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站“点击主持人”的页面上,他的那一栏近乎空白,但这并不妨碍粉丝们在百度贴吧里为他占据一席之地。不断有人询问,谁有关于张宏民的更多信息?
然而询问近乎徒劳。作为央视最具知名度的新闻栏目《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张宏民的名声和关于他的信息显然不成正比。其中原因既和《新闻联播》的特殊属性有关,也和他本人的性格、经历有关。
“他也是个普通的人”
1961年3月,春寒料峭的季节,时值三年困难时期,饥饿笼罩着中华大地,人们手中光各种票据就有十几种。这时候,一个男婴在清华园呱呱落地。和那个时代的多数同龄人一样,男婴此后的人生注定要因为时代的风云变幻而经历翻天覆地的变革。只是,男婴不知道,有一天中国的那些风云变幻会经过他之口告知世界。
男婴后来取名张宏民。
五岁时,文化大革命席卷了整个中国。父亲被打成了清华大学的“黑帮”,张宏民也被幼儿园清除回家。在门窗上贴满封条和标语的家里,他每天只能把头偷偷地从窗户的破玻璃处探出,注视着窗外发生的他所不能理解的一切。
高中时,他学习刻苦,功课优秀。老师发现这个健壮的小伙子有朗读方面的才能,就让他担任了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文革结束后,高考制度得以恢复,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报考大学,张宏民勇敢地选择了北京广播学院,考试成绩居然超过了录取分数线。
1982年,广播学院毕业后,张宏民被分配到中央电视台,成为一名电视播音员,从此走上了“一条陌生的摸索着前进的播音之路。”工作之初,他曾经紧张得要命,配一条百字以上的新闻,竟然会出好几个错。在学校的时候一个星期可以备一篇稿子,而电视台的工作一天要备、读、念几十篇稿子。面对这样的压力,张宏民开始狠下功夫。他录下自己的声音反复听,自己给自己找毛病。除此之外,他还向前辈们请教,并找来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爱德华·默罗、克朗凯特等人的录像带,仔细揣摩他们的风度、风格,寻找播音技巧。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宏民渐渐进入了良好状态。
上世纪80年代,电视还是稀罕之物,能在电视上露脸的人自然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为此,走在路上的张宏民时常被人认出,有人找他签名留念,有人找他代言告状。为了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他只好选择戴墨镜。但即便如此,还是有被人认出的经历。
一次,他乘公交车回家,一个小伙子坐在他旁边。“你是张宏民吧?”小伙子很有把握地问。“你认错人了。”戴着墨镜的张宏民急忙否认。小伙子心有不甘,滔滔不绝地说起自己对张宏民的赞赏。末了,张宏民的回答是:“太过奖了,他也是个普通人。”
“中山装事件”
想过普通生活的张宏民,因为一件意外的事情,意识到自己的不普通。
1987年1月16日,胡耀邦同志辞职。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公报。台里想让一位男播音员播报这条重要消息。本来那天不该张宏民值班,但他恰好到台里办事,遇见了台长。台长让他马上去播这条消息。时间紧迫,来不及换衣服,张宏民看见台长穿了一件挺括的毛料深色中山装,觉得合适,就借了过来。
谁料,就是这件中山装竟引起轩然大波。
许多人打电话来询问,张宏民为什么穿中山装播音?外电纷纷评论说:中国电视播音员见风使舵;中国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连西装也不让穿了;从电视播音员紧闭的领口看中国改革开放要出现新的转机¼¼如此种种,众说纷纭。
转年,春节即将来临,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张宏民觉得应该穿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播音。他再度穿上了中山装播出了当晚的新闻。结果,外交部当晚接到几十个国家领事馆的电话,问中国是否有重要人事变动;甚至有外电揣测这是“中国大陆为蒋经国去世致哀”。一家外国电视台还专门汇编了一个“中国电视播音员张宏民”的专题节目。
两次风波,让张宏民意识到自己岗位的特殊性,从此对出镜时的服装格外注意,他不愿再招来任何非议。
《新闻联播》之外的张宏民
二十几年过去了,当年主播台上的后起之秀,变成了资深前辈。眼神中的青涩退却,面颊的轮廓日渐成熟。他已开始接近他当年效仿的克朗凯特的年纪。人们提起他的时候,想到更多的是《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却不大记得《新闻联播》之外,他还曾经主持过《外国文艺》、《戏曲欣赏》,以及百余场次的文艺演出。爱说笑话、爱唱歌、爱跳舞的他,其实有着良好的艺术修养。
1988年,张宏民主持了一台《情系天涯》文艺晚会。这台晚会是专门为那些常年工作在国外的外交人员办的。晚会结束后,一位著名的电影导演邀请他在影片《最后的贵族》中扮演一个角色。而八一电影制片厂也在晚会之后找到他,认为他哄孩子很有技巧,希望他能够演一个会哄孩子的法官。但是,都被张宏民谢绝了。
2002年,身为党员的张宏民在接受《北京支部生活》杂志采访的时候说到:“近十年来,自己没有接受任何媒体的专访。这不是故作姿态,我觉得,我首先是个新闻工作者,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是通过屏幕上自己的表情、语气、姿势来传达给观众,用不着宣传。每天工作能踏踏实实,对得起观众,就行了。”
和张宏民同事多年的杨金月说,张宏民有很多特点,好客,朋友很多,工作认真,随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虽然很累,但镜头前的他总是那么精神饱满。其他同志说,这么多年,从没有看见张宏民和同事们因为个人私利发生过争执。张宏民自己说,从小父母言传身教,要做事先做人。
也许今天的张宏民,更像一块玉石,经过时光的打磨,敛起了外界赋予的光芒,只在镜头前散发出他应有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