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公历3月15日(农历二月十五日)藏传佛教(藏历每年的一月一日神变月)藏历一月十四日。公历3月15日释迦牟尼佛涅槃(汉传,农历二月十五)。十斋日。释迦牟尼佛涅槃日。两千多年前的今天,世尊释迦牟尼在印度拘尸那迦罗城的娑罗双树间示寂。逢此殊胜日请尽力行善,吃素放生、持咒诵经等。祈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世界无有灾厄!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色拉阳智法王——今天是3月15日(农历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槃日。两千多年前的今天,世尊释迦牟尼在印度拘尸那迦罗城的娑罗双树间示寂。涅槃梵语音译,意为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逢此殊胜日请尽力行善,吃素放生、持咒诵经等。祈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世界无有灾厄!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陀涅槃佛法永存(心律法师)
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也就会离开人体,而进入另一个新生命体内,这个新生命体可能是人类,也可能是动物、鬼、神。只有到达涅槃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的过程。
说到涅槃,“涅槃”本是梵文,后来就多用作佛教用语,寓意烦恼不现,众苦永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一种成佛的境界。
也就是说,已经具足一切功德,断尽了一切烦恼,身心达到了清净和平的境界。也可以说是烦恼和业障永远“不生”,而智慧与功德圆满不灭。达到这个“不生不灭”的境界,才是人生离苦得乐的目标。
但在佛陀涅槃之前,人们对“涅槃”这个词义的理解并不是那么准确。所以当佛陀宣布他将要涅槃时,他的众弟子都很难过。佛陀安慰他们说:“你们不用悲伤,我一生所说的教法,已经很多,只要你们能依照着去实行,就是我法身永远在人间了!”
佛陀涅槃前教导我们:应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佛陀的悟处,佛陀的说法处,佛陀的涅盘处。要紧的是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特别是以下三段话,更是道出了佛法传承的关键所在:
“诸比丘弟子!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以心为主,大家要好好制心,心的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好像人的手中拿着蜜器,动转轻躁,观看到蜜,不见前面举步就有陷坑。放纵心意,好像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能够丧失一切善事,所以你们要精进修道,把心栖于安静的境界。
诸比丘弟子!在生死的大海中,你们要撑好智慧的法船,渡过愚痴爱执的浊流,燃着智慧的灯光,走过无明闇冥的世间。常以闻思修的智慧,才能进入三魔地。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记好我说的法,不要忘失。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咎不在医;我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者不行,过不在导。”
佛教重在精神内涵,释迦佛陀的出生,涅槃,并不是多么重要,丝毫不妨碍他的精神。佛陀在这个世间来投胎,示现八相成道,最后的涅槃也是一相,这都是佛的大威德力所示现的。生也是示现,灭也是示现,生实不生,灭实不灭。
佛陀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怜悯我们众生,因为佛陀如果继续住世的话,众生堕落的比解脱的要多,这样的缘故,所以世尊显现了涅槃。然后留下方法来,这方法里充满了佛的智慧和悲心,这是佛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人间。如果我们大家有这样的善根相信,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个个还都可以解脱。如果佛陀在世间,亲口告诉我们方法,我们不按照方法去做的话,也是没有用的。但是世尊把方法留下了,众生如果能按照方法去奉行的话,尤如佛陀住世一样,也是可以得到解脱的。
遥念世尊恭迎释迦牟尼佛涅槃日【见闻转发 种菩提因】
释迦佛化度众生之道,既圆满具足,将息大用,示归真寂,成道第四十五年夏,于吠舍离城外之竹芳村,告诸弟子,将入涅槃。
诸弟子闻之,皆悉悲惵。佛语之曰:汝等且止,勿怀忧悲,天地人物,无生不终,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嗣至拘尸城,受纯陀最后供养。
旋入熙连若跋提河畔娑罗双树间,倚卧师子之床,为拘尸城婆罗门须跋陀罗,说四谛八正道。须跋陀罗即出家受戒,为佛最后弟子。
最后敕诸弟子以戒为师,并敕诸弟子,当弃贪欲憍慢之心,尊承佛教,以精进受思惟道行。又云:自我为圣师,至七十九,所应作者,亦已究畅。汝其勉之,夜已半矣。是故比丘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此是如来末后所说。嗣遍游三昧之门,告大众云;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般涅槃。遂右胁而卧,默然示寂。
华严经云:如来为示一切有为行法非安隐故,为诸人天乐著色身示无常力不可转故。十方诸佛,不入涅槃,除为调伏众生,示现灭度。息用名灭非断灭也。(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
涅槃的意义
涅槃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槃,今顺古亦云涅槃。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今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亦可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智论”云:涅名为出,槃名为趣,谓永出诸趣生死,则亦可译为出趣也。
若据新译——玄奘法师则译为“圆寂”,此义比较来得完善,因为寂灭、灭度、解脱等译,不过仅约断德方面,言断灭生死烦恼。圆寂则统明智断二德。今略释之:
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叫做“寂”。简单的说:即德无不“圆”,患无不“寂”。详细的说:即福慧二严做到圆满无缺(圆),三惑烦恼彻底清除,二种生死完全度脱(寂),永远不再被烦恼生死所困扰,回复“圆”明“寂”照的本有心体,而获到一种纯善纯美的庄严解脱。这就是涅槃的境界——圆寂。圆约进善方面言(成就一切福德);寂约灭恶方面言(断惑灭苦)。据此研究起来,圆寂似乎大乘无为的涅槃,寂静、灭度等为小乘涅槃。
要之,圆寂也就是指得“圆明寂照之真心”。因为它——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圆),永离一切烦恼(寂)故。成佛即证此真心,故涅槃并非诸佛的专有品,不过凡夫一向为梦想所蒙昧,因此不能证得。所谓迷则颠倒梦想,悟则究竟涅槃。
当知梦想,根本是由本觉真心而起的,我人如能灭一分梦想,即证一分真觉(如镜子去一分尘埃,即现一分光明),乃至全灭全证。至此则一切功德无不复归“圆”满,一切烦恼生死无不毕竟空“寂”,是证到大乘究竟涅槃的境界。(斌宗法师《何为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