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在新疆的日子 王蒙伊犁风光



『新疆乌鲁木齐 』 大作家王蒙在新疆的日子

  作者:通天塔在线

1963年,王蒙举家从北京迁至新疆。此后,16个春秋的年华在这里流淌。8年的伊犁生活,6年在伊宁市巴彦岱镇度过。1979年王蒙回到北京,但新疆、伊犁、伊宁市已经成为他心灵家园的一部分。他一次次作为一个旅人或者一个回家的人来到这里。

伊宁在他生命中的地位,正如文学之于他的人生旅程。

王蒙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伊宁的留恋在他生命中的许多时候镶嵌得天衣无缝,文学和伊宁在他的旅程中交集多多。他的许多作品是写新疆、写伊犁、写伊宁市的,就是他回北京几十年后的作品,依然有伊宁的影子。一些新疆、伊宁的维吾尔语作品被他翻译成汉文。他是《伊犁河》的名誉顾问,他将成为伊宁市为期2个月的大型“写伊宁、画伊宁、唱伊宁---2010金秋文化艺术节”期间诞生的伊宁市首位功勋市民。

8月23日,他携曾在伊宁市、乌市一些学校任教的妻子崔瑞芳和曾在伊宁市十五小上学的儿子王山来到了伊犁,来到了伊宁市。步行六星街,与塔吉克人交谈,与乌孜别克人握手,与维吾尔群众合影。在葡萄架下,签名,为“写伊宁、画伊宁、唱伊宁---2010金秋文化艺术节”写标语。在笔者的专访中,“伊宁很可爱”、“伊宁各族群众让人感到很可爱”、“文学是可爱的”、“只有感到生命可爱了,才有意义”……“可爱”的尾音往往被他饱含深情地拖得很长,让人觉得这位当今中国的文学泰斗的内心是那么亮堂、洁净和纯粹。

伊宁是性情之地

笔者:伊宁已进秋天,这次来,习惯吗?

王蒙:在伊宁生活了许多年,骨子里已经有伊宁的基因了,所以到伊宁就像到家一样,很习惯。

笔者:1978年之前的许多年,您是伊宁的子民,那个时候,中国处在接二连三的运动之中;之后的很长时间,你是伊宁的一个旅者,而这段时间,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可以说,在1978年这个中国发展、伊宁发展,也是您生活的分水岭前后,您以不同的方式观察伊宁、了解伊宁、关心伊宁。能否大概地描述一下伊宁在您心中的印象?

王蒙:这次,我去了人民渠的龙口,很感慨。因为1965年我在那里参加劳动。劳动强度很大,挖地窝子住,但我们也围在一起杀羊喝酒,很豪迈,很天人合一的样子。整个场面红旗飘扬,所有的人都喊着“愚公移山”的口号,出大力、流大汗,很有意思。在那个艰苦、动乱的年代,伊宁的人依然想着把房子刷白,想着吃拌面、拉条子,对生活充满着实实在在、朴实的向往。伊宁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充满希望;伊宁市无论什么时候都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温情。

这次,我还去了六星街,在这之前,我知道墩买里、喀赞其、汉人街等,但不知道六星街,伊宁在发展,方方面面都在快速得变好。

伊宁有许多民族,和周边的一些国家也多有来往,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间,这里的生活变得很丰富,文化资源和文化积累很深厚。总之,伊宁是一个宜居的、充满人情味的、文明程度较高的地方。如果说人有性情中人,那么伊宁就是性情之地。

我曾经写了一篇到新疆墓地看望一位友人的文章。一位新疆朋友打电话给我说:“您不仅对伊宁的活人存有浓情,即是对伊宁离世的人也心有情谊。伊宁一定被您安放在心田最柔软的地方。”是的,伊宁是在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如果世上只有一个民族,肯定不是个事

笔者:去年,您离开伊宁不久,新疆发生了“7.5”事件,您如何看这件事?

王蒙:我对新疆、对伊宁的稳定很乐观。在伊宁生活的许多年,我住在一位维吾尔族老乡家里,我们之间没有任何障碍,我们像亲兄弟一样。我在伊宁有许多民族朋友,包括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吉克、塔塔尔等,我的维吾尔语能胜任翻译工作。我对他们很了解,在我的民族朋友圈子里,不同民族的他们也相处融洽。其实,伊宁各民族相融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是有上千年的历史。“7.5”事件不是百姓之间有什么问题,是“三股势力”的挑唆和使坏。

笔者:您对维吾尔语很稔熟,甚至还翻译了一些维吾尔语的文学作品,您的许多文章也被译成维吾尔语,在少数民族间广为流传。您还有许多知心的少数民族朋友,既便是你回北京几十年,在新疆、在伊宁,依然有许多的少数民族朋友惦记您、牵挂您,当然您和他们也多有联系。那么,您觉得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最核心的是什么?

王蒙:是相互尊重、理解,相互之间存有爱。散播仇恨和怀疑的人是极少数,既不是一个群体,也不是某个族群,更不是哪个民族。

笔者:您曾经在接受本地一家媒体的采访时说:“别人学一种语言,是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我学维吾尔话是从耳朵进去,穿过心、穿过血液的。”您在学习维吾尔语言时,是不是也倾注了你对这个民族、对少数民族的感情?

王蒙:我觉得学习语言也是一种爱,就如同我对文学是一种爱一样。如果对一个事物倾注了爱,就会学得很快,做得很好。我学维吾尔语很自然,没有强迫自己。我学的时候觉得很快乐,就像和维吾尔族朋友、其他少数民族朋友相处一样心情舒畅。

笔者:许多年前,伊宁各学校是民汉合校的,后来分开了,现在又合了。您怎么看?

王蒙:我的爱人就曾在伊宁市第二中学教书,还在乌市的十四中工作过,我们有一段时间就住在伊宁市第一中学,当时确实是合校的。不同民族的教职员工之间没有任何隔阂,在我们的意识中,没有这个民族、那个民族的概念,我们就是一个集体。我们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在想来很美。

我认为合校对民族之间的理解、交融和彼此不分你我是有好处的。一个多民族地方的安宁是建立在各民族彼此理解之上的。

正是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沉淀、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个世界才这么可爱,我们的生活才如此有趣。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一个民族,那这个世界太单调、太没有意思,那肯定不是个事。

当伊宁功勋市民是很荣幸的事

笔者:您在伊宁生活过,也去过中国的许多地方,甚至驻足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您认为在整个中国或者世界,伊宁的文化发展处在什么位置?

王蒙:伊宁的文化资源很丰富,很多样。在新疆,没有人不知道伊宁,没有不说伊宁好的。我这次踏进新疆的第一站和田,就听到了伊宁民歌,非常感动人。但我要说,内地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对伊宁还不了解。所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伊宁,让更多伊宁人的头脑中有更广阔的世界,还需要努力。伊宁市举办的“写伊宁、画伊宁、唱伊宁——金秋文化艺术节”就是很好的方式。

伊宁是一个有小康意识的地方,是一个熟人社会,很可爱。但我们不能仅限于此,我们应当有真正的、更多的学习、讨论和研究,有经典创作,能将文化推向高峰。

笔者:“写伊宁、画伊宁、唱伊宁---2010金秋文化艺术节”是伊宁举办的艺术类大型活动,期间,伊宁市将首次成为全国文艺界知名人士集体聚会的乐土,您怎么看?

