到城防碉堡工事线。
又在这日拂晓以后,西郊城防线前发现一个身穿军服的人站在高土堆上叫喊,说是解放军通讯员带来信件。那个通讯员到达第六十二
军军部交出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亲笔签名写给陈长捷、林伟俦、划云瀚等三人的一封信,大意是:辽沈战役取得胜利后,百万大军
已进关,劝告你们放下武器,不得破坏工商企业……。我到刘云瀚处商谈如何回复,随即携带信件往见陈长捷。陈看信后,叫秋宗鼎
打电话找来杜建时,五个人共同会商。陈长捷久不出声,大家沉默了许久,谁都说不出内心的实话,谁也不肯带头作出具体主张。我
们还在等待北平傅作义整个华北问题的和平解决办法,如果天津首先放下武器,是不是会影响傅作义对整个华北问题的处理呢?我们如
果放下武器后,解放军又怎样对待我们呢?是不是我们几个首要分子会被处死呢?大家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并想到长江以南仍属蒋介石,
将来时局还不知如何演变。在当时沉默的情况下,我问陈长捷对于这封信究竟复不复,因为解放军通讯员还在军部等候着。陈长捷说:
“复他一封信吧!”叫秋宗鼎执笔写,由他口述。口述一句写一句,没有任何修改。复信内容大意说:武器是军人第二生命,放下武器
是军人耻辱。如果共谋和平,请派代表进城商谈……。复信写好后,陈长捷首先签名,其次是我和刘云瀚。然后交由我派员随同解放
军通讯员出城送去,并带进解放军代表进城商淡。这表明我们顽固地不肯接受劝告而放下武器,还以为天津城防碉堡坚固,解放军一
时攻不破。十二日早饭后,我派任科长随同解放军通讯员从津北地区向宜兴埠方面出城,但事前没有作好联络,中途遇到解放军哨兵
开怆射击,他们伏卧田间水沟许久。任科长带着复信退回市区,解放军通讯员取得联络后到宜兴埠去了。十三日天亮,解放军通讯员
又通过叫喊进城,第六十二军再派任科长携带一些水果随同解放军通讯员再出城到宜兴埠,见到解放军首长谈话,交出复信。解放军
方面认为没有诚意接受劝告,不再写信,十四日晨仍由原通讯员亲送任科长到中途,然后各返回原地。
在十二日拂晓前,除北部地区以外,其余东、西、南地区都发生战斗,大部分在城防主阵地线相距一百米或几十米的地方。当时护城
河水虽深有三米左右,已因天寒冰冻,人能通过。守军在城防线外墙斜面高达两三米处泼水,造成冰冻滑坡,企图阻止人马通过。第六
十二军第六十七师在西营门监狱附近城防线外约几十米的一个连据点被解放军攻占。因为这个据点在南运河南岸土堤上,地势颇高,又
有一个水泥高碉堡,能控制城防线阵地,有居高临下的扫射形势,就使得守军在城防线内来往受到极大困难,部队增援城防线也受到阻
击。监狱附近马路交通已被切断,解放军占了有利地形,控制了城防线。第六十七师师长李学正指定防守西营门监狱地区的一个团长,
限他派兵恢复南运河南岸土堤的水泥高碉堡,并要该团长亲到城防线去督战指挥。十三日四郊枪炮声沉寂,各了望哨看见市郊外围解放
军队伍来往调动频繁。十三日晚入黑后,第六十七师派兵一营沿着原有交通壕出城防线,企图抢夺南运河南岸土堤上的水泥高碉堡和该
处据点工事。因相距甚近,土堤左右又是地雷区,在交通壕隘路和解放军发生战斗,短兵相接,互相投掷手榴弹,反复争夺,被解放军
歼灭过半。
十四日十时,解放军总攻天津开始。环城碉堡工事主阵地线,到处发生激烈战斗,炮声隆隆,较前任何时候更多。尤其东北地区和西
营门监狱南运河地区,烟雾噱咙,远不见人,解放军在密集炮火掩护下,冲击前进,手榴弹密密爆炸,火花四射,迫使第六十七师的一
个营争夺洋灰高碉堡的残余部队溃退,沿着交通壕争先恐后逃命,互相践踏,壕中死尸垒垒。残部溃退时,又被自己团长所指挥机关枪
扫射。该团长也受重伤后身死。解放军跟随猛冲前进,突破了西营门监狱附近的城防线,攻占了附近一些碉堡。第六十二军一排战车上
前增援,也被密集手榴弹所击退。解放军在南运河两岸首先冲进城防线的由十几人到几十人,到百余人,直至中午左右达到千余人。解
放军进城后,占据了西营门监狱附近房屋,掩护后续部队前进,与预备阵地的守军对峙。守军炮兵集中火力轰击西营门监狱南运河两岸
土堤大道,企图阻止解放军后续部队增援。但到了黄昏后,市郊外围的解放军源源不绝地进入市区了。
十四日上午,东北地区的金钟河两岸土堤附近的城防线第八十六军防守的东门碉堡,经过激烈战斗,城防线的碉堡和铁丝网全被解放
军炮火所摧毁,护城河水深结冰,人可通过,已不成为障碍。解放军冲进了城防线,连续突破缺口多处,进城分成三路前进。刘云瀚
派兵一团增援反扑,企图恢复既失阵地,均被解放军击退。解放军跟尾冲击,又突破了第八十六军的预备阵地。
陈长捷从各方面电话得知城防主阵地线东西门相继被突破后,立即派出总预备队保安师到西营门监狱附近增援,指定第六十七师师长
李学正指挥,并叫保安师长住在第六十七师师部。保安师部队一触即溃,又缺乏通讯联络,只有一个师长住在六十七师师部,一个兵
也联络不到。国军在城破之后都成了惊弓之鸟,闻风逃散了。
这时陈长捷还用无线电话报告北平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并得到指示:“设法抽兵恢复被突破的地区。”但已无兵可调。市区
只有警备旅分散在各主要交通街道碉堡守备、该旅又是新编成的没有重式器,缺乏战斗力。市区各街道所构筑的碉堡,根本上也缺乏兵
力驻守,原拟街巷作战的计划,已不可能。固守天津进行顽强抵抗的企图,已经在解放军的强大力量打击下彻底粉碎了。
陈长捷在十四日晚用电话召集我和刘云瀚及天津市长杜建时开会,他说:“目前天津局势,无法维持下去,我们准备放下武器。由杜
市长找寻李烛尘、杨亦周为代表明早出城商谈。”大家都表示同意,惟恐时间来不及。当晚连续广播多次说:“天津部队准备放下武器,
明早派代表出城商谈。”解放军前线部队十四日夜间继续前进,守军已接到各部队长的命令停止抵抗,只有未接到通知的小部队的独立
据点碉堡,继续抵抗,随即被消灭了。
十五日上午,天津市区各部队驻区插上白旗投降,直至下午二时左右,整个被解除武装。枪声沉寂,各街道交通恢复。一队一队的俘
虏,被解放军带出市区。天津防守司令陈长捷、第八十六军军长刘云瀚、天津市长杜建时和我,均被俘虏。当时有一百八十万人口的
