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库本到轻小说 刀剑神域轻小说文库

全民阅读时代的“小”与“轻”

——从文库本到轻小说

1.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眼见得老学生超越了先生,更可怕的是,日本国民竟从上到下都以看书为荣。梁任公受了莫大刺激,胸中腾起公车上书时的干云豪气,于是在横滨创刊《新小说》,也想通过引导中国人多看书来开启民智,挽大厦于将倾,“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当时的中国,看书还是件风雅之事,文人骚客们案头的经史子集,枕边的《金瓶梅》、《肉蒲团》,一般老百姓大字不识,更看不懂。所以彼时中国的变革尽是精英运动,不接地气,难以成功。《新小说》出了两年就停刊了,没几个中国老百姓能看到。而在日本,“苦力、女佣、马夫等社会底层人民也常常拿着书看,尽管那些小册子多是通俗小说,但这样高的识字率还是令我吃惊。”(梅契尼科夫《回忆明治维新》)

梁启超去的正是时候,那时的日本刚开始玩大国崛起,社会开化,看书识字的人多了。如果几十年前去,估计他就不会受这么大刺激了。

因为那时还没有多少看书的。

原因跟中国差不多,多数人不识字。日本到1867年才结束幕府时代。那个时代,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他们要负担大名、公卿们的口粮税赋,地租标准“五公五民”或“六公四民”,甚至达到“八公二民”!农民们搞点娱乐活动就在一起唱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看过《七武士》的都知道,对付完地主,土匪强盗们也不闲着,总是想着帮你收麦子。困顿如斯,谁有金钱和精力去识字看书,那是有钱人家的玩意。

所以古代的日本能创造出类似《红楼梦》的宫廷大戏《源氏物语》,却没有像《水浒传》一样充满杀伐之气的草根作品,就是因为在当时搞文学,就像今天打高尔夫的,既要有钱,又要有闲。

不过倒是出现了不少翻译或模仿《水浒传》的通俗小说,像《本朝水浒传》、《天明水浒传》、《倾城水浒传》,还有个《女水浒传》,虽然没看过,但推想一下,大概就是把基情四射的梁山好汉故事换成105女加三男的后宫系。

文字也是个大问题。汉字传入前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公元285年王仁东渡,才将汉字传到了日本。汉字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虽然日本人后来发明了片假名、平假名等自己的文字,但官方记事一直是使用汉字。日本最早的正史《日本书纪》就是用汉字写成的,汉字显得庄重、华美,可大多数人看不懂。这一点到明治维新才真正改观。

明治维新对日本人的读书识字起到了关键作用。明治天皇出生后一年就发生了“黑船事件”。这个事件对日本的冲击太严重了,天皇、大名纷纷掳起袖子,大喊救国,趁机跃上政治舞台,跟当时真正掌权的将军叫板,直接导致了600多年的幕府制度的终结。

明治天皇在一片混乱中继位,看到西方的坚船利炮、文明礼仪,深受刺激,从此决定做美国的学生,这学生一当又是多少年!

同样是受刺激,一个是文人,一个是皇帝,结果当然天壤之别。

明治维新一方面发展了义务教育,“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明确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另一方面则进行文字改革,推进“言文一致运动”,说白了就是要废除汉字,普及口语体。到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文部省推出限制汉字使用数量的政策,把小学期间的习用汉字字数规定为1200字,简单易学的口语体成为主流。此时的义务教育普及率也已达到99%,基本不用再开设扫盲班了。

啰嗦这么多,就是说了一点,大部分日本人都识字了,有了全民读书的基础。

2.

读书的人有了,书在哪里?

