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推荐 德国经典电影 德国二战电影经典

原文地址:【推荐】德国经典电影作者:天涯望雪工作室

推荐德国经典电影

  德国都有哪些经典电影值得我们看呢?德国人善拍带有反思的片子,其中的二大主流是“政治反思片”和“战争反思片”,对于前者,我看过并不多,但看过的每一部都非常经典。除了以上这两种,还有一些片子据网友反映也很不错,比如《罗拉快跑》、《柏林苍穹下》等等。

  〔政治反思片〕

  《卡桑德拉大桥》(强烈推荐!!)

  (如果牺牲掉数百个人的生命,可以挽救成千上万人,你会否把他们牺牲掉?哪怕,这些人是无辜的。这部片子是和英国、意大利合拍的,影片对人性作出了深层的拷问,一列火车上的乘员不幸感染了病菌,政府为了保全“大局”,不惜要把这列火车引向毁灭的道路——卡桑德拉大桥。)

  《窃听风暴》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德国版的《1984》,对极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出了质问,但片子拍得很客观,没有过多煽情的成分,导演无意把柏林墙的倒塌形容为西方民主的胜利,反而刻画出了东德人在信仰破灭后的失落感。片中扮演“窃听者”的光头演员,在现实中,他是“窃听风暴”的受害者……)

  《再见列宁》

  (故事发生在两德刚统一后,影片非但没有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反而讲述了一个普通妇女,信仰共产主义的那种朴素精神,揭示了信仰与政治始终是不同的,政治家把社会主义信仰强加于民众是一回事,老百姓信仰社会主义又是另一回事。)

《浪潮》(Die Welle)

  赖纳•文格尔(Jürgen Vogel饰)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该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周。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
  对于自由散漫的学生们来说,任何课程都只是为了学分而上。他们在课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FrederickLau)。

  *德国还拍过几部对东德政治作出反思的片子,大多很客观,没有恶意贬低社会主义、也没有鼓吹资本主义,而是就事论事,作出更为深刻的思考。(这类影片大概有:(《柏林生活》(2000)、《逃出柏林》(2001)、《一墙之隔》(2002)、《再见,列宁》(2003)、《西柏林恋曲》(2003)、《窃听风暴》(2006)))

  [二战反思片]

  *德国人拍的二战电影常带有对战争的深刻思考,不乏有经典之作(相比之下日本就差远了),其中《从海底出击》(3个半小时)、《斯大林格勒战役》、《帝国的毁灭》(3小时加长版)为德国的三部不可不看的经典二战电影。

  注:括号内为影片的其他中文译名

  1.《从海底出击》(DasBoot,《潜艇风暴》、《特种任务》,西德,1981)海战题材经典。六集电视电影。沃尔夫冈·彼得森(WolfgangPetersen)作品。故事改编自两艘德国U型潜艇的作战经历。1942年,在盟军逐渐取得大西洋控制权后,一艘曾经被盟军视为海洋噩梦的德国U型潜艇奉命前往北大西洋海域搜索并摧毁英国商船……任务完成后,又带伤穿越直布罗陀海峡执行新任务……一种悲壮的失落:即使在盟军驱逐舰攻击下不幸中弹、坐沉海底后亦得以大难不死,却在返航庆典中被盟军飞机击沉在船坞里。奥斯卡六项大奖提名。

  2.《斯大林格勒战役》(Stalingrad,《决战斯大林格勒》,德国、瑞典,1993)德国导演约瑟夫·维尔斯麦尔(JosephVilsmaier)代表作。1943年,从意大利战场被派到苏联战场的德军小分队经历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漫无边际的雪原就是德军官兵的坟墓。未见德军与苏军的正面对峙而惨烈、惨淡之情弥漫荧屏,挥之不去。

  3.《铁十字勋章》(Cross ofIron,德国、英国、南斯拉夫,1977)硬派经典战争片。美国导演山姆·佩金法(SamPeckinpah)唯一战争题材作品。在充满血腥、暴力的战场上展现人性的高洁与卑污。1943年的欧洲东线战场,在德军上尉心里象征最高荣誉的铁十字勋章在厌战老兵眼里却一钱不值,他们之间的较量既是德军官兵中两种心态对立的白热化,也暗示了战争的终极走向……詹姆斯·科本等主演。

  4.《午夜守门人》(TheNight Porter,《狂恋》、《魂断多瑙河》,西德,1974)意大利女导演莉莉安娜·卡瓦尼(LilianaCavani)备受争议的代表作。1957年的维也纳,作为著名歌剧指挥家夫人的女主人公无意中认出宾馆的夜间守门人竟是战时虐待过自己的德国纳粹集中营军医,肉体受虐的痛苦至此化作灵魂求救的亢奋,使她莫明其妙地投向夜间守门人极度危险的怀抱……战争与性不可磨灭的肉体记忆,触及了一个隐藏于女人内心的隐秘世界。

  5.《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The Marriageof Maria Braun,西德,1979)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Fassbinder)代表作。一位美丽而性感的德国女子在德国战败前夕结了婚,她的悲情故事即由此开始……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杰出成就奖、读者评审奖等三项大奖。

