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历史简述 五代十国 历史 txt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狭义上为五代十国本身,广义上一般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

基本概况

释义

  五代十国,有时也称为五代,一般认为是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这一历史时期。

五代十国示意图(943年)

在此五十四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十国”只是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  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一般分为狭义与广义角度的两种解释。在狭义上一般理解为“五代十国”本身。在具体历史运用实践中,往往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使得定位与理解更为严谨,这就是广义上的理解。

历史年限

  关于五代十国的年限,一般传统的说法为:北宋建立于960年,作为中原地区主体政权的“五代”结束,历史主体进入北宋时期,因此五代十国存在于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期间;另一说为:北宋灭亡“十国”中的北汉于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为公元907年到979年。   这两种最为普遍的说法尚存在争议,其根本分歧在于:1、对五代十国理解的角度和立场存在广义与狭义的差异;2、对“五代”与“十国”作分割或捆绑式理解的差异;3、对政权定位的差异。  第一种说法大多基于“正统”史观,以五代为历史主体。大多史学家及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对中原王朝称臣的部分“十国”国家,以及其余诸多奉中原王朝为正朔的政权,可以定位为中原王朝的诸侯国或者藩属国以及地方割据政区,甚至其余未臣服政权和它们一样也被视为割据势力,而五代的主体地位也因此更加坚定。这同时也是将“五代十国”简称为“五代”,或将这一时期直接称为“五代”的重要原因。第二种说法基于北宋建立时实际分裂局面尚存的事实,将“五代”与“十国”既分割又捆绑式地片面理解。  实际上“十国”中许多国家政权或者其雏形均建立于唐朝末期,诸如十国的吴、吴越、闽、南汉、楚、前蜀以及其他割据政权岐(凤翔)、卢龙(燕)、定难(夏)、朔方、成德(常山)、魏博(邺)等,它们均建立于五代之前。甚至包括五代的后梁、后唐两个政权的前期雏形梁(宣武)、晋(河东)也建立于唐朝末期。所以事实上在唐朝正式灭亡之前,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已经基本形成。直至979年北宋灭亡北汉,才基本结束这一分裂时期,实现了对中国大部的统一。而五代十国时期的定难(夏)、朔方、静海、河西、归义等割据政权,北宋王朝并未实现对它们的统一。定难(夏)、静海政权开始走向独立,而静海军的分裂,却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最终成为独立国家(即今天的越南)。所以究其根本,五代十国这一分裂时期在本质上远不止五十三年,自黄巢起义后一直到北汉灭亡,分裂割据时间共长达近一百年。

名词来源

  中国古代以正统史观为主,因五代建立于中原地区,占据着原唐朝都城的中央地区,五代十国地图(14张)并以正统自居,是当时传统的中央朝廷,故后来的史学家著五代史,而十国及其余政权被称为“割据势力”。  “五代十国”一词与政权定位来源于薛居正《旧五代史》及欧阳修《新五代史》,新旧五代史均把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统称为“五代”。而《新五代史》又分别为五代时期众多割据政权中具有代表性且称制的十个割据政权著了“十国世家”,继而产生了“十国”的定位。北宋路振撰《九国志》,其孙路纶续作《荆南志》,遂称《十国志》,其后刘恕作《十国纪年》。“五代”便多与“十国”合称使用,“五代十国”一词于是便作为较之“五代”更为严谨的一个历史名词和别称逐渐流传开来。  近代部分史学家根据传统历史学理论,将北汉归于后汉残余政权,又将桀燕、岐国两个割据政权列入,于是产生了“五代十一国”这个新的名词与政权定位解释来代指这一历史时期,不过由于历史沉淀与传统习惯,一般使用仍以“五代”和“五代十国”为主。

特点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中晚唐的藩镇割据的延续,早在晚唐时代这些藩镇已经存在,至唐亡后这些藩镇仍存在,而且割据更加剧烈,由是者维持了数十年。五代十国的政权基本上都为昙花一现,因为有实力的将领经常发动兵变夺权,如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郭威等人都是靠兵变上台的。另外,五代十国又是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对十国有压倒性的中原王朝,各个割据政权间战斗不休,统治者多重武功而轻文治。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繁,政权屡有更迭。五代十国大多开国之君出身于社会中下层,这也是此时期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基本信息

  1.五代十国基本情况一览表   五代   
序号朝代都城统治年代开国皇帝
1后梁汴州(今河南开封)907年——923年太祖朱温
2后唐洛阳(今河南洛阳)923年——936年庄宗李存勖
3后晋汴州936年——946年高祖石敬瑭
4后汉汴州947年——950年高祖刘知远
5后周汴州950年——960年太祖郭威
  十国   
序号朝代/政权都城/首府统治年代开国君主
1吴国广陵(今江苏扬州)892年——937年太祖杨行密
2南唐金陵(金江苏南京)937年——975年烈祖李昪
3前蜀成都府(今四川成都)891年——925年高祖王建
4后蜀成都925年——965年高祖孟知祥
5闽国长乐府(今福建福州)893年——945年太祖王审知
6楚国(南楚)长沙府(今湖南长沙)896年——951年武穆王马殷(无庙号)
7南汉兴王府(今广东广州)905年——971年高祖刘䶮
8南平(荆南)江陵府(湖北荆州)907年——963年武信王高季兴(无庙号)
9吴越西府/杭州(今浙江杭州)893年——978年太祖钱镠
10北汉太原府(今山西太原)951年——979年世祖刘崇
2.五代十国时期其余割据政权情况一览表   
序号政权名称都城/首府称号/地位姓名统治时间
1赵国镇州(今河北正定)赵王王镕883年-921年
2北平国定州(今河北定州东)北平王王处直907年—921年
王都921年—929年
3晋国太原府(今山西太原)晋王李克用891年—908年
李存勗908年—923年
4岐国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岐王李茂贞907年—923年
5定难夏州(今陕西靖边北)定难节度使、夏国公李思谏895年—908年
李彝昌908年-909年
定难节度使、朔方王李仁福909年-933年
定难节度使、夏国公李彝超933年-935年
李彝殷935年-967年
李光睿967年-978年
6卢龙、燕国幽州(今北京)卢龙节度使、燕王、皇帝刘守光907年—913年
7殷国建州(今福建建瓯)皇帝王延政943年—945年
8武平(湖南)潭州(今湖南长沙)武平节度使刘言950年—953年
王逵953年—956年
周行逢956年—962年
周保权962年—963年
9清源(泉漳)泉州(今福建泉州)泉漳都指挥使、清源节度使留从效945年—962年
清源节度使、泉漳留守留绍镃962年—962年
清源节度使张汉思962年—963年
陈洪进963年—978年
10朔方(灵武)灵州(今宁夏灵武)朔方节度使、颍川郡王韩逊900年—914年
朔方节度留后、灵武节度使韩洙914年—928年
朔方节度留后韩澄928年—929年
朔方节度使康福929年—932年
朔方节度留后张希崇932年—939年
陈留王、朔方节度使冯晖939年—952年
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留后冯继业952年—?年
西平王、灵州知州裴济?年—1002年
11静海(交趾)交州(今越南河内)“静海”政权定位有争议,此略,详情参见“静海节度使
12归义(
西汉金山国)
敦煌(今甘肃敦煌)“归义”政权定位有争议,此略,详情参见“归义军节度使
13河西凉州(今甘肃武威)“河西”政权定位有争议,此略,详情参见“河西节度使

