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故事中的地理原理集锦 宽容大度的故事集锦

  夸父追日

据说“夸父”本是一个巨人族的名称,从世系上看,夸父族人原本是大神后土传下的子孙,住在遥远北方一座名叫“成都载天”的大山上。他们个个都是身材高大、力大无比的巨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中握着两条黄蛇。看样子很可怕,其实他们性情温顺善良,都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勤奋努力。

北方天气寒冷,冬季漫长,夏季虽暖但却很短,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山头的积雪还没有溶化,又匆匆从西边落下去了。夸父族的人想,要是能把太阳追回来,让它永久高悬在成都载天的上空,不断地给大地光和热,那该多好啊!于是他们从本族中推选出一名英雄,去追赶太阳,他的名字就叫“夸父”。

夸父被推选出来,心中十分高兴,他决心不辜负全族父老的希望,跟太阳赛跑,把它追回来,让寒冷的北方和江南一样温暖。于是他跨出大步,风驰电掣般朝西方追去,转眼就是几千几万里。他一直追到禺谷,也就是太阳落山的地方,那一轮又红又大的火球就展现在夸父的眼前,他是多么地激动、多么地兴奋,他想立刻伸出自己的一双巨臂,把太阳捉住带回去。可是他已经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他口渴难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黄河、渭河里的水。两条河的水顷刻间就喝干了,还是没有解渴,他就又向北方跑去,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但他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虽然夸父失败了,但他的这种精神、这种毅力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并且激励着许多有志之士不断进取。

夸父追日的目的真的能够达到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他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本身是不能发光的,必须借助于太阳的光和热来哺育其上的生命。地球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就是白天,背离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加上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这就使白天和黑夜不断更替,因此也就会看到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夸父看到的太阳西行,实际上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另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在绕太阳公转,并且地轴和公转轨道之间存在着66.5°的夹角。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不变,这样就使太阳直射点只能在南、北纬23.5°之间移动,结果使地球表面的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出现差别。所以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气温越低,也就是说北方要比江南寒冷。因此,即使夸父跑得再快,再力大无比,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牛郎和织女

在很早以前,有一个青年叫牛郎,其父母死后和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嫌他憨厚老实,就想方设法刻薄他,后来又提出与他分家,田产房屋一律归哥嫂,一头没有用的老牛分给了牛郎。牛郎白天喂牛开荒,夜晚和老牛同睡在牛棚里,朝夕相处、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虽不甚好,但却和老牛产生了感情。

一天夜里,牛郎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牛郎、牛郎!”他惊奇地望了望四周,不见一人,觉得很奇怪,这时他发现老牛的嘴一张一合地正在叫他,于是他和老牛攀谈起来。老牛告诉他:“明天午后,天上有九个仙女要到清水河来洗澡,其中一个穿绿袍的仙女叫织女,她就是你的妻子。”老牛叫牛郎第二天躲在河边,等到仙女脱去衣服到河里洗澡时,将那件绿袍藏起来,时辰一到仙女就会穿衣回宫,等其他仙女走了,再把衣服拿出来和织女相见。

到了第二天,牛郎便按照老牛的话去做,果然有九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来洗澡了。牛郎喜出望外,敏捷地藏好绿袍,不一会儿,天空出现一道霞光,仙女们一个个急忙穿衣回天宫去了。只有织女焦急地还在河边找衣服,这时牛郎托着绿袍跑出来喊道:“姑娘!你的衣服在这儿。”织女见牛郎言语稳重,一表人才,便起了爱慕之心,又见姐妹们早已走了,天门也关上了,她就只好和牛郎一起回家。

从此他们男耕女织,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财富,日子过得很幸福。一天,老牛两眼泪汪汪地又说话了,牛郎赶快靠近老牛。老牛吩咐道:“我老了,快不行了。我死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晒干,以后在万分危急的时候就披上它,它会给你解难排忧。”说完,老牛倒下死了。牛郎夫妇俩一边痛哭一边剥下牛皮,然后把老牛郑重地埋掉了。过了不久,织女生下一男一女,小日子过得更加甜蜜。

一天,牛郎正在地里干活,忽然间狂风四起,雷电交加,他担心妻子儿女会害怕,就赶快往回跑。脚一跨进门,只见两个孩子哭喊着:“妈妈被抓走了。”牛郎猜想定是天兵天将干的,怎么办?在这紧急关头,他想起老牛临死的嘱咐,于是他用筐子担着两个孩子,披上牛皮赶紧去追,眼看牛郎很快就要追上了,天上的王母娘娘抽下头上的银簪就地一画,立刻,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把牛郎织女分隔在河的两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河。从此他们相望不能相见,鹊鸟也为之感动,便相约每年的七月初七,都飞到这里来搭浮桥,使牛郎织女能够一年一度地相会。据说在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你若安静地躺在葡萄架下还能听到牛郎织女窃窃私语呢!

所谓的“天河”也叫银河,它是宇宙间无数恒星密集而成。由于距离我们十分遥远,看上去就象一条云雾状的带子。牛郎织女也不过是银河系中两颗普通的恒星,他们的距离也很遥远,牛郎星距地球16光年,织女星距地球27光年,二者相差11光年,由物象的近大远小可推测其大小相差悬殊。这则传说只不过是人们根据观察的天相——天球上恒星投影的位置,编造的奇特故事,它反映了人们对神秘宇宙的无限遐想。

  天上之“河”

在晴朗的夜晚,当你抬头仰望天空,就会看见一条南北方向的乳白色星河。它横跨天际,气魄雄伟、浩浩荡荡,犹如天上之“河”,将天空分为两部分。美丽的银河,唤起了人们无限遐想,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脍灸人口的神话传说。

银河在英语中的意思是“牛奶铺成的道路”,是由古希腊神话演变而来的。传说中的赫剌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他是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和阿尔克墨涅的私生子。由于宙斯害怕他的妻子赫拉嫉妒而准备将孩子匿藏起来,于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宙斯之女)献了一计,让他把孩子假装成偶尔从路边发现的弃儿,并将他带回家让赫拉照料,赫拉见孩子可怜而为他哺乳,这时飞溅到口外的奶滴逐渐汇集变成星星成为银河。

根据《博物志》记载:“溅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诸,年年月月有桴槎,去来不失期。”相传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天河与海相通,住在海岛上的一个人忽然产生乘木船到大海尽头探个究竟的念头。于是他备足干粮,踏上木筏,乘风破浪航行在海洋里,前一两天太阳从他的头顶过去,星星在遥远处向他招手。三四天后,太阳只在他的身边升落,再也看不到月光了,而在他的四面八方可见到星斗的光影,这情景使海岛人迷惑不解。十多天后,木筏漂到一处地方,周围豁然光亮起来,看到城廓建筑颇具州府规模,还远远传来机梭的声音,抬头望去,原来阁楼上有淑女织布,转身又见一英俊男子牵牛在河边饮水,牵牛人见了他便吃惊地问:“由何来此?”海岛人便把他的经历说了一遍,说完就问牵牛人这是什么地方,牵牛人回答:“这是天堂,这条河是天河”。真是“乘槎游天河,邂逅遇牛女”。

传说固然动人,想象也十分丰富,但银河既不是牛奶铺成的路,也不是仙女洗澡的地方,更与大海没有牵连。银河是宇宙空间的一个星系,由恒星、星云和星际物质组成,我们所在的地球和太阳系就在其中。银河系约有24亿颗恒星,我们晚上看到的天体几乎全部是银河系成员,银河系的质量有1400亿个太阳质量,其中恒星占90%。银河系的重要部分呈扁平状,象一个铁饼,边缘薄、中间厚,直径约7万光年,它的主体称为银盘,太阳距盘心约2.3万光年。由于太阳系靠近银道面,所以,晚上从地球上沿着银道面看天体最密集,我们置身于灿烂的恒星群中,肉眼分辨不清位置,只能看到一条银白色的连续光带,这就是通常说的银河。庞大的银河系是一个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它在茫无际涯的宇宙中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岛而已。

  再说“杞人忧天”

在河南境内古代曾有一个杞国。杞国有一个人听说天是无限高远的空间,日月星辰都在天空中飘浮着,他就害怕日月星辰会掉下来,打坏庄稼砸死人,甚至地也会陷下去,因而他整天忧心忡忡,愁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不知如何是好。有一位好心人,担心他愁坏了身体,拉着他一道去问懂得天地道理的聪明人。

杞国人问:天会坏吗?

聪明人解释道:天是气体结合而成的,到处都充满了气体,你整天呼吸、运动都在气体当中,每时每刻都在同气体打交道,为什么要担心天会坏呢?

杞国人接着又问:天果真是气体构成的,那么日月星辰不是要掉下来吗?

聪明人又回答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构成的,只是它们会发光而已,即使掉下来,还是落到气中,也不会有什么损伤的。

杞国人又问:那么地会坏吗?

聪明人答:地是固体的大块,到处都塞满了,你每天在地上行走,跑跳都随你的便,为啥还要担心它会坏呢?

