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解释隐含的“贝尔基测量规则”完全错误
—- 潘建伟等的实验并没有实现量子信息的隐形传输
“量子态超空间隐形传输”理论由Bennet1993年提出,塞林格和潘建伟等在1997完成实验。论文多次在《自然》和《物理评论》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并入选2012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潘建伟因此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年来,潘建伟等声称已经建立起实用的“量子局域网通讯系统”,使量子保密通信技术正式步入应用轨道。2009 年建立的 芜湖市“量子政务网”,并已投入试运行。近期的目标是实现千公里的实用化量子通信网络,借助于卫星平台,在不久的将来建立全球量子通信系统。
然而实际情况是,这个理论和实验本身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国内外都是非常有争议的。这种不需要接触相互作用,跨越任意距离,可以在瞬间完成的传输过程违背物理学基本原则,被许多有识之士称为是“鬼魅隔空作用”的“伏都通灵术”,“科学与巫术的联姻”。所谓“量子态隐形传输”是一个极端虚幻的概念,该实验只是几个光量子在分束器和计数器之间的游戏,至今实际上没有“隐形传输”过任何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文字。
我本人近年来一直关注“量子态隐形传输”这件事。现已证明“量子态隐形传输”理论违背量子力学的全同对称性原理,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塞林格和潘建伟等对实验的解读存在许多原则性错误,实验的结果和他们的预期不是一回事。为了解释“量子态隐形传输”实验,他们实际上还引入一个可以称为“贝尔基测量”的假设。认为空间波函数对称的两个光子一定会出现在同一个探测器上,空间波函数不对称的两个光子才会出现在不同的探测器上。这个假设完全是为了自圆其说而杜撰的,没有它就得不到“量子态隐形传输”的结果。但它在物理学上没有任何根据,是完全错误的。
此外,“量子态隐形传输”的计算方法不是量子力学的标准计算方法。采用量子力学标准方法计算,可以得到“量子态隐形传输”实验的所有计数符合率。结果显示,“量子态隐形传输”的计算只有一项与标准量子力学的计算结果相符,其他项都不符。而这一项就是“量子态隐形传输”实验中的反对称贝尔基,实验者仅凭这一项就认为“量子态隐形传输”得到实验验证,并认为其他项都不可测量。然而实际上情况是,其他项也是可测量的,只是测量结果不可能与理论预言一致,被遗憾地“省略”了。
采用量子力学标准方法计算“量子态隐形传输”实验,根本不需要用贝尔基来展开光子波函数,不存在波函数向贝尔基的崩塌,更不存在量子态的“隐形传输”。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上,塞林格和潘建伟等都没有证明“量子态隐形传输”现象的存在。我们根本不可能在“量子态隐形传输”基础上建立量子通讯系统,达到信息传输不可破译的目的。
![量子态隐形传输 量子传输瞬间移动](http://img.aihuau.com/images/31101031/31084228t017f0014951d639dbe.jpg)
详细证明见附件1,请对“量子态隐形传输”感兴趣的物理同行们,以及了解量子力学的人都读一读。相信诸位只要读上几页,就会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附件2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国文先生的文章“说说一个惊天骗局是怎样形成的”,能给人以警醒。附件3是潘建伟等发表在国内《物理》上的原始论文。
“量子态超空间隐形传输”迟早会成为科学史上的笑柄,物理学界应当认识到这个东西的非科学性质。这种劳民伤财,误国误民的事,应当停止。科学界,大众和传媒不应该再被忽悠,中国科技部、科学院和自然科学基金会不应该继续支持这项研究。
附件1: 梅晓春,“量子态隐形传输”违背量子力学全同性原理,实验隐含的“贝尔基测量原则完全错误”,http://www.mxcphy.cn/pdf/qm/qm11.pdf
附件2. 王国文,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说说一个惊天骗局是怎样形成的”。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2815&do=blog&id=618436
附件3. 潘建伟,安东.塞林格,量子态远程传送的实验实现,物理,28卷,10 期 (1999). http://wenku.baidu.com/view/37e5ddc34028915f804dc2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