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90年代的经济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世界经济形成三大主体、三大市场,南北贫富鸿沟扩大影响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政治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生态环境四大因素成为影响和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环境,南北差距,科技发展。

正文: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世界经济经过两年多的低速增长,逐渐从低谷走向复苏,形势向好。

进入新的世纪初年,由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网络和股市泡沫出了问题,泡沫经济崩溃,引发了世界三大经济火车头美欧日同时减速,世界经济在2001年、2002年出现低速增长的不景气局面。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0年时,世界经济增速为4.8%,而到2001年下降到2.4%,2002年为3.0%。世界出现贸易和对外投资双下降。跨国兼并的势头也明显减弱。

经过近3年的调整,采取降息、减税、调整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到2003年下半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复苏势头。日本经济也从10年沉睡中醒来,缓慢复苏。亚洲经济增长强劲,高达7%,是经济亮点。因此,人们在2003年底称世界经济是“开往春天的火车”。

世界经济的增长目前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泡沫经济的后遗症(结构性问题)要彻底消除还有待时日,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美元贬值疲软,伊拉克战争的后遗症增加了反恐斗争的难度,世界局势不稳定,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这一切都会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产生变数和不利影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世界经济在2003年的增长率达到3.2%。同时预计全球经济增长率 2004年可达4.6%,据称即将调高为4.9%。这个乐观的估计能否实现,还有待于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经济总的发展前景看好。

对于世界经济的具体发展,我想涉及的面太宽泛了,这是一个课题,而非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清楚的,我就其中一个方面,商业经济发展谈谈自己的拙见。

每十年就会有一些配合时代的伟大产品出现。70年代是微波炉,80年代是录像机,90年代是电脑和互联网。在80年代把握机会的,现在都已成为百万富翁,在90年代把握机会的,则已成为亿万富翁。在未来几年中,也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机会!世界顶尖经济学家保罗·皮尔兹预计,到 2010 年,与健康相关的产业就将为美国经济带来每年 10000 亿美元的收益,这些收益来自为大众提供令人更健康、更美丽、延缓衰老或预防疾病的产品和服务等等。

就拿健康产业来说。在20年前这个产业并不存在,但今天,健康产业的收益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整个汽车产业的收益的一半。从2000年到2010年,健康产业的消费将由两千亿增长至10000 亿美元,足足有五倍的增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增长呢?为什么可以预计它呢?因为在过去的20年中,二战后出现的新生族主宰了经济的发展。这是否就是你值得把握的机会呢?

这群新生族正是今天37至55岁的人,他们正值事业高峰,收入非常可观,消费力庞大。就是他们促使房地产增长,也是他们刺激了运动用品、汽车、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消费。目前美国经济总产值是10万亿美元,其中5万亿就是由他们创造的。虽然战后新生族只占美国人口的30%,但他们的消费额却占整体经济的50%。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增加10000亿美元的额外消费。

你愿意把握,这就是你前所未有的机会。但你怎样把握这个机会呢?你可以成为医护从业人员、生产商、零售商甚至是分销商。成为医护从业人员(例如医生、按摩师、治疗师),需要你付出高昂的学费、保险费、需要你长时间不停地学习和工作。成为生产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基础设施、从事项目开发。成为零售商,需要负担庞大的经营费用、员工薪金、库存费用,还需要每星期工作七天。最有利的就是分销商。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未来二三十年,最大的财富并不在于生产,而在于分销。美国最大的百货连锁店沃尔玛、联邦快递以及在互联网上卖书的亚马逊均从事分销业务,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名称,就是分销商。这些公司把顾客认可和必需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有效地分销,创造了巨额财富。另一个重要的话题是,由于世界范围内对商业的无知,特别是对新世纪的财富金钱观的无知,21世纪最大的财富,首先将来自对消费者的教育一一关于新的财富观念以及怎样创造财富、实现财富的教育。在实现财富的过程中,分销渠道成为最重要的创造财富的源泉,人们通过做这种生意参与世界财富的分配,这是一种思想敏锐的生意。更好的产品、更好的分销,给每个人带来更好的机会。

这就又涉及到现在很热的长尾经济问题,但无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世界经济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更是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所以,从宏观来看,我认为,世界经济总体的发展趋势是好的,需要解决的就是,经济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问题,就是所谓的南北差异,霸权主义等等现状,都有待于相关政府,学家为之付出努力,落实政策,实现经济的和谐发展。