华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天津遂告解放。
张光琼军长(1902~ 1975)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八期炮科、陆军大学将校训练班毕业。1927年任黄埔
军校潮州分校教官。1929年起任第一军一师连附,第十一师炮兵营连长,第五十九师二三三团营长。1932年起任第一集团军第一军一师二团
中校营长,征兵二团上校团长。1936年任第六十四军第一五五师四六五旅九二六团上校团长、副旅长,第一八七旅旅长。1939年任第六十五
军一八七师副师长,1940年春任师长,并兼任惠淡守备司令。1946年起任整编第六十五师副师长,衢州绥靖公署高参。1948年9月,广东第
四区专员黄铮卸职,张光琼任广东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 清剿”区司令。1948年秋,廖鸣欧接任第四区专员。张光琼于1949年2月被任命
为第六十二军中将军长。7月离职出走香港,1950年2月28日在香港通电起义,后移居巴西。1975年12月21日因脑溢血病逝于巴西。
英国授勋
1941年冬,日军侵占香港后,张奉命率187师驻防惠州一带,驻香港的英军部队纷纷向我内地东江一带撤退,英国在香港政府任职的官员、
家属和香港的无数难民,也纷纷沿着沙头角、大鹏湾、淡水等地进入内地,英国派以祈德尊为团长,何理文为副团长,徐家祥为秘书的英
军服务团到惠阳长住,要求张氏派部队沿途帮助和掩护英军的官员及香港难民,并在物资上给予支援。张氏答应了他们的要求,积极部署
所属部队给予应有的支援,同时还沿着淡水、镇隆、惠阳等地设立难民收容所和救济站,安置和救济香港难民,为香港当局作出很大的贡
献。抗战胜利后,香港政府为表彰张氏业绩,由香港总督杨慕奇派联络参谋司徒博上校携同总督的亲笔信到浙江衢州65军军部对张将军表
示衷心的感谢,并告诉张氏,英国授予张“大英帝国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荣誉军官”称号,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将于1946年6月颁授O.B.E勋
章给他,以表彰他的功劳,请他作好赴港接受勋章的准备。
1946年6月20日英王乔治六世寿辰时,张将军由广州赴港参加英王的授勋典礼。偕同他的夫人关玉英女士和随员五六人一行赴港。抵达时,
受到港督杨慕奇派来的代表一一护政司司长何理文及联络参谋司徒博上校等的热烈欢迎。授勋典礼在香港跑马地举行,港督杨慕奇及政府
高级官员陪同张将军检阅三军后,港督代表英王给张氏佩带上O.B.E勋章,还另颁授其他勋章给各界人士。即时欢声雷动,港督与接受勋章
者握手道贺。授勋完毕后,港督杨慕奇在港督府举行有嘉宾500多人的酒会欢迎张将军和其他接受勋章者,此间,频频与张将军碰杯,感
谢他在香港沦陷时援助和救护香港军民的功劳。当晚三军司令菲士亭少将也在三军总司令部举行盛大酒会,欢迎张将军,我(苏翰彦)和
他的夫人关玉英女士也应邀参加,参加者还有文武官员及香港绅商共300多人。席间菲士亭少将及其高级官员、各界人士纷纷与张将军碰
杯,对他获得勋章表示祝贺,张氏也一一致意答谢。张氏夫妇在港盘桓一周,受到香港有关人士的欢迎,场面是相当热烈的。[1]
张氏在香港接受勋章期间,前英军服务团团长祈德尊和副团长何理文等曾力劝他留香港从事商业活动,但他婉辞后仍返浙江衢州65军军
部任内。
第六十二军军长张光琼
第62军属粤系,是抗战时期粤系编练的六个军之一。经过抗战,原来的六个军成了四个军,62军也间接性的脱离粤系集团,成了中央
军的附庸。就幸存下来的四个粤系军来说,62军的待遇最好,不仅装备好,补给也好,而且还是作为台湾的两个受降军之一,可说是扬名
海外,十分的荣耀。
张光琼,广东文昌(今属海南)人,生于1906年。张光琼从小就立下了从军报国的志向,由于广东境内没有军校,他就远涉千里,
去云南投考云南讲武堂,成了十八期炮科的毕业生。当时的云南讲武堂毕业生遍布西南地区的各个军阀部队,张光琼在毕业后选择返回
广东效力,成为陈济棠的亲信军官。
在陈济棠集团中,张光琼屡次受到破格提拔,一直到陈的部队在1936年归余汉谋指挥后,他的日子开始难过起来了。抗战爆发时,
他是155师的上校团长,这还没上前线参战呢,就给架空成了副旅长。此后由于粤军在上海、南京、广东等地的大量损失,部队极需干部,
张光琼这才重新得到启用,出任旅长,可好景不长,不受信任的张光琼没当旅长多少时间,又给调去了187师当副师长,再次成了空头军
官。这既没立功,也不被信任的张光琼,竟然是在遭到排挤的情况下从团长升到副师长,实在是种奇谈。
1940年3月,187师师长孔可权升任65军副军长。对张素有好感,且认为张是可塑之才的孔可权在离任时力保张光琼接任师长之位,
这才使张光琼又重新执掌兵权。当时187师奉命移防惠州,张光琼见当地治安极差,且盗匪丛生,便下令以严律治法。一时间军队出动到
处搜捕盗匪,竟在一周之内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的恶劣环境。张光琼也从此受到惠阳民众的爱戴。
当日军占领香港时,香港地区的英国军队以及政府官员、难民等纷纷向东江地区撤退。为了做好保护工作,张光琼奉命率领所部执
行掩护任务,并提供一切必须物资予以支援,为香港军民的撤退做出了极大贡献。抗战胜利后,英国政府特颁发OBE勋章予张光琼,以示
开头说过,张光琼虽然表现出色,但却始终得不到余汉谋集团的承认,加上他又是陈济棠的余党,这就注定了抗战胜利后被剥夺兵
权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但对于张光琼来说,他的失权反到是件好事。1946年5月的时候,张光琼被名升暗降的调任整编第65师副师长,
他的187师在整编为187旅后改由副旅长梁采林接任。没曾想,187师在一个月后的苏北对共作战中兵败被俘,部队也是伤亡惨重。这个结
果,到着实让张光琼出了一身冷汗,还好自己调走了,要不然,当俘虏的不就是自己了吗?
