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臧荼 臧荼怎么读

必须澄清的两件事

1、“功臣”和“异姓王”之别

在汉文化中,出卖朋友是一种不义,是失人之举。秦汉时称为“卖交”。“交”者,“友”也。“卖交”就是“卖友”。
刘邦是仁者,长者,更是一个重义之人。李克应对魏文候如何察人的那席话:“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实际上也告诉了我们,看一个人要看他对别人怎么样。
综观刘邦之行事为人,他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仁义”两字在打天下。从他义释滕公、厚葬项羽、大赐项氏、善待民众、优待士卒、抚恤烈属等,无一不是仁义之举。他因此才有崇高的威望,故受诸侯群臣拥戴而立为帝。他行仁义是兼善天下,他怎么会独独虐待功臣、甚至杀功臣呢?稍有分析力的人,会发觉于情于理都讲不通!
一个君王如何对待有功之臣,不仅是道德水准,更是政治品质。君王“杀功臣”是不义,比“卖友”还恶劣,是遭千古唾弃的恶名。“杀功臣”这个恶名不幸落到了汉家高祖的头上。
刘邦杀过功臣吗?没有!从来没有!说刘邦杀功实为两千多年来的大冤案。
刘邦善待功臣,甚至善待“功卒”,所以他能在遗诏中豪迈地说,“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但两千多年来为什么都说刘邦杀功臣呢?这正如两千多年来都众口一辞地说刘邦是“无赖”、“流氓”一样,是误读,是误解。造成这种全民族误解的原因,是小说家、说书人和个别教授的误导,他们难辞其咎。
曹操究竟是“奸雄”还是“英雄”?“奸雄”之说由小说家和说书人说了几百年,将他还原成“英雄”是半世纪前的事。“奸雄”或“英雄”不是原则性的是非问题,而“流氓无赖”和“杀功臣”就是本质性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了。要谈“杀功臣”,首先必须弄清哪些是功臣。
刘邦的功臣是指他封的那143个“侯”,太史公专门为这些功臣列了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讲明他们的出处和功劳。这143个候他是一个也没杀的。
后人说的“杀功臣”其实是指他当皇帝后确认的八位异姓王。太史公从没有把他们当作“功臣”,而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之前列了个《汉兴以来诸候王年表第五》。
如果太史公视异姓王为“臣”,就不会列第五表了。
这些异姓王有的是在楚汉战争以前、戏下分封时就存在了,如衡山王吴芮,九江王英布,燕王臧荼。有的是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一手扶立起来的,如韩王韩信都,赵王张耳,齐王韩信,梁王彭越,闽越王驺无诸。在刘邦当皇帝前,这八人都是与他平起平坐的“王”,刘邦仅仅是汉王。
刘邦当皇帝后,建立了“联邦制”的新国家,他与这八人的关系,应该看作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正如“白宫”和各“洲”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斗争,是搞分裂和维护统一之争,其中就有两人想掀翻汉廷,自立为帝。
这八个王中,只有韩信曾是汉家人马,为刘邦立过大功。但他在汉皇朝成立之前一年就自立门户称齐王了。严格说来,说刘邦“杀功臣”在逻辑上是不通的,因为这些人除了韩信曾经当过他两年又十个月的“臣”外,没有一个是他的“臣”,都只是“盟友”关系。
“杀功臣”太离谱,说刘邦“剪灭异姓王”或许靠点谱。刘邦真的容不得异姓王、要赶尽杀绝才收手吗?非也!本来刘邦立异姓王就是与他们“分权、分治、分享”,汉初62郡,汉皇朝只有15个郡,且都在西部。
刘邦当皇帝的当月加封了驺无诸为“闽越王”,当年九月份又封卢绾为燕王,实有九个异姓王。他还准备请田横回来当“侯王”,其后确认赵佗为“南越王”,他死前三个月还封名“织”者为“南海王”,到惠帝时还加封驺摇为“东海王”。因此“剪灭异姓王”并不是汉家的政策。
这九个异姓王除赵王张敖是因赵相贯高刺杀刘邦被废为侯以外,其中五位都是或因反控制而造反,有的甚至联合匈奴人打到华夏地区来了,刘邦才兴兵讨伐。刘邦是平叛乱!
因此,对这九个异姓王的来龙去脉和最后的归宿都得逐个解析。实事求是地澄清事实,还刘邦一个真面目,这是我们的责任。