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http://www.sina.com.cn2009年10月19日12:51新浪财经

王询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研究者的思忽获得了解放,经济理论研究的体制基拙岌生了根本性的转换,引入了各种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内容有所深入,研究方法也有所改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得到更多的重视。但本丈主要不是歌硕成绩,而在于从促进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指出目前我国经济理论研究在土述各个才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并指出在茱些才面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既表现为研究队伍的扩大和研究文献的增多,也表现在研究领域的拓宽和研究质量的提高。可以说,如果将经济学划入社会范踌,则在当前的中国,经济学是所有社会科学中最大的学科,经济学界集中了社会科学界中最庞大的研究队伍,而且也是近+余年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但是,在经济理论研究中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可以说。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相比,我国的经济理论研究存在着更多的间题。要在一篇文章中全面论述我国经济理论研究所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是困难的。因此,本文只想就几个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粗陋的看法,以供大家讨论。

一、思想的解放

与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相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最重要的成就是研究者思想的解放。改革前,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政治服务,为“革命的”意识形态服务,理论研究就更是红此。因此,经济学理论研究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并且相当一部分研究在不同程度上染上左的色彩。由于在1949年以前,中国并不存在独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没有多少中国本身的传统保留下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理论也便更多地、更直接地移植了原苏联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与其他学科比较,经济学界的理论研究具有更大的同质性。改革前我国经济学界在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普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学习介绍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所争论的问题多为一种理论的不同表述,或对同一概念及词句的不同理解。当然,经济学理论界井不是一无所成,但毕竟是成果甚微。此外,就经济政策方面而言。争论、分歧是经常存在的,但多存在于高层领导人之间,缺乏公开的讨论。争论的结果则多通过政治斗争的形式决定。经济学界的一般人士只能为已经出台的政策寻找理论上的依据,或对新政策进行宣传解释,至多只能对政策作一些不出大格的事后评价。

改革开放后,政治环境得到了改善,重新确立了真理的检验标准。在这方面,主要是打破了唯书唯上的真理检验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树立了实事求是,唯真理是依的精神。从而,经济理论研究不再只是“我注六经”,相应地,政策研究也不再只是政策让释,产生了大量富有独立精神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并在理论和政策研究中出现了真正的、比较平等和具有学术意义的争论。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极左思想长期压制下所产生的思维惯性依然存在,思想解放的任务尚未完成。具体表现在:经济学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文献中,主导性观点随政治形势的变化幅度仍然过大,领导认可、与“文件”相符合仍在一部分人心目中占有过份重要的意义,某些不正确的意识形态倾向对经济学理论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我们相信,今后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思想解放将进一步进行下去,经济学研究者相对独立的学术人格将进一步树立起来。

二、体制基础的转换

虽然有很多经济学理论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经济体制,但毕竟不同的经济体制会对经济理论设定不同的限制条件,提出不同的要求。换言之,经济学研究必然地是以一定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因此,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另一重大发展趋向是经济理论研究的体制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并且,这种转换过程还将继续下去。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一套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学理论渐渐失去了意义,也失去了“市场”。

目前,我国经济学界正在为确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努力。但是,一方面,由于旧的体制基础尚#:。彻底清除,限制性因素尚存,:日的思维定式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目前的经济学文献中,仍然存在计划经济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计划经济学的影子。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人对现实和理论上的根本性的变革缺乏深入的理解,只具有浅层次的认识,只从文字上作文章的文章和作法也大量存在,例如,一些以“市场经济学”为题的文章和所谓“专著”,一些为迎合所谓“市场需要”而新设立的所谓“市场经济系”、“市场经济学院”等。

经济体制不仅是经济理论研究的条件,而且。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变革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进一步说,当经济体制相对稳定时,经济学的主要间题是在既定体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我国目前正处于这种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过程之中,因此,经济体制间题也就成了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间题。应该说,十余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及其改革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改革以来,经济学界一方面对原有体制的弊端提出了各种批评,进而形成了对计划经济的全面批判;另一方面对改革理论作了渐进式的创新,即先是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承认了市场调节的作用;继而将“市场”从一种调节手段,提高到一种体制或机制,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最后全面否定了计划经济,确立了改革的市场取向,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口号。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在清算旧体制和旧理论方面,罗列弊端者多,真正从逻辑上、学理上的清算尚不够深入彻底;在建立新体制新理论方面,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任务更是任重道远。