有鉴于此,张光琼在整65师中也不想和解放军交手,好在自己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副师长,干脆申请报名去读陆军大学得了。陆
大毕业后,张光琼挂名衢州绥靖公署高参,后被广东省政府主席宋子文任命为广东省第4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担负起东江地区
的治安责任。除了有时候需要应付应付中共游击队外,张光琼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看看书养养鱼,这日子到过得十分悠闲。
1949年2月,国防部鉴于原第62军已经在天津覆灭,便在广州重新组建起62军,其军长人选经过筛选,决定启用失势军官张光琼。
不为别的,就因为张光琼是广东人,方便带广东兵,且张不被余汉谋信任,国防部可以借此拉拢张。于是,张光琼这位屡遭歧视猜忌
的将军,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抬出来充当内战末期的牺牲品。
让张光琼当军长,他是一百个不愿意,但是当年的187师旧部因为政府裁军的原因大部分流离失所,他干脆就接下了军长的任命,
并把这些老干部们全部安插进62军军部,解决了他们的吃喝问题。1949年5月,解放军强渡长江并占领首都南京。早就对党国没有丝毫
感情的张光琼便与广东地区的中共地下党取得联系,准备在解放军攻入广东后率部起义。没曾想做事不周,这个情况被保密局的特务
侦知,张光琼见临阵起义已不可能,为免遭杀身之祸,便立即举家迁居香港。
张光琼一走,62军的军务就没了主事人,国防部虽然任命副军长张一中主持军务,但仍要求张光琼赶紧回来主持局面,因为不
知内情的国防部还以为张光琼是去香港“探亲”,压根就不知道保密局所掌握的情报。张光琼也不是傻子啊,我要回去了,不就成了
保密局的阶下囚啦?他也不辞职,就这么一直在香港“探亲”,一探就是两个多月。
不知不觉的,解放军即将逼近广东,中共地下党也开始催促张光琼回到部队主持起义,可张光琼害怕一回部队就遭毒手,坚决
反对回部队,只答应写信要部队起义。可没了主心骨的62军对于起义一事并不统一。这就注定了62军在湛江的起义成不了气候,反
到在混战中把副军长张一中给打死了。最后只有军直一部800余人起义成功,大部队则由两名师长分别带领去了海南。
张光琼见起义没能成功,便在香港居住了下来,由于所存钱财不多,他便开起了理发店以维持生计。虽然他在粤军旧部的动员
下,于1950年2月28日发出了起义通电,但对于起义失败且镇压过解放军游击队的张光琼来说,返回内地已不可能,而国民党那边又
有可能派遣特务暗杀他。干脆,张光琼把在香港的房子卖了,举家迁居乌拉圭,在那里经营起了农场。1975年12月21日,张光琼因病
在巴西去世。
第六十二军军长李铁军
李铁军,原名李培元,字虞午,广东梅县人,生于1903年3月23日。李铁军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始终是同学胡宗南的得力
部下。基本上只要胡升一级,就会把原来的职务交由李来接任。逐渐的,李铁军在早期的胡宗南系统中,成为了二号人物。然而,
李铁军因为没能处理好新疆事变,使其地位受到了动摇。再加上内战时期在豫西被陈赓兵团打的落花流水,更使他的地位一落千
丈,只得黯然的退出了胡宗南集团。
这一系列的巨变,主要还是李铁军本人的骄傲自负心理所致。抗战初期的李铁军还只是一个师长,在他敢打敢冲的精神号召
下,第1师发挥出不俗的战斗力,应该说这时候的李铁军已经有了成为胡宗南继承人的资格。一直到了1944年,已经当上第29集团
军总司令的李铁军奉命率部进驻新疆。但在新疆这个复杂的政局下,却没能使李铁军有着高度的警觉,他的自信使他错误的判断
了局势。于是在新疆民族军发动进攻之后,手忙脚乱的李铁军根本无力平息暴动,自己的部队反到损失惨重,几乎丧失了新疆的
自主权。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使胡宗南对他的感到失望,更使政府对新疆的威信跌至了最低点。
新疆暂时得到和平后,李铁军在河西警备司令的职务上度过了内战的第一年。不甘心失败的李铁军一直想着重返战场,他希
望能通过对解放军的作战中立功而恢复自己的威望。然而命运之神似乎总和他过不去,就在他好不容易从胡宗南那里争取到第5兵
团司令官的时候,这个位子还没做满三个月,就在豫西被打的灰头土脸,所属整编第3师全军覆灭,本人也是落荒而逃。这次失败,
可以说是让李铁军彻底的丧失了胡宗南对他的信任,也使他自己的戎马生涯达到了最低谷。他最终选择辞职,去了南京的家中度
过了大部分的内战时光。
1949年11月,李铁军被重新启用了。当时的62军因为湛江事变导致内部混乱不堪。国防部对军长的继任人选,考虑从广东籍
的中央军嫡系将领中挑选。李铁军得知这一消息,觉得自己复出有望,便积极奔走,终于如愿的降级当上了第62军军长。国防部
考虑到李铁军是黄埔一期,且又当过兵团司令官,如果专任军长的话有点不体面,于是在不久之后又任命他为海南防卫军副总司
令兼第2路司令,除了兼任第62军军长之外,还把陆军步兵学校教导师交给他指挥。
对于国防部的信任,李铁军可说是铁了心的要干出成绩来。由于国军在金门有了打赢解放军的实例,这本身就使李铁军对于
守备海南有了信心。其次,在政工部门的宣传下,把共产党描黑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李铁军更是夸大宣传,让62军的官兵铁了
心的和解放军拼命到底。于是,他指挥的62军是整个海南战役中抵抗的最为激烈的部队,甚至还接连不断的打反击,近乎于到了
疯狂的地步。
这62军的海南作战史,完全可以说一部惨烈史。在李铁军的指挥下,62军在澄迈
地区打的非常疯狂。这军长、师长、团长全都带头冲锋,就连各级参谋长也都带着勤
杂部队投入到作战中。在整个内战后期,还能和解放军这么对干的部队只此一家,别
无分号。但李铁军的一切努力都有如杯水车薪,他的两个师很快就被消耗殆尽,另外
一个步校教导师还宣布战场起义。此外副军长韩潮失踪,参谋长温轰阵亡。这时候的
李铁军觉得没希望了,他的一切努力都已经作出,但仍然没能扭转战局。既然如此,
他就只能带着残部开始突围。
对于突围,他没有遵从海南防总的命令向八所或者是榆林撤退。对62军来说,
这两个地方都太远了,而且还得面对解放军主力的追击和地方游击队的截击。别说抵
达目的地了,就连执行都根本不可能。经过判断,他决定反其道而行,向解放军的侧
翼突围,从海口撤退。这一招还真成功了,经过整理,62军残部把李铁军本人加进去,
一共突围了500多。但经过海南之役,李铁军是彻底丧失了斗志。他在空挂国防部部员干领薪水四年之后,就办理了退
役手续。此后他移居美国加州,在那里默默无闻的度过了余生,于2002年6月9日病逝,享年99年。
张一中少将副军长。广东兴宁市市鹅湖村瑶楼上(陶头上)张屋人。黄埔军校、陆军大学第10期毕业。曾参加东
征,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北伐时参加了汀泗桥之役,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张发奎、余汉谋部任团长。1947年5月任整编第
65师154旅少将旅长,1949年2月任第62军副军长,曾任广州警备司令部司令员。与蒋介石为拜把子兄弟,传在10月15日在广东
