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人相轻特别严重? 文人相轻翻译

【苗炜的回答(67票)】:

即使是两个意见相左的文人,不一定恰当的例子,加缪和萨特吧,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他们达成一致意见的地方,也远比他们与普通受众之间能达成的更多,普通受众,难以辨明两个相轻的文人,到底是就哪一个问题发生争执了,到底是哪一种人生姿态让其中一位看不过眼了,到底是哪里相轻了,他们看到文人吵架,就说,嗨,文人相轻,实际上,即便如利维斯教授和CP斯诺这样两个阵营截然不同的人吵架,也难有多少人认真去看利维斯的书《伟大的传统》和那本”两种文化“导读。

文人当然相轻,因为文人的一个作用就是体察人生复杂,人世复杂,看法上每一个细小的区别都会成为互相看不上眼互相攻击的起源,即便看法相同,也会暗想,这个傻逼怎么能和我想得一样呢,体察复杂细微之处,对之极其敏感,这是文人安身立命所在。

这段和问题无关——

大西洋月刊上有一篇文章讨论,人们在社交网站和微博上讨论问题,发表看法,都是一种“轻重量的社会姿态”,这只是人们接受碎片化信息后的一个随机反应,和一个人深思熟虑之后采取行动完全不同。

这段供参考——

过去几百年,现代社会经历着去魅化的过程,各种传统或神学权威渐渐崩塌,知识分子开始在自然科学及哲学角度上尝试重新建立论述的权威,而真实/真理宣称成为重要的基础,这是启蒙时代的基本特征。但是,这种基础通常建立在一种精英个人思辩,或精英群体小圈子内的对辩与共识(如学术体制、科学家社群、媒体、公共领域、议会等等)。互联网不是完全瓦解这个基础,不是不再讲真实/真理,而是把这种宣称扩阔到更广大的空间,一个不再容易被文化精英垄断控制的空间。这个广大空间的一个特点,就是真实/真理宣称是一个更复杂的过程,寻真的过程是相对公开的,因此,也不停地看到虚假、错误、纠错、寻真的反复循环。

下面是结论——

不要会一个成语,文人相轻,就觉得这是认识文人的方法了,他们为什么?就哪些问题?有哪些相轻? 这复杂去了。

还有,不要把这个回答分享到新浪微博去,那只会让这个网站变得浅薄。

你们再分享我的回答,我就不回答了。

【张佳玮的回答(42票)】:

谢邀。

之前写过一个东西聊这事,摘了。

互轻的例子,随手可以列出的包括:

史蒂文森吐槽惠特曼;

尼采吐槽但丁;

纳博科夫吐槽陀大爷;

斯泰因吐槽庞德;

威尔斯吐槽萧伯纳;

劳伦斯吐槽麦尔维尔和劳伦斯;

福克纳和海明威互相吐槽;

福克纳还吐槽马克·吐温,然后马克·吐温和爱默生一起吐槽奥斯丁。

斯泰因吐槽所有人;

钱德勒吐槽海明威;

福楼拜吐槽一度推崇的雨果(“不够科学”)。

纳博科夫边吐槽陀大爷和《堂吉诃德》边推崇奥斯丁;

门德尔松说歌德不喜欢贝多芬(当然小门也暗示歌爷爷晚年端庄的灵魂被贝少爷的昂扬给激了);瓦格纳说维也纳集体热爱罗西尼这事“简直让人作呕”;

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不对付;

马蒂斯刚看见毕加索时也没给什么好话,“这不他妈一堆方块吗?!”