2、历史上真有“白马之盟”吗

什么是“白马之盟”?据说刘邦生前曾杀了匹白马,与大臣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对这件事,我是很怀疑的,理由有三:
一、象这样一条关于政权结构的重要制度,《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本纪》居然没有记载。《汉书》是以摘录诏书和奏折而著称的,年月日都详实,杀白马、饮马血对天地立誓是隆重的大典,皇家档案对这样一件大事居然没有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记载!“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句话,只在吕后的本纪中,借王陵和吕后的口中说出。此乃可疑者之一。
二、不立异姓王不是刘邦的政策。刘邦当皇帝后,就立了八个异姓王而无一个刘姓王。燕王臧荼反后,刘邦立卢绾为燕王,也是异姓王,至此仍无一个刘姓王。刘邦死前11个月还立赵佗为南越王,死前两个月,还封名“织”者为“南海王”;刘邦死后三年,惠帝追念十七年前反秦时的功勋,立驺摇为“东海王”。
如果刘邦真与大臣们立有“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样的誓言,那么立“燕王”、“南越王”、“南海王”就是刘邦对自己誓言的背叛,惠帝立“东海王”就是对高祖定制的违背。
对天地、对祖先立过誓,违背誓言就是欺天欺地欺骗祖先,古人是不会骗祖先的。在看重喋血立誓的时代,这是不可能的。
三、此事之可疑,还在于刑白马歃血为誓也不伦不类。对天地立誓天子之礼是用豕、牛、羊三牲的太牢之礼,从无宰白马之说。
基于以上三条理由,故我认为并无“白马之盟”。
难道这事是空穴来风?唯一的依据是,刘邦去世前一个月有一道遗诏,遗诏最后一句话是:“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
遗诏是写得明明白白的,怎么竟变成“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了呢?这是思维的惯性和定式在起作用。刘邦生前先后封了七个儿子为王,这些王当时是与有的异姓王并存的。
刘邦在世时皇权并不牢固,数度受异姓王的挑战,最后竟死于异姓王之手。他自认为他“无负天下”,但异姓王实在靠不住啊!于是他学周天子,周天子尝封了55个同姓为诸侯,为的是拱卫王室。刘邦在世时他镇得住,他百年之后就难说了。故太史公在谈到刘邦封儿子为王时说:“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这是他封儿子为王的初衷,但他并未排斥异姓王。
惠帝时虽有六个异姓王,但无异性王的危机,故他除了封驺摇为“东海王”外,他的六个儿子一个也没封为王。
经吕氏之乱后,文帝时曾封自己的两个儿子为王,为赎过封淮南王刘长的三个儿子为王。景帝时,儿子多,先后封十四个皇子为王,又封其弟梁王的五子为王,凡十九个刘姓王。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人,距刘邦时代己四世近百年,他看到四世以来封的的尽是刘氏王,汉武帝也照前两世的定式只封刘氏为王。
只封刘氏为王的依据是什么?是根据“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谁说的?高祖说的!高祖何时何地说的?谁也说不出来!
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个说法究竟出现于何时。
窃以为应在吕后去世之前,当时长安城内见刘、吕两氏对立,刘章甚至借逃席之罪杀了吕氏的人,满城风雨地有“与刘氏乎与吕氏乎”之议。于是倾向刘氏的人根据需要就编出了“白马之盟”这条“最高指示”,“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个说法是为诛吕氏造舆论,它是应运而生的。
由于刘皇室的人喜欢听,诛吕氏也需要这把尚方宝剑,因此谁也不去追究这个纰漏,都乐于自己哄自己。于是此说不径而走,太史公也就根据传闻记下了此事。
大概太史公也觉得此事有疑点,说不出准确的时间地点,于是借王陵和吕后之口来讲。他营造的语言环境也合情合理,令后人不得不信。
于是只封刘氏为王成了不成文的定式,刘邦的子孙们也就照这个定式行事。
西汉初、中期,王侯们虽然有废有兴,但总趋势是兴多于废,最终滥封。到西汉末年孝平帝时,郡国王由刘邦时代的8个增加到103个,不过这103个王全姓刘了。县国侯由143个增至241个。344个王侯,真是侯王遍天下,比战国时代多得多!只不过这些王侯都很小,都不足以作乱。
综观这个过程,我的结论是:
一、刑白马歃血立誓这件事是没有的。
二、刘邦讲过“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但没讲过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三、太史公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中谈到:“汉兴以后,分为王与侯两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和无功未经皇上所置而称侯者,天下共诛之。”
(“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这里没提白马之盟,更没说这是刘邦讲的。根据太史公的行文和口气,显然是根据传闻和自己的理解而估摸作的记载。
四、只封刘氏为王是刘邦的子孙们根据自身的需要搞出来的制度。不料这条只封同宗的制度从此传承了下来。故唐皇朝有“王”,明皇朝有“王”,清皇朝也就有了“亲王”之类。
下面我们来看汉初这八个异姓王的始末。
燕王臧荼