湛江被起义叛变士兵击毙,但尸体并未找到。其后代今均身居国外
韩潮中将副军长(1902~1951),原名韩泽田,海南省文昌市昌洒镇昌图村人。中将。早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后又
毕业于陆军大学将官班。参加过北伐战争和第二次国内战争,历任国民党军排长、连长、少 校营长、上校团长等职。抗日战
争时期,历任黄埔军校学生队少将中队长,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教育长。抗战胜利后,历任国民党中央高级参议员,六十二军中
将副军长。1950年被捕,1951年死亡。
温轰参谋长,(1907--1950)号震天,广东五华人。
黄埔军校第6期步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5期毕业。曾任广东省保安第1团团长,1948年任第109军少将参谋长,1949年冬任第62军
少将参谋长,1950年4月23日清晨,在国共海南琼山地区战役中,被四野40军119师一部协同42军128师击毙阵亡[
国民国民军第62军衡阳牺牲抗日烈士
锺敬敷 副团长 第一五一师第四五二团 1943年衡阳雨帽山阵地阵亡
林志文 营长 第一五七师第四七O团第一营 1943年8月2日衡阳守备雨帽山阵地阵亡
丁克坚 团长第一五七师第四七一团 1943年8月2日在衡阳西站阵亡
余子武 副师长 第一五一师 1943年8月3日在衡阳雨帽山阵亡
林 照 副官 第一五一师 1943年8月3日在衡阳雨帽山阵亡
范兆元 营长第一五一师第四五一团第一营 1943年在衡阳阵亡;
任曙光 营长 第一五七师 1943年在衡阳尖峰山高地牺牲 李锡光 连长 第一五一师第四五三团第八连 1943年8月27日重伤,被敌骑兵从右翼迂回包围追到而遭杀害
国军62军157师抗日战争阵亡烈士纪念碑
位于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流溪河水库大坝右侧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陆军第62军、63军、65军等部队先后两次在从化境内及以北一带抵抗日本侵略军,史称为
第一次和第二次粤北战役。其中发生在1939年冬的第一次粤北战役,是当时广东战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
斗最激烈的战斗,历时近一个月,最后以日军的败退结束。
1939年11月上旬,国民党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由广东韶关移师广西柳州,指挥桂南作战。广东军事由副司
令长官兼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主持。当时粤北前线兵力部署有:第62军(军长黄涛)辖第152师(师长陈
章)、第157师(师长练惕生)驻守佛冈、清远琶江、源潭、花县地区;第63军(军长张瑞贵)辖第153师(师长
彭智芳)、第154师(师长梁世骥)、第186师(师长赵一肩)、第151师(师长林伟俦)驻守从化牛背脊、增城
派潭、东洞、新丰县梅坑,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65军军长缪培南所辖部队驻在英德县青塘及翁源县华屋,作
为第十二集团军的总预备队。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部驻翁源县。
1939年12月中旬,占领广州的日军兵分三路以第104师团为左路,沿粤汉铁路北犯进攻英德,先在清远县银盏坳、
源潭、琶江口与我第62军发生激烈战斗,敌军在空军掩护下攻陷横石、英德县连江口地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遂
将驻英德、翁源县的总预备队——第65军调到粤汉铁路方面作战,在英德县高田阻击敌人。战况激烈,双方伤亡较
大,互有进退。敌军中路近卫混成旅团与右路第18师团則以翁源為主要攻击目标,近卫师团进犯从化、良口。同时
敌军第十八师团进犯龙门,攻陷新丰梅坑,第63军奉命阻击。粤北前线各处战况非常激烈,敌机轮番轰炸,掩护敌
军前进。他们采取钻隙迂迥战法,致使粤北我军处于两翼被包围态势。左路敌军迫近英德县城,右路敌军陷新丰梅
坑后迫近沙田和青塘,情况紧急,总司令部被迫转移,随后敌军攻陷英德县城、青塘、官渡、新江及翁源县,日军
兵锋直逼广东省战时省会曲江,粤北危急,26日余汉谋急电蒋介石请求增援,29日由湖南省紧急调来的增援部队第
54军到达韶关,第54军(军长陈烈)属于中央军精锐劲旅,装备优良,下辖三个师,第14师阙汉骞部、第50师杨
文瑔部(师长张琼他调,由副师长杨文瑔接替指挥,40年2月杨文瑔就任该师师长)、第198师王育瑛部,30日第
54军在曲江集结完毕后并没有进入阵地防守,反而是出其不意地在40年1月1日对日军展开了令日军震撼地猛攻,
一部攻击英德之敌,一部攻占新江后再行攻击翁源、青塘之敌,日军得知是第五十四军前来增援,已是无心力战,
抵抗一阵,便仓惶沿翁从公路败退,第54军乘胜追击,我军其余各部也趁机展开反攻。第62军以一切可用的兵力
向良口方向逆袭,经过激战后占领日军设在牛背脊的一个兵站,随后整个牛背脊阵地被我军完全控制,日军第18师
团与近卫旅团的退路被切断;第六十五军攻占吕田,丹竹坑、地派;第一五四师攻占沙田和梅坑墟,日军招架不住,
终于向增城方向全线溃退,于是余汉谋、缪培南下令我军向日军发动全线反击,侵犯粤北地区之敌纷纷溃逃,狼狈
不堪地窜回广州,我军收复失地,取得第一次粤北战役的胜利。此次战役,日军败退的原因,一是黄涛第六十二军
攻克牛背脊、良口栏腰截断敌人的联络线,二是湖南调来的援军精锐之师第五十四军能及时到达,并迅即展开猛烈
攻击(战役结束后该军奉命北返湖南省,后来该军参加了第二次长沙会战、昆仑关战役、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等
重大战役,战功卓著)。
1940年5月,日军又发动了第二次粤北战役,经过20多天的激战,也是以日军的败退而告终。两次粤北战役粉
碎了日军北上曲江、韶关,打通粤汉线的侵略计划,保卫了粤汉铁路和粤北地区,挫败了日伪逼降的阴谋,支援
了桂南的抗日作战。歼灭日军两万多人。对两次粤北战役中英勇牺牲的国民党陆军62军和63军抗日将士,后人修
建了纪念碑和公墓以作纪念。
第一次粤北战役简述
1939年,日军占领广州后,企图进犯曲江。为确保粤北防区,余汉谋指挥部队阻击日军北犯,从而开始第一次
粤北会战。第一次粤北战役,是当时广东战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的战斗,历时近一个月,最后
以日军的败退结束。
第一次粤北战役分为3个阶段:1939年12月18~26日为防御阶段,26~31日为反攻阶段,1940年1月1~8日为
追击阶段。26日,余汉谋下令全线反攻,其中第六十二军由佛冈向从化、牛背脊间迂回前进,重点反攻牛背脊,
将北进的日军分割为两股,尔后集中兵力各个包围歼灭。由于日军粤北兵力受损,加之补给困难,粤北日军于