杞国人听了转忧为喜,高兴地回去了。

其实,从现在来看,这些回答不一定都对,特别是日月星辰是否会掉下来的问题,根本没有正面答复。幸亏这个杞国人不求甚解,三言两语就被打发走了。这个故事本是讽刺那些产生不必要顾虑的人,现在看来,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还有道理哩。

现代天文学告诉我们,宇宙中的各种天体按照一定的系统和规律,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比如,由于地球质量比月球大得多,吸引的结果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在宇宙中形成了一个很小的天体系统——地月系。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它们和太阳构成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地球仅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太阳系又是更高一级天体系统——银河系中极微小的一部分,银河系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和各式各样的星云组成的一个庞大的恒星系统,太阳仅是银河系中的普通一员。银河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庞大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组成总星系,它是现在所认识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也是我们观测所及的宇宙部分。至于总星系以外是什么样子,随着科学的发展,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大和深入。

从以上可知,宇宙中的各种天体都是按一定的系统和规律运动的,这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而古代人不懂这些道理,所以,就“杞人忧天”了。

今天,面对地球上大大小小的陨石坑,以及1994年7月发生的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与木星相碰事件,我们也不能排除小行星、彗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这已引起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密切关注。但我们也不至于像杞国人那样整天忧心忡忡,这次对彗木相撞事件的观测,就是在全世界天文学家的通力合作下完成的。它表明,人类已掌握了小天体飞来撞击行星的规律,如果将来某一天真的有天体撞击地球,人类将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改变小天体的运行轨道,以确保地球安然无恙。

  谁证明了地球自转

提起地球的自转,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它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但如果让人们对此作出证明,或许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对于人类初次作出的对地球自转的证明来讲,曾发生过下面一个故事。

16世纪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曾依据相对运动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可从他提出这一理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理论只能停留在让人们从主观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实验所证实。

傅科是用一种特殊的摆来进行实验的。这个摆由一根长60余米的纤细金属丝悬挂一个27千克重、直径约30厘米的铁球所组成。当时人们把这种从未见过的“超级摆”称之为“傅科摆”。

1851年的一天,傅科在法国巴黎万神庙的圆顶上将他亲手制作的傅科摆吊上,让摆在广场上悠然自得地摆动着。这时,成千上万人前来观看这一奇妙的实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他们发现了奇迹,那就是摆在悄悄地发生着“移动”,并且是沿顺时针方向发生旋转。有的人在摆动开始时,明明看到摆球运动到自己眼前,又荡了回去,可经过一段时间后,摆球竟离自己越来越远。这对于围观的人们来讲,他们通过对现象的观测都得出这样的结论,眼看着自己没有移动,那一定是摆平面发生了“移动”。

其实摆动的平面是不会发生移动的。我们知道作为一种物质运动形式,摆是无法摆脱地球自转的。傅科选用较长的金属丝,是为了让摆动的时间达到足够的长度,这样便于观察摆动的变化,同时选用较重的摆球,是为了增加摆本身的惯性和动量,以克服空气的阻力,一旦它摆动起来,作为一种运动状态,有滞后于地球自转的惯性,即能够减少地球自转的影响。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分析,由于地球的自转,每一个观测者都被地球带着运动,尽管观测者站在原地没有动,可脚下的地面是动了,也就等于把观测者悄悄地带离了原地。因此,真正没有移动的是摆动平面。

傅科摆的摆动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为世界所公认。我国北京天文馆的大厅里就有一个傅科摆,一个金属球在一根系在圆穹顶上的长长细线下来回摆动着。下面是一个刻着度数的像铁锅似的大圆盘,人们可以由此读取摆动平面旋转的度数。前去参观的人们都喜欢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亲眼看一看地球是怎样自转的。

  两小儿辩日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鲁国。一天,孔子在路上碰到两个孩子正争得面红耳赤。孔子上前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事争得不可开交呀?”

两个孩子争先恐后地告诉孔子,他们正在争论早晨和中午的太阳哪一个离我们近。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早晨太阳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有车盖那么大,中午的太阳看起来只有菜盘子那么小。这不就说明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才显得大,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远才显得小吗?”

孔子听了觉得有道理。但还没等他点头称是,另一个孩子马上反驳说:“早晨太阳出来时,到处凉气袭人,中午却热得像站在沸水边一样难受,这不是因为早晨太阳离我们远才觉得凉,中午太阳离我们近才觉得热吗?”

孔子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可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断定两个孩子谁说的真有道理了。

两个孩子看到孔子似是而非的样子,急得直跺脚,一个拉着孔子一只手说:“孔大人,您可得给我们评个准理,看到底谁说得对呀!”

两个小孩子给满腹经纶的孔子出了个难题,大学问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搞不清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十分失望,望着孔子远去的背影取笑说:“还说他学问大得很呢!原来也不过如此而已!”

2000多年前的儿童,从他们的生活体验中能悟出物体近则大远则小;同一热源近则热远则凉的道理,并且以此来判断太阳的远近,这是难能可贵的。但受当时科学认识水平的制约,不能准确认识地球之外的许多天文现象是不足为怪的。孔圣人也非先知先觉,他的学问也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同样不能苛求他。

现在我们知道日地距离在一天内的变化是微不足道的。早晨太阳离我们稍远一点,中午稍近一些,两者相差约等于地球半径,仅相当于日地距离的1/2300,这对观察太阳的大小和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能都不起多大影响。

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误差。因为,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对比,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阳高悬在空旷的天空,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实际上用仪器测太阳的视直径,若不考虑地平线上大气折射的影响,早晚都是一样的。

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早晨,太阳斜射,同束阳光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因为斜射阳光通过大气层的厚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辐射散热,日出前后地面热量亏损到极大值,因此,早晨气温低,显得凉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阳高度最大,阳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热量集中,另一方面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小,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热量盈余,气温已经升高,因此,中午就热得多。实际上对于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来说,早晨和中午日地距离的微小差别根本不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阿凡提打赌

从前,有个地主财迷心窍,为了钱财,他无恶不作。春末夏初的一天,阿凡提又看到这个财主跟穷人打赌诈骗钱财,阿凡提就在心里想着怎么样来制裁财主。阿凡提对财主说:“你知道一昼夜有多长时间?”

财主不加思索地说:“一昼夜就是一天。这还用问?”

阿凡提说:“你说的不完全正确。有些地方,一昼夜不是一天,而是一年。”

王财主气势汹汹地说:“一昼夜在那都是一天,那里会有一昼夜是一年的地方!你敢跟我打赌吗?”

阿凡提问:“赌多少?”

围观的人们也都议论着,一昼夜是一天,怎么会是一年呢?说起阿凡提,财主知道他聪明过人,但心想这小子老坏我的大事,今天一定要出出往日的窝囊气。想到这里,财主冷笑一声:“赌黄金百两”!

阿凡提笑着说:“百两就百两。我愿立下字据为证,决不反悔。”

财主十分高兴,当众双方立下打赌字据。观众都为阿凡提捏一把冷汗,一旦输了,这百两黄金到哪里去找?

阿凡提领着财主往北走啊走,一路上风餐露宿,寒冷、险情时刻威胁着他们。财主从未受过这等艰苦,但一想到百两黄金,还是无奈地跟着阿凡提去冒险。走啊走,越走白天的时间越长。终于有一天,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北极。一天、两天过去了,太阳就是不落,财主很着急;五天、十天过去了,太阳仍然不落,财主疑惑起来;一月、两月过去了,太阳还是不落,财主已经心灰意冷。最后,财主把带来的干粮快要吃光了,太阳依旧不落,为了能活着回去,财主只好认输。

人人都知道一昼夜等于一天,即24小时。为什么北极一昼夜就是一年呢?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运转叫做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即一昼夜,有24小时。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一周即一年。地球公转有个重要特征,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5°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由于这个重要的特征,使得地球在绕日公转的过程中,太阳有时直射在北半球,有时直射在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一年之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和南纬23.5°之间来回移动。

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北极太阳全天不落。一天24小时都在白昼中度过。这就是极昼。以后,随着太阳的直射点北移,北极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到北半球夏至日,极昼扩大到北极圈。此后,太阳直射点不再北移,开始南移,北极极昼范围开始逐渐缩小,到9月23日前后,太阳再次直射经过赤道后,北极的白昼时间才算结束。在这段时间里,愈靠近北极,极昼持续的天数愈多,北极的极昼持续天数达191天。在这期间,北极没有黑夜,全是白天,也就是半年白天。

北半球秋分日以后,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极开始太阳终日不出。一天24小时都在黑夜中度过,这就是极夜。直到第二年北半球春分日以前,北极全在漫漫长夜中度过。愈靠近北极,极夜持续的天数愈多。北极持续的极夜天数为174天。在这期间,北极半年黑夜。

南极的情况与北极相反,只是白昼和黑夜天数与北极不同。所以,我们说南北两极,一年就是一个大昼夜,半年白天,半年黑夜。

  冰海沉船

泰坦尼克号,在世界航海史上曾被骄傲地称为“永不沉没的巨轮”,该船船身相当于三幢半住宅大厦的长度,被欧美新闻界誉为“海上城市”。1912年4月15日凌晨,它载着2207名旅客和船员作处女航时,同一座漂浮的冰山发生了仅仅为时10秒钟的碰撞,便造成1513名旅客遇难的悲剧。这辉煌的首航竟给它带来了葬身海底的厄运。

泰坦尼克号游轮于1912年4月10日从英国南安普敦启航开往纽约,登上这条船的富商大贾和英美两国的社会名流,都想在这条崭新的奇迹般的巨轮上逍遥自在地度过美妙的一周。甲板下面,低等客舱里乘坐的是数百名移民,他们要越过大西洋,到彼岸去开创新的生活。

最初几天平安地过去了,但是到了到第四天,报务员收到了航行在前方的船只发出的紧急电讯,电讯提醒他们冰山异乎寻常地向南漂浮,已经到了附近海域。4月14日是星期天,泰坦尼克号又收到了同样内容的紧急电讯,然而这些警告均未受到高傲的船员的重视,第一次收到的警报被丢到一边,几个小时没有向船长报告,后来的两次干脆没有送交到指挥室。黄昏刚过,气温便开始骤然下降,尽管冰山临近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泰坦尼克号却既没有改变航线也没有降低航行速度。

夜幕降临之后,爱德华•史密斯船长布置了警戒冰山的了望哨。23点40分了望台上的人最先发现了冰山,值班军官下令向右弦急转弯。可是一切都太迟了,冰山已经将船弦外壁撞开了一条100米长的裂口。大多数旅客只是感觉到了轻微的震动,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随船的工程师们经过察看后认定:该船已经无法挽救了。他们认为,如果船上的16个防水舱只有4个进水的话,船还可以浮在水上,但不幸的是有5个底舱的外壁被冰山撕裂了。三等舱里的旅客大都起了床,因为海水已将他们房间里的地板淹没。报务员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最新规定的SOS呼救信号,在海难中使用这种信号还是第一次。午夜12点零5分,按照船长的命令救生艇开始下水。

旅客们并不清楚,在所有的救生艇上总共只有1178个座位,只能接纳旅客总数的一半,但是按当时的法律规定,这种救生条件已经算相当充分了。起初,旅客当中并没有发生恐慌,他们根本不相信会有什么危险,因为泰坦尼克号是“永远不会沉没的!”直到船体出现了危险的倾斜,他们才失去了先前的镇定。妇女和儿童首先离船。头等舱里的乘客优先登上了救生艇,在他们当中只有4名妇女在这次海难中丧生。在二等舱和三等舱里的272名妇女当中幸存下来的只有96人。有一段时间,三等舱通向甲板的门甚至都被锁住了,以防下面的乘客涌到甲板上来。在越来越倾斜的甲板上,乐队不停地演奏着拉格泰乐曲。

