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母爱:肖复兴《苦瓜》的教学设计

苦瓜

肖复兴

原来[d1]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已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d2],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d3]。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d4]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它两弯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d5]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d6]。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d7]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d8]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d9]。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d10]。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手炒的苦瓜了[d11]。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d12]。

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d13]”

我们需要怎样的母爱:肖复兴《苦瓜》的教学设计

不知怎么搞的[d14],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文本解读:

借物喻人的回忆散文。结构简单,即借一个物件串联起某人的某些生活片段,从而表现某人的一些重要品质,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从这个角度说,苦瓜,在文章中可以理解为回忆线索,人物外在特征的喻体,人物内在性格的象征,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入口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可以定格为“例文”,把它当成写作技法的“例文”来教。这样的文章,对照初中生乃至高中生的写作目标和现状,是有很大帮助的:学会将人物文学化的塑造。在对“苦瓜”意义的对角度挖掘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明白“借物喻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能明白如何“借物喻人”的建构方法。于是从作者(文章内容)、文章结构形式、读者阅识三个层面,分别概括“苦瓜”的十种意义,这些角度在文章中显然可以找到有关文字的应正:

从人物关系说:是“我”与母亲关联的纽带

从故事的内容说:是人物生活原型的见证

从人物形象意义说:是母亲品行的象征

从人物的情感说:是“我”与母亲各自情感的寄托

从作者的写作动机说:是文章的引子

从文章整体框架说:是文章的线索

从文章采用的表现手法说:是行文的方法和工具

从文章的写作角度说:是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巧妙视角

从读者的印象说:某个时代母亲形象的缩影或代言

从读者的感悟说:是人生哲学的寓意

从“关系”的角度,会挖出“用件”的教学价值,即一个母亲母爱话题的讨论,但鉴于文章中母亲作为一个非典型、非适时的母亲形象,本文的教学极易将母爱神化,从而进一步佐证“母爱是无私”的等看似真理的结论。那么,如果要谈论母爱的话,首先要理清“关系”,必要时还要进行“还原”,然后还必须要用到一个谨慎的词汇:批判性思维。所以,当一种缘分没修炼到家的时候,这个“用件”还是不谈为妙。具体说来,本文体现的关系是:我对苦瓜情有独钟,爱看、爱吃;母亲与苦瓜关系却很微妙,全由着我的态度而定,爱种,爱看,但还是不爱吃;我对母亲索取无限,似有把她视作保姆的嫌疑;母亲对我百依百顺,言从计听。

由此看来,这个母亲的形象固然以某种崇高的意义存在,并且不可颠覆。问题是,我们要做两种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思考。一是母亲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母亲,在某种苦难不可抗拒的情况下,抑或她本身就是苦难,但她没有把苦难转嫁于自己的儿子,这是母亲作为“苦瓜”形象的意义所在,是那个时代“三从四德”的妇女形象的样本。但是,从当下讲,我们何尝希望我们的母亲作为“苦瓜”形象的存在?所以,本文人文价值的终极,并不是颂扬母爱的伟大,而且这是是毋庸证明的定律,而是在亲子关系中观照各自角色的扮演,亦即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忽视了母亲作为一个人的情感和物质需求的存在。即使是从作者自身来说,在母亲去世六年后的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再表达一种“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愧疚呢?肖复兴说:“人其实是很脆弱的,伤怀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里的感受无可言说。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过头往后看,但路却总是要往前走。过去的路是一张弓,只能弹射得我们向前飞奔,这就是我们无法逃避又不可选择的命运。”所以,如果我们在本文的教学再次翻炒“母爱伟大”“母爱无私”的主题的话,不仅是一种肤浅,更是一种讹误。

教学创意:

本文的教学解决两个问题:玩转“借物喻人”,分析本文的“借物喻人”的细状特征,把“借物喻人”从概念到形象,并期待对学生写作有所帮助;通过文本中亲子关系的原型,思考母亲“苦瓜”形象的意义,并对生命的启发和帮助。

1.师生互动:每个人都是作为“天使”的存在。

2.提问:上课为什么要师生互相行礼?

3.过渡:文章为何用苦瓜为题?这种写法的语文术语?

4.玩转“借物喻人”:提醒学生找寻文章有关文字,多角度思考“借物喻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师生对话,呈现本文“借物喻人”的细状特征。

5.天使之思:母亲,一本永远写不完的书。提问:你愿意母亲作为一个“苦瓜”的存在吗?出示肖复兴话:“人其实是很脆弱的,伤怀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里的感受无可言说。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过头往后看,但路却总是要往前走。过去的路是一张弓,只能弹射得我们向前飞奔,这就是我们无法逃避又不可选择的命运。”


[d1]时间,开头,时间的跨越.

[d2]态度的体现,因果关系的体现.

[d3]无语义的逻辑.只有生活的逻辑,可以变成自己的语言.

[d4]母亲的回话?无,从属地位。是老来耳顺?是三从四德?

[d5]点明母亲的岁数.

[d6]母亲的意义,我是母亲的作品,生活的等待,生活的结局.

[d7]何尝不是生活的味道.

[d8]点明采摘的时间,亦是赞美母爱如露珠的晶莹,鲜嫩。

[d9]母爱的永恒。

[d10]此理解母爱,愈看到母爱是对自我的牺牲。

[d11]怀想,遗憾。

[d12]差异——顺从,母爱是对自己的牺牲

[d13]与上文雷同?

[d14]故意?还有一种愧疚,乃至一种负罪感,无法说出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2161.html

更多阅读

章子怡:我们需要你的道歉,不是纪灵灵!!_fxyz_85

章子怡:我们需要你的道歉,不是纪灵灵;还有,不要转移视线避重就轻,戛纳的善款明细呢?从诈捐门捅出来到现在有一个星期了吧,结果是网友们眼睁睁的看着章子怡依旧风风光光身穿水貂皮大衣出席官方活动,最后由一个替死鬼出来扛罪。全国的媒体都

《建议书》作文教学设计 建议书的教学设计

《建议书》作文教学设计龙江县实验小学 李长林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学写《建议书》一课。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次习作,属于应用文的范畴,在前几年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教书匠人 匠人教育官网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教书匠人2013深港教育展讲座速记稿教书匠人是深圳中学的一位非常有资历的老师,深圳中学是深圳最有历史、最受瞩目、也最有特点的一所高中,每年为北大清华和美国著名高校输送大量优秀学生,而教书匠人以他对中学生教

肖复兴《母亲》阅读理解附原文 忆母亲 肖复兴读后感

《母亲》肖复兴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

人力资本管理 我们需要怎样的人力资本

     但凡上大学的人都会很烦英语课,中小学上上也就罢了,大学还要听英语老师成天唠叨各种语法,也不知道学这个到底有啥用。但英语课还都是大学设置的基础课,不上还不行。过去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考不过英语四级,就不能拿学士学位。幸好

声明:《我们需要怎样的母爱:肖复兴《苦瓜》的教学设计》为网友單身不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