  6.《忧郁的星期天》(GloomySunday,《黑色星期天》、《狂琴难了》、《布达佩斯之恋》、《爱与死之歌》,德国、匈牙利、法国,1999)根据德国作家畅销小说改编。一首有自杀圣曲之称、被艺术家们广为演绎的曲子背后的唯美悲情故事。善良的犹太裔酒馆经理及其美丽的女助手以及忧郁的青年作曲家,布达佩斯一个三人行美好生活组合在匈牙利沦陷后被外来的第四者——战前的德国商人朋友、战时的德国纳粹军官——所摧毁。巴伐利亚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匈牙利影坛美女艾莉卡·玛洛兹珊(ErikaMarozan)等主演。

  7.《莉莉·玛莲》(LiliMarleen,西德,1981)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Fassbinder)作品。一首响彻二战战场的歌曲背后的世俗浪漫故事。歌曲仿佛诉说着战士对情人的怀念,充满颓废而感伤的离愁别绪,因此深受二战时期交战国双方年轻官兵喜爱。

  8.《第九日》(TheNinth Day, or Der NeunteTag,德国、卢森堡,2004)根据卢森堡天主教神父日记体小说改编。1942年,被关在纳粹德国达绍集中营的卢森堡天主教神父为期九天的“假期”。纳粹德国的新宗教政策与天主教教会的两难处境,天主教神父的神圣信仰与世俗感情,生命、自由与信仰、良知之间的斗争……

  9.《帝国的毁灭》(DerUntergang, or The Downfall: Hitler and the End of the ThirdReich,《覆灭》、《帝国陷落》,德国,2004)与《希特勒的男孩》(Napola,2004)、《希望与反抗》(SophieScholl:The FinalDays,2005)并称为德国“终战三部曲”的希特勒二战传记片。奥立弗·海施贝格代表作。希特勒最后的女秘书回忆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当柏林已经变成战争前线,当狂人已经变成精神病人……帝国的黑夜也就无可挽回地降临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忽喇喇、昏惨惨,蕴涵德国人最深沉的痛苦与反思。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0.《玫瑰围墙》(Rosenstrasse,《罗森斯查塞街》、《罗森斯塔塞街的女人们》,德国、荷兰,2003)犹太人题材经典。德国女导演玛格雷特·冯·特洛塔(MargarethevonTrotta)代表作。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在德国老妇记忆中尘封的黑暗年代,在雅利安女人身上透现的人性光辉……1943年的柏林,雅利安女人群体在她们的犹太丈夫被捕后坚持做犹太人的妻子、向盖世太保抗议、千方百计救丈夫并奇迹般获得成功的故事。影片波澜不惊而令人沉浸,具消融胸中块垒之功,其间具有德国贵族血统的女主人公的高贵气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11.《桥》(DieBruecke, or The Bridge,《最后的桥》,西德,1959)1945年,欧洲战争末期的德国小镇,七位为“保家卫国”而应征入伍的迷茫少年的乖舛遭遇:好心的长官让他们留守一座似乎并不重要的桥,但美军的坦克却意外地出现在桥边并试图通过……七位少年最后只有一位得以幸存。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笑独行按:或有混同于南斯拉夫电影《桥》者。)

  12.《希望与反抗》(Sophie Scholl-Dieletzten Tage,《索菲·斯库勒:最后的日子》、《帝国大审判》,德国,2005)与《帝国的毁灭》(TheDownfall,2004)、《希特勒的男孩》(Napola、2004)并称为德国“终战三部曲”的德国民族女英雄故事。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作为反希特勒秘密组织成员,女主人公的弟弟决定冒险前往慕尼黑大学派发传单,结果导致了三个人被捕。在不得不供认“罪行”后,面对纳粹法庭走形式的死亡审判与盖世太保审讯官的同情建议,女主人公决绝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两项大奖。(笑独行按:冲动与勇敢使20岁上下的热血青年不得不面对他们难以承受的无谓牺牲。)

  13.《极地重生》(AsFar as My Feet Will Carry Me, or So weit die Fü etragen,德国,2001)感天动地、闪耀人性光辉的战俘逃亡题材经典。根据德国作家畅销传记小说改编。自由与爱远在三年14000公里之外。1949年到1952年,战后被苏联军事法庭判处到西伯利亚东部劳改25年的德军少尉几乎没有成功希望的孤身搏命大逃亡……然而,胸怀悲悯的好人(包括投怀送抱的爱斯基摩年青寡妇)、不可思议的好运(包括一路追捕他到伊朗边境的苏军上尉在最后时刻对他网开一面)和坚强的求生意志却最终成全了他。迈克尔·曼德尔、伯哈德·贝特曼、艾琳娜·帕塔瓦等主演。米兰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14.《德累斯顿的悲剧》(Das Drama vonDresden, or The Drama ofDresden,《空袭德累斯顿》、《德勒斯登大战》,德国,2006)战争爱情题材经典。上下两集电视电影。1945年,盟军轰炸德累斯顿前后,被德军击落的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机组成员幸存者在逃生中遇到了青春甜美、丰满多情的德国女护士,由施以援手到萌生爱意,即将订婚的德国女护士开始在两个男人之间徘徊……

