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 严歌苓

1 人物简介

苏童苏童,男,生于1963年1月,江苏苏州人。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担任《钟山》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现任江苏作协副主席,为中国当代文学先锋代表作家之一,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各多种文字。 一九八零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据说在那里度过了最令他难忘的四个年头,而他的大名却仍旧在这所著名学府中被人一再提起。 一九八三年投入小说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从此中国当代文坛便再难抹去他的形象。

2 人物经历

2.1 苏童不姓苏

作家的笔名有讲究,就像茅盾不姓茅,胡风不姓胡一样,苏童也不姓苏。我曾向苏童询问其笔名的典故。他淡淡地说:姓童,生在苏州。如此简洁、单纯,一眼见底。苏童,本名童忠贵,属虎,1962年的虎。苏童

苏童十分欣赏自己这个笔名,他甚而有点迷信“命与名随”。那抑或是他早期的作品屡遭厄运,某日更名改姓,启用苏童这个名字后,凑巧一炮打响,继之百发百中。自他的《妻妾成群》被张艺谋策划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银幕后,苏童就有了不少崇拜者,特别是有的年轻女士、小姐对其崇拜程度,堪可与大岛茂、高仓健和郑少秋媲美。

苏童走上文坛,是上苍的赐予,家庭并没有给他什么熏陶。他说上初中时读《红与黑》,《复活》,书是借的,人家要得急,一个下午看一本。看多了,手痒。中学时写诗兼而练写小说,模仿当时流行写农村生活的小说。先列一张人物关系表:党支书、民兵队长、妇联主任,地主和富农。还煞费心机给每个人物起个与身份相称的名字。写好了,便像放飞鸽一样投给某报纸,然后天天翻阅那张报纸。煎熬半个月,不见影子。再然后,那放出去的“鸽子”再飞回来。广种不收。

2.2 一棵歪歪斜斜的树

1980年,苏童考取北师大中文系,在那里他受到了正统的语言训练与文学熏陶。他把对付功课外的全部时间,用在泡图书馆上,不停地练笔。是时,他很想当个诗人,对自己约法三章,每天写一首诗,在吟诵一番后再进教室,心里才感到充实。班上想当诗人、作家的同窗很多,一日,他读一位同学的三行一句话的一首小诗:

产房在太平间的底下

感到震惊,自愧弗如,有点觉得自己不是写诗的料子,故转攻写小说。倒霉的是,每稿必退。羞愧尴尬,怕同学笑话,他借用一女同学家的地址,稿件由那位同学转。即便如此,他仍矢志不渝,不信上苍不感动。到1年,青果终于熟了。《星星》开始发表他的诗作,《青春》发他的小说《第八个是铜像》,且获了奖,这大大地鼓舞了他继续写作的勇气。

他自嘲,说自己在北京上学期间像一棵歪歪斜斜的树。

22岁那年,他被分配到南京一所高校。他比该校一半以上的学生年龄还小,在一个系当辅导员,任务是帮学生领助学金、召集学生大扫除之类。他便在晚上开夜车写小说,第二天上班迟到,一副懒散样子。他对当老师没兴趣,学校对他这样的老师似也无法赏识。此时,苏童在南京文学界的朋友越来越多,且受到道友的关爱。随之,顺理成章地跳槽到《钟山》编辑部。一到《钟山》,他犹如卧虎归山,虎威大发,在为人作嫁衣的同时不忘自我武装。很快,《桑园留念》、《妻妾成群》等一批小说相继发表。一夜间,逢稿必退的童忠贵变成了洛阳纸贵的苏童。

2.3 苏童作品的翻译状况

作为先锋流派的一位作家,苏童的作品被广泛的翻译成英、法、德、意、日等多国语言。并在国外出版,也受到了国外主流媒体的关注。苏童作品的英译版很多,作为应用人数最多的英语,使得苏童的小说不论是在流传的广度上还是影响力上都大大超过了法译版。比较有名气的译者是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ntt)。他曾成功地翻译过苏童的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河岸》还有我们熟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几年前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推出英译本时,就受到了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并评论苏童“其笔法细腻,擅长描写细节”。苏童

从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最新的小说《河岸》,葛浩文教授都对其进行了深刻地理解,翻译以及再加工。但葛浩文教授的喜欢对文本“点对点”地进行翻译,几乎是对文本进行逐行逐句的翻译,这种翻译的方式加强了翻译的精准度,有此细节上描写甚至超过了苏童。因此才会给美国主流媒体留下“善于描写细节”的印象。但同时,英国媒体却认为葛浩文仔细的翻译手法份及到了原作原有的笔调与风格,因为这种“点对点”的翻译手法,使得译者很难在整体上把握原作的感觉,所以很多读过中文原作的读者才会感到“有某种东西迷失在了翻译中”。、

