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 文字校对好做吗

第五节 校对

校对,一是动词,指从事比较、核对、纠正书稿差错工作的专项业务;二是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专业人员。校对功能主要是校对主体通过对校样或电脑的操作来实现的,校对功能的大小,首先取决于消灭排版错误的多少,其次取决于发现原稿错误的多少。在校对术语中分别称为校异同与校是非。所谓校异同,是指从校样或屏幕与原稿的对照中分辨出两者之间的异同。所谓校是非,是指从校读中分辨出原稿本身的是非。因此,校对的功能有两个方面:校异同以消灭排版错误;校是非以消灭原稿差错。校样对照原稿时,以校异同为主,校是非为辅。通读或检查清样时,以校是非为主,同时校异同。校对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列宁在编辑《火星报》期间,十分重视校对工作,他指出:“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今天,校对同样是出版物付印前编辑保证出版物文字和内容质量的最后一道程序,一字之差可能歪曲原意或影响对原意的理解,甚至可能造成重大的政治性错误。

新闻出版局制定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中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版上的错误。”按照规定,出版部门校对的职责是:校对校样上与原稿不符的文字、标点、图表、版式、字体、字号等差错;做好捅行(俗称串行)、捅版(俗称倒版)、缩面等工作,检查图表安排位置合适与否,并查对与正文、页码及文字配合是否正确;注意数码的统一、齐顺;注意繁简字、异体字的运用;特别注意校对封面、版权页文字,目次,著作者姓名,点清页码,检查中缝、书眉。校对对象据此可分为九类,版式校对、标题校对、文字校对、插图校对、表格校对、公式校对、标点符号校对、页码校对、印样校对。若发现原稿有疑问,即应与责任编辑联系,原稿妥善保存,以备稽查。

校对工作一般按初校、二校、三校和核红四个校次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校次是出版物质量的保证。排版技术好,一般书报刊三校一读,工具书五校三复核。初校和印样校对大多在印刷厂完成,一、二、三校在编辑出版部门进行。一般出版物经过三次校对后由责任编辑在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上签字付型和付印。如付型或付印样还需改动,仍必须核红一次。如果是经典著作或者是对付型样、付印样改动量大者也还可以增加校次。核红是校对工作的最后一项程序。校对人员用红笔标注改错退印刷厂的三校样与印刷厂最后改正的校样进行对照复查,以核正其未改或错改之处。核红基本上只是对改正过的地方进行核对,而无需再作通篇校对。如果版心、封面、版权页、目次等都核查无误,即可签字付印。

1992年11月18日,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将编校成品质量分成4个等级:(1)无严重文字错误,或差错率在1/80000-1/40000的为优质品。(2)有1-2处文字错误,或差错率在1/40000-1/20000的为良好品。(3)有3处以上5处以下(包括5处)严重文字错误的或差错率在1/20000-1/10000的为合格品。(4)有6处以上(包括6处)严重文字错误或差错率在1/10000以上的为不合格品。这一规定对校对与编辑都提出了严格要求,编辑与校对是共同保证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力量。

《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中还要求校对在对原稿负责的同时,如果“发现原稿中的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校对与编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校对 文字校对好做吗

一、校对与编辑的关系

校对与编辑的关系可用八字概括:同源、分流、合作、同归。所谓同源即校对工作是与编辑工作同时出现的。分流即是指在出版生产逐渐形成规模时编辑与校对也随之走向了分工。校对工作从编辑工作中分离了出来,但校对工作作为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基本属性并未改变,它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出版物文字质量的把关环节,将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也就保证了出版物的传播和积累价值。

1.编辑之中有校对

在古代,图书出版过程往往是以个人为主的编校合一,创造了折校、读校、点校等方法,人工操作,单纯原始。后来,由一人到两人、一人到多人,随着编辑出版活动的发展,校对逐渐与编辑分离,由专人担任责任校对,负责校样技术的整理工作,对最易出错的目录、书眉、标题、注释、索引等进行审校,改正笔误和非规范字,综合质疑交责任编辑处理。直至现代,出版分工越来越细,流程越来越复杂,科技手段越来越高。无论是内容还是外在形制,有了校对环节及校对人员的存在,编辑出版质量都为前人所无法比拟。校对,从无到有,从分到合,从简单手工到人机并用,成为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内的重要内容。