柏辽兹吐槽莫扎特。

门德尔松说柏辽兹根本不会做曲。

亨德尔说格鲁克对对位法的了解“还不如我的厨子”。

勃拉姆斯很自豪自己得罪了所有人。

鲁宾斯坦说老柴的东西都没法弹。

其实,互粉的例子也很多:

毛姆好多地方会念叨陀、托、巴三位大爷,而且经常欲扬先抑“虽然此三位文笔在他们的语言里不算如何如何,但小说家需要的是如何如何”,等等。

福楼拜被许多人念叨过,纳博科夫深爱之。他和奥斯丁是纳博科夫经常拿来举例子的。杜拉斯也爱福楼拜。

麦尔维尔和霍桑看来简直有奸情;

福楼拜对莫柏桑极其亲属团的态度;

纳博科夫和杜拉斯还都爱念叨普鲁斯特。

陀大爷被《彼得堡的大师》当主角应该算库切一次猛烈的粉丝行为。

马尔克斯常念叨海明威和卢尔福和科塔萨。

看拉美诸家人笔记,科塔萨在拉美比他小一辈那帮人心目里疑似就是一灯塔。

博尔赫斯念叨过好多人,但基本是老人儿,比较近代的大概是爱默生。

爱默生、狄金森、惠特曼、爱伦坡这几位在美国好像是专业被引用的教材模板。

略萨、帕斯都会念博尔赫斯。

略萨这名字,我是打莫言一小说里知道的。

同理,厄普代克这名字,最初我也是从村上春树那知道的。

雨果那辈人都会念夏多布里昂,这不奥斯特《幻影书》也念了一遭。

爱伦坡和麦尔维尔当初都穷过,但过了一世纪都大红。大江健三郎虽然喜欢萨特,但小说里也念叨过爱伦坡的若干句诗。

莫奈说容金德的用色法给他上了“眼睛课”。

莫奈、马奈、德加都说巴齐耶是那一代最大的天才之一。

塞尚说毕沙罗和西斯莱教了他许多东西。

毕加索说,“塞尚是我们这辈人的爹!”

为什么显得文人相轻严重呢?因为:

A 其实大师互粉并不比文人相轻少,之所以显得文人相轻严重,是因为大多数人包括我,都理想着大师们应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经常出一些马尔克斯对海明威、卢尔福对福克纳、马尔克斯对福克纳、大江健三郎对卢尔福那些惺惺相惜崇慕的调调。所以,看着文人相轻,特别不顺眼。

B 如前所述,大师之为大师,通常因为他们都有一种奇怪的、执拗的、近于偏执的倾向。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有不同倾向。纳博科夫讨厌陀大爷,他和陀大爷的风格也背道而驰,但他们都在彼此的领域做到巅峰。同理,海明威嫌福克纳琐碎,福克纳恨海明威造作,但他们俩分别在简洁短篇和宏伟长篇的领域做到了极致。柏辽兹认为莫扎特会为了音乐而牺牲歌剧词的壮阔,门德尔松却认为柏辽兹过于重视文字歌词反而不懂作曲。

说穿了,许多意见相左,只是倾向不同。而因为他们对自己本行的热爱——不热爱的人很少能成为大师——所以就显得格外偏见激烈了。偏偏文艺这行,不像理工科是可以靠公式数据决胜负的。文无第一,所以就掐上了。

C 大师们的内心是很奇怪的。有些人情感如此强烈,所以讨厌起人来的理由也很古怪。美国有个人开过句玩笑说,纳博科夫所以讨厌老陀,是有点俄罗斯人精神弑父的意思(从小被老陀的阴影逼着了);门德尔松认为歌德讨厌贝多芬是因为贝多芬催唤起他年少时的一些不安情绪,一些狂飙突进的过去。诸如此类。大师们的内心也会有虚怯,有紧张,有自我暗示,所以就更容易变成奇怪的投影。

D 实际上,许多大师们的彼此不满意不一定是作为“文人”的身份,而是别的。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一半是性格不合(一个火焰炽烈一个博学淡漠),一半是满佛罗伦萨把他们当对手来塑造。斯泰因讨厌舍伍德·安德森的理由完全是私人习惯方面不合。另一方面,19世纪欧洲许多大师是彼此嫉妒彼此踩的,以至于后来有种说法,即李斯特是“19世纪唯一不靠踩同行上位的大师”。毕竟如瓦格纳、巴尔扎克之类,在人品上说卑劣都不为过。这就决定了他们也无意做一个端正的圣人。他们可能因为别人比较有钱、别人比较浮夸、别人比自己路走得顺、一些谣传(比如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海明威说每天都有人跟他造谣说乔伊斯、庞德其实特讨厌他)而彼此恨上的。