苏童的法文版作品发文的译本比较多,其影响也较大,作为一个在法国颇具影响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苏童的很多作品都被广大的法国读者所接受。尽管如此,在法译本的苏童作品中仍旧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作品在“忠实性”上有所欠缺。就拿《妻妾成群》来举例吧。这部作品是苏童最早的法语版作品,在张艺谋电影的帮助下很快被法国主流阅读群体所接受,这部作品也使得苏童很快能够从众多的中国当代作家中脱颖而出,引起了出版界和大众读者的关注。然后,《红粉》的出现则进一步强化了苏童的女性群体化风格,使读者感到他不仅善于宏观把握在大的历史背景下的人物的命运,也善于用细腻敏感的笔触刻画女性微妙的心理变化。这两部最早出现的法译本作品,基本上奠定了苏童在法国文坛的形象。这两部作品虽然出版社和译者都不同,但却拥有共同的缺陷,就是我们上述提到的缺少“忠实性”。这种缺少的“忠实性”主要表现为四点。第一,语义理解上的错误,比如《妻妾成群》中的“图吉利”被译为“喜欢穿戴贵重的东西”这种语义理解上的错误虽不频繁。但却也会给读者带来很多的误导。不仅如此一些语义较为简单的句子也往往不能被准确理解。第二,译者在人物的对话上出现了断句的错误。由于苏童的作品在行文中往往没有明显的人物对话的标点符号。所以使得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通常会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意思进行阐释,使得人物在对话上与原作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如果说以上两点是译者对原作的无意识的偏离,那么在《红粉》与《妻妾成群》中还有对其原作有意识的偏离。《红粉》中的妓女小萼在劳动营中的编号称呼为“八号”,却被译者翻译为“没用的东西”。《红粉》中的故事发生在解放前,也许正是因为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才使得译者根据这一时期的状况阐述了自己主观的理解。除此之外,在《妻妾成群》中,同样是出于自己主观的理解,译者把原文的“奸夫淫妇从来没有好下场”。翻译为“淫妇从来都是难逃死罪”。译者站在当时中国正出于封建社会时期,女性地位低下这一立场,悄悄地将“奸夫”两字省略,而将众人的焦点放在了“淫妇”上。第四点是很多译本都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把原本非常具有作者风格的句子或对话翻译的平淡无奇,丝毫看不出哪里贴着作者的标签。比如《妻妾成群》中梅珊骂卓云的句子。在译者的翻译之后变成了最老套的泼妇骂街,让人很难再从中找出苏童的影子了。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法译本作品都有这样的瑕疵。苏童的翻译版的《米》也曾热销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给法国的读者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不仅仅是因为《米》这部作品的杰出,也要归功于译者翻译的精准与娴熟。值得一提的是翻译《米》的法文译本的是Liliane Dutrait和No?l Dutrait夫妇。三十年来他们一直热衷于中国文学文化的传播。Liliane Dutrait已经发表许多篇并于中国考古方面的文章。No?l Dutrait则是普罗旺斯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专家。可以说Dutrait夫妇是中法文学翻译的大家,他们夫妻俩人翻译了许多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他们翻译的高行健的《灵山》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除此之外,由于他们在翻译领域中成就突出。No?l Dutrait 还在2001年获得了“法兰西骑士勋章”。

《米》的法译本可以说是苏童所有法译作品中少有的精品,译者多用直译的方法,深刻而透彻地还原了原作的内容。再现了原作的气氛和意境,并成功地再次创造了一个不鲜活的人物形象。大量的中国化因素在法国读者的眼中成为了具有神秘特色的异国情调。钱钟书先生曾经提过“文学翻译的是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格,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Dutrait夫妇具有很高的汉语水平,丰富的翻译经验使得他们的翻译既看不出任何生硬的翻译痕迹,还基本表达了作者本来的写作意图,除此之外,Dutrait夫妇还运用了“二次翻译”的手法对原作进行修改和让文字法语化。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也是成就这一法译精品的原因之一。

3 主要作品

3.1 长篇小说

《米》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1年

台海出版社 2000年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1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2年

《我的帝王生涯》

花城出版社 1992年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1年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 1992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3年

《城北地带》

作家出版社 1995年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 1995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5年

《武则天》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3年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 1994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4年

《碎瓦》(《菩萨蛮》)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8年(2001年)