  15.《裸露在狼群》(Nackt UnterWolfen, or Naked Among theWolves,东德,1963)集中营与犹太人题材经典。1945年欧洲战争结束前夕,位于德国魏玛附近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波兰囚犯和共产党地下组织与德国纳粹党卫军之间以争夺一位可爱的犹太小儿为导火索的战争。莫斯科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6.《铁皮鼓》(TheTin Drum,or DieBlechtrommel,《锡鼓》,德国、法国、波兰、南斯拉夫,1979)荒诞、残酷的超现实主义怪味豆,战前与战时德国社会风俗画。根据西德作家同名经典小说(“但泽三部曲”其一)改编。1927年到1945年的德国边远小城,由两男一女三人行产生的三岁幼儿在目睹成人世界的邪恶和丑陋(充满性罪和政治谎言)后不想长大、结果停止长高直到20岁的故事,旁及三岁幼儿整个家族的乖舛命运。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7.《无处为家》(Nirgendwo inAfrika, or Nowhere inAfrica,《何处是我家》、《情陷非洲》、《非洲的天使》,德国,2003)很文艺的犹太人题材经典。根据德国女作家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1938年至1946年,正确地选择了以永远晴朗的肯尼亚为避难所的德裔犹太人三口之家的难民生涯,其间伴随着漂亮、聪明的小女的身心成长和年轻、俊美的夫妻的精神与情感成熟。他们留在德国的亲人都在那场战争中罹难了,而他们则在战后经历了在故土与肯尼亚之间作出选择的痛苦……小小女人的视角。朱莉安·科勒(JulianeKohler)、米勒·尼尼兹(Merab Ninidze)、莉·库卡(LeaKurka)等主演。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德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等五项大奖。

  18.《凶手就在我们中间》(The MurderersAre Among Us, or Us Die M?rder Sind UnterUns,《我们中间的凶手》,东德,1946)民主德国第一部故事片,关注战后纳粹战犯逃脱惩罚问题。战后,曾被迫在纳粹集中营里担任军医的医生回到已成废墟的柏林,负罪感使他开始酗酒,而当他发现颇有名望的工厂主竟是双手沾满波兰人民鲜血的纳粹军官时,仇恨又使他图谋枪杀工厂主,然而,已经爱上他的集中营女难友却在紧要关头制止了他……据说在剧本初稿中,医生是击毙了工厂主的,后来根据苏联有关方面意见进行了修改,理由是不宜宣传自行裁决。(笑独行按:或有混同于德国1931年上映的《M就是凶手》者。)

  19.《希特勒的男孩》(Napola, or EliteFür den Führer,《纳粹军校》,《精英教育》,德国,2004)德国人审视二战的新视角,与《帝国的毁灭》(TheDownfall)、《希望与反抗》(Sophie Scholl:The FinalDays)并称为德国“终战三部曲”。黑暗年代纳粹少年的人生追求与思考。1942年,出身于工人家庭、因在拳击方面拥有天赋而被纳波拉(Napola)军事寄宿学校破格录取的17岁少年在接受魔鬼式、非人道的纳粹精英军事训练过程中所经历的理想幻灭和心灵救赎,其间穿插他与善良、敏感的高官之子跨越社会阶层的同性情谊。捷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德国巴伐利亚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寻找扎克》(Alles aufZucker,德国,2004)战后德国第一部犹太人题材轻喜剧。对于战后半个多世纪犹太人生存状态和犹太教传承状况的思考和讽刺:围绕着母亲的后事和遗产,四十年不相往来的两兄弟及其家眷上演了一出为老不尊、儿女乱伦、为财和解、百无禁忌的闹剧和活剧。希特勒没能灭绝犹太民族,而犹太民族却在战后半个多世纪中不断地自我灭绝着……德国电影洛拉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剧本等六项大奖。笑独行注:以上20部德国二战片经典国内均可见DVD影碟。本帖所据电影资料截止至2006年12月31日。

  21.《伪钞制造者》:此片是本次柏林电影节2部德国本土电影之一,德国导演StefanRuzowitzky的这部影片讲述了纳粹命令集中营中的犯人大量伪造英磅,妄图以此来破坏英国经济的故事。史蒂芬-罗兹威斯基的作品有《Anatomie2》(2003),《 All the Queen’s Men》(2001),也是《加勒比海盗3》的编剧。男主角奥古斯特-迪赫曾在著名的“柏林表演艺术学院”学习,2000年被欧洲电影推广”组织评为“欧洲电影之星”,06年被评为当今最重要的德国影星。

  22.《六重唱》:故事从1927年的柏林开始,以哈里为首的六人合唱组在经历了无数艰难和挫折之后,终于获得了经纪人沙里尔的认可,有了登台的机会,他们以喜剧音乐家定位自己的演唱风格,舞台上,他们所表现出的美妙和谐的和声、惟妙惟肖的模仿自然万物的奇妙声响,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和掌声……从党卫军手中救出爱尔娜的鲍博赢得了姑娘的芳心,痛苦的哈里决定在美国结束演出后留下来,正在遭受迫害的犹太兄弟也渴望回去。禁演前的最后一场演出结束时,全场观众起立向他们的艺术家致敬。他们的组合中的三位犹太血统的兄弟,不得不离开自己深爱的祖国……

  23.《欧洲!欧洲!》(欧罗巴,欧罗巴):这部扣人心弦的二战故事片改编自索罗蒙·帕瑞尔令人惊异的真实经历,它讲述了一个在德国的犹太男孩试图逃离纳粹魔掌的故事。他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身份,但不幸的是,这个计策好得过了头,男孩最终竟被招募进了军队。