凌晨2点40分,泰坦尼克号几乎在水中直立起来,然后便头朝下沉入了3000米深的大西洋中。那些留在黑暗舱房里的移民们和泰坦尼克号一起葬身于海底,甲板上的人全被抛入了冰冷的海水,成了这条著名的冰海沉船的随葬品。

造成这条豪华巨轮沉没的冰山,其实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是漂浮在极地海域的巨大冰块。每年春夏时节,因气温升高极地海洋冰块破裂而生成,在向温带、热带漂移时,逐渐消失。它们体积相差极大,大的冰山可达几公里长,这样的庞然大物,是海上行船的巨大威胁。

泰坦尼克号被撞沉,说明了自然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类切不可盲目自大,一定要对各种自然现象予以足够的重视,不然就避免不了悲剧的发生。

  “丢失”的一天

1519年9月12日,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在礼炮声和欢呼声中,离开了圣路卡尔港,向西开航,人类历史上的环球旅行就这样开始了。

船队绕过美洲南部进入太平洋,船员们与风浪搏斗,机警地避开暗礁险滩,向西挺进。

在这次远航中,有一只船中途溜走,三只船葬身海底,麦哲伦本人在1521年4月27日的一次战斗中牺牲,剩下唯一的小船——维多利亚号,在埃里•卡诺的指挥下,依然顽强地向西挺进,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绕过非洲,胜利到达佛德角群岛,这时船员们异常兴奋,因为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回到西班牙了,埃里•卡诺拿出航海日记,在上面写道:“1522年7月9日抵达佛德角群岛”。正在这时,岸上意外地发生了一场争吵,船员们和岛上居民交谈时说出了今天是星期四,结果岛上的居民们纠正说:“不,今天是星期五。”船员们感到奇怪,异口同声地对岛上的居民们说“要知道,今天是9日。”“不,今天是10日!”居民们更是斩钉截铁的一口咬定。

这件事被神甫们知道了,他们大发脾气,责备水手们在宗教上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因为记错了日子,他们在海上一定把宗教的节日都过错了,应该吃斋的日子都吃了肉,这点对于虔诚的教徒来说,简直是不可饶恕的。

然而,船员们并不认错,他们赌咒发誓说:“日子没有记错。”

埃里•卡诺把航海日记摊开来看,的确每天都记了日记,没有错过一天,那么,这一天之差是怎样造成的呢?

原来这一天之差包含着他们并不知晓的科学原理。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它的这种有规律的自转,造成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每天24小时的时间循环,这种循环只适用于相对于地球不动或小范围运动的对象,而对那些在地球纬线方向作长距离运动的人来说,一天不再是24小时,即稍长于或稍短于24小时,航海家们自西向东航行,地球亦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他们好象一直在追逐着下沉的太阳。因此,夜晚总是比白天迟一点来临,这就等于延长了船上的白昼时间。如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航行,航船上的白昼时间就相应的短些,据计算,在维多利亚号船上每天要比24小时长两分钟左右,这两分钟与24小时相比微不足道,况且当时又无准确的计时仪器,一般人都觉察不出来。然而他们在船上航行了三年多,这数以千计的两分钟的积累足以凑成一天,于是船员们就不知不觉地将这一天丢失了。

为使长途航行的人不把日子搞错,掌握了近代科学知识的专家们,在地球上划了一道“时间起跑线”,用以区别今天和昨天,这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它被有意地选在人烟稀少的180度经线附近,处于亚美两大洲之间。它从北极开始,经过白令海峡,穿过太平洋,直到南极为止。为了避开一些岛屿,它有些弯曲,一般地图上都标有国际日期变更线,当轮船或飞机越过这条线时,就需要严守以下规定:从西向东穿越这条线,要把同一天计算两次。如:某月5日自西向东越过这条线,第二天还是5日,要是从东向西跨越这条线,就要把日子跳过一天。即从当天的日历上再撕去一张。16世纪的维多利亚号轮船的船员们,由于不懂其中的科学道理才与岛上的人们发生了那场无端的争吵。

  决定胜负的地图

地图在战争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的军事指挥部门都有一支专门队伍,从事地图的测绘工作。这包括陆军使用的地图或地形图,海军的海图或水文图,还有空军的航空图。这些地图,当一旦需要它的时候,就成了无价之宝。

1943年,美、英联军准备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英国皇家海军水文局资料室里保存的西西里岛水文图,提供了较详细的沿海海岸和水深的情况,使登陆舰和士兵顺利地登上了岛屿,很快攻占了该岛。

同一年,美、英联军在法国沿海开辟新战场,由于事前掌握了法国西北部沿海地形、水文和气象等情报资料,加快了登陆的速度。原来,多佛尔海峡比英吉利海峡距英国近得多。德军将领把注意力集中在加来海峡沿岸,大部分步兵师和装甲师仍留在塞纳河以北。美、英联军故意在这一带举行了一系列虚张声势的军事演习行动,使德军将领更相信自己的判断。6月3日凌晨1时,两个美国空运师和一个英国空运师在诺曼底半岛突然着陆,接着一支庞大舰队在猛烈炮火掩护下,登陆成功。到了下午,他们已经在3个海滩取得据点,并向纵深推进了4~10千米,使德军惊慌失措。

1942年8月,美、日两国在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那里有一个不受人们注意的名叫瓜达尔卡纳尔的小岛。战斗前夕,美军对于这个小岛的地理、地形资料少得可怜,关于所罗门群岛的书也只有两本,只是泛泛而谈,印象多于纪实,而且还十分陈旧。正在此时,美国战略情报局转来了7张照片,这是一个旅行者游览该岛时拍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情报局曾要求美国公民,把那些在国外拍摄的照片,送一份给情报局。美国第一海军陆战师就根据7张照片所记录的地形特征,结合澳大利亚情报局派往该岛去的人收集到的情报,终于弄清该岛的地形以及岛上日军兵力部署的情况。美军由此顺利登上该岛,穿过热带丛林,奇袭日军机场,取得辉煌的胜利:美军阵亡了1600人,而日军却死亡了5万人。

而在另一次战斗中,由于使用了过时的地图,美军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1943年10月,美军准备在日本占领的吉尔伯特群岛的塔拉瓦岛上登陆,当时使用的是100多年前的水文图。这张图早过时了,由于珊瑚礁的堆高,周围水域的情况已经变化很大。结果,美军的登陆艇不能靠近海岸,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只得涉水登陆,失去了宝贵的时间,且暴露在日军面前,成了日军炮火的目标。这次登陆共伤亡了3000多名士兵。

由此可见,地图不但与自然科学有关,而且与军事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关键的时候,它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226年,秦将王翦灭了赵国,占领了其全部领土,并乘胜挥师北上,将军队推进到燕国南部边界。

燕太子丹在秦国作人质时,秦王赢政没有礼遇他,他十分愤恨,就逃回燕国。现在秦国兵临易水,直接威胁到燕国,为了达到既报前仇又救国难的目的,太子丹请求武士荆轲谋刺秦王。

荆轲说:“就是您不跟我说,我也想向您请求赴秦了。现在到秦国去,却没有使秦王相信的凭证,那么我就没有办法接近秦王。如今,秦王悬赏千两黄金和一万户的封地做奖赏要其仇人樊将军的头颅。倘若真能得到樊将军的头颅和燕国督亢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就一定乐意见我,这时,我就有办法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才投奔到这里,我不忍心辜负樊将军的一片诚心。”

荆轲就私自去说服樊将军,樊将军遂自刎。太子闻讯,伏尸痛哭,但事已至此,只好收敛樊将军的头颅,用匣子封装起来。又从赵国徐夫人那里重金买下世上最锋利的匕首,并让工匠用药水浸过。于是,荆轲和另一勇士秦舞阳带着樊将军的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出使秦国。

秦王闻之,大喜,于是穿起朝服,布置九宾的礼仪,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有樊将军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走到台阶下面。秦舞阳内心害怕,脸色突然变了,秦国的大臣对此都惊疑起来。荆轲回头对秦舞阳笑了笑,上前对秦王谢罪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

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把秦舞阳拿的地图送上来。”

荆轲于是取出地图捧着它献给秦王,地图展完了,匕首忽然露了出来。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迅速拿起匕首向秦王胸口刺去。匕首没有刺到秦王,秦王大惊,吓得连连后退,赶忙站起身来,连衣袖都扯断了。秦王想拔剑还击,但因剑太长,只抓住剑鞘,一时惊慌,剑又插得太紧,所以没有及时拔出来,荆轲追着秦王,秦王绕着柱子逃。大臣们都吓呆了,按秦国法制,臣子上殿不能携带武器,带着武器的侍卫没有大王的命令不能上殿。正在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赶忙用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秦王这才拔出剑砍伤荆轲,左右的臣子们一拥而上,杀死了荆轲。

地图在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军事家都懂得地图在军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会灵活运用地图,特别是难入其境的他国地图在战争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因此,各国朝庭对地图都视为珍宝,专人保管,密藏宫中。

古代原始军事地图的精度、内容当然和我们现代的军事地图是不能比拟的。现代的军事地图不仅画着精确的山脉、河流、道路、居民地、植被、疆界等要素,而且整个图及符号的组合都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基础之上。

现代地图的发展很快,应用很广。除军事地图外,按用途,地图还有教学图、政区图、交通图、游览图等。每一种地图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地图是一种信息载体,也是信息的传递工具。它可以把广大地区的地理事物呈现在人们眼前,使人一目了然。地图是地理学习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工具,是同学们汲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

  草船借箭

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气象气候知识,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诸葛亮丰富的气象知识。

三国时期,刘备与孙权联合攻打曹操。当时东吴都督周瑜非常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决定用计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有一天,周瑜对诸葛亮说:“不久我们就要和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弓箭是最好的武器。请您在十天之内监管制造10万枝箭。”诸葛亮不以为然地说:“10天时间太长了,会误了大事,我可在3天之内完成任务。”周瑜以为他在说大话,暗自高兴,特意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然后周瑜一面命令造箭的工匠到时候故意拖延时间,材料也不给准备充分,一面又让他手下人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情况。

