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朝阳红山文化、北镇医巫闾山 北镇医巫闾山门票2016

【辽宁朝阳】

朝阳市位于辽宁西部,辖境居东经118°50′~121°17′和北纬40°25′~42°22′之间,东西跨度165千米,南北跨度216千米,边界周长980千米。北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及通辽接壤;南与本省葫芦岛及河北秦皇岛毗连;东与本省阜新、锦州为邻;西与河北承德、秦皇岛交界。地处京、津、唐和东北城市群中间,是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道。朝阳面向沿海,背依腹地,地理位置优越。辖双塔、龙城两个市辖区,建平、朝阳两个县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代管北票、凌源两个县级市。面积19736平方千米,人口344万。朝阳资源丰富,尤其矿产资源分布非常广。目前境内已发现有益矿藏53种,产地570余处。已探明储量占全省70%,其中锰储量居东北之首,钼产量全国第二。



朝阳资源丰富,尤其矿产资源具有分布广、种类多、开发潜力大的特点。本世纪初,境内已发现有益矿藏 53 种,产地 570 余处,已探明储量占全省的 70% ,其中锰(瓦房子锰矿)储量居东北之首,钼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是全国八大黄金主产区之一;膨润土、大理石等储量大、品质好,具有良好开发前景。

朝阳具有丰富的资源,是全省棉、油、杂粮的重点产区。棉花和杂粮产量居全省第一,油料产量居全省第二位;有大量的畜产品资源,猪、牛、羊、鹅、鸭的饲养量相当可观;羊毛、蜂密、皮革产量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果品资源十分丰富,为全省第二大果品产区;特别是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的独特气候,使朝阳的果产品质量具有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干果产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其中杏仁是全国四大产区之一,年产量在全省居首位。农产品品种多、产量大,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农业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三大支柱产业。工业形成了冶金、煤炭、轻工、机械、电子、建材、纺织、化工、医药、食品饮料、造纸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300多种,主要产品有钢和钢材、轮胎、柴油机、汽车、装载机、建材机械、药品、煤炭、机制纸、电子元件、棉布、食品等。出口产品已发展到14 大类160多个品种,远销欧、亚、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12月31日,朝阳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2006年4月1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辽宁省调整朝阳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6]9号):一、同意将北票市桃花吐镇、朝阳县孙家湾乡和柳城镇四家子村划归朝阳市双塔区管辖。二、将朝阳市双塔区站南街道八里堡村、朝阳县大平房镇和联合乡划归朝阳市龙城区管辖。

地名由来

朝阳一名始于清代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年),以境内凤凰山上的朝阳洞得名。

据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朝阳县志》记载,因城址东邻风凰山脚下,山形如青凤昂首展翅对城似鸣状,即取《诗经》大雅篇“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引“凤鸣朝阳”之句而取“朝阳”二字命名。

地形地貌

朝阳市地表层峦叠嶂,丘陵起伏,峡谷相间,沟壑纵横,只有小块山间平地和沿河冲击平原,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土地自然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川地、平地交错分布,土地利用类型亦是多元化。朝阳市境内主要山脉有努鲁儿虎山、凤凰山、杜岭山、大青山和大黑山。

朝阳居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尽管东南部受海洋暖湿气影响,但由于北部蒙古高原的干燥冷空气经常侵入,形成了半干燥半湿润易干燥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日温差较大,降水偏少。全年平均气温5.4℃~8.7℃;年均日照时数2850~2950小时;年降水量450~580毫米;无霜期120~155天。春秋两季多风易旱,风力一般2~3级,冬季盛行西北风,风力较强。

朝阳市境内主要河流有大凌河、小凌河、青龙河、老哈河。境内集水面积为1977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3.22亿立方米。四大河系当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69条,总长度为2560千米。大凌河是朝阳市最大的一条河流,是辽宁省第三大河流,流经朝阳的总长度为226.7千米。

历史沿革

朝阳一名始于清代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年),以境内凤凰山上的朝阳洞得名。据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朝阳县志》记载,因城址东邻风凰山脚下,山形如青凤昂首展翅对城似鸣状,即取《诗经》大雅篇"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引"凤鸣朝阳"之句而取"朝阳"二字命名。

朝阳地区历史悠久。春秋时期,朝阳地区是山戎、东胡的活动地区。战国时,北部仍是山戎活动区,南部属燕国辽西郡。秦、西汉时期,东部属辽西郡,西部属右北平郡。东汉时,西部为鲜卑活动区,东部属辽西郡。三国时,西部属东部鲜卑,东部属昌黎郡。西晋时,西部属鲜卑的宇文部,东部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前燕、前奏、后燕、北燕。前、后燕曾建都龙城(朝阳)。南北朝时,北魏。东巍、北齐设营州,领昌黎、建德二郡。隋置柳城郡。唐置营州。辽属中京大定府,置霸州。兴宗重熙十年(一○四一年)升兴中府、建州、惠州、榆州、谭州、安德州和川州。金属北京路大定府,设兴中州、利州、川州、建州。元属大宁路。明洪武二十五年至永乐元年(一三九二年——一四○三年)置营州后屯卫、营州右屯卫和营州中屯卫,后均入泰宁卫。清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在西部设塔子沟厅。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年)又在东部设置三座塔厅。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年)撤销二厅,分别改为建昌县和朝阳县,均属承德府管辖。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年)升朝阳县为朝阳府。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属热河省管辖。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分属热河、锦州省管辖。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年)建昌县与喀左合并,置喀喇沁左翼公署,归热河省管辖;朝阳县改为吐默特右旗,建平县并为喀喇沁右旗,北票县划为吐默特申旗,属锦州省管辖。一九四五年九月境内相继解放,归热河省管辖。一九四六年一度被国民党占领。一九四七年秋,全境第二次解放,仍属热河省。一九五六年划归辽宁省。一九五九年设立朝阳市。一九六四年经国务院批准撒销朝阳市建制,建立朝阳地区专员公署。一九七○年改为朝阳地区。

化石文化

自1990年以来,我国学者在朝阳发现的早期鸟类化石填补了鸟类早期演化的无数空白,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多次被美国的《发现》杂志评为本年度世界一百条重大科学新闻。一些学者把这些发现称为是二十世纪古生物学的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这些发现和研究也为世界各大媒体(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纽约时报》,《科学新闻》等)竞相报道。我市一跃成为世界上鸟类起源研究的最热点的地区。世界各国学者争相来华参观和要求合作研究。于是人们给了许多美誉:朝阳是一部内容丰富、无与伦比的古生物及地学研究教科书。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称朝阳是“世界级的古生物宝库”。

朝阳北票上园炒米甸村周围发育有千米以上的陆相地层,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随着辽宁古果、中华龙鸟、孔子鸟、三燕丽蟾等一系列化石的发现,我国辽西(朝阳)地区正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生物化石宝库。作为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的古生物化石群,朝阳化石群堪称迄今世界第一大化石群。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朝阳这片"睡龙之地"一下子醒来了。1996年至1998年,全世界的古生物学家都把兴奋的眼光投向了中国朝阳,因为在中国朝阳的地层中发现了带毛的恐龙。特别是“中华龙鸟”到底是恐龙还是鸟类的问题更是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同时也中国朝阳炒得蜚声海内外。

专家们认为,朝阳化石在种类、数量和保存的精美性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世界上著名的德国索伦霍芬含始祖鸟的生物群。早期鸟类、带毛恐龙、原始哺乳动物、早期被子植物构成了20世纪古生物学的重大发现。

世界著名专家称,“世界上没有其它地广大如此关键的时间,保存如此完好的如此多的化石群落”,“这些沉积的化石,不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在朝阳发现鸟、鱼类化石的同时,我国科学家还在朝阳北票地区发现距今约1.2亿年迄今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辽宁古果。美国《科学》杂志公布这一重大发现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封面上刊登了这株“世界最早的花”的化石照片。

科学研究表明"辽宁古果"这种原始被子植物比以往发现的早期被子植物还要早1500万年至2000万年。尤为珍贵的是,辽宁古果化石清晰地显示了胚珠(种子)为心皮包藏这一被子植物的典型特征,无可争辩地被国际古植物学家认定为“迄今首次发现的有确切证据的世界最早的花”。改革开放以来朝阳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朵花开绽放的地方”和“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

厚重历史

朝阳是一座历史名城,自西汉起就设置了郡县,朝阳古代文化源远流长,“鸽子洞”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10多万年前朝阳大地已有人类祖先繁衍生息。境内牛河梁遗址,证明这里早在5000年前就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本世纪初,在朝阳境内发现的鸟化石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大量发现的一亿三千万年前的鸟化石,填补了世界生物进化研究的一项空白,它证明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鸟类的祖先是在中国,在辽西的朝阳。朝阳人杰地灵,数以百计的宝塔古刹点缀着山河大地,使朝阳充满古文化的深邃魅力。

朝阳的历史文化在辽宁省以至于国内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独特优势。多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了朝阳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

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朝阳悠久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1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喀左县水泉乡大凌河畔发现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北部最早的古人类聚居地。出土的人类牙齿化石和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和灰烬层表明,当时的远古人类在这里已经从事狩猎、采集并用火熟食,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在今建平县发现的古人类上臂骨及肱骨化石表明,距今四五万年前,朝阳大地上出现了与现代人体制征相似的原始“新人”——建平人。 据1979年喀左东山嘴祭坛和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生活在朝阳大地上的原始人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迈入人类文明社会的门坎,出现了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从积石冢群出土的大量精美彩陶和以玉猪龙为首的玉器看,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以及审美意识都达到了相当的文明水准。朝阳红山文化大型坛、庙、冢遗址的发现,有利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古代文明社会,从而使朝阳地区成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推前了1000多年。

东北最古老的历史名城

朝阳历史古城的发展及其地位,标志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独特的历史优势。位于朝阳城东南郊的柳城历史久远,战国时,燕置塞上五郡,柳城属辽西郡。至汉朝时,柳城已成为辽西郡西部都尉治所,后被三郡乌桓据为统治中心,曹操北伐乌桓曾挥师柳城,可见柳城在秦汉时期已成为东北重镇。公元342年,前燕王在“柳城之北、龙山之西”建都为龙城, 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立国88年期间,龙城为三燕都城达52年之久。一座繁华的都城——龙城也成为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

历代塞外战略要地

朝阳古称塞外辽西之地,由于地理位置处于中原通往东北的古代交通要衢,历史民族活动方面处于中原汉族与东北各少数民族互相交流及融合发展的纽带地区,因此中原历代王朝都在此设边关重镇,而东北各族入主中原时也要把这里作为必争之地,使朝阳成为历代塞外战略要地。

隋唐时期,朝阳为营州,被称为“隋唐王朝的中央政府与东北各族往来的枢纽”,也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各族继续统一和推行封建制度的前沿阵地。根据战争的需要,还开通了中原到辽西的营州古道,从营州可到辽东、朝鲜、日本,使营州的经济文化产生了交替繁荣的局面。而辽西营州也成为盛唐文学经常描写的边塞题材之一。

辽金元时期,是契丹、女真和蒙古族于中国北方迭起兴盛时期,而地处辽西的朝阳地区,也成为这些北方民族与中原两宋王朝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

明清时期,朝阳仍为重要建置之地。清朝时,朝阳为清帝东巡的要路驻跸之所,也是清政府借地养民屯兵蓄锐之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曾从朝阳调集蒙古骑兵开赴沿海口岸驻防。尽管随着清朝对全国的统一与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朝阳作为塞外战略要地的作用也相应转移,但历史上多次成为辽西以至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事实,却使它的重要战略地位永存史册。

历史上多民族聚居交融之地

朝阳在历史上是中原各族与东北各民族交流的纽带地区。隋唐时期,朝阳是多民族聚居交融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曾在朝阳境内居住的民族有契丹、突厥、室韦、奚族等。由于隋唐多次大规模东征高句丽,中原汉族随之大量涌入定居。

辽金元时期,北方三大族系——契丹、女真、蒙古族的兴盛发展,都将辽西作为重要基地,因此地处辽西的朝阳在当时也处于一个多民族交替融合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明清时期,朝阳辟有蒙古王公封地,因此居住着大量蒙古族。这时期中原汉族因移民垦荒也大量迁入,且渐居多数。清代以后,由于民族分布没有发生大的动荡迁移事件,民族分布状况趋于稳定,从而形成了近现代朝阳民族分布的基础。

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

朝阳的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民间性、民族性、民俗性、地方性的特点,形式纷繁,历史久远。

古老传统的泥塑、石刻、木雕艺术一直在朝阳流传,并有新的发展。民间艺术巧匠在复修佑顺寺、惠宁寺、天成观等工程中,显示了古老绝技,其雕刻之精胜过往昔。民间雕刻、泥塑既继承了民间传统,又增添了新的科学技法。

刺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朝阳民间刺绣,据考古发掘,于唐、辽、金已形成了独特风格。朝阳民间刺绣以服装、枕套、台布、门帘、鞋袜等日用品为主体,内容分为花、草、鱼、虫等门类,技法细密,色彩鲜艳,典丽端庄。朝阳民间剪纸艺术发源于宋代。民间剪纸内容广泛,以民间剪纸艺人自选题材为主,以传统题材最有特色,历史传说、神话和戏曲剪纸也颇有佳作。朝阳的剪纸艺术融化“冀”、“鲁”简练淳厚的韵味,又汇集江南明快、纤巧的情致,染上朝阳的山水风光,形成了独特风格。

朝阳的表演艺术不断发展。京剧于清朝末年传入朝阳地区;二人转艺术也于清末传入朝阳地区,成为朝阳地区主要的曲艺形式之一;朝阳的评剧艺术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话剧艺术于20世纪40年代传入朝阳地区。朝阳的传统戏曲有着广泛的影响。到60年代,朝阳的戏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辽西的山里红派。在戏剧创作实践中,成长起了山里红派作者群。在戏曲革新方面,遵循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突出了辽西山里红派的艺术特征,从剧作到演出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皮影戏源于冀中,在朝阳民间流传历史久远,形成音调高亢、柔美、风趣活泼的风格。如今的皮影扩大了幕面、改进了灯光,利用种种现代手段,把神话故事表演得异常精彩。朝阳的民间文学底蕴丰厚。在多民族的朝阳,民间神话传说犹如绚丽的珍珠,让人挖掘不尽、采撷不完。这块浸透着古国文明的大地也哺育出了文坛上的几位杰出人物。1837年出生于北票下府的蒙古族文学家尹湛纳希,著述了《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文史巨著,被称为“蒙古族的曹雪芹”。出生于凌源万元店的蒙古族风俗学家、思想家罗布桑却丹,于民国初年著作的《蒙古风俗鉴》被誉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1847年出生于建昌的画家张 晋,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国画,艺术造诣高深,流传很广。这三位名家被称为朝阳文坛“三杰”。在现代文坛上,以玛拉沁夫、胡景芳为代表的朝阳籍作家也占有一席之地。

文物古迹

朝阳的文物古迹,不但以流源长、分布广、类型多、价值大而成为本地悠久历史的标志,而且为中华民族流源及其文明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人类居住遗址在朝阳分布广泛,各个时期均有遗存发现,计有4000多处,最早的古人类居住址为喀左县鸽子洞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居住址,这是与北京周口店人文化相一致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随着代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度的城镇的兴起,古代建筑迅速发展,寺庙和古塔遍布城乡。朝阳较早的寺庙可追溯到50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喀左东山嘴祭坛和牛河梁女神庙,这种祭祀建筑为古人祭奠祖先和天地所用。朝阳现存古塔址22处,多为辽代所建,著名遗存古塔有朝阳城内的南塔、北塔、城东凤凰山上的中寺摩云塔、喀左县城的利州塔等,这些古塔造形美观、工艺精巧,堪称古代建筑的珍存。朝阳现存古代寺观址142处,其中辽金元时期的22处、明清时期118处,近现代2处。著名的寺庙宫观有佑顺寺、惠宁寺、万祥寺、天成观、玉清宫等。朝阳还发现古代石桥2座,其中凌源天盛号金代石拱桥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发现冶炼址4处,最早的一处为春秋时期。发现窑址20处,以辽金元时期陶瓷砖瓦窑居多。发现古墓葬410处,各时期均有遗存。

朝阳市境内出土文物数万件,计总量约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二,而且文物珍品尤多。陶瓷类文物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址中,金器类文物以商周青铜器最为著名,石玉类文物极为广泛,书画类文物在晋代、辽代及元代壁画墓中多有发现。所有这些蕴藏于朝阳这片被称为“神秘土地”上的丰富的文物古迹,作为巨大的历史财富,将日益显示出更为深远的意义。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因牤牛河源出山梁东麓而得名,呈半山地半丘陵地貌。虽为山区,并不闭塞。101国道、锦承铁路贯穿其间。整个遗址置于万亩松林丛中,冬夏常青,空气新鲜,环境幽雅,依然存有原始风貌。遗址坐落在辽西山区一处曼延10余公里的多道山梁上,在50平方公里范围内连绵起伏的山岗上,有规律地分布着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并由它们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宗教祭祀中心。在方圆有致的积石冢内,以大墓为中心将墓葬分为若干等级,随葬品只有玉器。以写实又神化的猪龙、熊龙、凤鸟、龟等动物形玉饰、上下贯通的马蹄状玉箍和装饰着随光线变化而若隐若现花纹的勾云形玉佩为主要类型,它们与竖立在积石冢上成排的彩陶筒形器都是墓主人用以通神的工具。

这些积石冢位于山冈之巅又层层迭起,具有后世帝王山陵的景观。充分显示出中心大墓主人“一人独尊”的身份地位。他们是宗教主,也是“王者”身份。坐落在主梁顶上的女神庙供奉着围绕主神的女神群像。一般为真人原大,位于主室中心的大鼻大耳竟为真人的三倍。神像又是以真人为依据而塑成的,比例适中又极富表情,权威人士认为“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显然,这样一处规模,组合超群的祭祖圣地,不会是一个民族或部落所能拥有,而只能是为整个文化共同体所共有,牛河梁又正处于红山文化分布区四通八达的中心地带,它就是该文化高层次的一个起聚落中心。把它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象征是当之无愧的。牛河梁遗址自1981年发现以来,国内外“红山热”一直持续不降。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牛河梁遗址消息,国务院确认牛河梁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一百余名专家会聚牛河梁进行研讨,日本、韩国、印度、瑞士、英国、美国及港台有关学者纷纷前来考察,他们一致认为,牛河梁遗址不仅是中华民族史前圣地,也是世界文明中心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组织也几次派人评估,并委托英国剑桥大学的专家们现场考察,向联合国写出了将牛河梁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还制定出保护、发掘、修复牛河梁遗址的总体规划,准备将它建设成红山文化遗址博物苑和自然历史公园。