总括下就是,夫文人,尤其是大师,比寻常行业的人,性格通常更敏感挑剔,内心又复杂,情感又更外在些,而且评论机会也多,而文艺这个行业又是方向、路数、风格、派别分歧最狂野的方面,不像理工科可以靠公式决胜负高下,所以彼此相轻起来,就显得格外狂莽了。

【桂武磊的回答(10票)】:

曹丕第一次用这个词的时候已经解释了

典论 论文 ----曹丕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周晓农的回答(8票)】:

文人相轻,我的感觉,确实是以其程度之重,而有别于其他人群。

@Uncle Pidan所用曹丕的说法,是对的。我再说几句:

这里的文人,是指写作散文诗歌(后来还包括小说)类文学作品的文人。原因有三:此类东西,难有一个明确的度量标准,如文气、感染力,偏重于感性,不同的人感觉会不一样;抒写的是作者独特的个人体验,沉浸其间,会放大个人的感受,而排斥和不承认他人的感受;这是一种个体劳动,不讲究合作和在合作中去比较,在放大个人感受时,会自视高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不起他人。而他人究竟怎么不行,让相轻者去说,除了轻蔑之外,也未必能谈出多少理由。能流传的,是因为被读者喜爱以及读者在喜爱中分享到其中的见解。当作者的感觉点,和读者能取得更多的一致性时,流传的可能性大。

至于理论论著,历史典籍之类,所立之说,是否成立,考据引证,是否周详,比较易于判断,此类作者,相互之间,会有许多争论甚至攻击,但大多不属相轻的范畴。

有意思的是,对相似现象,还有“同行多嫉妒”一说。所谓嫉妒,是承认他人行,自己赶不上,而产生的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为什么不用“相轻”呢?这是因为,如是生产皮鞋的,孰优孰劣,是否耐穿、舒适度等,一试即知,不行就是不行,容易辨别。所以是”嫉妒“而非”相轻“。

文人用”相轻“,同行用”嫉妒“,是准确的,所以才能为大家认可,代代相袭,沿用至今。

【韩冰Bill的回答(6票)】:

“特别”一出必然有所比较。

仕农工商学兵,文人应该是仕和学吧。

看其他人,农民工匠有时间相轻还不如多耪两亩地多打两斤铁呢,商人士兵比文人相轻可严重多了,可是人家都是你死我活的,立竿见影的,来的快也取得快,没怎么看就结束了。哪像当官的上学的,动口不动手,唾沫星子快淹死人了,实际上对方只要没有心脏病就没太大影响,又臭又长,连绵不绝。

斗争形式导致人们觉得文人特别相轻??

【Vero的回答(4票)】:

1,文人意见不同时,他们身子较为孱弱,不能打架,又以自己是文明人为由,多半打嘴仗,媒体受他们影响力控制,于是你们就都知道他们相轻了

2,悄悄告诉你,文人都很敏感,后来才得变成写字的人。这种性格小时候得受不少欺负,然后长大了有出息的变成了文人,这时候他们就开始打算挣脱童年阴影了。看见和自己不同的,就牙尖嘴利骂别人傻瓜。

3,你能举出来的文人,都说明挺出名的。事实上相轻的人多了,只是文人们出名,又爱闹腾,于是被你知道了,造成文人总相轻的感觉。

【王剑峰的回答(2票)】:

出名的文人有两类,一类以善于纳谏而闻名,一类以固执己见而闻名,前者是大才,包容万物,影响力巨大;后者以个性著称,排他性很强,号称择善而执。其实二者都有弱点,文人好名,再加上自信心和优越感作祟,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传统,相轻是必然的结果。

【lazver的回答(2票)】:

总说文人相轻,其实我觉得中国不存在文人相轻,而是人人相轻,只不过普通人的相轻表现在短暂的口头或表情上,文人的相轻表现在文字上媒体上,更容易更广泛地被人所传播了解,进而形成文人相轻的错觉。

【talich的回答(2票)】:

因为成功有很多时候靠得是自信。极度自信,才能坚持下来。说白了,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自大狂。

