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昌吉宁边古城
今天的昌吉市内,有两处古城遗址,都位于红旗路以北,一处是位于人民公园北部的唐朝城,一处是位于清代粮仓东边的宁边古城。本文专述宁边古城,唐朝城另文交代。
这是位于清代粮仓门口的“宁边古城遗址”文保碑,昌吉市政府1987年10月所立。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军机大臣奏议开发昌吉一带。平定准噶尔部之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八月,乾隆批准侍卫努三的奏请,命黄廷桂拨兵三千,在昌吉开始军屯,修建粮仓。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月,由都司永海和革职总兵吴士胜等受命率兵修建昌吉城,三十七年(1762年)八月城成,城周长三里五分,城高一丈五尺,共有四门:东门“文同”、西门“武定”、南门“谐迩”、北门“燮遐”。九月乾隆钦命为“宁边”。乾隆三十八年(1733年)七月,升宁边州同为昌吉县,官员有知县一名、训导一名、典史一名,驻防有左营兵,官员有游击一名、守备一名、干总两名、把总思铭、马兵474人、步兵475人,辖区为今昌吉市和呼图壁县。
昌吉市内现存代粮仓宁边古城墙,墙后上方高出的4个木制建筑是清代粮仓的天窗。
现残存城墙位于宁边古城东南角。
清代在筑城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两件趣事:筑城的人从5尺深的土中掘出女绣花鞋1只,长3寸许,做工精美,尚未全朽;另外还掘出了盛满了面粉的陶罐,纪昀(纪晓岚)到达乌鲁木齐时,宁边古城刚竣工不久,此事尚被人津津乐道,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杂诗》的“神异卷”记载了这两件事,写诗两首,分别记述其事:
其一:筑城掘土土深深,邪许相呼万杵音。怪事一声齐注目,半钩新月藓花侵。
其二:深深玉屑几时藏,出土犹闻饼饵香。弱水西流宁到此,荒滩哪得禹余粮。
赵钧彤,字洁平,号澹(dan)园,山东莱阳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举人。乾隆五十年正月初七(1785年2月15日),赵钧彤因罪遣戍伊犁,途径昌吉,在其《西行日记》中对昌吉县的环境、山水、道路、居民、物产及官员设置等作了比较翔实的记载:
“(昌吉)城西北渡河(注:头屯河),两岸俱数丈洪流,北注浑浊如黄河,轰轰然”
“昌吉本旧城,按图即宁边城,今设县,属迪化城,内外数百家”
对于昌吉县官员的设置:“官有令尉广文,驻防则千总,时署令赵公本吏目...,公名福清,杭州人”,邀请他去县署共进酒食,直至日暮才返回南郭的客舍。
赵钧彤初八即离开昌吉:“出县郭,与驼群并,驼牵尾联鼻一行辄数百,背载箱捆或兼负小骆驼,商人靴帽亦骑驼,皆兴贩,赴伊犁。”
古城墙阴面,墙内是清代粮仓1号仓。
这是清代粮仓内展示的清代萧雄写的《昌吉》,此诗作于光绪二年(1876年)他随军西征路过昌吉时,主要写的是昌吉的地域景象及历史沿革:
孤城遥指鳖思西,地迥(jiong)山违水涨堤。沿革想从昌八喇,一洲禾黍望高低。
萧雄,字皋谟,号听园山人,湖南益阳人。清同治、光绪年间,自愿走新疆,往还三次,历十余年。曾在都统金顺、提督张曜幕府做过参军,著有《新疆杂述诗》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