校对的一部分工作包含于编辑之中,校对是编辑加工的延续。校异同和校是非二者的目的都是消灭一切错误,包括文字和格式方面的错误。一个优秀的编辑应该能够在工作中承担起校对的职责,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他会自然而然地对书稿中的错误随时进行修改。除编辑文稿外,他还须解决文稿中观点、语法、修辞、逻辑以及明显的文字常识等方面的错误。一般来说,校对对错别字具有独特的敏感性和高度的辨析力,善于从字里行间寻找出隐藏其中的各种差错。校对时的阅读以一个个的字、词、标点符号为阅读单位,力求发现其中细微的错误,在这种字字落实的过程中,往往进入一种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的专注状态。这也是对编辑的基本要求,编辑也要像校对一样培养对错别字的天生敏感力,这样就不会对书稿中的错误熟视无睹了。他也会运用其知识积累和判断能力去校是非,这项工作在编辑来说是编辑的一部分,对校对而言,是校对的职责。

2.编辑工作中的遗漏必须依靠校对去改正

编辑加工中的疏漏可以在校对环节进行弥补。编辑所从事的审稿、加工等工作,由于侧重点与校对有所不同,因而缺乏校对的职业性特点,更缺乏校对经验,通读书稿首先注意的是书稿中的观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有力,此篇稿件是否采用,怎样写审读报告等只属于编辑思考范围的内容,于是,书稿中难免会留下一些文字差错。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作者和编辑疏漏的,则是能够胜任对文字进行通读的校对。尽管,编辑和校对在消灭书稿文字差错这一功能上是统一的,但由于编辑和校对的职业特点不同,侧重面也自然有所不同。编辑一般注重相对大的宏观面,而校对较注重细微的一面。

由于电子文本的出现,校对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校对作为对编辑工作的延续、补充和完善的职能特征日益突出。

3.编辑与校对的工作重点不同

编辑的任务较宽泛,宏观微观各不相同。与校对密切联系的责任编辑的任务是对书稿进行整理加工,重点放在文章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体现与全文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内容上,避免立论上的失误、论据上的“失足”,所谓“清源”也;校对的任务是对书稿进行通读检查,重点放在改正错别字、保证用字用词符合国家规范,并做好技术整理,所谓“净后”也。“清源”与“净后”相结合才能形成图书质量保障体系。

二、校对的规律

校对是一特殊的行业,有其行业特有的概念体系与运动规律。

校对概念体系包括一般概念体系和基本概念体系。二者关联性强,联系度大。

一般概念体系包括:

(1) 术语:原稿、校样、副样、付型样、清样等;

(2)反映校对活动过程特点和要求的概念:初校、二校、三校、核红、并样、付型等;

(3)校对方法:对校、理校、点校、折校、他校、通读等。

原稿是原始的文稿、图稿,是校对工作的依据。

校样是送出版单位校对的版面复印样。校样的名称以它所属的校对次数为序。如初校(样)、二校(样)、三校(样),必要时还加四校。校样经并样、整理、付型后,尚需核红、清样,经签字后才能制型。

付型样,经过几次校对改版,最后全部校样已无错误,或者虽尚有个别遗留错误但已校出的,由责任校对及有关部门在校样上签署“付型”或“改正付型(印)”等字样,作为最后同意交付制型的依据。

清样,改完版打出的尚未再次校对的校样。包括上一校样经校对没有错误,无须改版而再次打印出的样张。

核红,对红样上修改之处进行核对。付型前的对红一般是校对的最后一关,必须十分仔细。

并样,把数份校样上的改动部分,誊抄合并到另一份退改校样上的工作。如经编辑或编著译者校正过的校样,将所改动的地方集中誊抄在待退厂改版的校样上,亦称“并红”,过红处的文字,也应校对。