二十世纪初是日本文学史上牛逼到耀眼的时代,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志贺直哉等人的作品已经影响很大,出版商瞄准商机,给这些大师们结集出书,称之为文库,就是丛书或全集的意思。当时的文库形制类似于明治时期博文馆出版的帝国文库。帝国文库收集的是日本中世、近世的文学丛书,装帧精美,个头巨大,随便一卷拿出去都能当武器,实则里面并没有很值得称道的内容。这种版式的书除了作武器就是作装饰,今天还有很多人热衷在家里华丽丽地摆上几本,书名霸气外露,《中国脊梁XXX》,上面一层灰。

书的价值,并不在其个头,而在内涵。恐龙个头大,可从侏罗纪存活到今天的是乌龟。

于是有个叫岩波茂雄的人决定做一回乌龟。当然是把书做成乌龟。

说不定看到这篇文章的中国学生就与岩波茂雄有过交集,到大学图书馆的日文部看看,可能就会发现有岩波书店的书,“岩波书店”四个字还是夏目漱石的题字。如果你是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或暨南大学的学生,恭喜你,你看到的就是岩波书店直接从万里之外的日本赠送过来的。

岩波茂雄1881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1901年进入第一高等学校读书。他高中期间留过级,并且最后是被开除的,难道这位后来日本文教界的大人物曾是不良少年?一些资料给出的原因是因人生问题而苦恼,这个含糊的说法跟没说一样。我查了一些资料没有头绪,最后从一篇逸闻中发现,当时岩波有个16岁的学弟叫藤村操,在日光国立公园的华岩瀑布留下一篇富含哲思的辞世文,跳水自杀了。岩波听说学弟死的那么哲学那么美,竟也萌生了了却此生的念头。幸好同窗阿部次郎等人死活拉住了他,才没死成。后来藤村自杀的华岩瀑布,成了日本有名的自杀圣地。

我才明白岩波当时的苦恼: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

藤村自杀前,他的英文老师夏目漱石刚刚因为学业问题训斥了他一顿。

夏目漱石原先为人刻板,对学生很严厉。据说此后,他在英国留学时的老毛病忧郁症又犯了,估计真是害怕了。对人也变得柔和许多,非常爱护新进晚辈,在讲究师徒名份的明治文坛,成了一位亲切的大家长。
所以岩波茂雄在去请夏目漱石为书店题字时,夏目才爽快的答应了。
世界上的事情真是奇妙。
岩波茂雄高中被开除,但没耽搁上东京大学,修哲学科。毕业后的1913年开创了岩波书店,刚开始是卖旧书,虽然有大文豪题的金字招牌,但依然没大有人买账。第二年他灵机一动,又跑到夏目漱石家里,向老师哭诉生意不如意,甚至想自杀云云。老师一听见自杀两个字差点又抑郁了,忙给他出主意,同意他出版自己的小说《心》和《道草》。这一动作才真正为岩波书店打开了市场。1916年夏目漱石去世,岩波茂雄又不失时机地在夏目夫人和夏目的弟子小宫丰隆、安倍能成等的帮助下,率先于1917年出版了14卷的《夏目漱石全集》。此后,又出版了一批哲学丛书,在一战后“哲学贫困”的日本掀起了一股哲学热潮,从而一举奠定了岩波书店在日本文教界的地位。
岩波茂雄有个哲学家朋友三木清,在德国留学时,发现市面上一种叫《雷克拉姆万有文库》的小开本刊物非常受欢迎,书的内容包罗万有,编校不错,价格又非常便宜。(鲁迅曾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提到一个《莱克朗氏万有文库》,一回事,只是译名不同。)当时日本书商刊行的书还都是常见的32开(184mm x 130mm)本,价格相对要高。于是回国后与岩波茂雄一拍即合,要模仿《雷克拉姆万有文库》出版《岩波文库》。

虽然《岩波书库》的创意很德国,但并不妨碍它成为将日本推进全民阅读时代的工具。估计这一点岩波茂雄和三木清也没想到。

第一批《岩波文库》很快面世了。选材内容非常驳杂,汇集了方方面面的名著。大小是A6尺寸(105mm×148mm),跟我们小时看的连环画差不多尺寸。价格也很便宜,每册50日元。携带方便,物美价廉,真是居家旅行、乘车坐船之必备良品。

首批文库本很快被抢购一空。看到这个情形,岩波书店立刻加班加点赶印,同时着手编制第二套《岩波文库》。到1987 年7月,岩波文库连续出版60周年时,累计已经出版了4384种,印数达3亿册。

3.

