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及未来大宗商品价格的趋势分析
(研发中心年终宏观分析专稿执笔 李金元 编辑范适安)
2008年11月
2008年9月,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最终演变为一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的海啸。华尔街又一次陷入恐慌局面。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已经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金融界人士多数认为,全球经济此前十多年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可能已经过去,美国经济将进入一个较为漫长而痛苦的衰退和调整时期。这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世界经济的整体格局也将发生重大改变。
一、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
关于这次危机的根源,在当前的讨论中,主要集中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联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且缺乏必要的监管,这导致美国人“过度举债”;金融机构的“过度杠杆化”;以及资本市场的“过度证券化”。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正是这三个“过度”所直接导致的,但是从本质上来看,此次金融危机有其深刻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国际金融体系,成为公认的原因之一,因为这直接导致了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美国经济内部结构的不均衡。
二次大战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System)于1973年完全解体,从此,浮动汇率制度替代了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冷战结束后,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基于美元可兑换黄金的关键货币本位制瓦解和美元不可兑换的美元债务本位制诞生,外国政府已不能用美元购买美国的黄金,只能购买美国的国库券及少量的美国公司股票和债券。这一转变颠覆了国际收支平衡与国内货币调节之间的传统关系,外国央行的国际收支平衡中出现美元赢余,别无选择地只能将这些美元借给美国财政部,无限制地以美国国债的形式持有美元。而美国国内储蓄一直处于低位,长期对外贸易逆差,为了适应既要大炮又要黄油的经济,美国的财政赤字日益扩大,这使国内的支出项目膨胀,国内大量支出又需要更多的进口和国外投资。为了维持不断攀升的财政赤字,美国既没有向国内加税,也没有让其资本市场承担重负,而是迫使外国经济体购买新发行的美国国债。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越来越大,外国政府不得不投资于美国国债的美元就越多,这同时为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和国内财政赤字提供了融资。美国政府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大量花钱,不断推高其国内预算赤字,而这些赤字和逆差主要靠印刷美元埋单。
1980年,美国还拥有3650亿美元的净对外债权;而时至今日,美国对外的净债务超过25000亿美元。截至2008年7月底,外国投资者拥有的美国政府债券总值达到了26764亿美元,其中日本和中国所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占全部外国所持有美国政府债券总数的42%;而石油出口国至2008年四月末所增持的美国国债达5108亿美元,较上一年增加44%,是其他国家这一平均数字的4倍。所有这些,使得美国人“消费的比生产的多,花费的比能借到的多”,这样的国际货币体系导致美国可以向全世界借钱来不断地进行膨胀性的消费。中国、日本、石油生产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积累起大量美元储蓄,这些储蓄又回流到美国,支撑美国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泡沫,制造资本收益和资产价格通胀,在该过程中抬高了全世界的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各国央行开始加息实行紧缩性政策,最终刺穿了泡沫,金融市场开始崩溃。
其二是以美国消费带动的全球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
近几年来,全球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显现得越来越清楚,具体来讲,就是美国的消费带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进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出口盈余及制造业的增长给本币带来升值的压力,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吸引外国投资,投资再推动增长及出口。总体说来,美国消费成为全球增长的关键。是什么支持美国的消费?从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进入本世纪以来,美国的个人储蓄率持续下降,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更持续出现负数的情况。
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中国这一数字目前为不到40%)。按目前的价格计算,美国的消费支出贡献了21%的全球GDP。但关键的问题是,美国人用来消费的这些钱,并不全是来自于美国人的个人收入。其中很大部分来自向石油美元和亚洲储备的借款。而另外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所谓的“虚拟收入”,即等于“虚拟财富”+负储蓄。从美国个人的资产负债表看上去好像美国人已经无力消费,但资产价格的上涨导致的财富/收入比率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而与此同时,美国发达的金融体系更是通过各种创新的金融工具,将这个“虚拟财富”转换成个人消费信贷,消费信贷的增加又带动了资产价格的上涨,资产价格的上涨则刺激了杠杆投资和进一步地放松消费信贷。然而金融风险在这貌似美妙的循环中不断的积累,当市场的变化无力再支持资产价格上涨的时候,市场便进入一个恶性的循环,即:资产价格下跌,投资机构便要修补资产负债,减少杠杆,出售不良资产,减少放贷,减少放贷使得投资者更加无力支付消费而需要变卖资产,资产价格便进一步下跌,金融危机也由此开始了。
美国到底欠了多少债?按照美国公开数据,85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全部实施之后,美国国会所能接受的名义国家债务余额为11.2万亿美元,相对于美国13.8万亿美元的GDP而言,美国债务率为81.16%(负债总额与GDP之比为债务率),高于60%——国际公认的安全债务率。尽管,这与日本、英国等国超过100%的债务率相比好像并不算过分。但是,这并非美国的真实债务。
按照美国政府问责局前总审计长、美国彼特·皮特森基金会总裁兼CEO大卫·沃尔克的估计,如果把美国政府对国民的社保欠账等所有隐性债务统统加在一起,那么,2007年美国的实际债务总额高达53万亿美元。2007年,全球的GDP是54.3万亿,这就是说,仅仅美国一个国家的债务,已经使全球的债务率接近100%;这个数字相当于每个美国人承担着17.5万元美元的债务;如果平均分配给地球上所有的人,每人将分担9000美元。