王蒙:我很高兴,也为伊宁决策者有如此的行为感到钦佩。古时候,只有犯错的人或被政治遗弃的人才会到新疆。就是我来新疆,也是“下放”所致。而现在,更多的文人墨客看好新疆,青睐伊宁。这说明,伊宁发展了,伊宁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文艺界人追逐和做梦。今年,伊宁市以政府的名义,为全国文艺界人士的相互交流和创作提供平台,为中国文化进步出了一份力,我想每一位文艺界人士都应当感谢伊宁市的这次行为。当然这次活动对伊宁的文化影响和发展、对伊宁市方方面面的影响应当是巨大的。祝愿伊宁市的文化发展从此步入一个更快的快车道,希望伊宁的老百姓在文化方面得到更多的益处。

笔者:“写伊宁、画伊宁、唱伊宁---2010金秋文化艺术节”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就是您被授予伊宁的功勋市民。但是您曾是中国文化部部长,您还是中国文学界、文艺界的泰斗,您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国内很受喜欢,在国外的许多国家也享有盛名,您身上的光环太多了。您在乎伊宁市给您的这个荣誉吗?

王蒙:我当然在乎。我很荣幸。伊宁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能得到伊宁的认可,能被伊宁人惦记,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我会对得起新疆的朋友,对得起伊宁各民族的厚爱的。

笔者:“写伊宁、画伊宁、唱伊宁—2010金秋文化艺术”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文化促经济,谈谈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好吗?

王蒙:文化含量高,可以拉升经济向前。比如可以促进旅游业,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也可以使我们生活的质量更高。文化促经济是好的,也是可行的,是值得赞赏的。但文化的作用远不仅这些,文化的作用更长久。比如李白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是非常重要的,他留下的文化精髓促不促进经济,都是永远的,重要的。

王蒙推出新作 《你好,新疆》

2011/03/28 02:15来源:YNET.com北青网北京青年报祖薇

本报讯 3月24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作家杂志社和中华文学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王蒙新疆题材作品集《你好,新疆》座谈会在京举行。《你好,新疆》通过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较完整地反映了王蒙在新疆16年间与当地各族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作品朴实幽默,有很强的纪实性。王蒙在这些作品中不仅回顾了自己在新疆与少数民族同胞“同室而眠,同桌而餐,有酒同歌,有诗同吟”的生活经历,更深情地表达了他对新疆这个“第二故乡”的眷恋之情。

谈起自己的这部作品,作家王蒙感慨地说,各民族之间需要爱、理解和沟通相维系,换句话说,需要一种精神层面的“混凝土”。无论在新疆还是在北京工作生活,他都会以促进民族间互相了解、信任、和睦相处为己任。他说:“我怀念在新疆与各族人民相处的日子,这是我生命中很美丽的部分。我这部作品表达了自己对新疆的密切情感,希望能够为民族间的了解与团结尽一点微薄之力。”

读《王蒙新疆小说散文选》

2006年04月26日 13:22:11 稿源: 天山网原创

王蒙,这位被著名评论家张光年先生称为我国“当代文坛奇才”的杰出作家,与新疆有着一种特殊的缘分。自1963年底“自我流放”到新疆,到1979年6月“右派分子”问题被彻底“改正”回到北京,由青年进入中年,王蒙在新疆整整度过了16年屈辱而又充实的漫长岁月。其中有7年时间,他更是在边远的伊犁巴彦岱农村当了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一直与那里的维吾尔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崐在这段艰辛而压抑的日子中,王蒙与一切有志气的知识分子一样,并没有向命运屈崐服,更没有消沉颓唐。他在生活的最底层默默地思索着、吸收着、积累着,也企盼崐着有朝一日能重新回到文艺队伍中来,在文学事业中一试身手。 有道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国家不幸诗人幸”。在新疆这段不正常的崐荒唐经历,对于作家王蒙个人来说,并不全是坏事。关于如何看待这被迫中断创作崐的20年,王蒙曾有一段很有辩证意味的总结说明。他说“如果不中断的话,在那崐种环境里,势必有两种可能。一是得绝对的沉默,这并不大可能,因为我从小就积崐极参加革命,做布尔什维克,做党员,一心一意跟党走,假如1957年以后我没崐有被划进去,就设想我就清醒看到这一切都错了,我就保持沉默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崐这也不可能。相反的有一种可能就是跟着'左’起来。但'左’到姚文元的程度也崐不可能,因为我心里毕竟有善良的一面,我下不了手,我现在写小说对很反面的人崐物也下不了手。但起码柳青式的悲剧在我身上会出现,就是我以很大的力量努力把崐当时的政策口号变成我自己的思想感情,再把它写出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写崐出来,可不久发现是写错了。”王蒙幽默地说,这种情况“从政治上说,对我个人崐很好”。(见《王蒙文集》第8卷614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年在这段崐非常时期的思想、生活、情绪、知识和艺术的全面积累,是王蒙在新时期最初的几崐年里,就能以极佳的竞技状态实现自己文学创作的“二度青春”,十几来频频引领崐文坛风骚,进入他文学事业辉煌时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他那大量的有关新疆题材崐的文学作品,就是他16年新疆生活经历的一批意外的精神创造的硕果,也是对有崐大恩于他的“第二故乡”新疆各族人民一份丰厚的回报。 王蒙根据新疆生活体验创作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有近百万字之多,约占其崐新时期创作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些作品中,既有数量众多的小说,也有不少诗崐歌和散文。其中系列小说《在伊犁》、中篇小说《杂色》、短篇小说《夜的眼》、崐散文《故乡行──重访巴彦岱》等,都是王蒙本人的得意之作,均属作家新时期颇崐有份量的代表作之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这些作品,就小说形式而言,既有崐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也有系列小说;就小说的艺术风格和手法而言,传崐统的、现代的、写实的、象征的、幽默的、抒情的、哲理的、心理的、荒诞的,可崐谓五光十色,应有尽有。它们可以看作是王蒙在新时期里,进行小说艺术全方位探崐索创新的一个琳琅满目的厨窗。 也许是一个在社会底层生活过多年的老新疆人的缘故吧,对于王蒙这批新疆题崐材的小说创作,笔者一向十分喜爱,读起来倍感亲切有味。可惜的是,这些作品过崐去大都散见于不同的作品集子中,不能集中起来对照阅读,从而获得一种比较完整崐的印象。不过现在好了,最近读到由新疆文艺评论家、王蒙研究者陈柏中和夏冠洲崐同志合作编选的一大厚本《王蒙新疆小说散文选》(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3年出版),感到甚得我心。这本选集,收集了王蒙1992年以前以新疆生活为题材、为背景的小说和散文40来篇(部),近50万字,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阅读王蒙作品的兴趣。我在捧读之余,不禁想对选集中部分小说的创作成就谈些体会心得,以与广大读者交流。