其他出版商看到岩波茂雄数钱数到手抽筋,眼中冒火。于是也前赴后继地出了一批文库本,如《立川文库》、《新潮文库》、《角川文库》等。后来发展到70年代,很多大型出版社也按捺不住,开始搞自己的文库本,像《讲谈社文库》、《集英社文库》等等,说起这些,中国的读者就比较熟悉了。

文库本流行地一发不可收拾。书店里有专门的文库本书架,电车站有文库本的流动售书摊,超市的收款台前也摆着文库本。大街上有人掏口袋,不是在掏钱包就是在掏文库本。甚至出现了一些因文库本而生的专有名词:在稍微泛黄的纸上印黑字的配色,叫做“文库色”;文库本大小的A6 尺寸,叫“文库大小”;去日本文具店买 A6 的笔记本,你跟售货员说A6他可能不知道,要说“文库尺寸”。

可能有读者注意到,文库本以收录世界名著、通俗小说、古典诗词为多,《岩波书库》就很喜欢收录中国的古典名著,像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唐宋传奇集》,甚至《搜神记》等。这和版权有关。日本和中国版权保护的期限都是作家死后五十年,出版这样的书,罗贯中、施耐庵们不会来跟你要版税。岩波茂雄1917年出版《夏目漱石全集》时,是要缴纳很高版税的,必须要到50年后的1967年才不用缴纳,岩波茂雄没活着看到那一天。

不过这些年,越来越多活蹦乱跳的作家找出版商要求以文库本的形式出版自己的作品。按说日本出版业的传统,作品一般先在报刊连载,随后出单行本,大约三年后才会推出文库本。但文库本的优势实在太明显。当今日本人气最旺的历史小说作家佐伯泰英,当年拿着处女作《琉璃之寺》找到出版社,出版商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最后才施舍一般地同意给他出版文库本,结果面世不到一周就被抢光了,出版商就傻了眼,火急火燎地跑到佐伯家里,非要给小说出单行本,人家佐伯泰英不慌不忙地说:别介,咱还就认准文库本了!结果他的九大系列历史小说全部出的是文库本,畅销千万册。

4.

相对于其他类型,文库本更青睐的是轻小说(Light Novel)。

虽然到现在轻小说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过望文生义,一般是指读起来轻松的小说,一个“轻”字,意境全出,跟软饮料的“软”字一样,看着不累,喝多不醉。

轻小说萌芽于70年代。一种说法是1975年《朝日ソノラマ文库》的创刊标志着轻小说的诞生,当时的文库主编有菊地秀行和竹河圣等人,都是后来日本视觉系奇幻小说的代表人物,因此他们所遴选的作品多是天马行空的奇幻类。另一种说法则是以新井素子和冰室冴子的早期作品为发端,特别是新井素子,高二时就写出小说《开往星星的船》,典型的美少女作家。她们的作品以言情为主,文笔清新,贴合年轻人的性情,缠绵悱恻、你情我爱什么的,对青少年读者特别是女孩子最有杀伤力了。

其实这两种观点的关系就像金庸之于琼瑶,有鲜明的性别差异,往简单了说就是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不同兴趣,单独拉出哪个来也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江湖。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轻小说之源。

1986年,角川书店旗下的富士见书房刊行《DRAGONMAGAZINE》月刊,主打奇幻,每篇小说都配以有名的漫画家绘制的大量插画,《风之大陆》和《吸血鬼猎人D》等小说就是在这本杂志上连载的。这种漫画风格的杂志不仅吸引奇幻小说读者,还拉拢过来大批的漫画爱好者。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富士见FANTASIA文库和角川SNEAKER文库应运而生,直接出版奇幻小说的文库本,在当时像《罗德岛战记》、《秀逗魔导士》、《魔术士奥芬》等小说,轻轻松松就销售上百万册。