五代嬗递

  五代(907年-960年)是五个朝代的合称。从907年朱温废唐建立后梁开始,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依次更替。后梁太祖朱温篡唐昭宣帝,建立后梁。及后,后唐庄宗李存勖攻陷开封,灭后梁,建后唐,后唐后来被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所灭。13年后契丹军队南下,消灭后晋。此时,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后汉,4年后,后汉被后周太祖郭威所篡,及后后周亦被宋太祖赵匡胤所篡。直到960年赵匡胤代周建立宋朝,共53年。  五代的主要位置在中原,后唐、后晋、后汉君主为汉化的沙陀人,后梁和后周君主则是汉人。除后唐定都于洛阳外,其余4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定都于开封(汴京)。

后梁

  唐王朝在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叛变投唐后,朝廷封左金吾卫大将军,赐名“全忠”。天复元年(901年)封为梁王。后朱全忠于903年再起反心,挟持唐昭宗并诛宦官数百人,彻底剪除持续一百多年的宦官势力。904年,朱全忠杀唐昭宗,另立李柷为太子即位,是为唐哀帝。905年朱全忠又大肆贬逐朝官,并将崔枢等被贬的朝官三十余人全部杀死于白马驿,历史称之为“白马驿之祸”。在政治上的阻力全部扫除后,朱全忠遂于907年废哀帝自立,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都于东京-开封。至此唐朝完全灭亡。中国历史由此也正式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的军阀混战时代。公元912年6月,朱温第三子朱友圭杀父朱温自立称帝。913年2月,朱温第四子朱友贞讨逆之名又杀兄自立,称梁末帝。923年被后唐所灭。

后唐

  908年,沙陀部人李存继其父晋王李克用之位,任河东节度使,袭晋王。后攻破幽州,尽并卢龙(桀燕国)及河北之地,923年称帝,改国号唐,史称后唐,是为后唐庄宗,同年攻占开封,梁末帝死,后梁随即灭亡,庄宗遂定都西京-洛阳。926年后唐魏州发生兵变,庄宗被乱兵所杀。太祖李克用养子李嗣源遂入洛阳,称后唐明

石敬瑭

宗。明宗死后,933年明宗第三子李从厚嗣位,称闵帝。后为李从珂部下所杀。934年明宗养子李从珂乃即位,936年大将石敬瑭叛后唐,引契丹兵败唐军,攻洛阳,李从珂自焚身亡。

后晋

  936年,李克用部将石敬瑭反唐,借契丹兵攻入洛阳,灭后唐称帝,国号晋,称高祖,定都于东京-开封。割燕云十六州与辽,对辽主臣称子。942石敬瑭卒,其侄石重贵嗣位称出帝。946年,辽兵攻入汴,出帝被掳至辽建州,后晋亡。

后汉

  沙陀部人刘知远曾与石敬瑭合谋反唐。后唐灭亡后,为河东节度使世居太原。947年后晋亡,他便改国号汉,后定都于汴京-开封,称高祖。948年高祖第二子刘承佑嗣位,称隐帝。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隐帝命郭威平之,帝忌郭威,欲杀之,郭威遂反,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亡。

后周

  950年后汉大将郭威以邺都留守起兵入汴,951年灭后汉,即帝位,建后周,定都汴京-开封,称太祖,后于954年卒。同年柴荣(郭荣)以太祖养子(内侄)嗣位。959世宗病死,其子柴宗训(郭宗训)嗣位,称恭皇帝。960年正月,辽兵南侵,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出御,策动陈桥兵变,建宋代周,恭帝在位仅六个月。

十国并立

  十国是对五代时期先后建立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的合称。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著“十国”世家,路振撰《九国志》,不含南平,其孙路纶续作《荆南志》,遂称《十国志》,其后刘恕作《十国纪年》,“十国”一词于是逐渐产生。

前蜀

  前蜀是唐朝册立的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907年,朱温建梁后,王建亦于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王建在位12年,他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前蜀拥有沃地千里、丰饶五谷的成都平原,又因长年没有战争,因此前蜀的经济、文化、军事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强国。但918年王建死后,继承人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公元925年,后唐伐蜀,蜀军战败,成都沦陷,前蜀灭亡。

后蜀

  公元925年,后唐灭前蜀,孟知祥因功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不久吞并东川节度,遂据有两川之地。933年二月,后唐封为蜀王。934年,孟知祥趁后唐发生内乱时自立,国号蜀,史称“后蜀”,定都成都。孟知祥只当了7个月皇帝就去世,由其子孟昶继位。孟昶继位之初励精图治,扩展疆土,后蜀一度国势强盛,并得享三十年的和平。但也由于蜀境承平日久,孟昶在位后期开始贪图逸乐、不思国政,朝政变得十分腐败。公元965年,宋军攻蜀,蜀军主力在剑门关大败,宋军趁势进攻成都,孟昶出降,后蜀灭亡。

  南吴的创始者杨行密在892年被唐封为淮南节度使,902年被封为吴王。公元905年,杨行密逝世,其子杨渥继位,但他喜好游玩作乐,又排挤功臣宿将。张灏、徐温因故发动兵变,杨渥被架空权力,并在908年被杀,由其弟杨隆演继位。公元919年,杨隆演正式即吴国王位,改元武义。由于徐温继续独掌大权,杨隆演仍然无法控制局面,在920年郁郁而终,由其子杨溥继位。杨溥在927年正式称帝,大权依然在徐氏手中。937年,杨溥让位于徐温养子徐知诰,南吴灭亡。

南唐

  南唐的奠基人是南吴权臣徐温,独揽大权,吴主只是傀儡而已。徐温一开始让其子徐知训掌握大权,但徐知训经常凌辱杨氏和部将,918年最终被部下朱瑾所杀。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平定叛乱,

李昪

遂开始执政。927年,徐温去世,徐知诰自此成为南吴的实际统治者。徐知诰生活俭朴,尊重杨氏和手下部将,逐渐得到民心。937年,徐知诰见时机成熟,便篡吴称帝,国号为齐,史称徐齐。939年,徐知诰宣称自己是唐王室的后裔,恢复原来的李姓,改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跟邻国和好,南唐国力强盛。  943年,李昪去世,由其子李璟继承皇位。李璟积极用兵,在945年攻灭闽,又抓住南楚内乱的机会于951年将其灭亡。不久,南楚旧将刘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了对湖南一带的控制,连年用兵使南唐国力受到很大消耗。李璟一直采取联合契丹来压制后周的政策,最终导致双方兵戎相见。957年,后周世宗南征南唐,李璟大败,割让长江以北十四州给后周,并且去掉自己的帝号,只称江南国主。961年,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李煜虽然是一个出色词人,但却不是一个出色的君主。973年,宋主赵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绝,赵匡胤遂进攻南唐。975年,宋军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灭亡。