一、描绘了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

初期新疆社会的历史变迁 在这部选集中,随着作家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的转换和众多各族人物崐的不同命运的浮沉变化,似乎把我们带回到边疆地区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王蒙的崐这批小说,从作品所反映的时间上看,最早的是《哦,穆罕默德·阿麦德》,叙述崐的故事开始于“文革”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1965年春;最晚则是《心的崐光》和《最后的'陶’》,故事均发生在改革大潮开始波及到遥远的伊犁城镇、牧崐区,已进入充满勃勃生机80年代初期了。王蒙正是在这个比较典型、也比较广阔崐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从一个有力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十几年来边疆地区社会所崐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在强调所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年代和“文革”中崐“夺权”、“武斗”的混乱时期,边疆地区兄弟民族的普通群众,与内地情况一样,崐正常生活被打乱,是非被颠倒,人性被扭曲,正直善良的人们被迫害、遭冤屈,生崐产力受到严重破坏,人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例如在《温暖》里所描写的,甚崐至连买一点茶叶都要带上户口本,顶风冒雪排几天长队,以至闹出许多纠纷来);崐而一些小政治野心家和社会渣滓,如《书记·队长·野猫和半截筷子的故事》(下崐简称《书记》)中的谢力甫、阿皮孜等人,利令智昏,则不可一世,不时掀起一阵崐阵小风浪。于是,艾克兰穆,这位深受人们欢迎的天才民间歌手,在一场政治冤案崐和爱情悲剧的双重打击下神秘地失踪了,人间从此消逝了他那夺人心魄的歌声(《崐歌神》);向往自由和艺术的回乡知青阿麦德,因为说了一句“想当特务”的玩笑崐话,就被打成“反革命”,几乎被“工宣队”处以极刑(《哦,穆罕默德·阿麦德》崐);“傻郎”马尔克,是一个忠于爱情的木匠,只是因为想用自己的手艺挣点现钱崐为爱妻治病,不能经常参加集体劳动,虽然按时向队上交钱,仍被视为“走资本主崐义道路”,遭到百般限制、刁难,甚至被扣发口粮、捆绑批斗(《淡灰色的眼珠》)崐;队长铁木耳和书记库德来提因坚持“抓革命促生产”,被打成“走资派”(《队崐长》);而《买买提处长轶事》中的买买提兄弟,以及《鹰谷》中的艾利、吐尔地崐等这些无辜的干部,也都被打成“走资派”、“黑作家”、“坏分子”,横遭毒打,崐关进“牛棚”实行专政……但是,另一方面,在那个非常的年代里,人民群众却以崐种种不同的方式,去与邪恶势力作了英勇机智的斗争,使一小撮坏人的阴谋诡计一崐次次地遭到失败。《队长》中的莱提甫木匠、《虚掩的土屋小院》中的伊敏老爹、崐《买买提处长轶事》中的买买提处长等,都用维吾尔人特有的阿凡提式的幽默,保崐护了自己,抗击了邪恶势力。而《边城华彩》中的青年民兵连长艾肯、《鹰谷》中崐的艾利,也以自己或机敏或潇洒的言行,巧妙地应付了当时复杂恶劣的生存环境,崐表现了维吾尔人民生活的智慧。王蒙通过真实的艺术表现,热情地赞美了边疆兄弟崐民族的斗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深刻地揭示了“真善美必将战胜假恶丑”这一历史崐发展的规律,表达了作家对生活底蕴的思考和信念。这些艺术表现使得这批作品具崐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与此同时,王蒙还对新疆兄弟民族个体命运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在作品崐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再加上具体个人性格上的种种崐缺陷,结果造成了一些人物个人命运的悲剧。如果说天才歌唱家艾克兰穆令人痛心崐的夭折,主要是社会政治上极左路线造成的直接恶果的话,那么,穆罕默德·阿麦崐德、《好汉子依斯麻尔》中的依斯麻尔等人程度不同的悲剧命运,则有着更为复杂崐的社会文化因素。穆罕默德·阿麦德本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朝气的知识青年,但由于崐贫穷和社会习俗的偏见,加上自己性格的软弱和自暴自弃,结果导致人生的一个个崐挫折;回族“好汉子”依斯麻尔由在“文革”中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到最后不光崐彩的下台,以至生了病却迷信“羊尾巴油包治百病”不求医而不治而死,从个人角崐度看,主要原因则是没有文化、迷信、私心膨胀又不加检点所致。《心的光》中,崐凯丽碧努尔的人生小悲剧更有典型性,也更耐人寻味。她与命运之神失交臂,无意崐间放弃了一个有望成为电影明星的大好机遇,原因全在于生活在相对优裕的小市民崐圈子里,缺乏远大理想,“心灵的光辉”和艺术才华被世俗的生活习惯所遮掩了,崐束缚了、压抑了。相反,哈萨克女大学生哈丽黛(《最后的'陶’》)和青年女教崐师爱弥拉姑娘(《爱弥拉姑娘的爱情》),却凭借着现代文明的光辉、较高的理想崐追求或顽强的性格,战胜了传统习惯势力,最后赢得了自己远大的前途或美满的爱崐情。这些,加上作家对穆罕默德·阿麦德进入新时期命运出现的转机和哈萨克知识崐青年库尔班身上那动人的现代意识的描写,都表现了作家王蒙对新疆各兄弟民族的崐一往情深,表达了对他们历史命运的美好祝福。 由此可见,作家王蒙在这些小说的主题开掘上,能避开只作简单的政治判断和崐道德评价,尽力保持了生活的原汤原汁,注重从社会生活和人生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崐探讨了人物命运的文化背景和人性、人的生命力等多元主题。。艺术表现上,大多崐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作品中的“我”,往往就是作家自己。“我”既是故事的目击崐者、叙述者,也是情节纠葛的介入者。作品以亲历的口吻娓娓道来,更增添了作品崐的真实性、可信性和感染力。憙拡

