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李炎15 端陵 唐武宗之后的皇帝

唐武宗

端陵

百科名片

端陵标志 区县

端陵:唐武宗端陵,位于陕西省三原县东北17公里徐木塬桃沟村北。端陵所在地海拔540米,崖下平川高程约400米。献陵在其东4公里,庄陵在其西6公里。 简介 端陵 端陵位于咸阳三原县东北17公里徐木塬桃沟村北,所在地海拔540米,崖下平川高程约400米。献陵在其东4公里,庄陵在其西6公里。唐武宗李炎墓。李炎(814~846)穆宗第五子,母韦皇后。始封颖王,开成五年(840年)正月被宦官拥立为帝,时年27岁,在位7年(公元841-846年

目录

简介建筑特色关于李炎对武宗的评价主陵墓园

端陵

编辑本段简介

端陵是唐武宗李炎的陵墓,位于陕西三原县徐木原西边(今三原县徐木乡桃沟村东北),东距高祖李渊献陵约5公里,西北距代宗李豫元陵约6公里。1956年8月6日,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咸阳城东北45公里处三原县徐木乡。唐武宗李炎墓。李炎(814~846)始封颖王,开成五年(840)正月即皇帝位。在位期间(840~846),对宦官和藩镇势力稍加抑制,曾籍没仇士良家财。击败企图割据泽(治今山西晋城)、潞(治今山西长治)的刘镇。会昌五年(845),诏禁佛教,拆毁寺院,令僧尼26万余人还俗,收奴婢15万人,并为税户,没收了大量良田。会昌六年(846)崩于大明宫,同年八月葬于端陵。端陵积土成陵,墓高15米,底部周长360米。现残存四门石狮2对、石马3对、华表1件、石人1尊、翼马1对、鸵鸟1对,皆残破仆地。

编辑本段建筑特色

端陵位于咸阳三原县东北17公里徐木塬桃沟村北,所在地海拔540米,崖下平川高程约400米。献陵在其东4公里,庄陵在其西6公里。唐武宗李炎墓。李炎(814~846)穆宗第五子,母韦皇后。始封颖王,开成五年(840年)正月被宦官拥立为帝,时年27岁,在位7年(公元841-846年),年号会昌。会昌六年(846)崩于大明宫,同年八月葬于端陵。端陵积土成陵,墓高15米,底部周长360米。端陵积土为冢,呈覆斗型,陵台底东西58、南北60、高15米。陵台位于陵园中央。

陵园东西540、南北593米。陵园四个角阙址虽均已平掉,但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角阙址遗迹尚可看出,下宫离陵2公里。

现存四门石狮二对,形制同庄陵。石狮在神门外10米。石狮身高170、身宽100厘米。

神道石刻现有华表1、翼马和石马各2、石人4,鸵鸟一对(其中1个迁展于陕西省博物馆),东西列间距66米。

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65米。华表高677厘米(石座埋入土中,未计算在内),柱身八个棱面均线刻蔓草花纹,但以南面保存较好。形制同建陵。

翼马位于华表北9.8米,形制同庄陵。翼马身长285、身宽280厘米。

鸵鸟位于翼马北约10米。形制同景陵。鸵鸟身高和长均177厘米。鸟首回顾,身躯肥大,尾部退化,腿短如鸭。现迁至陕西省博物馆。

在西列翼马附近有石马2,均残。从残存部分看,仗马置鞍鞯、披障泥无马镫、饰鞅,尾下垂。

东列现有3个石人、南数第一个在翼马北80米、第二个在第一个北13.15米,第三个在第二个北14米;西列现存1个石人,在翼马北98米。石人身高289厘米。形制同庄陵,唯东列石人的左侧不佩剑,腰带下无前后花结长帛。

据当地群众见告,北神门外原有二门狮,其北有石马和牵马者。

《新唐书·后妃列传》载:“武宗贤妃王氏,……审帝已崩,即自经幄下,当嫔媛常妒才人专上者,返皆义才人,为之感动,宣帝即位,嘉其节,赠贤妃,葬端陵之柏城。”但目前在端陵附近地面之上尚未发现其陪葬墓。

编辑本段关于李炎

唐武宗李炎(814-846),是穆宗李恒的第五个儿子,文宗李昂之弟。继文宗为唐代第十六任皇帝,公元840年至846年在位。唐宪宗元和九年六月十二日(814年7月7日),宣懿皇后韦氏生于东宫,初名李瀍(chan)。长庆元年三月戊午(二十二日,821年4月27日)穆宗封为颍王。文宗开成(836-840)年间,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开成五年正月二日(840年2月8日),文宗李昂病危,密召宰相李珏、知枢密刘弘逸辅佐太子李成美监国。宦官仇士良、鱼弘志为了专权,伪造诏书,立李瀍(chan)为皇太子,“权色当军国政事”。正月四日,文宗驾崩,李瀍于柩前即皇帝位,时年27岁。次年改年号为“会昌”。会昌二年四月丁亥(二十三日,842年6月5日),群臣上尊号曰“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五年正月初一,群臣上徽号曰“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皇帝”。会昌六年三月壬寅(初一日,846年3月31日),下诏改名为炎(《旧唐书.武宗本纪》卷18上)。文宗即位以后,一度想立长兄敬宗皇帝的儿子晋王普为嗣,不幸的是晋王普于太和二年(828)六月5岁时夭折,文宗追赐他皇太子的名号。一直到了太和六年十月,他立了自己的儿子鲁王永为太子,第二年八月举行了册礼。文宗的杨妃不满意太子永,一直谋求废掉他,因为朝廷上阻力重重没有成功,但太子永在开成三年(838)十月暴死,使此事划上了句号。太子的死使文宗很是伤感,认为自己枉为天子却不能保全儿子的性命,他除了追赐儿子为“庄恪太子”外,还把火气发到太子身边的宫人身上,从此文宗也抑郁成疾。开成四年十月,文宗没有同意杨妃立弟弟安王溶的提议,而是立了敬宗的第六子陈王成美为太子,还没有来得及行册礼,文宗就一病不起了。

开成五年正月初二,文宗密旨宦官枢密使刘弘逸与宰相李珏等奉太子监国。但是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为贪拥立之功,以太子年幼多病难当重任为由,提出重立皇太子。宰相李珏据理力争,也奈何不了手握神策军的仇士良、鱼弘志,他们假传圣旨,将文宗的五弟颍王瀍立为皇太弟,从十六宅迎入宫中。太子成美仍然以陈王的爵位退居藩王府邸。文宗驾崩之后,颍王柩前即位,这就是唐武宗。武宗即位后,将已过世的生母韦氏追册为皇太后。