诸葛亮见鲁肃来了就对他说:“3天之内怎么能造得出10万枝箭啊!请您救救我吧。”鲁肃说:“您自取其祸,我怎么救您?”诸葛亮乘机说:“请您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要士兵30人,船上都用青布罩着,每船扎满草人,分立两边。我自有安排,包管第三天有10万枝箭。不过您不能让周瑜知道件事,否则我的计谋就失败了。”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的要求,却猜不透他的用意,回报周瑜也没提借船的事,只是说诸葛亮不用箭竹、翎毛、胶漆这些东西,他自有安排。周瑜很是疑惑。

再说鲁肃私下准备了快船20只,并按诸葛亮的要求在船上扎了草人,等候调用。第一天不见诸葛亮的动静,第二天也没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和他一同乘船取箭。那一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重,面对面看不清人,那扎满草人的20只船已用长绳索连在一起,径直向北岸曹操军营进发。到五更时候已离曹军水寨不远。诸葛亮命令船队头西尾东一字排开,让士兵擂鼓呐喊。诸葛亮笑着安慰鲁肃说:“雾这么大,我料定曹操不敢出兵。我们只管喝酒就是了,待雾散了就回去。”果然,曹操接到报信后说:“大雾迷江,敌军突然来临,一定有埋伏,千万不要轻举妄动,命令弓箭手用乱箭射退敌人。”于是曹军1万多名弓箭手一齐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诸葛亮看到草人一侧已扎满箭枝,便命令船队掉头,头东尾西,逼近曹军,让船的另一侧接受箭射,同时继续擂鼓呐喊。待到日高雾散,20只船两边的草人上扎满了箭枝。诸葛亮命令赶紧收船回营,并让士兵齐声高喊:“感谢曹丞相送箭!”等曹操发觉上当,欲发兵时已经追赶不上诸葛亮了。

诸葛亮乘着大雾用草船“借”来了10万多枝箭,鲁肃佩服得五体投地。诸葛亮笑着说:“我在3天前就算定今天会有大雾,因而敢认3天之限。周瑜怎么能害得到我呢?”

诸葛亮是如何算定这场大雾会在3天后出现的呢?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空气水平能见度变小的物理现象,雾的形成过程就是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凝结的过程。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使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和凝结核的存在,同时要求风力微弱,大气层较稳定。

诸葛亮接受命令时,正处在晴朗少云的深秋季节,日温差大,夜间气温下降很多,空气极易达到过饱和而使多余水汽凝结,长江又为大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诸葛亮见那几天天气单调,少有变化,风力微弱,凭着他对天气变化的规律性认识,他料定三日之后会出现大雾,因为完全俱备了形成大雾的条件。

“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是军事家必备的素质,诸葛亮以其丰富的气象气候知识,化险为夷,躲过了别人的陷害,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

  巧借东风

三国时期,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便亲率80万大军南下,屯扎于长江北岸乌林地区,准备和东吴一决高低。当时周瑜统领5万吴军,驻扎在长江南岸的赤壁地区,两军隔江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由于兵力悬殊,难于抗衡,周瑜便决定用火攻对付曹军。为此,他先诱蒋干盗书,借刀杀人,又命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再令黄盖诈降施“苦肉计”。可谓用心良苦,万事俱备。

这天,周瑜躇踌满志地到各营寨视察,狂风大作,一根旗杆被风吹断,刮起的旗角抽打在他的脸上。周瑜猛然想起一桩心事,大叫一声,仰翻在地,口吐鲜血,昏了过去。怎么啦?原来,周瑜打算让黄盖假投降,靠近曹军的船队后,点着装满油草的战船,引燃曹操的船队。这样,曹操军队就会不攻自破。没想到,刮起了西北风,曹操驻扎在江北,周瑜在江南,西北风一刮,根本就烧不到曹操。所以,周瑜一着急,便昏过去了。

鲁肃见周瑜病倒,心里着急,便来找诸葛亮商量。诸葛亮迈步跨进周瑜大帐,高声说:“几天不见,都督的身体怎么病了?”其实是明知故问。周瑜叹道:“嗨!人有旦夕祸福啊。”诸葛亮笑着说:“应该是天有不测风云吧!”周瑜一惊,然后假装呻吟起来。诸葛亮说:“都督的病是气血淤积所至。必须先理顺气血,方能除病。”周瑜赶忙问:“您看吃什么药好呢?”诸葛亮笑着回答:“我有一个药方,都督用后一定会气顺的。”于是诸葛亮拿过纸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递给周瑜,说:“这就是都督的病源啊!”周瑜接过纸条一看,大惊,不禁内心感叹:“诸葛亮真是神人,早就知道了我的心事。早知这样,不如把实情告诉他。”

诸葛亮写了什么?纸条上只有16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没有东南风,周瑜的计策再好也用不上,这就是周瑜的病源。诸葛亮说:“我虽才能不高,但却遇到过仙人,经他指点,学会了一点巫术,可以呼风唤雨。都督想要东南风,可以在南屏山上建一座祭台,我到坛上作法,借它三天三夜的东南风,帮助都督打仗,您看怎么样?”周瑜急忙说:“不要说三天三夜,就是一夜的大风也足够了。只是时间紧迫,不要再拖延了。”诸葛亮说:“那好,明天我就去祭风,后天借来。怎么样?”周瑜一听,高兴得跳起来,立即派人修建祭风台,他的病完全好了。

后天将至,夜里三更果然刮起了东南风,于是周瑜立刻发兵,一场历史有名的赤壁大战,拉开了帷幕,最后以孙刘联军的胜利而告终。

诸葛亮真的会巫术吗?哪能呢,巫术都是骗人的东西。诸葛亮说能“借”来东风,那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历法。严冬时节,刮得尽是西北风,而后天恰是农历冬至日,“冬至一阳生”,春气开始上来了,十有八九要刮东南风。那他为什么要假借巫术骗周瑜呢,这就看出诸葛亮比别人多一个心眼儿了。南屏山,紧靠江边,远离周瑜大营,他是防着周瑜事后加害他,早就想好了退路。等周瑜派兵包围祭风台来抓诸葛亮时,诸葛亮早已登上准备好的小船,离开周瑜的防地,找刘备去了。

  火烧葫芦谷

公元234年春天,诸葛亮带兵35万驻扎于祁山,司马懿调集40万兵马,在长安以西渭水一带摆开阵势,准备与诸葛亮决战。诸葛亮一边布置部下储运粮草,一边亲自去察看地形。当他在渭河以南发现葫芦谷这一特殊地形时,心中无比喜悦,立刻想好一条妙计。

葫芦谷地处两山之间,地势低洼,入口处狭窄,每次只能一人一马通过,而谷内却能容纳1000多人。此地正是设防歼敌的绝妙地带。于是,诸葛亮叫士兵们把干柴、硫磺、火药等堆藏在谷中,同时在谷地两边高山上埋伏着数千名精兵。然后,诸葛亮安排大将魏延诱敌深入。

当司马懿等人追进葫芦谷中,只听一声炮响,山上的士兵投下无数的木头、石块堵塞了谷口,与此同时,也丢下无数根火把,引燃了谷内的干柴。霎那间,葫芦谷硝烟弥漫,火海一片。司马懿抱着司马师、司马昭大哭道:“我们父子都要死在这里了。”正在这时,忽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接着就下起大雨,浇灭了熊熊的烈火。司马懿喜上眉梢,连忙说道:“天不亡我,现在不杀出去,还待何时!”说时迟,那时快,他们父子带兵奋力冲杀,突破重围。诸葛亮在山上看到这一切,不禁长叹一声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诸葛亮本打算设计将魏军司马懿等烧死在葫芦谷,然而事与愿违。这果真是老天爷的安排吗?不是。这是当时多方面的地理因素与地理环境对天气影响的结果。

葫芦谷谷地入口窄、腹地阔,两边高、中部低,这种地形不利于空气流通。一旦谷内起火,气温开始升高,贴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上层及周围冷空气则收缩下沉,形成强烈对流的山谷风,因此出现了狂风大作的现象。当谷底大量热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雾,再加上柴草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尘随空气上升到天空后,又为水气凝结提供了理想的凝结核,从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这些云雾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最终导致大雨倾盆的局面,浇灭了葫芦谷的大火,司马懿才得以脱险。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这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所设的“火烧葫芦谷”一计毕竟是失算了,他万万没有料到是山谷风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而使他功败垂成。可见,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不仅要了解战地的地形状况,而且要善于预测一定的地理要素可能会产生的地理现象,从而得出万无一失的判断。如果说,诸葛亮当时考虑到葫芦谷起火后会产生山谷风而降雨,那么,司马懿还能死里逃生吗?

  气球炸弹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已成千古佳话,广为流传。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位巧借西风施放气球炸弹的人却鲜为人知,这人就是日本著名的气象学家荒川秀俊。

话说1942年4月18日拂晓,美军出动了16架B—25型轰炸机对日本首府东京进行了猛烈的轰炸,东京顿时成为一片火海。对此事日本最高司令部的官员们大为震惊且极为恼火,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对美国实施报复,官员们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却苦于没有有效的报复途径。最后日本中央气象台的气象学家荒川秀俊突发奇想,想出一妙招,那就是借助西风的力量,施放气球炸弹,于是他欣喜若狂地写了份实施报告,并呈交给首相。报告声称,在离地面1万米的高空,有一稳定的西风带,从日本直达美国,如果有无数只高空气球吊上炸弹,那么二三天后成千上万吨的炸弹就会神不知鬼不觉地降落到美国爆炸。这一极为新鲜的科学奇想,立即引起日本首相的极大兴趣,首相认为这比用轰炸机轰炸高明多了,当即批示,由荒川秀俊具体负责研制气球炸弹。接到任务后,荒川秀俊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该项工作中,他觉得这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过了不久,由荒川秀俊设计并制造的一种新型武器——定高可控漂流式气球炸弹诞生了,随后立即进行了大批量生产,只待时机成熟,便立即腾空而起,在西风的协助下直逼美国。

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美军攻近日本本土,日本领土受到严重威胁。此时,日本人拿出了他们的绝招,随着首相的一声命令,由荒川秀俊亲手研制的气球炸弹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几百只吊着炸弹的大气球从一个秘密的生产基地腾空而起,沿着1万米高空的西风气流浩浩荡荡地向美国飞去。

二三天后,放出的第一批气球炸弹,果然在美国西部地区接二连三地降落爆炸,引起了频频大火,这不亚于美国B—25型轰炸机对东京的轰炸,此后的8个月内,日本每月释放1500枚左右的气球炸弹,累计总数达9000余枚。