二、塑造出新疆兄弟民族一系列栩栩如生、性格独具的人物群象

王蒙在这些小说中,以出色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塑造了十来个不同民族、不崐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命运的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读来令人难崐忘,又感慨万千。 这其中农牧民的形象最多也最成功,例如善良朴实、自守淡泊、正直清明、又崐不乏幽默感和民间哲人风度的伊敏老爹,机智诙谐、善于斗争、活脱脱一个现代“崐阿凡提”的莱提甫木匠,敢恨敢爱、激昂蹈厉、富于反抗精神的“歌神”艾克兰穆,崐能干又自私、“诺契加泡契(好汉子加牛皮客)”的回族农民依斯麻尔,聪明热情、崐富于同情心、热爱自由和艺术却又命运不幸的阿麦德,精力过人,忠于爱情而又时崐冒傻气的“美男子”马尔克木匠,机敏、豁达、富有人情味的青年民兵连长艾肯,崐宁折不弯的“泰锥尔(杠头)”铁木耳队长和与其配合默契、性格相映成趣的绵里崐裹针的库德来提书记等,都是令人难忘的少数民族农民形象。《最后的'陶’》中,崐那位一只手能夹死野狼的彪悍又保守的老牧人依斯哈克和富有改革精神和现代意识崐的青年开拓者库尔班,虽然用笔不多只是一个剪影,但也给人印象极深。比较起来,崐这些人物群象中,伊敏老爹、依斯麻尔、阿麦德和马尔克等,这几位写得似乎更有崐性格光彩和思想深度。作家对人物均没有作拔高或“净化”处理,表现了人们思想崐性格中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显得浓墨泼彩,血肉丰满富于立体感,栩栩如生,呼之崐欲出,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些众多的普通农民形象,与农村崐中那些落后农民和社会渣滓一道,互相纠葛互相映衬,共同构成了边疆农村的小社崐会,以自己不同的性格和命运,演出了一幕幕动人的人生话剧。 在这批新疆题材的小说中,王蒙还成功地创造了几位性格鲜明的青年女性形象。崐《心的光》里,那位天生丽质、恬静本分的女招待员凯丽碧努尔,她具有潜在的艺崐术天才而不自知,却因小市民的因循和过分矜持而失去了一个人生价值得以充分实崐现的天赐良机,结果在祖国和民族已迎来新时期的曙光之际,亲手酿成了个人人生崐的一场小悲剧,读来令人扼腕叹息。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哈萨克女大学生哈丽崐黛。她虽然也曾在最后告别故乡草原温馨的传统生活方式时,产生了依恋痛苦的矛崐盾心情,但最终还是被现代文明引向人生的坦途,走出国门成为一名优秀的留学生、崐未来的女科学家。两位同处一个时代的姑娘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象征着过崐去,一个预示了未来,具有某种象征意义。青年女教师爱弥拉姑娘,比前两位早了崐一代,但她的阴云密布的“文革”中,却能不顾个人利害和亲属出于旧婚姻和旧伦崐理观念的激烈反对,义无返顾地勇敢地去争取理想的爱情,其纯情、执著的性格,崐的确难能可贵,令人喜爱。 王蒙也创造了几位兄弟民族中党政干部的形象。这其中买买提处长是别具一格崐的一位。小说借鉴了西方“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把买买提处长在政治压力巨大崐的逆境中,发扬了维吾尔人特有的阿凡提式的幽默感,苦中作乐,化解了生活中的崐沉重。这是一种巧妙的自我保护和抗争的方式,表现了智力的优越感。相反,他的崐孪生兄弟赛买提处长,却因不善应付复杂环境,终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最后未崐老先衰了。王蒙还在《书记》中刻画了一个小政治野心家、“四人帮”小爪牙谢力崐甫的丑恶嘴脸。可惜因小说创作时间较早,这个人物有些概念化、脸谱化的缺憾。 值得指出的是,在塑造这一系列新疆兄弟民族人物形象时,有着长期边疆农村崐生活体验的作家,利用自己对新疆兄弟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知识,更由于精通维吾崐尔语言文字之便,能够较深入地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他在小说创作中准确地崐把握住兄弟民族微妙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人物个个鲜活而生动,举手投足,一言崐一行,真实而自然,绝无小说中人物“衣服帽子是少数民族的,面孔却仍是汉族人”崐的毛病。王蒙对于汉族作家如何在小说中表现边疆地区的现实生活,塑造少数民族崐的人物形象积累了丰富而成功的艺术经验,这对新疆地区各族作家的创作,无疑是崐很有启示意义的。

三、描绘出一幅精彩动人的边疆风情画卷

作家王蒙在这批新疆题材的小说中,还以多彩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鲜明而崐生动的新疆(特别是伊犁地区)的风情画卷。 为了给小说人物提供一个广阔而丰富的活动环境,作家依据自己多年的观察体崐验,既宏观地描写了边疆农村、城镇、雪山、草原的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景观,崐也细致入微地刻划了城乡民居一家一户的庭院布局和室内摆设。例如,在《杂色》崐中对天山牧区大草原自然风光和天气多变特点的描绘,在《虚掩的土屋小院》中,崐对伊敏老爹那个出门基本不上锁、只用几根原木、几块木板简单制作的大门以及门崐前土台凉棚功能的细致描写,对马尔克木匠院内小花园和房舍别出心裁的精致的木崐雕图案的描绘等环境描写,就是异常典型的一笔,真实地烘托出主人公的身份和性崐格。作家就像是一位丹青妙手,在作品中纵横涂抹,妙笔生花,使读者如临其境,崐历历在目。 这批小说还大量地、准确地表现了各族人民各方面的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从崐生产生活方式,到饮食居家的习惯,从宗教信仰到礼仪交际,从伦理婚姻到服饰打崐扮,直到说话、称谓、表情等等习惯方面,王蒙都作了非常精细的表现。例如,作崐家曾详尽地描写了伊敏老爹如何土制家酿葡萄酒的故事(《葡萄的精灵》),也曾崐不厌其烦地描写了阿麦德亲手作拉面的具体程序(《哦,穆罕默德·阿麦德》),崐描写了村民们为伊敏老爹送行时的古老而庄严的仪式,以及阿依木罕大娘爱用拉长崐上嘴唇表示不高兴不满意等的风俗习惯(《虚掩的土屋小院》),描写了马尔克如崐何用口水为别人卷制“莫合烟”的过程(《淡灰色的眼珠》)等等,都是非常精彩崐生动的细节描写。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风俗民情的描绘,都不是孤立地出现或仅仅崐是出于猎奇,而均能自然有机地融入故事情节之中,成为深化主题、推动情节发展、崐刻画人物性格的有力手段。这些表现都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文化意蕴、生活情趣和鲜崐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这显示了作家王蒙对所表现的生活的熟悉、理解和把握的程崐度,以及他那高超的艺术功力。

总之,《王蒙新疆小说散文选》一书,比较集中地展示了作家王蒙新疆题材创崐作的成就,也为边疆文学艺术工作者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艺术经验和借鉴。据说王崐蒙现在正在创作他的半自传体系列小说《季节》第三部,那将是以作家当年在新疆崐的生活体验为表现内容的。《王蒙新疆小说散文选》里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王蒙十多崐年前创作的。现在经过多年的思考和总结,对于自己当年那段生活体验,富于创新崐精神的王蒙,一定会有新的思想发现和艺术的突破,一定会在自己的新作中有更为崐深刻、更为精彩的上佳表现。我们将拭目翘首以待!