1、燕王臧荼的来由

臧荼虽名不见经传,《史记》、《汉书》都没为他立传,但他对汉初的政治影响不小。他是异姓王中笫一个叛乱、被汉家第一个镇压的人物;他儿子影响了第二个燕王卢绾;他的孙女甚至是汉武帝的外祖母。他波及汉初四代,不谈他,汉初的很多人和事都无法谈,故不得不表。
先叙臧荼的来历。
公元前209年8月张耳和陈余扶武臣当赵王后,张耳为相,陈余为将。为了自壮,他俩向武臣建议,宜派人去占领燕地,因那时燕人未起事,还无王,于是派韩广去。这韩广地位并不高。张耳和陈余投靠陈胜时,才仅仅是左右校尉,韩广是他俩的下属,其名份可想而知。
韩广去燕国时,带了个卒长名臧荼。卒长是个小军官,仅率百人。韩广到燕国后,燕人立他当了燕王,臧荼也就水涨船高地由卒长当上了将军。韩广当燕王、臧荼当将军,大致在公元前209年9月份,这时刘邦刚起事。因此论造反的资历和名份,他俩都比刘邦高,刘邦这时仅仅是“沛公”—一个县令。
次年11月巨鹿被围时,张耳派人向燕国求救,老部下韩广当然得派,于是派了臧荼来。项羽在巨鹿大破秦军后,臧荼也就带着万余燕军随项羽去了咸阳。
戏下分封时,齐国的田荣没来,不封。燕王韩广没来,按理也不该封。估计张耳发了言,为他的老部下韩广说了话。七嘴八舌议论一番后,搞了个折衷方案:臧荼当“燕王”,韩广去当“辽东王”。
这两个王是中国最北边的王。臧荼的燕都是蓟城,在今北京一带。“辽东”是秦时最靠北的郡名,辽东王的国址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一带,“北”得来连国都都说不清楚。
韩广无疑是被冷落、流放了,他当然不去。估计和臧荼发生了争吵,公元前206年8月,即分封后四个月,臧荼索性把韩广杀了。这说明臧荼是一个凶悍之人。
这里有三件事情值得我们注意:
一、燕王臧荼的地域在今北京至辽宁一带,那是一个一年一熟的地区。在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这是一个气侯很差的种植地带。
二、刘邦与臧荼素无交往,仅仅是在戏下分封会上认识而己。他们无交情,彼此也缺乏了解。
三、刘邦在广武涧历数项羽十条罪时,第七条“项羽将服从他的将领封王给好地,而放逐他们的故主,让臣子争相叛逆,罪七。”就是指臧荼杀韩广这一件事。

