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书法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释义

【词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拼音】zhì zhě yàoshuǐ, rén zhě yàoshān

【出处】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论语》雍也篇)

【本意】智者像水般灵活变通, 仁者像大山般坚守不动。

名人史籍读解

《论语别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几句话,一般的人说,“知者乐水”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仁者乐山”是说仁慈的人喜欢山。如果这样解释,问题大了。这种解释是不对的。正确的解释是“知者乐,水。”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为什么不是我故意的?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说智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智者乐水”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的,聪明人多半都活泼,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么个气魄,这么个气度。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所以下面的结论:“智者乐”,智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这是连起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跟着古人乱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那问题就很大了。



妙解《论语》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论语》对“仁”也多有阐述。那么,在孔子的心目中,“仁者”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呢?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爱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评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交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孔子把圣人比作山,赞叹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而当他亲自登高山,又想到圣人。

山即圣人。

圣人看见山,就看到了自己的外化。自己的外化是如此美丽,因此“仁者乐山”。这是必然的。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老子说“上善若水”,就是这个意思,水是流动不息的,即使是一潭死水,它也要上面蒸发,下面渗透,依然遵循生秠息的自然规律。因此“智者乐水”就是乐他自身,体悟以一种天地证我的快感。

水性动,动者顺势,所以顺从仁;山性静,静者安定,所以安于仁。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因为“水是眼波横,山走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现)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颜)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与弟子遭到陈国和蔡国大夫的围攻,在野地里动弹不得,绝粮整整7天。大家又饿又疲乏,于是有人心生怨言。孔子把子路、子贡、颜回三个大弟子叫来,对他们说:“我们落到这个地步,难道是我传的仁的道理不对吗?”

子路回答:“或者我们既不算仁,也不算智,所以人们不相信我们,不肯推行我们的道理。”孔子说:“如果仁人一定被人相信,那商朝的伯夷、叔齐为什么不吃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下?如果智者的话一定被人推行,那么心有七窍的忠臣比干为什么会死在纣王手里?”

子贡接着说:“先生的道理太大了,天下容纳不了。何不降低标准,采取一些别人能够接受的道理呢?”孔子说:“君子以仁立身,秉承天命,以礼乐治天下,怎么能够与俗世同流合污呢?看来你胸中也没有什么大的志向。”

在孔子看来,仁德上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他又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安于仁和智者顺从仁是由于他们气质不同,但是,无论是安于仁还是顺从仁,对仁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不一致的是不仁者,亦即没有仁德仁心的人。由于没有仁德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稳定的人格,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如果是处在贫困之中,不能够做到安贫乐道,做到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如果是处在安乐之中,也不能够做到久享安乐,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一言归总,这种人因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必然是反复无常的小人。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仁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

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

用孟子的话来说,还是那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则。对于那些“跟着感觉走”,甚至“过把瘾就死”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了。面对激烈的竞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只要能达到目的,不择一切手段,还有什么仁道的原则可遵循呢?如果说有,那也是“盗亦有道”的原则——目的就是一切。

这已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选择问题了。

而仁者和智者因为有智慧,有涵养,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所以无论处于贫富之间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也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乐”的读音

《语文学习》2010年第6期刊发的《讲坛误读“乐山”“乐水”》认为2010年2月5日央视教科频道播出的“百家讲坛”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的“乐”读为lè错误,应读为yào。读罢《讲坛误读“乐山”“乐水”》,忍不住也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的“乐”的读音说两句。“智者乐水”曾被柳宗元的散文《愚溪诗序》(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4册)引用:“夫水,智者乐也。”对“智者乐水”之“乐”的读音,老教材(指2000年秋开始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下同)未注音,新教材(指2004年秋开始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下同)注音为yào ,释义为“爱好、喜爱”。这一注释是否恰当?“乐”该不该读yào?让我们先看看工具书对“乐”的注音及释义。

