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朱熹注:“斯民者,今此之人也。三代,夏、商、周也。直道,无私曲也。言吾之所以无所毁誉者,盖以此民即三代之时所以善其善、恶其恶而无所私曲之民,故我今亦不得而枉其是非之实也。”盖朱熹解释孔子的意思是:这些人三代时就善其善,恶其恶,所以我也不能改变其善恶,我对这些人无增其毁誉。孔子曾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若以三代之好恶为好恶,是亦随人毁誉。
“斯民”以下,钱穆先生译文是:“这人呀,即是三代以来全社会一向有直道流行其间的人呀!”杨伯峻先生译作:“夏商周三代的人都如此,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李泽厚先生译作:“这样的老百姓,就是夏商周三代正直做事的规矩。”三位先生的译文差别较大,且都与原文有一定距离。钱先生译文说这人是什么样的人,与上文联系起来,关系较密。我对人无所毁誉,如果有所誉者的话,因为这人是这样的人,所以赞誉,意脉相连。杨先生译文,“夏商周三代的人都如此”不知从何而来,且“如此”是指于人“谁毁谁誉”,还是“直道而行”?李先生把“斯民”译成“这样的老百姓”恐与孔子之意相去也远,孔子所称誉者,于三代为禹、汤、伯夷、叔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盖非一般百姓可比。
我对本章的解读如下:
吾之于人也:“吾”,我。“之”,用在主语“吾”和介宾短语“于人”中间,强调介宾短语“于人”。“于”,对,对于,表示动作的对象。“也”,语气词,表示舒缓。连贯起来是:我对于别人。
谁毁谁誉:“毁”,诋毁(批评过当);“誉”,赞誉(溢美,称人之善而过其实)。“谁”为代词,问人,按照古代汉民族书面语言习惯,要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谁毁”即“毁谁”,“谁誉”即“誉谁”。这个句子的意思:诋毁过谁?赞誉过谁?
如有所誉者:“如”,如果。“所誉”,赞誉的人。“者”,用在分句末,表示停顿,含有“……的话”的意思。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如果有赞誉之人的话。
其有所试矣:“其”,那,指“所誉”。“试”,使用,检验。“所试”,实践过的,检验过的。“矣”,了,表已然。连贯起来的意思是:那是有实践检验过的了。
斯民也:这样的人。“斯”,此,这种,这样的。“民”,人。“也”,语气词,表舒缓。
三代:夏、商、周三代。
之所以:……的原因。
直道而行:“直道”,正道;“行”,前行,前进,发展。“而”,连接状语“直道”和中心语“行”,“直道”是“行”的方式,意思是:正道前行,即沿着正道向前发展。
全文作如下今译: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誉过谁?如果有赞誉之人的话,那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了。这样的人,就是夏、商、周三代能够沿正道发展的原因。”
我理解孔子的意思是:我对人无所毁誉,如有赞誉的人,那是事实证明值得赞誉。这些人,是三代能沿着正道发展的原因,所以我赞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