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
前言
2004年《新闻周刊》报道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关于隔代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也就是说,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着隔代教育的国家。隔代教育在中国是普遍现象,它与亲子教育共同成为当今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但当代家庭教育研究中,相当多的研究把目光投向亲子教育,隔代教育的相关研究却比较少。隔代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也有其弊端,本文在对其利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隔代教育的现状
(一)隔代教育的含义
隔代教育是相对亲子教育而言,所谓隔代教育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儿童亲生父母把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交给上一代家长来承担的教育方式。纵观古今中外的家庭教育历史,隔代教育现象源远流长,但是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在当代社会,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了66.47%,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更是分别高达71.59%和73.45%,有关部门对30个省市的3080个老人家庭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有58%的家庭在帮助照管孙辈。上海市一项对0—3岁婴幼儿抚养方式的调查显示,与祖辈家长生活在一起的婴幼儿家庭共占73%,有祖辈家长参与婴幼儿抚养的共占84.6%。
(二)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其实,隔代教育古已有之,在多代同堂的大家庭中更是司空见惯。但在以核心家庭为主流的当代社会里,隔代教育却再度勃兴,这绝非偶然,应该说,它既是世纪交替期间社会深刻变革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各种复杂思想观念冲突激荡的当然产物。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观念,奠定了隔代教育的历史渊源。长期的宗法制社会,形成了我国民众浓厚而独特的家庭伦理思想。所谓“含饴弄孙”,不仅是祖辈追求的理想境界,更是他们肩负的自觉责任。
2.年轻父母育儿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不再甘愿为儿女做牛马,就此形成了隔代教育的思想基础。
当今社会,自我意识、主体观念、个性精神的发展和弘扬,使不少人意识到:他们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父母;子女不仅是他们的儿女,更是子女自己,是社会的未来成员。由此,一旦俯首甘为马牛的心态消退,利用祖辈力量来解脱自己,就成为许多年轻父母的强烈愿望。
3.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让在职场打拼的年轻父母对隔代教育有着紧迫的需求。
现代社会日趋剧烈的残酷竞争,迫使年轻父母在“教育—职业—教育”间不断地循环往复。紧张的学习、繁杂的工作等诸多压力,客观上使一些年轻父母无暇他顾。在子女教育上求助祖辈,就成为他们现实的选择。
4.第一代独生子女成为父母,加快了隔代教育的兴盛。
长期的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已经造成了大量的独生子女父母。被视为“抱大的一代”的他们,虽然与非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并无太大差异,但在养儿育女上更加不知所措,则是严峻的现实。
5.城镇社会转型导致的失业大军,成为隔代教育加剧的助推剂。
深入改革带来的社会转型,使工业企业的失业人员急剧增加。他们的生活水平骤然下降,再加上社会保障不够有力,他们在抚养、教育子女方面产生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无可奈何之下,祖辈往往被迫成为孙辈抚育的避风港。
此外,日益壮大的农村留守部落,对隔代教育的蔓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城市中日渐普遍的因子女长大离家而形成的“空巢”家庭不同,农村家庭的“空心化”主要表现为年轻父母外出打工而留下老人、孩子成为留守部落,正缘于此,在广大农村,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二、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
(一)隔代教育的优势
与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相比,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具有不少有利的因素:
其一、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孩子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等,要比年轻父母经验丰富。而且,他们有充裕的时间、精力和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和教育孙辈,弥补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不足。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他们普遍认为孩子应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孩子的自由成长。
其二、祖辈余热的充分发挥,老有所为且老有所乐,利于社会文明进步。我国已经具有明显的“老年型社会”特征,如何处理老年人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将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基本指标。在家庭中,不少祖辈脱离工作岗位后很不适应,心无所属,往往忧思成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害。而隔代教育,不仅让老人享有天伦之乐,而且让老人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年轻其心态,健康其情绪,老怀舒畅,整个社会和家庭都同蒙其利。
其三、农隔代教育解放了父辈,迎合了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剧烈竞争以及快速多变的工作、生活节奏,客观上对年轻父母的亲子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时,隔代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代偿,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年轻父母,使他们更专注于工作和事业,这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凡事皆有两面,隔代教育也不例外。我们在认识到隔代教育的积极意义时,还要看到它可能潜藏的一些弊端:
1.祖辈的经验主义甚至是狭隘的经验至上观念,对孙辈的影响难免片面,有可能延迟孙辈的社会化进程。
祖辈们较低的教育程度、狭窄的知识面、僵化的思维模式、旧有的思想观念、有限的交往活动范围以及“过来人”的优势心理,使他们在教育孙辈时对经验极度依赖,其视野、理念与现代社会不免有脱节之处,反倒可能延误孙辈的社会化进程。
2.祖辈普遍存在“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满足轻管束”的倾向。
祖辈学习辅导乏力、思想教育软弱,家庭教育质量不高,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社会未来堪忧。祖辈往往有着强烈的慈幼之性,补偿心理相当严重,对孙辈容易过度关怀、过度保护,喜欢护短,再加上他们存在知识、经验、观念以及身心衰退等多方面的不足和局限,其教育很容易走向片面化,容易引起孙辈的畸形发展,从而带来种种社会隐患。
3.祖辈和父辈往往存在着观念上的分歧和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家庭教育冲突不断,造成亲子感情隔阂。
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工作内容等多方面的差异,祖辈和父辈在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家庭失和,孩子也无所适从,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加重亲子隔阂,酿成家庭教育的危机,引发社会问题。