女神庙、积石冢、大型土台建筑址是牛河梁文化遗址的代表性建筑。此三个遗址点依山势按南北轴线分布,坛庙冢三位一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红山文化最高层次祭祀中心场所。它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上古时期黄帝等代表人物在北方活动以及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都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牛河梁是5000年“古文化、古国、古城”之所在,中华五千年古国的象征。它的出现,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称为“中华文明史新曙光”。

东山嘴祭祀遗址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千多年的一种农耕文化,它是指西起内蒙古的克什克腾旗,东至辽西走廊蝗锦西,北抵乌尔吉林伦河流域,南达朝阳地区这样一个广阔地域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而得名。位于喀左县兴隆庄乡大凌河西侧山梁上的东山嘴祭祀遗址就属于这一文化范畴。

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是1979年由省、市、县博物馆联合进行发掘的。这是遗址南北长60米,东西宽40米。南侧是一用河卵石铺成的圆形台基地,北侧是一长方形石基址,内置成组立石,均由经过加工的石块砌成,并以规整的侧面向外,使台基边缘整齐划一。在方形台基址的两侧各有一条整齐的石基带,构成一组坐北朝南、东西对称、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址。

在圆形台基址附近出有两件小型陶塑像,残高分别为5厘米和5.8厘米,均为裸体立像,腹部凸起,臂部肥大,通体打磨光滑,似涂有一层红衣,整个形象表现为孕妇的特征。陶塑妇像的出现表明,在五千多年前,喀左地区正处于高度发达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除此之外,出土的还有大型人物坐像残块、双龙首玉璜、绿松石雕刻的鸮鸟等饰件和大量形制特异的彩陶器。东山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成果已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朝阳双塔

朝阳双塔分别位于朝阳老城区双塔街的南北两端,相距300米。北塔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佛塔,从初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东晋时期,朝阳是十六国当中的前燕、后燕、北燕三国的都城,名曰龙城。北魏灭掉北燕后,燕王冯弘的孙女入侍北魏皇宫,后被尊为皇后、皇太后。冯太后于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0年)在龙城立了一座思燕佛图(也就是佛塔)。

这座佛塔的旧址就在北塔.北塔下面8米多高的夯土台基和东晋风格的龙凤纹方形大础石就是它的遗迹.隋代奉文帝之命营造的舍利塔也在北塔,冯太后的思燕佛图和隋代重修的塔均为木塔。到了唐朝初年,又在木塔的基础上建起一座砖塔,经过后世的几次整修,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北塔。唐代的北塔是十三层密檐空心砖塔,塔体呈正方形,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塔身有券门,可以进入塔内。各层密檐的束腰白灰壁上,绘有色彩鲜艳的花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辽代对此塔进行维修时,在基座和塔身外面又包了一层外壳,并重修了两层塔檐和塔刹。

塔身四面各雕有一尊坐佛,端坐于莲花座之上,莲花座下雕有五象、二马、五孔雀、五金翅鸟,生灵座,旁边有二菩萨和砖雕小塔。佛、菩萨的上方有宝盖和飞天。密宗五方如来、八大菩萨、八大灵塔是辽塔密宗佛塔常用的装饰题材.本世纪八十年代在对该塔进行维修加固的过程中,发现了地宫和天宫,出土了用金、银、玛瑙、珊瑚、珍珠、琥珀、琉璃“七宝物”制成的珍贵佛教文物数百件。其中盛舍利子的金塔和六角形鎏金银塔堪称稀世珍品。以北塔为主体建筑的寺院,隋代称为宝安寺,唐代叫开元寺,辽代改名为延昌寺,在辽末金初毁于战火。

北塔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塔,高约40米,是一座方形空心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建在一个宽大的方形砖座之上。塔身的南面辟有一券门,可直通塔心,其它三面设假门,门楣饰有卷云纹,门两侧上部各镶有一块石碑,刻有八大灵塔的名称。八大灵塔的内容反映的是佛祖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圆寂一生之中的重大活动。在第一层塔檐的拱眼壁上原供有一尊禅定初祖菩提达摩的石坐像,坐像的造型为普通僧人形象,身披袈裟,手捧经卷,盘膝打坐。这尊精美石像,现珍藏于朝阳市博物馆。

风景名胜

努鲁尔虎山自然保护区

努鲁尔虎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核心区域为位于朝阳县古山子乡境内的劈山沟风景区。该风景区以溪流、林木、花草、山石见长,面积达二千公顷,山谷长十余里。谷内溪水如光似练,峰回岭转,像北斗而曲折,像长蛇而蜿蜒,明灭可见;谷底巨石堆积,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立有卧,有蹲有坐,有爬有跑,有背有抱,各具其态。山谷四周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蔚然浑秀,郁郁苍苍。一年四时不同,风景各异。春,风和日丽,草木吐绿,红杏枝头春意闹;夏,云蒸霞蔚,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秋,天高云淡,层林尽染,“万木霜天红烂漫”;冬,白雪皑皑,描银点玉,青松挺拔入云天。四季百鸟声喧,雉兔群群,獐鹿驰逐,生趣盎然。谷之深处,天然瀑布有三,特色各异,令人赞叹。

桃花山风景区

龙城区周边景点——桃花山风景区位于北票市桃花吐镇,由桃花山、寺院和桃花山庄三部分组成,是一个集自然、人文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新兴生态旅游风景区。桃花山孤峰高耸,极其雄壮。山腰有许多大岩石、层峦叠起、形状奇特。山南侧为槐树林,开花时节满山芳香。山北侧是大面积松树林,枝繁叶茂,四季长青。山顶有古井。山东侧有无底洞。山西南侧有寺庙,自古就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桃花山寺院建于清末,分上、中、下寺。上寺位置最高,凭借大巨石下面的天然山洞修建而成,登之远眺,山河尽收。中寺位于山腰,也是凭借天然山洞建筑而成,寺内香火旺盛,游客不断。下寺位于桃花山西南脚下,建筑规模较大,松柏环绕,清幽雅静。寺内供奉玉皇大帝。每年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都有盛大的庙会,唱戏三天,游人数万,远近闻名。桃花山庄位于桃花山西南侧,占地千余亩,由自然风景林、果园、养殖园、放牧园和休闲度假餐饮园组成,整个庄园重视环境保护,尊重生态与自然,形成了种、养、游三位一体生态系统完善的良性循环模式。2002年被省环保局批准为辽西第一家“省级生态农业庄园”,同时被朝阳市文联批准为“辽西艺术家活动基地”。

凤凰山风景区

凤凰山,古称龙山、和龙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AAA级景区,位于辽西朝阳市城区东部4公里处。占地55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660米。凤凰山不仅是辽西历史名山,也是燕、辽时享有盛誉的佛教圣地。早在1660年前,燕王慕容皇光就在山上修建了迄今为止东北地区最早见诸史籍的佛教寺院-龙翔佛寺,因此成为东北佛教的“祖庭”,凤凰山之龙翔佛寺成为东北佛教第一寺。

地方特产

麻花布

朝阳麻花布,采用家织大布为坯。以驴皮烫腊制成缕花版,缕花版用圆形、半圆形、水滴形、鸭蛋圆形、对弧形、方形、菱形、柳叶形等为点组成花卉、鸟鱼、葫芦、如意、盘肠等图案。图案构成有二手连续,如散点式、波纹式、折线式和复合式;四手连续,如散点式菱形连缀、波形连缀等。用白土子、绿豆淀纷、蛋清调成浆糊,将大布铺于平整的案板上,固定、放上缕花版,用浆糊漏印出连续的图案。待漏印的图案晾干后,放入靛蓝的锅里煮染,后将浆料漂净,就成了漂亮的麻花布。麻花布由于浆料在浸染过程形成裂纹而浸染出冰裂纹,有如腊染,可谓妙韵天成。麻花布因用靛蓝煮染,色彩鲜艳、不褪色,映衬着白色的国家,古朴典雅。是人们制作被褥、门帘、衣裳、衣裳的好布料。随着旅游市场的开发 , 朝阳麻花布会放出奇异的光彩。

山杏仁

朝阳市是我国特产—山杏仁的主要产地之一。它与河北的张家口、承德和唐山市并称为山杏仁四大基地。朝阳山杏大都为天然林,近几年人工载培林有所发展。山杏仁有甜、苦两种,杏仁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糖及磷、钙、铁,可加成杏仁霜,杏仁茶等滋补佳品。还可加工成工业用油,亦可作药用。山杏仁还是著名的锦州小菜原料之一,杏核可提取栲胶或活性炭,这种活性炭是造纸和高级纤维板的原料。

酸枣仁

酸枣仁堪称朝阳一宝。朝阳地区向阳的山坡、丘陵、平原及路旁,酸枣林及酸枣丛随处可见。酸枣树届蓖李科的落叶灌木和小乔木。据现代医学分析,酸枣仁中含酸枣体皂贰和桦木素、桦木酸及蛋白质、脂肪油和谷甾醇,其生仁可作兴奋剂,熟仁则为镇静剂,是消毒去火之良药。酸枣肉中含有水果中罕见的蛋白质,还合有糖、无机盐及维生素等。

孙家湾大枣

辽宁朝阳地处辽宁的西部,气候温暖湿润,很适合大枣的生长.说起枣来,中医专家们都挑大拇指:那可是果中佳品,食药兼得,食之,既尝了美味,又滋补了身体,堪称其乐无穷。大枣不光是甜美食品,还是治病良药。大枣性味甘平,入脾胃二经有补气益血之功效,是健脾益气的佳品。

碗砣

采用荞麦汁在小碗中蒸煮而成,食用时加入特制的醋汁,是当地人民却终十分喜爱的风味小吃。此为秋冬美食,可独食,亦可下酒。 用荞麦仁加水渗透碾压,渐渐加水,掺成糊状,过滤去渣,稠度以挂勺为宜。而后将粉糊盛碗入笼,旺火蒸熟后晾凉,从碗中脱出成,故名碗砣。其色浅灰,食时切片,状若柳叶。调拌汤汁用盐、醋、油泼辣子、花椒粉、姜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勾兑而成。吃法: 从碗中脱出放入盘中,用刀纵横切成小块,上面撒上调好的麻酱蒜泥汁,用牙签扎着吃。

红蘑

松树伞,学名血红铆钉菇,别名红蘑、松树钉、肉蘑。生于松树林中地上,与松树形成外生菌根,群生、散生或单生。此菌风味好、有“素肉” 之称,深受人们喜爱。因为是野生的,产量极少,价格相对贵。

朝阳小米

产自辽宁省朝阳县。“朝阳小米”颗粒均匀、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食用方便、用途较广的特点,对于治疗肝脏病、心脏病、神经官能症、贫血等有一定辅助作用。食用可做成美味可口的稠粥、小米发糕、煎饼干、小米锅巴、小米面饼等二十余种不同风味的食品。朝阳小米是贡米,一直是朝阳的骄傲。 “朝阳小米”以独特的土壤、光照、水质条件为基础,利用天然水、农家肥作补充,采用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精加工制作而成,获地理标志保护。

【努鲁儿虎山】

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朝阳县古山子乡境内,是市级风景区,距朝阳市内30公里,距机场37公里,距海港码头165公里。保护区水系全部为大凌河支流,水流常年不断,是大凌河重要的水源地,对改善辽西生态环境、发展地方农业,确保辽西、内蒙古东部、京津外围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努鲁儿虎山为蒙语,汉语意思“脊梁山” ,契丹时称“冷陉山”。努鲁儿虎山脉是辽西地区北部的屏障,东西走向,横跨在辽西北端边界处,把辽宁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隔离开。据专家考证它是燕长城遗址所在地域之一,也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

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林木、花草、山石俊秀,面积达二千平方公倾。有齐木林、灌木林、松林、山杏林等百余种,尤为壮观的是石木参天,苍苍莽莽的原始森林,杏花、梨花、杜鹃花、映山红、冬青花、石柱子花、丁香花、玫瑰花等几十种山花野草皆四季迎景;山峰巨石,千姿百态,构成一幅天然画卷。景区内有塔山、猴山、烟筒山、南山一剑、北险峰、劈山一线天。八戒石、蛤蟆石、马牙石、鹰石、人面石、仙人石;摩崖石刻有“卧石听泉”、“情山梦水”、“醉眼溪山”、“鬼斧神工”、“杏花泉”、“鼓韵湾”等。整个景区内景观密布,超凡脱俗,妙趣无穷。还有一条清澈见底、四季潺潺的山间小溪,自然形成三个别具特色的瀑布。这瀑布虽然不是“飞流直下三千尽”,但在十年九旱,酷暑难熬的盛夏季节里,使人一睹溅飞雪的美景,确实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游人络绎不绝,特别是杏花飘香季节,您蹬高远眺那漫山遍野的杏花,大有山舞银蛇、碧天万倾,这里成了雪的世界、花的海洋、真叫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杏花虽不高贵,但它洁白典雅,那动人的美、清新的各,每当游人身临其境时便流连忘返。近年来,劈山沟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起步。来景区休闲避暑的游人越来越多,主要以当地城市居民近距离出游为多。

燕秦长城

在建平县北部努鲁儿虎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断断续续地盘亘着一条被当地群众称为“石龙”或“土龙”的古代长城遗迹。经考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燕秦长城。

战国时期,朝阳地区属于燕国的领地。当时,居住在东北的东胡族经常侵扰燕国,双方交战频繁。燕昭王时(公元前311年-前279年),为了防止被打退至漠北的东胡族卷土重来,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又筑起“自渔阳至襄平的”的防御工事-燕长城。秦统一六国后,又将原秦、燕、赵三国的长城增修连接起来,形成了自甘肃岷县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燕秦长城”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燕秦长城历经了2300多年的风雨蚀变,但在建平县张家湾南山至蛤蟆沟北梁之间,至今还保留着长7公里、宽约定俗2米、高1米左右的城墙遗址。其中烧锅营子乡化匠沟村北山上的一段保存最好,石砌结构仍清晰可见。另外,这一带还发现了许多古代用于驻兵的屯粮的附属城地。

燕秦长城之所以被当地群众称为“石龙”或“土龙”,主要是因为长城因地制宜建造而成。越山岭时凿石垒砌,经平川就动土夯筑,须跨河流便设立渡口。燕秦长城从赤峰南部与建平县热水相对的老哈河口进入建平县境,蜿蜒80多公里,然后至二十家子镇东出转入内蒙古敖汉旗。这段燕秦长城遗地现已作为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加以保护,并载入了《中国名胜词典》。

【努鲁尔虎山自然保护区】

努鲁尔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朝阳县古山子乡境内,是市级风景区,现已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努鲁儿虎山,古称努禄拉呼山。关于它的名源含义,史书上少有记载。民国版《朝阳县志》上提及的“努禄拉呼山”是误指“凤凰山”而言。凤凰山实属松岭山脉,从其山址和山体结构等均与努鲁儿虎山有别。

辽西地区因为有了努鲁儿虎山脉和松岭山脉才有了平均海拔500米以上的辽西丘陵之称;才具备了和全国总地势相同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度;才确定了老哈河,大、小凌河,青龙河等各河流的自然流向;才有了丰富的山林资源、水利资源和多种类的矿产资源。

努鲁儿虎山所占面积之大,海拔之高,延伸之长,千米山峰之多,均在该地域中占有首位,颇有主宰形成辽西地区的地形、地貌和丘陵山区的主干山脉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努鲁儿虎山才名曰“努若勒亥乌拉”,意为“脊梁山”,即主干之意。

努鲁尔虎山自然保护区以溪流、林木、花草、山石见长,面积达二千公顷,山谷长十余里。谷内溪水如光似练,峰回岭转,像北斗而曲折,像长蛇而蜿蜒,明灭可见;谷底巨石堆积,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立有卧,有蹲有坐,有爬有跑,有背有抱,各具其态。山谷四周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蔚然浑秀,郁郁苍苍。一年四时不同,风景各异。春,风和日丽,草木吐绿,红杏枝头春意闹;夏,云蒸霞蔚,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秋,天高云淡,层林尽染,“万木霜天红烂漫”;冬,白雪皑皑,描银点玉,青松挺拔入云天。四季百鸟声喧,雉兔群群,獐鹿驰逐,生趣盎然。谷之深处,天然瀑布有三,特色各异,令人赞叹。

劈山沟是辽西丘陵山区的风景奇观,每年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劈山沟自然风景区位于辽宁省朝阳县古山子乡境内,距朝阳市城区30公里。

劈山沟自然风景区以林木、花草、山石俊秀,面积达二千公顷,整个景区内有天然齐木林、灌木林、松林、山杏林等百余种,尤为壮观的是石木参天,苍苍莽莽的原始森林,杏花、梨花、杜鹃花、映山红、冬青花、石柱子花、丁香花、玫瑰花等几十种山花野草皆四季迎景;山峰巨石,千姿百态,构成一幅天然画卷。景区内有塔山、猴山、烟筒山、南山一剑、北险峰、劈山一线天。八戒石、蛤蟆石、马牙石、鹰石、人面石、仙人石;摩崖石刻有“卧石听泉”、“情山梦水”、“醉眼溪山”、“鬼斧神工”、“杏花泉”、“鼓韵湾”。整个景区内景观密布,超凡脱俗,妙趣无穷。

还有一条清澈见底、四季潺潺的山间小溪,自然形成三个别具特色的瀑布。这瀑布虽然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但在十年九旱。酷暑难熬的盛夏季节里,使人一睹溅飞雪的美景,确实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游人络绎不绝,特别是杏花飘香季节,您蹬高远眺那漫山遍野的杏花,大有山舞银蛇、碧天万顷,这里成了雪的世界、花的海洋、真叫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杏花虽不高贵,但它洁白典雅,那动人的美、清新的各,每当游人身临其境时便流连忘返。