吴越

  吴越的建立者为唐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902年封为越王,904年,改封吴王,都城杭州,盛时疆域为约为今浙江全省、江苏南部、福建东北部。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故该年为吴越建国之年。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钱镠卒,子钱元瓘继位。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1年),钱元瓘去世,其子钱弘佐继位。辽国会同十年(公元947年),钱弘佐去世,其子年纪尚幼,故由其弟钱弘倧继位。但钱弘倧欲限制将领权力,结果内牙统军使胡进思在当年十二月发动政变,改立钱弘倧的弟弟钱弘俶继位。公元978年,钱弘俶向北宋献出土地投降,吴越灭亡。

  闽国的建立者王审知与其兄王潮在唐昭宗年间逐渐控制福州一带,王潮被授为威武军节度使。898年王潮去世,由王审知继承。909年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王审知出身贫苦,故能节俭自处,在位时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并称臣于中原,使闽国迅速发展。925年王审知去世,长子王延翰继立。王延翰个性骄傲荒淫,残忍凶暴,结果在926年被王延翰之弟王延钧及王审知之养子王延禀杀掉。王延钧继承闽王位,在933年称帝。935年王延钧被其子王继鹏所弑,王继鹏夺位。王继鹏个性猜忌,屡杀宗室,结果在939年朱文进、连重遇的兵变中被杀,由其叔王延曦继承。王延羲一向暴虐,朱文进、连重遇两人认为王延羲有加害之意,遂在943年刺杀王延羲。朱文进自称闽王,但不久就被王审知的另一个儿子王延政击败。945年,南唐抓住闽国内乱机会进攻,南唐军攻陷福州,王延政投降,闽国亡。

  

马殷

南楚的创立者马殷在896年被唐封为武安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建立,马殷主动向中央称臣,被封为楚王。马殷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的政策,使楚国国势强盛。927年,后唐正式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改潭州为长沙府,作为国都,并在长沙城内修宫殿,置百官,建立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独立王国。930年马殷去世,由其子马希声继位。932年马希声去世,其弟马希范继承。947年马希范去世,将领排除马希范诸弟中年龄最长的马希萼,而拥护马希广继立。此举导致马希萼的不满,楚国内乱爆发。950年马希萼攻打长沙,马希广战败,马希萼自立为楚王。但马希萼自得位后志得意满,纵酒荒淫。部下王逵、周行逢反抗,占据朗州,拥护马殷长子马希振之子马光惠当节度使。数月后,徐威等将领兵变,拥护马希崇为武安留后,南楚大乱。南唐抓住南楚内乱的机会,于951年进攻楚国,攻占长沙,南楚灭亡。

南汉

  南汉的奠基者是唐清海军节度使刘隐,唐亡后臣服后梁。刘隐率兵平定了岭南,又从南楚手中夺取了容、邕两管。他重用岭南士人,为日后建国打下了基础。911年刘隐去世,由其弟刘岩继位。刘岩在削平岭南其他地方割据势力后,于917年称帝,建国号汉,史称南汉。刘岩与邻国和好,又兴办学校,提倡教育,在国内推广科举制度,使南汉国力蒸蒸日上。 942年,刘岩去世,其子刘玢继位。但刘玢贪图享乐,不思治国。结果境内发生反抗起义,南汉国力开始走下坡路。943年,刘晟杀兄自立,虽然他从南楚手中夺取了不少地盘,但他却是一个残暴的君主,大肆屠杀皇族和部下,使南汉每况愈下。958年,刘晟病逝,由其子刘鋹继位。刘鋹亦是昏暴之主,南汉在他手中彻底腐坏堕落。结果在971年宋军进攻时,南汉无力抵抗,刘鋹投降,南汉灭亡。

南平(荆南)

  荆南的建立者高季兴为朱温部下,907年朱温称帝后被封为荆南节度使,其首府为江陵。后梁灭亡后,高季兴继续向后唐称臣,在924年被李存勖封为南平王。后唐灭前蜀时,高季兴曾表示要帮助后唐进攻,但实际并未兑现承诺。后唐明宗继位后,高季兴却向后唐索要前蜀土地。明宗李嗣源大怒,发兵征讨荆南。所幸因为江南雨季到来,唐军粮草不济,高季兴才摆脱被灭亡的命运。929年高季兴逝世,其子高从诲上台后,重新修复与后唐的关系,于934年被封为南平王。荆南地小国弱,因贪图赏赐,几乎向所有附近称帝的政权称臣,而且还抢夺其他政权的贡品。各国称高季兴和高从诲为“高赖子”。948年高从诲逝世,其子高保融继位,继续侍奉中央政府。960年高保融去世,其子高继冲年幼,故以高保融之弟高保勖继承。962年高保勖去世,由高继冲继承。963年宋军南征时路过江陵,高继冲见宋军兵威深感恐惧,遂投降于宋,荆南灭亡。

北汉

  北汉的开国君主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任河东节度使、太原尹。951年年,郭威灭汉建周。刘崇占据河东十余州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北汉。北汉是十国中最弱的国家之一,所以刘崇结辽为援,奉辽帝为叔皇帝。公元954年,刘崇试图趁周世宗刚继位的机会进攻后周,结果被后周打得惨败,国力大衰。刘崇于同年逝世,其子刘承钧继位,继续侍奉辽国的政策,称辽主为父皇帝。公元968年,刘承钧病逝,养子刘继恩继位,不久被供奉官侯霸荣刺杀。刘继恩之兄刘继元继位,残忍嗜杀,亦动辄将忤逆他的臣属灭族,北汉江河日下。969年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北汉,宋军久攻不下退兵。但宋军在979年卷土重来,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宋军势不可挡,刘继元向辽军求救,辽国援军亦被击退,刘继元被迫投降,北汉亡。

藩镇割据

  “十国”只是称其大者,事实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十国”是对这一历史时期中原五朝之外的十几个割据政权的统称,或者是称其“大”者。这十国存在时期较长或疆土面积较大,更具有历史影响与代表性,故将这十几个割据政权统称为“十国”。此间中原地区除传统十国外还存在有:赵、北平(义武)、晋、岐、定难、燕(卢龙)、殷、武平、泉漳、朔方等割据政权。  这些割据政权除定难、武平、泉漳、朔方外,赵、北平、晋、岐、燕、殷等均称制建国。