术语是属于校对理论的一系列含有明确定义的专门用语,是校对理论学术交流的基本语词。其他概念则分布于各部分,直接关系到各项原理、原则、规律的建立。

基本概念体系主要指反映校对本质特征的概念,如校雠、校勘、校审、校异同、校是非等,它们是校对历史中逐渐形成并总结出来的特定知识单元。基本概念体系反映了校对活动的本质特征,是组成校对理论体系的基础。

校对有规律可循。校对活动的过程表现为一定的步骤,每一步骤又分为若干环节,步骤与环节之间存在排列组合的关系,所有的程序与相互关系的处理都为校对人员完成本职工作提供了条件。要消除校样与原稿中的所有差错,真正保证出版物的质量,要求校对不仅要校正误而且还要校是非,因此,校对人员不仅要具备广博的学识,还要掌握校对规律,并用所掌握的规律指导实践。

校对规律具体表现在:

1.互存律。校对人员与校对对象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相互依存的规律。主体由于客体的存在而存在,没有客体,也无所谓主体。客体的存在成为主体存在的条件。主体在客体上所完成的“功”的大小,不作为衡量主体价值的标准。当客体质量最优时标志主体“功”的完成。客体质量优秀与否是主体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两者互为条件,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只有当客体的差错得以改正,主体改错的目的得以实现,这种矛盾运动及相互关系才会结束。校对主体即以校对客体为工作对象的个人或群体。校对客体即校对工作对象,它是主体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随着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变化,校对的主体和客体也不断发生改变。“校对主体与校对客体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对客体存在差错的客观性和校对主体消灭差错的主观能动性的矛盾;二是校对客体差错的复杂性和校对主体知识的有限性的矛盾;三是校对客体出错缘由的多重性和校对主体投入的有限性的矛盾。校对主体和客 体的上述矛盾,反映了校对活动的本质特征。”[1]

2.异同律。先异后同。异的存在是校对的起因。变异为同是校对的目的。异转变为同依赖校对。异变为同的前提条件是仔细认真、专心致志。异同律的实质是保证校样与原稿的根本一致。通过校对消灭与原稿不符的一切差错。发现“异”需要经验积累、学识素养,解决“不同”需要专业技巧。

3.是非律。发现并消灭原稿中的“非”才可成为“是”。发现“非”是改为“是”的前提。“非”存在于原稿中,却不像“异同”那样具有显著性,而是扑朔迷离,似是而非。“非”的改正不仅依靠校对,还要依靠责任编辑与作者的协作。校异同易,校是非难。

校对规律是校对活动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三、古代校勘法

人类历史上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传播开始以后,图书文献在辗转传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或失误,古代文人工匠为了得到精审校勘的版本,利用过多种方法对文献予以校勘。

校勘,也称之为校雠或雠校,如刘向《管子书录》称:“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文选·魏都赋》引注《别录》说:“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曰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2]南北朝时,校勘一词开始出现,并在数百年中与校雠一起为人们所通用。到了清代,二者有了较为明显的分工。凡属于古籍文字校正者就称为校勘。久而久之,校勘文字、核查典籍成为整理历史文献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并且积累了数种校勘方法。这些方法留传至今成为一门重要的学问----校勘学。考其源流,校对从校雠演变而来,校对的“对”与校雠的“雠”同义,与校勘同源。字面上校对与校雠、校勘意义相似,实质则有区别。校对的含义包含在校雠之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对与校雠慢慢分家,校勘专指校古籍,校对不仅仅校古籍,而且校所有的出版物,因而,“校勘”、“校雠”被“校对”取代,很少用了。

