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枪》影片分析_coffee 影片分析

——一部很阳刚的作品

【影片概况】:

1、片名/英文片名:《寻枪》/The Missing Gun

2、编剧:陆川

3、导演:陆川

4、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及华谊兄弟太合影视公司/2001年/120分钟/彩色

5、获奖情况:2001年度 《寻枪》剧本获台湾2001年度优良剧本大奖

  2002年4月第九届大学生电影节,《寻枪》作为第一部参赛影片进行了放映;陆川导演《寻枪》获得最佳导演处女作奖

    2002年12月 《寻枪》入选美国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世界剧场”单元

  2002年度 新周刊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最佳电影

《寻枪》影片分析_coffee 影片分析

  2002年度卫视周刊年度全球十大电影,年度最佳导演

  2002年度 上海影评人协会年度十大国产片

  2003年4月第三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寻枪》获内地最佳处女作奖、内地最佳影片奖;姜文因为此片,获内地最佳男演员奖。

    2003年6月 《寻枪》入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世界全景电影”单元

  2003年11月《寻枪》获全国法制题材电影电视节(剧)目“金剑奖”电影二等奖

【故事梗概】:该片讲述的是一个小镇警察马山,在妹妹的婚礼上意外的丢失了手枪,影片围绕着他寻找手枪这一线索展开,先是调查送他回家的人,顺着线索找到了周晓刚,遇到了他的初恋情人小梦,接着骑山地车追小偷,小梦被杀,最后以他牺牲性命替周晓刚引凶手出来,并将偷枪贼捉拿归案结束。马山的生活本和我们一样平凡而安宁,有家庭有孩子也有社会责任,然而丢枪事件使他彻底的陷入到无边的困境当中。他疑神疑鬼、似是而非,甚至出现精神恍惚,他怀疑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妻子孩子和相识多年的战友。在这样的人生困境中,他就像个迷途的困兽,独自在黑暗中艰难奋战。

【正文】:电影《寻枪》是陆川执导的一部“新”电影,所谓“新”是指它的创作手法,整部影片有两大特点:一个是主观镜头的大量运用;一个是超现实的表现方式;这些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为现今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清新的气息,也是《寻枪》这部电影耐人寻味值得反复推敲的地方。

主观镜头的大量运用使这部影片更多的展现了主体人物的视觉心理,将主人公的焦虑、回忆、猜测、推理与冲动,这些极端心理化的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如果说当今电影的普遍主流是以客观角度展现情节,那么不能不说《寻枪》在这里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有一组镜头是说马山在夜晚开着摩托车追踪周晓刚的车,十几分钟的时间都采用了主观镜头,路及路边的景物(树、牛、墙屋)都在飘移,晃动不定、朦胧不清。这些镜头让观众感同身受地感受到马山必须要找到枪否则人命关天的焦虑情绪,很好的渲染了影片的紧张氛围;另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主观镜头是在结尾马山的灵魂重回学校,最后一次看妻子和儿子的时候,透过镜头我们能够感受得到主人公对妻儿的深深的爱和留恋;还有在刻画马山顺着线索四处追查的时候,频繁出现的主观镜头更是出神地传达出马山由于枪的丢失开始“怀疑”身边一切事物的主观情绪,形象地再现了只能存在于人脑的抽象意识。而主观镜头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成功的营造了剧情的悬念氛围,剧中的主观镜头分为“代表人物视线的真实世界镜头”和“明显表示出主角主观情感与情绪的意识世界镜头”,导演将两种镜头混淆运用,模糊真实世界和意识世界的界限,这使得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戴上一种猜疑的视角去审度,然后跟随主人公一起去判断推理,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影片的另一大特色是超现实表现方式的运用;像马山丢枪之后想象着保险柜里有枪的镜头,又比如马山在询问战友婚礼情况的时候,在两个人之间突然出现的红色桌子,追小偷的时候由骑着摩托车忽然就变成了骑山地车。还有就是李小梦似真似假充满迷幻色彩的叫喊声和最后马山的灵魂从地上爬起来,并且大笑,这些都是超现实手法的运用。运用叫板的手法导演把存在于马山头脑中的影像逐一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不知不觉的跟着主人公的意识向前进行,更使整部影片充满了主观情绪;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用超现实的手法来表现马山的精神状态,那就是枪丢失后他的精神恍惚,满脑幻象。他会时常幻听,会进入到幻想中的虚拟世界,到最后他甚至问他的老婆他是不是有段时间没在床上,这表明他已经到了分不清真实与假象的地步。还有一处运用超现实主义手法的地方,那就是影片最后以马山的灵魂从地上爬起来,并且大笑结局,这也是引发讨论最多的地方,人们一直在争论马山到底死没死,马山最后那夸张的表情到底是哭还是笑,更有人质疑这种完全有悖于现实的结局是否合理,其实,当我们明白这是一部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电影后,我们就该知道这部电影的目的绝不是“对终极意义、绝对价值和生命本质的孜孜以求,更不会以济世救民、普度众生为己任,他们仅仅是一些无深度无景深但却轻松流畅的故事、情节和场景,一种令人兴奋而又晕眩的视听空间”,所以我们根本不必也无法找到这部电影的终极意义,但并不是说这部影片就丝毫思想内涵都没有,毕竟它只是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并不是纯然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要说一定的思想启迪还是有的。