五代十国前期北方形势图

其中以定难、晋历史影响较大,后来分别建立了西夏、后唐政权,因此也不列入十国。赵、北平、岐、燕、殷等国历史影响不及传统十国,赵、北平虽称王立国,但存在时间较短,且先后附属于后梁、后唐(晋),性质可归为割据节度使政区,为半独立政权;殷国存在较短,规模极小,一般归为闽国残余政权;岐、燕二国影响较之赵、北平、殷等国更为深远,岐国完全是一个独立王国,燕国前期为割据节度使政区,后虽僭越称帝,与岐国一样存在时间很短,一般也不归于传统十国。其余节度使虽为割据政权,当时并未僭号称国,名义上是中原王朝附庸,且历史影响较小,也不归于传统十国。  部分史学家将五代十国这段历史又称为“五代十一国”,将北汉归于后汉残余延祚政权,将燕、岐二国归于割据国家。不过一般习惯以“五代十国”为传统,二者无论怎么定位,均表达同一段历史,只是名称不同,政权定位伸张不同。

赵(成德)

  赵国(883—921年)的前身为唐朝的成德节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也是河北的藩镇最稳定的一个,160年只有三姓更迭。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成德节度使、常山王王景崇死后,年仅十岁的儿子王镕继位。907年,后梁封王镕为赵王,以镇州为都城。王镕有智谋,在李克用父子、朱温、罗绍威之间周旋,割据镇冀近40年。921年赵国发生兵变,王镕被义子张文礼所杀,赵国灭亡。后来张文礼的儿子张处瑾为李存勖所灭。

北平(义武)

  北平国(879—929年),唐末五代时割据政权,因其领域大致在古中山国境内,故又称中山国,是五代十国时最小的国家之一,辖定州(今河北定州一带)、易州(今河北易县一带)、祁州

北平国、赵国示意图

(今河北安国一带),领域在今河北中部一带,都城定州(在今河北定州)。879年,王处存被唐王朝封为义武军节度使,成为易、定州统治者,建立割据政权。895年,王处存逝世,谥曰忠肃,其子王郜继位。900年,梁朱温率兵进攻定州,王郜遣其叔兵马使王处直率兵抵抗,大战于沙河,为梁所败。王处直领兵回定州城驱逐王郜,王郜逃亡晋,王处直被将士推为主。他与梁议和结盟,朱温表其为义武节度使、封太原王。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封王处直为北平王。北平政权正式建立。910年,王处直绝梁与晋结盟,其后随晋王北破燕国,南取魏博,与梁争战十数年。后来,王处直阴结契丹,企图脱离晋独立,921年,王处直养子王都发动兵变囚禁王处直,王都继位,又与晋结好。929年,王都又引契丹为援,企图脱离后唐,屡为后唐所败,晋攻克定州城,王都与家属自焚而死,北平灭亡。王处存于879年建立,历二世四主,929年为后唐所灭,共计50年。

  晋国(891—923年)是后唐的前身,部分史学家称其为“前晋”,存在于唐末五代十国前期,位于今山西、河北一带,是北方最大的割据政权。891年—923年,历2主,李克用建立。唐大顺二年(891年),唐昭宗册封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晋王,都太原,占据河东一地。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晋王李克用仍然使用唐“天佑”年号,以“光复大唐”为政治口号,长期与中原的后梁对峙。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李克用死,子李存勖继晋王位。干化元年(911年)晋国在柏乡(今属河北)决战中,大败后梁兵,接着攻占幽(今北京)﹑魏(今河北大名北)等州,取得河北。龙德三年(923年)四月,李存勖称帝于魏州,是为庄宗,改元同光,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十月,灭后梁,十二月,迁都洛阳。

岐(凤翔)

  岐国(887—923年)中国唐末割据凤翔(今属陕西)的藩镇,也是五代十国的一国。岐王李茂贞(856~924年),本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今河北蠡县)人。唐乾符年间,因败黄巢将领尚让,以功擢神策军指挥使。光启元年(885),李克用率军逼长安,唐僖宗出奔,文通护驾有功,擢武定军(洋州军号)节度使,赐姓李,名茂贞,字正臣。僖宗回长安途中,茂贞杀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代为节度使。  大顺二年(891),他胁迫昭宗杀宰相,任命他为凤翔和山南西道(治兴元)两镇节度使,封秦王,成为关中最强大的藩镇。乾宁二年(895),茂贞与邠州(今陕西彬县)王行瑜、华州(今陕西华县)韩建同犯长安,杀宰相,整兵而返。晋王李克用表请进击茂贞。昭宗怕沙陀部太盛,诏克用与茂贞讲和,克用归太原。次年,茂贞再次攻入长安,昭宗依韩建。茂贞焚烧宫阙,大掠坊市而去。  光化年间,茂贞进封岐王。天复元年(901),朱温以兵入关,请昭宗迁都洛阳,宦官韩全诲与茂贞劫持昭宗到凤翔。朱温围凤翔。三年,茂贞势蹙,被迫杀全诲,送出昭宗。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灭唐,建后梁。茂贞仍用唐年号,开岐王府,置官属。当其盛时,有地20州,至后梁末年,岐仅7州而已。后唐同光元年(923),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茂贞上表称臣。

定难(夏)

  定难节度使(881—1038年),又称夏绥节度使,是唐朝在今西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881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在此割据,成为西夏王朝的前身。   定难军首领拓跋思恭因为替唐朝镇压黄巢起义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并封爵夏国公,赐姓为李。据有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北)、宥州(治今内蒙古鄂托克旗)、银州(治今陕西榆林)、绥州(治今陕西绥德)、静州地,首府夏州。以后李家世代领有定难军。宋初,定难节度使、夏国公李继迁起兵反宋,大败宋朝从宋朝独立。并向辽国求援。1038年,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

燕(卢龙)

  燕国(895—913年)的前身为唐末藩镇卢龙节度使,乾宁元年(894年),晋王李克用攻陷幽州。次年(895年),李克用表奏刘仁恭为卢龙留后,不久,唐政府追认刘仁恭为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任卢龙节度使后,亟思背离李克用。从此晋、燕相互攻伐,互成水火。907年,刘仁恭被其子刘守光囚禁,刘守光自为卢龙节度使。909年,后梁封刘守光为燕王。911年称帝,国号“大燕”,史称桀燕。913年,晋王李存勖讨伐刘守光,攻陷幽州,被囚禁的刘仁恭亦与刘守光为晋军所擒,版图并入晋国。914年,刘氏父子被李存勖斩首献于晋国太庙。

  殷国(943—945年),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势力闽后期分支势力的一个国号,为王延政所建立。五代晋天福八年(943)二月,王延政以建州建国称帝,国号“殷”,改元天德。殷国国小民弱,实际国土仅建州、镛州(王延政升将乐县为镛州,南唐灭闽后废州为县)、镡州三州。南唐灭闽后改剑州,改龙津县为剑浦县,又新设延平、富沙二县,北宋时又改为南剑州)五县(将乐、昭武、建阳、建安、浦城,加龙津则为六县),故王延政也被时人讥为“五县天子”。至天德三年(945)正月,泉、漳、汀等州相继归附,延政又攻取福州,遂改国号闽,仍定都建州。南唐保大三年(945,即天德三年)八月,南唐军陷建州,闽亡。王延政家族被迁移到金陵州。建州改为永安军,不久,又改为忠义军。殷国大致为今日福建南平市,国都建州即今日南平市下辖之建瓯市。