4.隔代教育加重了一些老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以致不堪重负。
不少老人一生节俭,多历坎坷磨难,饱受风霜严寒之苦,再加退休后收入下降,本就难以度过一个较为安乐的晚年。一旦被迫在经济和精力方面超过自身承受能力,隔代教育对他们而言就是个苦差事。在经济重负之下,他们还要忧心子女的艰难处境,多重压力沉重不堪。
5.观念陈旧,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在抚养教育孙辈的观念上,祖辈与父辈之间存在着差异,许多老一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往往跟不上信息社会的进步,观念比较陈旧,与社会的联系开始减少,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不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对科学的育儿观念也不够了解,仍沿用老观念要求孩子、教育孩子,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他们对于孩子的破坏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在某种程度上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6.“隔代惯”现象,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人到老年格外疼爱孩子,而且多数老人常常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认为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感到内疚,因此把更多的爱无原则地补偿到孙辈身上,不太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地培养孩子爱劳动、坚持性、相互谦让、关心他人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
7.农村“隔代教育”下的儿童监护堪忧。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护,而祖父母等亲属因年长或经济等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或者,他们根本无力对孩子进行监护。一方面,存在着安全隐患,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和监护,他们在健康、教育、娱乐、安全等方面的基本权利屡受侵犯。从公安部获得的信息显示,目前打击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一位的是流动儿童,居第二位的是留守儿童。人贩子了解到某些家庭孩子的父母到外地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的情况下,有时往往破门而入,抱起孩子就跑,而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无法阻止这一情况的发生,留守儿童成为受害群体。另一方面,在很多家庭都出现留守儿童的逆向监护:一些孩子被留在家乡的原因之一归结为能够照顾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虽然大部分监护人能够给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但是,由于一些监护人年龄偏大、身体有病、生活不能很好地自理等等原因,他们不但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生活的照料,相反,留守儿童在洗衣、做饭、买药看病等等方面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监护人,这类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实际上变成了逆向的监护。留守儿童的逆向监护不但给他们的生活添加了很大的负担,而且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隔代教育还容易助长年轻父母的依赖心理,进而危及他们的未来。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持有“行乐须及时”、“有老人不用,过期作废”的不良思想,祖辈帮他们一把的好意被他们不无恶意地利用,老年人往往陷入隔代教育的无底洞中,难以自拔。与此同时,年轻父母的依赖思想有增无减,不仅损害老人的经济、身心状况,而且降低年轻父母自立于世的能力,后果堪忧。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教授辛涛表示“大比例的隔代教育是中国特有的国情,事实证明,隔代教育对于孩子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是从整体上看,其负面影响是大于正面影响的。”“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隔代教育双赢的对策与建议
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父母和年轻爸妈们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选择隔代教育的家庭,祖父母和父母之间要互相理解,经常沟通,年轻的父母要向长辈传达现代育儿的观念和知识,而祖父母也要乐于吸收新知识,双方在教育上达成共识,才能为孩子的家庭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一)加强亲子教育,父母应负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
父母是孩子第一责任人,抚养教育孩子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把孩子培养成人,是社会赋予每一个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以协助子女料理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但不能代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忙碌,不能作为把孩子丢给老人的借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幼儿的性格形成,习惯养成,以及与抚养人依恋关系的建立,关键期都在学龄前。这段时间里,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的教育在家庭。同时,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机会都应渗透教育。如果在这段孩子成长的关键时间里父母的角色缺失,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家长自己应该对孩子多一点责任心,不要凡事推给老人。不可把对孩子的抚养权、教育权全交给老人,这样才能赢得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主动权。
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投入,就是对明天的投资。自己工作再忙,事业再重,都不能忽视了教育孩子的责任。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错过了将永远无法弥补,要从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孩子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做一个称职的家长。
(二)祖父辈之间取长补短,有机结合
在家庭中,隔代教育的诸多局限往往缘于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的自行其是、各自为政。应该看到,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的“自以为是”确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和现实依据。在祖辈家长那里,由于有着长期的工作经历、丰富的人生体验、大量的社会阅历,确实使他们在家庭教育中有“经验”可恃,但很可能走入经验主义的误区;与他们相比,父辈的教育程度较高,思想观念更有现代性,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理论知识相当丰富,但他们缺乏实际体验,迷信书本和知识也容易流于教条主义。实际上,家庭教育最需要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拉近祖、父辈家长的距离,填平家长间的代沟,在互补中给子女以较为完善的教育。
(三)处理好两代人的矛盾