这还不算多。如果我们把诸如“两房债券”那样的抵押债券、美国各大财团所发行的、说不清是公司债还是政府债务以及市政债券等——总计20万亿美元(2007年末美国国债协会SIFMA统计)的债务再统计进来,那美国债务更是高达73万亿美元。按照2007年的市场公允价格计算,美国的全部资产的总市值约76万亿美元,而现在这个市值已经缩水30%以上——最多还有50万亿美元。
由此可见,73万亿美元的债务,50万亿美元的资产,意味着美国已经资不抵债;美国实际上已经是技术性破产了。而美国现在还没有破产的原因在于:美元在国际结算中的特殊地位,它使其他国家拥有了过多的美国债权。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债权国不能让美国破产,否则某些债权国自己也会因此破产。换句话说,美元和美国的债务已经绑架了世界。所以,这场危机的本质是美国的债务危机。
此外,金融创新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也是本次危机的主要原因。每次金融危机,从直接或表面原因来看似乎是金融问题。而从实质或深层原因来看,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出现了不均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放弃凯恩斯主义的很多规定,大力推行金融去管制化,放任自由,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投机过度,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实体经济几乎毫无关系。10年前(1998年)美国金融和非金融部门负债总规模大致相当于当时美国GDP的2.5倍,到2007年,财政的扩张和毫无节制的金融创新将这个数字强劲推升至了3.5。虚拟世界与实体经济过大的乖离率最终酿成大祸,接下来是恐怖的全球性的债务型通缩。
这次金融危机,既有美国国内经济增长缓慢和经济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也有中国内外经济结构的非均衡和金融改革滞后的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内需不足,出口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以美元为主体的外汇储备大量积累,势必导致对美国金融资产的旺盛需求。而在国内近2万亿的外汇储备,本质上就是中国居民的储蓄存款在国内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
只要中国的实体经济相对健康,城市化和工业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中国应该是大有可为。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那只能说明,中国的金融体系是有问题的,中国的金融体系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中国金融产业没有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发展,其结果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金融产业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均衡”就是这样实现的,实际上这是全球最大的非均衡现象,金融资产的供应和创新活动,应该是在实体经济最为活跃的地方出现,才是理性的、可持续的。
中国的GDP已占到全球GDP总量的6%,制造业占全球的20%以上,而金融衍生产品的量只占全球总量的0.0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无疑是非均衡的,不合理的现象。最终将导致整个体系出现崩溃来纠正这一畸形的结构,要求新的体系开始建立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纵深发展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向纵深发展,第一阶段对金融领域的影响在各国政府的救市努力下已告一段落,现在已经开始对实体经济蔓延。很显然,危机已经给美国的实体经济未来走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预计,美国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将很可能延续到2009年,甚至2010年。因此,就美国本身的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来看,金融救助法案并不能改变美国住房市场的持续下滑和消费萎缩这一根本性问题。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促成的。是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本上每隔10年左右时间就会爆发一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从1987年美国股灾,到1997-98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再到目前的美国金融危机,这符合朱格拉周期的10年资本投资周期。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
这次金融危机将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根本性影响。
首先,全球经济在未来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将明显放缓,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会陷入衰退。相关的经济影响将按照下列的顺序传递:金融危机→美国实体经济放缓或衰退→美国消费减少→发展中国家出口减少→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萎缩→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放慢→原材料和能源需求下降→原材料和能源出口国家经济减速。这样的恶性循环将导致全球经济步入衰退,直到新的一轮经济复苏和繁荣出现。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流,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这样将导致“外围”资本向“中心”回流。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新的金融危机也将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因此,未来两年内,金融危机将继续向纵深发展,最大受害者将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及“外围”发展中国家。
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过去近十年,受益于全球化的大趋势,经济不断繁荣,但这种繁荣的基础其实比较脆弱。这些经济体自身的储蓄相对不足,消费不断增长,经济的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其集中的表现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来支持其日益高涨的消费。这一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消费信贷链的破裂,集中的表现就是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次级房贷危机导致美国的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金融风险的成本,也使这些金融机构必须重新分配自己的资产,以降低风险。