  24.《仁慈之心》(狂奔岁月):1941年7月,一名年轻的西里西亚人简从奥斯维兹集中营中逃出,为此恼羞成怒的纳粹集中营指挥官弗里彻下令把十名囚犯关进禁食间饿死他们。其中一名囚犯由于害怕这种酷刑而瘫痪。圣芳济会的修士玛利亚·科尔伯主动要求替换他,逃出去的简为科尔伯的死深感内疚,他一直都在打探科尔伯的下落,而另一名年轻的修士安塞姆也在积极奔走为科尔伯正名……

  25.《纳粹乐队指挥家》(指挥家的抉择/罪恶交响曲/纳粹管弦乐指挥):一部反映德国指挥家furt在战后接受“非纳粹化调查”的影片。温格勒是纳粹时期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二战结束后,他被作为前纳粹分子进行调查,调查工作由美军少校阿诺德负责,调查过程中阿诺德发现“非黑即白”的理论无法适用在温格勒身上,因为他就象艺术、政治与人性察察为明的结合。最后温格勒也未受到审判,而是...

  26.《战火中的伊甸园》(艾米和加古娅):1943年的柏林,当犹太人被一批批送往集中营时,一名犹太女子在为一家纳粹报纸工作,私下里偷偷给抵抗运动传送信息。她还是同性恋者,在夜间疯狂派对结识了一名老公在俄国前线的党卫军妻子,并跟她发生关系。片名是她俩的互相昵称。

  27.《欧洲特快列车》(战后余生):男主角是德裔美藉青年凯斯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回到从未涉足的祖国。他原是一个和平主义和理想主义者,希望以中立的态度来看待战后的欧洲人民。不料叔叔安排凯斯勒在一列火车上当列车长,使他有机会深入欧洲各地,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从而揭破了和平口号与人道主义的虚妄。而他爱上的铁路公司老板千金,更是一名纳粹主义的支持者,更使他陷入了两难之境。

  28.《悲情火绒草》(雪绒花海盗/小白花海盗帮):二战中后期,卡尔和弟弟彼得,以及带着孩子的寡嫂希里住在一座废弃公寓的地下室里。卡尔和几个朋友组成“雪绒花海盗,专门救助当地平民,使他们远离战火的纷扰。有时他们会同纳粹儿童团发生冲突。彼得是纳粹儿童团一员,深受哥哥影响的他不喜欢战争,常在双方之间举棋不定。一日,卡尔他们发现一名受伤的战俘汉斯,将他带回家养伤。渐渐地,汉斯与希里间产生情愫。卡尔对此甚为不满,觉得这样对不起牺牲的哥哥。但汉斯认为自己可以照顾希里母子。两人于是结下宿愿......

  29.《靡菲斯特》(梅菲斯特/恶魔):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善于在舞台上扮演《浮士德》中魔鬼靡菲斯特形象的德国演员霍夫根,由一个汉堡剧院的普通演员摇身一变,进而卖身投靠法西斯纳粹,成为纳粹柏林国家剧院的经理,最后在德国柏林奥林匹克运动场演出时出丑而被纳粹法西斯抛弃的故事。

  30.《母亲的勇气》:1944年7月,4000人被纳粹从布达佩斯骗到奥斯维辛,如乔斯所说,她母亲怎样逃走,并由于巧合、勇气和他人帮助成就这段故事……

  31.《犹太人区》(民族聚居区):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统治下的位于立陶宛的犹太人聚居区,基帝是管理这里的德国军官。残忍冷酷的他是个乐迷。一次,他抓住了一名正在偷食物的犹太歌手哈雅,被她美妙歌声所打动。于是,基帝命令此区的犹太警察尚组织各种音乐演出以满足自己。尚为了能使更多犹太人摆脱被屠杀的命运而开始积极筹备并同哈雅相恋。但好景不长,德军在前线战败,上级命令屠杀所有犹太人,一场生死抉择摆在了基帝、哈雅和尚的面前……

  32.《海军最强的部队》:超级游轮星光号满载乘客出海,特种失塔格由于与妻马汀不合,差点误会,等他化妆成厨师上船后,却发现船被一伙匪徒却持,为救人质,塔格联系特种部队,但特种兵赶至游轮时却中了匪徒的伏击,差点全军复没,现在只有他能救出人质,保全整条游轮……

  33.《史陶芬伯格》(暗杀希特勒/刺杀希特勒:由史陶芬伯格上校带头策划的“七月阴谋”(TheJuly Plot) 是最接近成功暗杀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一举推翻纳粹政权的暗杀密谋。

  34.《毁灭战场》(哥特防线/堕落者/堕落战场):《毁灭战场》是关于德国人,意大利人和美国军人的一个三边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个星期间,在北方意大利的边境上,一群美国补给军人为递送军火给前线被迫进入敌方范围内,任务的成功由于现实变化而难以完成。在另一面,一个被命中注定面对特定失败的德国军官和他的意大利合伙人努力维持着士气,并且指挥训练着军队顽强抵抗着盟军的进攻直至死亡。是一部很值得看的二战电影。