武平

  武平节度使(951—963年),又称武平军节度使、湖南节度使,简称武平军,是五代十国时期,在马氏楚国覆灭后湖南地区割据势力的名称。951—963年间,共经历四任三姓节度使,后为宋朝兼并。末代节度使是年仅12岁的周保权。

清源(泉漳)

  清源节度使(945—978年),简称清源军,又称平海军,是五代十国时期,位于今日闽南泉、漳一带,在闽国覆灭后,是闽南地区割据势力的名称。南唐灭闽(945年)后,闽地三分,南唐得建州、汀州,吴越国得福州,而泉州、漳州为当地人留从效、陈洪进占据,称清源军、平海军,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为宋所灭。  闽永隆六年(944),朱文进杀闽王王延羲,自立为闽主。留从效等人不愿做其下属,遂反,杀朱文进任命的泉州刺史黄绍颇,从效自称平贼统军使,并迎殷帝王延政之侄王继勋为泉州刺史,奉王延政为主。不久,朱文进被杀,王延政亦降南唐。从效遂归南唐,任泉州都指挥使。南唐保大四年(946),从效占领漳州。保大七年(949),从效之兄南州副史从愿毒杀董思安,自任刺史,南唐帝李璟只得在泉州设清源军,以从效为节度使。后又被南唐任命为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封鄂国公,最后进封为晋江王。南唐向后周称臣后,从效曾派使者至后周请求归附,但不被后周世宗柴荣所允许。宋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赵匡胤接受了留从效称臣的请求。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留从效去世,继立的留绍镃年纪尚小,无法完全掌控军政,被将领陈洪进诬指欲归附吴越,将其送往南唐。张汉思因此被陈洪进推为清源留后,陈洪进任节度副使。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继任的陈洪进政权为宋所灭,泉漳版图归于宋朝。

朔方(灵州)

  朔方节度使(900—1002年),又称灵武节度使、朔方军,是唐朝在今西北地区为防御后突厥汗国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年间十节度使之一。拥立唐肃宗和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力量,后辖区分割为朔方、振武、夏绥、邠宁、泾原和鄜坊。本来是灵州的列校。唐朝末年,韩逊(?-914年)占据灵州朔方节度,朝廷授以节钺。后梁建立时,朱温加封韩逊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不久又加封中书令,封颍川王。北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朔方节度和灵州被定难军节度使、夏王李继迁攻克。

其它政权

  五代时期,在中原之外,还有很多政权。   1、在沙州有归义军曹氏政权;   2、在交州有静海军,又称静海节度使割据政权;  3、在甘州、西州有回鹘可汗,史称甘州回鹘、西州回鹘;   4、今新疆地区还有于阗等国;   5、今青海、西藏一带有陷于分裂状态的吐蕃;  6、今云南地区先后出现了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等,都是南诏政权的延续;   7、在东北有建国于盛唐时的渤海国;   8、居住在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契丹族,在唐朝灭亡的同年,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八部,势力日强。贞明二年(916年)建立契丹国。后唐时,契丹攻灭渤海国,南向争夺中原。天福十二年(947),改国号大辽,改元大同。自此以至于北宋,一直与中原王朝对峙。

帝王世系

五代十国传承世系表

  【梁】907年—923年   
序号庙号谥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备注

肃祖宣元皇帝朱黯



敬祖光献皇帝朱茂琳



宪祖昭武皇帝朱信



烈祖文穆皇帝朱诚


1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907-912年开平907-911年901-907年梁王
2
郢王朱友珪912-913年凤历911-912年
3
均王、末帝朱友贞913-923年乾化913-915年
贞明915-921年
龙德921-923年

  【唐】923年—936年   
序号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期年号备注

懿祖昭烈皇帝朱邪执宜

唐朝蔚州刺史

献祖文皇帝朱邪赤心
(李国昌)


唐朝振武、代北节度使

太祖武皇帝李克用891-908年晋王天佑907-923年唐朝河东节度使、晋王
1庄宗光圣神闵
孝皇帝
李存勖923-926年皇帝同光923-926年908-923年晋王

惠祖孝恭皇帝李聿



毅祖孝质皇帝李教



烈祖孝靖皇帝李琰



德祖孝成皇帝李霓


2明宗圣德和武
钦孝皇帝
李嗣源923-933年天成926-930年
长兴930-933年

3
闵皇帝李从厚933-934年应顺933-934年
4
末帝、潞王李从珂934-936年清泰934-936年
  【晋】936年—947年   
序号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期年号备注

靖祖孝安皇帝石璟

唐朝朔州刺史

肃祖孝简皇帝石郴



睿祖孝平皇帝石翌

唐朝振武防御使

宪祖孝元皇帝石绍雍

唐朝铭州刺史
1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塘936-942年天福936-942年
2
少帝、出帝石重贵942-947年天福942-944年
开运944-947年

  【汉】   后汉 947年—950年   
序号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期年号备注

文祖明元皇帝刘湍



德祖恭僖皇帝刘昂



翼祖昭宪皇帝刘僎



显祖章圣皇帝刘琠


1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刘暠)947-948年天福947年
乾佑948年

2
隐皇帝刘承祐948-950年乾佑948-950年
  北汉 951年—979年   
序号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期年号备注
3/1世祖神武皇帝刘崇(刘旻)951-954年乾佑951-954年
4/2睿宗孝和皇帝刘承钧954-970年乾佑954-957年
天会957-970年

5/3
少主刘继恩970年天会970年
6/4

刘继元970-982年广运970-982年
  【周】951年—960年   
序号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期年号备注

信祖睿和皇帝郭璟



僖祖明宪皇帝郭谌



义祖翼顺皇帝郭蕴



庆祖章肃皇帝郭简


1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951-954年广顺951-954年
显德954年

2世宗睿武孝文皇帝郭荣
(柴荣)
954-959年显德954-959年
3
恭皇帝郭宗训
(柴宗训)
959-960年显德959-960年
  【岐】887年—923年   
序号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期年号备注
1
忠敬王李茂贞(宋文通)887-923年唐朝年号
天佑907-923年
887年任凤翔节度使
891年封秦王
光化年进封岐王
  【楚】897年—951年   
序号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期年号备注