武宗身材高大,性情豪爽,他即位这年,已是27岁。多年来他迷信道教,周围经常有一批道士相往来,比起纯粹生长在深宫中的王子来说,他多了一些观察社会的机会。与文宗不喜欢声色歌舞不同,武宗经常骑马游乐,还常常带着他宠爱的那位邯郸舞伎出身的王才人到教坊饮酒作乐,与乐人谐戏,就好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但又和敬宗无节制地游乐不同,武宗并没有沉湎其中,声色自娱过程中他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因此耽误了国家大事。他读书虽然不如文宗,但是他更能知人善任,而且也似乎少了一些书生意气和迂腐,能够面对现实,很多时候他敢于向宰相当面认错,尤其是他信任和重用李德裕,使得他们君臣在会昌年间内忧外患交织的时刻,能够沉着应付,度过难关。

武宗即位之初,在仇士良等人的胁迫下,大开杀戒。文宗的妃子杨氏、陈王成美、安王溶等潜在的政治对手均被赐死。在开成五年(840)八月为文宗举行的安葬典礼上,仇士良又把枢密使刘弘逸等杀死,以解除对其权势所造成的威胁。

宰相李珏、杨嗣复被罢相贬往外地,武宗本来已经下令将二人处死,但在李德裕的强烈请求下,赦免了他们的性命。仇士良等人因有拥立之功,在朝廷上很是跋扈,他们见皇帝十分信任李德裕,便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却被武宗巧妙地化解了。会昌三年,仇士良以老病为由提出退职,武宗也就顺水推舟,解除了仇士良的军权。仇士良在手下宦官送他退居私邸时,曾经对这些人有过一段绝妙的表白。仇士良说:“诸君善事天子,能听老夫一句话吗?”众人唯唯诺诺。他说:“天子不可令闲暇,一有闲暇必定读圣贤之书,见儒学之臣,就会听到大臣的劝谏,天子就会因此而智深虑远,就会减少玩乐、放弃游幸而专心理政,我等所受的恩宠就会变薄而权力就会变轻了。为诸君考虑,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广殖财货,多养鹰马,每日以打球狩猎声色迷惑天子心志,越是极尽侈靡,就越会使天子喜悦,他就越不知道停息。这样一来,天子必定排斥经术,倦怠政事,我等就可以万机在手,恩泽权力还愁不牢固吗?”一席话,使众人心服口服。这也正是仇士良专权跋扈、恩礼不衰的经验之谈。只是,他的办法对武宗似乎不是很灵验。仇士良退职不久,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

武宗在位期间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就是灭佛。武宗灭佛,历史上称为“会昌法难”,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合称“三武之厄”。

武宗这次大规模的灭佛,天下一共拆除寺庙4600余所,拆招提、兰若4万余所,僧尼26万余人还俗成为国家的两税户,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两税户15万人,另外还强制大秦穆护、祆3000余人还俗。武宗灭佛沉重打击了寺院经济,增加了政府的纳税人口,扩大了国家的经济来源。

武宗虽灭佛,自己成仙的愿望却没能实现。武宗由于服用所谓的仙丹妙药,身体受到极大损伤。药物作用之下,他开始变 得容颜消瘦、性情乖张。赵归真告诉他这是在换骨,是正常情况,所以身边的人规劝他少服丹药,他也不听。对于长生的狂热追求使武宗难以自拔了。会昌六年(846)的新年朝会,由于武宗病重也没有举行。这时候,道士们依然编造鬼话欺骗他。他们告诉武宗,生病是因为皇帝的名字“瀍”从“水”,与唐朝崇尚土德不合。土胜水,“瀍”名被土德所克制,所以不利,应该改名为“炎”,炎从“火”,与土德相合,可以消除灾祸。然而,改名并没有给他带来鸿运,且病情日渐加重,旬日之间口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请求觐见,也没有得到允许。

会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改名之后的12天,宫中就传出了武宗驾崩的消息。他的妃子王氏殉节自缢而死。武宗成为太宗、宪宗、穆宗、敬宗之后,又一位因为服食仙丹妙药而死的皇帝。

编辑本段对武宗的评价

武宗之世,重用宰相李德裕平定了河东地区泽潞镇节度使刘稹的叛乱,成为这一时期常常为人称颂的政绩。不过,从宪宗元和时期延续下来的朝廷官员的朋党之争,仍然十分激烈。穆、敬、文、武诸朝,逐步形成了所谓的“牛李党争”。牛党一派以牛僧孺为首,主要成员有李宗闵、杨嗣复、李珏等;李党一派以李德裕为首,主要成员有郑覃等。牛李两党在出身上,前者重进士,后者重门第。在朝廷议政之际,两党成员往往互相攻击,意气用事,是非蜂起。他们之间似乎也没有原则性的政见分歧,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唐朝政治的危机。文宗也曾经叹息:“去河北贼(指河北藩镇)易,去此朋党难。”不过,李德裕主张对藩镇武力讨伐,派兵戍守边境,支持武宗的治国理政,给当时的朝廷带来了一些新内容。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够在武宗面前替牛党的杨嗣复、李珏求情,说明了李德裕的个人政治魅力。所以,李德裕在宣宗时期被罢贬到崖州(今海南琼山)时,有“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的说法。这一场历时达40年之久的党派之争,最终以李德裕的贬死而告终结。然而,这一天的到来,已是宣宗大中年间了。

编辑本段主陵墓园

唐朝君主陵墓展开收起 君主 陵墓 地点

唐献祖 建初陵 河北省隆尧县魏家庄

唐懿祖 启运陵 河北省隆尧县魏家庄

唐太祖 永康陵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

唐世祖 兴宁陵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

唐高祖 献陵[唐] 陕西省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

唐太宗 昭陵 陕西省醴泉县九嵕山

唐高宗 乾陵 陕西省乾县梁山

唐义宗 恭陵 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

唐中宗 定陵[唐] 陕西省富平县龙泉山

唐睿宗 桥陵 陕西省蒲城县

唐让帝 惠陵[唐] 陕西省蒲城县三合村

唐玄宗 泰陵[唐] 陕西省蒲城县金粟山

唐奉天帝 齐陵 陕西省临潼新丰

唐肃宗 建陵[唐] 陕西省醴泉县武将山

唐承天帝 顺陵

唐代宗 元陵 陕西省富平县檀山

唐德宗 崇陵 陕西省泾阳县嵯峨山

唐顺宗 丰陵 陕西省富平县

唐宪宗 景陵[唐] 陕西省蒲城县金炽山

唐穆宗 光陵 陕西省蒲城县

唐敬宗 庄陵 陕西省三原县

唐文宗 章陵 陕西省蒲城县天乳山

唐武宗 端陵 陕西省三原县腾张村

唐宣宗 贞陵 陕西省泾阳仲山
唐武宗李炎15 端陵 唐武宗之后的皇帝

唐懿宗 简陵 陕西省富平县紫金山

唐僖宗 靖陵 陕西省乾县鸡子堆

唐昭宗 和陵 河南省偃师市

唐景宗 温陵 山东省荷泽市

百科名片

唐武宗即李炎。本名瀍,临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于会昌五年下令拆毁佛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在位6年,终年33岁。