三、西方经济学的引人与借鉴

如前所述,1949年以前,中国并不存在内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国的经济理论基本上是“外生的”,当时西方的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并存,但无论是研究深度和普及程度均相当低下。改革前的中国则基本杜绝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引入,少量翻译书籍仅仅是供批判之用。改革开放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引入创造了宽松的学术环境,打开了引入的渠道,同时也提出了迫切的需要。可以说,现代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来源。

中国经济学界对西方经济学的态度和接受程度从横向看是因人而异的:有人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原因从主观上仍然抱有对西方经济学的拒斥态度,有人则出于原有知识结构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而客观上放弃了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有人盲目地信从所学到的任何一种西方理论,有人对西方经济学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并有选择地接受了某些西方理论。从纵向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西方经济学有一个从全面排斥到全面引入,从简单地引入到有选择地接受并在运用中加以创新的过程。

就目前我国经济学界的状况看,在引入、借鉴西方经济学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引入的角度看,由于空间上、语言上及其他方面障碍,存在严重的时滞问题,大部分理论研究者还不能跟上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不能站在世界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前沿。从接受的角度看,对西方经济理论盲目拒斥和盲目照搬的态度曲解了中国经济的现实,有些情况下也对政策的制定产生了误导。在纯理论研究中,还出现了由于西方经济学派众多、各人接触和接受的理论不同,帮助西方学者打架的现象。

在引入西方经济学的过程,有一部分经济学者正进行着两种努力:一是试图将原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结合起来,创立一种新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二是在运用西方理论分析中国现实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其缺陷和与中国实际的偏差,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使之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经济问题更具解释力和指导意义。前一种努力的前景目前尚不明朗,也有人对这种努力提出了怀疑。后种努力则可以肯定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结丰硕的成果。

四、研究内容的拓宽与深入

近十余年来,随着原有的理论禁区被不断打破,改革和发展中的新经济问题不断产生,新的西方经济理论的引入,经济学理论研究者的视野在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的问题也在逐渐深入。目前,从内容上看,经济学理论研究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大量分枝学科、内容极为庞杂的体系。但是,在目前的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体系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在新创立的分枝学科中,有很多并没有真正的理论体系和经得起检验的理论模型,一些研究者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便急于宣布新学科的建立,给人一种为获取声名。急迫地“跑马圈地”式的浮燥感;甚至给人以为标新立异而故弄悬虚之感。由此可以认为,完善

经济学的分枝学科体系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中国学术界,经济学范畴内的研究内容拓展与经济学界的相对封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超出经济学学科范畴的跨学科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界无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学界相比,还是与国内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比,都是相当差的。例如,近二十年间,国际上跨越传统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研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如在英国的五十来所大学中,有十多个大学设有这种发展研究系、中心或学院,而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却很少有这样的专门机构。再如,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所列的各学科选题可以看出,其他学科一般总有一些跨学科的选题,而经济学科这种选题则付诸网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不合理,特别是专业院校较多,而综合性大学较少,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二、我国目前经济学研究比其他社会科学更受人们重视,经济学界的人士缺乏向外开拓的动力;三、一些经济学者“学科的偏见”较为严重。实际上,很多现实的经济问题是不能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明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联系更为紧密,更有发展跨学科研究的必要。可以预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学界在这方面将有所改进。

在十余年中,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旋律一直是改革与发展,但随着发展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理论界所关注的重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过程是大家所亲身经历过的,在此不必一一列举。值得指出的一点是,在前些年,每出现一个新的“热点”问题便几乎经济学界全体出动,人人献言,而近两年这种局面已不复存在,至少是很少出现。应该说,这实在是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一大进步,是中国经济学理论界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的同时,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也是逐渐深化的。这种深化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由旧体制框架内的“完善”到彻底改革原有体制,建立新体制的变化;从以原苏联东欧国家为参照系到以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参照系的变化;从注重宏观运行机制到深入研究微观基础;从分配体制的研究到组织形式、市场发育和产权制度的研究;从对目标模式的设计到注重改革过程;在经济运行和发展间题的研究中,由一股性发展战略目标和对策的研究到发展的深层原因的探讨;从对政策失误的批评到对体制性根源的寻究;从内向发展到外向发展,再向重新重视内源发展过程的变化等等。然而,应该看到,我国这种研究的深入还只是纵向比较上的深入,与国际上比较,我国的经济理论研究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当然,从发展的趋势看,中国经济理论研究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可以预期,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经济理论研究最有希望达到世界前沿水平的领域是有关制度变迁的研究和从制度变迁角度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因为中国对这种研究的需要是极为迫切的,吸引了国内一批最优秀的人才,中国正在进行制度变迁和急速发展的实践,中国的学者可以占有西方学者不易得到的实际经验材料,而且,这两个领域在国际上也是较新的领域,中国的研究者比较容易直接走到前列。

