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环境与自觉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其地位仅次于至圣孔子。孟子的成才,离不开他的母亲,孟母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孟母三迁——环境与自觉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子小时候家里面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计,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孟子家住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庄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县城西北的庙户营,这里是个大镇甸,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两个集场,喧闹异常。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孟母觉得不对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城南的因利渠畔,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关于孟母三迁的意义,章太炎在《国学讲演录》中也有论述。章太炎认为,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差异,源自三个方面:

一、孟、荀的治学不同。孟子主诗书,而诗书是精英教育;荀子主礼乐,而礼乐是全民教育。

二、孟、荀的生活环境不同。孟子是邹人,邹鲁多儒者,都是礼让君子,所以孟子所见,无非善人;荀子是赵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大多凶暴,所以荀子所见,无非恶人。

三、孟、荀的家教不同。孟子的母亲注重胎教,也注重孟子的学习环境,孟子自小生活在和谐的环境中,所以觉得人性本善;荀子的幼年教育可能不如孟子,见到了很多阴暗面,所以觉得人性本恶。

由此可知,幼年的学习环境对人一生的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今天下,“孟母三迁”的故事屡见不鲜。最为普遍的就是父母为了择校而挑选学区房。

学区房是一个特别的名词,他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上一个好学校,也为了方便管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不惜花费重金购置一切属于教育质量好的小学学区的房产。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一个好学校确实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选择一个好学校,也是为孩子的将来负责。如果力所能及,家庭有能力购置学区房,又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能力不及,那就另当别论了。

还有一些父母,为了方便照顾子女,不仅在学校边上购房,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细碎的地方都将孩子伺候得妥妥当当,这就不太合适了。孩子是需要照顾,但也要让他们成长,孩子一天天长大,应该渐渐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近年来,不断有新闻报道,一些大学生,因为生活不能自理,以至于父母跟过来“陪读”,在大学城外租了一套房子,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父母不可能陪伴子女一生,总要让孩子长大,让他展翅高飞。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令人心酸的故事。请看这则新闻——《新时代“孟母三迁” 母亲为戒儿子网瘾5年搬11次家》,以下是内容摘要:

儿子曾是三好学生……自从初中二年级下半学期开始,奇奇(化名)无意中接触了网络游戏,他便沉溺其中,时常偷偷上网打游戏,学习成绩大幅下降,中考只考了410分,无奈只好上了一所民办高中。赵女士家条件十分困难,2002年奇奇的父亲因患白血病去世,她靠打计时工维持生计……面对儿子上网结交的各种朋友,赵女士苦口婆心地和他不止一次地去交谈,但奇奇的屡屡承诺最后都变成了“空头支票”。没有办法,赵女士只能效仿“孟母三迁”,5年来搬了11次家。最多一年,她搬了四次家。可每搬一处新家,奇奇熟悉了周围环境,在网吧内结交了一些新的朋友后,就又开始逃课、包宿打游戏,无奈的赵女士随之又开始找房子,谋划着搬家。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在同情赵女士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赵女士的作法可取吗?唐代的禅师怀让曾经向他的弟子道一提问:“牛拉车不动,是打车还是打牛?”当然是“打牛”,但遇到具体问题时,很多人却只会“打车”。想要在现代城市中找一个远离网吧的小区,恐怕是很难办到了。既如此,搬来搬去,都是徒劳无功的。小孩去网吧打网游、找网友,原因之一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交流的对象,觉得空虚无聊;也有些小孩,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满足感,所以在网络中去体验。对待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多花时间陪他们,或者为他们安排与同学一起活动的机会,如打球等;还应该培养他们的爱好,比如下棋、音乐等。或者干脆为他配置一台电脑,和他商量好,一天用多少时间用电脑打游戏,用多少时间用电脑学习,换被动为主动,也能拉近与子女的关系。

现在,一些有想法的家长试图自己教育子女。世界历史上,由父母将子女教育成天才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德国的卡尔·威特将自己的儿子小卡尔·威特教育成了天才,美国母亲南希将儿子爱迪生教育成大发明家。南希对爱迪生的教育培养,有不少独到之处:爱迪生的老师采用灌输法教学,爱迪生极为反感。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倒数第一,被迫退学回家。爱迪生的母亲深知自己儿子的个性;也不逼着孩子勉强上学,便挑起了“家庭教师”的重担。母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给他讲历史、文学,同他讨论物理、化学,使爱迪生不再厌倦读书。爱迪生爱动脑,爱做小实验,为便于孩子“研究”,爱迪生的母亲在自家地窖里开辟了一个小正确地,让爱迪生一边学习一边实验。正是由于父母支持、鼓励爱迪生的创造精神,才使他从此走上发明创造之路、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大王”。

但是卡尔·威特只有一个,爱迪生也只有一个,大部分的孩子还是应该在学校接受知识教育。学校在知识教育上比家庭更具优势,除非你的孩子太过特立独行,否则就该把知识教育的主权交给学校,交给老师。

在中国的古代,流传着“易子而教”的说法,就是说,父母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文化知识,而是另择良师教育子女。这样做有两个用意:一、父母对子女有很多主观判断,又难免夹杂感情因素,弄不好会有伤感情;二、父母重身教,教师重言传;父母教育子女要尊师重道,教师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父母和教师分工不同,却殊途同归。古代伟大的母亲教育子女的故事,如周初“三太”,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都不是教子女文化知识,而是教子女学习的态度、做人的标准。所以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家教的主要任务是德育,并配合学校教育,督促孩子学习。(新时代也需要易子而教。有教育家曾说:如果父母都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来教,那么孩子就有福气了!)

《教子要言》中说:不管孩子是不是天才,到了上学年龄,就应该送他到学校里去接受教育。教学的责任,尽可以完全交付给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作为父母,只需要随时考察孩子是不是认真学习,学业有无长进即可。而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要点有: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为人谨慎、讲究诚信、有爱心、交善友等等。为人父母者,如果能将自己平生的优秀品质,全都传给子女,那就是家族兴旺的根本。

这就是说,孩子在上学阶段,家庭教育的主体仍然是道德教育,而知识教育的任务应该交给老师。父母需要做的是,为孩子找个好学校、好老师,并且时时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

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可以举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8861.html

更多阅读

后母的三巴掌 后母的三巴掌 阅读答案

从六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偷的。”我还觉得挺

《醉花阴》与《声声慢》比较阅读 爱格声声慢全文阅读

《醉花阴》与《声声慢》比较阅读对古典诗歌的品鉴是当代这些“90后”高中生们颇感动头疼的一件事,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洋快餐、超女快男、NBA、各种最新的游戏和街舞嘻哈,几千年前的诗人们低吟浅唱顾影自怜几乎没有办法打动他们的内心

潘阆《酒泉子》译文与赏析 酒泉子潘阆阅读答案

酒泉子 潘阆原词: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译文:常常想起以前观潮的时候,全城的人都抢着去看江上的景色。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

声明:《孟母三迁——环境与自觉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为网友千与千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