《蛇为什么会飞》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

台湾一方出版公司 2002年

3.2 中短篇小说集

《1934年的逃亡》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

《祭奠红马》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0年

《妻妾成群》

花城出版社 1991年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0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0年

《妇女乐园》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1年

《红粉》
苏童 严歌苓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2年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1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2年

《伤心的舞蹈》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1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2年

《南方的堕落》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2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2年

《一个朋友在路上》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 1993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3年

《刺青时代》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3年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 1995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5年

《离婚指南》

华艺出版社 1993年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 1993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3年

《苏童小说精品》

西南师大出版社 1993年

《十一击》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 1994年

《樱桃》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5年

《把你的脚捆起来》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 1996年

《桥边茶馆》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6年

《天使的粮食》

台湾麦田出版公司 1997年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7年

《当代中国文库精读:苏童卷》

香港明报出版社 1999年

《枫杨树山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年

《你丈夫是干什么的》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1年

《像天使一样美丽》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1年

《一个礼拜天的早晨》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1年

《妻妾成群》

台海出版社 2000年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苏童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

《当代中国小说名家珍藏版:苏童卷》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年

《二十世纪作家文库 另一种妇女生活》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年

《河岸》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年

3.3 文集

《苏童文集》(1-8卷)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3年-2000年

3.4 散文随笔集

《寻找灯绳》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5年

《纸上的美女》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9年

《苏童散文》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年

4 作品赏析

4.1 《河流的秘密》

著名作家苏童最新散文随笔集。分为三部分,“记忆碎片”辑录苏童的童年生活、南方记忆,“文字生涯”则收录作家的创作感想、阅读所得;“生活传奇”以介于随笔与短篇小说的文字,描摹了市井俚俗、人生百态。

4.2 《河岸》

这是苏童第一部近距离表现时代和政治话语的长篇小说,也融入了苏童小说的一贯意向,如水、枫树林、香椿街等元素。小说围绕一条流放船在河上和岸上的故事,以少年的视角,讲述了成长的主题、残酷的青春和历史的浮沉。

4.3 《碧奴》

在古老的中国传说中,孟姜女是一位对爱情忠贞不渝、徒步千里为丈夫送寒衣的奇女子。当时,皇帝为了阻止外敌入侵,抓走了所有青壮年去修建长城。孟姜女想到北方冬天寒冷,便立志要为丈夫送去冬衣御寒。在得知丈夫已经埋骨于长城之下而自己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时,她放声大哭,以至于天地变色、长城为之而崩塌。

在《碧奴》中,苏童带我们回到了遥远的古代,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重现了一幕幕令人目眩神迷而又精心动魄的精彩场景——为了生存而练就九种哭法、送寒衣前为自己举行葬礼、装女巫吓走顽童、被当作刺客示众街头、众青蛙共赴长城……小说中,碧奴的坚韧与忠贞击退了世俗的阴谋、人性的丑恶,这个在权势压迫下的底层女子以自己的痴情、善良在沧桑乱世中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传奇。

4.4 《妻妾成群》

《妻妾成群》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说框架,说的是一个男人娶了四个女人作太太的故事。但作者关心的不是一个男人如何在四个女人中周旋,如何控制她们,而是关心四个女人怎会把她们一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并且像一棵濒临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气中互相绞杀而争得那一点点空气。《妻妾成群》是“新历史小说”中最精致的作品之一。因有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改编,严肃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了评论界关注的热点。苏童的小说具有宽和的精神,濡湿的气息,绮丽的梦幻,温婉的性格。

4.5 《蛇为什么会飞》

北方来的金发女孩住进火车站旅社,随着她在浴室一声尖叫,这个城市的蛇灾突然爆发,到处是混乱的蛇群。吃社会饭的克渊为逼债奔忙,逼出了人命。金发女孩与克渊偶然相遇,克渊却无法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在这部现实题材的新长篇中,苏童塑造了一群被社会抛弃的小人物的命运。其显现的功力超了他的鼎盛时期。苏童时代复回的一个征象。

“一个时代留下一个时代的声音,有一些事物的訇倒塌,必有一些事物在崛起,有一些事物在悄然的沉沦,必有一些事物开始飞翔——甚至的发、爬行的蛇。

蛇为什么就不能飞呢?

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红极一时到相对沉寂的粉色时期,到如今的再度出山,其间苏童经历了怎样的日子和心路历程?