五、研究方法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器”就是研究的方法。近年来,随着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研究方法也开始引起了一部分经济理论研究者的注意。但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经济理论研究者没有对方法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经济学界专门甚至附带讨论方法论的论文甚少,而且很少引起普遍的关注。有人将方法问题仅仅理解为定量与定性分析、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纵横的比较,乃至文章的结构安排等一些浅层次上的间题。而且,即使这些浅层次的方法也未能被经济学界普遍了解和掌握。大多数经济学者实际上对较深层次上的具有哲学意义的方法论向题采取了漠视的态度,将其留给了哲学界,很多经济学界的研究者甚至不了解有关方法论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有些人简单地使用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前曾经流行,但早已被国际学术界抛弃的生物学类比、功能主义的分析等方法,自己却根本不知道有生物学类比法及功能主义这些概念。

从目前情况看,研究方法特别是方法论上的薄弱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深人。例如,由于过去经济学界只注意定性分析,大部分经济理论研究者未能掌握定量分析方法,稍稍涉及一些定量分析方法的论文就只有少数学者才看得懂,从而影响了我国经济学定量分析的发展。有些研究者不理解理论研究可以在与现实有一定差距的假设基础上建立模型,对任何稍稍偏离现实的假设都加以抨击,影响了对经济学理论模型的研究。有的研究者不重视实证研究,不懂得真正的学术研究可以甚至应该是“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的,却沿用过去政论文的模式,特别注重表明“立场”、“态度”,以致提出的观点多,切实的论证少,使经济学界缺乏有根基的理论体系,却到处都是漂移不定的观点。有些经济学论文的作者,明显地是将微观分析方法直接套用于宏观问题的研究,犯了“合成的谬误”而不自觉,反而根据这种错误的分析提出政策建议,甚至在个别情况下引致了一些决策者的决定失误。作为对唯书唯上,引经据典、“我注六经”式研究的反动,一些研究者在强调独立思考的旗帜下,忽视了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且不谈对前人成果的到窃),走上了“六经注我”的道路,从而造成了经济学理论研究不能累积性发展,研究成果“旋开旋落旋成空”的现象。

可以想象,如果这种不重视研究方法的现状继续下去,经济学理论研究就只能在空前篮荣的表象之下低层次地发展。近年来,虽然已有少数有识之士指出了这个间题,但要真正解决研究方法薄弱的问题,使大多数经济学者在研究方法上有根本上的提高尚禽要相当长的时间。

六、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

所有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都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从理论上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似乎已是人们的共识。然而,“理论”上的共识,在“实践”中却分歧百出。与其他一些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者相比,我国经济学界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但却陷人了更严重的困境。

分而言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分为两层次:一是致知,二是致用。换个说法就是真理从何而来,作何而用。目前经济学界在这两个方面均出现了一些偏差:

在“致知”问题上,人们的共识是:理论像于实践,真知出自实践。但是,一些研究者对实践的理解太过狭溢,实际上所抱有的是一种将实践理解为物必亲尝,事必亲躬的小农式实践观,而未能树立起社会化、间接性、迂迥生产式的实践观。与“致知”相联系的是真理的检脸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普遍的说法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应该符合现实。间睡是有些人将这一要求推向了极端,即要求理论象实践一样具体,使之与现实同一。实际上,任何理论都是对现实的抽象,都不可能与现实完全相符,要求理论完全彻底地、精确入微地反映现实,就等于不要理论。而且,正是由于理论对现实世界作了抽象,使其简单化,才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正是由于理论不是完全被动地反映现实,而是对现实提出一种更为完善化的要求,适度地超越了现实,才能为改造现实提供社会动力。在“致知”问题上的上述偏差,浪费了一些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限制了一些理论研究,使一部分研究成果不能得到普遍的承认,影响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在“致用”问题上,一个共识是:理论应该用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的引导。但是,要判定理论的实用价值是非常困难的,从纵向上看,一种理论产生之初可能看不出什么实用价值,只是当在其基础上的应用研究发展之后,才会展现出实用价值。从横向上看,知识是具有共用品性质的产品,而且,越是具有理论性、宏观性的知识,其共用性就越强。在这个问题上,目前普遏存在的偏差是:判定理论价值的标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狭陇,从而低估了理论的价值。影响了理论研究的发展。值得指出的是,虽然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实用,但理论研究值得在研究过程中却不必抱着具体的实用目的,研究者本身可以是“为学术而学术,的。这种“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对理论价值的低估,但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尚缺乏这种精神。与致用相联系的是操作性问题。在西方文献中,“操作性”一词原本是一个方法论惫义上的概念,其含义主要是能够实证,而非实用。“创造性”地改造“舶来品”似无不可,但在当前国内的有些文献中,这个词似乎过于狭窄,常常单指可由某个行为主体特别是某政府机构“操作”的具体行动方案。显然,对理论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对经济学的庸俗化,以致在经济学界,所谓“学术性刊物”充满了工作总结加工作计划式的“论文”,到处都是“工程师,、“技术员”、乃至“熟练工人”,却缺乏真正的经济学家或学者。