查《新华字典》《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乐”均只有两个读音:lè 、 yuè;当“乐”表“愉快、欢喜”等义项时,以上工具书均将其注音为lè。《汉语大字典》对“乐”的注音有四:①yuè,有“音乐”“唱、奏”“乐器”“乐工”“儒家六经中的《乐经》”“生”“姓”七个义项;②lè,有“喜悦、愉快”“乐于、安于”“安乐”“笑”“声色”“姓”六个义项;③yào ,有“喜好”一个义项;④liáo ,有“治疗”一个义项(通“疗”)。《汉语大字典》对“还”表“再、又”等义项时注明“古读huán ”,而对“乐”表“喜好”等义项时直接注音为yào ,并未注明是“古读”,但“乐”读为yao实际上仍是“古读”。从《汉语大字典》的注音看,在古人读音中,“乐”读lè表“喜悦”“乐于”等义项与读yào 表“喜好”等义项是有区别的,“乐”读yào属于“古读”。然而“乐”的读音表义发展演变到现在,已经“由繁到简”,将读lè表“喜悦、欢喜”等义项与读yào表“喜好”义项合并,淡化其区别,都读lè。也许正因为如此,《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现代汉语规范、权威的工具书对“乐”均未注yào的读音。

新教材将“智者乐水”中的“乐”注音为yào,固然自有其依据,如《汉语大字典》对“乐”注音为yào时,所举例句就是“智者乐水”。但我认为,新教材将“智者乐水”中的“乐”注音为yào是不恰当的,理由如下:

1.不符合语音发展规律。注音释义要尊重语音演变事实及语音发展规律,遵循约定俗成原则。如上指出,随着“乐”读音表义的演变,该字现已没有yào的读音(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工具书对“乐”未有yào的注音),其“喜欢、喜悦、喜好”等义项已由lè音表示。由于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工具书对“乐”未有yào的注音,故绝大多数人都不知“乐”曾有yào的读音。如在2006年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对歌手回答问题进行点评时,就将“乐山”“乐水”之“乐”读为lè。这引起网民讨论。讨论中,大多数人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工具书为依据,认为余秋雨读音正确;而有的以教材注音为依据,认为余秋雨读音不正确。可见,教材注音增加了混乱。另外,深圳卫视20时播出的“直播港澳台”节目,报道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致辞欢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无论是陈云林的发言还是节目主持人的播音,都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乐”读为lè。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输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输入为le时,会自动生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乐”输入为yao时,则不会自动生成。这些,都反映了现代人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乐”的读音取舍,很能说明问题。因此,新教材将其注音为yào,显得不合时宜。

2.不符合一以贯之原则。读音标准如果可以两可,那要么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依据,要么以古音为依据,而不能一些字按现代汉语普通话读,一些字按古音读。既然如此,为什么一篇文章中只将“乐”字按古音读而其余的字按现代汉语普通话读呢?如果可以按古音读,我们能考证每一个字的古音吗?今人有必要读古音吗?事实上,读音标准不能两可,今人不能读古音而只能读今音,读音标准只能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参见拙文《今人何必读古音》,《语文教学之友》2006.6)。有些主张读古音的人说:不能以今律古——不能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规范标准为依据,不能以现代汉语工具书的注音为依据,因为它们规范的是现代汉语字词的现代读音而不是古字词的古音。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不懂得读音要遵守一以贯之的原则,以及读音规范只有一个(普通话)、不能可这可那的有关道理。假如读音规范有普通话的,有古音的,有方言的,即读音规范可这可那,那就无所谓“规范”可言了。试想:字词读音如果可以人人自行其是,任意按古音或方言(方言与古音密切相关:方言留存了古音,古音依存于方言)去读而不必遵守普通话的规范标准,那人们完全有“理由”理直气壮地说:我读的是古音呀,你怎么能“以今律古”,以普通话为标准说我读错了呢?我读的是方言呀,你怎么能“以普(普通话)律方(方言)”,以普通话为标准说我读错了呢?这样,人人都以自己的标准为“规范”,岂不荒唐?哪还有什么“规范”可言?

3.加重了教学负担。由于“乐”在现代汉语里没有yào的读音,师生看到这一注音难免疑惑:“乐”表“喜欢”义时不是读lè 吗,为什么要读yào?遍查现代汉语工具书也找不到依据,这就加重了教学负担。“乐”表“喜欢”义时学生一向是读lè 的,教材、教师硬要学生读yào,学生免不了要问为什么;教师好不容易在不常用的工具书(如《汉语大字典》)里找到读音依据,然而为什么要读yào,其理据是什么,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这就加重了教学负担。

4.不利于推广普通话。普通话读音是以规范的现代汉语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音及有关规范标准(如《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异读词审音表》)的规定为依据的,这些规范标准“以符合普通话语音发展规律为原则……采取约定俗成、承认现实的态度”(引自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对“乐”均未有yào的注音。而新教材将“乐”注音为yào,硬要师生这样去读,置权威工具书与规范标准于不顾,岂不与推普抵触?