2、臧荼为什么造反

刘邦是公元前202年2月当皇帝的,7月份臧荼就反了。臧荼为什么要反?反迹是什么?遍查史料,毫无痕迹。既然两千多年前的史家们没说,按逻辑我们只能揣测出个端倪。
一、请注意臧荼造反的月份,是在7月份。秋收是在夏历的8月份,7月份是个青黄不接的日子。那一年天下甫定,那时“民无盖藏”,“天子难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米珠薪桂,小米都要1054元人民币/斤。估计臧荼造反,政治上还不是主要原因,而是饿慌了,实在挨不过去了。行伍出身的他,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势孤力薄的小民靠“偷”,王者能组织人马去“抢”。到哪儿去抢?估计是到富庶而最近的齐国去抢。那时齐国无王,曹参将兵驻守。一个快书飞传到洛阳,刘邦当然不能容忍。
二、政治上没有原因吗?主要是心理上的,而且是互相的。
楚汉战争时,遥远的臧荼“两不沾”。韩信灭齐后,派使者与燕国签订了城下之盟,臧荼表示愿意归顺汉王。但在臧荼看来,我当燕国的将军时,你还在芒砀山中亡匿,他有“老资格”的潜意识。对刘邦当皇帝,他虽然同意了,却并不以为然。他内心深处没有服从感和归属感。他与刘邦毕竟只有一面之交。
刘邦一生很重义,最看不得不义之人。臧荼杀韩广,在刘邦看来,尤如子弑父、臣弑君,是大逆不道!臧荼归汉后,刘邦还在广武涧不指名地数落臧荼,臧荼不会不知道,这种道义上的隔阂和反感,很难消除。
臧荼非大器之才,亦无多大作为,属大风起时被卷上天的人。他杀韩广,说明其凶悍,所以他的行径带有“胡子”气,没有经邦治国的王者之气。
所以说,他的造反主要是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原因,还不一定是政治上要把刘邦推翻,自己来当皇帝。
既然你臧荼不顾天下大安的局面,要作乱,乘机除了你这个“不义”之人。
于是史书上只记下了:“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将征之。九月,虏荼。”这样17个字。
两个月就平叛,并活捉臧荼,这说明燕国并不强大,刘邦的手脚也真快。
9月回来后,刘邦下诏请诸侯们议一议,视有功者立以为燕王。于是“荆王臣信等十人皆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功最多,请立以为燕王。’”请注意,对卢绾当燕王,楚王韩信是发表了意见的。大概在这之后,刘邦才接到“人告楚王信谋反”的举报信。
两千年来没人谈臧荼,但谈刘邦剪灭异姓王时,是把他包括进去了的。
如果刘邦旨在剪灭异姓王,又立一个姓卢的异姓王,岂不多事?因此,“剪灭异姓王”之说至此难以成立。

3、“臧儿”和“王姝儿”

臧荼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并不是要角,但由他连带出来的第二个燕王卢绾,却对刘邦的打击相当大。这得另辟章节细说。
话说臧荼被掳到洛阳后,刘邦并没有枭首示众,估计是软禁养老而死。
以下的故事虽与经邦治国的汉文化无关,但涉及汉初的门第婚姻观,仅从汉武帝是刘邦的四世孙,却是臧荼的五世外孙来看,这个议题值得一表。
臧荼有个孙女叫“臧儿”。臧儿流落民间嫁给了槐里人王仲,生有一男两女。男的叫王信,长女叫王姝儿,次女叫王儿姁(xu)。王仲死后,臧儿改嫁,嫁给了“长陵”的田氏。
“长陵”是什么地方?长陵就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刘邦生前采纳刘敬的建议,将齐、楚的豪门大户迁到长安十万户,其中有一部份就住在五陵塬上。这田氏应是齐国的大户人家。
臧儿改嫁到田家后,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田蚡,一个叫田胜。
这里我们看到了,臧儿至此己生有三男两女。一男两女姓王,另两男姓田。这三男两女在汉武帝时都成了大贵人。怎么“贵”起来的呢?臧儿先将长女“王姝儿”嫁给了长陵的金氏,王姝儿为金家生了个女儿。臧儿找人算命,卜筮之人称她的两个女儿—王姝儿和王儿姁都是大贵之人。
于是臧儿想把长女王姝儿从金家要回来,作为奇货囤积。
金家大怒,不退!于是把王姝儿送进太子宫当宫女。这宫女是供人使喚的奴婢,大户人家的女儿是不得去的。由此我们可知,汉时进皇宫或王宫当宫女并不是美差,正如当太监不是男人的正果一样。
殊不知王姝儿进太子宫后深得太子喜爱,事情就越来越热闹了。