4.6 《妇女生活》

那是娴的家。娴的父亲去世后,汇隆照相馆由娴和她的母亲经营。娴那年只有十八岁,刚从女子高中毕业。她不懂照相业的经营之道,并且对此也不感兴趣。娴眼睁睁地看着家里这份产业破败下去而一筹莫展。有一天她梳妆打扮好准备去电影院看好莱坞片子时,母亲把她堵在楼梯上说,记住,这是最的一场电影,明天你要坐柜台开票了。我已经把开票的辞退了。娴说,为什么?她母亲说,什么为什么?你难道不明白家里的底细?没人上这儿来拍照,拿什么付人家工资?只有靠你和我自己了。

4.7 《我的帝王生涯》

《我的帝王生涯》是苏童糅和写实手法和现代的技巧创作的历史小说。也是苏童发挥创造性的想象,随意搭建的宫廷,按自己的配方勾兑的历史故事。年代朝代人物都是虚无的,故事却讲的真实可信。360pskdocImg_3_xyz苏童

作品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端白的懵懂无知的王子,在老太后权力欲望的操纵下成了燮国的傀儡国王,虽对臣民拥有生杀大权,却时时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中,他是他的祖母和母亲利用的政治工具,他想反抗却无能为力。一个不该作皇帝的人,一个没有做皇帝的野心,也没有能力做好皇帝的人当了皇上,难怪,端白和疯疯癫癫的老宫役孙信一次次地重复着一句不祥的话语燮国的灾难就要来了!灾难随时就会降临,端白心头一直有深深的阴影,因此他是哀怨的,也是无助的,整篇小说充满了挽歌式的感伤气息,凄美。

作家的叙述是极为冷静,波澜不惊。宫廷内血雨腥风,刀光剑影:杨夫人被活活钉死在棺材里;先王的宠妃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打入冷宫,仅仅因为其善弹琵琶,就被妒火中烧的孟夫人打断十个手指;爱哭的废妃们被小皇帝剜去了舌头;何其惨烈!作者的笔却应是平静的甚至有些欣赏性的写道:那些爱哭的嫔妃们的舌头看上去就像美味的红卤猪舌一样。宫廷外,为国奋战的负伤将士死在自己尽忠的帝王手中,对起义失败的李义芝的血腥审问更是让人不忍去读。可作者的语言永远是平静的,华丽婉约的,神秘轻曼而又柔和。

作品的细节真实,而又叙述细腻。基本上再现了主人公的生活。

4.8 《米》

民以食为天,苏童的一部《米》讲述了主人翁五龙摆脱饥饿贫困的人生历程,伴着一个家族三代人的颓败,乡村与都市的纠缠与冲突,随着食欲的满足而又落入性欲的陷阱。五龙为“米”而来,也终于死于回乡火车的米堆上。整部长篇充满着可阅读的快感,且不乏深层的寓意。有评论家称之为“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寓言”,又有称之为一部精致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米雕”。总之,《米》是苏童为数不多的长篇中最值得重视的一部小说。

5 作品评价

[1]3月21日,由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和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共同主办的“苏童作品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王安忆、陈思和、范小青、林建法、程德培、张新颖、吴俊、王干等20余位中国文学界、文学评论界的专家教授和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参加研讨会。本报作为特邀媒体全程参加会议,成为大型系列策划“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过程中与当代文学、与当代著名作家、与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又一次近距离的广泛的交流与接触。

苏童是新时期30年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他与余华、格非、马原、洪峰、北村、莫言等一批作家不断以新的创作形式与方法突破前一代有“文革”经历的作家的阴影,成为了当代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因此,对其作品的研讨可以说是透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很好视角,对总结30年来小说创作的进步亦具非常意义。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从苏童写作的虚构能力、想象力、唯美特征、少年视角、叙事风格、语言的隐喻性等不同层面进行了广泛的辨析讨论,我们仅从三方面予以归纳。

苏童以20多年持续不间断的创新性写作,成为“文革”后作家群体的标志性人物,他有长篇、中篇、短篇三个类别的小说创作,且长、中、短三个类别小说都有他的经典代表作,像长篇小说《米》《河岸》,中篇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短篇小说《吹手向西》《桑园留念》《西瓜船》等,为中国当代小说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360pskdocImg_4_xyz苏童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认为,苏童是新时期30年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研讨苏童的作品是对中国当代文学一个很好的总结。南京大学教授吴俊认为,苏童是“文革”后作家中的标志性人物,其在文体演变上,是一个带有自觉创作意识的代表作家,同时又是一个不随流俗坚持文学立场与文学原则、坚守文学精神的作家。作家范小青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苏童小说的题材变化不大,但他小说的内部一直在不断变化,他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不断做出创新探索,是将短篇优势和长篇特点融合得特别好的作家。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认为,苏童以自己20余年的持续性的、纯粹性的小说创作,凭借与生俱来的艺术敏感、艺术创新的勇气,从“先锋小说”始,在长、中、短篇小说创作中,追求精妙而质朴、深邃而瑰丽、梦幻而细腻的小说品质,以出色的想象力、语言方式、风格气质,对历史的诗性描摹,对生命、死亡、颓废的表现,构筑了与众不同的独具风貌的文学文本世界,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写作的诗学品格,创造了独特的小说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王干认为,从文学史价值上说,苏童不是先锋文学的领军人物,但他是先锋文学的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小说《河岸》。如果说马原、莫言等是先锋文学的前锋,格非等是后卫,那么苏童是先锋文学的守门员,他很少冲在前面,也没有发表什么先锋文学的宣言,但在90年代先锋文学风吹人散后,苏童的文学立场、文学精神却没有太大的改变,他的《河岸》把先锋文学的各种要素集合起来,马原的悬疑、格非的历史谜案、余华的困境等,成为先锋文学最后画句号的作品。