中文名: 李炎

别名: 李瀍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814年

逝世日期: 846年

信仰: 道教

主要成就: 平定泽潞镇(今山西长治)

在位时间: 840年-846年

庙号: 武宗

谥号: 至道昭肃孝皇帝

陵墓: 端陵

目录

简介登基图治会昌中兴 会昌法难 武宗灭佛

击败回鹘可汗 唐会昌二年(842年)至三年 唐会昌元年(841年)二月 会昌二年二月 会昌二年五月 会昌三年正月

平定刘稹叛乱唐武宗年表家庭端陵简介《新唐书 武宗本纪》 开成五年正月 会昌元年正月己卯 二年正月 三年正月庚子 七月庚子 四年正月乙酉 五年正月己酉 六年二月癸酉

《旧唐书 武宗本纪》

简介

登基

图治

会昌中兴 会昌法难 武宗灭佛

击败回鹘可汗 唐会昌二年(842年)至三年 唐会昌元年(841年)二月 会昌二年二月 会昌二年五月 会昌三年正月

平定刘稹叛乱

唐武宗年表

家庭

端陵简介

《新唐书 武宗本纪》 开成五年正月

会昌元年正月己卯

二年正月

三年正月庚子

七月庚子

四年正月乙酉

五年正月己酉

六年二月癸酉

《旧唐书 武宗本纪》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唐武宗(814年7月1日~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chán),汉族,生于元和九年六月十一日(814年7月1日),死于会唐武宗

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846年4月22日)。临死前十几天改名李炎。是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在位时间:840年2月20日~846年4月22日。在位6年,享年32岁。曾用年号:会昌;庙号:武宗;安葬地:端陵。

编辑本段登基

唐武宗即李炎

文宗即位以后,一度想立长兄敬宗皇帝的儿子晋王普为嗣,不幸的是晋王普于太和二年(828)六月5岁时夭折,文宗追赐他皇太子的名号。一直到了太和六年十月,他立了自己的儿子鲁王永为太子,第二年八月举行了册礼。文宗的杨妃不满意太子永,一直谋求废掉他,因为朝廷上阻力重重没有成功,但太子永在开成三年(838)十月暴死,使此事划上了句号。太子的死使文宗很是伤感,认为自己枉为天子却不能保全儿子的性命,他除了追赐儿子为“庄恪太子”外,还把火气发到太子身边的宫人身上,从此文宗也抑郁成疾。开成四年十月,文宗没有同意杨妃立弟弟安王溶的提议,而是立了敬宗的第六子陈王成美为太子,还没有来得及行册礼,文宗就一病不起了。

开成五年正月初二,文宗密旨宦官枢密使刘弘逸与宰相李珏等奉太子监国。但是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为贪拥立之功,以太子年幼多病难当重任为由,提出重立皇太子。宰相李珏据理力争,也奈何不了手握神策军的仇士良、鱼弘志,他们假传圣旨,将文宗的五弟颍王瀍立为皇太弟,从十六宅迎入宫中。太子成美仍然以陈王的爵位退居藩王府邸。文宗驾崩之后,颍王柩前即位,这就是唐武宗。武宗即位后,将已过世的生母韦氏追册为皇太后。

编辑本段图治

武宗身材高大,性情豪爽,他即位这年,已是27岁。多年来他笃信道教,周围经常有一批道士相往来,比起纯粹生长在深宫中的王子来说,他多了一些观察社会的机会。与文宗不喜欢声色歌舞不同,武宗经常骑马游乐,还常常带着他宠爱的那位邯郸舞伎出身的王才人到教坊饮酒作乐,与乐人谐戏,就好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但又和敬宗无节制地游乐不同,武宗并没有沉湎其中,声色自娱过程中他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因此耽误了国家大事。他读书虽然不如文宗,但是他更能知人善任,而且也似乎少了一些书生意气和迂腐,能够面对现实,很多时候他敢于向宰相当面认错,尤其是他信任和重用李德裕,李德裕提倡「政归中书」等政策,在李德裕执政下,国家渐渐回复元气,被称为会昌中兴。

武西寺塔

宗即位之初,在仇士良等人的胁迫下,大开杀戒。文宗的妃子杨氏、陈王成美、安王溶等潜在的政治对手均被赐死。在开成五年(840)八月为文宗举行的安葬典礼上,仇士良又把枢密使刘弘逸等杀死,以解除对其权势所造成的威胁。

宰相李珏、杨嗣复被罢相贬往外地,武宗本来已经下令将二人处死,但在李德裕的强烈请求下,赦免了他们的性命。仇士良等人因有拥立之功,在朝廷上很是跋扈,他们见皇帝十分信任李德裕,便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却被武宗巧妙地化解了。会昌三年,仇士良以老病为由提出退职,武宗也就顺水推舟,解除了仇士良的军权。仇士良在手下宦官送他退居私邸时,曾经对这些人有过一段绝妙的表白。仇士良说:“诸君善事天子,能听老夫一句话吗?”众人唯唯诺诺。他说:“天子不可令闲暇,一有闲暇必定读圣贤之书,见儒学之臣,就会听到大臣的劝谏,天子就会因此而智深虑远,就会减少玩乐、放弃游幸而专心理政,我等所受的恩宠就会变薄而权力就会变轻了。为诸君考虑,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广殖财货,多养鹰马,每日以打球狩猎声色迷惑天子心志,越是极尽侈靡,就越会使天子喜悦,他就越不知道停息。这样一来,天子必定排斥经术,倦怠政事,我等就可以万机在手,恩泽权力还愁不牢固吗?”一席话,使众人心服口服。这也正是仇士良专权跋扈、恩礼不衰的经验之谈。只是,他的办法对武宗似乎不是很灵验。仇士良退职不久,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

编辑本段会昌中兴

会昌法难

武宗灭佛,历史上称为“会昌法难”,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合称“三武之厄”。太武帝

唐朝建国,以道教为国教,但是佛道之争一直没有间断。武宗身在藩邸之时就喜好道术,即位后更是崇尚道术,他将太上玄元皇帝老子的降诞日(二月二十五日)定为降圣节,全国休假一天;又在宫中设道场,在大明宫修筑望仙台,拜道士赵归真为师,对他们的长生不老之术和仙丹妙药十分迷信。武宗灭佛

主要是因为道士赵归真等得到信任,宣扬佛道不能并存。武宗也认为佛僧的存在影响了他修炼成仙,当时的道士还散布舆论说:“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便有黑衣天子理国。”他们解释说:“黑衣者,僧人也。”就是说僧侣将取代李唐国统。这样的情况下,武宗灭佛就理所当然了。据说,为了维护道教,天下不准使用独脚车,这是因为独脚车会碾破道中心,会引起道士心不安。为了防止黑气上升,以防止“黑衣天子”出世,武宗还禁止民间豢养黑色的猪、黑狗、黑驴、黑牛等。这些说法未必可信,但是反映了武宗大举灭佛时的心理状态。