文肃王马筠




庄穆王马正




景庄王马元丰


1
武穆王马殷897-930年无,用中原年号897-907年武安节度使
907-927年楚王
927年封楚国王
2
衡阳王马希声930-932年

3
文昭王马希范932-947年

4

马希广947-950年

5
恭孝王马希萼950年

6

马希崇950-951年

  【吴越】904年/893年—978年   
序号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期年号备注
1太祖武肃王钱鏐893-932年天佑904-908年
天宝908-923年
宝大923-925年
宝正925-932年
893年封镇海节度使
896年加封镇东节度使
902-904年越王
904-907年吴王
907年封吴越王
2世宗文穆王钱传瓘(钱元瓘)932-941年无,用中原年号
3成宗忠献王钱弘佐(钱佐)941-947年

4
忠逊王钱弘倧(钱倧)947年

5
忠懿王钱弘俶(钱俶)947-978年

  【前蜀】907年/891年—925年   
序号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期年号备注
1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王建907-918年天复907年
武成908-910年
永平911-915年
通正916年
天汉917年
光天918年
903-907年蜀王
2
圣德明孝皇帝王衍(王宗衍)918-925年乾德918-925年
  【后蜀】934年/925年—965年   
序号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期年号备注
1高祖文武圣德英
烈明孝皇帝
孟知祥934年明德934年925-933年西川节度使
933年-934年蜀王
2
睿文英武仁
圣明孝皇帝
孟仁赞(孟昶)934-965年明德934-937年
广政938-965年

  【吴】904年/892年—937年   
序号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期年号备注
1太祖武皇帝杨行密904-905年唐朝年号
天佑904-905年
唐朝淮南节度使、吴王,
南吴国实际建国者。
2烈宗景皇帝杨渥905-908年天佑905-908年在位称弘农王
3高祖宣皇帝杨隆演
(杨渭)
908-921年天佑908-919年
武义919-921年
908-910年弘农王
910-919年吴王
919-921吴国王
4
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杨溥921-937年顺义921-927年
乾贞927-929年
大和929-935年
天祚935-937年
921-927年吴国王
927年称皇帝
  【燕】909年/895年—913年   
序号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期年号备注
1

刘仁恭895-907年卢龙节度使唐朝年号天佑唐朝卢龙节度使
2

刘守光907-909年卢龙节度使
909-913年
后梁开平907-909年
应天911-913年
909-911年燕王
911年称帝,国号燕
  【南汉】917年/905年—971年   
序号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期年号备注

太祖文皇帝刘安仁

唐朝潮州长史

代祖圣武皇帝刘谦

唐朝封州刺史

烈宗襄皇帝刘隐905-911年无,用中原年号唐朝封州刺史、
清海节度使;
后梁南平王、南海王
1高祖天皇大帝刘(刘岩)911-942年乾亨917-925年
白龙925-928年
大有928-942年
911-917年清海节度
使、南海王
917年称皇帝
2
殇皇帝刘弘度(刘玢)942-943年光天942年
3中宗文武光圣明孝皇帝刘弘熙(刘晟)943-958年应乾943年
乾和943-958年

4
后主、恩赦侯刘继兴(刘鋹)958-971年大宝958-971年
  【南唐】937年—975年   
序号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期年号备注

定宗孝靖皇帝李恪

唐宪宗子,建王

成宗孝平皇帝李超



惠宗孝安皇帝李志



庆宗孝德皇帝李荣



太祖忠武皇帝徐温

南吴东海郡王、
大丞相、齐王
1烈祖光文肃武孝
高皇帝
李昪(徐知浩)937-943年升元937-943年937年称皇帝,国号齐
939年改国号唐,复姓李
2元宗明道崇德文
宣孝皇帝
李璟943-961年保大943-958年
交泰958年
中兴958年

3
后主李煜961-975年

  【闽】909年/893年—945年(包含殷943年—945年)   
序号庙号谥号(或称号)姓名在位时期年号备注
1太祖昭武孝皇帝王审知893-925年无,中原年号893-909年威
武军节度使
909年封闽王
2

王延翰925-926年
闽王
3惠宗齐肃明孝皇帝王延钧926-935年龙启933-935年
永和935年
926-933年闽王
933年称皇帝
4康宗圣神英睿文明广武
应道大弘孝皇帝
王继鹏935-939年通文936-939年
5景宗睿文广武明圣元德
隆道大孝皇帝
王延义939-944年永隆939-944年
6

朱文进944年

7/1
闽国富沙王、殷国天德皇帝王延政943-945年天德943-945年改国号“殷”
  【南平】(荆南)907年/909年—963年   
序号庙号谥号姓名在位时期年号备注
1
武信王高季兴(季昌)909-928年无,中原年号907年封荆南节度使
909年开始割据
924年封南平王
2
文献王高从诲928-948年

3
贞懿王高保融948-960年

4

高保勋960-962年

5

高继冲962-963年

藩王列表

唐朝末期

  晋王李克用、梁王朱全忠、秦王→岐王李茂贞、蜀王王建、吴王→弘农王杨行密、弘农王杨渥、越王→吴王钱鏐、太原王王处直、邺王罗绍威、常山王王景崇、常山王王镕、陇西王董昌  其中五代十国初期尚存的王爵:晋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贞、弘农王杨渥;其中归附后梁的王爵:吴王→吴越王钱鏐、太原王→北平王王处直、邺王罗绍威、常山王→赵王王镕

五代

  后梁   广(德靖)王朱全昱、衡王朱友谅、惠王朱友能、邵王朱友诲、朗王朱存、安王朱友宁、密王朱友伦、彬王朱友裕、郢王朱友圭、福王朱友璋、均王朱友贞、贺王朱友雍、建王朱友徽、康王朱友敬、博王朱友文(原名康勤)、冀王朱友谦(原名朱简)、颍川王韩逊、邺(贞庄)王罗绍威、邺王杨师厚、济阴王李柷、魏王张全义  割据藩王(下同):渤海王高季兴、楚王马殷、吴越王钱镠、闽王王审知、燕王刘守光、赵王王镕、北平王王处直、大彭王→南平王刘隐、南海王刘䶮   后唐   邕王李存美、薛王李存礼、申王李存渥、睦王李存乂、永王李存霸、通王李存确、雅王李存纪、魏王李继岌、秦王李从荣、宋王李从厚、许王李从益、潞王李从珂、洋王李从璋、兖王李从温、泾王李从敏、雍王李重美、秦王李茂贞   朔方王李仁福、吴越(武肃)王钱镠、吴越(文穆)王钱元瓘、蜀王孟知祥、闽王王审知、闽王王延翰、闽王王延钧、楚(武穆)王马殷、楚(衡阳)王马希声、楚(文昭)王马希范、南平(武信)王高季兴、南平(文献)王高从诲、高丽王王建  后晋  宋王石敬儒、福王石敬德、通王石敬殷、夔王石重进、剡王石重允、秦王石万友、广王石训、赵王石万铨、韩王石敬晖、嗣王石曦、楚王石重信、寿王石重乂、虢王石重英、陈王石重杲、齐王石重贵、秦王→岐王李从曮、北平王刘知远  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吴越(忠献)王钱弘佐、楚(文昭)王马希范、南平(文献)王高从诲、高丽王王建、高丽王王武  后汉   魏王刘承训(追封)、陈王刘承勋、周王刘承祐  吴越(忠逊)王钱弘倧、吴越(忠懿)王钱俶、南平(文献)王高从诲、南平(贞懿)王高保融、楚(废)王马希广   后周  剡王郭青哥、杞王郭意哥、晋王柴荣、越王柴宜哥、吴王柴诚、韩王柴諴、梁王柴宗训、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魏王符彦卿、瀛(文懿)王冯道  陈留王冯晖吴越(忠懿)王钱俶、南平(贞懿)王高保融、高丽王王昭