  35.《U-234死亡使命》(最后一首U艇/铀234/希特勒的最后U型艇):二战末期,日本和德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为了做最后挣扎,一艘有着特殊使命的潜艇从德军占领的挪威出发。潜艇上有着制造核武器用的设计图和重要材料铀-27,随行的还有两位日本技术军官。潜艇在海上遇到美英舰艇围攻,更要命的是当航行到一半时,希特勒的死讯和德国投降的消息先后传到艇上,潜艇的舰长和船员应何去何从……

  36.《无情的战线》(3集电视电影):80年代热播的民主德国电视剧,至今仍有许多当年的观众在网上寻找它的下载。《无情的战线》这部电视剧真的再现了二战的惨烈残酷,体现了地下斗争的艰险卓绝,主要讲述空降特种部队深入敌后执行一系列不可能的绝密任务,被观众誉为民主德国版的《盟军敢死队》。

  37.《希特勒婴儿》:他们以超人和世界未来统治者的名义降生到世上,却在孩提时代就开始背负纳粹崽子的耻辱烙印。被生身父母遗弃,被历史遗弃,半个多世纪以来,没有人愿意提及他们的存在。他们就是希特勒疯狂种族计划的产物,雅利安婴儿。这些被无根的孤独和纳粹血统的负罪感折磨了大半生的人,终于在花甲之年鼓起勇气,首次向世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38.《我十九岁》:影片透过一个十九岁苏联军官的经历展示了法西斯统治下的混乱、不安、血醒……

  39.《乱世启示录》(暴力启示录/残暴的人/怪胎):雪朗多夫曾经执导《铁皮鼓》《1979》,藉小孩的眼光来看成长的艰苦与战争的荒谬,这部《乱世启示录》并没有像《铁皮鼓》一样尖锐的影像处理,他以亚伯的故事侧写纳粹的神学以及战争对人的摧残,平稳冷静的画面更见其洗练宽容的另一面。约翰马可维奇在眼镜后的温柔眼光仍不失说服力,尤其是斗篷披风的马骑、树林、城堡、仪式等影像、《食人魔》的原片名、以及图尼埃的原着小说名《桤木王》(TheEarl King)等,都让整部片子的调子毋宁更象是在述说一则神话传奇,也因此跨越了时空而获得启示的纵深。

  40.《休战》(休战的天空):这是一部反映二战时期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者的战争悲剧片。本片根据普里莫·莱维的畅销同名自传小说改编而成。整个影片凝重而又令人深思,使人想起了战争的恐怖和纳粹的残忍,再一次唤起了人们对在集中营生活过的人们的关注。著名实力派影星约翰·图尔图罗在《休战》中扮演主人公普里莫,其精彩的演出着实可圈可点。

  (除了以上这些片子,反映犹太人遭受迫害的《钢琴家》、以及反映侵华战争的《间谍佐尔格》和《黄石的孩子》也有德国人参与制作。还有一些影片虽然不是德国人拍摄的,但以德国人为主角,例如:《沙漠之狐》(黑白片)、《辛德勒的名单》(黑白片)、《勾魂地堡》(TheBunker)、《刺杀希特勒》、《坦克大决战》等等,《大独裁者》也可以算入,卓别林含沙射影地讽刺了纳粹党(片中的德国叫作“托国”,希特勒则叫“希克”)。至于《空投柏林》虽然注明了“德国发行”的字样,但其实是一部好莱坞式的肥皂剧,和《珍珠港》一样名不符实,完全没有任何德国影片的风格,主角大多都是美国人)

  [其他影片]

  《勇往直前》:柏林电影节历史上第七部荣获金熊奖的德国本土电影,该片将焦点对准当今德国国内土耳其移民 的生活,年仅30岁的导演费斯·阿金本身就是出生在汉堡的土耳其 移民,影片讲述德国出生的土耳其女孩西贝尔为了摆脱穆斯林家庭的清规戒律,而设法说服一名土耳其中年男子娶她为妻的故事。评审团主席弗兰西斯·麦克道蒙说:“我喜欢这部片子,它的题材或许并不新鲜,但导演却用了一种最强有力、最现代的手法来演绎它。”《勇往直前》还获得了国际影评人协会评出的费比西大奖。

  《柏林苍穹下》:这是西德导演维姆.文德斯闯荡美国多年后重回家乡开拍的幻想式文艺片,由西德与法国合作出品。擅拍公路电影的温德斯这一次把空间换成时间之旅,让两个天使从一个故事走到另一个故事,藉以反映在大时代变革中的德国面貌,爱情部分的处理则温柔而深情,丹尼尔听玛瑞安对镜自诉心事一幕令人想起《德州巴黎》夫妻相会的压轴高潮。

  《罗拉快跑》:一部以“跑”为主题的影片。罗拉在德国已经变成一种现象、一个奇迹,它是德国98年最卖座的电影!!许多德国女孩甚至模仿片中的女主角萝拉染了一头红发。德国市长更夸张的把自己的肖像印在《罗拉快跑》的海报上制成广告招牌,想藉此片塑造其活力、年轻的形象,可见此片受欢迎的程度!