古代整理典籍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搜集图书,辨别真伪,考订谬误;二是比勘篇籍文字异同而求其正,弥补缺失,纠正谬误,恢复典籍原貌。那时,校对的客体是古籍的各自抄本,校对的主体是从事古籍整理的人员。编辑校对集一人之身,称之为“编校合一”。其时的出版方式是将著作抄在竹简或缣帛上,由于生产能力极低,出版物数量少,编校未形成一独立职业,且多是个人行为。直至活字印刷的出现,出版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原稿用活字排印后会打出一份样张,于是有了样张与原稿的核校,核校无误后再批量生产。核校成为出版物印刷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编校合一开始走向编校分工。校对主体成为社会中一独立职业。打印出来的清样成为校对客体。近代,由于铅活字排版和机器印刷技术的引进,编校彻底分离。校对成为编辑后、印刷前的独立工序,并赋予了校对必须的职责。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出版物的校对工作,特别是宋代官府和名肆的刻本因经过再三校勘,差错很少,使过去的许多古籍有内容比较可靠的版本传世。宋景德年间重印的《汉书》监本发现有谬误,宋仁宗时国子监派人赴崇文院取馆阁本参校,历时约一年校毕,共增741字,减212字,改正1309字。可见其校勘之风十分务实。宋代监安的荣六郎刻书铺在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刻印的晋葛洪著20卷本《抱朴子内篇》书末牌记中向四方购书者说明:“今将京师旧本《抱朴子内篇》校正刊行,无一字差讹。”如果出版者对本版书的校对质量没有相当的自信是不敢在出版说明中向读者作这样的保证的。至明代,刻书事业十分普及,善本也多,但总的说来不如宋人,不仅校勘不精,而且任意删改。“明人刻书而书亡”虽然说得过分了一点,但也真实地说明了书籍的生命同校对质量的关系。

中国古代校勘方法多种多样,著名学者陈垣在总结清代校勘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校勘经验,在《校勘学释例》一书中,把校勘方法归纳为对校(死校)、本校、他校、理校四种。这四种校勘方法对今天的校对工作仍然有着许多现实的指导意义。

1.对校。

也称为死校,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指用同一书的各种版本互相对校,挑选一种较好的本子作底本,再以其他本子参校。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对校是古籍校雠的基础工作。现在的校对工作与古籍校勘不尽相同,通常的情况下是直接面对作者的手稿,坚持忠实于原稿的原则,逐字逐句地依照原稿进行核校。这种校对方法机械、呆板、枯燥,但却是保证与原稿完全符合的惟一手段。它往往可以校正原稿在排版中所产生的脱、漏字,因形而讹,行、段错误的现象,为保存原汁原味的古典文献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校。

即“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也就是用本书的前后文互证,比较其异同,判定其是非。同一部书中史实、文义前后相承,如果出现错误是可以通过本校而判断其讹误的。因为,本校可以避免前后抵牾。许多情况下,在一部书的撰著中,一些名词、术语和词句的运用或书写有时会出现缺乏统一性的现象,或繁简不一,或形近而讹。如某书中出现山东地名“凤城”共6次。前4次均作“凤城”,后2次作“风城”,肯定是有问题的。

3.他校。

即以他书校本书。其中有三种情况:其一,本书引用他书的内容,可用他书原文来校本书。这主要用于出版物引文的核对。根据引文的出处加以核校,力求言之有据,信而有征。核对引文多注意选用较权威的版本,充分利用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成果,保证引文的准确性。其二,以他书引用本书之文与本书互校。这主要适用于文章的结集和图书的再版情况。一般而言,作者在文集出版之前,一些文章在社会上已经流传或被他人征引、抄录,这有助于文集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另外,作品出版后,有人会对作品的内容加以辨析,如果提出来的问题已经得到落实,再版时应予以考虑,必要时进行修订。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类书和旧注。其三,本书所使用的材料有为同时代的书籍一同载录的可以用来参校。这一方法经常被人们采用。因为丰富的出版物使图书内容产生更多的关联与交叉,同一材料常常被多种载体所涉及,有的是辗转抄引,讹误歧义难免,需要加以判别,以免谬误流传。