总之,新教材将“智者乐水”中的“乐”注音为yào,不符合语音演变规律,不符合语音发展事实,不符合约定俗成和一以贯之原则,于规范标准无椐,于教学、推普不利,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应该。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秦德君

《论语》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仔细想想,这话所蕴甚丰。东坡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唐人常建诗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说得都是山和水的风情灵性,与智者、仁者几有相通。 《论语》又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者不惑,仁者不忧”(《论语·子罕》)这里对“智者”与“仁者”的习性作了比照。水碧波悠漾,细流潺潺,或惊涛拍岸,或流畅激越;或素湍绿潭,或回清倒影,总是下处泰然,随遇而安。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孟子》中谈到水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是故“乐水”者,大体在于喜动态,好开阖,或有方塘一鉴、天光云影,或有非常规之思维,这也许正是“智”者之特点。山气韵神闲,安泰如素,厚德载物,“乐山”者,大体是喜稳健平和,秀外慧中,神气若定,“每临大事有静气”,这也许,正是“仁”者之特点。 山水是世间平常之物,却是大自然博大精深的物态化,也是最为耐读的生态美学。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山水被不断地进行着人文审美,并在这种人文审美中,被定格成某种相对“人格”。故千百年来,无论是仁者的“客路青山下”,还是智者的“行舟绿水前”,都是一幅物我相融、耐人寻味的精神图画。 佛家有所谓“三重境界”说,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山;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仁者和智者的“乐”山“乐”水,应处于第三重。在这第三重上,才能乐山之所以乐,乐水之所以乐,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从性情上说,“仁”者更接近人们的“领导角色”期待。无论是哪个时期,人们对“领导者”的潜在预期,其实那种平和、稳态、厚德的仁者。“仁者爱人”,“爱人”者,必能容人,不仅容人之短,更在容人之长。宽容、厚道,诚信,仁者风、长者风,这正是领导角色、领导品质所需要的。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不在于他本身有多少“智慧”,而在于其气质结构和胸襟格局,能容纳和运用多少他人的智慧。兼容并蓄、包容万象的气度,是超越一般智慧的大智慧,“大智若愚”,此是谓也。 而“智”者,似更近于开拓者、创新者之习性。一般来说,开拓、创新需要强健的理性,智者型人才,最好要有那种“波涛”习性、“浪花”情怀,蕴育突兀之奇思妙想,涵养发散性之思维。“智”者,则须有智且勇,智勇双全,甚至有点儿前卫新锐,这也是智能型人才所应具备的。 西汉的张子房为“智”者,而萧何则为“仁”者。《三国演义》中,周瑜为“智”者,鲁肃则为“仁”者,各有异人光彩。 对于一个人来说,智也好,仁也好,都是很高的境界,而智兼仁者,则更难企及。只是芸芸众生,平凡者众,且仁且智,几为圣贤,斯难求矣!《诗经·国风》中说:“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也正如《论语·泰伯》中孔子喟叹:“才难,不其然乎?”再说,即便智仁兼者,世间存焉,也难免曲高和寡,独具慧心而能识之者、赏之者、扬之者,几难求欤!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级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书法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种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女。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因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你乐水还是乐山呢?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孔夫子二千年前说的。久思才得一知半解。且抛砖引玉。

有人解释“乐”就是“喜欢”“爱好”,如此解释也不算错。难道喜欢山或者喜欢水也和“仁者”“智者”有关系?不会吧!如果把“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解释成“喜欢水”“喜欢山”,或“乐于水”“乐于山”,一定会十分令人纳闷的。

诗人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无论智者、仁者,无论非智者、非仁者,无论不智者、不仁者,”都既喜欢“眼波横”又喜欢“眉峰聚”,难道不是?

孔夫子并不是旅游公司董事长、打工仔,才不去琢磨各种人的山水爱好呢。他是把山和水比做人的情性,是研究为人之道,是教导弟子们如何当官,如何做人。

论语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不惑,仁者不忧”。“乐”如同“像”,智者的秉性应该“像”水、“如”水;仁者的秉性应该“像”山、“如”山。

夫子是要求弟子的知识要像水那样活跃和灵动,那样开阔和不断更新;夫子是要求弟子要像山那么包容,像山那么稳重。

山包容一切树木与花草,不管是普通花草还是奇花异草,山包容一切动物,不管是平常动物还是珍禽异兽。夫子是主张对人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是主张不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像现在街巷俚语说的“一碗水端平”。