这些气球炸弹不仅造成了美国的频繁大火及人员的大量伤亡,同时还使美国西部的居民们惶惶不可终日,商店关门,工厂停产,交通中断,整个社会处于瘫痪状态。但更为严重的,还是对建在内华达州的绝密原子弹工厂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如果这些气球炸弹一旦引起了原子弹工厂的爆炸,那么,正在研制的原子弹计划将会受到无法估量的破坏和损失,美国人朝思暮想的原子弹也会因此而流产。对此,美国朝野一片惊慌,迅速组织得力人员去调查此事。

聪明的美国人几经周折,最后终于查明了气球炸弹的“老家”,原来它们是从日本的九州、四国、本岛等5处海滨放飞的。于是美国立即制定了“日落”计划:第一,用飞机来迎击飞来的气球炸弹,让它们在太平洋上空爆炸;第二,美国太平洋空军对日本可能释放和生产气球炸弹的地区实施轰炸;第三,全力封锁气球炸弹给美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消息,禁止新闻媒介发表任何关于气球炸弹的报道,以使日本无法知道关于气球炸弹的真实效果,动摇这一战术的信心。后来从战犯口供证实,正是这一措施,使日本以“没有明显战果,气球可能未飘至美国,造成战争资源浪费”为由,自动取消了这一计划,而且气球炸弹的发明者荒川秀俊还遭到军方指挥官们的讽刺和非难。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1946年,远东军事法庭把荒川秀俊押上了审判台,法庭审判官们认为荒川秀俊在二次大战中的破坏作用,远远胜于一支凶悍的作战部队,罪责难逃,死有余辜。此时,荒川秀俊终于知道了气球炸弹的巨大“功绩”,但已无法向日本军方炫耀了。

可笑的是,诸葛亮借东风成为有功之臣,而荒川秀俊借西风却成为千古罪人。看来,再聪明的人,再高明的想法,只有为正义服务,才能得到人们的赞誉,一旦为不义帮凶,只能对人类造成更大的危害。

  诺曼底神兵

1939年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法西斯以其闪电战迅速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并企图吞并欧洲进而称霸世界。但是,从法西斯产生之日起,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就一直顽强地进行着。在东线,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人民顽强地抵抗德军侵略,成功地保卫了祖国。在西线,以艾森豪威尔为总司令的盟国军队,果断地开辟了第二战场,彻底粉碎了法西斯的美梦。

二战期间有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战役,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诺曼底登陆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盟军西线开辟第二战场的前奏。

1944年6月6日凌晨2时,诺曼底登陆战正式开始。首先盟军以3个伞兵师在德军后方空降,接着空军猛烈轰炸,而就在此时,海军装载登陆部队的潜艇,突然出现在诺曼底半岛地区。登陆艇突然出现,令德军大吃一惊,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登陆部队来得这么快。清晨6时半,第一批部队已登上滩头,接着,约有15.6万人在当天登陆,一举击溃了希特勒坚固的诺曼底防线。

在这次登陆战役中,盟军的伞兵和空军是怎样对德军突然袭击的,这一点我们暂且不论。但为什么与此同时海军潜艇,能够突然出现在滩前?这些潜艇又是怎样避开德军舰艇海上的巡逻和水下寻热系统的严密监视的呢?原来,英美盟军在这里利用了一个重要的地理现象。

查一下年历我们就会知道:1944年6月6日,是我国阴历闰4月16,月相上是望。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漆黑的夜晚发起登陆,而选择了这个皓月当空之夜呢?因为这正是大西洋出现大潮的时候。当大西洋出现大潮时,表层海水因涨潮而向大洋中心流动,到大洋中心海水就必然下沉,从而形成下沉海流;下沉海流至深层又向岸流,呈现为向岸海流;向岸海流在底层触岸后又形成上升流。这样,表层海流、中心下沉海流、底层向岸海流和沿岸上升海流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

盟军摸清了大西洋西岸英吉利海峡这一海水运动规律,用潜艇装载军队,从英国开始下沉入海,然后关闭发动机,利用深层向岸海流为动力,避开了海上德军军舰和海下寻热系统,顺利到达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半岛地区。这时伞兵、空军突然对德军发动进攻,潜艇悄然浮出水面。当德军的军舰还在巡逻,暗堡中的哨兵正密切注视海上动静的时候,盟军登陆艇黑压压地迎面而来,继而风卷残云一般,占领了滩头阵地,取得了登陆战役的胜利。

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因素当然有很多方面,但盟军利用大潮时英吉利海峡海水的运动规律,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

  扭转战局的气象情报

1940年夏,英国谍报部门获得了德国“海狮行动”的情报:希特勒即将入侵英国本土。但是同年10月,英国海军情报部却断然宣布,希特勒入侵英国的威胁业已过去,至少在明年春季前,“海狮”行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后来的事实证明,英国海军情报部是正确的。当时,这一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天气预报和海上气候条件的预测作出的。因为那年冬季的气压、气团移动的速度、雾的浓度以及海浪的高度等气候条件,都对德军的入侵十分不利。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德国陆军元帅冯•李勃率领的集团军直逼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城下。列宁格勒被围,与外界的联系几乎全被切断,陆上交通已经完全中断,空中通道只能起联络的作用,因为当时空中优势并不在苏联方面。唯一能与后方相连的就是拉多加湖,可是湖上的运输船只经常被德国飞机炸沉,城里粮食供应日见困难。

在冬季即将来临之前,冯•李勃的最后一次总攻未能得手,就转而进攻要冲提赫文,企图切断列宁格勒的全部供应线,列宁格勒危在旦夕!列宁格勒市委和军委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同时准备一旦提赫文陷落,就修筑一条从扎博里耶火车站向北绕过提赫文再到新拉多加的公路,来解决运输粮食的问题。这条公路全长200多千米,但中间有一段是拉多加湖岸的水域。于是,拉多加湖何时结冰?冰的厚度是否能承受满载粮食的汽车重量?就成为要求刻不容缓地予以解决的问题。有关人员查阅了大量档案,终于发现在1905年的《俄罗斯地理学会通报》上有一份报告。报告的作者是一个名叫苏霍•扎哈罗夫的灯塔看守员。作者根据对拉多加湖的几十年观察指出:拉多加湖整个湖面是不会结冰的,但沿湖地带每年都结冰,其厚度足以支持人车自由通行。报告还提供了拉多加湖沿岸历年开始结冰的日期。根据这些资料的进一步调查表明,公路必须通过的那段沿岸水域肯定是会结冰的。果然,冬季到来后不久,拉多加湖沿岸开始结冰,冰层厚度很快超过了10厘米。一辆辆满载粮食的汽车终于驰上了这条冬季线路,列宁格勒得救了。

从第一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是不利的气候条件,阻止了德国“海狮行动”的实施;在第二则故事中,列宁格勒之所以能够得救,是因为苏联掌握了重要的气候资料。从这两则气候与战争的小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气候对战争的胜败有时起着决定作用。当然,气候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贸易等其它方面也都有着重要影响。

  “无敌舰队”的灭亡

16世纪初,西班牙已经成为西方各国的霸主,尤其是其不可一世的强大武装之一——西班牙海军,更被吹嘘为“无敌舰队”。到16世纪后半期,随着英国实力的增强,英国为了自身巨大的经济利益,在诸如贩卖黑人、掠夺殖民地等方面,同西班牙屡屡冲突,在这种背景下,导致了大西洋海战。

1588年4月25日,西班牙海军誓师征讨英军,以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为统帅的西班牙舰队刚驶出特茹河口,突然狂风大起,波浪滔天,整个舰队无法开航,经过数小时的搏斗,整个舰队进入了大西洋。没过几天,舰队再次遭到罕见狂风的袭击,旗舰“圣马丁”号被迫躲进附近的泊锚地,其它舰只散的散,沉的沉,水手们疲惫不堪,两次狂风使“无敌舰队”的装备和战斗力损失10%以上。

“无敌舰队”经过短时期整顿,恢复队形,列开阵式,扑向英国海军基地——朴茨茅斯港。令人不解的是,港外海面却没有遇到任何来自英国人的抵抗。西多尼亚下令乘风鼓帆的西班牙舰队停止前进,疑惑地观察起来。

原来,英国人也早作出应战准备,发誓要将西班牙军队拒于国门之外。不幸的是,英国舰队离开朴茨茅斯基地后,遭到了和西班牙海军同样的厄运——狂暴风浪的袭击,英国海军不能出航,因而除留下几艘轻型帆船监视海峡外,主力舰队躲入港内,这便出现了上述一幕。

由于西班牙海军的疑虑、迟滞,丧失了对英军一举而胜的战机,英国主力舰队,在德雷克率领下,利用夜色做掩护,从西班牙舰队侧翼包抄到其后方,抢占了上风向,船借风势,风助船威,首战重创“无敌舰队”,西班牙海军被迫退往加来。

加来距英国很近,利于登陆,但此处海峡最窄,形成风道,风力比外海还大。加之西班牙舰只庞大,在狭小的水域不利周旋,英军决定用火攻作为大决战的序幕。决战开始,英军趁夜放出十几艘火船,随风势冲入西班牙舰队,西班牙海军用小船加以堵截,由于风力太猛而无济于事,倾刻间烈焰腾腾,火光一片,西班牙海军船舰拥挤,相互碰撞,被烧溺而死的水兵有1000多人,损失惨重。

西班牙军队斗志全无,望风而逃,海上忽然一阵狂风暴雨,西班牙海军扯起风帆向南逃去。忙中出错,由于风力太大,战舰失去控制,马上要在浅滩搁浅,狂风忽然改了方向,强劲的北风使面临绝境的“无敌舰队”摆脱了灭顶之灾。狂风一直将舰队向北吹去。西班牙将士要想回到祖国,只有向南,再次经过英吉利海峡,这无异于自投罗网。为不使舰队全军覆没,只有绕过英伦三岛向西再向南,从茫茫的大西洋返回祖国。这是一段艰苦的航程,大西洋上的飓风不断的袭击,使本已破损不堪的一些战舰沉没在无底深渊,另外一些舰船被爱尔兰外海的礁石吞噬,生还者廖廖无几。经此役,西班牙海军损失战舰70多艘、将士9000多人,从此一蹶不振,失去西方霸主的地位。

综观整个战役,西班牙人始终没有摆脱一个凶恶的敌人——风暴。那么,使“无敌舰队”濒临灭亡的大西洋风暴是怎样形成的呢?