反过来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发达国家的资金,以墨西哥、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为例,其证券市场上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国外。日益高涨的海外资金不仅推动了本地资产价格的高涨,也推动了本地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本地货币实际汇率的不断升值。这一系列过程为这些经济体发生危机埋下了种子。
另外,全球政府举债的增加,使全球在更远的将来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一个公司破产,那么它会不付息、不还款。但一个政府很难不付息、不还款。政府将会通过增发货币来还债,这势必导致该货币的贬值或通货膨胀的加剧。虽然眼下可能发生的衰退很大可能会导致短期的通缩,但从更长期的时间看,很多国家货币存在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是长期投资者需要注意的。
综合考虑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一些经济情况,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未来两年之内,世界经济很可能发生资金流动逆转的情形,那就是几年前从发达经济体争先恐后涌入新兴市场国家、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资金,在发达国家重估风险的情况下,纷纷逆转涌回发达国家,加强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稳定度。这种趋势的形成无疑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直接的影响,并最终导致新兴市场国家产生危机。
而中国作为持有美元债券最多的国家,金融危机显然对中国的影响是直接而重大的。应当看出,如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样,中国金融机构本身没有发生危机,这源于我国金融开放之不足,但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中国人民大学最近的报告初步预计直接损失在3600亿美元。
当然,我国需要应对的不仅仅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而造成的在美国直接投资的损失,以及中国金融机构本身的系统性传染风险所导致的金融安全问题,更要应对因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而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
就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和投资拉动型的经济体,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出口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从当前来看,防止中国经济长期下滑的关键在于中国本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显然将是一个长期和痛苦的过程,而美国金融危机被作为外部推力而加快了这一进程。短期来看,最好的办法显然在于拉动内需,而拉动内需的关键在于:一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让老百姓消费没有后顾之忧。二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率,不能继续推高本来已经身处险境的房地产,推高房地产来保增长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会走上美国次贷危机的老路。美国金融危机也许给中国经济和金融转型提供了另一个契机,在全球经济低潮的时候,实现从外向型为主变成以内向型为主的经济转型,改变之前资源耗竭的经济增长模式。
其次,世界将重建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全球繁荣已经结束。这个繁荣是建立在美国之外国家的辛勤劳动和美国过度消费的循环之中的。这样的游戏规则也快要结束了,新的经济秩序将重新建立。
在次贷危机演变为大萧条时期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数位欧洲领导人都要求建立新的体系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英国首相布朗已经呼吁重建一个全球性的金融体系以应对当前的危机,而这也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以来的首次。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也表示,为了更加有效的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各国应当重新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增加金融系统的有序性。
随后,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发表宣言,强调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增长,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
总的来看,重建世界金融体系将成为大势所趋,当然这一过程可能较长,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也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但很显然,新的体系将改变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而前期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货币体系改革将成为关键,但是短期内很难找到能取代美元的货币,欧元由于其先天不足根本无法和美元抗衡,而在危机中的欧元兑美元走势也证明了这一点。最有可能与美元抗衡的只有人民币,但由于人民币仍没有实现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人民币要成为主要储备货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短期内美元仍将是主要的储备货币。未来新的货币体系很可能是美元以及欧元、日元、英镑、人民币等主要区域货币组成的多元化货币体系,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四国”将有更多的话语权。
三、金融危机对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及未来趋势分析
金融危机的早期会导致商品价格的暴跌,本次金融危机使原油期货价格从最高147美元/桶一路下跌至目前的50美元/桶左右,几乎跌去了2/3,而其他工业品和农产品也全部跌回到三年前的水平。商品的繁荣已经结束,新的下跌力量正在大量云集。这个力量主要是经济衰退导致的消费萎缩,致使买盘枯竭;而这几年积累的旺盛产能将压抑商品价格的上涨。
目前的环境就是衰退的风险和各国政府挽救市场措施之间的博弈。虽然美国政府通过了8500亿美元的救援计划以及连续大幅降息,但这些措施只能起到延缓衰退的作用,而不能阻止经济进一步下滑,据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数据,2008年10月份,美国消费价格指数(CPI)比前一个月下降1%,创61年来最大降幅。目前,美国经济处在衰退边缘。与此同时,美联储下调美国经济今明两年增长预测,并表示可能需要进一步降息以帮助应对金融危机。而在10月底的决策例会上,美联储降息0.5个百分点,联邦基金利率已经下降到了1%。这样的话,美联储明年可能实行零利率,这有可能使美国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黑洞之中,货币政策将失效。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美联储已使尽了浑身解数,但似乎仍有无力回天之感。