总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是要求理论与实践同一,经济学界在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上的烦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为地追求理论与实践合一造成的。无论在“致知”,还是在“致用”的问题上,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使理论与实践在结合中保持适度距离,相应地,在应用经济学家与理论经济学家之间应该有某种分工。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2010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2009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2013年全球经济发展状况探讨



【打印】【繁体】2013年7月22日 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www.chinairn.com

为期两天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20日在莫斯科落下帷幕,与会各方就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策略、确保经济增长与就业,以及打击跨国避税等议题进行了磋商。会后公报显示,G 20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把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列为首要任务,各国应审慎考虑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时点与步骤,还要及时向其他国家传递明确的政策信息。

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介绍,会议集中讨论了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会代表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状况不是特别乐观,断言世界经济已经复苏还为时尚早。参加会议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充满挑战”,各国应考虑通过政策组合来推动增长。

会后发布的联合公报也采用了相对悲观的口吻。报告称,目前全球经济增长依然疲弱,经济复苏过程体现出脆弱和不平衡性,许多国家失业率过高,欧洲经济持续衰退。尽管新兴经济体表现出持续且稳定的增长态势,但增速明显放缓。G 20财长和央行行长认为,当前促进增长和创造就业岗位是各国面临的首要任务,各国将为推动经济重回强劲增长道路采取果断行动。

与会者支持有关协商制订提振就业和增长、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的提议,今年9月举行的G 20峰会可能出台相关的共同宣言。

此前,在强化财政整固和促进增长与就业哪项任务更为迫切的议题上,G 20内部存有分歧。不过,从本次会议看,一直强调财政整固的德国作出了一定的妥协。法国财长莫斯科维奇称,尽管分歧仍然存在,但双方之间的距离比以前有所缩小。莫斯科维奇说:“从中期来看,财政整固相当必要,但短期而言,G 20要把重点放在增长之上”。

IM F日前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分别为3.1%和3.8%,较4月份报告中的预测值均下降了0.2个百分点,其中美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分别下调至1.7%和2.7%;欧元区经济今年将萎缩0.6%,明年微弱增长0.9%;日本今年经济增速达2%,明年将降至1.2%,中国今明两年的增速分别为7.8%和7.7%。

有关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问题是本次会议的另一重点。G 20轮值国俄罗斯财长西卢阿诺夫在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与会各方着重讨论了这一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主张目前终止宽松的货币政策。
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90年代的经济发展

在本次会议结束后发布的公报中,G 20强调,各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应有利于稳定国内物价水平和支持经济复苏,过去几年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给经济带来了长期风险,因此未来各国应审慎调整货币政策,并且向其他国家传达明确信息。G 20重申,资金过度流动和汇率无序变动将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有力审慎的金融监管体系将有助于应对潜在金融风险。不过,公报并未明确要求美联储就量化宽松政策退出问题给予清晰说法。

西卢阿诺夫指出,此前美联储释放有关可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信号,导致资金恐慌,大量流出新兴经济体“因此,无论量化宽松是否继续,我们都希望美联储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与其他国家加强沟通”。楼继伟也表示,大家对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表示担忧,特别是美联储如果与市场和其他机构沟通不好的话,将会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希望美方在这一问题上作出解释”“在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过程中,美方要尽量考虑其他国家的关切”。