从会昌二年(842)十月起,武宗下令凡违反佛教戒律的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其财产。这期间有个僧人自称能够做“剑轮”并能打败敌军,武宗准许他试做,结果不能做成,就把他杀了。此后,武宗陆续下令限制佛寺的僧侣人数,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侣蓄养奴婢的数量,很多寺院被拆毁,大量的僧侣被强迫还俗。会昌四年(844)二月,武宗降旨“不许供养佛牙”,同时规定:代州五台山及泗州普光寺、终南山五台寺、凤翔府法门寺等有佛指骨之处,严禁供养和瞻仰,如有一人送一钱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这些地方受一钱施舍者,背杖二十。到会昌五年(845),又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灭佛。他下令僧侣40岁以下者全部还俗,不久又规定为50岁以下,很快连50岁以上的如果没有祠部的度牒也要还俗,就连天竺和日本来的求法僧人也被强迫还俗。日本圆仁和尚在他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详细记录了这次“法难”的情况。

根据武宗的旨意,这年秋七月裁并天下佛寺。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若是寺院破落不堪,便一律废毁;下州寺院全部拆废。长安和洛阳开始允许保留10寺,每寺僧10人。后来又规定各留两寺,每寺留僧30人。京师左街留慈恩寺和荐福寺,右街留西明寺和庄严寺。天下各地拆废寺院和铜像、钟磬,所得金、银、铜一律交付盐铁使铸钱,铁则交付本州铸为农器,还俗僧侣各自放归本籍充作国家的纳税户。如是外国人,送还本处收管。

武宗这次大规模的灭佛,天下一共拆除寺庙4600余所,拆招提、兰若4万余所,僧尼26万余人还俗成为国家的两税户,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两税户15万人,另外还强制大秦穆护、祆3000余人还俗。武宗灭佛沉重打击了寺院经济,增加了政府的纳税人口,扩大了国家的经济来源。

在“废佛”的过程中,对其它外来的四教:祅教、摩尼教、景教和回教,也都采取了相应的废除手段。凡国中所有的大秦寺(景教),摩尼寺,一并撤毁;斥逐回纥教徒,多半道死;京城女摩尼七十人,无从栖身,统统自尽;景僧,祅僧二千余人,并放还俗。

武宗虽灭佛,自己成仙的愿望却没能实现。他急切地想要得到道士们炼制的仙丹妙药,多次催促。道士赵归真告诉他,有一种仙药只有在吐蕃才能得到,请求前往采制。这实际上是赵归真找机会脱身。武宗没有放他走,答应派其他人去,还问他求仙到底用什么药,要他开具一个细目。赵归真无计可施,就给武宗开出了一个炼制仙药所需的用药清单:

李子衣十斤,桃毛十斤,生鸡膜十斤,龟毛十斤,兔角十斤。

这几乎是一个永远无法备齐的单子,武宗居然下令各地求购。武宗由于服用所谓的仙丹妙药,身体受到极大损伤。药物作用之下,他开始变得容颜消瘦、性情乖张。赵归真告诉他这是在换骨,是正常情况,所以身边的人规劝他少服丹药,他也不听。对于长生的狂热追求使武宗难以自拔了。会昌六年(846)的新年朝会,由于武宗病重也没有举行。这时候,道士们依然编造鬼话欺骗他。他们告诉武宗,生病是因为皇帝的名字“瀍”从“水”,与唐朝崇尚土德不合。土胜水,“瀍”名被土德所克制,所以不利,应该改名为“炎”,炎从“火”,与土德相合,可以消除灾祸。然而,改名并没有给他带来鸿运,且病情日渐加重,旬日之间口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请求觐见,也没有得到允许。会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改名之后的12天,宫中就传出了武宗驾崩的消息。他的妃子王氏殉节自缢而死。武宗成为太宗、宪宗、穆唐宣宗

宗之后,又一位因为服食仙丹妙药而死的皇帝。

武宗灭佛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主要原因是当时佛教的势力非常强大,唐武宗在他的旨意中说,佛教寺院的规模比皇宫还要大,寺院不纳税,对国家财务是一个重大损失。同时僧人过多亦会影响生产活动,造成田荒民饥等后果,影响国家稳定。另一可能是唐武宗本人更加信奉道教,因此打击佛教。

另有传说认为唐武宗继位後怕有人会另立他的叔叔李忱(即後来的唐宣宗)来威胁他的地位,李忱则逃入佛门,因此唐武宗灭佛是为了让李忱无处可藏。但这个说法可能只是传说,因为历史学家对於李忱是否真的做过和尚仍有争议。

编辑本段击败回鹘可汗

唐会昌二年(842年)至三年

唐军击破回鹘乌介可汗军,安定北部边疆的战争。

开成四年(839年),回鹘国宰相安允合、特勒柴革密谋作乱,被彰信可汗觉察后诛杀。另一宰相掘罗勿正率兵在外征战,恐被株连,以马300匹贿赂沙陀酋长朱邪赤心,借沙陀兵共攻彰信可汗。彰信战败自杀,国人立(厂盍)馺特勒为可汗。时草原发生疾疫,遇大雪,羊马多死,回鹘遂衰。

开成五年秋,回鹘别将句录莫贺为彰信复仇,引黠戛斯骑兵10万进攻掘罗勿,大败其众,杀掘罗勿和(厂盍)馺可汗,焚烧可汗牙帐,回鹘诸部四散逃亡。可汗弟咀没斯和宰相赤心、仆固、特勒那颉啜各率其众抵天德军(治大同川,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驻地,请求归附内地,十月十四日。天德军使奏报回鹘兵侵逼西城(唐西受降城,今内蒙河套地区),连绵60里,不见其尾,边民恐惧不安。唐武宗李炎乃诏命振武节度使刘沔屯兵云迦关。唐会昌元年(841年)二月

回鹘内部争战,牙帐附近的13个部落拥立王子乌希特勒为乌介可汗,南保错子山。九月,唐廷诏命河东、振武军队严加防范,并给乌介谷米2万斛,助其度荒。十一月,回鹘乌介可汗带兵劫杀了送唐太和公主南归的达干等人,把公主作为人质,向南穿过戈壁,屯兵天德军境上。乌介可汗又派人上表唐廷,提出暂借振武军(治朔州,今山西朔县)一城居住。十二月,唐武宗命右金吾大将军王会等人前往慰问,赈济米2万斛,委婉拒绝其借城要求。会昌二年二月

回鹘再次奏请赈济粮食,要求寻回被吐谷浑、党项掠夺的人口,并再次请借振武城。武宗诏谕城不能借,其他可以应接处理。为防备回鹘突然入侵,唐命刘沔为河东节度使,金吾上将军李忠顺为振武节度使。三月,回鹘咀没斯诱杀了内部劲敌赤心和仆固。那颉啜收留赤心之众7000帐向东逃去,侵掠唐边。四月二十日,咀没斯率特勒、宰相等2200余人归顺唐廷,被任命为左金吾大将军、怀化郡王。会昌二年五月