从以往的金融危机来看,历次金融危机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具有相似的特点,首先是资金大规模的涌入,抬高资产价格,最终泡沫破灭后,市场信心极度崩溃,整体金融市场呈现高波动性。以上均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共性。历史比较表明,通常为了解决流动性紧缩的危机,美联储会通过降息等方式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但大幅降息并保持利率在低位较长时间会对美元形成贬值压力。在金融危机爆发期间,资本的流动、汇率、利率和商品价格高度相关,对于商品价格而言,货币政策和汇率的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更大,这两个指标成为商品价格在金融危机期间表现的重要参考。
由于金融危机爆发造成整体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强,商品市场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也在提高,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商品的价格不再仅仅受到本身供需、市场结构的影响,更大程度上与整个金融危机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金融危机引发的系统性危机,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关联不大的市场,在系统性危机爆发的时候会出现较强的联动性,这种现象在过去一年里经常出现;
要想看清未来大宗商品价格的趋势,关键在于认清未来10年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当前,并未看到金融危机有结束的迹象,根据美国经济研究局的研究,二战后金融危机的平均持续时间为3年,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周期理论,基钦周期也就是存货周期也大概是3-4年的时间,这说明了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市场信心的恢复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如果这次危机从2008年4月开始算起,那么最乐观的估计也至少到明年二季度见底,根据周期理论,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应当属于房地产的18-20年周期,从1987年的美国股灾到现在刚好20年时间,而巧合的是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始于1988年,今年恰巧也正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20年周期,即使没有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需要进入调整,中国在近十年时间内房地产价格上涨了5倍以上。实际上1997-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与美国并没有太大联系,它应该属于全球范围内的10年投资周期,一般来说当两种或三种经济周期重叠时对经济造成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而1929-1933年的大萧条就是属于康得拉季耶夫长周期、房地产周期与存货周期三个周期重叠。康得拉季耶夫长周期大概是53-55年时间,这次金融危机没有和长周期交叉,应该是房地产周期和投资周期的重叠,因此其严重性仅次于大萧条时期但远比1987和1997年的金融危机要高。十年前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形式是国际收支的危机,那时亚洲出现了大量到期的外债需要偿还,同时国际金融炒家纷纷挤兑,造成了这些国家外汇储备不足,以至于不得不让本币大幅度贬值,是传统的银行危机,风暴中心是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属于局部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主要原因包括:经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是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从1997年6月爆发到1998年底结束历时两年左右的时间。而从全球救援行动来看,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态度十分消极,基本上是纵容国际炒家的狙击行动,因此对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中国在此次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承担了极大压力,造成国内经济近三年时间的通货紧缩,但通过这次金融危机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而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是一个复杂衍生市场危机,爆发的中心是美国,同时也是一次全球范围内的系统性危机,其本质是一次美国的债务危机,但这次债务危机影响到全球,将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从2008年4月危机开始爆发,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严重关注,各国央行都纷纷出台救市措施,积极应对本次危机,到目前为止,危机仍在持续,估计其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都会超过亚洲金融危机。
因此本论经济复苏的时间也至少要有两年左右的时间。那么对于商品市场来说,重新转折开始牛市要到2011-2012年了,而这也正是一次很好的长期投资机会。
美元和黄金
在新的货币体系未形成之前,美元的走势对商品价格趋势仍起着关键作用,
近期美元走势非常强劲,在近三个多月的时间里美元兑世界主要货币升值12%,而其他一些国家货币却纷纷贬值。美国是这场金融风暴的中心。按常理,灾害的中心肯定是受损最重的区域,可是令人不解的是,美元非但没有贬值反而大幅升值,原因何在?首先要弄清这场危机的本质。这场危机不是“美元”出现了危机,而是美国的债券市场出现了危机,而债券市场危机的后果,就是市场上流动性紧缺,换句话说就是市场上缺美元,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增加了,所以,造成了美元升值的客观条件。
当然,如果主要债权国大量抛售美元,便可以造成美元贬值。但是,债权国并没有这么做。这是因为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的地位并未动摇。美国实体经济的竞争力依然存在。尽管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已现衰弱趋势,但美国的GDP仍占世界三分之一,美元仍是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尽管遭到欧元的有力挑战,但短期美元的霸主地位不会受到动摇。
其次,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人为操纵美元,不让美元贬值,这样才能吸引资金回流到本土,更重要的是借以说服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继续购买美国的国债,让世界的资金都回到美国去,让自己能够有资金补窟窿。
而最近中国增持美国国债也支撑了美元强势,由于中国目前拥有近2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很显然,美元继续贬值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美元恢复全球信用货币职能并走强是解决当前危机的关键,也符合全球经济利益。为了挽救实体经济避免重度衰退,重塑市场信心,短期内美元将继续走高,商品将继续价值回归。
