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840期)郭稳福
《蜀道难》中有“猿猱欲度愁攀援”一句,此句的意思是什么?是猿猴想渡过去却发愁攀援吗?这样理解并翻译的话,显然不准确。因为“发愁”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其实句子中使用了一种词语的活用现象,即为动用法。句中的“愁”基本意思是“发愁”,句意有主语“猿猱”为宾语“攀援”而发愁的意味。因而句子应翻译为:猿猴想渡过去,却也为攀援发愁了。
所谓为动用法是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动作行为是主语为宾语而产生的,这类句子有“主语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给宾语怎么样”的意味。为动用法有下列几种情形。
一、名词为动用法
首先,名词占据了动词的位置,用作了动词,然后是用作动词的名词有“主语为宾语发出”的意味。
例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
句意是:(我的父亲)为我取名为正则,为我取字叫灵均。句中“名”,不仅用作动词“取名”,而且有了“主语(父)为我取名”的意味,所以它是名词为动用法。如果说,“名”只是用作动词,那么“名余”就翻译为“取名我或我取名”,这样既不通顺,又不合语意。如果按“为动用法”来翻译就很恰当了。同理,句中“字余”之“字”也是为动用法,是“为我取字”之义。
例2.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例句中的“履”其基本意思是“鞋子”,但这里“履”不仅用作动词“穿鞋”,而且有“为我穿鞋”的意味。“履”,“为……穿鞋”;“履之”,“为我穿鞋”或“给我穿鞋”。同理,句中“因长跪履之”之“履之”,就是“为他穿鞋”之义,此为名词为动用法。
二、动词为动用
句中动词词性、基本意思不变,但句意有“主语为宾语怎么样”的意味,这就是动词为动用法。
例1.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句中动词“死”有“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愿意为节操而死”的意味;“死节”,就是“为节操而死”,此为动词为动用法。
例2.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韩非子·五蠹》)
此句翻译为:现在假定有这么一个不成材的儿子,父母对他发怒,但他却不为自己的行为悔改。句中动词“怒”有“父母对儿子发怒”之义,此为动词为动用法。
例3.君三泣臣矣。(《左传》)
此句翻译为:国君多次为大臣哭泣。动词“泣”有“君为臣泣”之义。所以此为动词为动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