苏童的写作极具个人魅力,文本呈现出强烈的南方审美意识与特色,他写作文本中呈现出的南方气质、南方想象的艺术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美学风范是贯注其写作的内在底色和美学基调:自然、飘逸、旷达、暧昧、幽远而沉郁,充满了拟旧的气息和变化的神韵。360pskdocImg_5_xyz苏童

研讨中,复旦大学教授栾梅健认为,苏童的写作融合了古今、打通了雅俗,这就像看苏州园林,精致典雅的南方叙事风格使其成为南方文化的代表性作家,他的创作不同于北方叙事的宏大特点,需要慢慢品读。而上海大学教授王光东认为,苏童独特的虚构和想象能力为读者带来了一个不同凡响的世界,这样的想象力保留了南方神话的魅力,使其成为能复苏南方文化传统的唯一作家,在苏童的小说中,直接进入当下的作品不如那些深具想象力的作品好。

苏童在当代短篇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是同代作家都非常认可的短篇小说创作大家。

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的《苏童短篇小说编年》,收集了苏童从1984年到2006年创作的119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不仅构思奇特、想象力丰富、质地优雅,而且有极好的叙述感觉、精致的谨严考究的结构,并且生发出故事的最大张力和魅力。其现代文人叙述话语,对叙述的有效把握和控制,使得这些短篇小说越来越接近纯粹现代意义上的小说。

研讨中,作家王安忆发言说,读过苏童的短篇小说集后,感到很震惊,作为一位职业作家,创作量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创作量才可形成体系和空间,苏童创作了200多个短篇小说,这样的量描述了苏童的写作形象。苏童在去魅去得很干净的环境找寻写作材料,有能力将市井传说写成抒情的东西,把写实的场景变幻变形,常用隐喻的方式,以有意思的谜面引导读者去寻找谜底。王安忆说,如果把他的作品从时间排序上看,他有很大进步。他最早的小说,也是追求古怪的、离奇的,后来越来越平实。最近我又看到一篇,写得很好,叫《西瓜船》。苏童这两年短篇越来越好的地方,在于他已经不到怪的里面去找,他开始走到朴素的材料里面。

研讨会最后,苏童发言说,研讨的很多问题是可以展开的,比如一个作家如何处理自己的当下、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精神,很多观点会给我提供某种思路。我写作短篇小说写得越是轻松的也是越好的,但每一部长篇都在痛苦中完成,因此,写好的长篇小说是我的梦想,也是野心,也是一种煎熬。

研讨会的一个细节让人看到了苏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正翻译苏童短篇小说的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本不在此次研讨会的被邀请之列,身在上海已经订好回程机票的他听说将在复旦大学举行苏童研讨会后,特意改签机票,参加了半天研讨,只为能听听中国学者对这位在日本非常有名的作家的评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3778.html

更多阅读

夏榆:《陆犯焉识》:阅读严歌苓,而非观看

2014年05月05日小说家严歌苓的《陆犯焉识》是一部家族史。小说以“我祖父”为叙事主人公,讲述了他作为政治犯在文革时期的劳改生涯,沉痛的家族史被打开的同时,一代知识分子在红色风暴中被摧残被侮辱的命运史也得以展现。2014年春天,由中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里的救赎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里的救赎2011-12-18严歌苓:《金陵十三钗》里的救赎——从电影到小说徐迅雷2011年12月15日,美国洛杉矶贝弗利山,第69届金球奖提名名单揭晓。法国黑白默片《艺术家》获得6大奖项提名,风头最健;而中国导演张艺谋执

严歌苓 扶桑严歌苓

人物介绍  严歌苓,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是中国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

声明:《苏童 严歌苓》为网友想念式悲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