  《伯尔尼奇迹》:1954年7月4日,世界杯决赛,西德3比2匈牙利,首次赢得了世界杯冠军。本片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从侧面回顾了这次世界杯,内容有些超现实,但同样也令人反思。

分享 |评论(0)| 阅读(4)| 固定链接| 类别(电影推介)| 发表于 10:28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88877748102lsh.blog.sohu.com/171924349.html复制此地址

2011-04-29|我喜欢的苏童(编辑:阎紫悦)

有些学生你会永远记得。阎紫悦是我2008、2009年的语文课代表,记住她不是因为她考取了北大,而是由于她深入的思考与出色的表达能力。当年让同学们推荐作家作品,她推荐的是苏童。苏童语言的张力和奇特的视角令他的散文耳目一新,今天重又把紫悦推荐的作品印发给全级学生看,感觉再读弥新。

我喜欢的苏童(编辑:阎紫悦)

河流的秘密
苏童

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一个秘密。
河床每天感受着河水的重量,可它是被水覆盖的,河床一直蒙受着水的恩惠,它怎么能泄露河流的秘密?河里的鱼知道河水的质量,鱼的体质依赖于河流的水质,可是你知道鱼儿是多么忍辱负重的生灵,更何况鱼类生性沉默寡言,而且孤僻,它情愿吐出无用的水泡,却一直拒绝与河边的人们交谈。
岸是河流的桎梏。岸对河流的霸权使它不屑于了解或洞悉河流的内心,岸对农田、运输码头、餐厅、房地产业、散步者表示了亲近和友好,对河流却铁面无情。很明显这是河与岸的核心关系。岸以为它是河流的管辖者和统治者,但河流并不这么想。居住在河边的人们都发现河流的内心是很复杂的,即使是清澈如镜的水,也有一个深不可测的大脑器官。河流的力量难以估计,它在夏季与秋季会适时地爆发一场革命,淹没傲慢的不可一世的河岸。这时候河与岸的关系发生了倒置。由于这种倒置关系,一切都乱套了。居住在河边的人们人心惶惶,他们使一切可以使用的建筑材料来抵挡河水的登门造访。不怪他们慌张失态,他们习惯了做水的客人,从来没有作欢迎河水来登堂做客的准备。他们埋怨洪水破坏了他们的生活,他们没有意识到水共眠或许该是他们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河水与人的关系被人确立,河水并没有发表意见,许多人便产生了种种误会。其实,本着公平交易的原则,河流的行为是可以解释的。
河流在洪水季节中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河边的居民们发现深秋的河流水位很高,雨水的大量注入使河水显示出新鲜和清澈的外貌。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大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会注意到水流的速度。水流的热情足以让你感到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是走出囚室的思想者在旷野中的一次长篇演讲;那是河流对这个世界的一年一度的倾诉。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你们之中,没有人的信仰比水更坚定,没有人比水更幸运。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纯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海洋接纳河流,不索香火金钱,不打造十字架,不许诺天堂。
我一直喜欢阅读所有关于河流的诗文篇章,所有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都是湿润的。有时候那样的心灵像一盏渔灯,它无法照亮岸边黑暗的天空,但是那团光与水为友,让人敬重。谁能有如篙的文笔直指河流的内心深处?我没有,恐怕你也没有。我说过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赞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与我们日益加剧的敌意和隔阂?一个热爱河流的人常常说他羡慕一条鱼,鱼属于河流,因此它能够来到河水深处,探访河流的心灵。可是谁能想到如今的鱼与河流的亲情日益淡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说,河流中鱼类在急剧减少,所有水与鱼的事件都归结为污染,可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革命,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是河流把鱼类逐出家门?
现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时代居所的后窗。后窗面向河流——请允许我用河流这么庄重的词汇来命名南方多见的一条瘦小的河。这样的河往往处于城市外围或者边缘,有一个被地方志规定的名字却不为人熟悉,人们对于它的描述因袭了粗放的不拘小节的传统:河。河边。河对岸。这样的河流终日梦想着与长汀黄河的相见,却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抱恨终生,因此它看上去不仅瘦小而且忧郁。这样的河流经年累月地被治理,负担着过多的衔接城乡水运、水利疏导这样的的指令性任务,岸上堆积了人们快速生产发展的房屋、工厂、码头、垃圾站。这一切使河流有一种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的表情,当然这绝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让我难忘的就是这种奇特的河水的表情。从记事起,我从后窗看见的就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河水大多时候是静默的,只有在装运货物的驳船停泊在岸边时,它才发出轻微的类似呓语的喃喃之声。即使是孩子,也能轻易地判断那不是快乐的声音,那不是一条河在欢迎一条船。恰好相反,在孩子的猜测中,河水在说,快点走开,快点走开!在孩子的目光中,河水的流动比他学习的态度更加懒惰更加消极,它怀有敌意,它在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看一眼春天肮脏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对乱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种多么顽劣的坏孩子的态度:油污、蔬菜、塑料、死猫,你们愿意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不管!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河流