1940年1月1日向广州方向撤退,第一次粤北战役以中国方面胜利结束。整个战役共歼敌军官236人、士兵9800
余人。
详细经过
1939年11月上旬,国民党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由广东韶关移师广西柳州,指挥桂南作战。广东军事由副司
令长官兼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主持。当时粤北前线兵力部署有:第62军(军长黄涛)辖第152师(师长陈
章)、第157师(师长练惕生)驻守佛冈、清远琶江、源潭、花县地区;第63军(军长张瑞贵)辖第153师(师
长彭智芳)、第154师(师长梁世骥)、第186师(师长赵一肩)、第151师(师长林伟俦)驻守从化牛背脊、
增城派潭、东洞、新丰县梅坑,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65军军长缪培南所辖部队驻在英德县青塘及翁源县华
屋,作为第十二集团军的总预备队。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部驻翁源县。
1939年12月中旬,占领广州的日军兵分三路以第104师团为左路,沿粤汉铁路北犯进攻英德,先在清远县银盏
坳、源潭、琶江口与我第62军发生激烈战斗,敌军在空军掩护下攻陷横石、英德县连江口地区,第二集团军总
司令部遂将驻英德、翁源县的总预备队——第65军调到粤汉铁路方面作战,在英德县高田阻击敌人。战况激烈,
双方伤亡较大,互有进退。敌军中路近卫混成旅团与右路第18师团则以翁源为主要攻击目标,近卫师团进犯从
化、良口。同时右路敌军第十八师团进犯龙门,攻陷新丰梅坑,第63军奉命阻击。
粤北前线各处战况非常激烈,敌机轮番轰炸,掩护敌军前进。他们采取钻隙迂迥战 法,致使粤北我军处于两翼
被包围态势。左路敌军迫近英德县城,右路敌军陷新丰梅坑后迫近沙田和青塘,情况紧急,总司令部被迫转移,
随后敌军攻陷英德县城、青塘、官渡、新江及翁源县,日军兵锋直逼广东省战时省会曲江,粤北危急,26日余
汉谋急电蒋介石请求增援,29日由湖南省紧急调来的增援部队第54军到达韶关,第54军(军长陈烈)属于中央
军精锐劲旅,装备优良,下辖三个师,第14师阙汉骞部、第50师杨文瑔部(师长张琼他调,由副师长杨文瑔接
替指挥,40年2月杨文瑔就任该师师长)、第198师王育瑛部,30日第54军在曲江集结完毕后并没有按常规进入
阵地防守,反而是出其不意地在第二天(40年1月1日)对日军展开了令日军震撼地猛冲猛打,一部攻击英德之
敌,一部攻占新江后再行攻击翁源、青塘之敌,日军得知是精锐的第五十四军前来增援,已是无心力战,抵抗
一阵,便仓惶沿翁从公路败退,第54军乘胜追击。
我军其余各部也趁机展开反攻,第六十二军以一切可用的兵力向良口方向逆袭,经过激战后占领日军设在牛背
脊的一个兵站,随后整个牛背脊阵地被我军完全控制,日军第18师团与近卫旅团的退路被切断;第六十五军攻
占吕田,丹竹坑、地派;第一五四师攻占沙田和梅坑墟,日军招架不住,终于向增城方向全线溃退,于是余汉
谋、缪培南下令我军向日军发动全线反击,侵犯粤北地区之敌纷纷溃逃,狼狈不堪地窜回广州,我军收复失地,
取得第一次粤北战役的胜利。
此次战役,日军败退的原因,一是黄涛第六十二军攻克牛背脊、良口拦腰截断敌人的联络线,二是由湖南调来
的援军精锐之师第五十四军能及时到达,并迅即展开猛烈攻击。[1]
2第二次粤北战役
简述
第一次粤北战役后,日军败退广州、增城,进行整训和补充。1940年5月上旬,在日军司令官安藤利吉的指挥
下,第十八、三十八、一0四师团约两万人,战车数十辆,以及第二十一独立飞行队30余架飞机,再次向粤北
进犯。中国守军依托工事,在前沿阻击日军,对于深入纵深的敌军,则集中兵力进行围歼。经过一个月的拉锯
战,日军撤退。
战役经过
此次战役分为3个阶段:5月13~23日为防御阶段,5月24~31日为争夺阶段,6月1~12日为追击阶段。短短
一个月期间,经过多次拉锯战,一五二师守住良口制高点石榴花山,12日,日军溃退回广州,恢复战前双方
阵地原态势。
3战役影响
两次粤北战役粉碎了日军北上曲江、韶关,打通粤汉线的侵略计划,保卫了粤汉铁路和粤北地区,挫败了日
伪逼降的阴谋,支援了桂南的抗日作战。歼灭日军两万多人。
4相关
村民每年自发拜祭英雄
65年的岁月并没有磨去记忆的棱角。从化良明村的几位老人最近争相告诉记者,1940年5月,63军在石榴花
山与日军交火十分激烈,村里的几十个年轻人都参加了抬伤兵、埋阵亡将士的工作。89岁的叶郁权回忆说:
“那时仗打得正火,头晚保长通知了甲长,甲长立即叫上村里的小伙子们去支前。听说是为打日本鬼子的队
伍干活,大家都特别卖力。” 老人们回忆,当时的死伤特别严重,石榴花山上还不像现在这样开出了道路,
村里的一群年轻人拨开杂草和荆棘,将牺牲者搬到山腰,他们已在那里挖出一条条很长的坑,并倒进水泥灰
浆,等到凝固了就把尸体一具一具地放进去。
“那可是一层压一层地搭着放的!你可以想象死了多少人啊!附近都是尸体,总得把他们掩埋起来,让牺牲
者得个安宁呀!”站在公墓前的叶润钊老人指着山土激动地说。时光一晃几十载,但每年清明节,许多村民
们都会上山来凭吊这些为保家卫国阵亡的将士。
在位于森林公园的国民党陆军第62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记者还看到了一炷炷刚刚燃过的香火和瓜果、
食品等祭品。据当地群众讲,每年都有大量村民自发前来拜祭,这些供品就是他们留下的。
烈士纪念碑年久待修葺
目前,国民党第62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和陆军第63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均为广 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和从
化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63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建于1946年,1985年重建,内埋63军历次战役殉难将士忠
骨3000多具。第62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曾被淹没在牛脊山水库之中,1987年被打捞出来重建。经过近20年
的风雨侵袭,两个纪念碑基座、地台多处出现宽窄不一的裂痕,部分地面凹陷,护栏出现断裂;两个纪念碑
周围杂草丛生,碑上文字被风化,油漆脱落……广州市政协委员最近提出了《关于修葺从化市良口镇抗日阵
亡将士纪念碑的建议》,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对原国民党62军、63军抗日纪念碑进行全面修葺,建立粤北战役
纪念馆,陈列当年抗战的文字资料和图片等历史资料。
5第三次粤北战役
1944年11月,日本侵略军集合两万余兵力,发动了第三次粤北会战,最终打通了粤汉铁路,并于1945年初攻
占韶关,广东省国民政府随之向西部山区迁移至连州,直至抗战胜利才迁回广州。
丘国祥 营级军官 第十二集团军第六十二军 1916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县西阳古田村.父丘贵粦侨居印度加尔各答,母杨
