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的最后一天,台风过境,一连两天的雨,不能出门。实在不想把再把一天时间窝在家里。去了附近的图书馆,想找两本小说看看。一直想看一些小说,这两年买的书都是社会、经济方面的,理论性很强,看起来很不轻松。一直也想写小说,改变一些博客的风格。
本计划找《悲惨世界》与莫言的书,按照搜索结果一架一架的找过去,却发现图书馆的书摆的很不精准,两本想找的书都找不到。索性看到什么就读什么了,最后拿了一本刘震云的《温故1942》。翻看了目录,之前有听过《一地鸡毛》,感觉会有趣些,就先读了这篇。
这是一部很老的写实主义小说了,描写的场景也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事情,对于90后,这是历史。看过之后觉得,虽然经过了这么多年,虽然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但还是有那么多没有改变的地方。物质极端匮乏时的窘迫是少了不少,显然当下不会有太多人因为一块豆腐馊了而有那么多烦心,住房、教育、送礼,理想与现实仍是当代人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主题,多少家庭在物质生活丰富后,依然陷身于这一地鸡毛,无法自拔。
看那个时代的生活,犹如一面多年未用的镜子,虽然略显模糊,但依然看得清我们的形象。市民还是如那般思考,连小孩子估计也仍是那样思考:要像其它小朋友一样给老师送一样的礼。办事要找关系。机关的工作效率与节奏。北京的风气与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地位……
小说反映的是当时的现实,当今的历史,也是当今的现实,或许还将是很长一段时间的末来。
唯一的变化就是,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生活的窘迫面对历史会少很多。同时,也想起了莫言在获诺讲时所讲的打破暖水瓶的故事。对多数人,当年的生活,不至于此,不会因此有太大的压力。
比较一下当前的现实主义作品。《奋斗》、《杜拉拉升职记》、《媳妇的美好时代》、《蜗居》、《心术》、《老男孩》,还有其它一些反应婆媳关系、夫妻生活、养育子女的作品。其中也有不少鸡毛,这些作品的语言风格显然是相对轻松幽默,并不像《一地鸡毛》最后所流露的那种情感,反而是从这些鸡毛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最为要命的是这些作品都非常受喜欢。
摘录:
老婆见他喝多了,瞪了他一眼,一把将啤酒瓶夺了过来。啤酒虽然夺了过去,但小林脑袋已经发懵,这天夜里睡得很死。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又梦见黑压压无边无际的人群向前拥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一觉醒来,已是天亮,小林摇头回忆梦境,梦境已是一片模糊。这时老婆醒来,见他在那里发傻,便催他去买豆腐。这时小林头脑清醒过来,不再管梦,赶忙爬起来去排队买豆腐。买完豆腐上班,在办公室收到一封信,是上次来北京看病的小学老师他儿子写的,说自上次父亲在北京看了病,回来停了三个月,现已去世了;临去世前,曾嘱咐他给小林写封信,说上次到北京受到小林的招待,让代他表示感谢。小林读了这封信,难受一天。现在老师已埋入黄土,上次老师来看病,也没能给他找个医院。到家里也没让他洗个脸。小时候自己掉到冰窟窿里,老师把棉袄都给他穿。但伤心一天,等一坐上班车,想着家里的大白菜堆到一起有些发热,等他回去拆堆散热,就把老师的事给放到一边了。死的已经死了,再想也没有用,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小林又想,如果收拾完大白菜,老婆能用微波炉再给他烤点鸡,让他喝瓶啤酒,他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
——这是小说的最后一段,极为自然概括又将全文之前的内容提了一遍,好像也是写作的一种技巧,叫什么名字忘掉了。
后记:
中午吃过饭,我又回到图书馆再看了一个多钟头。最终觉得有些呆不住了,决定要走。
于是,在腋下夹了两本书,顶着大风,冒着台风过境时连绵的秋雨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