——《河流的秘密》赏析

刘德福
我们什么时候都自诩,我们可以无所不能,因为我们是万物之灵,这个时候我们是一条河的堤岸。苏童说:“岸是河流的桎梏。岸对河流的霸权使它不屑于了解或洞悉河流的内心,岸对农田、运输码头、餐厅、房地产业、散步者表现了亲近和友好,对河流却铁面无情。”一条河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思想者走出了囚室,什么是纯朴而坚定的信仰,这些都是堤岸害怕的。所以,我们用垃圾阻塞河流,用船舶压抑阻挠河流,使它最后成为一沟绝望的死水。当河变成了死水,我们用垃圾和船舶还有人的不可遏制的占有管制欲望制造了一座座岸和堤坝,横亘在河流自由的前进道路上。黄河已经成了“悬河”,根本原因是我们总想用岸来阻挠黄河的恣肆,阻止黄河的泥沙疏通河道才是治黄的根本,这从根本上也说明“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你们之中,没有人比水的信仰更坚定”。
苏童说,他小时侯就住在河边,河流或是水的那种隐晦、曲折的象征意义一直影响着他,这种创作思想也是自己一直想表达的。他在这里试图表达活泼生命被一种强大恶势力压制扭曲的痛苦,以及他呼唤世界给那些不羁的灵魂一种自由,一点宽容!河流的秘密和鱼有什么关系?苏童在文中两次提到了“鱼”。鱼已经和河流产生了隔阂,这和污染关系不大,那么就和心灵有关了,一条鱼总是想要融于河流中,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河流的博大伟岸,那是一条鱼无法理解的;河流的立场是不喜欢人的眼睛,而喜欢鱼的眼睛,因为人的眼睛太爱呈现心灵的秘密了,而河流决不,即使孤独,即使寂寞,也要坚守,也要追求自己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苏童的语言智慧来自于对世界冷静的观察和醒悟。他不仅提供了细腻的生活枝节,而且直接指向精神的内核:一个叛逆者的伟大艰难的心灵之路。如果以为苏童的随笔只是冷静的,也是一种误读。他的随笔中洋溢着难以遏制的艺术才华。在文中,苏童挥洒着他的艺术才华,用他的虚构的热情,一扫过于浓烈的阴柔之气,有一种畅达的气势,阿城所称的“绵密通透、光感适宜”的文字,就是这个样子。随笔中有了飞翔的想像力,瑰丽,奇特,不同凡响。这大概是小说家苏童写随笔与众不同的地方。苏童是这样谈虚构的:“一个人瞬间的独语成为别人生活的经典,一个人原本孤立无援的精神世界通过文字覆盖了成千上万个心灵。这就是虚构的魅力,说到底这也是小说的魅力。”不论小说,还是随笔,都是真实、智慧与艺术才华的晶体,也就融合了他阳光与月光的文字。
好几个夜晚,我沉浸在愉悦的阅读中。苏童那浸润江南温情才情和文化底蕴的文字包围了我,弥漫了我,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一条河流?河流就是河流,它的秘密不需要我们知晓,我们只要仰望,只要沉默,只要期待,就可以了。

三 棵 树

苏童

多年以前我喜欢在京沪铁路的路基下游荡,一列列火车准时在我的视线里出现。午后一点钟左右,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列车来了,我看着车窗下方的那块白色的旅程标志牌:上海——三棵树,开始想象三棵树的景色:是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还是就是树了,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却没有确定树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
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
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这是我对树的记忆之一。一个冬天的早晨,我站在河边向河水深处张望,依稀看见我的树在水中挣扎,挣扎了一会儿,我的树开始下沉,我依稀看见它在河底寻找泥土,摇曳着,颤动着,最后它安静了。我悲伤地意识到我的树到家了,我的树没有了。我的树一直找不到土地,风就冷酷地把我的树带到了水中,或许是我的树与众不同,它只能在河中生长。
我没有树。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我的树在哪里?树不肯告诉我,我只能等待岁月来告诉我。
一九八八年对于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那年秋天我得到了自己的居所,是一栋年久失修的楼房的阁楼部分,我拿着钥匙去看房子的时候一眼就看见了楼前的两棵树,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子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
我是个幸运的人。两棵树弥合了我的整个世界的裂痕。尤其是那棵石榴,春夏之季的早晨,我打开窗子,石榴的树叶和火红的花朵扑面而来。树把鸟也带来了,鸟在我的窗台上留下了灰白色的粪便。树上的果子把过路的孩子引来了,孩子们爬到树上摘果子,树叶便沙沙地响起来。
整整七年,我在一座旧楼的阁楼上与树同眠,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是两棵树对我凝视。我有了树,便悄悄地忽略了树。树的胸怀永远是宽容和悲悯的。树不做任何背叛的决定,在长达七年的凝视下两棵树摸清了我的所有底细,包括我的隐私,但树不说,别人便不知道。树只是凝视着我。七年的时光做一次补偿是足够的了。窗外的两棵树后来有点疲惫了,我没有看出来,一场春雨轻易地把满树石榴花打落在地,我出门回家踩在石榴的花瓣上,对石榴的离情别意毫无察觉。我不知道,我的两棵树将结束它们的这次使命,七年过后,两棵树仍将离我而去。
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人过去的居所,也埋葬了许多人的树。一九九五年的夏天,推土机将一个名叫上乘阉的地方夷为平地,我的阁楼,我的石榴树和我的枇杷树消失在残垣瓦砾之中,七年一梦,那棵石榴,那棵枇杷,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
现在我的窗前没有树。我仍然没有树:树让我迷惑,我的树到底在哪里?我有过一棵石榴,一棵枇杷,我一直觉得我应该有三棵树,就像多年以前我心目中最遥远的火车站的名字,是三棵树,那还有一棵在哪里呢?我问我自己,然后我听见了回应,回应来自童年旧居旁的河水,我听见多年以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树苗向我挥手示意说,我在这里,我在水里!