但是从长期来看,美元的强势地位将受到挑战,从本意来看,汇率是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对比,原则上应是自发形成的。70年代金本位制废弃以后建立起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货币结算体系,这与当时美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是相符的。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占全球比重从50年前的超过50%下跌到20%左右(2003年按照实际货币计算是23%,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是18%)。而欧洲通过史无前例的经济融合缔造了庞大的欧洲市场,并成功推出欧元货币。从经济总量来看,欧美几乎相当,但欧元的国际结算货币地位与美元则相差太远。随着欧洲交易所的融合、统一关税与财政约束、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执行等措施实施,增强了欧元竞争力,市场对欧元的认同度大幅提高,美元的国际霸主地位开始动摇,国际资本市场出现新的格局调整。
在国际商品市场,除能源外,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商品需求国,占全球有色金属、农产品、建材等消费的20%-30%,更重要的是中国占全球新增消费的80%以上。所以,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发展前景来看,中国比美国对国际商品市场应该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只是我们却由于金融产业的落后受到美国的双重压迫,既向美国输出廉价的消费品,又向美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美元资本。这种格局将可能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发生改变。当然这也需要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最终才能有望与美元相抗衡。
资本市场中美国优势受到侵蚀,制造行业中美国大权旁落,反映出美国经济地位的下滑,按照当下趋势,这将是长期的不可逆转的。
说到货币,就不能不谈到黄金,黄金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既是一种资产,也是一种财富储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黄金是作为天然的货币而享有独特的地位,后来被美元取代驱逐出了货币体系。从上面美元指数和黄金价格的长期图形上可以看出,美元和黄金价格走势是负相关的,但最近的走势却出现了奇怪的变化,在其他商品普遍下跌的情况下,美元和黄金都是上涨的。这种现象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黄金天然具备的货币功能,或理解为在经济不稳定条件下的保值避险需求在黄金上的体现。
未来新的金融货币格局形成后,美元和黄金将不会保持目前的紧密关系,美元也不会维持目前的上涨局面,但在此之前,美元的强势或许仍将维持一段,直到出现新的金融货币格局为止;或者直到全球经济稳定为止-----因为目前我们还只能依靠美元来恢复世界经济。
中国因素仍是商品市场的决定性力量
对于人民币来说,从长期看,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同样不可避免,而现在对于人民币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应让人民币加快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并且人民币完全具备这个条件。中国不象欧盟是由很多国家组成的,而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拥有独立的中央银行。后面的关键是要提高中国产品在世界产业链中的位置,同时要逐渐让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拓展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加快人民币可兑换的进程,给人民币持有者创造投资的渠道。
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经济在今后的二、三十年里仍有可能保持快速健康发展,而这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次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高速增长是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以资源能源和人力资本高耗费、生态环境高污染为代价的。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过剩生产型增长模式。中国不仅以廉价商品,而且以廉价的资金,来满足美国的负债型高消费。这也正好配合和促成了美国资产膨胀、过度消费的经济模式。而这次美国危机不仅意味着美国资本贪婪、资产膨胀、过度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到历史的尽头,也意味着中国过度依赖出口的过剩生产型经济增长模式走到历史的拐点。中国应把握好这次虽然不幸但却又难得的历史机遇。
现在,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失衡必须调整,金融危机将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原来的消费需求将大幅萎缩,中国出口也必然急剧下降,中国制造业积聚的庞大产能需要找到新的出路,因此,面对经济危机,中国应该加速对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战略的变革性调整,坚决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尽快尽早转移到国内需求上来,实现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今年以来,受国际经济下滑和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但从长期来看,这并不是一件完全的坏事,按照熊彼特的理论,经济周期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毁灭,是强制性的淘汰,通过竞争,衰退,淘汰的过程,来激励创新、激励压低成本。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困难,有痛苦,但是随后将是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经济将重新焕发生命力,通过这样一个经济的周期实现再生。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周期,这样一个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面临二十年来的低谷,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是无法绕过的一道坎。