早春4月,亚欧大陆上仍残留着势力较强的蒙古高压,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逐渐减弱。气压的急剧变化,使大西洋沿岸的风力大增,且方向不变,西班牙海军选在4月出征,正遇此类天气。经过激战,败退的西班牙海军经过数月颠簸,又碰上了大西洋飓风,这是由低气压而形成的热带气旋,由于中心气压低,四周气流向中心汇聚,并辐合上升,之后,在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顺时针旋转。如果中心气压很低,旋转的气流强度就会很大,有时超过12级,并且上升的气流会冷凝成雨。西班牙舰队几度遭到飓风的袭扰而疲于奔命,再与以逸待劳的英军开战,焉有不败之理。

  漂流瓶与“金钥匙”

1994年3月26日晨,南非的德边维彻海滨,7岁的夏蒂随父母在散步。突然,夏蒂发现海边躺着一只晶莹的宝葫芦——一只漂流瓶。小夏蒂捡起漂流瓶,打开瓶盖,发现里面有一封中英文邀请信、一枚金光闪闪的“金钥匙”和一个用彩纸精制的小五角星,她高兴得跳了起来。

小夏蒂确实应该高兴,这只漂流瓶来历不凡,它来自于1994年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的一项重大活动——“我托大海捎封信”。1993年年初,上海市长亲手将200把象征上海城门的“金钥匙”授予少年儿童代表。孩子们就将这200把“金钥匙”和中外文邀请信等分别装进了晶莹剔透的漂流瓶里。1994年1月31日少年儿童代表登上海军舰船,将漂流瓶分别投进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世界各地的哪一位少年儿童如果有幸收到这种漂流瓶,就会被邀请于这年7月份到上海来作客。

小夏蒂的父母将此事告知南非《每日新闻报》,《每日新闻报》很快刊出消息,引起了轰动。夏蒂应邀于7月23日来上海参加了少年儿童艺术节活动。

大海为什么会传送信件呢?这得归功于海洋里的“河流”——洋流。因为洋流运动可以把海域中的某种物质携带到别的海域中去。

洋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首先,大气运动和行星风系的存在,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着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动,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如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和信风所形成的洋流。

其次,由于各地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从而导致海水流动,这叫密度流。如大西洋表层海水经由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地中海的海水由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大西洋。

第三,由于风力和密度差异而产生的洋流,使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而由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如秘鲁寒流。

在自然界中,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同时受几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此外,地转偏向力以及陆地的形状突出,也迫使洋流的方向发生改变。

由于形成洋流的诸因素大多是有规律的,所以,世界洋流的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如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南极大陆外围形成的西风漂流;在北印度洋海区形成的季风洋流等等。这些具有规律性的海水流动,对其流经的大陆沿岸气候、海洋渔业,以及大洋航行等方面都有影响,这种影响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由于洋流的作用,漂流瓶随波逐浪,在茫茫大海里漂流,成了海洋上的一位“信使”,传递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也引出了种种趣闻。

  小水滴旅行记

炎热的夏天,蝉儿不停地在树上高喊:“知了,知了,”树叶、小草被太阳照得低下了头,所有的生命都在无可奈何地忍受着。唯有池塘里、田野里、小溪里的小水滴不愿忍受,相聚在一起议论着到什么地方去避暑。其中一个小水滴说:“昨天下雨时,从天上来的伙伴说他们那里可凉快了,他们已经变成水汽又回去了。”不等他们商量好,小水滴们就被太阳烤得变成了水汽,踏上了到天上去避暑的征途。

一路上,小水滴们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有高楼大厦、茂密的森林、宽阔无垠的田野、连绵不断的高山,有一会儿象山,一会儿象群羊似的白云,还有从未见过的万里长城……他们又说又笑、高兴极了。突然,小水滴们觉得有些冷,停下来互相看看,伙伴们又变成了在池塘里、小溪里、田野里的样子。再往不远处一看,啊,原来白云里都是和大家一样的伙伴。小水滴们为一下子能有这么多的朋友感到高兴,忘记了旅途的疲劳,立即和新伙伴一起,追逐嬉闹,玩得开心极了。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小小的水滴突然哭着喊:“妈妈,我要妈妈,我要回家。”听到哭声,小水滴们立刻停止了游戏,都感到又饿又累,想回家了,可谁也找不着回家的路,于是哭成一片。这时,一个小水滴说:“咱们的家就在脚底下,大家往下跳吧!”随即谁也顾不上大家,就急忙往下跳。可是一个也没有跳下去,因为下面有气流往上涌,而它们的身子又特别轻,跳来跳去,仍悬在空中。于是,这些小水滴因找不到回家的路又哭了起来,而且越哭越伤心。有一个聪明的小水滴没有哭,他仔细想了想,大声说:“别哭了,咱们想办法,人多力量大,你们在前面手拉手,我在后面推,我们合成一个整体往下跳,怎么样?”小水滴们觉得这位大哥的话有道理,就按他的说法去做,可是大家身上光溜溜的,谁也抓不住谁。那个聪明的水滴喊道:“小尘粒有粘性,大家都抓它。”于是小尘粒把大家连起来,三五成群的,满天都是,气流再也浮不住它们了,大部分小水滴都回到了家。

同学们,小水滴的旅行结束了,他们的旅行就是雨的形成过程。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吗?

  聪聪和雨人

一天,天刚亮,聪聪背着书包就上学去,走着走着,忽然下起雨来。聪聪没地方躲雨,雨打在他的头上、衣服上。

“这雨真讨厌,怎么说下就下,”聪聪边跑边说。

“你,别瞧不起雨!”忽然传来了说话的声音。

“你是谁?”聪聪听见有人讲话,吓了一跳,四周没有人,只听见雨滴沙沙沙地响个不停。

“我是雨人,我从云里来的。你不是讨厌雨吗?我特意来给你讲雨的故事。”

“其实,我的老家并非在云里,而是在海洋、江河、湖泊。是高温蒸发使我由水变成水汽随风升空到云里来的。天空上气温低,遇到尘埃物质我就附着在它们身上变成降水掉下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雨了。”

“下雨,是为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花、草、树木离不开雨,人和别的动物也一样需要雨。”

“要是不下雨的话,那水稻、玉米、麦子、果树,一切都没法生长了。”

“嗯!我不再讨厌下雨了!”聪聪说,“但你应该早告诉我,你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好让我早作防备呀!”

“其实,我早暗示给你了,是你没留心观察罢了。你想想,下雨前是不是浓云密布、地面空气很闷热、喜鹊归巢低声叫、燕子低飞、螃蟹上岸、蚂蚁搬家……这些就是我要来了的预兆。”

“看多漂亮的彩虹呀!要是不下雨,会有那样漂亮的彩虹吗?”雨人接着说,“彩虹出现,还有知了起劲地叫着:‘知了,知了……’蜘蛛在屋檐下忙着织网等等,这些自然现象都暗示雨快停了。”

“啊!雨人,谢谢你,我明白了……”聪聪说完,雨也停住了。

故事讲完了,大家想一想看,聪聪明白了什么?这个童话故事还揭示了哪些有关的地理知识呢?

聪聪明白了平时要细心观察,注意气象的变化,认真总结,才能掌握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学会看云识天气,才能有备无患。

这个童话故事还揭示了降水形成的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当空气不能再容纳更多的水汽时,就成了饱和空气。空气饱和时,如果气温降低,空气中容纳不下的水汽,就会附着在空气中以尘埃为主的凝结核上,形成微小的水滴——云和雾。云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成为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

  美国国名与绰号

美国自1776年脱离英国而独立,到现在只有200多年历史,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关于美国国名的由来,有几个有趣的故事。

一是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各国的冒险家们,纷纷出动进行海洋探险活动。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船队,避开赤道以南的顶头风远航“黄金之国”——印度,途中在巴西登陆。船上的一名意大利商人叫阿美利哥,觉得那里的地理经纬度与意大利地理教科书上所假定的中国地理经纬度相差遥远,于是他便绘出地图,说明这里是一块新大陆。16世纪初德国学者伏尔妥莫拉在宇宙学的著作中,把这一新大陆定名为阿美利加(阿美利加是阿美利哥的拉丁语读音),意思是“阿美利哥发现的土地,”后有America之称。America是洲名,译成中文为阿美利加洲,美国独立时用其为国名,称美利坚,即美国。

America一词严格说来是美洲,它包括南美洲和北美洲。但习惯上,人们往往以America来指美国,就好像用England来称呼英国一样。美国之所以称America,还有这样的一些原因:一是强大国家喜欢把某一整个地区的名称据为己用,或者把它们自己的名称强加于它们周围的地区。南北美洲以美国为霸主,因此,一提到America,便知道就是代表美国。美国本国人民总是自称自己的国家为America。

另一个关于美国绰号“山姆大叔”的故事,也很有趣。美国的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UnitedstatesofAmerica),缩写为U•S或U•S•A。1812年美英战争时,在美国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和特洛伊这两地方,美军军需品箱子上都有U•S字样。当时特洛伊有位检查ZF军事订货的官员名叫山姆尔•威尔逊,他的亲朋好友都叫他“山姆大叔”(UncleSam),两个字的首字母也是U•S。因此,特洛伊人便和山姆尔•威尔逊开玩笑说,这些箱子都是“山姆大叔”的。这个玩笑如同大西洋的飓风,传遍整个美国。后来“山姆大叔”便成为美国的绰号。

19世纪20年代,美国漫画家又把“山姆大叔”人格化,漫画中的“山姆大叔”是一个白头发,有山羊胡子,戴星条高顶帽,身着红、白、兰三色燕尾服和条纹裤的既瘦又高的老人。1961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正式以“山姆大叔”作为美国的象征。

美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工业现代化的程度很高。在对外贸易方面,美国是输出工农业产品数量最多、产值最大的国家。同时本国消费量极大,是世界上进口小汽车、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美国还是当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实力最强的国家,同时也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美国经常以世界“警察”自居,“山姆大叔”这个绰号对它来说,真是恰当之极。