交通:朝阳火车站广场北侧停车场,坐万联公交公司所属的“朝阳--劈山沟”公交线路,每天发车4次。

【桃花山风景区】

桃花山风景区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所辖的县级市-北票市桃花吐镇,由桃花山、寺院和桃花山庄三部分组成,是一个集自然、人文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新兴生态旅游风景区。

桃花山孤峰高耸,极其雄壮。山腰有许多大岩石、层峦叠起、形状奇特。山南侧为槐树林,开花时节满山芳香。山北侧是大面积松树林,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山顶有古井。山东侧有无底洞。山西南侧有寺庙,自古就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桃花山寺院建于清末,分上、中、下寺。上寺位置最高,凭借大巨石下面的天然山洞修建而成,登之远眺,山河尽收。中寺位于山腰,也是凭借天然山洞建筑而成,寺内香火旺盛,游客不断。下寺位于桃花山西南脚下,建筑规模较大,松柏环绕,清幽雅静。寺内供奉玉皇大帝。每年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都有盛大的庙会,唱戏三天,游人数万,远近闻名。

桃花山庄位于桃花山西南侧,占地千余亩,由自然风景林、果园、养殖园、放牧园和休闲度假餐饮园组成,整个庄园重视环境保护,尊重生态与自然,形成了种、养、游三位一体生态系统完善的良性循环模式。2002年被省环保局批准为辽西第一家“省级生态农业庄园”,同时被朝阳市文联批准为“辽西艺术家活动基地”。

每年春天,山庄都举办“桃花节”和“诗、书、画”三会。秋天,山庄举办“采摘节”。山庄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高达98%,果园有桃、李、杏等十几个品种,数万株果树。山庄休闲度假村建筑风格自然古朴,土墙、草房、小桥、流水、池塘、水车,风景独特。还有“采风亭”、“风雨亭”和荷花池、游泳池等休闲设施,餐饮、住宿、娱乐设施齐全。

【朝阳凤凰山风景区】

朝阳凤凰山,古称龙山、和龙山,2012年朝阳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朝阳鸟化石地质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朝阳凤凰山位于辽西朝阳市城区东部4公里处。占地55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660米。

朝阳凤凰山不仅是辽西历史名山,也是燕(yan读一声)、辽时享有盛誉的佛教圣地。早在1660年前,燕王慕容皇光就在山上修建了迄今为止东北地区最早见诸史籍的佛教寺院-龙翔佛寺,因此成为东北佛教的“祖庭”,凤凰山之龙翔佛寺成为东北佛教第一寺。后经历代建构,形成了三塔(现存摩云塔、大宝塔,凌霄塔倾圮后重修)四寺(延寿寺、天庆寺、云接寺,华严寺已不存)古建主体,此外还有北魏摩崖佛龛、辽代古道降香十八盘、清代倒座观音洞和卧佛古洞等古迹遗存。凤凰山植被丰茂,是国家濒危珍稀鸟类黑鹳的重要栖息地。自然景观主要有金驼望月、象鼻山、天然大佛等,凤凰山之龙山景区山高壁陡,谷狭壑险,或孤峰独秀,或群峦横黛,或形若苍龙游云,或神似怪兽卧岭,置身其中,奇趣无穷。2012年朝阳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朝阳鸟化石地质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历史

在中国的崇山峻岭中,名之为“凤凰山”的很多,然而,一座大山承载起商周遗韵、晋宋风情,续写着千年绵延不绝辉煌佛教历史的,只有这座位于辽西腹地的朝阳凤凰山。

凤凰山,晋称龙山,隋时又称和龙山,清初改名凤凰山,地处辽宁朝阳市区东4公里处,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凌河从其脚下蜿蜒流过。晋咸康八年(342年)慕容皝迁都龙城(今朝阳),由此掀起了朝阳当为三燕(前燕、后燕、北燕)故都近百年的历史。晋永和元年(345年)夏,慕容皝在龙山(凤凰山)建造了东北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龙翔佛寺,75年后,龙翔佛寺的高僧释昙无竭又远赴天竺,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晚于法显的西行取经僧人,早于唐玄奘207年。在前燕至辽的七百多年里,朝阳一直是东北地区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凤凰山也始终是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佛教道场。在凤凰山现存众多佛教建筑中,有始建于前燕的摩崖佛龛,有始建于辽的天庆寺、卧佛古洞、降香十盘、摩云塔和大宝塔,有建于清代的延寿寺、云接寺等。现在的凤凰山古塔与古寺交相辉映,古洞与古佛相得益彰,正所谓雄踞峰脊回转处,遍布山幽林间。

1988年至2004年的16年间,人们在高耸于市区的北塔与南塔,分别发现了释迦牟尼佛祖舍利和锭光佛舍利。2009年9月12日(农历七月二十四日),两佛舍利安奉至凤凰山佛宝塔内。至此,两佛舍利共驻一山,使得凤凰山成为唯一一座供奉有两佛舍利的的天下第一佛教圣山。圣山出自圣地,圣山必有圣物,圣物必显圣象。从古至今,朝阳凤凰山之所以成为佛教僧众膜拜的圣山,就在于她所拥有的久远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完整的佛教遗迹,倍出的高僧大德,而更重要的,则是她显现出的瑞相灵光。可以说,凤凰山是灵动的,更是灵验的,千百年来,她给予无数信奉者和朝拜者带来了莫大的精神慰藉和心理安抚。

【朝阳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

朝阳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位于辽宁西部的朝阳市,总面积2300千米,主要地质遗迹面积207千米。主要地质遗迹为古生物化石、含化石地层、地质构造。地质公园由上河首古生物化石园区、四合屯古生物化石园区、凌源大杖子园区(均为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化石的主要产地)、AAA级的凤凰山园区及槐树洞风景区组成。中生代古生物化石丰富、多样,迄今为止已发现了最早的鸟类和开花的植物,朝阳因此被誉为“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在国际上具有独特性、完整性、稀有性,是世界级的古生物化石宝库,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园区内人文古迹丰富多彩,曾是燕辽时代的佛教圣地,有迄今为止东北地区有记载的最早的佛教寺院、有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其中出土有女神像、玉猪龙、女神庙、积石冢和祭坛遗址等,它的发现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地质公园集人文、历史、风景名胜和地质遗迹于一身,是理想的休闲、旅游及科普教育基地。其中的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2300平方公里,核心区207平方公里,中心园区位于朝阳市龙城区七道泉子镇上河首村,占地9.1平方公里。

朝阳是享誉世界的中生代珍惜古生物化石集地区,是世界自然遗产最珍贵的一部分,被誉为世界级古生物化石宝库。

朝阳古生物化石分布广,种类多,出量大,已知的化石产地近百处,最著名的有已被列入国家级鸟化石自然保护区的北票四合屯和龙城区上河首、凌源大王杖子、朝阳县的胜利、大平房、联合、杨树湾等。分布区域达一万多平方公里,主产地核心区为1136平方公里。

物种

化石种类有鸟类、鱼类、爬行类、两栖类、哺乳类、鳄类、翼龙类、双壳类、昆虫类和植物类,共包括11门、36纲、65目、171科、343属、628种,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创下了时代最久、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层位最多、科研价值最高的五个世界之最,是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期哺乳动物骨架(张和兽),保存最完整的早期蛙类(三燕丽蟾),最早的鸟类化石群(孔子鸟、娇小辽西鸟、朝阳鸟)的地方,更是地球上第一枝“花”(被子植物的“辽宁古果”)绽开的地方和第一只鸟(长有羽毛的中华龙鸟)飞起的地方。其中,中华龙鸟的发现改写了教科书中鸟类起源于德国始祖鸟的学说。

贡献

为了保护和利用珍贵的古生物化石资源,现已建成四合屯化石地质棚户走廊和辽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并建成集旅游观光、科研科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世界最大的国家级鸟化石地质公园。

朝阳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的建成,将给全国世界的古生物学家提供一个近距离研究和了解古生态环境、古气候、古地理的基地,成为国内和国际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将为全世界的科学家提供最翔实、最直接、最难得的古生物地质信息。国家鸟化石地质公园、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和四合屯地质长廊的建成开放,以及周围诸多地质地貌及人文历史景观的逐步完善,将使朝阳形成独特的地质旅游格局。朝阳的地质公园必将轰动世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地质旅游的首选之地。

【红山文化遗址】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末在辽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辽宁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人一个新的阶段。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3000~前4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

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以及环境和监管环境回归环境回归价格监管环境好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据考古统计,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历史

红山, 即意为“红色的山峰”,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洒在了英金河畔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蒙元时代,蒙古族人叫它为乌兰哈达,汉语译为“红色的山峰”。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公元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当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据日本人回忆,当年他越过辽上京(今巴林左旗)来到了红山,在附近地面上发现了一些陶片。1919年,来了一位法国人,名叫桑芝华。他来到内蒙林西,无获而归。还有一位法国人,名叫德日进,他在红山一带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1930年冬,从东北通辽来了一位梁启超的儿子叫梁思永,他生于澳门,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开始研究考古学,他收集了一些鸟居龙藏的资料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组,到过林西、沙拉海、锅撑子山一带,仅发现一些陶片后就回北京了。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当时热河省省会——承德。随后来了一批所谓的日本考古工作团,叫满蒙考察团。有个叫滨田的,是当年东京大学校长。他们来的动机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想在内蒙古找出不属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凭据。结果。在红山30多处遗址仅发现一些陶器残片和几件青铜器,都属于中国历史文物,让日寇枉费了心机。

解放后,梁思永先生为中国考古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出版《中国新石器文化》一书,梁先生作序。尹达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是北方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结合。两位学者论述了东北这一文化现象,属于长城南北接触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并提出定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古玉的正式发现,是20世纪70年和监管和监管环境容易进入运营机构和监管将会根据保监会一个月加以干预代的事情。1971年5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龙。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玉雕艺术的源头可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

其后不久,在内蒙敖汉轱辘板壕、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石板山,阜新胡头沟等地红山文化遗存中又陆续发现了数批玉雕龙、大型勾云佩等红山文化玉器。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辽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学地层依据的红山文化玉器墓葬,从而使红山文化确有玉器成为定论。

历史学教授雷广臻研究发现,中国古文献记载的黄帝图腾(熊、龙、龟、云、鸟等),均有红山文化玉器与之对应。这些图腾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情况,而玉龙玉凤则是红山最尊崇的玉器。

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历史学教授雷广臻有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最新见解,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雷广臻说,根据古文献记载,黄帝图腾主要有5种:一是熊。《史记》说:“黄帝为有熊。”班固编著的《白虎通义》也说:“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在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中,不但出土了泥塑的熊下颚和熊掌残体,还出土了双熊头三孔玉器;二是龙。《史记》说“轩辕,黄龙体”。闻一多先生认为,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即是大蛇,这种大蛇又被人们称作龙,被黄帝部落奉为图腾。红山文化蛇形龙玉器,从兴隆洼、查海遗址的玉玦,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的玉龙,已经形成了一个系列;三是龟。《国语》说“我姬氏出自天鼋”。郭沫若先生认为黄帝的图腾为天鼋,即神龟。在牛河梁遗址多次出土了神龟玉器和玉龟壳。四是云。红山文化的勾云形玉器,部分造型可能与云有关。五是鸟。《国语》记载,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人面鸟身者”,可能以鸟为图腾。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墓葬中,确实出土了玉鸟。

雷广臻强调,在中国著名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中,只有红山文化(主要是玉器)与黄帝有这么多的契合。这种种契合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雷广臻认为,红山文化图腾性玉器反映了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这“四生”情况。可以说,红山文化的每一件玉器均是“四生”的反映。

雷广臻教授进一步分析,黄帝多图腾,哪个为社会所共同崇拜、从而成为共同的图腾呢?从文献上看,一是龙,二是凤。从出土玉器实物上看也是如此:以蛇为原型的龙,以猫头鹰为原型的凤,组成了玉龙、玉凤系列。由此可以推断,龙和凤是黄帝部族的最高图腾,玉龙玉凤是红山最尊崇的玉器。

经济状况

生活在西拉木伦河两岸的红山文化部落集团,过着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生活,已经发现了较多氏族居住营地的遗址。大凌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内蒙敖汉旗河福营子村,有一处红山文化的氏族部落,两条保存较好的壕沟将部落遗址分别围成紧邻的两个部分,即两个氏族。其中东南部的壕沟周长 600余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在壕沟的东南边留有一处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沟只有三边,包围的居住营地面积较小,另一边即为东南部氏族壕沟的一段。这个红山文化部落营地的发现,提供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规模和防卫性壕沟的实例,可以看出这种设施与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红山文化的先民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部落,兼有畜牧和渔猎的经济生活。

在手工业生产中,制陶业占有重要地位。制陶技术比早期的兴隆洼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一些富有制陶经验的氏族成员已经专门从事这项劳动,大批陶器具有成批加工的相似性。陶器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

老哈河东岸的敖汉旗白斯朗营子村南,四棱山前起伏不平的沙丘上,有一处红山文化的窑场,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出 6 座窑址。从这些结构各有差异的陶窑及出土的陶器来看,制陶业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了。

源流

红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学术界大致有五种意见:

一、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统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变体;

二、红山文化继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三、红山文化很可能是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响之后产生的新文化,含有细石器和仰韶文化两种因素;
【辽西朝阳红山文化、北镇医巫闾山】 北镇医巫闾山门票2016

四、红山文化是这个地区独具特征的一种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受到其它文化影响;

五、红山文化很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转折点。

五说并存,各持己见,后者的认识比较符合实际,考古学揭示泥质陶、彩陶、压印“之”字纹夹砂陶、石器、细石器共存,是红山文化独具的特点,龙题材是红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这一“族徽”性的花纹图案从红山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它的晚期。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行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细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镞等器物,小巧玲珑,工艺精湛,陶器中的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的盆、钵、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装饰纹样,而横“之”字形纹和直线纹是红山文化具有特征的纹饰,泥质陶中的彩绘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器物,虽然受中原仰韶文化的影响,但二者之间仍有各自的异同点(共性与个性)。仰韶文化彩陶纹饰是用黑、紫或白色做装饰地的,与红山后陶器类型相比是多彩的,带状纹饰中夹有圆圈涡纹、叶形纹、斜格子纹和绳纹,而且单独配有“S”字型、“X”字型等纹饰,与红山后类型陶器迥然不同。红山后类型陶器中,连点弧线纹是一种坠落形式的,这在仰韶文化陶器中是没有的。二者之间也有相似点,红山文化红山后类型的“红顶碗”式的钵与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同类彩陶相似,彩陶之中的平行线形、平行斜线组成的三角形纹与后岗类型的同类彩陶相似,它们的相异点,说明各自的文化特征;它们的相同点(或类似)说明年代大体相近,但不能简单地认为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支系、地方变体或混合文化等。

红山文化的内涵在西辽河流域也并不单一,它包括不同经济类型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地方类型或不同的发展阶段。大凌河流域的东山嘴、牛河梁、城子山遗址、胡头沟玉器墓一类环境回归和监管机构价格会更快山文化遗存,就不同于老哈河流域的红山后、西水泉、四棱山等一类红山文化遗存,前一类型多出一种用途特殊的彩陶筒形器、磨光泥质黑陶圈足器,不见或少见红山后类型多见的“红顶碗”式钵器类和三角间涡纹彩陶图案。这说明形成红山文化决非单一的农耕,而是以农耕为主,农牧渔猎结合的经济类型和多样的文化内涵所促成。新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红山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性质提供了依据。以自身发展为主,文化间的影响曾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文化影响首先是红山文化分布区的“诸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中原文化的影响也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某种观点认为中国史前期存在着两大文化区系,即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其中北方古文化又由红山文化和河套文化组成,这两大文化区系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把北方古文化简单地看成中原古文化的支系或地方变种。

要认识红山文化的渊源,首先的任务是在该地区寻找出早于红山文化的遗存,1983年兴隆洼遗址发掘后,明确认识了兴隆洼文化才使探讨红山文化源头,有一个扎实的比较对象。

兴隆洼遗址中发现红山文化早期、中期房址分别打破兴隆洼文化聚落围壕的地层关系,又具有早期石器文化遗存的特征,经C14测定年代距今7470+80 ——6895+-205年大大早于红山文化,与红山文化前身有关,可称“前红山文化”,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分布地域大体相同。

红山文化早期与兴隆洼文化陶器大多陶质粗疏,火候较底器类和纹饰种类较少,一般有夹砂褐陶筒形罐、粗泥(含细砂)陶钵,代表性纹饰是压印“之”字形线纹,以及网格状划纹等。可以看出红山文化早期比兴隆洼文化内涵丰富,并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

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还出土的龙纹陶片,已具备中国古代龙形象的基本特征。大型石塑龙堪称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对红山文化龙形有直接的影响。

隆洼文化已有一定水平的农业生产,有相当规模和数量的聚落址。可以认为是产生红山文化那样繁荣的原始农业社会的基础。这表明兴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具有传承关系可能就是红山文化的源头。

文化特征

红山文化以后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1973年敖汉旗小河沿类型的发现,为这个问题找到了有力的线索。小河沿文化类型是新分出的一种文化类型,它和石羊石虎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在器物的器形、彩陶图案、纹饰方面,都具有与红山文化类型不同的特点,其年代晚于红山文化。结合敖汉旗小河沿南台地遗址和翁牛特旗大南沟石棚山墓葬群所获得的资料,在考古学上确定为“小河沿文化”。其分布区同红山文化基本一致,其文化特征可归纳以下三点:

石器

磨制石器和细石器共存,有打制石器,有四边起棱,横截面呈长方形的磨制石斧、石耜、出现磨光石铲,细石器有石镞和骨柄刀的石刃。石刃加工精致。联系陶器上出现的猪首陶塑,反映其经济生活为农牧结合兼营狩猎。