氏在家务农。黄埔军校毕业 四十年代初,丘国祥在广西抗日战场上遭日军飞机轰炸受重伤,在医院经抢救无效,终
于为国牺牲。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0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4战区部队在广东省广州湾地区与日军第21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9月,日军决定进攻广州。10月上旬,日军第21军下辖第5、第18、第104师团分别从青岛、上海、大连出发到达
澎湖集结待命,企图在大亚湾登陆,攻占广州。中国第4战区第12集团军部队集中部署在大亚湾至广州、珠江东岸一
线。9日,日军第21军主力船队出发,于 11日晚抵达广东大亚湾。12日凌晨,日军第18师团在大亚湾左面和正面虾涌
一带登陆;及川支队在盐灶背登陆;第104师团在大亚湾右面玻璃厂登陆:第18师团一部在虾涌以西澳头登陆后,继
向淡水进攻。中国守军抵抗后于当晚弃城撤退。日军第18师团另一部登陆后即向惠州推进;13日攻占平山;14日占领
横沥,并进至惠阳南郊。第104师团登陆后于12日占领平海;13日占稔山、吉隆,到达惠州南面,尾随第18师团推进。
14日黄昏,日军以优势兵力向惠州发动猛烈攻击;中国守军第151师稍作抵抗后于当晚撤退。15日,惠州失陷。16日,
日军攻陷博罗后,主力向增城突进;及川支队由惠州向广州作大迂回行动。第4战区命令各部向广州附近集结,第65军
增防东江。17日,第153师在福田一线击溃日军一个联队,迫使日军退回博罗;独立第20旅在正果击溃日军少数侦察部
队。于是,第4战区决定以第186师固守增城正面,并调集战车、炮兵支援;以第153、第154师从右翼,独立第20旅从
左翼合围日军,企图将日军聚歼于增(城)博(罗)公路间浮罗山下。19日晨,日军第18师团到达增城。中国军队与日军激
战竟日,当晚撤退,增城失陷。20日,日军第18师团发动全面攻势,中国守军防线被突破,守军向后溃退。日军迂回
部队及川支队进攻从化、花县,以图截断广州至韶关间联系。是日晚,第4战区在广(州)增(城)公路两侧布防,阻击日
军,将主力撤至粤北的翁源、英德一线,而以一部防守广州。21日,日军攻占沙河,并占领广州市区。日军第104师团
向广州以北推进,攻占太平场;23日占领从化。与此同时,第5师团与海军配合,于23日攻占虎门要塞;25日攻陷三水;
26日又陷佛山,于29日到达广州南郊。至此,日军控制了广州及附近要地。广州战役结束。继续追问: 请详细说下双
方伤亡情况和中国军队的军官 补充回答:
其时,余汉谋已调其他部队及集团军所有装甲战车到增城增援,但未能击退来敌。20日8时,敌军突破一八六师
防线,10时占领县城以西的钟岗。一八六师孤立无援,退向钟落潭,14时县城遂告失守。余汉谋见势不妙,令第十二
集团军主力向佛冈、从化、新丰等地转移,留独立第六旅防守龙眼洞、萝岗,自己却连夜乘车到清远去了。
但在20日的白面石阵地双方激战中,中国军队奋勇抗敌的精神仍激励人心。20日5时,敌军强攻正果东南面的白
面石阵地,独立第二十旅第三团第二营营长黄植虞率领全营官兵,利用有利地形奋勇抵抗,日军攻击受挫。7时,日
机轰炸守军阵地,步兵发起猛攻。守军第四、五连连长劳中逸、张任君负伤仍不下火线,组织士兵以轻重机枪猛烈
扫射敌人,连续击退敌军。战至9时,日军增援兵力又到,轮番冲击下,突破黄沙坝坳第五连阵地。幸预备队第六连
及时反击,夺回黄沙坝坳阵地。11时,敌军炮火更猛烈,电话线被炸断,守军的上下联络及弹药补给已极困难。营长
黄植虞收集500多枚手榴弹,准备集中投掷以抗击敌人。12时,日军分五路强攻白面石阵地,传达兵张德胜、黄标也
参加到投掷集束手榴弹的队伍中,给敌军以较大的杀伤力。但是,在滚滚硝烟中,敌军仍势凶夹狠,终于进入肉搏战。
中国官兵奋勇与敌人肉搏近一小时,终于击退日军。但是,日军接着施放燃烧弹,守军阵地的林木燃起熊熊大火,日
军步兵乘机冲锋。守军依然不惧,以轻重机枪火力使敌军遭受重创,至16时前仍坚守阵地,掩护了该旅主力安全转移。
此后,第二营以部分兵力佯作反攻,迷惑敌人,营主力则向从化方向撤退。此次狙击战,日军死伤164人,阵前遗尸
40具;守军二营官兵伤亡200余名。后来,当地百姓为纪念阵亡将士,在爱国人士王雁门等发动下,在白面石村前的
老虎石岗顶建抗日阵亡烈士墓,并在黄沙坝坳建抗日阵亡烈士纪念亭(此亭后来毁坏,1985年白面石村民集资重建)。
21日6时,已占领增城的日军分两路进军,一路攻进从化,另一路向广州市区进逼。8时,日军与守萝岗的独立第九
旅开战,守军退到太和。15时30分,日军的独立轻装甲车中队冲进广州市。17时30分,龙眼洞的守军被击溃,随后日
军攻进沙河,广州遂告失守。
广增之战,双方伤亡不少:日本防卫厅的《中国事变中国作战史》载:日军伤亡1923名。中国军方记载:中国官
兵阵亡2954名,伤5645名,失踪2643名。
余子武副师长(1901年-1944年),号文波[1],广东台山人。1943年6月,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62军151师少
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1944年7月9日,率151师在衡阳西站向衡阳保卫战之日军展开激战,1944年7月21日拂晓,衡阳
市郊郑家冲的151师指挥所被突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余子武曾先后肄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和东京政法大学[1]。翌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二十期骑科攻读,1929年毕业回国
后,毅然投笔从戎,将所学用于拯救苍生于水火中[1]。曾参加淞沪会战及南京保卫战,1939年七月晋升国民党陆军62军
151师少将参谋长。1943年被晋升为国民党陆军62军151师少将副师长,并赴印度参加美国陆军部举办的高级将领训练[1]。
1944年6月,日军占武汉,陷长沙,南下向衡阳进犯,形势十万火急。为保卫南中国咽喉的衡阳,阻击日军铁蹄向湘桂
铁路践踏,国民党主力决定在衡阳与日寇展开一场气吞山河的衡阳大会战。
1944年6月14日从印度集训回国后,即参与国民党阻击日军西进的衡阳豫湘桂会战。由于151师行动迅捷,浴血奋战,重
庆统帅部给一五一师记大功一次。7月5日,151师在狮子岭、五里牌一带与占领白鹤铺镇之敌发生激烈战斗,歼敌600余
人。7月9日,151师奉命与157师向围剿衡阳之敌进行攻击,在衡阳西站与敌展开激战,反复向围攻衡阳之敌冲杀,血战
数昼夜,毙敌军联队长尔和少将以下数千人。
1944年7月21日拂晓,设在郑家冲的151师指挥所突然受到敌人袭击,余子武跨上嘶鸣的战马,挥起指挥刀,率领精悍的
特务连冲向敌阵。血战中,余子武的战马身中数弹,惨叫而死,他的左手也被流弹击中,血流如注,威严的戎装也被横
飞的弹片撕成破旗,但他仍如石雕般屹立,血手紧执指挥刀,目光如电,声嘶力竭道:“弟兄们,宁可战死沙场决不做
倭寇俘虏!为了我中华大民族的尊严,为了千千万同胞不受铁蹄蹂躏,冲呀!”