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离不开和谐统一的家庭氛围。因为两代人成长背景、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的不一致,在教育第三代的问题上出现矛盾和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由于隔代教育涉及的家庭成员比较多,又牵扯到婆媳、翁婿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家庭关系,处理不好不仅对孩子的教育不利,还会导致家庭的不和,因此,隔代教育的家庭要特别注意艺术地处理家庭矛盾。年轻人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老人对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出发点都是好的,所以即使他们在家庭教育上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年轻的父母也要特别注意劝说的方式。另一方面,老人也要给自己定好位,认识到自己在对孙辈的教育中所应负的责任,不要把孩子当自己的寄托,当晚年的“玩具”,要爱孩子,但不能溺爱要用知识和经验浇灌孩子,但别用旧习惯、不良习性影响孩子。要做亲子之间的润滑剂,在日常的相处中注意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感情,而不要成为亲子之间的障碍。
(四)提高祖辈的素质
其一,.祖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孩子的教育质量。
幼儿园、妇联、共青团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任务,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老年大学等,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请到学校或送教上门,向他们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指导他们搞好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学校、老年大学等的学习,转变祖辈的教养思想观念,改变陈旧的教育方法。
其二,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隔代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加强隔代教育的正面宣传,积极探索适合祖辈家长进行隔代教育的指导模式,不断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
(五)祖辈应转变溺爱、专制等不利于孙辈发展的教养方式
在隔代教育中,由于祖辈过于溺爱孙辈,容易使孙辈养成挑食、奢侈、贪婪等一些不好的习惯。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父辈家长的干预。父辈与祖辈相比,在对孩子的教养方面要理智些:父辈会根据孩子身体健康发展的需要,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而不是一味地依孩子的胃口给孩子偏重某一种营养;父辈会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给孩子添置一些物品,而不是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父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祖辈,也可以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跟祖辈指出对孩子溺爱的不良影响,从而使祖辈也能够比较理智地对孙辈进行教养活动。
(六)强化对家庭教育的理论指导,协调好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讲到,“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一席话,道出了各方教育相互协调、紧密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固然需要努力改进,但它固有的一些局限又难以依靠自身来克服,如家庭教育中祖辈、父辈家长与孩子的特殊亲缘关系是柄“双刃剑”,家长在教育理念、内容、目的、方法等方面不免盲目与滞后,他们对家庭、学校、社会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地位、角色在认识上难免出现偏差,如此种种,都对多方协调、配合的要求极为紧迫、急切。尤其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进行的理论指导,对家庭教育特别重要。在学校教育等方面的指导下,家庭教育可以拥有更为现代的理念、正确的目标、丰富的内容、恰当的方法、良好的效果,更有力地协调、配合好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高质量、全方位的教育促成孩子的全面进步。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再就业工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如果说通常情况下的隔代教育还利弊参半的话,那无可奈何下的隔代教育就弊多利少了。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体察失业、失岗人员的艰难处境,尤其是要特别注意处境最为艰难的“40、50人员”,必须注意优先安置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女40周岁、男50周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广泛实施再就业援助,形成”40、50”人员帮扶制度,切实改善他们的不利处境,积极解决他们在基本生活、医疗救助特别是子女入学、教育方面的实际困难,让他们自己有能力担负起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进而把他们的年迈父母从无可奈何下的隔代教育那种不堪重负的经济压力和身心压力下解放出来,既避免老人们力不从心对隔代教育的危害,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又为老人们度过一个较为顺畅的晚年奠定相应的基础。
(八)改善农村隔代教育现状,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
农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难点,在隔代教育上也不例外。虽然说,隔代教育惹人关注首先是缘于其在城市家庭中的突出表现,但其进一步完善的难点却在农村。这既是因为农村那庞大的隔代教育规模,更缘于广大农村留守部落中的隔代教育的重重弊端。随着农村隔代教育现象的急剧增多,其对农村家庭、教育、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在农村隔代教育问题的成因方面,城市政府和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他们拒绝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平等入学要求,才逐渐酿成日益严重的农村隔代教育问题。为此,城镇有关部门和学校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根据国家的最新政策,以《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为契机,充分发掘城市公立学校的既有潜力,大力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农民工子弟校、流动儿童学校等民办教育机构,特别是要切实体会党和政府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处境的决心和精神,把国家有关扶助农民的政策落到实处,以必要的政策支持、经费资助等方式,尽快全面取消“借读费”之类的歧视性政策,努力解决流动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和教育质量问题,让广大民工放心地把子女从农村带到身边,亲自管理和教育,摆脱不良隔代教育的影响,既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又解决父母子女的情感需求,促成民工子女的健康和谐发展。
此外,还可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兴建打工子女学校等来完善隔代教育。
新农村的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只有从本质上解决农村隔代教育问题,才能完善农村的各方面体系,为孩子的成长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我坚信明天的新农村会让我们更加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