陶器

有泥制红陶、夹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类。饰细绳纹、刻划纹和附加堆纹,由细绳纹组成的菱形回字纹已初具雷纹特征。彩陶以黑彩为主,有红彩和施白衣,纹饰有斜平行线纹,折线回字纹,有内彩,一种典型绘法为施白衣后用平行斜线画出区界,内添黑、红、棕色三彩,组成回字、三角、八角、网状等多种几何图案,朱绘已见多例,其器物为夹砂灰陶直筒罐类、钵盆和镂空豆类、壶类以及器座、盂、尊、双耳大口罐型器。晚期出现大平底盆,大敞口折腹浅盘细柄豆,并出现有彩绘陶。

墓地

氏族墓地选择在高山上,墓地内部分区,区内分行,墓室结构为土坑竖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烧墓坑的习俗,单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和葬,男性墓多随葬生产工具。并有束发、佩带项环和臂环的习俗。

小河沿类型与红山后类型虽未发现明确的地层叠压情况,但两者之间在文化内涵上有明显的时代早晚和承袭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小河沿类型石器中细石器加工更为精致,圆弧骨柄石刃刀更为普遍实用,反映出生产技术较红山后类型更为进步。小河沿类型早期陶器与红山后类型承袭关系比较清楚,均有泥质红陶和彩陶,小河沿类型的泥质红陶敛口钵、夹砂灰陶式深腹罐、双耳双口连通壶以及平行斜线的彩陶花纹、刻划纹等,都有脱胎于红山后类型的迹象。泥质灰、黑陶增加,但却不见压印“之”字纹,而被细绳纹及菱形回字纹所代替。其它如镂空豆、尊等多种器类的出现,彩陶图案的几何化,表明制陶业有了新发展。

小河沿类型出现了双间房址和男女和葬的习俗,说明当时已进入原始公社解体阶段,在社会发展阶段上,表现出较红山后类型进步。在时代上应是介于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遗存,是由红山后类型直接发展演变的类型。

小河沿文化之后,这里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在敖汉旗南台地曾发现小河沿类型晚期文化层被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房址打破的地层关系,一些文化因素已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河,如磨光泥质黑陶增多,朱绘和彩绘出现,绳纹兴起,折腹器、大敞口浅盘细柄豆、大平底盆、镂空圈足器等都具有红山文化时期的特征。这样,由于小河沿类型的发展,填补了红山后类型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空白,它们已基本可以衔接起来,从此,距今四千年前,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时代。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形成过程与去向如何,前者涉及到它与红山文化的关系,后者则涉及到它与燕文化的关系。

耳双蛇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文化在红山文化中处于研究核心地位。

玉器是原始宗教的祀神器,巫师是玉器的持有者;玉器不是当今人们普遍认识中的礼器,而是神器,是以玉祀神的时代产物。玉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矿石,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基因,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进入了以玉祀神的阶段。

此次蛇形耳坠的出土地位于,朝阳田家沟红山文化墓地群,它位于辽宁大凌河支流,距离著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墓地群约51公里,考古人员共发现了4个墓地地点。

考古人员通过对田家沟墓葬群四个地点的全面清理,共发现石棺墓葬40座,不过不少墓葬在发掘前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墓葬的填土层当中发现了大量的陶祭器碎片在石棺内和垫土层当中发现了彩绘陶罐、玉镯、玉蚕等多件随葬品。而在4号地点5号墓葬发现的一件蛇头形耳坠尤为引人关注。这件蛇头型耳坠呢,在红山文化考古出土的玉器当中,这是第一例,在这个《山海经》的记载当中“耳双蛇”,这一件蛇头型耳坠和《山海经》的耳双蛇的记载,是有它的历史相关点的。

艺术

石雕艺术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雕作品中,就有许多是以动物为题的玉石雕刻, 例如红山文化出土的猪龙玦形器,但是否就是玉玦则仍待讨论,同形的玉饰在辽宁、内蒙古和河北等地均有发现,可能是由猪的形象再被神格化所衍生而来,或者是「龙」在早期神话传说阶段的形像。在红山文化遗址,还出土鸟、龟、虎形佩和鱼形石坠等小型的动物形像作品,主要是以玉或绿松石所雕。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通过多年来的考古研究发现,猫头鹰是红山文化主要图腾崇拜物。据介绍,玉猫头鹰在红山文化出土数量最多,最大的达到十几厘米高;姿态各异,有仿真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动物的组合也是千变万化。考古人员说,红山文化时期,人们恐惧黑暗,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或者看清一切;人们经常遭到其他野兽的攻击,希望能够像鸟儿一样飞起来,以避免受到伤害;人们过着农牧渔猎生活,又希望像雄鹰一样轻易地捕捉到猎物。而猫头鹰具备这一切优势,猫头鹰是辽西地区普遍存在的猛禽,黑夜活动,可以飞向高空,又给人以通达天地阴阳的神秘感。所以,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寄希望于猫头鹰能够给予自身与自然界抗争的神奇力量,这样,猫头鹰成为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的图腾崇拜物应该是一种必然。

陶塑艺术

位在北方内蒙古赤峰的红山文化,出现立体圆雕的裸体妇女像,有些胸前的乳房突起,有些则是躯体具有孕妇的特征;在辽宁省凌源市、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出土面涂红彩的泥塑女神头像,此地也是红山文化的分布区,推测是一座女神庙或女性为主的祭祀遗址。红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部分学者推测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征,同时也是母系社会的具体表现。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斜口器、瓮、豆、带盖罐等。红山文化陶器的几个特征包括:

1.红山文化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两大陶系为主,而泥质红陶占的比例要大于夹砂灰陶。

2.筒形罐代表了红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红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征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属于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后从筒形罐中又异化出筒形器,形成红山文化陶器演变的一个新特征。

3.压印之字纹是红山文化陶器纹饰的风格。之字纹线细而纹带较宽,连线和篦点共用,横压竖排与竖压横排共用,直线与弧线、波浪线共用。之字纹饰又往往与筒形罐结合在一起,成为红山文化陶器更明显的特征。

4.彩陶在泥质红陶中占有相当的数量。红山文化彩陶以黑彩为主,也有红、紫彩,图案以龙鳞纹、勾连花卉纹和棋盘格纹三种最具代表性。

陶塑人像

2012年5月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敖汉旗兴隆沟遗址考古调查时发现了部分陶塑人像残片,并于6月30日进行抢救性发掘,7月6日将整件陶塑人像复原。陶塑人像的出土已经引起考古界的极大重视,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当年牛河梁遗址女神头像的发现。

玉器的使用和丧葬的礼仪是红山文化的一大特点。从考古发掘来看,一般红山人的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唯玉为葬,而墓地越向边缘规格越低。大墓附近的墓葬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是数量和规格明显较中心大墓低,但同时还葬有数量不等的猪、狗等,再低等级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个别的墓葬没有陪葬品。这说明红山文化的社会结构等级制度严格,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国家。

玉器的起源是装饰,玉器的使用从萨满文化发展到族权、神权、兵权的象征,很多玉器是原始礼器,一些动物的造型是氏族的图腾。

旅游路线

1、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内蒙古博物院、昭君博物院、大召、五塔寺、乌兰夫纪念馆、五当召、秦长城、美岱召、成吉思汗陵)。

2、赤峰-锡林郭勒(红山文化博物馆、辽文化遗址(辽庆陵、辽祖州陵、辽上京、辽中京)、喀喇沁王府、贝子庙、元上都遗址)。

3、通辽-兴安盟(孝庄故里、憎格林沁博物馆、科尔沁博物馆、成吉思汗庙、五一会址)。

4、呼伦贝尔-满洲里(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北山遗址、嘎仙洞、共产国际秘密交通线)。

5、乌海-阿拉善(桌子山岩画、南寺、北寺、曼德拉山岩画、居延遗址、黑城遗址)。

文化遗址

简介

八十年代中期,经过对辽西东山嘴-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的发掘,终于取得了更重要的成果。

辽宁省朝阳市的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坐落在山梁顶部中央,面向东南,俯瞰大凌河开阔的河川。这是一处用大石块砌筑的成组建筑遗址,呈南圆北方、中心两侧对称的形制。南部圆形祭坛旁出土的陶塑人像中,有在中国首次明确发现的女性裸像。伴随出土的陶器如镂孔塔形器等造型奇特,显然不是日常生活用具。可见,这是是神圣的祭祀所在。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是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现已在五处地点发掘出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发现了距今大约5500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遗址内涵丰富,出土文物精美绝伦、世界罕见。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可与埃及金字塔、印度亨觉达罗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发现,该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红山文化坛、庙 、冢,代表了已知的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专家们因而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 了新的思考;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自80年代以来,系列红山古玉的发现和研究,接连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辽宁西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沙拉乡茶海遗址,属于前红山文化类型。经过年代测定:距今8000年前。这一重大发现,印证了当代考古大师苏秉琦先生于1991年8月为阜新玉龙文化节手书题词“玉龙故乡,文明发端”的论断。

出土文物

查海遗址经过发掘出土有玉玦、玉匕、管状器、如斧似锛形器等。陆续发现有:阜新胡头沟墓葬出土的玉龟、玉鸮、玉鸟、玉璧、玉环、鱼形玉佩、联环玉璧;凌源三官甸子墓葬区发现的马蹄形玉器、玉钺、玉环、勾云纹玉饰、玉蝉、竹节形玉饰、猪首玉饰;建平县牛河梁积石冢群发现的玉环、双联玉璧、马蹄形玉箍、玉猪龙、玉璧、方形玉饰、棒形玉器、勾云形玉饰;喀左东山嘴子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绿松石鸟形佩;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发现的玉蚕、玉猪龙、玉凤、勾云纹玉佩、玉鸮、鱼形玉饰、三联玉璧、勾云形玉器、玉斧、玉管等。

此外,在辽西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市的敖汉旗、翁牛特旗、西林郭勒盟所属各旗,也都有玉龙、玉琥、玉鸟、马蹄形玉箍、勾云纹玉饰、玉斧、玉棒等各种形制的玉器发现,而且数量相当可观。

红山文化不断有新发现,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和凌源、建平交界处牛河梁先后发现了牛神庙、积石冢和祭坛。2003年在红山后新发现了一处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祭祀遗址。红山遗址群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红山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红山文化的发现,使西拉沐沦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两大玉文化中心。

盘玉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一定是古玉,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须多玩,才能使中国古玉得以还原。古人这样、玩玉。称为“盘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数有色沁,但暗淡不显,因此以、还原为贵。如果得到一块真旧而有多种色沁的古佩玉,藏而不玩, 则等于暴殄天物,得宝如得草而已,通常出土的中国古玉,因为出土的地点不 同,所以蚀锈和色沁的性质亦不同。比方,南方出自水坑的,或地气特别潮湿、地层特别多积水的,出土的古玉就多水锈。北方出自干坑的,多数古玉的 土蚀亦多。如果出自火坑的,古玉的玉身便干燥。由于土吃水蚀,加上千湿不 同的经年累月煎熬,古玉即使有最美丽丰繁的色沁,亦会隐而不彰,藏而不露。玉理本身有深浅色,同时亦侵积了不少污浊之气。我们若不加以盘之玩之,便玉理不显,色沁不出,污浊之气不除了。若要上佳色沁的古玉显出宝石 之色,必须讲究、盘功。

中国古代民间玩玉,主要分为三种盘玉的方法:一为急盘,二为缓盘,三为意盘。先说急盘法。急盘就是必须佩带在身边,用 人气、养之;因人体有热、有汗气。佩带了几个月之后,古玉的质地会渐渐变硬,那时,我们可以用干净的旧布擦它,擦至稍有起色,再用新布来擦。不 过,切勿用有色的布,应该用白布和粗布比较适当。我们愈擦,古玉便愈热, 所以不可间断。愈擦得多,灰土的浊气和燥性愈易自然褪去,受色的地方自然能够凝结,色光愈内蕴就愈靓。虽云、急盘,但同样要日久有功:除了急盘 之外,中国古玉的第二种、盘功是缓盘。所谓缓盘法,就是时常把佩玉系在 腰间,借人气来养之。、缓盘+则必须有耐性,不能急躁,亦可说是古人养性的 一种方法。通常缓盘两三年,古玉的色微显而已,非要“养”好几年,色素不 易鲜明。若佩系十多年,可能使古玉复原。不过,据丛刚的玩玉专家经验,秦汉时期的古玉,佩系于腰间十多年,才可复原。冒正,夏商周三代的古玉就不能了,必须佩系更久,以五倍,六倍的时间才行,亦即六十多年,始易复原。

有些战国时代咐厶古,出土后也要缓盘二十年,方易为功。故古人说,上佳宝 玉可通灵,宜终生佩带。以笔者自己经验,不论急盘和缓盘二法,总之古玉入土年份愈久,愈难盘出原色原质,原因就是受地气愈久愈多,便愈深入玉骨, 精光要慢慢才露出。过于急功近利的人,曰署学玩古玉;只要佩系三两件,日夕盘之,可训练修养与耐力,因为盘玉这门功夫,欲速则不达。第三种为意盘法,这是笔者个人喜爱之方法,因为最多直接接触,以示珍惜与爱意。古代文人雅士,亦爱此法。此法可与缓盘法互相配合。意盘法是用手把玩,珍之重之。古人所谓、时时摩挲,意想玉之美德,足以化我之气质,善我之性情,使我一生纯正而无私欲之蒙蔽,至诚所感,金石为开,而玉自能复原。这种方法犹如写画的意笔,人多不解,但是必须面壁工夫,能够做到的人就少了。

红山玉龙

概述

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神。因此,红山文化玉龙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红山文化玉龙已在多处发现,其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的最为栩栩如生。这条玉龙墨绿色,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龙背有对称的单孔,经试验此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赤峰市也因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

简介

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鬃,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鬃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

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中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意义

红山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红山文化玉龙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虽然此后我们又发现了更早的龙形的踪迹,但红山玉龙的典型意义仍不容置疑。中华民族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红山玉龙对于研究中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怎样估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不为过的。

红山女神

概述

在华夏子孙中,很多人都听说过“女娲补天”的故事,但多少年来,是否真有“女娲”其人一直是个谜。日前记者到辽河流域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采访,惊喜地获知这里许多重要的发现都与女娲有关。

人物形象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村,是一处原始社会末期的红山文化遗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辽河流域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女神庙,并在庙中出土了一尊完整的与真人一样大的泥塑女神头像。

记者在牛河梁遗址考古工作站展室看到了复制的女神头像,她面部为朱红色,两颧突起,圆额头,扁鼻梁,尖下巴,是典型的蒙古利亚人种,与现代华北人的脸型接近。女神的眼珠用两个晶莹碧绿的圆玉球镶嵌而成,显得双目炯炯。

牛河梁遗址考古工作站站长朱达告诉记者,和女神头像同时出土的还有6个大小不同的残体泥塑女性裸体群像。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这些彩塑女神像,其高度的艺术概括可与西方的维纳斯相媲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已出土的女神上臂塑件空腔内带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专家推测有可能是人骨。

联系中亚曾有在人头骨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依据塑造出来的。这就不单单是艺术造型了,女神头像可以作为研究古代中华人种学和民族史的典型标本,它使亿万中华子孙第一次看到用黄土模拟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

那么,牛河梁女神像是否与传说中的“女娲氏”有关?古籍记载中,女娲的第一大功劳就是“抟黄土做人”。而牛河梁女神带有肢骨的塑件,与古籍记载有惊人的相似。

有专家据此推测,辽河流域牛河梁女神庙可能就是当时的原始古国对女娲的一种回忆、崇拜,而古代传说中最高统治者的祭祀方式——“郊”“燎”“火帝”也可能在此举行。

金字塔遗址

在距离牛河梁女神庙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土山,经初步发掘证实,这座土山竟全部是人工夯筑起来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内石圈直径为60米,外石圈直径约为100米。夯土层次分明,估计总土方量在数十万立方米以上。

小土山的形状为圆锥形、小抹顶。上面是用3圈石头围砌起来的,每一层石头伸进去10米,高度为1米,山下面亦有3圈石头围砌起来。围绕小土山周围的山头上,还发现有30多座积石冢群址,整个积石冢群都是圆锥形、大抹顶,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布局是一样的。故考古专家将其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在朱达的陪同下,记者爬到了“金字塔”顶上,从这里向四周望去,女神庙遗址与“金字塔”在一条南北线上,而东西两侧的积石冢群址与“金字塔”等距离地排列在一条线上,这种布局使人明显地感受到“金字塔”的中心地位。

据朱达讲,当初发现这座“金字塔”时,山上到处散布着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之”字纹彩陶片以及冶铜坩埚片。而“金字塔”顶部是炼铜遗址,有1500个炼红铜的坩埚,每一坩埚约有1尺多高,锅口约有30厘米,像现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如今,为了保护这个炼铜遗址,朱达等人已将这些冶铜坩埚全部用土封上了。

那么,这座“金字塔”式建筑物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学者们说法不一,有的认为这可能是辽西原始文明古国用以祭天的坛;也有人认为是王者的陵墓;还有人推测与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有关。

牛河梁大金字塔顶炼红铜的遗址,与“女娲补天”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的情节十分吻合。

无足玉龟

考古工作者又对围绕大金字塔周围的小金字塔群进行了部分发掘,其中出土大批玉器。

一座积石冢的中心大墓里出土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头部两侧有两个大玉环,胸前佩带着双龙相交的勾云形班次佩,头的上部有玉箍,腕部有镯。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死者双手各握一玉龟,一雌一雄,相配成对。

中国著名考古专家苏秉奇先生认为,玉龟可能是当时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图腾崇拜物或保护神。当然,最有身份的人死时手中所握的,很可能是这个氏族的标志即图腾神,以返回他们的始祖。

另据专家考证,辽宁、吉林两省一带农村的民俗仍很流行龟崇拜,男女青年结婚时,房顶上都要贴一幅四龟相交的大团花式图案剪纸。

在另一座积石冢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伴有20余件玉器的墓葬。死者的胸部也佩置一碧绿色玉龟。