这时候,你让他去佩服另一个同行,就是要把自身的这层 ego 给剥去,是很难的。

【张杰的回答(3票)】:

文学造诣无法量化。。

假如可以发明一个机器,可以测试你的文学功底乃至文章的水平如何,取一个单位叫文力。。

丫的还有古人没完没了的比较争吵吗? 直接上机器……

【黄海燕的回答(0票)】:

情况可分两类:一是,每个文人所学专长不一,却又都有清高的习性,当别的文人发表的见解与自己相左,自然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正如卡耐基所言:每一次争辩只会使双方更坚信自己是正确的。沟通的不足,使得文人们在争论中,进而近乎武断地得出结论——别人的见解都不如自己深刻。二是,不可否认,有些文人确实水平欠佳,他或许能看到他人的水平不佳却未必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段位,如此水准、如此环境,二流作家之间、二流与三流作家的相轻现象,也不难理解了。对于文人相轻之现象,终归一句话: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露从今夜白的回答(0票)】:

从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不能也打不了架,只能动笔杆子掐架

文人相轻,古已有之

【于亚静的回答(0票)】:
为什么文人相轻特别严重? 文人相轻翻译

归根到底,只要是个人,都会从心底有骄傲的成分,这是人类的罪性使然。关于骄傲,有些人表现的比较明显,而有些人比较隐蔽。骄傲是一种争竞的心理,来源于攀比,不是要“自己做到最好”,而是要“做得比别人好”。从事文学、艺术等工作的人这样的骄傲尤其明显,因为他们是创造美的主体,而最美的东西当中通常隐藏着最危险的因素。这就是这个不完美世界的本相。

【郑思的回答(0票)】:

因为文人使用语言。

因为语言歧义丛生。

为了辨出其他人的歧义,我们争论不休。

有时争端让我们更遥远,有时则拉进我们的距离。

【蔬菜贩子的回答(0票)】:

大家的知识和见识都不到位,说服不了对方。

【孟刚的回答(0票)】:

我想应该像汉武大帝里月氏国的长老们一样吧,文人都已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为耻。所以,在一些无所谓对错的地方,文人更倾向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于是乎,文人相轻。。。

【邓毅的回答(0票)】:

这是人性,相轻处处存在,只不过聚光灯打在了文人这个群体里。

原文地址:知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7041.html

更多阅读

我为什么不喜欢英语? 孩子不喜欢英语怎么办

今天在办公室等待上晚课,向秋静(一个学生)问了我一个问题:“余老师,你是不是不喜欢英语?”感觉问题很突兀,只好模棱两个地回答:“没有呀,我哪有讨厌英语?”“那每次你进教室看到我们在读英语,表情不对头。”向秋静看着我的眼睛静静地说。我搪塞

黄鳝为什么要用激素? 黄鳝为什么不能吃

黄鳝为什么要用激素?近日各大媒体不断报道有关黄鳝用激素催肥的事件,说法也是五花八门,那么,为什么黄鳝要用激素呢,真的是用来催肥的吗?黄鳝用了激素会怎样呢?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又如何分辨用过激素的黄鳝呢?咱们首先要了解黄鳝是一种什

血为什么会变成白色? 为什么泡泡会变成白色

这两天不断有网友问我,血变白了和血中油腻腻的靠谱吗http://t.cn/RzPUhg5?这还真不是谣言,确有其事!请看去年为百度知道日报写得一篇科普文章。血液为什么会变白?“今晚抽一位急性酒精中毒,情绪很激动的病人的血,抽血时血是暗红色,过了大概

SIM卡剪卡器怎么用?为什么要剪卡?iPhone剪卡 iphone6s sim卡 剪卡

SIM卡剪卡器怎么用?为什么要剪卡?iPhone剪卡——简介随着iPhone4推出小卡(Micro SIM)后,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开始使用小卡,SIM卡最重要的是中间部分的芯片,小卡一般更节省空间,能为手机提供更多的布局的可能,又不影响使用,随着手机越来越薄,功能

声明:《为什么文人相轻特别严重? 文人相轻翻译》为网友叼花硬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