今年6月份日本出版了一本普及宪法知识的读物,名字叫《Constitution Girls日本国憲法萌えて覚える法律学の基本》,满书的萝莉、女仆、御姐,用拟人萌化的内阁酱、国会酱、法院酱,对日本的全11章103条宪法进行讲解。连学法律都能学到流鼻血,轻小说这种青少年读物就更脱离不开漫画的影响了。

实际上90年代后期,轻小说就已经与动漫文化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了。轻小说漫画感强烈,风格夸张轻快,内容采用大量吐槽的口语化语言,因此非常适合改编为漫画,像《凉宫春日》系列、《灼眼的夏娜》、《我的妹妹不可能那么可爱》等;反过来动漫、游戏的火爆也促使轻小说的随之而生,《钢之炼金术师》、《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和《名侦探柯南》等,都有了自己的轻小说。轻小说、动漫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形成了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动漫产业在日本多年的蓬勃发展培养出了庞大的读者群,轻小说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ACG(Anime-Comic-Game)演变成ACGN(Anime-Comic-Game-Novel),这个N,就是指轻小说。如今电车上的少男少女们,要么是拿着轻小说改成的漫画,要么就是在看漫画改成的轻小说。如果有哪个年轻人捧着份《朝日新闻》或《读卖新闻》,绝对会被同龄人认作凹凸了。

大量流行的漫画向轻小说降低了阅读门槛,可边界的混淆让人很难分清究竟是图画为小说服务还是小说为图画服务。很多专家站出来指责日本的文化出版界让年轻人越来越脱离活字,甚至将整个日本推进了“读图时代”。的确,现在很多年轻人甚至连文库本轻小说也不拿,而是换成了精致闪亮的iPhone,手指摩挲过纸页的感觉都体会不到了。有些上年纪的人不禁感叹,想当年,咱看岩波文库的时候……

日本文教界表示压力很大,于是引导一些轻小说家向主流文学靠拢,桐野夏生、山本文绪、村山由佳等写轻小说出身的作家先后获得日本分量最重的直木赏文学大奖,逐渐改变了一般人对轻小说的印象。并且很多大部头的文学名著也被以轻小说加漫画的形式包装出版,如太宰治的绝笔之作《人间失格》,就是由当红漫画家小畑健绘制的封面和插画,一年的时间就卖出了21万本,要知道初版在16年间总共才卖出去了37万部……不知这个以自杀为己任的作家,泉下有知,是否可以死而瞑目了。


从文库本到轻小说 刀剑神域轻小说文库

(本文发表于《知日》杂志第三期《书之国》,转载请注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0048.html

更多阅读

霹雳口白之绮罗生 ——刀剑春秋口白二 霹雳布袋戏刀剑春秋

刀剑春秋第11章【虫毒袭身,绮罗生双掌顿废,再遇葬刀会与天佛原乡两大势力夹攻,情势危急】痕江月:绮罗生,双手已废的你,逃不过此次杀劫了!来啊~~杀!![葬刀会众人围攻而上,绮罗生负双手於背后,脚步旋踢击退数敌,叕汉乘势攻上]佛乡:葬刀会之人,手段不

从文库本到轻小说 刀剑神域轻小说文库

全民阅读时代的“小”与“轻”——从文库本到轻小说1.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眼见得老学生超越了先生,更可怕的是,日本国民竟从上到下都以看书为荣。梁任公受了莫大刺激,胸中腾起公车上书时的干云豪气,于是在横滨创刊《新小说》

恢复普安禅寺缘起 缘起刀剑神域

永嘉县普安禅寺位于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西北部十八垅南麓。始建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五进七开间组成,有大、小禅房100余间。重建于北宋治平元年,明、清间相继修建,民国初大修。寺院三进,寺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前为山门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观

声明:《从文库本到轻小说 刀剑神域轻小说文库》为网友如诗如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