奇怪的是,这两座积石冢中出土的玉龟均无头无尾无足,浑然一体。它到底意味着什么?联想到古籍记载中女娲补天时“断龟足以立四极”的神话传说,这个无头无尾无足的玉龟不也与神话传说相契合吗?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牛河梁遗址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红山文化晚期遗存,在中国辽宁省凌源、喀左、建平三市、县交界处,因其山下的牤牛河而得名,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牛河梁遗址是距今约5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相似。

牛河梁遗址(Niuheliang),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祭祀建筑和积石冢群相结合的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和凌源两县交界处牛河梁北山。1983年开始发掘。年代约为公元前3600前3000年。遗址对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有重要价值。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以“女神庙”为中心,周围分布“女神庙”泥塑女神头像积石冢群。“女神庙”背依的山丘,顶部有一处大型山台遗迹;积石冢间有一座石砌圆形三层阶祭坛。“女神庙”是由北、南两组建筑物构成的半地穴式木骨泥墙建筑,南北总长23米多,部分墙面有彩色图案壁画。庙内出土的人物塑像具女性特征,保存的部位有头、肩、手、腿、乳房等。其中一件彩塑“女神”头像为一全身人像的头部,高22.5厘米,面涂红彩,眼内嵌淡青色圆形玉片为睛,额上的箍状物可能是发饰或顶冠,塑工细腻生动。

有人认为,女神可能为生育神和农神(地母神)。已发现积石冢20多座,平面为方形、长方形或圆形,周边石台基的内侧排放着作祭器用的黑彩红陶无底筒形器。冢内往往以一二座地位尊贵的大型墓为主墓,周围或上部附葬多座小墓。墓内随葬品多玉器,有猪龙形玉雕、钩云形玉佩、玉璧和玉龟等,种类和数量随墓的大小而异,也有些墓空无一物。

一般认为,牛河梁规模宏大的祭祀场所,是原始社会晚期一个规模很大的社会共同体举行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圣地;积石冢所反映的社会成员的等级分化,显示出原始公社走向解体的迹象。

牛河梁遗址是距今约5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相似。5000年前,这里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并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这一考古新成果对中国上古时代社会发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产生巨大影响。

出土发掘

已发现的女神庙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物构成。多室部分南北长18米多,东西宽7米左右;单室部分南北长2米多,东西宽6米多,为土木结构,墙壁以原木为骨架,经过结扎禾草秸把、敷泥和表面压光处理,然后在上边彩绘以赭红色相间、黄白色交错的三角几何纹、勾连纹图案。女神庙内堆满了女神、动物的塑像,有资料显示,这仅发掘了遗址的一小部分,就出土了人物塑像的头、肩、乳房、手等残块和玉猪龙、大鸟雕像数十件。人像残块至少分属五六个不同的人像个体,均为女性形象,形体有大有小,或与真人相当,或大于真人若干倍,有的一只耳朵就有12厘米长,塑像的表面还涂以朱色。这些塑像表现出相当高的造型技巧,其中有一尊基本接近真人大小的彩塑女神头像,头高22.5厘米、面宽16.5厘米,耳长圆,鼻梁低,眼内嵌圆形玉片为睛,颧骨高耸,嘴大,面涂红彩,出土时仍很鲜艳。在女神庙中还发现了一些祭祀用的陶器,说明当时女神庙中曾经有过较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积石冢

积石冢一般都是用高30厘米、长40厘米、宽20多厘米,经过打制的大石块砌成的,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每座冢的占地面积都相当大,一般有三、四百平方米,最大的达1000余平方米,平均的垒石高度在1米以上。每座积石冢内,一般都有数十人列“棺”而葬。他们可能因为身份的不同而被分别安置在大小各异的石砌棺材之中。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石砌棺材(位于墓的中心),长宽各3.5米,一般的石砌棺材长仅有1.5米,宽仅0.5米。

在这些大型的积石冢中,随葬了数量众多、十分精美的各式玉器,总数达数十件。玉器一般放置在死者的头下、胸前和身边,种类有作为原始宗教信仰之物的玉猪龙,有挂于胸前的双联、三联玉壁,有勾云形王佩、扁圆形玉环、圆桶形玉箍,有作为艺术品的玉鸟、玉鸽、玉龟、玉鱼、玉兽等,工艺精美,造型上追求神似,别具风格。其中以玉猪龙为代表的玉器已经成为红山文化的代表器物。

出土的文物

在遗址出土的文物中,以女神头像最为珍贵。这尊头像是典型的蒙古利来人种,与现代华北人的脸型近似。眼珠是用晶莹碧绿的圆玉球镶嵌而成。遗址中出土的玉雕值猪龙、玉雕鹄鸟(猫头鹰)等,造型古朴神似,令人叹为观止。

遗址保护

交通部门增资3亿元保护牛河梁遗址-建“京四”高速与保护文化遗址矛盾得以解决。

记者从市交通局等部门获悉,“京四”高速公路经过牛河梁文化遗址路段遇到工程难题,省交通厅为了保护这一世界珍贵文化遗址,在规划设计时5易方案,最终以增加3亿元投资解决了技术难题。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近几年的文物开掘中,牛河梁保护区内不断有重大发现。为了保护文化遗址,高速公路工程受到市政府、国家和省文化部门的高度关注。

据介绍,省交通部门研究“京四”高速公路工程设计方案时,对公路能否通过牛河梁文化遗址产生分歧。他们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先修铁岭阜新段将朝阳段暂时搁置;一是撇开建平县,从喀左公营子直奔凌源到承德。这条高速公路对朝阳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这两个方案对我市都十分不利,特别是实行第二个方案,高速公路绕过建平,该县丧失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对于朝阳来说,保护牛河梁文化遗址十分重要,公路通过建平也十分重要,需要一个两全其美的设计方案。为此市领导多次与国家、省领导及有关部门沟通,研究解决公路通过牛河梁存在的“两难”问题。同时,请国内一流文物考古专家来牛河梁实地考察,文物考古专家经过研究论证,提出了可行的公路通过保护区的方案,使牛河梁文化遗址保护与通过公路的棘手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最后的设计方案是公路避开遗址区内已经知道的16处发掘点,从牛河梁南部边缘丘陵地带的山谷中穿过。距高速路最近的遗址地点也有约2公里,从遗址保护区穿行的距离由10公里减少到4公里,其中有1.2公里在山中隧道穿过。这一方案使修路成本增加近3亿元,但是牛河梁文化遗址得到了充分保护,从长远观点看符合高速公路里程最短、效益最佳、投资最少的原则。

据介绍,省交通厅副厅长刘政奎明确表态,工程竣工后将在高速路上建牛河梁服务区,在服务区建设牛河梁文化展览厅,让经过这里的人们了解牛河梁的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

在101国道旁,辽宁凌源与建平交界处有一处人类文化遗迹,这就是著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辽宁省西部广阔地域内的先民们创造的一种农耕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因1935年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郊区有一座山叫红山,山体为暗红色花岗岩,赤峰由此而得名,红山文化最早在红山山后发掘,后来就称这种考古文化为红山文化。它的中心区域在朝阳市牛河梁。80年代初,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现,充分证实了5500多年前那里曾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社会。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它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分布范围

经过多年的调查,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基本明确。其北界越过西拉木伦河,并有继续向内蒙古草原深入趋势;东界越过医巫闾山,到达下辽河西岸;南界东段可达渤海沿岸,西段越燕山山脉到达华北平原;西界可确定在河北张家口地区桑干河上游。从地域行政划分讲,内蒙古赤峰和辽宁朝阳两市区域内最为集中。

重大发现

1983年,考古专家们在牛河梁清理发掘时,发现了一个馒头状的红烧陶物。经过挖掘,发现牛河梁南侧竟有一座女神庙,数处积石大冢群,以及面积约为四万平方米的类似城堡或方形广场的石砌围墙遗址,还有如下珍贵文物:女神头像、玉佩饰、石饰和大量供祭祀用的具有红山文化特征的陶器。

经济城状况

生产工具看经济城状况。那时,磨制石器、打制石器和细石器三者共存。石器以大型石器如石斧、石锛、石耜为主,它们与砍伐、起土、垦荒有关,说明农业耕广而粗放。打制石器、细石器与切割皮肉有关。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牛、羊、猪等家畜骨骼和野生鹿、獐等动物骨骼,说明狩猎、畜牧占很大比重。遗址分布区正处于草原森林向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经济类型属于综合性的。

生活状况

从居住地址看生活状况。居住遗址分布稀疏,位置在较高的山岗上,多在南坡,高出河床10—40米,文化堆积层薄,反映居住不够稳定。有的遗址群已有等级之分,小遗址群(4—5千平方米)围绕大遗址群(3—10万平方米)。大遗址群出土玉器等高级品,附近分布积石冢、陶窑区和玉器作坊,说明已产生中心聚落。房址多为方型半地穴式,并出土成套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说明独立性的社会单元已存在。第三,从陶器特点看文化联系。红山文化的夹沙灰陶,多为圆筒器,形制简单,压印之字纹。我国整个东北地区以至亚洲东北部都有这种陶器,可见它的共性。红山文化的泥质红陶多为钵碗盆类、瓮罐类,彩陶以黑彩为主,与我国黄河仰韶陶器相近,都加饰压印之字纹,表现了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相互融合程度比较深。

5000年文明发源地之一

过去,一直认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华夏历史的源头,红山文化只是一个分支或者是一种长城南北“混合文化”。可是随着红山玉器的进一步考定,红山文化遗址的大量发现,特别是东山嘴、牛河梁遗址的发现,考古界对红山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把史前文化研究重点由黄河流域向北转移,认为红山文化在我国文明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具有中华5000年文明发源的性质。

女娲

在华夏子孙中,很多人都听说过“女娲补天”的故事,但多少年来,是否真有“女娲”其人一直是个谜。日前记者到辽河流域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采访,惊喜地获知这里许多重要的发现都与女娲有关。

红山女神像手臂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村,是一处原始社会末期的红山文化遗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辽河流域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女神庙,并在庙中出土了一尊完整的与真人一样大的泥塑女神头像。

记者在牛河梁遗址考古工作站展室看到了复制的女神头像,她面部为朱红色,两颧突起,圆额头,扁鼻梁,尖下巴,是典型的蒙古利亚人种,与现代华北人的脸型接近。女神的眼珠用两个晶莹碧绿的圆玉球镶嵌而成,显得双目炯炯。

牛河梁遗址考古工作站站长朱达告诉记者,和女神头像同时出土的还有6个大小不同的残体泥塑女性裸体群像。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这些彩塑女神像,其高度的艺术概括可与西方的维纳斯相媲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已出土的女神上臂塑件空腔内带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专家推测有可能是人骨。

联系中亚曾有在人头骨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依据塑造出来的。这就不单单是艺术造型了,女神头像可以作为研究古代中华人种学和民族史的典型标本,它使亿万中华子孙第一次看到用黄土模拟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

那么,牛河梁女神像是否与传说中的“女娲氏”有关?古籍记载中,女娲的第一大功劳就是“抟黄土做人”。而牛河梁女神带有肢骨的塑件,与古籍记载有惊人的相似。

有专家据此推测,辽河流域牛河梁女神庙可能就是当时的原始古国对女娲的一种回忆、崇拜,而古代传说中最高统治者的祭祀方式——“郊”“燎”“火帝”也可能在此举行。

“金字塔”顶,炼“女娲石”的地方?

在距离牛河梁女神庙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土山,经初步发掘证实,这座土山竟全部是人工夯筑起来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内石圈直径为60米,外石圈直径约为100米。夯土层次分明,估计总土方量在数十万立方米以上。

小土山的形状为圆锥形、小抹顶。上面是用3圈石头围砌起来的,每一层石头伸进去10米,高度为1米,山下面亦有3圈石头围砌起来。围绕小土山周围的山头上,还发现有30多座积石冢群址,整个积石冢群都是圆锥形、大抹顶,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布局是一样的。故考古专家将其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在朱达的陪同下,记者爬到了“金字塔”顶上,从这里向四周望去,女神庙遗址与“金字塔”在一条南北线上,而东西两侧的积石冢群址与“金字塔”等距离地排列在一条线上,这种布局使人明显地感受到“金字塔”的中心地位。

据朱达讲,当初发现这座“金字塔”时,山上到处散布着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之”字纹彩陶片以及冶铜坩埚片。而“金字塔”顶部是炼铜遗址,有1500个炼红铜的坩埚,每一坩埚约有1尺多高,锅口约有30厘米,像现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如今,为了保护这个炼铜遗址,朱达等人已将这些冶铜坩埚全部用土封上了。

那么,这座“金字塔”式建筑物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学者们说法不一,有的认为这可能是辽西原始文明古国用以祭天的坛;也有人认为是王者的陵墓;还有人推测与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有关。

牛河梁大金字塔顶炼红铜的遗址,与“女娲补天”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的情节十分吻合。

历史传说

中国古史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女神,她叫女娲。女娲是个什么样的呢?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比如说她曾教给人们婚姻,还给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而使人们最为感动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佥欠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

【大青沟】

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残遗森林植物群落,总面积12.5万亩。大青沟在蒙语中被称为“冲胡勒”,是内蒙古著名的珍贵阔叶林自然保护区。它地处甘旗卡镇西南25公里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绿色深谷。大青沟横卧在哲里木盟南部的原野之上,与长约250多公里的科尔沁沙带相接壤。大青沟深谷由东、西双沟组成,各长达10余公里。双沟交叉呈人字形,沟深100余米,宽约200-300米,一直伸入辽宁省的彰武县境内。大青沟与沟外的沙化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沟内的小河涓涓淌过,清冽澄明,入口甘甜芳美。沟内的景致更是朦胧中夹杂清丽,好似梦幻世界一般。

大青沟不仅景色宜人,还是植物繁茂、动物乐于栖息的动植物王国。就植物而言,这里共有木本、草本植物多达500余种。珍贵的水曲柳、黄菠萝、紫椴、白皮柳、黄榆以及稀有的药用植物金花银冬、北五味子、东北天南星、桃叶卫等分布林间。野生动物中,黄羊、狐狸、花鼠、水獭等出没于沟间溪畔,无论飞禽走兽,均是理想的栖身天堂。虽处沙漠之边,自然绿意浓浓,佳景多多,真可谓是“沙漠中的江南”。

大青沟素有“沙漠绿洲”、“沙海明珠”和“天然野生动植物基因库”等诸多美誉,总面积8183公顷。大青沟沟深50—100米,宽300—400米,由北向南绵延20余公里 ,沟内千眼泉水,终年流淌。沟底及两侧古木参天,乔灌草丛生茂密,生存着709种原始稀有植物树种,属内蒙、东北、华北等三个植物区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科学考察项目,先后有57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此进行学术考察和研究。由于具有保存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多种动物和鸟类在这里栖息繁衍。目前发现的野生动物有野猪、狍子、狼、梅花鹿、狐狸等。

大青沟沟美,陡峭俊秀;水美,沟谷之内泉水潺潺,山水之间灵光闪动;雾美,清晨团团云雾时远时近,或浓或淡,山水在云雾间增添了朦胧之美;花美,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粉白的杏花,名贵的大花芍兰,素有北国梅花之称的南蛇藤等应有尽有;树美,树木种类繁多,有的苍翠挺拔,有的形态怪异,英姿绰约,尤以枫林秋色而闻名。金秋时节,站在沟头,放眼远眺两岸沟坡层林尽染,色彩纷呈,似两幅巨大的画卷展现在眼前,真可谓不是香山,胜似香山。

大青沟,以奇特的地貌、茂密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湖泊和周边地区广袤的沙漠,以及当地蒙古族独特的接待礼仪和饮食习惯构成的自然生态和民俗旅游产品,不仅在内蒙古享有盛誉,而且在大半个东北也名声鹊起。目前已开发的旅游景区有原始森林景区、三岔口漂流探险景区、小青湖水上乐园景区等三大景区二十多个景点。自2001年以来,每年举办大青沟民俗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大量游客。

主要气候

在本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在干旱少雨、土质疏松的北方沙漠地带,何以出现这样大的沟壑?沟内又何以天然生长着如此众多的“非本地”树种?是先有沟后有树,还是先有树后有沟?这些千古之谜不知引得多少专家学者竞相前来考察、论证,但结果依旧莫衷一是,难以定论。为解开这些谜团,保护区自己的林业工程师潘树文先生也进行了长期的考察和潜心研究。他在2001年7月发表的《大青沟的成因及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来源探讨》一文,以翔实的论据和严谨的推理论证,阐述了他先有树后有沟,而沟又是由于地震造成地壳断裂。

由来

洪荒远古,神主宰着科尔沁草原。由宝珠投胎,在母腹中孕育了三年的女神菊丽玛,降生在草原上的一个蒙古包里。

父亲是一位能骑善射、本事高强、远近闻名的猎手。据说这菊丽玛聪颖绝顶,自幼机敏过人——她一离开娘胎就会说话;每过一个时辰就长高几指;出生的当天就能与父母一起玩抓羊“嘎日哈”的游戏;百天之内就学会了父亲的本事;刚到百天就长成了美丽俊俏的大姑娘。

草原上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孩子百天,家里要摆宴庆贺。就在父母为菊丽玛举行的百天庆宴上,节外生枝,祸起萧墙。宾客中那位善能呼风唤雨,吞噬草原,喷吐黄沙,生吃牛羊的魔头,主宰着八百里翰海的沙龙王出来发难。他见菊丽玛姑娘,英姿俊美,楚楚动人,便心生歹念,欲聘姑娘给他那不知羞耻、不知饥饱、相貌丑陋的傻儿子为妻。他以赏赐为名,单方面立下赌约:如果菊丽玛能抓住并治服草原上那匹来无踪,去无影,性情暴戾、桀骜不驯的金马驹,他就把它送给菊丽玛;否则菊丽玛就必须嫁到沙龙宫去,一辈子与他的傻儿子为妻。

人们慑于沙龙王的淫威,都为姑娘捏一手汗。可早已恨退透了沙龙王,立志除暴安良,建设美好家园的菊丽玛姑娘,却神态自若,追问沙龙王“是否言而有信?”