夏冠洲

王蒙:永远的新疆最有收藏价值的作品

梁文峰《迎亲队伍》精品朝鲜民俗图李石山 李光哲《集市》精品朝鲜民俗图黄勇刚 羽毛系列之---独孤求败黄勇刚 羽毛系列之---吸星大法钟鼐《森林精灵》钟鼐《葡萄园》钟鼐 花灯钟鼐 花之恋 2袁斌书法作品张斌书法作品田振亚书法作品刘葆君书法作品  《虚掩的土屋小院》终于付梓出版与读者见面了。这之于新疆,之于王蒙先生,都有着特别的意义。王蒙对于新疆的关注与热爱,人所共知。而这种不因地位遭际变化而改变的情感,莫不透过其笔端,真挚而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从1963年底“自我放逐”来到新疆,到1979年夏“右派”问题被彻底“改正”回到北京,29岁到45岁,王蒙在新疆整整度过了16年充实而又漫长、艰苦的岁月。其中7年,是在伊宁市郊的巴彦岱乡劳动锻炼。这7年,他吃住在维吾尔农民家中,与他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朝夕相处,完全而彻底地融入了维吾尔人的生活当中。学习维吾尔语,与维吾尔农民交朋友,直至后来可以随意地出入于任何一家。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接受,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认同。

新疆的广袤大地、民情风俗,就像阳光、空气、水和酒,为王蒙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激情,同时对王蒙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等也产生了强烈而持久的巨大影响。1978年之后的短短几年,王蒙厚积薄发,文如泉涌,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写下了大量以新疆各族人民生活为题材、为背景的小说,迎来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高峰。作为新时期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王蒙根据新疆生活体验创作的作品有近百万字之多,几近占到其当时创作总量的三分之一。这是他“16年新疆生活经历的一批意外的精神创造的硕果,也是对有恩于他的'第二故乡’新疆各族人民的一份丰厚的回报”。而《虚掩的土屋小院》,正是对于这份“丰厚的回报”的总结与展现。

《虚掩的土屋小院》撷取了王蒙新疆题材小说9篇、散文12篇、诗歌9首,使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文体多方位地了解王蒙笔下的新疆。第四部分“王蒙印象”,收录了王蒙夫人及其友人、巴彦岱乡亲的评论与回忆性文章,以及一些珍贵的照片,具有难得的资料价值。而这也是其他类似选本中所没有的。

王蒙曾在由其夫人编选的《王蒙和他笔下的新疆》一书的后记中深情写道:

我永远感谢新疆,我永远想念新疆。是她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以快乐和安慰,在最匮乏的时候给了我以丰富和享受,在最软弱的时候给了我以粗犷和坚强,在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以永远的乐观和力量。

新疆是我的乐园,即使在苦难的岁月里也罢。新疆是我的亲人,即使人际关系受到了种种扭曲也罢。新疆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胜境之一,即使还没有好好发展起来也罢。新疆是一首最美丽最深情的歌,新疆是一幅最绚烂最悠长的画卷,新疆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等待、幻想和野性、天真和活力的地方。

王蒙重返新疆 向各族群众赠《你好,新疆》

2011年05月24日 14:52 来源:新华网

王蒙重返新疆 并向各族群众赠《你好,新疆》

(记者潘莹) 23日,年近八旬的作家王蒙重访曾工作、生活达16年的新疆,并将自己新近出版的新疆题材作品集《你好,新疆》赠予各族读者。

赠书仪式上,主办方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华文学基金会共同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赠送了王蒙新疆题材作品集《你好,新疆》,并由中国出版集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王蒙长期工作生活过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彦岱共建“王蒙书屋”。

一直视新疆为“第二故乡”、把新疆各族人民当“亲人”的王蒙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美丽的新疆,对朴实、善良、包容、乐观的新疆各族人民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他说,回到新疆让他“充满了和亲人会聚的快乐”“相信新疆会越来越美丽”。

《你好,新疆》收录了王蒙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创作的关于新疆题材的作品,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多种题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说:“如果说新疆之于王蒙,是乐园,是亲人,是故乡;那么,王蒙之于新疆,是朋友,是赤子,是荣耀。”

1963年至1979年,王蒙在新疆和当地各族群众共同劳作、生活的经历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珍贵的生活体验,他精心创作了大量描写和反映新疆各民族人民生活题材的文学作品,《哦,穆罕默德·阿麦德》《虚掩的土屋小院》《边城华彩》等优秀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王蒙在巴彦岱的日子

http://www.tianshannet.com 天山网   2010年08月05日 11:00:09



原文化部部长、我国著名作家王蒙,在文革期间曾在伊犁州伊宁市巴彦岱镇生活工作了12年,与那里的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亲切地称巴彦岱镇是他的第二故乡,并多次回伊犁看望曾经的邻居和同事。曾与作家王蒙在一个屋里共处四年的干部阿合买提,回忆起王蒙在巴彦岱生活的日子,至今恍如昨日。

巴彦岱寻访

我们到的时候还早,巴彦岱村静悄悄的,当记者问起有关“巴彦岱”的含义,精通蒙古语的阿合买提说:“巴彦岱”意为“辽阔富饶”。

1766年,首任伊犁将军明瑞在此修筑规模仅次于惠远城的惠宁城,史称“伊犁满营”,两千多名满、蒙古官兵随之入驻,生产迅速发展又带动了经济繁荣,很快就成了当时伊犁的粮食储藏和集散地。及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仍不失为伊犁一个相当兴旺的自然村落……

一路说着话,我们不一会儿就到了阿西木老人家。一进院子,阿合买提就大声叫着“阿西木卡,巴木丝孜(阿西木哥哥,您在家吗)?”

阿西木应声打开房门乐呵呵地说:“一听嗓门就知道是你来了,快进房子,炕上坐。”老人热情地招呼着我们。

阿西木老人今年83岁了,面色红润,声音洪亮,背不驼腰不弯,身体很硬朗。2010年3月1日下午,“王蒙书屋”揭牌仪式在伊宁市巴彦岱镇巴彦岱村举行。

得知这个消息,曾与作家王蒙在一个屋里共处四年的阿合买提非常高兴、自豪。他说:“王蒙是我的哥哥,是我们巴彦岱人的亲戚。”阿西木更是激动地说:“王蒙是我们巴彦岱村永远的骄傲,40多年了,王蒙从来没有忘记过伊犁,没有忘记维吾尔语,去年他还来村里看过我们呢。”



王蒙来了

阿西木介绍说,1965年秋天,被错划为“右派”的王蒙下放伊犁,巴彦岱乡(现在巴彦岱镇)党委领导带着他来到巴彦岱村“改造思想”。领导一再叮嘱阿西木不能暴露王蒙的身份。在巴彦岱村,王蒙就是一个普通社员,与其他人一样参加劳动,挣工分,但是不发钱。巴彦岱村淳朴、善良的维吾尔族同胞在王蒙最困难的时期,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和保护。

