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无锡新传媒作者:丁晴 陈大春选稿:实习生王铭泽
祠堂·建筑
物换星移,惠山祠堂而今大多改作了居民住房,但只要仔细踏寻那些遗存在民居中的高大的门楼、翘立的飞檐、高耸的马头墙和精致的雕花木刻时,依然能够觅得当年 的祠堂印迹。
有一类是民居式祠堂,以传统民居为基本结构,有天井式简单庭院,规模大点的有几进,如薛福辰祠、唐荆川祠、倪云林祠等。位于上河塘的薛福辰祠还有备弄,据称这是祠堂的消防通道,也是平时正门之外的行走道通。

比较上规模的一类为传统园林式祠堂。这类祠堂一般设有三进三开间,正厅两侧有侧厢,带后花园或侧花园。祠堂花园内设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树名木,如王恩绶祠、留耕草堂等。这种园林祠堂,吸取了江南园林建筑的精华,极具观赏价值,也是惠山祠堂的经典建筑。像上河塘20号里的留耕草堂,就是锡城大族杨延俊祠堂的后花园。而今祠 堂已毁,留耕草堂却依然保存了旧时的完好格局。与江南众多私家园林相似,留耕草堂也布置了池塘、假山、古木、曲桥、回廊,一副尽敛远山近水的紧凑格局。
风格最为迥异的一类祠堂建筑,莫过于以杨藕舫祠为代表的西洋建筑。除中部依然保留了中式围廊格局外,西式的拱形门厅、粗大的砖石柱脚以及简洁规整的砖饰等,都使它成为惠山祠堂群中极为标新立异的一座。杨藕舫祠的西洋风格与其所倡导的洋务,应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雄厚的资本实力、洋务运动引入的西洋文化,以及民族工业所倡导的开拓精神,表现在这座西洋式的祠堂建筑上,实在是最恰切不过的,与其当过知县的父亲杨延俊的“留耕草堂”相比,完全可以看出时代在世情上的变迁。
无疑,惠山祠堂的建筑风格是各式各样、别具风格的。在很多情形下,它蕴含了江南建筑传统与潮流融汇中的独特韵味。难怪,随着无锡惠山古祠堂群在全国声名鹊起,中国民俗建筑研究会已确定明年要在无锡召开中国民俗建筑和国际传统建筑讨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