阴险狡诈的沙龙王,为了使他的阴谋得逞,早已将金马驹儿锁入牢笼,并且设下水、火和牢门三道关卡,由常被他欺凌、被他慑服的金龙王、火龙王和风龙王分别把守。因此沙龙王自认为胜券在握、万无一失。

可是,沙龙王怎么也没想到,在志向高远、嫉恶如仇、胆大心细、本事高强的菊丽玛姑娘面前,任何困难都无所畏惧,任何险阻都会所向披靡。

神勇的菊丽玛先是征服了与沙龙王有着夺妻之恨的沙龙宫管家,通过管家探明了金马驹的下落。在管家的协助下,菊丽玛从又苍鹰口中救金龙,使得金龙王为报救命这恩,甘愿化为“金龙剑”,帮助菊丽玛为民除害,战胜恶魔。

得了金龙剑的菊丽玛,如虎添翼。她进得宫门,越过护牢河,一身独战三位龙王。她借用“金龙剑”的神力,采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虎法,将计就计,借风龙王的风,将火龙王喷出的火烧向沙龙王,又将沙龙王吐出的沙石,灌进火龙王的口里,最终使沙龙王浑身起火,一头扎进护牢河里落荒而逃;使火龙王喷火不成,反憋得浑身发紫,满地乱滚。风龙王自知自己只身敌不过菊丽玛,也败入角楼,不敢再战。

受尽折磨、正在地上打滚的火龙王,料想自己不会得到菊丽玛的宽恕,必死无疑,而菊丽玛却念及他不过是受了沙龙王的要挟才助纣为虐,因而不仅饶他不死,反而帮他掏出口中的沙石,替他解除痛苦,秉性耿直,知恩图报的火龙王倍受感动,决心改邪归正,助菊丽玛一臂之力。

菊丽玛与他如此这般计议一番,然后便分头行动。收了火龙王,又得了金龙剑的菊丽玛愈加神勇无比。终于,她仰仗金龙剑的神功和火龙王的配合,先杀了风龙王,再火烧沙龙宫,最后用计毒死了沙龙王,不仅得到了金马驹子,将其放归八百里翰海,还在沙龙王死前,迫其交出了威吓同类的龙杖,吐出了三百里草原。从此在科尔沁八百里翰海之中,有了三百里草原。美丽、善良的女神菊丽玛便是这草原的主宰。然而,沙龙王吐还给菊丽玛的草原却千疮百孔,一片凄凉。菊丽玛决心要把它建设成美丽、富庶、详和、安宁的幸福家园。

菊丽玛按照阿爸的鼓励和阿妈的指点,跨上她那“快如风”雪花白马,先北上兴安岭,东去长白山,在天池附近采回大量珍稀名贵树种,觅种各类中草药材;尔后又渡河跨江,南下热带,请来无数彩蝶珍禽,带回各种奇花异草。

菊丽玛风尘仆仆、满载而归,回到草原。她带上牧民,在荒山秃岭撒下树籽,栽上树苗;在坨沼坡地栽种了草药;在草地林间遍插了百花;在整个草原,放养了百鸟,放飞了彩蝶。为了保一方平安,让六畜兴旺、人民安康,菊丽玛又带上猎手和牧民,弯弓搭箭,驰聘草原,驱走了逞凶一时,为害一方的虎貌豺狼。草原从此一天天繁荣,草原从此一天天兴旺。藏密的森林挡住了风沙,鲜美的水草育肥了牛羊,珍贵的药草禳除了瘟疫,鸟语花香,让草原充满幸福吉祥。牧民在这里一代代生息繁衍,一代代牧民享受着草原的幸福和安康。然而世间总有风云变幻,恶魔总不愿人民幸福天长。

就在菊丽玛主宰的美丽草原附近,住着一个丑恶贪婪的女魔——尼古勒。她是死有余辜的沙龙王的蘖种,她与她的父辈一样,阴险狡诈,横行一方。她嫉妒菊丽玛的美貌和富有,嫉妒人们对菊丽玛的尊崇与拥戴。她妒火烧,连作梦都想把菊丽玛杀掉,以把菊丽玛的领地和财富据为己有。她搜尽枯肠,琢磨着坏道。终于她决定,拿自家附近的黑水泡子作起文章。她施展妖术,作起魔法,足足用了七七四十九天,将本来甘甜清澈的黑水泡子奕成了恶浪翻滚、毒汁四溢的毒水泡子。妄图用这些毒水毒死菊丽玛的牛马驼羊和花草树木。谁知,坏人不成,反害了自己。黑水泡子四溢毒汁使尼古勒自己本不富庶的领地草木枯萎了,牛羊死绝了,鸟兽也远走高飞了。一夜之间,狂风大作,沙尘漫天。好端端的一片草原变成了沙漠,成了八百里旱海的一部分。眼见自己这里生迹灭绝,菊丽玛那边却繁荣兴旺,尼古勒心急如焚,发誓与菊丽玛不共戴天,决一死战。

她带上法器风锤和沙袋,凶神恶煞般闯进菊丽玛的家。菊丽玛见她气势汹汹来者不善,急忙奋起迎战,一场殊死的拼杀,发生在草原。菊丽玛和尼古勒整整厮杀了九九八十一天。但见菊丽玛精神抖擞,越战越勇,而恶魔尼古勒却气喘吁吁,大汗淋淋,渐渐难以招架。忽视,尼古勒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只见她涕泪横流,磕头如捣蒜,口称“该死”,连连认错,起誓发愿,说要痛改前非,大放悲声,求菊丽玛饶她一死。此情此景,让善良的菊丽玛动了恻隐之心。她正欲上前去抚慰几句,怎料想,阴险的尼古勒却趁机对准她舞起风锺,抖开沙袋。只见刹那间,草原上阴风骤起,走石飞沙,日月无光,天昏地暗。当知道上了当的菊丽玛,正擦开双眼,准备奋起再战的时候,尼古勒却拔下用盘着的毒蛇化成的头簪,狠命刺向菊丽玛的胸膛。被刺中心脏的英雄女神菊丽玛,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她拼足力气,将金龙剑甩手掷向尼古勒。只见手起剑落,尼古勒应声尸分两截,跌落沙滩,随即又化作乌鸦缓缓飞起,哀号几声,逃之夭夭。

刺进菊丽玛心脏的妖物——发簪,本来就是与尼古勒沆瀣一气的毒蛇化成,它见尼古勒已命丧黄泉,化作乌鸦飞去,便自我拔出,腾空跃起,带着一股黑气,伴着隆隆巨响,朝黑水泡子飞去。昏迷中的菊丽玛被这响声震醒,见到发簪的去向,她顿感情况不妙——假若它回到黑水泡子,日后修得道行,就又会化成蛇妖美女,残害百姓。决不能让它的图谋得逞!想到此,菊丽玛急忙从头上摘下自己的宝器——盘头珊瑚串,猛力掷向黑水泡子。霎时,天空出现一道耀眼夺目的彩虹。这彩虹,一头扎进黑水泡子,缠住了发簪;一头牢牢攥在菊丽玛手里。菊丽玛用尽全力一拉又一纵,终于将发簪拉出黑水泡子,远远地抛入八百里旱海,让它永远陈尸沙海,再也不能兴妖作怪。菊丽玛倒下了,倒在殷红的血泊之中!

她那美丽的身躯压塌了大地,塌陷处,出现了一条深长的大沟。沟内长满了由她从天池采来种子的珍稀树木、名贵药材,林间栖息着她从热带请来的彩蝶珍禽,林下遍生着她从南方带回的奇花异草。这条深长、秀美、富饶的沟壑,就是后来草原蒙古人所称的“冲忽乐”,汉族人所收的“大青沟”。

倒下的菊丽玛,手中仍握着金龙剑,剑和握剑的手臂化作了大青沟的分支小青沟。

菊丽玛那殷红的鲜血染红了枫叶,青沟因此而更壮美。菊丽玛的泪水化成了万道清泉,道道泉水汇成汩汩溪流。菊丽玛的盘头珊瑚串圈落到黑水泡子,黑水泡从此变成了水质清澈,水美鱼肥的小青湖。菊丽玛与大青沟已融为一体;大青沟就是菊丽玛的化身。菊丽玛的故事在大青沟世代传颂;大青沟的故事就是女神菊丽玛的英雄赞歌!

景观介绍

就植物而言,这里共有木本、草本植物多达500余种。珍贵的水曲柳、黄菠萝、紫椴、白皮柳、黄榆以及稀有的药用植物金花银冬、北五味子、东北天南星、桃叶卫等分布林间。野生动物中,黄羊、狐狸、花鼠、水獭等出没于沟间溪畔,无论飞禽走兽,均是理想的栖身天堂。虽处沙漠之边,自然绿意浓浓,佳景多多,真可谓是“沙漠中的江南”。

地形独特

它位于科左后旗境内,距沈阳200公里,距通辽市区80公里,总面积12.5万亩。区内大小青沟纵贯南北,呈"Y"型分布,沟长24公里,深约100米,宽200~300米。现已查明的植物有700多种,动物170多种,是天然的动植物宝库。这里沟深林密,风景独特,素有"沙漠绿洲"之美誉。大青沟地貌怪异,景观奇特。沟下原始森林奇花异树,纯乎自然,为沙海一绝。五月杏花六月桑,八月山里红到家,这里到处闪烁着生命的灵光。春天百花齐放,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枫叶似火,冬天云雾蒸腾,到此一游,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大青沟的气候十分宜人,是一处理想的旅游、避暑、消闲、度假胜地,每到盛夏季节,八百里沙海热浪翻滚,可一步入大青沟,尤其是走进沟底则暑气顿消,心旷神怡。若在冬季,北国千里冰封,雪花飘舞,可在沟底却温暖如春,泉水叮咚,甚至还跃动着绿色的生命。来到三岔口,展现在您眼前的是一派壮丽景色。登高远眺,大小青沟象二条巨蟒,成“人”字型在这里汇合,烟林苍茫,气势宏伟。俯瞰沟底,墨绿色丛林中一方方嫩绿色的稻田,颇具北国江南的味道。

特色旅游项目

大青沟旅游项目独具特色,骑马、漂流、空中游是大清沟的三大旅游项目。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原始风貌的前提下,现已开发建成了漂流探险、空中游览、大漠漫游、草原赛马、民俗风情等项目。大青沟可分为三个景区,即大青沟远眺景区、三岔口漂流探险景区和小青湖度假村景区。游览全程须二日。一日游,青沟远眺,空中游览、佛光普照,绿野试马,蒙古式狩猎,原始森林览胜,天然沙滩浴场;二日游,漂流探险,草原牧歌,沙漠探险,空中游览、小青湖垂钓,草原篝火等。

避暑胜地

大青沟地处西辽河流域南部的科尔沁沙地中,沟内保存着珍贵的阔叶树种混交林,沟上为沙丘草原和疏林地,与周围浩瀚无垠的沙坨景观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区内植物区系组成比较复杂,高等植物有767种,其中水曲柳、胡桃楸、天麻等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茂密的森林植被,被誉为摪税倮锖岛中的一颗明珠。

沟内古树参天,林海莽莽;林下遍生奇花异草,林间栖息珍禽异兽;谷底泉水叮咚,四季涌流;由泉水汇成的小溪长年不冻,苍茫林海常常因此而云遮雾障。小青沟虽“小”,却以湖光山色向人们展示出另一番胜景。大小青沟交汇处,三岔合一,碧海接天,幽谷森森,风光旖旎,令人叹为观止。更兼保护区由起伏无边的沙地草原所环抱,因而,宜人的景色、奇特的地貌,众多的物种和古朴自然的草原风光,无不让来这里避暑休闲、度假科考的人们留恋忘返。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建设,保护区已在景点开发、交通通讯、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各个方面,具备了大量接待境内外游客的能力。近三年,游客进入量每年都以20%左右的速度在迅猛增加。古老神奇的大青沟正以其原始自然、古朴纯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迎接每一位热爱大自然的朋友,投入它梦一般温馨的怀抱。

原始森林植物群

大青沟保护区是科尔沁沙地中仅存的一块原始森林植物群落,它包括三大植物群落:大果榆植物群落、蒙古栎植物群落、水曲柳植物群落,依次分布在大青沟的沟上、沟坡和沟底。它的存在对研究我国北方古地理、古植被、古气候以及科尔沁沙地森林演绎规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始森林内,奇花异树,溪流潺潺,纯乎自然。“夫妻树”、“五兄弟”等自然景观更是天作之美。

原始森林景区

位于大青沟源头以下一公里处,向人们展示着大青沟地区“林涛万顷接天碧,幽谷百丈入地青”的奇特的地貌和自然景观。有“夫妻树”、“五兄弟树”、“嘎达梅林小路”、“蜗角枫”、 “莲中寺” 、“御马桩”、“野猪滩”、“白蛇洞”、“青龙泉”等18个小景点。

三岔口漂流探险景区

位于大小青沟汇合处,是一个融景物观赏和漂流娱乐于一体的风景区。有“放火警钟”、“金龙剑”石雕、“菊丽玛女神”雕像等小景点。

小青湖水上乐园景区

位于小青沟中上段,是一个集景物观赏、水上娱乐和餐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这里可以游泳、划船、钓鱼、坐快艇,还可以享受全鱼宴。

娱乐设施

骑马:在大青沟可以到第一骑马场骑马,每人50元,可以几个人分担一位当地陪护的费用,需加50元,如需专人牵马,每人另加30元。

漂流:两沟在景区南部的交汇处被称为三岔口,由三岔口向南的河道现已辟为皮艇漂流河段,漂流给人的感觉既安全又刺激,不容错过。漂流30元/不限时。

空中游:从空中您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大青沟,如鸟儿一样在空中自由的飞翔,也可以超低空掠过树梢、湖面。乘做飞机每人200元/架次。

空中游览

美丽的大清沟不仅地奇林茂,从空中浏览更是另一种景象。不管是林间漫步还是策马扬鞭或是激浪河流,感受的仅仅是平面的大清沟。乘坐轻型飞机在大清沟上空飞翔更是一种别样的风情,从高处感受林海莽莽、碧湖蓝天,遥望远处草原碧清,点点毡帐。春天看谷中百花织地,夏天体绿树连荫,秋天赏似火枫林,从空中体验立体的大清沟,在大自然释放被城市禁锢的心情。

其他

最佳观赏季:前往大青沟旅游的最佳季节是在10月,那时沟内红叶似火,色彩绚烂。

交通:可乘开往齐齐哈尔的火车,在甘旗卡站下车,从甘旗卡火车站步行10-15分钟至长途汽车站,可乘发往大青沟的面包车,每小时一班,1.5小时的车程。304国道途径,新民市,彰武,内蒙甘旗卡镇,在西行余公里,便可到达内蒙古大青沟风景区。

门票:20元。

食宿:从大青沟乘面包车到小青湖畔借宿,费用80元/间,店家还可免费提供游泳、垂钓以及手划船。



【医巫闾山】

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按:《周礼·职方》称:“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得名甚早,已不可考。与古华夏民族的“医、巫文化崇拜有关”,今称闾山,地处今辽宁省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医巫闾山历史悠久,由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而成。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

医巫闾山,今称闾山,地处今辽宁省锦州市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医巫闾山历史悠久,由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而成。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

自隋开始,此山便成为“北镇”的“五大镇山”,从而声名鹊起。元、明、清帝王登基时,都照例到山下北镇庙遥祭此山,故其声名日隆,一跃而为东北名山之首。它以悠久、博深的历史文化和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而享誉国内外,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

文化积淀

闾山,四千年的文化积淀,证明了历史上它所拥有的崇高地位。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星罗棋布的碑刻摩崖;烟云缭绕的古刹殿堂,无一不映照着它曾有过的辉煌。它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自然造化

闾山,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姿态万千,象一幅恢弘博大的泼墨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想。目不暇接的奇峰怪石;千资百态的苍松翠柏;水丝如帘的石棚飞瀑;梨花巧构的“香雪海”,真可谓人间仙境,壮美瑰丽。

开发简史

近年来,闾山风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许多景观、景点得到了恢复和修建,景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客人来此游览观光、度假、娱乐。闾山分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四个主要游览区,共计一百多个景点需要三天时间完成您的旅途。

闾山,正以它绚丽多彩的雄姿和灿烂的文化赋予它的神韵,迎接国内外宾朋的光临。

主要景点

医巫闾山景点有:北镇庙、圣水桥、鱼池、观音阁、四角亭、旷观亭、蓬莱仙境、莲花石、望海寺、万年松、名山、老爷阁、风井、桃花洞、白云关、游目天表等。除北镇庙在山下外.其余景点全在山上,而且集中在观音阁一带,彼此相距较近。北镇市有条路直通北镇庙、圣水桥和道隐谷。自道隐谷起,此路虽始分为两支,但左右环通,无论左行或右行,山上景点皆可遍游。一般说,以右行先至鱼池、观音阁为佳。

闾山分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四个主要游览区,共计一百多个景点。闾山以寺院为中心形成了十大景区:大石棚、圣水盆、观音阁、白云观、辽代肖太后蜡像馆、元代宰相耶律楚材读书堂、玉泉寺、药王庙、祖峰长城,新建的千米索道把大阁、玉泉寺两景区连为一体。远眺峰峦翠色,近睹千丈危岩,景色秀丽,姿态万千,像一幅恢弘博大的泼墨画卷,。分为前山后山,山神庙,圆通殿,蜡像馆,清朝皇上和孝文皇后,慈禧太后的故事。大石棚,(又名道隐谷),接索道!坐索道到玉泉寺,玉皇亭,玉泉湖,药师殿,美丽景色连成一片。后山,万年松,读书堂,老爷阁,白云关,望海寺,有蜡像馆,讲诉一位清朝皇后的故事。总山长为960千米,北镇到盘锦一带都有医巫闾山,北镇为主山,其他一带为副山。