阿西木说,王蒙刚来时很瘦弱,戴着一副眼镜。人虽来了,但身份不明,语言不通,安排住处成了不小的难题。阿西木思前想后,把王蒙安排在了阿合买提的养姐海力切汗家,他家之前收养了一个汉族孤儿,沟通起来容易一些。海力切汗和丈夫二话不说就同意了,还把当时家里唯一的一张床让出来给王蒙睡。王蒙与这一家人吃住在一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王蒙只要回伊犁,第一件事就是要来巴彦岱村看望维吾尔族父老乡亲。王蒙说过,维吾尔语是他的另一个母语,忘记它就等于忘记母亲。

阿合买提还告诉记者:“王蒙刚来时很不习惯,不喜欢喝奶茶、吃馕,他第一次喝奶茶时闻了一下,皱着眉头问什么味儿?我告诉他是奶茶泡皮牙子馕的味道。上世纪60年代生活很困难,各家的白面是定量的。白面馕要留给客人吃,王蒙就是我家的客人,姐姐把每个月定量发的白面都给王蒙吃了,其他人就吃玉米面馕。”

互学语言

时间流逝,王蒙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阿合买提当时在上畜牧学校预科,每逢回家,王蒙都会手把手地辅导他的功课和汉语。阿合买提自然也就成了王蒙的维吾尔语老师。

阿合买提说,王蒙对他严格而耐心,每天都要问他的学习情况,认真解答他的各种问题。有了王蒙的辅导,阿和买提的汉语成绩提高很快,以优秀成绩完成了预科学习。

后来,阿和买提从字母开始起教王蒙学维吾尔语。王蒙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就跟着阿合买提学习维吾尔语,看书和写作。不到一年王蒙就学会了维吾尔语。不仅能与维吾尔族群众交流,还能写一手漂亮的维吾尔文字。第二年王蒙看到很多大队、小队的干部都不识字,就在大队部开办了扫盲班。

王蒙白天参加劳动,晚上总是在不停地写着什么,阿合买提总是一觉醒来,还看到王蒙在写作。当时阿合买提不知道王蒙是作家,直到他从预科班毕业后学会了汉字,王蒙才给他看了一些自己写的东西,其中有汇报材料,也有小说。

永远难忘

王蒙是个善良、乐观、能吃苦的人,维吾尔族群众觉得王蒙和他们一样,是个农民。第三年的一天,阿合买提从财贸学校回来,王蒙高兴地对他说:“瓦伊副卡姆,曼巴西力克波了顿木(嘿,兄弟,我当官了)。”

1968年阿合买提毕业了,被分配到博乐工作,不久以后王蒙也去了乌鲁木齐,他们再次见面是在13年后。1981年,阿合买提调回巴彦岱村工作,王蒙正好回伊犁探望故土故人。王蒙执意住到巴彦岱镇招待所,和阿合买提彻夜长聊,唱啊跳啊直到天明。

之后,王蒙又于1990年10月和1999年9月回伊犁。每次一下飞机,他首先去看望老房东阿不都热合曼夫妇以及那些永远铭刻于他心上的维吾尔族、汉族和哈萨克族挚友。那两次阿合买提出差在外,没见到王蒙。2007年,阿合买提到北京学习,想着能与王蒙见一面了,但王蒙却又去了美国。2009年6月30日,王蒙带铁凝、阿来、舒婷、迟子建等作家到伊犁,不巧阿合买提又到农牧区培训去了。阿合买提说,虽然他们没见上面,但彼此从没忘记过对方。

今年61岁的阿合买提是伊宁市唯一一位高级畜牧兽医师,他对笔者说:“我跟王蒙学到了很多,他的坚强、以苦为乐的精神,对事业的执著,还有他对农牧民的朴素情感,都是我生活和工作的榜样。”

王蒙与新疆

来源:新疆作家网(胡杨林) 作者:阿拉提·阿斯木(维吾尔族)

转自西北文学网



在当代中国,王蒙先生是对新疆有着深厚感情的一个作家。他对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热爱表现在他众多的作品里,他的新疆情结伴随他走过了艰难而美好的时光。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把那些风雨春秋变成了一个个风景,用生命的金线把那些春华秋实串在一起,让这个时间的财富伴随他的新旧记忆,给他常新的力量,把那些枯萎的野草变成了一朵朵鲜花。这便是文学的力量,是铭记的力量,是坚韧不拔的力量,也是热爱新疆的力量。

王蒙在新疆的日子 王蒙伊犁风光
在新疆,王蒙先生又是一个各族人民家喻户晓的朋友,是作家,是永远的歌者,是文化使者,因为王蒙先生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和人民在一起,用文化亲近人民,团结人民,在感受人民的爱和博大的同时,磨炼了自己,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这是文化的力量,是我们共同的骄傲,也是王蒙式的坚韧和智慧。他是一个勤奋的榜样,是一个成长的榜样,是一个行动的榜样,是一个常回家来看看的榜样。因为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有过一些仁人志士,因不能忍受突如其来的诽谤、莫名其妙的屈辱,未能走出自己的荒原,或自暴自弃,或自生自灭。而王蒙先生,在边疆人民鲜活的生活态度中看到了未来的曙光,在一个陌生的文化圈里找到了一种亲切的兑换,看到了边疆人民延续千年的友好和善良,看到了生活中固有的温暖人心的规律,看到了恒久以来在人间社会流动着的种种机会,王蒙先生在没有光的地方找到了光。

王蒙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好朋友

王蒙先生是时间赐给我们的一个好朋友。在多年阅读、学习王蒙先生作品的体会中,我非常佩服王蒙先生的一点是,当年他是带着与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各民族人民做朋友的思想和心态来新疆生活的。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积极的精神准备,在后来的岁月找到了生活的坐标,创造了自己的辉煌。王蒙先生的原初动机是勇敢,纯洁,平静的,心灵深处已预备了要忍受物质和精神的磨难生活下去的信念,因而赢得了今天的光荣和辉煌。同时,这也为他在新疆找到了许多新的,永远的朋友。

他的另一法宝是自信。正因为王蒙先生具备了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当年在他来到新疆时,熟识他的人们尊敬他,因为他的作品深入人心,这便是他思想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如果他在那样伟大的、风华正茂的黄金岁月,也和一些人一样写一些不疼不痒的过日子文章,也可能不会远走他乡,也可能生活平平稳稳,一切的日子都会是风和日丽。但这不是王蒙先生的风格,在他固有的秉性中,也潜存着、澎湃着西域人的气血特点,因而早年他喊出了“青春万岁”,这和新疆人在风华正茂的岁月里唱着要活出青春的灿烂是一样的热爱生活。这一点也是成就了这位大师的重要方面,也是他的资本。他通过自己的作品,也就是思想和爱,后来在新疆找到了许多朋友———像历史上众多的作家和艺术家、学者和科学家通过自己不朽的作品和智慧,在可爱的家乡,富饶的大地,九州方圆和世界各地找到了同志和朋友那样。开始的时候是圈子里的知音拥戴他,后来是各民族的文化人和民众激动地欣赏他的作品。在这里,他的另一法宝是从文化的角度和深度,从历史的角度和广度,亲近、学习、把握、理解、肯定、欣赏他们平凡而又美丽的生活方式,在精神层面上理解了劳作不息的芸芸众生。王蒙先生积极地站在了文学的前沿阵地,没有离开人的痛苦和人的幸福,在不同的时代探索不同的表现形式,创造了时代的、自己的文体。他多变的写作方法也是一个诱人的森林公园。