4.理校。

即据理推断以定其正误。段玉裁说:“所谓理校也,遇无古本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此法则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也。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如果发现了问题又找不到根据,就只有运用该方法从文字音韵、史实史例等角度判是非了。相对其他方法而言,使用这种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它通常是在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时采用的。它与以上三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是没有明显的错误痕迹,不易于发现,不易于改正,需要具备综合知识与能力才得进行。凡事皆有理,理校的范围非常广泛,各方面的知识都可用来作为理校的依据。因此,清人段玉裁说:“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误不漏之难,乃定其是非之难。”

当然,以上四种方法并非孤立存在,在实际应用中,常常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如“本校”法在解决作品前后的异文问题时还可以援用“他校”的方法,在作品以外寻找证据。如“凤城”之例,可以翻检山东省地图或地方志等资料,从另一角度提供佐证。

总之,在现代出版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前人积累的校勘经验,结合出版校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实际应用性的研究,提高校对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这一环节上确保出版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现代校对方法

经过长期的校对工作实践,总结现代校对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1.点校法。

也称对校法,是一种较传统的校对法。可以一人完成。校对者先默读原稿若干字,用左手指点原稿,再默读校样,右手执笔随目光所示,发现有错立即改正。点校法的特点表现在:双目与双手并用,随视线移动,发现有排错之处立即用校对符号标出或改正过来。默读校样速度比读原稿速度稍慢,如果有错误较容易发现,以保证不漏校误校。

2.折校法。

也称迭校法,此为近几十年形成的一种校对方法。可由一人进行。将原稿置双手拇指、食指与中指中从上至下折迭,直至原稿上每一行的文字与校样上的文字紧密靠近,目光在校样与原稿间上下移动,逐字逐句比较。此法必须保证眼睛与双手的协调一致,校样与原稿上的文字在目光接触之间即是校对之时。折校法的优点是速度快,校对直接。缺点是由于折叠部分经常多于正在校对部分,有的错误容易漏校。

3.读校法。

此方法需要二人才可进行。一人读校样,一人负责看原稿。或一人读原稿,一人看校样。此方法速度比较快,但容易漏校同音别字,如纲――钢、极――级等。需要读稿之人读出停顿,另起一行、空行、字体区别等特殊格式都需认真说明。看校样者需聚精会神,对字体字号、文字段落、版面格式等都要分辨清楚,如有疑问,随时向读稿人询问,甚至直接查看原稿。

4.通读法。

一般对原稿内容较熟悉者可脱离原稿直接通读校样。只是在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人名、地名、数字、生僻词或有疑问的地方时才查对原稿。它的校对速度同读校法一样快,但易产生别字和标符格式错误。

5.电脑校对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作者用电脑取代了手中的笔,这种电子写作方式也改变了编辑工作状态,编辑得到的稿件由纸张载体变为数张磁盘与光盘的电子文本。还有许多作者把全部稿件信息送入互联网,编辑和著作者直接在网上对话,进行快速信息处理,以至于除选题策划外,审稿、编辑加工、版式设计、校对、改样等出版物的全部印前工作均可通过互联网在计算机上同时操作,一气呵成,减少了出版物生产的中间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地缩短了出版周期。经过一系列的编排一体化处理后交给校对的是一份打印样稿。因而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由作者手抄的原稿。在这一过程中,延续了几千年的校对职能悄然发生了变化。按照传统校对规则,校对工序有两个客体,一为原稿,一为校样。而电子文本的出现,校对客体只是一个磁盘了,磁盘载体材料把原稿和校样合二为一。校对失去了比照物,对校法无法使用,校对工作的重点从原来的校对原稿和打印样稿之间的校异同逐渐转向校是非,以及逐字逐句读校样,改正错别字,统一全书体例、版式等。

(1)人机校对的模式

人机结合校对是指校对中既用电脑也用人力。目前有两种模式:

①人机结合。在一校改版后,打出两份校样,一份实行机校,一份交给编辑自校。用软件进行二校后不改版,由校对员进行通读检查,对电脑校对的差错提示进行判断。同时,发现并改正以前的漏校。三校后交给责任编辑作最后处理。这种模式,减少了一个校次――由电脑代替人校,从而明显缩短了校对周期,减轻了校对人员的负担。所谓人机结合,即让校对软件替代人脑校对的部分功能,既充分发挥校对软件的优势,又避免它的漏校、误校。

②“清源净后”。编辑在加工过程中使用校对软件,从源头上消灭错别字;校对者再对编辑文本进行校对,任务是消灭残留差错和进行技术整理。为了确保校对质量,人校改版后校对者再用校对软件进行快速校对,消灭残留差错。

(2)现代化校对优势

校对不仅是编辑工作的继续,也是完成出版工作的基本条件。出版物质量与校对质量密切相关,校对质量与校对的方法、手段密切相关。现代化校对方法是指以电脑软件为主的校对方法,它拥有传统人工校对不可比拟的优势。

①迅速快捷。高效率与高质量是现代出版的基本要求,图书出版品种与数量逐年递增是图书生产中各环节效率提高的表现。只有现代化校对手段才能使文化传播更有效、更富活力。

②适用范围广。电脑校对不仅适用于英文,也适用于中文。

③提高准确率。在电脑校对过程中,可进行二次开发,用以扩大校对范围和提高准确性。二次开发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可增加专业词汇,其二是使用开放的用户自定义错误库,将校对系统未查出的错误添加进去,随着校对次数的增多和不断扩充对用户开放的各类词库,电脑校对的准确性将会越来越高。

④减少繁杂劳动。重复劳动易使人心理上产生厌烦与压力,容易疲劳,影响工作效率。现代化校对方法可以根据操作程序,先录入或直接运用磁盘稿排版,编辑在电脑上改稿,然后校对人员上机校对,或者打印成校样进行。它改进了传统校对方法手段,提高了效率,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减少了繁杂程序。

⑤便于操作。现代化校对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便于推广。

校对是高智能性的工作,尽管其中机械、重复的事情可以让计算机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目前的校对软件还不能完成。从校对实际分析,现在的磁盘书稿有两种类型,一是作者自录的书稿,一是作者请人录的书稿,特别是后者,由于录入者的文字功底和专业知识较弱,故而出现差错的概率较多,应当安排不同的校次以保证书稿质量。

校对软件是利用计算机的存储记忆能力建立词库,将汉语中常用的固定词组存储在词库中,进行校对时,将文章分解成许多词组,再将这些词组与软件词库里的词组进行比照,相符合的为正确,不相符合的为错误。书稿中出现的错误大致分为错别字、词语错误、单句错误、句法错误、重句重段错误、语义错误、标点错误、修辞错误、知识性错误、事实性错误等。其中错别字和词语错误校对软件基本上都能发现,而后几种错误校对软件则难发现,误报率较高。汉语中有许多易混的同音词,如学历――学力、权利――权力、启事――启示、必须――必需等,该用哪个词,校对软件无法作出是非判断。此外,两个相同的汉字,由于排列次序不同会组合成不同的词,如办法――法办、人家――家人、故事――事故等,校对软件也无法作出正误判断。这是由于目前的校对软件主要依据“词组校对”这一校对方式进行设计,只要词组正确,即使整句话意思错误或有语法问题,软件也无法发现。说明它还不具备校对并修改“是非”错误的功能,因此,目前的校对软件只能是一种辅助校对工具,不能完全代替人工校对。

编辑必须精通校对规律。传统校对的客体是书稿与校样,书稿磁盘化后,校对客体合二为一,编校的关系更加密切,传统的校对理念、体制、功能和方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正如校对客体改变了一样,书稿的差错也合二为一了,既有录排造成的错误,也有作者的计算机文字处理水平、理论知识水平等缘故造成的差错。据统计,许多磁盘稿差错总量超过了传统的书稿和校样。因此,如果编辑不精通校对方法,不掌握出错规律,就有可能难以校出差错。