那颉啜率其部至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境,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奉密诏讨击回鹘,遣其弟张仲至率兵3万迎战,大破回鹘军,斩首不可胜计,全部收降其7000帐。那颉啜逃遁,后被乌介可汗擒获斩杀。

这时,乌介可汗虽势力衰微,但仍号称有兵10万。牙帐设在河东大同军(治今山西朔县东北马邑)以北的阊门山。八月,乌介可汗率兵南下,突然进入大同川,掠夺杂居在河东的戎狄各族牛马数万头,转战至云州(治云中,今山西大同)城下,云州刺史张献节闭城自守。初九,诏令征发陈州、许州、徐州、汝州、襄阳等地屯兵进屯太原(今太原西南)和振武军、天德军等防地,待来春再出兵驱逐回鹘。九月,唐命刘沔兼任招抚回鹘使,张仲武为东面招抚回鹘使。唐各道兵马集结于太原,刘沔率兵屯防雁门关。会昌三年正月

乌介可汗兵临振武,刘沔遣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马使王逢率沙陀朱邪赤心三部及契苾、拓跋3000骑兵袭击回鹘牙帐,刘沔亲率大军随后跟进。石雄到达振武城后,派人唐宣宗

从城里向城外挖凿10余个地道,于半夜引兵从地道杀出,直攻可汗牙帐。唐军进至其帐下,回鹘兵才发觉,乌介惊慌失措,弃辎重逃走。石雄率兵追击,十一日,在杀胡山(即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子罕山)唐军大胜。回鹘兵被斩首万人,收降2万余人,乌介被枪刺伤后带数百骑向东北方向逃去,归附黑车子族,其溃散部队多向幽州军投降。此后,唐北部边境稍为安定。

编辑本段平定刘稹叛乱

武宗之世,重用宰相李德裕平定了河东地区泽潞镇节度使刘稹的叛乱,成为这一时期常常为人称颂的政绩。刘稹(?-844年),昭义(治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从谏之侄。右骁卫将军刘从素之子,早期为牙内都知兵马使。会昌三年(843年)四月,刘从谏病卒,刘稹用昭义(山西长治)兵马使郭谊的建议,秘不发丧,自领军务。并且上书言宦官仇士良之恶,不敢归朝。朝廷不听。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李德裕用成德、魏博、河中等镇兵力进攻昭义,由刘沔、王茂元一起攻讨刘稹,史称「唐平刘稹泽潞之战」,石雄入潞州,有七千人随行,过乌岭(在翼城县境),破昭义军五寨。刘稹军心渐怠,将士愈觉离心,邢州、洺州、磁州相继倒戈。董可武将刘稹骗至别院,被郭谊、王协杀死,屠其族,出降,泽潞平。传首京师。李德裕主张对藩镇武力讨伐,派兵戍守边境,支持武宗的治国理政,给当时的朝廷带来了一些新内容。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够在武宗面前替牛党的杨嗣复、李珏求情,说明了李德裕的个人政治魅力。所以,李德裕在宣宗时期被罢贬到崖州(今海南琼山)时,有“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的说法。这一场历时达40年之久的党派之争,最终以李德裕的贬死而告终结。然而,这一天的到来,已是宣宗大中年间了。

编辑本段唐武宗年表

公元815年,唐穆宗第五个儿子李炎出生。

公元821年,李炎被封为颍王,与其他兄弟一起住在皇宫之内的十六宅。

公元840年,唐文宗病死,李炎以皇太弟的身份即位。

公元843年,李炎取得对宦官进行打击的胜利。

公元843年,唐军取得回纥反击战的胜利。

公元844年。唐军消灭昭义镇节度使刘稹的叛乱,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势力,巩固了唐王朝的统一。

公元845年,李炎下令灭佛,历史上称之为“会昌灭佛”。

公元846年,李炎逝世。

编辑本段家庭

妃嫔

王贤妃,原为才人,为武宗自缢

杨妃

才人孟氏

后宫某氏,生李峻。



李峻,母不详,封杞王,开成五年始王。

李岘,母不详,封益王,会昌二年始王,与兖、德、昌三王同封;

李岐,母不详,封兖王,

李峄,母不详,封德王;

李嵯,母不详,封昌王,逸其薨年。



昌乐公主。

寿春公主。

长宁公主,薨大中时。

延庆公主。

静乐公主,薨咸通时。

乐温公主。

永清公主,薨咸通时。

编辑本段端陵简介

端陵是唐武宗李炎的陵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8月6日,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端陵位于陕西三原县徐木原西边(今三原县徐木乡桃沟村东北),东距高祖李渊献陵约5公

里,西北距代宗李豫元陵约6公里。端陵积土成陵,墓高15米,底部周长360米,陵呈覆斗型,陵台底东西58、南北60、高15米。所在地海拔540米,崖下平川高程约400米。陵园东西540、南北593米。陵园四个角阙址虽均已平掉,但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角阙址遗迹尚可看出,下宫离陵2公里。

现存四门石狮二对,形制同庄陵。石狮在神门外10米。石狮身高170、身宽100厘米。神道石刻现有华表1、翼马和石马各2、石人4,鸵鸟一对(其中1个迁展于陕西省博物馆),东西列间距66米。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65米。华表高677厘米(石座埋入土中,未计算在内),柱身八个棱面均线刻蔓草花纹,但以南面保存较好。形制同建陵。翼马位于华表北9.8米,形制同庄陵。翼马身长285、身宽280厘米。鸵鸟位于翼马北约10米。形制同景陵。鸵鸟身高和长均177厘米。鸟首回顾,身躯肥大,尾部退化,腿短如鸭。现迁至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列翼马附近有石马2,均残。从残存部分看,仗马置鞍鞯、披障泥无马镫、饰鞅,尾下垂。东列现有3个石人、南数第一个在翼马北80米、第二个在第一个北13.15米,第三个在第二个北14米;西列现存1个石人,在翼马北98米。石人身高289厘米。形制同庄陵,唯东列石人的左侧不佩剑,腰带下无前后花结长帛。据当地群众见告,北神门外原有二门狮,其北有石马和牵马者。

《新唐书·后妃列传》载:“武宗贤妃王氏,……审帝已崩,即自经幄下,当嫔媛常妒才人专上者,返皆义才人,为之感动,宣帝即位,嘉其节,赠贤妃,葬端陵之柏城。”但目前在端陵附近地面之上尚未发现其陪葬墓。

编辑本段《新唐书 武宗本纪》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讳炎,穆宗第五子也。母曰宣懿皇太后韦氏。始封颍王,累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开成五年正月

