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铁力市第三小学于洪利
教材简析:本首诗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快乐读书屋的内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少年时期写下的一首名诗。诗以朴质无华的语言,浑然天成的结构,深厚真切地道出了客居他乡亲人别离的思念之苦。从体验诗歌情感感悟诗歌意蕴的高度出发,笔者以一首自创的仿古诗与之进行比较性阅读组织教学,学生参与热情高,理解体会深。尤其可喜的是,学生根据本诗仿写的“忆亲诗”,辞由情发,情应景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快要来临,知道它的来历吗?
生:不知道。
师: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决心出去访仙学艺。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密授避邪用法,让
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师讲故事,生静听)
生:哦,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
师:关于这个节日,你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要观赏菊花。
生:我知道要吃重阳糕、
生:我知道要饮菊花酒。
师:留心生活,学会倾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今天咱们一起
去了解古人是怎样过重阳节的?(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体悟诗情
师:看老师板书古诗,你们解决不认识的字。
生:(拿出字典,解决字音)
师:试着朗读,要求正确。(抽读)
师:谁来评评?
生:“茱萸”没有读准确。请大家跟我读。(学生跟读)
师:谁再来试试?(一学生自告奋勇来读)
师:怎样才能读出古诗的味道?
生:把声音放轻,速度减慢。
师:那咱们试试。(生自由练读)
师:如果你能读好这首诗,就请你举手。(一生读)谁来评评?
生:他读得慢,有一点诗的味道了。
师:在读诗时,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师:是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表达思
念的千古名句。(齐读这两句)
师:诗人一个人冷冷清清地过着节日,心里更加地思念亲人。速
度再慢一点,声音再低沉一点,把诗人的心情读出来。(生读)
师:王维思念亲人的同时,他发现故乡的兄弟在干什么?
生:兄弟在登高远望,还分插茱萸。
生:插茱萸时兄弟们发现少了一人。
师:那是谁?
生:是王维。
师:通过古诗我们了解了古人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生:遍插茱萸。
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深情朗诵吧!让我们以诗传情吧!(生和
着音乐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
师:根据你的感觉,你觉得题目中,哪一个字最深深地表现出了诗人的一种感情?
生(不由自主地齐声说):“忆”!
师:“忆”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生:想。
生:思念。
师:说得多好哪!那你们是在什么时候才会想、才会思念你的亲人?
生:父母不在自己身边的时候。”!
师:对!思念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哪!大家能不能把这种“思念”的感觉读出来、背出来?
(三)、再读领会,感悟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知道了诗中的“佳节”是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沉思一下后,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师:读着,读着,你就知道了。是不是?
生(高兴地点点头):是。
师(微笑地走过去,拍拍他的头):这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读得多了,你自然就理解了。学习古诗,最重要的就是“读”!你做得很好!还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茱萸”是一种草。
生(不由自主地插话):古代的人插茱萸是为了辟邪。
师(故作满脸惊讶地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了书上的介绍。
师(恍然大悟):哦,你是查了资料,是不是?
生(高兴地):是!
生(纷纷不信任地睁大眼睛,满怀期望地竖起耳朵)
师(缓缓开始介绍):这首诗是王维在17岁的时候写的(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惊叹)。当时,王维在那时的首都长安,他的家乡在山西永济
师:查资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我在上课之前也在很多
现在,你明白了吗?题目中的“山东”并不指现在我们常说的“山东”,而是--
生:指华山以东的家乡。
师:对!请大家对照这副图画,再读读这首诗,相信你一定又会有很多读懂的地方!(学生自由朗读后,进行集体交流)
生:我知道了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在长安,他的兄弟在老家山西永济。
生:我知道了“遥知”的意思……
师(打断他的话):你能把你理解的意思画出来吗?
生:(犹豫片刻后,走近黑板,在“长安”和“永济”之间画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线)
师:你为什么把线画得弯弯曲曲?
生:因为“遥知”的“遥”是“遥远”的意思,长安和永济的路很长,诗人才会想念
家乡。
师:对!请大家对照这副图画,再读读这首诗,相信你一定又会有很多读懂的地方!
师(转身问大家):他的看法对不对?
生(不由自主地鼓掌):对!
生(激动地站起来):我还知道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诗人在遥远的
长安,所以他觉得很孤独。
师:对!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我知道了诗人是在重阳节这天想起家乡的兄弟的。
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我读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还看了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
道的。
师:你真会读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多次朗读前两句诗)读了以后,
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因为诗人在遥远的长安,离开自己的家乡很远。他才17岁,平时就很会想家,到了节日,别人都和家里人在一起,就他一个人,很孤单。他一定更想
家里人,所以才会“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满心喜悦地):为你如此精彩的发言鼓掌!(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四)比较阅读,欣赏
师: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才17岁。想知道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是
几岁吗?
生:(兴致盎然地)想!
师:22岁,正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读书。
生:(不由地一愣,随即哈哈笑起来)
师:我知道你们为什么发笑。不过,当我第一次读了这首诗后,我也仿写了
一首。想看吗?
生:想!(教师出示仿写诗《十一月二十二日忆母亲》:独居学校为孤身,每逢生日倍思亲。遥知母亲下厨时,煮成寿面少一人。诗一出示,学生便专心致志地读起来……)
师:读了这两首诗后,你是否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或者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了这两首诗都在想念自己的亲人。
生:我发现作者都不在自己的家乡,(他们)才想念自己的亲人。
生:我发现王维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想念兄弟的,老师是在自己生日的
时候想念母亲的。
生:我发现老师的生日是十一月二十二日。
师:大家发现得真多!愿意把这两首诗再来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吗?
生:愿意!
(五)模仿习作,迁移
师:写诗简单吗?
生(点点头):简单!
师:有了这么深刻的感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首诗写得非常感人!
(数分钟后,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作品”)
生:《星期二忆母亲》,独居铁力为学生,每逢睡觉倍思亲。
遥知母亲下班时,独自一人回家去。
生:《八月十五日忆春安父亲》,独在学校为学生,每逢傍晚倍思亲。
遥知父亲开车时,驾驶室里少一人。
生:《十月十日忆家中妈妈》,身在三小为书生,每逢夜晚倍思亲。深知妈
妈铺床时,枕边忽然少一人。
生:《九月十八日忆母亲》,独在学校无亲人,每逢深夜倍思亲。
遥知母亲醒来时,身边实在少一人。
生:《九月三日忆原校朋友》,独在铁力没朋友,每天晚上想朋友。
遥知友在睡觉,梦里玩时少一人。
生:《六月一日忆初中哥哥》,独在校里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哥哥在学校,买得玩具少一人。
师:听了你们这么优秀的诗歌,我有一种从心底里流出的感动!星期五,你们把你写的这首诗送给你的父母,就是这星期的回家作业!下课!
作者黑龙江省铁力市第三小学于洪利邮编152500
手机1394587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