(3)正确认识信息时代的校对

有人认为,信息时代使传统的校对模式和专业校对员的角色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尽管校对的功能和实际意义依然存在,但是专业校对员的职责已部分地被作者、编辑或作者、编辑之外其他社会力量所承担。故而认为应该取消专业校对。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看法。

第一,信息时代特征越明显越要求信息出版高质量。信息时代的最大特征是“快节奏”和“高质量”。对出版速度要求越高也就对出版质量要求越高。速度即是时间,时间与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质量需要时间作保证,没有时间也就没有质量。快节奏只有带来必要的质量才可产生效益。无法保证质量的速度是无效的。第二,角色不同兴奋点也不同。个体容易对与己有关的事物产生注意,而对与己无关的事物一般都不注意。从专业分工来看,作者关心的是作品的内容体系结构及可能产生的社会价值等问题。编辑则由于“文责自负”的关系更多地关心选题、体例、体系是否适合社会,即使注意到作品的文字、语法存在问题等,也多依赖校对。同时,也只有校对才会将敏感点、兴奋点放到每一个字、词、句乃至印刷符号的使用是否规范上。第三,从作品的出版程序来看,专业校对在编辑加工之后,是编辑工作的补充与延伸。当然,编辑也会读校样,但对自己已反复处理过的作品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带有欣赏自己的作品内容的心态下,熟视无睹,有可能放过一些该纠正的地方,一般在加工阶段没发现的差错校对阶段也难以发现。尽管对所发现的差错也会予以改正,但不具备校对的主动性劳动。校对由于职业的特点,多是以挑剔的眼光对待校样,以发现并消灭差错为工作目的。找出的差错越多其成就感越强。而且,校对工作时寻找差错还带有经验性、预测防范性,平时注意把容易混淆的词、词组、形似字、同音字等积累起来,印在脑子里,校对时就会产生条件反射,引起联想。取得主动权后就可防患于未然了。因此,如果要求出版物的高质量,建立一支校对队伍是必须的。

[1] 周奇 校对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出版发行研究 2001.2

[2] 转引自吕绍虞 中国目录学史稿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4。P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0675.html

更多阅读

哪个快递最好 现在快递好做吗

哪个快递最好——简介主题:哪个快递最好适合人群:网购人士小tips:随着网购的日益发展,快递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一个好的快递能让你安心,一个不好的快递则会让你愁眉!工具取得容易度:★★★★☆ 可操作性:★★★★☆实用性:★★★★

淘宝代销好做吗? 淘宝如何做代销

现在淘宝上据说70%都是做的代销,可是大部分做的都不好,更不敢告诉买家自己是做代销的,大部分都是说是自己的实体货物。可是本文的主人公却大胆告诉买家其产品为代销产品,难道他有什么诀窍?欢迎仔细阅读下面的经验分享,也许对你有用。什么

如何做好旅游销售?_wang 旅游销售好做吗

客户管理,业务跟踪:客户视图实现客户信息360度全景管理,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管理。客户的跟进清晰、有效。商机跟进,热点客户:销售机会分阶段进行跟进,把面向结果变成面向过程,深入售前过程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

现货原油怎么样、好做吗 现货原油哪家好

白银市场了是挺好的,任何行业再好也有坏的人而已,只能说一锅老鼠坏了一锅汤而已,中国毕竟是资本市场,走在最前面的人也就是领头人,这也就是有钱人与没钱人的区别,当别人做过了再去做,只是还剩那么点喝的,现货原油 是国家推动的行业,也算是国

不用店面的小生意 现在开个小店面卖服装生意好做吗

好做不好做关键看个人,你说不好做,服装开店是女性创业中10大鼎立项目之首。每个女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服装店。开店就像经营一家公司,前期要想好投资在哪个地方,做什么风格,做什么档次,去哪里找货源,如何销售等。很多事情要你去做的。做的

声明:《校对 文字校对好做吗》为网友我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