文化积淀

山上名胜古迹众多。从辽、金开始,历代在此都有所营建。辽代有望海堂;金代有悬岩寺、胜鉴亭;明清两代有玉泉寺、清安寺、灵山寺、云岩寺、具瞻亭、览秀亭、会仙亭等。望海堂建在医巫闾山的主峰望海山上,据文献记载,这里是辽太祖长子、东丹王耶律倍的读书处。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从这里可以望到渤海。望海山下东边的山谷里,有辽代东丹王耶律倍的显陵和景宗耶律贤的乾陵。观音阁 在望海峰的南面,明时称清安寺,清初改称现名。有前殿、正殿和东西配殿。周围奇峰怪石林立,苍松翠柏秀美。阁中保存着清乾隆皇帝题的“圣水盆”三字刻石及他题咏观阁的石刻两方。由观音阁进山后,沿石路向上,岩间题铭逐渐增多。据说乾隆皇帝曾钦定“闾山八景”:道隐谷、圣水盆、桃花洞、吕公岩、望海寺、旷观亭、万年松、蝌蚪碑等。都在这一带。道隐谷俗称大石棚,在观音阁的西侧,是从石壁中斜出的一块屋檐形的巨石,构成一个天然石窟,里面可容纳数百人,它的顶部有一股清泉垂落,它侧面的山岩上刻有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石棚的下面便是莲花状的 “圣水盆”,承接着棚顶落下的泉怂,叮咚有声。望海寺在观音阁后耸立的山崖上,其峰顶系由几块巨大的花岗岩天然垒成,下有天然石穴。拾级而上,可登临绝顶,南望渤海,水天一色。万年松在望海寺西,高30米,树围均5米,枝叶参天,傲然挺立。由观音阁后部的“蓬莱仙境”摩崖上边西去,就到了白云观。由此向下,来到增福寺旧址,寺址前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古松,名为“将军松”,树龄已有三四百年了。松前有“风井”。由此向南为“南天门”,崖壁上多有题刻,再向东去,过“游目天表”,可顺原路下山了。玉泉寺在观音阁的南面,是医巫闾山的又一大风景区。由“南天门”踏南去,沿途有玉泉寺、大朝阳寺,过鹅头峰后,有吐云寺、龙潭宫、圆通观、海云观、青岩寺等。

历代名人

最早来此的皇帝

据史料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四年时,下诏书修建医巫闾山神祠——北镇庙,到了隋炀帝杨广时期,发动大规模的东征高句丽战争。隋炀帝三次亲自率兵住怀远镇(今北镇广宁城)指挥作战,并亲自到父亲下诏书修建的北镇庙祭祀医巫闾山神。

公元(613年)李渊随东征高句丽大军来到北镇,受命在怀远镇负责督运粮草,亲自到姨夫隋文帝所下令建造的北镇庙祭祀医巫闾山。公元(618年)李渊建唐称帝,成为唐朝的第一位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继帝位后,继续攻打高句丽,征服南半岛的新罗族,灭掉中部的百济族,自此朝鲜半岛归为唐朝管辖,同时在平壤设督护府,薛仁贵为第一任督护。在此期间李世民曾在怀远镇指挥作战,亲自到北镇庙拜祭医巫闾山。

平王耶律隆先

平王耶律隆先,是让国皇帝耶律倍第四子,字团隐,母大氏。为人聪明,博学能诗。景宗保宁元年(969年)始封平王,政事令,留守东京。薄赋税,省弄税狱,恤鳏寡,数荐贤能之士。圣宗时,从侵高丽有功。还薨,葬医巫闾山之道隐谷。

秦晋国王耶律隆庆

秦晋国王耶律隆庆(973——1016),字燕隐,小字普贤奴,景宗皇帝第二子,圣宗皇帝之弟。“生而歧嶷,幼与群儿戏,为战阵法,指挥无敢违者。景宗奇之,曰:”此吾家生马驹也“。八岁封恒王。圣宗统和十六年(998年)进封梁王,为南京留守。次年,领兵攻宋,为先锋,败宋军于瀛州。十九年(1001年)再统先锋军,败宋军于行唐。承天皇太后死后,圣宗阇弱,且不能睦族。而隆庆奸诈,又缮甲兵,故国人多附之。开泰元年(1012年),进为秦晋国王,赐铁券,加守太师兼政事令,又拜大元帅。五年(1016年)入朝,还至北安州时病故。次年,圣宗皇帝亲临显州,葬弟隆庆于医巫闾山,追册为皇太弟。

晋王耶律隆运

晋王耶律隆运(?——1011年),本姓韩,名德让,汉族,西南面招讨使韩匡嗣之子。“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景宗时,代父为上京留守,后又代父守南京。甚有声,时人荣之。高粮河之战,败宋军,以功拜辽兴军节度使,继为南院枢密使。圣宗继位后,皇太后称制,隆运总宿卫事,太后宠任之。统和元年(983年)兼政事令。四年,封楚国公,与北府宰相宝昉共执国政,六年(988年),胡里室突隆运坠马,太后命立斩之。败宋军,加封为楚王。十二年(994年),为北府宰相,仍领枢密使,监修国史,加守太保。寻拜大丞相,总二枢府事。十九年(1001年),赐名德昌。二十二年,徏王晋,赐姓耶律,隶皇族横帐、位在亲王之上。二十八年(1001年),圣宗葬承天皇太后于乾州,赐名隆运,并赐田宅及陪葬地。次年三月,病故。享年七十一岁,赐尚书令,谥文忠,官给葬具,建庙乾陵侧。依例,建文忠王府。在辽代,大臣得如此宠幸,唯隆运一人。

魏国王耶律宗政

魏国王耶律宗政(?——1062),字去回,契丹名查葛。景宗之孙,圣宗之侄,秦晋国王耶律隆庆长子。圣宗开泰三年(1014年),封漆水县开国伯。五年,始封中山郡王。兴宗重熙四年(1035年)进封鲁王,尔后,任大内惕隐,枢密使,四十万军南大王等职。进越国王,赐保义功臣。道宗继位后,进位守太傅,改封赵国王,赐翊圣功臣。清宁二年(1056年),制上京留守临潢尹事,册命为魏国王。四年,复拜大内惕隐,掌属籍事,又赐同德功臣。后任辽兴军节度使。移判武定军节度使。在任期间,“吏畏如神明,民爱如父母、军政戒之而后备,农事劝之而后修。周隐之间,其化大冾。”八年(1062年)三年,薨于武定军之署,享年六十。诏赠守太师,谥曰忠懿。十月,归葬于乾陵附祖宗之寝庙。

郑王耶律宗允

郑王耶律宗允(?——1064年)。字保信,契丹名谢家奴。秦晋国王耶律隆庆之三子,母齐国妃萧氏。开泰中,始封长沙郡王,寻知匡义军节度使事。秩满,用相印节制乾州。兴宗重熙年间,初封韩王,改封王。道宗清宁初,拜为南宰相,进封鲁王,加守师徒。其间,“连典藩国,谙练有术,所至有称。”清宁十年(公元1064年),判匡义军节度使,其年十二月七日薨于行帐,享年六十。诏追封郑王,谥曰恭肃。道宗咸雍元年(公元1065年)四月十一日,归葬于乾陵,附孝贞皇太弟耶律隆庆之茔。

秦晋国妃萧氏

秦晋国妃萧氏(1000——1069),父为枢使北宰相驸马都尉曷宁,母为魏国公主长寿奴(即景宗皇帝之次女,圣宗皇帝之妹)。开泰五年(1061年),嫁给了舅舅秦晋国王耶律隆庆,为秦晋国妃。时年十六岁。隆庆薨,奉圣宗之命,嫁隆庆长子魏王耶律宗政,不诏,又嫁曾国公刘二玄。咸雍五年(公元1069年)七月二十二日薨,时年六十九岁。是年十一月十日,于乾陵开魏国王耶律宗政玄堂而合葬。萧氏“幼而聪警,明晤若神,博览经史,聚书数千卷,能于文词。其歌词赋咏,落笔则传诵朝野,脍炙人口”,“雅善飞白,尤工丹青,所居屏扇,多其笔也”。实为女子才子。翰林学士中散大夫行中书舍人陈觉在秦晋国妃墓志铭中评曰“历观载籍,虽古之名妃贤御,校其梗概则未有学识该恰,襟量宏廓如斯之比也”。

秦晋国妃三次不幸婚姻

秦晋国妃一生结了三次婚。在十六岁那年(开泰五年,1016年)嫁给自己亲二舅耶律隆庆,这是第一个丈夫。结婚后,夫妻二人感情和睦,秦晋国妃“恭诉宸幄、礼敦贞顺”。但不幸的是,这年的年底,耶律隆庆入觐,还至北安州,浴温泉,得病而死,葬医巫闾山。据史书记载,耶律隆庆有五子,没有一个为秦晋国妃所生。墓志铭中说:“无子嗣续,惜哉。”

秦晋国妃的第二个丈夫为耶律宗政。耶律宗政,契丹名为查葛,他是秦晋国妃第一个丈夫耶律隆庆的长子,其母为齐国妃萧氏,与秦晋国妃为姨表姐妹。在辈分上,秦晋国妃可以算得上是耶律宗政的母亲。如果从另一方面论,那么耶律宗政又与秦晋国妃是姨表姐弟关系,因为耶律宗政的父亲耶律隆庆与秦晋国妃之母为亲兄妹关系。这样的婚姻不仅血缘关系相近而且颠倒伦纲,实为封建礼法所不容。不过,从中可以窥视出辽朝契丹族婚姻嫁娶的风俗习惯。

耶律宗政小秦晋国妃二岁,这件婚事是由辽圣宗一手包办的,秦晋国妃是“奉诏所归”。耶律宗政被称之为“少有气局,干略过人”,而且汉化程度较深,深明礼义,谙熟封建礼义,曾被封为中山郡王。他从内心里对这件违反封建伦理纲常的婚姻,不愿从命。所以有“先是圣宗皇帝藩戚间,逼王娶妃,王性介特。辞以违卜,不即奉诏,自是不复请婚,以致无子”。这说明他们在名义上结了婚,并未在一起生活。

秦晋国妃的第三个丈夫为刘二玄。也是奉诏所成之婚。刘二玄官至上京留守。秦晋国妃与刘二玄结婚可能在兴宗时期,即她三十岁以后,因为在《秦晋国妃墓志铭》中,对刘二玄没有更多的记载。在秦晋国妃死后,也没有与刘二玄合葬在一起。

秦晋国妃不但聪颖豁达,多才多艺,她还善于理家。史称“治家严肃,僮仆侧目”。

道宗咸雍五年(1069年)秋天,道宗耶律洪基去庆陵秋猎,秦晋国妃告辞回中京。途中经过达褡之地时,忽染病而死。终年六十九岁。道宗听说后,嗟悼久之,下诏在显陵开魏国王耶律宗政的玄堂而合葬。送终之礼,超越寻常。这个墓就是富屯乡龙岗子村在1971年挖防空洞时发现的。

广陵郡王耶律宗教

广陵郡王耶律宗教(?——1053年),字希古实。景宗孝成康靖皇帝之孙,孝真皇太叔耶律隆庆之子。开泰八年(公元1019年),始授王子郎君。九年,为检校太付。太平初至重熙初,历任始平军、彰武军、天德军节度使。重熙八年(1039年)后,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迁宣徽使,复拜左夷离毕。再任大内惕隐,治宗族事。重熙十七年(1048年),特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公元1052年),移镇显州,为奉先军节度使。二十二年(1053年)六月薨于显州,享年六十二岁。是年八月十二日葬于乾陵之西山。

马人望

马人望,字俨叔,汉族,辽显州奉先县医巫闾山人。其曾祖父马胤卿于太宗时,全家族由后晋迁徒闾山。祖父、父亲都在辽朝为官。他出生于辽兴宗重熙末年,幼年时父母双亡。他为人聪明,好学不倦,在闾山清幽环境中,熟读经书。长大才学出众,咸雍年间考中进士。初任松山县令时,就能为百姓排忧解难,深得民心。历任:南京三司度支判官、上京副留守、保静军节度使、中京变支使、参知政事、南院宣徽使,后任南院枢密使多年。晚年再三请求辞官,退隐闾山,朝廷不允。死后谥文献。马人望,居官清廉,为民请命被禁而不屈,不畏权势。宦游所至不扰民,治政有方,管财有道,判案无冤,任人唯贤,做了很多利国富民的好事。一生品格端庄,喜怒不形于色,既有大无畏勇于负责精神,又有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作风。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六十二位清官之一。

耶律良

耶律良,是辽代乾州人。生于乾州,读书医巫闾山。清宁间,迁知制诰兼知部署司事。奏请当朝编御制诗文《清宁集》。道宗命将良诗为《庆会集》,并亲为作序。死后被追为辽西郡王,谥字忠诚。

邢具瞻

邢具瞻,金代,辽西北镇人。1124年,登进士第,官到翰林待制,能诗善词。据《金史》记载,因“小人以朋党限之”,于金熙宗皇统元年六月丁酉被杀,“天下冤之”。后金章宗即位,得到昭雪。

曹勇义

曹勇义,是金代广宁府人,进士出身。曾任辽代燕京司徒使,于金天会元年降金,以旧官守司空。金以燕还宋,北辙,与左企弓等人返里广宁,途中在平州被张觉所杀。谥字文庄,特增进(追晋)定国公。

耶律履

耶律履,是金代北镇人。辽东丹王耶律倍七世孙。博学多艺,通易太玄,精究历学,善属文,以通契丹大小文字辟国史院书写。金世宗时,奉诏任小学译唐史,擢国史院编修。良以女真字译汉文,选贵胄入学。累官至尚书右承。卒谥文献。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元代广宁人。他在历史上被称为一代贤相。楚材三岁丧父,其母杨氏在闾山桃花洞南筑读书堂,教其读书。自幼饱读经文,彦观天文、地理、历史、音乐等多种知识。聪明窅知,有治国安邦之才。他任元太祖、太宗两朝宰相三十年,官至中书令。任职期间,提出一系列的治国良策。元太宗窝阔台亲自在盛大宴会上为楚材敬酒说:“朕之所以推诚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则中原无宁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他死后被追封为太师,上柱国,广宁王,谥文正。

张三丰

张三丰,名君实,字全一,一字三丰,武当开山始祖,少年时期,闾山朝阳宫出家(今大朝阳三清观),曾于闾山修道三年,后上武当山创立三丰自然一派,以其一生积累弘法授徒,振兴道教,名扬四海。一生著有《张三丰先生全集》、《太极道决》等书。其传人中,邱云清、张云清,为三丰自然派一代名师。在闾山还曾有一个张三丰的练刀石。

冯裕

冯裕,是明代广宁卫人。字伯顺,号闾山。正德初年中进士。历知晋州,勤政爱民,颇有政声。迁户部司郎,后出守贵州,任按察司副使。先后七年,屡建功绩。解官归隐后与友人结诗社于禅林,所作诗编为《海岱会集》。

李成梁

李成梁(1526——1618),字汝契,铁岭人,其高祖李英,授世铁岭指挥佥事。成梁英毅骁健,大有将才。因家贫,40岁以生员袭职。初为险山参将,因屡建战功,明隆庆元年(1567年)进副总兵官,协守辽阳。隆庆四年(1570年),为辽东总兵官,驻节广宁(今北镇城内)。

明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鞑靼插汉儿部多次进犯辽东。十年间,明三员大将相继战死。时值边备废弛之秋,成梁莅任,“大修戎备,甄拔将校,收召四方健儿,给以厚饩,用为先锋“,由是”军声始振“。成梁骁勇善战,率部屡歼入侵之敌,”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威振绝域。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明廷旌表其功,万历八年,建石坊于广宁城内(今犹存)。增秩受禄数次。

万历十七年(1589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三次征战后,掩败为功或匿不上报。“贵极而骄,奢侈无度,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已,以是灌输权门,结纳朝士,中外要人无不饱其重赇,为之左右“。万历十九年十一月,被解任。

成梁去辽十年之间,更易八帅,边备益弛。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八月,奉旨再镇辽东,年已76岁,再镇八年,辽东少事,以阅视叙劳,加封太傅。提议复开广宁马市,边民易市。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成梁错将万历初年时由他献议兴建,已“生聚日繁、至六万四千余家”的宽甸等六堡,以“地孤悬难守”放弃之,“居民恋家室,则以大军驱迫,死者狼藉”。事后反以招抚逃人为功,增秩受赏。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被解任。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卒于北京,终年93岁,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子如松等五人官至总兵,如梓等四人至参将,为辽东将家。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攻破抚顺,不久铁岭亦陷,李氏十余人皆战死。

李成梁(1562——1618年),字汝契(器),号银城。其先祖原籍朝鲜,明朝永乐年间渡过鸭绿江到铁岭。而后投入军旅。成梁虽很早就投身军旅,但因家贫,不能袭职,四十岁时尚为诸生。明嘉靖末年,李成梁因战功任辽东险山参将。隆庆四年(1570年)44岁升任镇守辽东总兵官。

李成梁镇守辽东22年,东征西讨,师出必捷,威震绝域,先后奏大捷者十。在一往直前的奋勇冲杀中,李成梁由参将进副总兵,总兵,加太子太保,宁远伯,增秩进级,世荫屡加,既贵且富,满门荣光。

万历十九年,65岁的李成梁,乘朝廷给事中侯先春来辽东视察时,妄想发动一次捣巢之战以邀功领赏。便派副将李宁率军出镇夷堡袭杀边民200多人。不料在返回时,遇上了真正的敌人,军队反而损失数千人,后被巡按御史胡克检揭发。成梁主动辞职,当年被朝廷解任。直到(1601年)李成梁75岁,边关动乱不稳,受大学士沈一贯推荐再次受职辽东总兵。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九十三岁的李成梁永远离开人世。

年羹尧

年羹尧(?——1726),广宁人,字亮工,号双峰,出自名门宦家。其父年遐龄任至湖广巡抚;其兄年希尧任至江苏巡府,曾因受年羹尧株连而落职,后又起用为内务府总管。

年羹尧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广撷博采,而于孙子兵法尤为心诵而神维,终成文武兼备之才。他学至康熙进士,康熙末年任四川巡抚,授总督,办理松潘军务,配合入藏军平定乱事。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即位,代贝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率大将岳中琪(1686——1754)等到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

年羹尧非但战绩显赫,而且学识渊博,著作浩如烟海,其中:有《治平胜算全书》十六卷、《年将军兵法》二卷、《视学》一卷、《测算万圭》二卷及《面体比例便览》、《对数广运》、《万数平立方表》、《平立方表》、《算法纂要总纲》、《集验良方》等等。