夫子要求弟子做人要像山那样稳重、不反复无常、朝秦暮楚,不心地狭窄、朝三暮四。

后来有人把夫子的主张总结成“政贵有恒”;就是要维持政策的稳定性。从前有“翻烧饼”“翻云覆雨”“朝令夕改”的说法,孔子反对“翻烧饼”。

仁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自己喜欢的才给人,自己厌恶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能把水深火热给百姓,让百姓和自己一样,的丰衣足食。用现代语汇就是做官要公正廉明,不贪赃枉法,不中饱私囊。

古话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另一种说法是“不看人对我,要看人对人”。意思是不看人家对我这个官好不好,更要看人家对普通百姓好不好。用文绉绉的诗的语言叫做“春风风人、春雨雨人”。用政治专用语就是不要“以我划线,以派划线,以亲疏划线,不要党同伐异”。

过去常有“以己划线”的事。紧跟自己、听我的话,路线就算对了,叛逆自己,有不同意见,路线就算错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听我者提官晋级,逆我者投入水深火热之中。

做官不能只要求人家爱自己、听自己的;还应该要求他们爱百姓、听百姓的。

可见,孔子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不是喜欢水和喜欢山。

世世代代的官员都有仁者,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哪朝哪代又都有不仁者,尤其晚期;把百姓的血汗钱“洗”在自己的账号里,强拆人家的房子开发谋利……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

则是又高一个层次。勤勤恳恳为百姓的人是不用忧愁郁闷、担惊受怕的。只有欺压掠夺百姓的人才疑处处是刀光剑影,怕百姓杀了他、宰了他、废了他。知识能不断更新的人也一定是脑袋清醒,决不当绊脚石的。

有人形容国家是山,百姓是水;领袖是山,群众是水;父亲是山,母亲是水;老师是山,学生是水。这形容非常恰切。

国家保护百姓,百姓维护国家;领袖引导群众,群众供养领袖;父母生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老师指导学生,学生发扬老师。是的,国家和百姓,领袖和群众应当“山水相依,山水相长;山水相拥,山水相济”。

“仁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以兴衰改节”。孔子的教导,弟子决不能损人利己,也决不能见风使舵,看谁的势力大便去便去抱谁的“粗腿”。

孔子还教导说:“仁义礼智信,仁为首”,“仁者莫大于爱人,智者莫大于知贤”。

但望夫子的教诲永远留在人们心间,尤其留在官员们的心间。

为什么要“尤其”呢?因为他们是领头雁,走金光大道还是入水深火热,关键在他们,“马首是瞻”。他们是“领头羊”。又民谚说:“官不贪,民不偷”,“小鬼坏坏一个;阎王坏坏一窝”。

古人说,欠债是要还的。有一家人,一只鸡天天去他家下蛋,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主人不知鸡从何处来。一天主人梦见一女子向他诉说:前辈子曾经欠他九十九文钱,现在以蛋还钱,共下一百只蛋,一只作为利息。此后那只鸡再也没来他家。

啊!欠债要还,连利息也要还。哟哟哟!哥们,姐们,叔们,爷们:一定要牢记,贪多了,将来以蛋抵债,几辈子里也要生命不息,蹲窝下蛋不止哟!

既然“乐”也是“喜欢”的意思,我便又联想到:圣人乐修身,文人乐诗文,美人乐修饰,孩子乐游戏,贪婪者乐金,恶欲者乐权,残暴者乐斗,淫欲者乐色,小偷乐盗钩,大盗乐窃国,而百姓则乐丰衣足食、人寿年丰,风调雨顺、和谐太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3560.html

更多阅读

勇者无惧、智者不惑、仁者无敌! 勇者无惧 智者无惑

勇者无惧、智者不惑、仁者无敌!高考不仅是知识水平方面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比拼。高考中,有人如愿以偿,也有人抱憾终身。我们需要认真从这些成功和失败者的经验教训中去总结和积累高考智慧:勇者无惧、智者不惑、仁者无敌,才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感悟

4月8日晚偶然看到青歌赛王立群“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讲解,感觉很不错,现在根据记忆复述,以飨朋友。一、出处出自孔子《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二、关于“乐

为何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为何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

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 蓝翔 书香情怀 精彩人生

每当读《论语》中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句,心里总有一股莫名的冲动,想提笔写点什么,可感觉认识太肤浅,不知如何落笔。近日教学李白的《望敬亭山》,突然产生了想写点什么的冲动。李白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本想在得到朝廷的重用后,能施展自己的

声明:《“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书法》为网友我歌月徘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