本次会议间隙,金砖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就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及G 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议题、金砖国家财金合作等问题协调了立场。针对近期部分发达国家提出的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计划,导致大量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出、本币贬值、金融市场波动,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全球经济复苏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一问题,与会者敦促主要发达国家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增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与协调,避免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对于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的多项重要共识,中美在解读侧重点上却仍有分歧。

美国当地时间7月11日傍晚,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闭幕。此次对话达成的成果清单约有90项,较上一轮增加了几乎一倍,主要的共识集中在双边投资、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等领域。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中美确定开展双边投资协定(BIT)实质性谈判。

中美双方对于在经济对话中达成的一些重要共识显然有不同理解,或预示两国在接下去的相关谈判和合作推进中将遭遇挑战。

与此同时,双方对对方经济和金融改革的聚焦点有较大不同。中方关心美方提高储蓄率、缩减债务以及解决中期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并表达对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关注,而美方则强调对上海建设自由贸易区、政府采购价格、中国加入IMF特别数据传播标准、中美审计合作等问题的关注。

美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关注点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际社会的声音。由于中国经济短期内增速放缓,如何促进结构性改革以及金融稳定性成为外界的关注焦点。

双边投资谈判的进程在此次对话中有所推进。

“中美双方对等开放市场,从这一次会议开始进行中美BIT的实质性谈判,这一谈判对中美双方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11日最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则在当天早些时候的吹风会上透露了该协定谈判的一些细节。

他表示,在对外贸易与投资合作专题会谈上,双方共同回顾总结了前9轮技术性磋商的谈判进展情况,同意尽快进行实质性的谈判:“对话之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多轮技术性磋商,对BIT的技术性条款进行澄清,内容进行了核对。这一系列谈判为中美BIT谈判进入实质性谈判创造了条件。”

该谈判从2008年开启,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为鼓励、促进和保护本国公民在对方境内投资而签署的双边条约。但中国方面强调,双方同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与负面清单为基础开展BIT谈判。

准入前国民待遇指给予外国投资者不低于本国投资者的待遇;而负面清单则是对前者开出的“例外清单”,凡是针对外资的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或业绩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均以清单方式列明。据悉至少有77个国家采用此种模式对待外国投资。

但是,美方将推动BIT进入实质性谈判看做是中方释放的一个强烈的开放信号,并强调全面的投资协定意味着,在投资的透明性问题上没有例外,并略去负面清单等问题不谈。

美国财长杰克·卢表示,这一高标准的双边投资条约谈判,是全方位各领域的,是中国第一次和别的国家进行此类谈判。美方高级官员透露,这将使得中方对外投资提出更严格的规定,并将其视为积极进展。

对此,朱光耀表示,美方认为除了个别保留之外,中方应当开放市场的全部,但是这要取决于谈判的最终结果,对谈判的艰巨性要有充足的估计。

在双边投资协定的基础上,本次对话围绕投资领域有不少技术层面的政策共识,但具体合作方向则需要双方进一步明确。

中方透露,美国方面就近年频繁对中国赴美投资发起国家安全审查的问题做出了重要承诺。

“美方承诺公平对待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对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投资者保持开放的投资环境。”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闭幕声明中表示:“美方承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所有的投资审查都仅限于国家安全,而不是经济政策或其他国家政策,承诺与中方讨论投资审查中涉及的关键概念和因素。如果美方按照该承诺操作,这实际上将对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查做出严格的规定和限制。”

但有意思的是,此前一天,美国参议院农林委员会还针对双汇71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一案举行听证,并试图施压CFIUS,要求其将农业部囊括,一旦达成,则意味着CFIUS的审查领域将自动扩大,涉入农业领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2460.html

更多阅读

70-90年代的电视剧 70年代电视剧大全

同问我想知道港台70-90年代的电视剧有哪些?2008-9-21 22:51提问者: boy9980 | 浏览次数:4770次我 从小就 特哎看些港台的电视剧,现在都忘的差不多了,我想回忆

我国第四方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零售业物流的对策研究

致谢:本文转自kendylee.happy的博客,在此表示感谢!我国第四方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我国物流起步比较晚,自加入WTO以来,对物流供应链管理的认识在不断增强。从自营物流到第三方物流,再到第四方物流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物流呈现出跨越

中国煤层气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微信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煤层气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煤层气资源量为30~35万亿m3,其中埋深为300~1500m范围内煤层气总资源量约为25万亿m3。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经过几十年攻关探索,我国在煤层气地质理论、资源预测与区块评价、钻井完井及压裂技术

声明:《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90年代的经济发展》为网友我为你代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