文宗疾大渐,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矫诏废皇太子成美复为陈王,立颍王为皇太弟。辛巳,即皇帝位干柩前。辛卯,杀陈王成美及安王溶、贤妃杨氏。甲午,始听政。追尊母为皇太后。二月乙卯,大赦。庚申,有彗星出于室、壁。四月甲子,大风拔木。五月乙卯,杨嗣复罢。诸道盐铁转运使、刑部尚书崔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壬寅,大风拔木。六月丙寅,以旱避正殿,理囚,河北、河南、淮南、浙东、福建蝗疫州除其徭。七月戊寅,大风拔木。八月甲寅,雨,壬戌,葬元圣昭献孝皇帝于章陵。内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以兵杀仇士良,不克,伏诛。庚午,李珏罢。九月丁丑,淮南节度副大使李德裕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月癸卯,回鹘寇天德军。十一月戊寅,有彗星出于东方。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卒,其子重霸自称留后。十二月,封子峻为杞王。会昌元年正月己卯

朝献于太清宫。庚辰,朝享于太庙。辛巳,有事于南郊。大赦,改元。三月,御史大夫陈夷行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月,有彗星出于羽林。壬辰,汉水溢。九月癸巳,幽州卢龙军将陈行泰杀其节度使史元忠,自称知留务。闰月,幽州卢龙军将张绛杀行泰,自称主军务。十月,幽州卢龙军逐绛,雄武军使张仲武入于幽州。十一月壬寅,有彗星出于营室。辛亥,避正殿,减膳,理囚,罢兴作。癸亥,崔郓罢。二年正月

宋、毫二州地震。己亥,李德裕为司空。回鹘寇横水栅,略天德、振武军。二月丁丑,淮南节度副大使李绅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月,回鹘寇云、朔。四月丁亥,群臣上尊号曰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大赦,赐文武官阶、勋、爵。五月丙申,回鹘没斯降。六月,陈夷行罢。河东节度使刘沔及回鹘战于云州,败绩。七月,幸左神策军阅武。尚书右丞兼御史中丞李让夷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岚州民田满川反,伏诛。回鹘可汗寇大同川。九月,刘沔为回鹘南回招抚使,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张仲武为东面招抚使,右金吾卫大将军李思忠为河西党项都将西南面招讨使。十月丁卯,封子岘为益王,岐衮王。十一月,猎于白鹿原。十二月,封子峄为德王,嵯昌王。癸未,京师地震。三年正月庚子

天德军行营副使石雄及回鹘战于杀胡山,败之。二月庚申朔,日有食之。辛未,崔珙罢。是春,大雨雪。四月乙丑,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卒,其子稹自称留后。五月甲午,震,东都广运楼灾。辛丑,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为北面招讨泽潞使,魏博节度使何弘敬为东面招讨泽潞使,及河中节度使陈夷行、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刘沔以讨刘稹。戊申,翰林学士承旨、中书舍人崔铉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宁军节度使李彦佐为晋绛行营诸军节度招讨使。六月,西内神龙寺火。辛酉,李德裕为司徒。是夏,作望仙观于禁中。七月庚子

免河东今岁秋税。九月辛卯,忠武军节度使王宰兼河阳行营攻讨使。丁未,以雨霖,理囚,免京兆府秋税。十月己巳,晋绛行营节度使石雄及刘稹战于乌岭,败之。壬午,日中月食太白。是月,党项羌寇盐州。十一月,寇邠、宁。衮王岐为灵夏六道元帅、安抚党项大使,御史中丞李回副之。安南军乱,逐其经略使武浑。十二月丁巳,王宰克天井关。四年正月乙酉

河东将杨弁逐节度使李石。二月甲寅朔,日有食之。辛酉,杨弁仗诛。三月,石雄兼冀氏行营攻讨使,晋州刺史李丕副之。六月己未,中书、门下、御史台虑囚。闰七月壬戌,李绅罢。淮南节度副大使杜悰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丙子,昭义军将裴问及邢州刺中崔嘏以城降。是月,洺州刺史王钊、磁州刺史安玉以城降。八月乙未,昭义军将郭谊杀刘稹以降。戊戌,给复泽、潞、邢、洛、磁五州一岁,免太原、河阳及怀、陕、晋、降四州秋税。戊申,李德裕为太尉。十月,猎于鄠县。十二月,猎于云阳。五年正月己酉

群臣上尊号曰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是日,朝献于太清宫。庚戌,朝享于太庙。辛亥,有事于南郊。大赦,赐文武官阶、勋、爵,文宣公、二王、三恪予一子出身。作仙台于南郊。庚申,皇太后崩。三月,旱。五月壬子,葬恭僖皇太后于光陵。壬戌,杜悰、崔铉罢。乙丑,户部侍郎李回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六月甲申,作望仙楼于神策军。七月丙午朔,日有食之。是月,山南东道节度使郑肃校检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八月壬午,大毁佛寺,复僧尼为民。十月,作昭武庙于虎牢关。六年二月癸酉

以旱降死罪以下,免今岁夏税。庚辰,夏绥银节度使米暨为东北道招讨党项使。三月壬戌,不豫。左福策军护军中尉马元贽立光王怡为皇太叔,权句当军国政事。甲子,皇帝崩于大明宫,年三十三。

编辑本段《旧唐书 武宗本纪》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讳炎,穆宗第五子,母曰宣懿皇后韦氏。元和九年六月十二日生于东宫。长庆元年三月,封颍王,本名瀍。开成中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依百官例,逐月给俸料。初,文宗追悔庄恪太子殂不由道,乃以敬宗子陈王成美为皇太子,开成四年冬十月宣制,未遑册礼。五年正月二日,文宗暴疾,宰相李珏、知枢密刘弘逸奉密旨,以皇太子监国。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矫诏迎颍王于十六宅,曰:“朕自婴疾疹,有加无瘳,惧不能躬总万机,日厘庶政。稽于谟训,谋及大臣,用建亲贤,以贰神器。亲弟颍王瀍昔在籓邸,与朕常同师训,动成仪矩,性禀宽仁。俾奉昌图,必谐人欲。可立为皇太弟,应军国政事,便令权勾当。百辟卿士,中外庶臣,宜竭乃心,辅成予志。陈王成美先立为皇太子,以其年尚冲幼,未渐师资,比日重难,不遑册命,回践朱邸,式协至公,可复封陈王。”是夜,士良统兵士于十六宅迎太弟赴少阳院,百官谒见于东宫思贤殿。三日,仇士良收捕仙韶院副使尉迟璋杀之,屠其家。四日,文宗崩,宣遗诏:皇太弟宜于柩前即皇帝位,宰相杨嗣复摄冢宰。十四日,受册于正殿,时年二十七。陈王成美、安王溶殂于邸第。初,杨贤妃有宠于文宗,而庄恪太子母王妃失宠怨望,为杨妃所谮,王妃死,太子废。及开成未年,帝多疾无嗣,贤妃请以安王溶嗣,帝谋于宰臣李珏,珏非之,乃立陈王。至是,仇士良立武宗,欲归功于己,乃发安王旧事,故二王与贤妃皆死。 ? 二月,制穆宗妃韦氏追谥宣懿皇太后,帝之母也。上御正殿,降德音,以开府、右军中尉仇士良封楚国公,左军中尉鱼弘志为韩国公,太常卿崔郸、户部尚书判度支崔珙并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敕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生日宜为降圣节,休假一日。

