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常见眼病,人群发病率为 1%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斜视,是后天性外斜视中最常见类型,占外斜视的80%。由于间歇性外斜有其独特的特点,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我们将国内外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分类
我国目前通用的分类标准:
(1)基本型:视远斜度与视近斜度基本相似,差别不超过 15△,AC /A比值正常。
(2)外展过强型:视远斜视度大于视近斜视度,至少大 15△,AC /A比值高。
(3)集合不足型:视近斜视度大于视远斜视度,至少大15△,AC /A比值低。
(4) 假性外展过强型: 初步检查时,这类患者视远斜视角大于视近斜视角,且大于 15△。经过特殊检查法可发现视远与视近斜视角无明显差别,AC /A比值正常。
二、临床特征
(1) 最常见症状: 强光下喜闭 1 眼,有畏光表现。对这种现象目前原因不明,Lew 等认为这是双眼视恶化的标志。
(2) 斜视度不稳定,变异较大。精神状态、健康状态及焦虑均可影响斜视度。
(3)复视:斜视发生初期,可有复视,若患者年幼理解力差,抑制发生早,可无复视。
(4) 视物变小: 较为少见
( 5)可合并 A-V 征或垂直性斜视,也可合并有上斜肌或下斜肌功能异常。
三、治疗
1 非手术疗法:适用于小度数( -20△) 以内的、年龄较小的、集合不足、高 AC /A的外斜视患者。包括:
(1) 负镜过矫疗法: Watts 等研究认为配戴过矫负镜后72% 患者斜视度减少。
(2) 矫正屈光不正: 原则是在保障患者视力良好的前提下,近视全部矫正或过矫,远视低矫,散光一般全部矫正。
(3)部分遮盖治疗: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在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中使用,主要是预防抑制的产生
( 4)正位视训练: 常用的有辐辏训练法及同视机训练法。
(5) 三棱镜矫正:通过配戴底向内的三棱镜矫正外斜视,刺激黄斑中心凹加强辐辏功能。
(6)A 型肉毒杆菌毒素: 1980 年 Scott 首先在人的眼外肌注射了 A 型肉毒杆菌毒素作为斜视手术的一种替代疗法取得成功后,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该疗法的临床探索。
2 手术治疗
斜视治疗应重视双眼视觉的恢复,矫正眼位是斜视治疗的关键一步,而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应在斜视治疗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间歇性外斜的最佳手术时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大部分学者同意如果4 岁以下儿童外显斜持续时间较前延长、频率增加,可作为早期手术干预的指征。
手术方式:传统观念认为应根据 Burian对间歇性外斜视的分型不同决定手术方式,同时考虑水平方向有无非共同性和视力情况。外展过强型多行双眼外直肌后退术,基本型及假性外展过强型多行1 眼外直肌后退和内直肌缩短术,集合不足型多行内直肌缩短术,不足部分行外直肌后退术。
四、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双眼视觉是动物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过程中,对认识环境的一种高级的最完善的适应表现。临床上将双眼视觉分为三级:同时视、融合功能、立体视觉。
斜视治疗应重视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斜视患者获得双眼视觉后,再次手术的可能性明显下降,只有获得双眼视觉,才能长期保持双眼视轴平行。术后通过双眼视觉功能训练以促进患者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最终目标是获得正常的双眼视功能。视知觉学习与双眼视觉重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大脑神经可塑性认识的深入,视知觉学习( visual perceptuallearning) 的概念被逐步引入到弱视、斜视研究领域,目前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知觉学习是利用大脑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通过特定的视觉刺激和视觉学习激活信号通路,矫治和改善大脑神经系统的信号加工处理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最近,美国著名的视知觉科学家Levi 已经证实感知觉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弱视者的视觉能力。双眼视觉性感知觉学习主要包括脱抑制、双眼交互平衡、内外融合力以及双眼多维空间感知训练。目前国内邱芳芳等和吴艳等对共同性外斜视术后进行感知觉学习,他们均认为知觉学习可以促进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尤其对同时视功能和融合功能的恢复效果较好,他们建议共同性外斜术后知觉性学习的训练可以着重于立体视的训练。
五、展望
间歇性外斜视一直是眼肌学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及术后双眼视功能的重建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尤其是随着视知觉研究的临床应用,为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方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讨,如间歇性外斜视的最佳手术时机以及相关遗传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