十国

  南吴   弘农王杨渥、临川(灵)王杨濛、德化王杨澈、南阳王杨玢、江都王杨琏、江夏王杨璘、宜春王杨玢、齐王徐知诰   南唐  江王→魏王徐知证、饶王→梁(怀)王徐知谔、吴王→齐王李璟、楚(定)王李景迁、齐王→晋(文成)王李景遂、燕王齐(昭孝)王李景达、信王→江(昭顺)王李景逖、南昌王→燕王李弘冀、庆王李弘茂、郑王→吴王李从嘉、郑王李从善、岐(怀献)王李仲宣、赵王李德诚   鄱阳王→光山王→福王王延政、楚(恭孝)王马希萼、南平(文献)王高从诲  前蜀   遂王王宗懿、普王→卫王王宗仁、雅王→豳王王宗辂、褒王→赵王王宗纪、荣王→韩王王宗智、兴王→宋王王宗泽、彭王→鲁王王宗鼎、信王王宗杰、资王→莒王王宗特、郑王王衍、通王王宗裕、昌王王宗铁戢、嘉王王宗寿、巨鹿王王宗弼、临洮王王宗绾、琅邪王王宗裔、集王王宗翰、琅邪王王宗夔、临淄王王宗瑶、乐安王王宗侃、临颍王王宗播、琅邪王王宗黯   后蜀   秦王孟玄喆、褒王孟玄珏、夔王孟仁毅、雅王孟仁贽、嘉王孟仁裕、宋王赵廷隐  南平(文献)王高从诲   南汉   雍王刘耀枢、康王刘龟图、宾王→秦王刘玢、晋王刘晟、越王刘弘昌、齐王刘弘弼、韶王刘弘雅、镇王刘弘泽、万王刘弘操、循王刘弘杲、恩王刘弘暐、高王刘弘邈、同王刘弘简、益王刘弘建、辨王刘弘济、贵王刘弘道、宣王刘弘昭、通王刘弘政、定王刘弘益、卫王刘鋹、桂王刘璇兴、庆王→荆王刘庆兴、祥王祯王刘保兴、定王→梅王刘崇兴  南平(文献)王高从诲      建王王继严、福王王继鹏、福王王继韬、临海郡王王继恭、闽王王亚澄、富沙王王延政  南平(文献)王高从诲   说明:此分封诸王存在直系与割据之分。吴越、楚、南平等国未称帝号,故没有分封藩王。

社会经济

农业

  唐末以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因长期混战而严重破坏。如蔡州秦宗权所到之处,肆意烧杀,千里没有人烟。朱温与时溥连年交战,徐、泗、濠三州人民不能耕作。朱温战败河北刘仁恭时,自魏州至沧州五百里内死尸遍地,其中定州一战,就杀死了六万多人。  后梁与晋之间连年战争,使今晋南豫北不少地方“里无麦禾,邑无烟火”。后梁还数度决开黄河以阻挡晋兵,致使今河南、山东广大地区洪水氾滥。唐代繁荣的东都洛阳迭经战乱,变成了瓦砾堆,荆棘丛生,在籍的民户还不满一百户。后唐以来,华北平原地区又不断遭受契丹侵扰,卢龙镇所属诸州均遭摧残。后晋时,契丹骑兵深入中原内地,所过之处焚掠一空,千里内“民物殆尽”。开封至洛阳数百里间人烟稀少相州民被杀死十余万人。河中与凤翔等镇在后汉时发动叛乱,战死饿死的尸体有二十万具以上。  黄巢起义后,长达六七十年内,大小战事不停。华北地区的兵役和各种劳役异常繁重。统治者视人命如草芥,无辜群众常遭惨杀。战争破坏和苛重赋役促使人民数以万计饿死或流徙他处。北汉的十二州,盛唐时有二十八万户,而在北汉亡国时仅有三万余户,约为盛唐时户口的八分之一。  唐末以来,南方虽也不免遭到战争的破坏,但在十国时期,重大战事较少,政局也较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自汉魏六朝以来,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蜀地富庶,前、后蜀时内部相对稳定,又注意兴修水利,“广事耕垦”。褒中一带还兴办了屯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吴、南唐、吴越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批荒地得到了开垦。吴越在浙东沿海修筑了捍海石塘,以防海潮侵袭又募民开垦荒田,免徵田税,使钱塘成为东南的富庶地区。   过去,福建地区生产落后。唐末,王氏兄弟进据以后,注意保境息民,宽刑薄赋,劝民农桑,进一步发展茶叶生产,又奖励海上贸易,使福建经济面貌大为改观。   自东晋南朝以来,湘江中下游地区的生产已有一定发展。马殷进据湖南后,对湘中、湘西的开发又取得新的成就,粮食产量显着增加,茶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楚国令百姓植桑养蚕充做赋税,又开始种植棉花。  唐末,北方大乱,不少人以"岭外最远,可以避地”,迁至南汉统治地区。“五十年来,岭表无事”,长期安定的环境有利于发展生产,府库逐渐充实。  在中国,州县的设置常和所在地区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 。《太平寰宇记》所载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置五十九县,绝大部分是在南方,如蜀置五县,吴越设五县,闽增设十三县,南唐新置二十六县。北宋统一南北时,原后周和北汉所在的华北地区约一百万户,而南方九国所在地区已有二百三十万户,这显示了南方农业经济已有长足的进步。

手工业

  诸国混战虽然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但社会生产仍未中断。即使在华北地区,后梁建国初和后唐明宗在位时,都曾分别采取某些恢复生产的措施。后周时,手工业如纺织、造纸、制茶、晒煮盐等生产也有所发展。   瓷器制造和雕版印刷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南方和北方都有精制的秘色瓷器,也都出现了雕版印刷。

对外贸易

  由于诸国林立,兵祸连年,商贸往来受到了严重影响。如蜀国法令规定:“不许奇货东出”后周规定贩运食盐不得逾越漳河。但是,通商贸易、互通有无是大势所趋。华北需要的茶叶经常通过商人南来贩运,南方茶商的行踪也远至河南、河北,他们贩卖茶叶,买回缯纩、战马。江南人所需的一部分食盐也依赖华北供应。北方诸国从契丹、回鹘、党项买马蜀向西边各少数族买马。南方的吴越、南唐、楚、南汉等国以进贡方式和北方进行贸易。吴越、闽国与北方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海路。  对外贸易也很兴旺,东自高丽、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三佛齐,都有商业往来。明州、福州、泉州、广州都是外贸重要港口。吴越、吴国和南唐从海外输入“猛火油”使用,还从海道再输往契丹。