五月,中书奏:六月十二日,皇帝载诞之辰,请以其日为庆阳节。祔宣懿太后于太庙。初,武宗欲启穆宗陵祔葬,中书门下奏曰:“园陵已安,神道贵静。光陵二十余载,福陵则近又修崇。窃惟孝思,足彰严奉。今若再因合祔,须启二陵,或虑圣灵不安,未合先旨。又以阴阳避忌,亦有所疑。不移福陵,实协典礼。”乃止。就旧坟增筑,名曰福陵。又奏:“准今年二月八日赦文,应京诸司勒留官,令本处克留手力杂给与摄官者。臣等检详,诸道正官料钱绝少,杂给手力即多,今正官勒留,亦管公事,料钱少于杂给,刻下事未得中。臣等商量,其正官料钱杂给等钱,望每贯留二百文与摄官,余并如旧。”

八月十七日,葬文宗皇帝于章陵。知枢密刘弘逸、薛季稜率禁军护灵驾至陵所,二人素为文宗奖过,仇士良恶之,心不自安,因是掌兵,欲倒戈诛士良、弘志。卤簿使兵部尚书王起、山陵使崔稜觉其谋,先谕卤簿诸军。是日弘逸、季稜伏诛。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杨嗣复检校吏部尚书、潭州刺史,充湖南都团练观察使;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珏检校兵部尚书、桂州刺史,充桂管防御观察等使;御史中裴夷真为杭州刺史:皆坐弘逸、季稜党也。易定军乱,逐节度使陈君赏。君赏鸠合豪杰数百人,复入城,尽诛谋乱兵士,军城复安。

九月,以淮南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李德裕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兼门下侍郎;以宣武军节度使、检校吏部尚书、汴州刺史李绅代德裕镇淮南。帝在籓时,颇好道术修摄之事,是秋。召道士越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场。帝幸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箓。右拾遗王哲上疏,言王业之初,不宜崇信过当,疏奏不省。

? 二月壬寅,以淮南节度使、检校吏部尚书李绅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中书奏:“南宫六曹皆有职分,各责官业,即事不因循。近者户部度支多是诸军奏请,本司郎吏束手闲居。今后请祗令本行分判,委中书门下简择公干才器相当者转授。”从之。车驾幸昆明池。赐仇士良纪功碑,诏右仆射李程为其文。

三月,贬湖南观察使杨嗣复潮州司马,桂管观察使李珏端州司马,杭州刺史裴夷直驩州司户。宰臣李德裕进位司空。三月壬申,宰相李德裕、陈夷行、崔珙、李绅等奏:“宪宗皇帝有恢复中兴之功,请为百代不迁之庙。”帝曰:“所论至当。”续议之,事竟不行。赠故中书令、晋国公裴度太师。山南东道蝗害稼。造灵符应圣院于龙首池。四月辛丑,敕:“《宪宗实录》旧本未备,宜令史官重修进内。其旧本不得注破,候撰成同进。”时李德裕先请不迁宪宗庙,为议者沮之,复恐或书其父不善之事,故复请改撰实录,朝野非之。

五月辛未,中书门下奏:“据《六典》,隋置谏议大夫七人,从四品上。大历二年,升门下侍郎为正三品,两省遂阙四品。建官之道,有所未周。诗云‘衮职有阙,仲山甫补之’。周、汉大臣,愿入禁闼,补过拾遗。张衡为侍郎,常居帷幄,从容讽谏。此皆大臣之任,故其秩峻,其任重,则敬其言而行其道。况蹇谔之地,宜老成之人,秩未优崇,则难用耆德。其谏议大夫望依隋氏旧制,升为从四品,分为左右,以备两省四品之阙。向后与丞出入迭用,以重其选。又御史中丞为大夫之贰,缘大夫秩崇,官不常置,中丞为宪台之长。今寺监、少卿、少监、司业、少尹并为寺署之贰,皆为四品。中丞官名至重,见秩未崇,望升为从四品。”从之。

六月,有秃鹙鸟集于禁苑。庚子夜五更,小流星五十余旁午流散。制以魏博兵马留后何重霸检校工部尚书、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充天雄军节度使,仍赐名重顺。中书奏请依姚璹故事,宰相每月修时政记送史馆,从之。以衡山道士刘玄靖为银青光禄大夫,充崇玄馆学士,赐号广成先生,令与道士赵归真于禁中修法箓。左补阙刘彦谟上疏切谏,贬彦谟为河南府户曹。敕:“自前中外上封论事,有所纠举,则请留中。今后并云‘请付御史台’,不得云‘留中不下’。如事关军国,理须宥密,不在此限。如台司勘当后,若得事实,必奖奉公。苟涉加诬,必当反问。告示中外,明知此意。”七月己巳,北方有流星,经天良久。关东大蝗伤稼。襄、郢、江左大水。彗复出室壁之间。

八月,回鹘乌介可汗遣使告难,言本国为黠戛斯所攻,故可汗死,今部人推为可汗。缘本国破散,今奉太和公主南投大国。时乌介至塞上,大首领嗢没斯与赤心宰相相攻,杀赤心,率其部下数千帐近西城。天德防御使田牟以闻。乌介又令其相颉干迦斯上表,借天德城以安公主,仍乞粮储牛羊供给。诏金吾大将军王会、宗正少卿李师偃往其牙宣慰,令放公主入朝,赈粟二万石。

九月,幽州军乱,逐其帅史元忠,推牙将陈行泰为留后。三军上章请符节,朝旨未许。十月,幽州雄武军使张绛遣军吏吴仲舒入朝,言行泰惨虐,不可处将帅之任,请以镇军加讨,许之。十月,诛行泰,遂以绛知兵马使。车驾校猎咸阳。

十一月丁酉朔。壬寅夜,大星东北流,其光烛地,有声如雷,山崩石陨。其彗起于室,凡五十六日而灭。太和公主遣使入朝,言乌介自称可汗,乞行策命,缘初至漠南,乞降使宣慰,从之。十二月,中书门下奏修实录体例:“旧录有载禁中之言。伏以君上与宰臣、公卿言事,皆须众所闻见,方可书于史册。且禁中之语,在外何知,或得之传闻,多涉于浮妄,便形史笔,实累鸿猷。今后实录中如有此色,并请刊削。又宰臣与公卿论事,行与不行,须有明据。或奏请允惬,必见褒称;或所论乖僻,因有惩责。在籓镇上表,必有批答,居要官启事者,自有著明,并须昭然在人耳目。或取扌舍存于堂案,或与夺形于诏敕,前代史书所载奏义,罔不由此。近见实录多载密疏,言不彰于朝听,事不显于当时,得自其家,未足为信。今后实录所载章奏,并须朝廷共知者,方得纪述,密疏并请不载。如此则理必可法,人皆向公,爱憎之志不行,褒贬之言必信。”从之。李德裕奏改修《宪宗实录》所载吉甫不善之述,郑亚希旨削之。德裕更此条奏,以掩其迹。搢绅谤议,武宗颇知之。