  八仙与花果山

花果山是美猴王孙悟空的故乡,但它与八仙也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有一天,铁拐李、何仙姑、曹国舅等八仙参加完王母娘娘蟠桃会,归途中路过海州湾,只见海中碧波拥着仙岛,白鸥伴着云朵,波涛汹涌,浪花飞溅,美景无比。惹得众仙一时兴起,纷纷亮出宝贝,在海上各显神通。

海面上的热闹喧嚷,惊动了海里的龙王,贪婪的海龙王对八仙的宝贝垂涎三尺,乘乱偷走了蓝采和的拍板。八仙发觉后怒气冲冲,找海龙王算账,双方斗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铁拐李用宝葫芦的真火烧干海水,又使用神力将泰山从山东搬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泰山被移至海州湾,压塌龙宫,填平大海,龙王落荒而逃。眨眼之间,沧海变成桑田。事后,泰山又被八仙移回原处,但泰山上掉下许多泥沙,留在原处,使海中仙岛成了陆上高山。这个仙岛就是花果山。

神话毕竟是神话,花果山是云台山中的一座低山。云台山的成陆与泰山并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但据考证,云台山的确是由海中孤岛变成陆上高山的。我国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就曾记载:“郁州,在海中。”郁州是云台山的古称。宋代苏东坡在游云台山朐山龙兴寺后乘兴而作;“我昔登朐山,日出观苍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可见宋代云台山尚在海中。《西游记》中这样描述:“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名山,唤为花果山。”由此说明,一直到明代,云台山依然是海中孤岛。只是在明代以后,云台山才逐渐与陆地相连。据史料记载,清朝咸丰年间。云台山成陆过程已全部完成。

如果你在花果山旅游,可以看到海水侵蚀过的地形,如海蚀平台、海蚀崖、海蚀穴等,有的地方还能找到海洋生物化石或遗迹,这些都是云台山曾是海中岛屿的有力见证。

泥沙淤积是云台山成陆的主要原因。泗、沂、沭等河流注入海州湾,挟带的泥沙较少,由此推断云台山成陆时间应相当漫长。但据当地地方志记载:康熙十六年,云台山尚在海中,当时过往商旅需船渡;康熙四十年,渡口已开始淤塞;康熙五十年,海水退去,渡口已不复存在,沙滩一直延伸到云台山山下。可见,云台山成陆时间很短。同时期,整个苏北沿海沙滩向海推进也很迅速,这说明云台山的迅速成陆与泗、沂、沭等河流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史载,公元1194年,黄河决堤改道,南下夺取淮河淮阴以下的河道,由苏北注入黄海。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挟带有大量泥沙,素有“一碗水,半碗沙”之说。黄河的夺淮入海使云台山迅速由岛屿成为陆地,使苏北海岸线迅速向海推进。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由山东利津入海。泥沙的减少使得苏北沿海沉积速度小于侵蚀速度。海岸线向后退却;海州湾的泥沙沉积速度大大减慢。

由此看来,云台山成陆及整个苏北的海岸变迁是与黄河夺淮入海紧密联系的。

  猫为什么自杀

水俣湾是日本一个秀丽如画的海湾。多少年来,水俣镇的渔民一直依靠丰富的海产生活。1950年,镇上发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猫忽然得了一种怪病,走起路来晃晃悠悠,四肢不断抽筋,最后竟自己跳进海里淹死。人们觉得很新奇,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没过多久,当地有些居民也得了这种怪病,症状跟病猫十分相似,先是口齿不清,脸上毫无表情,走起路来东倒西歪,后来全身肌肉哆嗦,身体象弓一样地弯起来,还发疯似地大喊大叫,最后在极端痛苦的情况下死去,这种怪病就是闻名世界的水俣病。

人们对水俣病的发病原因,找了将近20年,解剖了不少病人和疯猫的尸体,直到1969年才把真相搞清楚。原来,水俣镇有一个氮肥公司,它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汞作催化剂。这个公司排出的废水和废渣中就含有汞。汞进入动物体内,就会麻痹中枢神经,年深日久就会造成死亡。

水俣湾的海水常年被这种含汞的废水废渣污染,海里的鱼、虾、贝类都中了汞毒,海里生活着的各种生物组成了一个“食物链”——大鱼吃小鱼和小虾,小鱼、小虾吃更小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又吃浮游植物……海水中含汞的浓度虽然不高,但是经过“食物链”一环一环的累积到了大鱼身上,随着生物的抗药性逐级增强,汞的浓度就比海水中提高了一万倍到十万倍,甚至上百万倍。猫和人吃了含汞量较高的水产,就得了可怕的水俣病。

这种水俣病的发生,并非偶然,实是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资源和生态平衡,影响着生物的生活习性,威胁着人类生存。

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了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并且保持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口不断增长,工农业逐步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渐加剧。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原因引起的,如各种自然灾害和各种地方病的发生;二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这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某些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城市人口不断膨胀产生各种城市环境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绿化面积减少、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等等。

水俣病就是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生产中排出的废火、废气、废渣(简称“三废”)对环境的危害造成的。由于“三废”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天然自净能力,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从而导致鱼和人体健康受到影响。

人类向前发展,经济不断繁荣是历史的必然。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污染的环境又反过来危害人类。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保护环境,切实有效地消除环境污染,保护好我们生存所依赖的地理环境。

  好心总统做错事
地理故事中的地理原理集锦 宽容大度的故事集锦

19世纪,美国北亚利桑那州有个叫凯巴伯的森林,森林中松杉挺拔耸立,生机勃勃。大约有4000只可爱的鹿在林间出没,有一群凶残的狼经常捕杀它们。狼对鹿的威胁,不知怎的引起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关心。

1906年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地,随后由ZF雇请猎人到那里灭狼。在枪声中,一只又一只的狼倒在血泊中,“镇压”持续了25年,狼与其他鹿的天敌,总共被消灭了6000只。受到保护的鹿,在这个“自由王国”中自由自在地繁殖,鹿群总数很快超过了10万只。然而,随着鹿的增多,人们发现可爱的鹿,变得越来越不可爱了,灌木、小树、树皮,几乎一切可吃的绿色植物都遭到毁灭性的扫荡。森林中绿色在消失,枯黄在蔓延。紧接着,灾难降临鹿群,饥饿、疾病像魔鬼的影子在鹿群中游荡。过了短短两个寒冬,鹿群就减少到4万头。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4000只病鹿了。

总统的初衷是让更多的鹿更好地生活,可事与愿违,4000只可爱的鹿最后变为4000只病鹿,大家想一想,美国总统到底错在哪里?

中国古代有句俗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原意是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却不知道灾祸就在后面。但它在客观上却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生态现象——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围绕着食物发生联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是食物链的起点,光合作用的产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又被肉食动物所食;高等肉食动物吃低等肉食动物。犹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生物。

总统没有想到,他下令捕杀的狼,既是鹿的天敌,又是森林的保护神。通过食物链,狼和森林发生了联系。狼吃掉一些鹿,控制森林中鹿的总数,森林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如此狼藉。狼吃掉的鹿,多半是病鹿,这自然又抑制了疫病对鹿群的威胁。相反,总统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繁殖,必成毁林的罪魁祸首。同样,森林被毁,必导致大量鹿因无食可吃而死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必须了解环境内动物和植物间的营养级关系。否则,仅凭个人的好恶或想象,对某类动物滥加捕杀,就会影响整个食物链,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协调。

  丑海牛建奇功

1884年在美国新奥尔良举办的世界棉花展览会上,委内瑞拉人把一种叫风信子的植物带到会上。风信子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碧绿的莲座叶片浮在水面,花茎顶端开放兰花般的花朵,有红、黄、白、蓝、紫各种鲜艳的颜色,是人们十分钟爱的观赏植物。

参观的人为它的美丽所打动,纷纷剪枝带回自己的池塘、溪流种植,日本人也把风信子花籽作为礼物送给参观者。

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种美丽而繁殖极快的植物,今天在北美、南美、亚洲、非洲、澳洲各地竟成了一个大难题。在美国路易斯安纳州和佛罗里达州的河流、湖泊及运河有8万多公顷的水面被风信子覆盖,影响原木运输,致使木材加工部门向社会发出了求援的呼吁。

在非洲,刚果河内风信子蔓延1600千米,堵塞河道引起水灾,阻碍水能发电和灌溉水渠的运转。

巴拿马运河中,风信子的侵入和繁茂生长,引起了工程师们的警觉并发出呼吁:如不加以控制,不出三年,运河便将无法通航。印度拉贾斯坦河的大型水利工程,因风信子堵塞渠道,导致干旱的土地颗粒无收。

人们曾经用大型疏浚机船割除风信子,但只收到暂时之效。为了清除刚果河的风信子,曾用快艇、飞机撒化学除草剂,耗资上百万美元,但是,也难以阻止风信子的生长速度。

在人们一筹莫展之时,有人发现海牛能控制风信子的生长。一头海牛在一天内能吃掉40多千克水草,并且它的活动很规则,总是沿着河道一片片地清除水草,在它游过的地方,把所有的水草都吃个精光,这一重大发现使海牛身价倍增,

海牛有一副不讨人喜爱的面容,颈短、唇厚,鼻孔长在头顶,圆桶状的体型,灰暗的皮肤。因为海牛肉嫩味美,皮能制上等皮革,所以,人们更是滥捕滥杀,致使海牛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

今天,人们认识到它具有清除水草的本领,便起用它来开辟航道。许多国家都制定法律保护海牛,把海牛列为国家级珍贵野生动物。圭亚那还建立了庞大的实验基地,对海牛进行人工饲养和繁殖。50年代末圭亚那已有近百头海牛从事水道的除草工作。如乔治敦城一条长600米、宽20米的水道曾被风信子堵塞,影响了整个城市的供水,后来放进两条海牛,水道很快就疏通了。

这件事说明用生物来治理生物所引起的难题,对保护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比利用机械的、化学的方法来解决要好得多。人类利用生物解决生物难题的事例还有。在美国引进一种甲虫来对付克拉玛斯草的蔓延,因为这种草对牲畜有毒性,牲畜吃了它会引起“满身疥癣,嘴里生疮”。用甲虫控制这种草的生长,使克拉玛斯草减少了99%。

这些都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运用生态系统发展规律、自觉调节生态系统食物链关系的典型范例。上述事例说明:对于入侵一个新的地方而破坏了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动物和植物应加以控制,以恢复自然界的平衡,保护人类的利益。

  屎克螂出国记

很久以前,好多人都想出国看看,长长见识,就连整日和粪便打交道的屎克螂也异想天开:幻想着某一天幸运之神降临,让自己也到异国他乡开开眼界。这不,有对屎克螂夫妇又在谈论了:

妻:“假如有机会出国,你想去吗?”