衡阳会战中,因受日军偷袭双方短兵相接,余子武手腕中弹,依然举手发令[1]。日军冲上与余子武肉搏,余的后背及
腹部连遭重创,为国捐躯。这次战斗,双方均损失惨重。由于余子武所在部队的英勇作战,阻延了日军疯狂西进的
步伐[1]。
数日后,部队秘密派遣数名勇士潜入日军阵地,夺得余子武将军忠骸。[1]
噩耗传来,三军垂首,战马饮泣。六十二军军长黄涛失声痛哭。黄军长擦干眼角的悲泪,悬金5万大洋,组织敢死队
要抢回余子武之遗体,不见余师长的头颅,不准收兵回营!于是7名精选出来的敢死队勇士在虎口余生士兵的引导下,
悲壮出征。他们趁夜幕深入敌阵,在炮火焚毁、铁蹄践踏的草丛焦土里寻回烈士尸首,此时余子武仍血手紧执指挥
刀……途中敢死队被日冠追杀,伤亡过半,幸被援兵救回。[1]
国民政府为褒奖其英勇精神,赐予国葬礼遇,其忠骸经由桂林运返粤北,当时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兼部长白崇禧、
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等率众公祭于车站[1]。沿途所经各地,国人自发路祭者络绎不绝。灵柩抵达韶关时,第七战区
司令的余汉谋亲为治丧,并为其撰写墓表,厚葬于曲江县马坝南郊白芒山麓,极尽哀荣[1]。当时的《中山日报》、
《中央日报》均以大量篇幅给予详细报道,对余子武将军的事迹给予很高评价,均许为民族英雄。美国的华文报纸
《少年中国晨报》在1946年,还以连载的形式刊出由余经武撰写的《余故师长子武将军事略》,引起热烈反响。[1]
余子武殉国后,余将军的结发妻子[1]、七旬老母及六个孤儿骤然失去了主心骨,悲恸万分。在余汉谋将军的帮助下,
他们最后赴美国定居。新中国成立后,余将军的后人为报效祖国,纷纷回归。余将军的女儿余芳华回广州后,嫁给
了岭南派著名画家方人定的儿子,成就了一段传奇姻缘[1]。
林英灿副师长,字子文,湖北省黄冈(今属武汉市新洲区)人,1898年生,自幼喜好读书,刻苦自勉。青年
时代他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帝国主义横行霸道,加之军阀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军力不整,难以御敌保国,于是立下了
投身军旅,报效国家,救国救民的志向。
林英灿于是投笔从戎,考入了当时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步兵科学习,在军校的学习期间,林英灿怀着救国救民的思
想,刻苦训练,认真学习,加之以他性格坚毅,沉默寡言;做事胸有成竹,老练有成,深为同学所拥护和学校以及当局
的赏识。
在军校学习毕业之后,林英灿到军队服役,由于他带兵有方,赏罚分明,而且作战勇敢,调度有方,在军队中,得到
将士们的拥戴和敬仰。他也因功由排长升为连长、营长、团长、参谋长、副师长等职务。
1931年,林英灿被任命为陆军第152师少将参谋长。
1936年,林英灿将军奉命率领部队驻防海南琼崖。
1937年,中国抗战爆发,林英灿将军上书军事当局,要求上阵杀敌,报效国家。军事当局考虑南疆当然虽然没有大的
战事,但是其战略地位和意义十分重要,必定要有精兵扼守,准备作战,以备万全。于是命令林将军做好充分准备,
与敌作战。林英灿将军奉命率部修筑海南要塞工事,组织训练部队,充分利用海岛地形,多次打退了敌军数次进攻和
偷袭,保卫了南疆的安全,以杀敌卫疆立功而荣升陆军第152师副师长。
1938年,林英灿又奉上级命令,率领部队偷渡琼州海峡开回粤北归还建制,投入对日作战,林英灿将军率领部队在靖
远县、花县一带不时出击,消灭敌军小股活动部队,有效杀伤敌军有生力量,并且炸毁敌人运输线,组织敌军深入,
消灭了许多敌人。
1939年1月13日,敌军集中了优势兵力,向我靖远县龙山市一线我军阵地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企图以其优势兵力的攻击
下,歼灭我抗战军队主力,继续北上西进。
林英灿将军率领第152师主力部队扼守阵地,与敌激战。敌军拥有武器装备和火力上的优势,敌人利用空中飞机轰炸和
重炮轰击,对我军阵地猛烈进攻。林英灿将军和他的将士们冒着敌人的轰炸和炮火,利用坚固的地上公式顽强地进行
抵抗,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地进攻,阵地前躺满了敌人的尸体,但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我军将士也伤亡重大。我军
地上防御工事在敌人的多次进攻和轰炸下,也有所损毁。在战斗中,林英灿将军亲临第一线指挥部队作战,用抗战必
胜、誓死救国的革命精神教育官兵,鼓励他们奋勇作战,杀敌报国,与阵地共存亡。前线官兵见长官如此英勇,士气
高昂,面对着敌人一次次疯狂的进攻,均能沉着应战,宁死不退,将敌人的进攻打退。
以后,多次进攻未果的敌军恼羞成怒,再次集中优势兵力和武器装备,以炮火轰击我军阵地,并且趁势发动密集的集
团冲锋,双方展开了惨烈的战斗,一时间杀声震天,战场上血肉横飞。林英灿将军亲自率领奋勇队在阵地上往返冲杀,
白刃格斗,由于我军将士作战英勇,敌人难以支持,败退而归。这时候,敌军飞机和火炮再次猛烈轰击我军阵地,林
英灿将军见状,马上组织部队将士们进入工事掩体中掩蔽,但是在组织部队进入工事之时,他不幸被弹片击中要害,
壮烈殉国,牺牲在了他战斗的阵地上。时年41岁。
纪汉卿,原名穑夫,号步留,汉卿是其字,1916年出生,广东省澄海县下蓬区官埭乡官埭头村(今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
龙祥街道泰龙居委)人,黄埔军校第十七期步科毕业。1944年7月,在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攻防战役-衡阳保卫战中英勇
殉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授予纪汉卿“抗日烈士”称号并赠少校军衔。
一、弃笔从戎,投身抗日
纪汉卿从小天资聪颖,过目成诵,性格沉静,勤奋好学。报本高级小学毕业后,考进汕头市礐光中学,为礐光中学初
中第十七届学生。在校期间,品学兼优,在文学、书法、音乐等方面表现出很好的天赋。曾参加汕头市业余国乐社演奏
比赛,获得胡弦演奏第二名;其作文“妈屿游记” 曾登于校刊,文章洋溢着爱国主义思想,抒发了杀敌报国之志;书法
名闻全校。深得当年礐光中学知名教师杨鸿志、林迁时器重,视为得意学生。
从汕头市礐光中学毕业后,本想继续深造。然而,此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长驱直入,大片国土沦陷,到处兵荒
马乱,纪汉卿只能在家自学。他博览群书,舞文弄墨,在家乡附近一带,小有名气。读书之余,他关心国事,谈古论今,
壮志满怀。
1938年6月21日,日军侵占了潮汕沿海的南澳岛,潮汕处在危急之中。潮汕共产党组织及其领导下的青抗会等抗日团