对于王蒙先生来说,通过写作向人民学习,实现为人民做事的愿望,从而接近人民,走进人民,是他哲学思想务实、可行、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也是他朋友满天下的一个基础。王蒙先生是作品满天下,朋友满天下!这正是我们青年一代要学习、思考、研究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的价值须要经得起时代、未来传承者的欣赏和时间的检验,无论我们怎样风光无限,归根到底,当最后的句号悄悄地造访生命尽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热爱的这个文学最终不是我们个人的事情,而是大众的事业,同时也是每一个读者精神生活中最早的爱和最后的寄托。人们通过作家的劳动看到了不同时代的自己,这是作家最大的幸福。我们阅读世界文学史和文明史,就会感悟这一点,就会有一种自信,就会在我们生命的清晨和一切平静、光荣的过程中,都用认真的态度面对文学。高尚者的事业代代相传。

后来,王蒙先生从乌鲁木齐来到富饶、静美、绚烂的伊犁河谷生活的时候,他的朋友在不断地扩大。无疑,这是一个卓越的决定,他真心地融入到了一方勤劳,善良,有着朴素宗教情怀的维吾尔族农民之中。他深入到了生活的最底层。在这里,王蒙先生的资本是从他的精神世界里派生出来的自信和好性格,我们可以在他写伊犁生活的作品里发现这一点。对一切新的地方和新的人,他都是用那样友善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与他们交心。众人从他的性格中看到了他友好、纯真的一面。王蒙先生的灵魂里有一种大道,他认为,只要是人,那么他就能接受另一个人的爱和理解,人心通人心,爱和理解是各民族之间的通行证,也是借鉴世界不同文化的通行证,是和谐的基础。从另一面讲,他的善谈也造就了他。在伊宁市的一个村落,他整整生活了六年,在这个纯粹的民族语言环境里,他不停地学习,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老师,学习发音,对话,发表意见,在很短的时间里解决了用维吾尔语交流的问题。接着开始学习维吾尔文字,开始翻译维吾尔族作家的小说了。王蒙先生在我们还没有开始说双语作家这个词儿以前,他就是双语作家了!他是深刻认识语言的重要性的一个学者型的作家,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自学英语,开始学习和研究英语国家的文学艺术。他心里有人和人的世界,因而生活里有人和人的友谊。

王蒙先生在那个年代靠自己的好作品和好性格,在新疆找到了众多的朋友,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爱好,不同宗教信仰的朋友。这说起来好听,但做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蒙先生的成功也是他好性格的成功。王蒙先生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实现了先做人的这个哲学要求。根据这种人生经验,后来在他崭新的生命里程中,走到哪里,都是朋友满天下。朋友,在他的生命旅途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有的时候是决定性的、东方不亮西方亮式的作用。这里有信念、坎坷、经验、知识、人格、宽容、希望的资助和作用,也有多民族文化的支持和帮助,也有王蒙式的与人为善。因为他知道,坎坷和恩怨都不是孤注一掷的东西。美好的事物往往深藏在苦难中,时间是它们沉默的朋友;而那些苦难又固执地孕育着光明,希望和等待是它们不灭的精神支柱。同样,在后来的黄金岁月里,他又靠这种资本在世界一些友好国家中找到了新的朋友。他的作品走向了世界。

知识和好性格,经验和教训,理想和勇往直前的毅力,它们在不同的地域和年代慷慨地灌浇了他为之奋斗的田野。当鲜花盛开的时候,硕果累累的时候,他仍旧那样平静,因为他知道,成功和光荣这两杯美酒,在最好的时间和最好的地点永远属于祖国,属于人民。而后,在喧哗散尽、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属于他自己,属于亲人、家族和朋友。朋友,是他最亮丽的一张王牌。王蒙先生的另一资本是低调。及时的、成功的低调。不把从苦难中派生出来的智慧扔给昙花一现的南柯一梦,也是王蒙式的智慧。他只有一个钱包,但里面有不同的钱币,因而他可以走遍天下。

王蒙先生具备善交朋友的能力。各民族不同行业的人们都能接受他的性格,好性情可以说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善良的人看到了善良的一面,因而每一个人都努力地掏出自己最好的东西和他交换。当不同的朋友出现的时候,他会那样自然、热情、友好地融进他们的性格、文化和习俗中。他与高人和智者高谈阔论,也与低层民众深谈生活的甘苦。他的新疆经验是他智慧库里的底色,因而生活中的王蒙底气十足,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向未来,积极地肯定、欣赏人们身上最美好的一面。如果新疆的朋友去了北京,或是他回到新疆,就会变成一个新疆人。这一点也是非常让人钦佩的。在北京,他至今都能收到新疆各民族朋友给他的信,有问候,有思念,有求办事的请求,他总是给他们回信,用同样的思念、爱,支持他们的生活,保持一生的患难之情。在当代,在眼下的这些日子里,我们为能有王蒙先生这样的朋友感到骄傲和光荣。

王蒙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好作家

王蒙先生是具有浓厚边疆情怀的人民作家,为新疆各民族的读者写了众多好作品。阅读他的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和发现,当命运的车轮偶尔倒转的时候,王蒙先生的经验是很独特的,及时的,有的时候是胜读十年书式的。他靠这种文学关怀在中国和世界赢得了很多的读者。因为他的作品吸收了多民族的文化和他们的人生经验,也有他的人文关怀。因而我们在谈到王蒙先生的时候,总是习惯地称他为“我们的王蒙。”

在新疆,王蒙先生的许多作品都译成了少数民族文字。其中译成维吾尔语的较多。更多的人是通过他的作品认识他的。特别是读者从他写维吾尔人生活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在另一民族文化中的景象,这非常新鲜,是很有意思的一种反观。这里有旁观者清的智慧,读者从王蒙式的写作方法中,一方面,进一步地认识了本民族文化灿烂奇妙的一面,另一方面,直接间接地感受到了王蒙先生对少数民族人民的情怀。众多的读者和文化人常常为他的这种描写而感动,为他执著的内心世界而感动,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哎,这王蒙先生对少数民族人民的感情是非常可贵的呀!当这种理解开花结果的时候,新的理论和新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深层次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理解和友谊诞生了,这是王蒙先生作品中新疆社会价值根植于人民精神生活的一个明证。

三十年来,新疆翻译出版了王蒙先生的许多作品,各地十几家民族文学期刊也在不同年代里及时地翻译发表了他在内地刊物发表的众多佳作。有小说、散文、评论和一些超文本的文章,一些革命性的写作手法在民族文学写作技巧的变革中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读者中产生了非常好的反响,几度出现了王蒙热。