目前中国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导致了中国投资结构的失衡,只有进行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在本轮经济调整中,中国可以利用自身一些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政府有能力对经济做出正确调整。其次,中国有13亿人口, 政府应当尽快建立覆盖全社会居民保障体系,才能真正促进消费。目前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占GDP比重达60%, 因此居民消费还有很大释放空间。中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增长基础、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同时,我国经济仍是投资推动型经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网、城市基础实施、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仍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一旦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深而出现GDP增速下降较多时,我国投资型经济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在这一轮经济周期调整中,中国应积极发展高科技和先进装备产业,实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进一步完善金融、交通、教育、医疗等行业的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规则,完善能源、水电等价格的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完善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机制。
为了应对本次经济危机,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这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不利影响大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此时重新启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投资规模启动国内需求,是应时之需、必要之策。
在这次公布的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调整中,改善民生被放在相当突出的位置。民生工程位列进一步扩大内需各项建设之首,通过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改善居民生活、增强消费能力,以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意图十分鲜明。
国家将通过增加政府投资,集中解决民生等领域的问题。具体建设项目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工程等;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等;加快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进行改造等;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低收入群众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则会直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这次拉动内需投资方向集中在民生领域占总资金比重或在60%,在中央财政今年新增的1000亿投资中也有超过350亿元明确用于保障性安居、农村民生改善及医疗教育等民生工程,占全部新增投资的30%以上。由于中国人历来具有储蓄的传统,如果想要刺激内需,让老百姓消费没有后顾之忧,必然要求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否则,无论政府实行如何宽松的政策都无法有效地刺激内需,这点在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出台各项政策却始终无法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中可见一斑。在这里我们必须要关注的还是房地产市场,政府计划投资9000亿建设保障性住房,这意味着700万套保障房,这对于市场来说是巨大的供应量,普通住房面临巨大的降价压力。从短期来看,确实如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一个周期性的调整,并且与美国金融危机产生共振,其回调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目前房价的下跌也是必然的,但从长期来看,9000亿保障房建设仍有利于拉动相关产业需求,有利于改善民生,改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相关原材料产生的影响可能是先利空,后进入一个稳定整固期,并逐步企稳走强,重新进入上涨周期。。当然,这个过程持续有多长,拐点在哪里,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
这次公布的十项措施中,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重点之一。未来我国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有较大幅度提高。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发挥投资对经济直接拉动的作用,又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目前正在研究制订明年的信贷投放计划,考虑到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银行业经营现状,商业银行在信贷结构和投放地区上将有较大调整。其中,铁路、基建、大宗商品等行业或成重点领域。这将对钢铁、能源和资源类商品持续提供支撑。
中国要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类的商品需求仍是巨大的。中国的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将在未来两年内有效刺激内需,对能源和资源类商品价格将有长期的刚性支持。现在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铜、铁矿石等价格大幅调整降低了我国进口相关商品的成本。我国无论是国家储备或是相关企业应在未来一个阶段,实时抓住机遇,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扩大技术类、资源类、短缺类、价格优势类商品的进口。这有利于我国在低通胀条件下,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从原油价格来看,40-50美元将是强支撑,期货价格很难再回到20美元以下,但是,原油价格在短期内仍将处于弱势震荡,特别是在美元的强势背景下。因此,在今后一到两年时间里,以原油为代表的工业品价格将处于低位整固之中。在目前市场条件下,短期市场因人气的不安易出现暴涨暴跌的动荡之中。
而对于农产品来说要有所区别,金融危机条件下,由于农产品的刚性需求,价格下跌到成本区将受到低位消费买盘支撑,因此,未来两年内农产品价格走势将会在低位区间震荡,价格随季节性因素波动。中国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推进农村改革决定将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将加大对农村的建设投资,改变当前的城乡二元经济状况,在未来的二、三十年时间内实现城乡一体化,政府将增加对农民的补贴促进农村的发展,对于农产品来说是长期支撑。
综合来看,现有的经济格局无法持续,国际经济格局调整过程中将带来剧烈振荡。国际商品市场需要新的均衡定价标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判断未来已经不再简单,未来数年我们可能会遭遇划时代的经济振荡,其中蕴藏着重大的投资机遇。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