? 二年春正月丙申朔,以抚王纮为开府仪同三司、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充幽州卢龙节度大使。以雄武军使张绛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幽州左司马,知两使留后,仍赐名仲武。中书奏百官议九宫坛本大祠,请降为中祠。宰相崔珙、陈夷行奏定左右仆射上事仪注。

? 二月丙寅,中书奏:“准元和七年敕,河东、凤翔、鄜坊、邠宁等道州县官,令户部加给课料钱岁六万二千五百贯。吏部出得平留官数百员,时以为当。自后户部支给零碎不时,观察使乃别将破用,徒有加给,不及官人,所以选人惮远,不乐注受。伏望令部都与实物,及时支遣。诸道委观察判官知给受,专判此案,随月支给,年终计帐申户部。又赴选官人多京债,到任填还,致其贪求,罔不由此。今年三铨,于前件州府得官者,许连状相保,户部各借两月加给料钱,至支时折下。所冀初官到任,不带息债,衣食稍足,可责清廉。”从之。太子太师致仕萧俯卒。牂柯、南诏蛮遣使入朝。

三月,遣使册回纥乌介可汗。以振武麟胜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单于大都护、兼御史大夫、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刘沔可检校右仆射,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充河东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代苻澈。时回纥在天德,命沔以太原之师讨之。四月乙丑朔,光禄大夫、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李德裕,银青光禄大夫、守右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崔珙,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太子太保牛僧孺等上章,请加尊号曰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戊寅,御宣政殿受册。是月九日雨,至十四日转甚,乃改用二十三日。时有纤人告中尉仇士良,言宰相作赦书,欲减削禁军衣粮马草料。士良怒曰:“必若有此,军人须至楼前作闹。”宰相李德裕等知之,请开延英诉其事。帝曰:“奸人之词也。”召两军中尉谕之曰:“赦书出自朕意,不由宰相,况未施行,公等安得此言?”士良惶恐谢之。是日晴霁。中书奏:“元日御含元殿,百官就列,唯宰相及两省官皆未开扇前立于栏槛之内,及扇开,便侍立于御前。三朝大庆,万邦称贺,唯宰相侍臣同介胄武夫,竟不拜至尊而退,酌于礼意,事未得中。臣等请御殿日昧爽,宰相、两省官斗班于香案前,俟扇开,通事赞两省官再拜,拜讫,升殿侍立。”从之。天德奏,回纥族帐侵扰部内。敕:“劝课种桑,比有敕命,如能增数,每岁申闻。比知并无遵行,恣加翦伐,列于鄽市,卖作薪蒸。自今州县甩由,切宜禁断。”五月,敕庆阳节百官率醵外,别赐钱三百贯,以备素食合宴,仍令京兆府供帐,不用追集坊市乐人。天德军使田牟奏:回纥大将嗢没斯与多览将军将吏二千六百人请降,遣中人赍诏慰劳之。宰相李德裕兼守司徒。太子太师致仕郑覃卒。

六月甲子朔,火星犯木。丙寅,太白犯东井。回纥降将嗢没斯将吏二千六百余人至京师。制以嗢没斯检校工部尚书,充归义军使,封怀化郡王,仍赐姓名曰李思忠;以回纥宰相受耶勿为归义军副使、检校右散骑常侍,赐姓名曰李弘顺。七月,岚州人田满川据郡叛,刘沔诛之。

八月,回纥乌介可汗过天德,至杷头烽北,俘掠云、朔北川,诏刘沔出师守雁门诸关。回纥首领屈武降幽州,授左武卫将军同正。诏以回纥犯边,渐浸内地,或攻或守,于理何安?令少师牛僧孺、陈夷行与公卿集议可否以闻。僧孺曰:“今百僚议状,以固守关防,伺其可击则用兵。”宰相李德裕议:“以回匕所恃者嗢没、赤心耳,今已离叛,其强弱之势可见。戎人犷悍,不顾成败,以失二将,乘忿入侵,出师急击,破之必矣。守险示弱,虏无由退。击之为便。”天子以为然。乃征发许、蔡、汴、滑等六镇之师,以太原节度使刘沔为回纥南面招讨使;以张仲武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封兰陵郡王,充回纥东面招讨使;以李思忠为河西党项都将,回纥西南面招讨使:皆会军于太原。制以皇子岘为益王,岐为兖王,皇长女为昌乐公主,第二女为寿春公主,第三女永宁公主。上御麟德殿,见室韦首领督热论等十五人。太原奏回纥移帐近南四十里,索叛将嗢没斯,日昨至横水俘虏,兼公主上表言食尽,乞赐牛羊事。赐乌介诏曰:

朕自临寰区,为人父母,唯好生为德,不愿黩武为名。故自彼国不幸为黠戛斯所破,来投边境,已历岁年,抚纳之间,无此不到。初则念其饥歉,给以粮储;旋则知其破伤,尽还马价。前后遣使劳问,交驰道途。小小侵扰,亦尽不计。今可汗尚此近塞,未议还蕃。朝廷大臣,四方节镇,皆怀疑忿,尽请兴师,虽朕切务含弘,亦所未谕。一昨数使回来。皆言可汗只待马价,及令付之次,又闻所止屡迁,或侵掠云、朔等州,或劫夺羌、浑诸部,未知此意,终欲如何?若以未交马价,须近塞垣,行止之间,亦宜先告边将。岂有倏来忽往,迁徙不常。虽云随逐水草,动皆逼近城栅。遥揣深意,似恃姻好之情;每睹踪由,实为弛突之计。况到横水栅下,杀戮至多。蕃、浑牛羊,岂吝驰掠;黎庶何罪,皆被伤夷。所以中朝大臣皆云:“回纥近塞,已是违盟;更戮边人,实背大义。”咸愿因此翦逐,以雪殂谢之冤。然朕志在怀柔,情深屈己,宁可汗之负德,终未忍于幸灾。石戒直久在京城,备知人实愤惋,发于诚恳。固请自行。嘉其深见事机,不能违阻。可汗审自问遂,速择良图,无至不悛,以贻后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8156.html

更多阅读

武则天的乾陵坏了大唐国运之谜 乾陵无头石像之谜

接上篇《李太宗李世民的“天下第一陵”秘闻》。这里继续扯扯大唐帝王陵的风水问题,特别是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的风水对大唐国运的影响之谜。上篇中说到,民间认为乾陵的陵址是由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择定的,但民间关于乾陵的选址

声明:《唐武宗李炎15 端陵 唐武宗之后的皇帝》为网友独家说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