体,及时组织随军工作队和战地服务团,直接配合国民革命军第157师(师长黄涛)浴血奋战,取得了反攻南澳、保卫
潮汕战斗的胜利。
南澳保卫战的胜利,使一介书生纪汉卿心潮起伏,热血涌动。他便打消了继续上学的念头,决定从戎抗日。刚好其姑
父黄玉祥(抗日战争中在广东从化牺牲)在第157师任营职军官,便由黄玉祥介绍,到九三七团三营任司书,当时部队
驻地在澄海县樟林区,后部队开赴粤北抗日前线。
二、考入“黄埔”,饮誉粤北
1939年9月,黄涛就任国民革命军第62军军长,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黄涛决定选送一些文化基础好的士兵,报考中
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纪汉卿先被派到位于广东乐昌县的七战区第四路军军官训练团培训,结业后,以优
秀成绩,考取黄埔军校(第四分校)第十七期步科。
当时黄埔军校第四分校设在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和国民党中央陆军测量学校同在一个地方。“升官发财请走别路,
贪生怕死莫入此门”的对联高高挂在黄埔军校第四分校的大门上。
抗战中的军校条件很艰苦,学员自己造房,房子条件简陋,点的是桐油灯。吃饭定量,只有野菜,用水是引用山上
的泉水。军事理论科目,要学战术,学典范令、筑城学、地形学,学绘制地图。实战训练很苦,每天都是摸爬滚打,
训练非常严格,纪汉卿都咬牙挺住。
在学校期间,纪汉卿各门功课考试成绩都是优秀,受到教官和学员们的称赞。军校教务长、广东揭阳籍的许实拱将
军对这位潮汕小老乡更是赞不绝口。军校首长欣赏纪汉卿才华,打算将其留用。毕业前,当许实拱将军找纪汉卿谈话,
征求其意见时,纪汉卿婉言谢绝,意为半壁河山沦入敌手,上前线杀敌才是中华男儿职责。毕业时,纪汉卿被评为
“优等生”,授“中正剑”。
1942年秋天,纪汉卿回到粤北前线第62军。157师司令部参谋长陈立群非常赏识纪汉卿,把他留在司令部当参谋。
纪汉卿能写会画,在司令部当参谋本能发挥他的特长,但纪汉卿并不满意,多次要求到一线部队打仗。陈立群被
纪汉卿的精神所感动,把他下派到937团教导连任中尉排长,以酬其志。
抗日期间,特别是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以后,美国援助中国一些新式武器。为使部队能尽快使用这
些新式武器,纪汉卿被师部选派赴广西桂林中美新式武器训练机关受训。结业后,回到937团教导连任教官。在教
导连任教官期间,纪汉卿不但教士兵们学习新式武器的使用方法,还教士兵们学文化,练书法。当时部队常住广东
英德,附近的人士闻知纪汉卿能诗词工书法,许多人向他求字。因此,纪汉卿在当地享有“军中书生”美誉。
三、浴血衡阳,长眠三湘
1944年春,日本侵略者在盟军海空封锁打击下,军事形势已趋崩溃。为扭转不利态势,打通从中国东北到越南的
大陆交通线,日寇调集50余万兵力,并且海、陆、空军配合,实施“一号作战计划”,开始了侵华以来最大规模的
一次进攻。长沙沦陷后,日军第68师团、第116师团、志摩支队乘守军转移之机,沿湘江两岸向衡阳进犯。
1944年6月22日,日军飞机飞临衡阳上空,狂轰滥炸,衡阳保卫战拉开了序幕。日军68师团、116师团3万多人,
包围了衡阳城。驻守衡阳的国民革命军第10军军长方先觉,率领4个师10个团共17600余人,进行了顽强抵抗。国民
革命军第46军、第62军、第79军和第100军主力,均驰援衡阳。
937团奉调离开广东省英德县鱼子湾时,暴雨连天,电闪雷鸣,道路泥泞不堪。为了尽快赶到衡阳,部队连续急
行军,纪汉卿和其他官兵一样,身携用物,沿途弃尽。进入湖南境内,敌机跟踪盘旋,轰炸扫射,时有伤亡,情况
险恶。日寇占据衡阳铁路南站,控制高峰谭子山,在空军的掩护下,以猛烈的炮火,阻击我增援部队。
7月12日,日军向衡阳城发起第二次总攻后,第62军派出157师,由衡阳西北郊猛攻敌背,为衡阳城解围。7月14日
清晨,62军157师在衡阳郊区谭子山镇与日军116师团短兵相接,战斗十分激烈。在争夺某高地的战斗中,纪汉卿身
先士卒,奋不顾身,不幸中弹,以身殉国,长眠在三湘的土地上。
赖芬荣 第154师参谋长、广东第11区游击副司令,50年代被枪决
更多阅读
国民革命军第46军来龙去脉 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歌
在国军的编制序列中,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3个第46军。一、黄埔军校教导师等部组成的第46军该军前身是黄埔军校教导师、黄埔军校新编师等部队。1926年7月,蒋介石率军北伐后,黄埔军校校务委托教育长方鼎英代理。1927年8月,黄埔军校教导师,黄
国民革命军第35军来龙去脉 国民革命军35军
在国民革命军的编制序列中,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2个第35军。分别为湘军和晋军。湘军湘军第8军第2师组成的第35军该军前身是湘系唐生智所属一部。1926年3月,湘军军阀唐生智起兵赶走了湖南省长赵恒惕,自任代理省长和善后督办。同年4月,湘军
国民革命军第69军来龙去脉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国民革命军第69军】在国军的编制序列中,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3个第69军。一、北洋军“五省联”一部组成的第69军阮肇昌第69军该军前身是北洋军阀孙传芳所属“五省联军”江苏陆军第6师和皖军第3混成旅。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到达苏
国民革命军第54军来龙去脉 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歌
第五十四军为陈诚的土木系部队。1937年成立,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打通中印公路等作战。1948年后由阙汉骞领导,后归徐州“剿总”直属。国民革命军第54军1937年10月17日在上海嘉定成立,霍揆彰
国民革命军第77军来龙去脉 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歌
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七军可参见 国民革命军第29军来龙去脉国民革命军第59军来龙去脉国民革命军第68军来龙去脉1937年8月以原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第一三二师改编而成,冯治安任军长:该军辖第三十七师,师长原为冯治安,冯升任军长后,刘自珍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