夫:“不想,难道国外的粪便会更香吗?”

妻:“我想去,镀镀金之后,或许能够提高我们的地位,改变改变某些国人对我们的看法呢!”

夫:“若果真如此,那当然好。每每想到某些国人对我们的态度——他们甚至根本就不愿正眼瞧我们一眼,即使看上一小眼,不是捂鼻子就是闭眼睛……我真是好伤心,好难过。”

正谈论间,他俩被“请”上了飞机,令他俩惊奇的是,在飞机上还有许多它们的“同事和朋友”!只听见伙伴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听说要把咱们送到一个好远的地方去。”话里透着忧虑。

“是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消息灵通的这位自豪地答道。

“机会真的来了!”那对夫妇之中的妻子兴奋地说。

屎克螂们悲喜交加。经历了近半天的飞行,他们只觉得飞机缓缓降落,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句“到了”,透过窗口,隐约可见一大群好客的澳大利亚人在飞机场迎接远方的客人,他们正向飞机招手致意呢!屎克螂又惊又喜:我们这么受欢迎?!

飞机缓缓着地,屎克螂们被“请”下飞机,这时他们才注意到:迎接的人仍在不停地挥手,原来不是“致意”,而是在挥打狂飞乱舞的群蝇!屎克螂好纳闷:怎么会有这么多苍蝇?难道澳大利亚独宠苍蝇?

正纳闷间,屎克螂们又被转送到大自然的怀抱。这时他们惊奇地发现:这里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着草;呵!草地上还有好多“美味”——牛粪、羊粪,有的草地都被牛粪压成块块“斑秃”;咦——还有苍蝇,它们正爬伏在牛粪上“享乐”呢!屎克螂们由惊转气:这么多美味,岂能让可恶的苍蝇独享?继而由气转喜:有这么多美味,何不壮大我们屎克螂的家族呢?

于是,屎克螂们夜以继日地忙碌起来:他们先在地上挖好一个个“小贮藏室”,然后把牛粪滚成一个个“小馒头”,同时雌屎克螂在“小馒头”中产下卵,最后再把“小馒头”藏到“小贮藏室”中。

就这样,他们不辞辛苦地工作着,饿了,则食牛粪,饱餐一顿后,继续工作……裸露地表的牛粪在减少,屎克螂家族在壮大,苍蝇因此逐渐失去了家园。

日子过得很快,那些屎克螂如今已成了老爷爷和老奶奶了,那片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如今土壤更肥沃,牧草更肥美了。故事开头提到的那对屎克螂夫妇虽已儿孙满堂,但身体仍很结实。听,他俩又在说啥:

妻:“这次出国,不仅壮大了家族,而且使某些国人真的改变了对我们的看法。”

夫:“可不是!澳大利亚草原广阔,畜牧业发达,光牛粪每年就有几百万块,如果没有我们,这里的畜牧业将坐以待毙。”

妻:“因此,人类才把我们当作朋友……”

后来,这些屎克螂们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在澳大利亚定居,造福于那里的人民。

这个童话故事讲了一个事实:澳大利亚引进屎克螂,解决了那里的生态难题。可见,掌握生态系统发展规律,才

能使生态平衡向良性方向发展。

  袋鼠和鸸鹋的故事

澳大利亚大陆在中生代(约6500万年前)就和其他大陆分开了。由于海洋的阻隔及自然条件的单一,使这块孤立大陆上生物种类的演化受到一定的影响,许多原始动物一直繁衍至今,素有“活化石博物馆”之誉。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澳大利亚所有的哺乳动物几乎都是有袋动物,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袋鼠。1770年英国航海家科克在澳大利亚东海岸见到这种“跳跃前进的怪动物”,便问当地土著人是什么?土著人回答说:“堪格鲁”,原意是不知道的意思,但因和英语中的“鼠类”的发音相近,英国人便称其为“袋鼠”。

澳大利亚有袋鼠40多种,其中大袋鼠有两种:一种是生活在中部平原的红袋鼠;另一种是生活在沿海平原树林中的灰袋鼠。大袋鼠体高2米左右,听觉灵敏,前肢短小,后腿发达,每小时能奔跑6O千米左右,3米高的障碍物拦不住它,七八米宽的小河可一跃而过。它的尾巴又长又粗,快速运动时可以作为舵。当长距离奔跑累了,坐下来休息时,尾巴和后肢刚巧组成一个三足凳。

袋鼠在澳大利亚遍地可见,估计目前有3000万只。夜间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袋鼠见到汽车灯光以为是敌人袭来,便成群结队从森林中跳到公路上,奋起抵抗,与汽车相撞,结果是碰得头破血流,落荒而逃。公路旁常常插着画有袋鼠的牌子,那是告诫司机此地乃袋鼠出没之地,行车要减速,可见澳大利亚人对野生动物的爱护。澳大利亚ZF还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准捕杀袋鼠。

在澳大利亚的中部平原地区,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很象鸵鸟的一种大鸟,在草地上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其实这不是鸵鸟而是鸸鹋。

鸸鹋属于鸵鸟目鹤鸵科,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鸟之一,它身高1.5米,仅次于鸵鸟。鸸鹋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草原和沙漠地区,与大袋鼠杂居生存。鸸鹋的头部和颈部长着丰满的羽毛,它的脚很长,有三个趾,由于翅膀的退化,它已不能飞翔,却擅长游泳和长跑,每小时能跑60千米。所以,每当秋天,人们经常看到大袋鼠和鸸鹋成群结队奔跑的场面,它们显然是向水草丰盛的地方奔去。

鸸鹋的主要食物是野果和树叶,像美洲鸵鸟一样,鸸鹋的家庭也是一夫多妻制。更有趣的是,雌鸟下完蛋就什么也不管了,筑巢、孵卵、育雏都由雄鸟来担任。雌鸟一次产卵7~14个,每个蛋约重600克,相当于12个鸡蛋。

鸸鹋是非常温驯和善良的鸟类,有时汽车在公路上停下来,一群高大的鸸鹋走过来,会把长长的脖子伸进车窗,对你表示亲近,并希望人们给它面包之类的食物吃。

野生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野生动物,爱护自然环境,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维持良好的生态平衡,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更加美好。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1968年9月一架“C132”客机正在晴朗天空中飞行,突然飞机坠落入海,机上27人全部丧生。1973年3月,一艘摩托船在平静的海面上行驶,瞬间船沉于海,船上32人无一幸存。以上海难仅是发生在百慕大群岛附近三角形海区的其中二例。这里,因舰船、飞机屡遭劫难而被人们称为“死三角”。一时间,众说纷纭,种种疑问,令人百思不解。那么,神秘的“百慕大三角”究竟是怎么回事?

“死三角”海区位于大西洋西侧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海峡和大安的列斯群岛东端的波多黎各岛之间。大部分位于北纬20°~30°之间,属于北热带。这里全年主要受热带气团控制,盛行东北信风。夏秋多热带飓风,狂风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墙,此外,还经常可以遇到海龙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几千米的高空,给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阴影。

“死三角”海区正处在南、北美之间地壳断裂带的北缘,火山和地震活动非常强烈,海底地形十分复杂。“死三角”的下面,大部分是深达6000米以下的北亚美利加海盆;北部是突起于四周深海盆的百慕大海台,西和西南侧是靠近大陆和群岛的广阔的大陆架,南端是深达9215米的波多黎各海沟。

“死三角”附近既有明显突出的半岛如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半岛,又有被半岛围起来的较封闭的海湾——墨西哥湾,还有众多的岛屿和海峡:巴哈马群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等1200多个岛屿。这些岛屿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着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复杂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大部转向西北,从“死三角”海区穿过。另外,从墨西哥湾经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佛罗里达洋流,非常强大,宽度扩及整个海峡,达150千米,洋流深800米,每昼夜流速为130~150公里。如此“浩浩荡荡的大军”也从“死三角”海区通过。总之,“死三角”海区洋流复杂,势强流急,遇难的飞机、船只即使不沉入洋底,也会被强大的洋流冲得无影无踪了。给人以一点残骸不留、神秘失踪的假象。还有,“死三角”海域又是马尾藻海的一部分,海面布满了以马尾藻为主的褐色藻类,不利航行。

“死三角”海区位于巴拿马地峡的东北方,是西欧、北非和北美东岸到巴拿马运河航线的必经之地,过往船只络绎不绝,海上交通运输繁忙。此外,巴哈马群岛风景秀丽,气候温和,是旅游胜地,节假日许多人驾着自己的游艇或私人飞机到这里度假,难免不发生意外。

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再根据每次失事的具体情况作深入细致的分析,那就对“死三角”海域所发生的事件不会感到神秘莫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存在什么超自然的现象。至于一些学者提出的各种假说,如百慕大三角失踪事件都是飞碟干的,自然激光会使船只、飞机化为乌有等等,都是站不住脚的。

1990年,美国海洋基础工程学专家韦恩•邓拉普发现百慕大三角区海床蕴藏极为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而高压油气正是人们屡遭劫难的“死神”。原来他发现,在百慕大海区内,常有大量奇异的水合物漂浮过来,而这些水合物又极易气化,为此他做了实验,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几分钟就测得500万立方米骤然溢出的气体,后被证明是天然气。他说:几百万年来,沉积在此地海底的动、植物,腐烂发酵,形成了大面积的气、油田。在该地特有的高压、极冷条件下,海水的水分子和天然气分子受压结合,结晶为冰样的水合物存于海面、水中、海底,水合物在压力稍减或温度略升时,即溶化并瞬间放出大量的天然气。因水合物在溶化过程中的膨胀,致使海水沸腾,气团云雾遮日,当轮船经过此地,突然比重变小的海水,无力承受船体的重量,遂沉入海底。而飞机来到百慕大三角区上空,由于天然气大量释放,导致发动机缺氧,逐渐熄火,其机尾排出的带有火星的废气,就会引燃从海面不断上涌的天然气,使坠落的机体顿时成为一团火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6939.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地理故事中的地理原理集锦 宽容大度的故事集锦》为网友其实我爱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