年羹尧能文善武,功垂千古。但因他素为世宗之心腹,并曾参与世宗夺取帝位之筹谋,以致被世宗所猜忌,及至被罗织罪状,于雍正三年(1726年初)狱并责令自杀。自此,一代英豪毁于莫须有。但其英名业绩永存青史。

年羹尧后人为躲避灾祸,隐姓埋名,将年姓改为鄢姓,回到老家广宁。有人说在今天的北镇市中安、青堆子和广宁城南都有他的后裔。

刘春烺

刘春烺,字东阁,号丹崖,生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卒于1905年。原台安县桑林乡齐家窝堡人,后到广宁定居。清同治癸酉(公元1873年)拔贡,光绪壬午年(1882年)中举。他自幼刻苦读书,博学多才,不仅擅长文学与书法,还通晓天文地理和数学,尤为水利学。当时被誉为辽东三才子之一(李龙石、荣梦梅)。平生科场中,不甚得志。公元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后,刘春烺感到国事日非,无意做官,迁居广宁,栖隐在城西龙岗村,建别墅为木叶山庄。与黑山县举人李龙石结为儿女亲家。两人以诗文自娱,啸傲林泉。公元1905年,应聘赴沈阳绘制沿河图,昼夜劳瘁,疾发而逝。临终时题游仙诗五首,抒发了诗人浪漫幻想。生前留下许多诗著。较著名之作有《落花诗》、《游仙诗》、《题翠云屏》、《北镇祠怀古》、《看云听涛馆诗》等。曾手批王充《论衡》、《管子》等书。为广宁城内西库大殿题“大雄宝殿”匾额。其字画散在民间尤多,文人争相珍藏。

有关传说

很久以前,境内一片大海。镇海龙王“医巫闾”贪酒好色,常发大水冲毁村庄,还趁机把年青貌美的姑娘抢进龙宫,寻欢取乐。

海边村子里,有个叫广宁的小伙子一心想为民除害。一天,在海上打鱼,忽见恶龙从海里蹿出来,他急中生智,把手中的鱼网一甩,勾住恶龙的牙齿。恶龙张开龙爪,抓住广宁,吩咐虾兵蟹将把他毒打一顿,扔到龙宫的水牢里。

恶龙的原配王后是东海龙王的女儿,名叫玉静公主,因劝说医巫闾少做坏事,被打入冷宫。她路过水牢,见小伙子满身伤痕,昏迷不醒,令宫女抬到自己房内,敷上灵丹妙药。广宁苏醒后,公主知道了他的想法,告诉他说:斩龙要有斩龙剑和覆海土。这两种宝贝藏在东海的珍宝楼里,取回宝贝,才能除恶龙。二人趁恶龙醉酒之机逃出龙宫,直奔东海。

到了东海,公主把宝贝交给广宁,嘱咐说:“覆海土不得多用,撒多了,触犯玉皇大帝,会把你变为石头”。广宁辞别公主,藏在海边石洞里,恶龙喝完酒,又上岸吃人了。广宁冲出石洞,挥剑向恶龙砍去,只听恶龙吼叫一声,一只前爪被砍下来,忍痛逃向龙宫。广宁撒起覆海土,海里立即出现一片土地。广宁高兴了,有了土地,百姓们就能吃饱饭了。他忘记了公主的叮嘱,不停地撒起来,恶龙藏不住了,蹿出水面,广宁挥剑上前,砍下恶龙的尾巴。恶龙再也爬不动了,广宁又猛砍几剑,恶龙断了最后一口气。

汪洋大海变成了平坦的土地,死去的恶龙变成一座蜿蜒的大山,广宁也变成山上的一座高峰。人们在平展展的土地上建起城镇、村庄。为纪念斩龙英雄,把建起的城叫广宁城,城西的山叫医巫闾山,山上的最高峰叫望海峰。人们传说,这是广宁在遥望东海,感谢玉静公主对他的帮助。

名冠东北

医巫闾山峰峦奇秀,名胜众多,以其气势不凡的雄峰奇石称誉海内外,名冠东三省。

医巫闾山古建筑大多始建于辽、金,重修于清,其中,以坐落在山脚下的山神庙即北镇庙最享盛名。此庙西距北镇县仅2.5公里,建在山坡上,东西宽109米,南北长240米,占地甚广。山门、神马门、钟鼓楼、大殿、御香殿、内香殿、更衣殿、寝殿(后殿)等建筑,皆依坡势排列,上下相形,参差错落,十分壮观。大殿为主体建筑,内供医巫闾山山神。元、明、清帝王登基时,即于此殿举行仪式,以遥祭此山山神,托其庇佑国祚连绵。殿屋顶覆以绿琉璃瓦,殿梁枋饰以彩绘,殿内壁绘以星宿像,显得既富丽堂皇,又庄严肃穆。

北镇庙内碑刻甚多,计有元碑11块,明碑9块,清碑25块,上面镌刻着历代帝王的题咏或重修庙宇的记事等。这些碑刻,是研究北镇庙沿革的重要文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医巫闾山山形奇特,回环掩抱,竟有六重之多。山上,古木苍苍,鸟鸣啾啾,令人赏心悦目;碑碣、摩崖题刻随处可见,又能令人一发思古之幽情。故每当春日百花盛开时,游者如云,满山遍野,都荡漾在欢声笑语中。

医巫闾山麓的北镇是个古镇,保留着李成梁石坊、鼓楼、双塔等古迹,也值得一游。

旅游贴士

门票:¥60元,参观辽、元、清代蜡像馆,门票为通票。索道(单程20元/人,往返30/人),门票加索道80元/人,专线车前往,车程约2小时。

景区开放时间:09:00---17:00

【五镇】

自唐、宋以来,“五镇奇观”一直与“五岳风光”齐名,所谓“五镇”即指: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明史》记载

据《明史》记载,“五岳五镇”的封号起于唐、宋时期,一直被尊称为“华夏十大名山”。直到清朝,“五镇”名声依然不减,康熙就曾多次造访南镇、西镇,并留有牌匾;乾隆也曾三登闾山,为北镇题词吟咏。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战乱不断、疏于管理等原因,“五镇”名声渐渐衰落,以致不为众人所知。

五镇简介

东镇沂山位于山东省临朐县,为“五镇”之首,古齐长城绵延山巅,犹以“石奇、谷翠”著称;南镇会稽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为佛教、道教胜地;中镇霍山位于山西省霍州市,境内有华夏唯一现存的州级官衙霍州署,相传为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的帅府行辕;西镇吴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县,为陕西第二名山,有“五峰挺秀”的美称;北镇医巫闾山位于辽宁省北宁市,山名在满族语里的意思是“翠绿的山”,为东北三大名山(另两山为千山、长白山)之首,其山形奇特,回环掩抱,有六重之多。

正史里有关“五镇”的记载

《旧唐书》

《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

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岳岱山,祭于祇州;东镇沂山,祭于沂州;东海,于莱州;东渎大淮,于唐州。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镇会稽,于越州;南海,于广州;南渎大江,于益州。中岳嵩山,于洛州。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西渎大河,于同州。北岳恒山,于定州;北镇医无闾山,于营州;北海、北渎大济,于洛州。其牲皆用太牢,笾、豆各四。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

《宋史》

《宋史》卷一0二《志五十五·社稷 岳渎 籍田 先蚕 奏告 祈禜》“岳镇海渎之祀”载

太平兴国八年,河决滑州,遣枢密直学士张齐贤诣白马津,以一太牢沈祠加璧。自是,凡河决溢、修塞皆致祭。秘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自兵乱后,有不在封域者,遂阙其祭。国家克复四方,间虽奉诏特祭,未著常祀。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所隶之州,长史以次为献官。”其后,立春日祀东岳岱山于兖州,东镇沂山于沂州,东海于莱州,淮渎于唐州。立夏日祀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镇会稽山于越州,南海于广州,江渎于成都府。立秋日祀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河渎并于河中府,西海就河渎庙望祭。立冬祀北岳恒山、北镇医巫闾山并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北海、济渎并于孟州,北海就济渎庙望祭。土王日祀中岳嵩山于河南府,中镇霍山于晋州。

《元史》

《元史》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七·祭祀五》“岳镇海渎”载

岳镇海渎代祀,自中统二年始。凡十有九处,分五道。后乃以东岳、东海、东镇、北镇为东道,中岳、淮渎、济渎、北海、南岳、南海、南镇为南道,北岳、西岳、后土、河渎、中镇、西海、西镇、江渎为西道。既而又以驿骑迂远,复为五道,道遣使二人,集贤院奏遣汉官,翰林院奏遣蒙古官,出玺书给驿以行。中统初,遣道士,或副以汉官。至元二十八年正月,帝谓中书省臣言曰:“五岳四渎祠事,朕宜亲往,道远不可。大臣如卿等又有国务,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汉人选名儒及道士习祀事者。”

其礼物,则每处岁祀银香合一重二十五两,五岳组金幡二、钞五百贯,四渎织金幡二、钞二百五十贯,四海、五镇销金幡二、钞二百五十贯,至则守臣奉诏使行礼。皇帝登宝位,遣官致祭,降香幡合如前礼,惟各加银五十两,五岳各中统钞五百贯,四渎、四海、五镇各中统钞二百五十贯。或他有祷,礼亦如之。

其封号,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上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安天大贞玄圣帝,中岳中天大宁崇圣帝。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灵源弘济王,淮渎长源溥济王,济渎清源善济王,东海广德灵会王,南海广利灵孚王,西海广润灵通王,北海广泽灵佑王。其封号,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上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安天大贞玄圣帝,中岳中天大宁崇圣帝。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灵源弘济王,淮渎长源溥济王,济渎清源善济王,东海广德灵会王,南海广利灵孚王,西海广润灵通王,北海广泽灵佑王。

《明史》

《明史》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礼三(吉礼三)》“岳镇海渎山川之祀”载

洪武二年,太祖以岳渎诸神合祭城南,未有专祀。又享祀之所,屋而不坛,非尊神之道。礼官言:“虞舜祭四岳,《王制》始有五岳之称。《周官》:“兆四望于四郊”,《郑注》以四望为五岳四镇四渎。《诗序》巡狩而礼四岳河海,则又有四海之祭。盖天子方望之事,无所不通。而岳镇海渎,在诸侯封内,则各祀之。奏罢封建,岳渎皆领于祠官。汉复建诸侯,则侯国各祀其封内山川,天子无与。武帝时,诸侯或分或废,五岳皆在天子之邦。宣帝时,始有使者持节祠岳渎之礼。由魏及隋,岳镇海渎,即其地立祠,有司致祭。唐、宋之制,有命本界刺史、县令之祀,有因郊祀而望祭之祀,又有遣使之祀。元遣使祀岳镇海渎,分东西南北中为五道。今宜以岳镇海渎及天下山川城隍诸地祇合为一坛。与天神埒,春秋专祀。”遂定祭日以清明霜降。前期一日,皇帝躬省牲。至日,服通天冠绛纱袍,诣岳镇海渎前,行三献礼。山川城隍,分献官行礼。是年,命官十八人,祭天下岳镇海渎之神。帝皮弁御奉天殿,躬署御名,以香祝授使者。百官公服,送至中书省,使者奉以行。黄金合贮香,黄绮幡二,白金二十五两市祭物。

三年,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略曰:“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岳镇海渎之封,起自唐、宋。夫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受命于上帝,岂国家封号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无闾山之神。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帝躬署名于祝文,遣官以更定神号告祭。六年,礼官言:“四川未平,望祭江渎于峡州。今蜀既下,当遣人于南渎致祭。”从之。十年,命官十八人分祀岳镇海渎,赐之制。

万历十四年,巡抚胡来贡请改祀北岳于浑源州。礼官言:“《大明集礼》载,汉、唐、宋北岳之祭,皆在定州曲阳县,与史俱合。浑源之称北岳,止见州志碑文,经传无可考,仍祀曲阳是。”其他山川之祀。洪武元年躬祀汴梁诸神,仍遣官祭境内山川。二年,以天下山川祔祭岳渎坛。帝又以安南、高丽皆臣附,其国内山川,宜与中国同祭。谕中书及礼官考之。安南之山二十一,其江六,其水六。高丽之山三,其水四。命著祀典,设位以祭。三年,遣使往安南、高丽、占城,祀其国山川。帝斋戒,亲为祝文。仍遣官颁革正山川神号诏于安南、占城、高丽。六年,琉球诸国已朝贡,祀其国山川。八年,礼部尚书牛谅言:“京都既罢祭天下山川,其外国山川,亦非天子所当亲祀。”中书及礼臣请附祭各省,从之。广西附祭安南、占城、真腊、暹罗、锁里,广东附祭三佛齐、爪哇,福建附祭日本、琉球、渤泥,辽东附祭高丽,陕西附祭甘肃、朵甘、乌斯藏,京城不复祭。又从礼官言,各省山川居中南向,外国山川东西向,同坛共祀。其王国山川之祀,洪武十三年定制。十八年定王国祭山川。仪同社稷,但无瘗埋之文。凡岳镇海渎及他山川所在,令有司岁二祭,以清明、霜降。

《清史稿》

《清史稿》卷八十三《志第五十八·礼二(吉礼二)》“地祇岳镇海渎山川”载

(康熙)三十五年正月,为元元祈福,始遣大臣分行祭告,凡岳五:曰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镇五:曰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海四:曰东海、南海、西海、北海。渎四:曰江渎、淮渎、济渎、河渎。又兀喇长白山。翕河乔岳自此始。明年,朔漠平,遣祭岳、镇、海、渎如故。雍正二年,赐号江渎曰涵和,河渎曰润毓,淮渎曰通佑,济渎曰永惠。并赐东海为显仁,南为昭明,西为正恒,北为崇礼。乾隆二年,封泰宁山曰永宁,附祀地坛如故事。

文章《五岳之外有五镇》

文/奎峰

五岳归来不看山。山岳崇拜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信仰传统,据我推测可能在我们的祖先还淹留于昆仑山(口口相传而已,无法确指,但并非今日的昆仑山,今日的昆仑山是汉武帝在中国的西部划了一个圈定下来的)时形成的,后来迁移到中原后,在昆仑信仰之外,适应新的地理环境,逐渐又产生了五岳五镇信仰。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全中国都把旅游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做的今天,五岳的名声日甚一日,被做足了文章,而五镇却始终默默无闻,甘于寂寞,这实在是一种反常的现象。我到绍兴的时候发现,即使是以精明著称,商业开发无所不用其极的绍兴人,在旅游宣传上也很少提到境内的五镇之一,让我很有些不解和疑惑。

所谓“五镇”是指在国家祀典上仅次于五岳的五座山: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说白了就相当于五岳的副官。东镇沂山位于山东省临朐县,为“五镇”之首;南镇会稽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中镇霍山位于山西省霍州市;西镇吴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县;北镇医巫闾山位于辽宁省北宁市。

起源

五镇起源于何时,其实现在已经很难讲清了,《明史》上说:“《周官》:兆四望于四郊,《郑注》以四望为五岳四镇四渎”。似乎周朝就已有“四镇”了。

正如五岳一开始只有四岳一样,五镇起先也只有四镇,少一个中镇。一直到唐朝时,在国家祀典中还只有四镇,《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载:“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镇沂山,祭于沂州;南镇会稽,于越州;西镇吴山,于陇州;北镇医无闾山,于营州;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每年由当地的地方最高长官刺史,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市长代表国家进行拜祭。

到了宋朝,加了一个中镇,才正式有了五镇的说法,《宋史》卷一0二《志五十五·岳渎》记载:“立春日祀东镇沂山于沂州。立夏日祀南镇会稽山于越州。立秋日祀西镇吴山于陇州,。立冬祀北镇医巫闾山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土王日祀中镇霍山于晋州。”宋朝山河破碎,幽云十六州始终没有收复,在长城之外的北镇便只好望祭,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蒙古人入乡随俗

蒙古人统治中国时,也入乡随俗,《元史》中就记载忽必烈对大臣们说:“五岳四渎祠事,朕宜亲往,道远不可。大臣如卿等又有国务,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汉人选名儒及道士习祀事者。”这些山河之神,本来是应该我亲自去的,但是路太远了,又没有发明飞机,我只好让我的大臣代劳了。忽必烈送给五镇的礼物要比五岳低一个档次,“五镇销金幡二、钞二百五十贯”,实际上都便宜了山上的道士。元朝还规定,新皇帝登宝位,都要给这些山河之神送礼物,给五岳“各中统钞五百贯“,五镇就要少一些”各中统钞二百五十贯”。毕竟是副职吗,想必这些神仙也能理解。

地位提高与没落

到了明朝,五镇的地位似乎有所提高,因为在元朝的时候,五岳都被皇帝封为“帝”,五镇却什么封号也没有。明朝则一视同仁:“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无闾山之神。”(见《明史》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礼三岳镇海渎山川之祀》)。

要是这五个地方的有关官员联合起来共同宣传五镇,我想还是大有文章可作的,这么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白白浪费,我都替他们可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6694.html

更多阅读

千峡湖青田、北山 游记 青田千峡湖

(周四),自己照例特意打开QQ,见到,“2011-6-25周六运动联盟群活动计划——青田北山千峡湖古道”的通知。但是自己顾虑天气因素---35℃高温、又有雷阵雨,加上自己因为家事已经有4、5个月时间没有来活动过了,因此没有立即报名参加。纠结多时,有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历史概述 东夷西戎

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春秋、战国五个多世纪,而文献中明确以华夏居中,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配合四方的记述,大概出现于战国。《左传》昭公十七年,孔子向郯子学习古代官制时曾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这是指四方之夷

宁乡古今区划对照地图都、区——镇、乡 战国地图古今对照

研究明清宁乡各姓各族家谱,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宁乡的“都”、“区”。我在学习家谱的过程中一直想找到一份清晰、具体的宁乡都区古今对照表或者地图,但遗憾的是,由于手头资料有限,一直没有找到。于是,我根据家谱中关于都区地名的描述,查

声明:《辽西朝阳红山文化、北镇医巫闾山 北镇医巫闾山门票2016》为网友晴昼烟雨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