在自治区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新疆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王蒙笔下的新疆》一书,图文并茂,非常成功。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作家撰写研究王蒙先生作品的文章和王蒙先生新疆生活的经验,开展了有意义的文化交流。值得研究的是,离开新疆三十多年的一个作家的写作为什么至今都能影响新疆作家的写作呢?这首先是文化的力量,是发现的力量,当然还有许多。用一位汉族作家的眼光看边疆各民族人民的生活,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因为作者的笔下有比较,有理解,有发现,有希望,有爱。但是,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这里有从爱派生出来的思想,这也是团结各民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仅仅生活在情感的空间,而同时也是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伦理,习俗的人间社会,因而思想的力量是永恒的力量。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他的小说《心的光》,写一少女怎样生活在边疆式的自满自足之中,当一种新的机会出现的时候,她无法看清和预见眼前的可能和未来的辉煌,仍沉浸在安逸的小花园里,拒绝了外面的世界。这种描写一方面可爱,独特,散发着少女生活的诗情画意,是一种很自然的民俗画卷,但另一方面,却又非常值得探讨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我们会不断地发现自己,拷问自己,充实自己。王蒙先生的作品不仅仅带给我们文化上的享受,同时也是思想的盛宴。

在新疆,王蒙先生有许多各民族的作家朋友。这里是他生命历程中非常重要的驿站,这里有命运的邀请,也有当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安,但是,这里也有过他最好的安慰:志同道合的各民族作家朋友们,读者朋友们,给了他无私的友谊。在边疆艰难的生存条件下,这些各民族的知音无疑是他精神生活中的一道道曙光,是伴他一生的祈祷。

王蒙先生的乐观和坚韧也有新疆的一份功劳。比如说,诗人铁依甫江,阿不都克里木·霍加,评论家陈柏中,他们在那艰苦年代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幽默,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王蒙先生。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大师为他们作的悼文中去体会。还有作家左尔东·沙比尔。王蒙先生获悉左尔东过世后,写下了“当年有巧遇,相会伊犁桥,忽然传噩讯,涕泪满衣袍。”的诗句。还有许多人,他们是同志,工作中互相支持,他们是朋友,生活中互相关心。当有酒有肉有歌手的时候,他们就倾诉衷肠,让思想的火花和酒肉的力量一起派生出对未来生活的信念,于是他们手拉手地向前走,看到了许多看不见的风景;读到了许多深藏于岁月珍页里的金言玉律;创作了许多激动人心的诗篇;这也是时间悄悄地恩赐于王蒙先生的一种力量,让他在一切时代心明眼亮,跟随信念的足迹,沿着爱的方向前行的力量,也是一种赏赐,赏赐他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没有像百年千年前的文人那样逃离社会,隐居角落孤傲一生,而是积极地走进人群,面对现实,寻找自己的角度和位置。王蒙先生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人生。

王蒙是新疆各民族人民的好歌手

在这个匆忙的人间大地,王蒙先生永远地眷恋着新疆,歌唱着新疆。这种情感在王蒙先生的生活道路中是非常鲜明的。学习、研究他的作品和文学活动,我们会发现有关新疆的话题会时时出现在他的作品、谈话、演讲中,有许多精彩、传世的比喻,常常动用他的新疆经验,夯实他的思想基础,表达对新疆的大爱,直接间接地宣传了新疆。

王蒙先生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歌唱新疆的。从这种爱里派生出来的对新疆民族文化的关注和研究,也给了我们许多新鲜的东西。如,写新疆伊犁民族生活的系列小说《在伊犁》,是美好、永恒的民俗风情画,是一种恒久的生活乐章,也是他对新疆地域文化的一种研究。他的这些作品走出国门后,直接间接地为宣传新疆、介绍新疆民族文化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王蒙先生准确地抓住了伊犁维吾尔人的性格特点,不同于南疆维吾尔人的习俗和生活方式,通过描写表象的美抓住了人物的精神实质,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献给了读者。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作品可以成为民族文化入门的最好文学教材。

同时,三十多年来,王蒙先生对新疆的文学艺术事业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支持。培养了一批各民族的作家、诗人,通过各种形式扶持文学创作,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在这些方面,有许多佳话,有许多珍贵的画面;有众多铭记不忘的细节。当然也有“一杯伊犁特,双泪落君前”式的酸甜苦辣!

王蒙先生的新疆情结是鲜明的,这是他歌唱新疆的基础,无论他在哪里生活,一生都没有忘记新疆。写作的时候,有新疆情怀;工作的时候,有新疆经验;思考的时候,有新疆的参照;休闲的时候,有新疆的怀念;从而新疆情结演变成了一个永恒的智者,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的身边,在他善良,成熟,成功的人生道路上,无私地为他奉献智慧,让所有的日子回到他的身边,让回家的王蒙先生再一次地风光可爱,再一次地歌唱新世纪机会无限的美丽新疆。

王蒙先生是时间赐给我们的一个朋友;是文化赐给我们的一个作家;是历史赐给我们的一个瑰宝,是新疆大地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一个男子汉,是我们的骄傲。我们非常珍惜和王蒙先生的友谊,我们欣赏、珍藏王蒙先生的作品,我们感谢王蒙先生,祝愿在他走过的那些地方,再一次次地盛开鲜艳亮丽的红花。

最后,请允许我把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在评论莎士比亚时所说的那句名言献给王蒙先生:“他既是每一个人,又谁都不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3735.html

更多阅读

爱在忧伤的日子 一念永恒

爱在忧伤的日子文/文泉杰  一名大学生的心灵自传。千千万万个大学生心灵的反映。不以哗众取宠的情节取胜,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状况与心理状况的深度挖掘而独树一帜。情节纵使离奇,也只能给人暂时的欢娱。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真实的

转载 《美人心计》——和栗妙人在一起的日子 美人心计栗妙人

原文地址:《美人心计》——和栗妙人在一起的日子作者:邓莎 《美人心计》栗妙人已经嚣张的登场了,惹来骂声一片,不怪大家~!在横店拍摄剧的三个月里,我也经常的骂她,确实她有她很万恶的一面,但在她的身上我还是找到了她的迫不得已和她心底的那

我们一起看NBA的日子!!! 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作文

前些日子,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回忆本科时和宿舍哥们看NBA的日子,记得他们叫我的“迪奥X”,记得我们宿舍的“沃克”,记得侃哥对NBA认识的成长,记得儿子幼稚的问为什么缺少小斯太阳为什么就打不过小牛马刺啊,记得大便在玩NBA游戏的龌龊,记得德罗

我在监狱的日子里四 我在女子监狱的日子

刚看了一哥们写的监狱二年纪实,颇有感触。让我想起了当年自己在里面过的日子,6年过去了,还是久久不能忘怀。也不知道是做了文字修饰,还是怕不能通过不敢描述,那哥们写的太文明了,跟我所蹲的地方比起,简直就是一群正人君子。没有丝毫轻视的

声明:《王蒙在新疆的日子 王蒙伊犁风光》为网友爱闺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