曾经有报道这部影片的文章标题为《陆川给中国男人找“枪”》,“枪”在这里成了理想精神信念的符号,“枪”的丢失即人的一种精神缺失。那么缺失的到底是什么精神呢?影片最有震撼力的是骑车追小偷的一段,马山不依不饶的追捕更象是一场信念的较量,为寻回枪他可以不顾性命。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产生深刻或者肤浅的困惑,但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方法去面对这些困难,即使作了很多努力,结果还是不会改变,如同影片中那打完的子弹.可关键的问题是子弹打在了谁的身上,马山他用一种傻傻的坚持弥补了一个警察的过失,把损失降到了最低。在无法改变的时候,选择承受,把挫折和困惑留给自己,做能担当的男人,这就是对马山这个角色的最好诠释。

局长震怒,所里评不上先进集体,同事领不到奖金,警服被收回,甚至有可能出三条人命,这些都是马山面对的巨大压力,而这个过程中妻子却不理解他,亲人也只是哭,无能为力,还有从拘留所放出来后,马山同战友三人一起喝酒时战友那夸张搞笑的推理……无不透露着一种无奈,没有人可以帮得了他,他只有依靠自己,然后凭着一股执拗的劲,一步步的走下去……于是当他终于找到了枪的时候,他无奈却又大笑,大笑的是他终究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取得了胜利,无奈的是他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姜文在谈拍这部影片的感想的时候说:“其实人生最根本的是在寻找”,影片的意义也在“寻”的过程上,枪不过是一个象征物而已,寻不寻得到,怎么寻到都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寻找的过程和寻的态度,所以影片一直到最后才出现偷枪人,而偷枪人和周晓刚的下场更是一带而过,因为影片压根就不关心枪到底到了谁手里,被用来干了什么事情。整部片子都是个找寻的过程,如果说影片有什么思想启迪的地方,那么一种韧性,厚重和执拗的坚持就是影片所要宣扬的主旋律。而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使这部电影成为了一种极度情绪化的电影,以致于每一个镜头都不是现实,而是完完全全马山的心理,整部影片,宣泄的是一种情绪,引申的是一种思考,张扬的则是一种执着阳刚的生活态度。

这部影片更注重的是技巧上的应用,值得推敲的也多为它的表现手法,陆川导演自己也说拍这部电影只是想表达那段时间人焦虑的感觉,因此观看影片后你会发现,整个观看的过程当中你的情绪一直都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不知不觉的让影片带领我们完成一次很好的情绪宣泄和紧张释放,不足的地方是过多摇晃的镜头让人看后很不舒服,而影片太注重技巧的运用反而忽略了情感上的控制,使得结尾处情绪的转折部分处理得很生硬。不过总体来说《寻枪》是一部难得的作品。

【参考资料】:

《当代电影理论文选》——胡克张卫 胡智锋 主编

《解读_寻枪》——左衡

《寻枪_也寻理想》——李尔葳

http://baike.baidu.com/view/245885.htm——百度百科

http://blog.sina.com.cn/piggy——陆川博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3759.html

更多阅读

《寻路》和《红色摇篮》,中国革命的历史思考 革命摇篮井冈山

央视黄金时段热播的大型现代历史题材电视剧《寻路》,与去年同期播出的电视剧《红色摇篮》,一个是津剧审字,一个是赣剧审字,显然一部是天津担纲,一部是江西担纲。两部电视剧几乎是中国现代史同一时期的同一历史进程,但侧重点有区别,天津是寻

谈谈《借枪》的片尾曲 借枪电视剧在线观看

《借枪》是一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抗战题材戏。人物形象丰满,表演到位。里面展现的夫妻之情、同志之情、战友之情自然、真实。剧中,男主人公熊阔海投身革命前是跟随周书真的父亲学相声的,熊阔海和周书真二人青梅竹马又是师兄妹。周

湖南卫视《变形记》节目分析 湖南卫视变形记2014

湖南卫视《变形记》节目分析作者 朱志强 2011.11.6郑渊洁先生早在为湖南卫视《变形记》写序言的时候就曾这样提到:湖南卫视推出的新节目《变形计》,以真人互换角色为基础,演示出一幕幕极富未知数的人间玄幻剧,罕见地

声明:《《寻枪》影片分析_coffee 影片分析》为网友墙外等红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