4、王姝儿是怎样当上皇后的

以上事情都发生在汉文帝时代,那个喜欢王姝儿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刘启。
按照近代的“政审”制度,臧儿是“反属”,她的女儿王姝儿至少应该划为“黑五类”。但汉初的皇帝们没有“阶级”观念,连王姝儿是二婚嫂都没审查出来。
但看刘邦的夫人都是民女,吕后也是二婚嫂。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甚至是奴隶,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也是民女。汉初三太后的出身都不高贵。可见当时的人没有从政治上去划分等级,也说明汉代的男女关系是不讲门第的,还没有门当户对那一套。,
这王姝儿入太子宫后开始称为“王美人”。后来为太子生了三女一男,就升级为“王夫人”。
这王夫人应当漂亮,但她的得宠,应当是聪明、乖巧。她貌似温驯贤淑,其实心计很深。她怎么当上皇后的呢?汉景帝的太子是刘荣,是栗姬所生。按理就应当立栗姬当皇后。但栗姬不会做人,为人傲慢,出言不逊,上下都得罪完了。
例如景帝有病,心中不乐,将诸皇子托付给栗姬道:“我百年之后,你可要善待他们。”栗姬不高兴,不答应,反而出言不逊,甚至骂皇帝为“老狗”。景帝怒,隐忍未发,但立皇后事也就在考虑中了。
王夫人见此,在景帝面前不仅不讲一句栗夫人的坏话,反而暗中叫“大行”启奏,立太子母栗姬为皇后。本来就不快的景帝大怒:“这是你该讲的话吗?”于是杀了那个“大行”,废太子为临江王,栗姬也就自杀了。这“大行”是宫中负责接待的中级官员,秩600石,相当于今天的礼宾司司长。
王夫人深谙“欲取之必先与之”之道,左左右右上下都打点得很好,其中景帝的妹妹长公主刘嫖起了关键作用,她终于被立为皇后,史称王皇后。
她为景帝生的那个儿子先取名为刘彘,后来改名刘彻。刘彻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
臧儿又把她的小女儿王儿姁送到汉景帝身边。王儿姁又为汉景帝生了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后来都成了王。
现在我们再来理一下这条线。臧荼的孙女叫臧儿,臧儿有个女儿叫王姝儿,第二嫁嫁到宫里后成了王皇后,汉景帝死后刘彻继位,王皇后成了王太后。因此臧儿就应是汉武帝的外祖母了。
汉武帝继位后,估计是听了母亲的话,将外祖母臧儿追尊为“平原君”。
王太后还有三个哥哥,这三个哥哥可是汉武帝的“国舅”,怎么安排?
汉武帝将大国舅王信封为“盖侯”,盖侯好酒。二国舅和三国舅是王太后的异父哥哥,姓田。田蚡封为“武安侯”,田胜封为“周阳候”。这两人很贪。田蚡后来当了汉武帝的丞相。
王皇后为汉景帝还生了三个女儿,分别称为平阳公主、南宫公主和林虑公主。
由此看来,汉武帝时代,他母亲、他国舅、他的丞相,甚至连他本人,都与臧荼有血缘关系。
刘邦用功臣,用能人,连刺客都敢重用。刘彻用国戚,用人之道大不同。
刘彻如何找他的“金大姐”?王皇后是二嫁嫁到宫里来的,她最早是嫁到金家。在金家生了一个女儿,这事瞒住了汉景帝和儿子刘彻。刘彻当皇帝后,从韩嫣口中得知,太后有个女儿在长陵。他说:“何不早言!”于是他先派人去侦察,证实确有其人且在家后,于是乘舆亲去迎取。
他去时,街道戒严,使武骑围住了金家。家人惊恐,金女躲在床下。
他扶住大姐泣道:“嗨,大姐,何必藏那么深啊!”
于是刘彻将这个异父姐姐接回宫中。由于不姓刘,不好封,于是“奉钱千万,奴婢三百人,公田百顷,甲第,以赐姊。”从这件事看,十六、七岁的刘彻还是孝顺其母的,故有资格谥为“孝”。
以上这些事虽与治国方略无关,但因牵涉到臧荼,奉作谈资以了解汉初的婚姻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9568.html

更多阅读

霾字怎么读呢 霾的读音

曾经有一段时间,报纸上经常说到北京的天气质量很差,新闻的正文经常使用阴霾来形容空气很糟糕的这种状况,那阴霾的“霾”字应该怎么读呢?“霾”的读音与“埋”的读音完全一样,都是mai(第二声)                    

谌怎么读? 谌字怎么读

谌怎么读?谌chén基本字义sincere;honest; candid1相信:“呜呼!天难~,命靡常”。2诚然,的确:“~荏弱而难持”。详细字义〈动〉1相信[believe]谌,诚谛也。——《说文》天难谌斯。——《诗·大雅·大明》天难谌,命靡常。——《书

转载 "薄雾"与"薄薄的雾"怎么读? 薄雾的薄的读音

原文地址:"薄雾"与"薄薄的雾"怎么读?作者:一叶浮萍《现代汉语词典》在这两个读音的解释上是这样的。薄báo①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反:~被、小~册子。②(感情)不深;冷淡:他可待你不~啊!③淡:酒味很

雷恪生的恪怎么读? 诸葛恪得驴阅读答案

“恪”字究竟怎么读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7-07-28  发表评论>>王继如,男,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出生于1943年,广东揭阳人。196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今改师大);后师从训诂学大家徐复先生和文献学大家张舜徽先生,获文学硕

声明:《燕王臧荼 臧荼怎么读》为网友幻想少年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