赋税

  五代十国时期的赋役徵敛还是相当苛重。当时,仍沿用两税法,夏秋两徵。各国时常检核农民的现垦耕地,据以确定岁租额。但官吏和地主往往相互勾结,以致赋税负担贫富不均。与唐朝相比较,额外收耗名目繁多。后唐时,官府规定收耗数额是每斗税谷加收一升,后汉时增至两升雀鼠耗是每斗加收两升。有的官府大斗收进,小斗输出,结果百姓每输一石租须纳一石八斗粮。有时国家甚至向农民“预借”夏秋税,有的官府在饥荒和蝗灾之年,仍分派使臣到处搜刮民谷,逼使数十万民众饿死,流亡不可胜数。  两税以外,还有按人徵收的丁口钱、盐钱按亩摊派的麴钱、农器钱、牛皮税等又有盐铁税、茶税、屋税、鞋钱等杂税。州郡官吏常常增益赋调,县吏向里胥厚敛,里胥便重徵于民,名目繁杂,税率屡增。随着商贸的发展,各国多重徵商税,并有过税和住税之分,这种办法为北宋所沿袭。

兵役

  由于战争频繁,兵役负担沉重。刘仁恭在幽燕徵发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子自备军粮从军,共得二十万人。北汉规定十七岁以上的男子皆入兵籍为兵。南唐曾强令老弱以外的人全部从军。吴越钱俶“尽括国中丁民”为兵。湖南马希萼调发朗州全部丁壮为乡兵。闽国后期发民为兵,力役无节。  当时,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脸上刺字记其军号,以便各地关津识认、追捕逃兵。  另外,各地都徵派男女从事运输,无数人畜累毙途中。朱温攻打青州王师范时,甚至把徵发来堆积攻城土山的民丁、牛驴一起掩埋在土山中。  兵役以外,各种名目的土木修建劳役也层出不穷。后唐庄宗盛暑修建营楼,“日役万人”。荆南修理江陵外郭,驱兵民万余人从役。闽主建筑寺观宫殿,“百役繁兴”。赋役严重,使战乱破坏严重的北方社会经济难以复苏,也大大阻碍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

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

  唐中叶以后,宦官专权,神策军两护军中尉与两枢密使号称“四贵”,往往侵夺相权,威逼皇帝。朱温诛戮宦官,开始用朝臣充任枢密使。  枢密使通常由皇帝最亲信的臣僚充当,又大多为武将,皇帝经常与其商议军国大事,有时由枢密院直接下令任免藩镇。其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居宰相之位,但枢密使的权势凌驾于宰相之上。宋代中书和枢密对掌文武二柄,就在五代开端。当时,其他政权大抵也都置有枢密使或相当于枢密使的官职。  唐初,财务主要由户部下辖的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分管。中唐以后,户部、度支、盐铁三司分管租税、财务收支和盐铁专卖、物资转运事务,常由非户部的官员分别以判、知或使的名义分管。  唐昭宗在位时,以宰相崔胤兼领三司使,才开始出现三司使的官名。后唐曾设置租庸使,管辖三司,又曾命大臣一人判三司事,最后正式设置三司使和副使的专职,掌管中央财务。地方财政也听从三司指挥。以后历朝相承不废,北宋前期三司理财的体制也是沿袭五代的。  五代十国的建国者多是唐末的节度使,他们能建立政权是因为手中拥有强大兵力。因此在建国以后,为了巩固统治,他们都设法削弱地方实力。长期称雄的河北诸镇在后梁、后唐之际被制服以至被消灭,就是因为自后梁始,禁军开始强化。   禁军除了用以捍卫京师和皇宫外,还被派驻各地,藉以牵制和削弱藩镇的实力。朝廷还频繁调动节度使,更换其驻地,以防止他们长期占据一方,形成割据势力。

法律

  五代十国时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编敕,但因历朝又都有新颁的敕条,汇编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复矛盾。显德四年(957),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唐代律令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

军事

  唐亡前夕,朱温诛戮宦官,解散了宦官所领的神策军。以后,朱温以宣武军节度使称帝,即以宣武镇兵为禁军,设置在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改为侍卫亲军,置马步军都指挥使,是为侍卫司。后周又增置殿前司,也有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又置殿前都点检,位在都指挥使之上,而侍卫司分置马军和步军两指挥使,不置都指挥使。

主要战争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简)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五月至二年五月 潞州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吴天祐六年,909年) 象牙潭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至五年正月 柏乡之战   五代后梁乾化五年(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 魏州之战   五代后梁贞明三年(契丹神册二年,917年)三至八月 幽州之战   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八月至十二月 胡柳陂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五至十月 后唐灭后梁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 杨刘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九至十一月 后唐灭前蜀之战   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至四年二月 定州之战   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闰十一月 后晋灭后唐之战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契丹灭后晋之战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契丹会同八年,945年)至三年阳城之战滹沱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元年至二年(948—949年) 河中之战   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年)至四年正月 郭威灭后汉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北汉乾祐七年,954年) 高平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后蜀广政十八年,955年) 秦凤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 寿州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至四年 紫金山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至六年(辽应历八年至九年,958—959年) 河北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兴元年,955—958年)冬至五年春后周攻南唐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 六合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冬至五年春 淮南之战

史籍资料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薛居正监修。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撰者欧阳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59959.html

更多阅读

读谈迁《国榷》 国榷txt

读谈迁《国榷》洗尽铅华的风,穿窗而入,我著一杯雨前清茶席地而坐,春阳暖暖地洒落在线装书卷上,一个个方块字金子般熠熠闪亮。一部《国榷》,泱泱百卷,四百万言,我苍老而年轻的心穿行于字里行间,一部明史,流转风,霜,雨,雪,是先生步行千里

六十種曲/香囊記 六十种曲.txt

香囊記 ?明邵璨著 香囊記 第一齣 家門 第二齣 慶壽 第三齣 講學 第四齣 逼試 第五齣 起程 第六齣 途敍 第七齣 題詩 第八齣 投宿 第九齣 憶子 第十齣 瓊林 第十一齣 看策

《国史十六讲》读后感 国史十六讲txt下载

今年以来发生的事时常让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历经千年的历史后,唯有中华文明依旧巍然屹立着?要想找到答案,就必须回看历史,而这本《国史十六讲》就如一本简明历史词典,将中华的历史清晰地罗列了出来。早就下载了这本书,直到最近才

历史论坛:研究 五代十国时期那些人和事儿十国篇

五代十国时期那些人和事儿【十国篇】(中华良子•研究)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

声明:《五代十国历史简述 五代十国 历史 txt》为网友蒓凊尒莮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