苏童

二十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的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矫饰的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凭郁积在屋檐上的雨水以其惯性滴落在窗门外,小心翼翼的,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啦!回家啦!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人们来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替代我们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二十年前我住在一座简陋的南方民居中,我不满意于房屋格局与材料的乏味,对家的房屋充满了一种不屑。但是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了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索性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冲刷着我们的身体。
[转载]【推荐】德国经典电影 德国二战电影经典
那是我惟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而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雨水在屋顶上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于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二十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的我从窗内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的哥哥的衬衣。
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二十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这也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苏童

江南苏州人氏,著名作家,江苏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著有《苏童文集》8卷。
一九八零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据说在那里度过了最令他难忘的四个年头,而他的大名却仍旧在这所著名学府中被人一再提起。

一九八三年投入小说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从此中国当代文坛便再难抹去他的形象。

他喜欢“新潮”,曾在其中尽情畅游。

他也喜欢“传统”,喜欢琢磨中国的历史风云。

有一天《妻妾成群》问世了,又经电影“大腕”张艺谋之手调弄成了著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最后角逐奥斯卡金像奖,虽然结果未尽人意,但中国电影界和文学界都给不大不小地“震”了一下。

中国人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知道《妻妾成群》,最后迷恋上了这位可爱的苏童,而苏童则从《妻妾成群》再一次出发,走上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之路。

相关资料:自在人生浅淡写——记苏童

自在人生浅淡写

——苏童一二三

苏童不姓苏

作家的笔名有讲究,就像茅盾不姓茅,胡风不姓胡一样,苏童也不姓苏。我曾向苏童询问其笔名的典故。他淡淡地说:姓童,生在苏州。如此简洁、单纯,一眼见底。苏童,本名童忠贵,属虎,1962年的虎。

苏童十分欣赏自己这个笔名,他甚而有点迷信“命与名随”。那抑或是他早期的作品屡遭厄运,某日更名改姓,启用苏童这个名字后,凑巧一炮打响,继之百发百中。自他的《妻妾成群》被张艺谋策划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银幕后,苏童就有了不少崇拜者,特别是有的年轻女士、小姐对其崇拜程度,堪可与大岛茂、高仓健和郑少秋媲美。

苏童走上文坛,是上苍的赐予,家庭并没有给他什么熏陶。他说上初中时读《红与黑》《复活》,书是借的,人家要得急,一个下午看一本。看多了,手痒。中学时写诗兼而练写小说,模仿当时流行写农村生活的小说。先列一张人物关系表:党支书、民兵队长、妇联主任,地主和富农。还煞费心机给每个人物起个与身份相称的名字。写好了,便像放飞鸽一样投给某报纸,然后天天翻阅那张报纸。煎熬半个月,不见影子。再然后,那放出去的“鸽子”再飞回来。广种不收。

一棵歪歪斜斜的树

1980年,苏童考取北师大中文系,在那里他受到了正统的语言训练与文学熏陶。他把对付功课外的全部时间,用在泡图书馆上,不停地练笔。是时,他很想当个诗人,对自己约法三章,每天写一首诗,在吟诵一番后再进教室,心里才感到充实。班上想当诗人、作家的同窗很多,一日,他读一位同学的三行一句话的一首小诗:

产房

太平间的底下

他感到震惊,自愧弗如,有点觉得自己不是写诗的料子,故转攻写小说。倒霉的是,每稿必退。羞愧尴尬,怕同学笑话,他借用一女同学家的地址,稿件由那位同学转。即便如此,他仍矢志不渝,不信上苍不感动。到1983年,青果终于熟了。《星星》开始发表他的诗作,《青春》发他的小说《第八个是铜像》,且获了奖,这大大地鼓舞了他继续写作的勇气。

他自嘲,说自己在北京上学期间像一棵歪歪斜斜的树。

22岁那年,他被分配到南京一所高校。他比该校一半以上的学生年龄还小,在一个系当辅导员,任务是帮学生领助学金、召集学生大扫除之类。他便在晚上开夜车写小说,第二天上班迟到,一副懒散样子。他对当老师没兴趣,学校对他这样的老师似也无法赏识。此时,苏童在南京文学界的朋友越来越多,且受到道友的关爱。随之,顺理成章地跳槽到《钟山》编辑部。一到《钟山》,他犹如卧虎归山,虎威大发,在为人作嫁衣的同时不忘自我武装。很快,《桑园留念》、《妻妾成群》等一批小说相继发表。一夜间,逢稿必退的童忠贵变成了洛阳纸贵的苏童。

自然人生

在江苏中青年作家中,大家公认人缘最好的有两位:苏童和叶兆言。

苏童在创作上是只虎,在生活中是只羊。他淡泊、宁静,不争名于世,不争利于朝,用他的话说,“蜗居在自己的小楼里,读书、写作、会客,与朋友搓麻将,没有任何野心,没有任何贪欲,没有任何艳遇,生活平静、心态平静,作品也变得平静。”在许多朋友眼中,苏童虽近不惑,但仍是个听话的大孩子。儿时听父母的,病时听医生的,在校听老师的,单位听领导的,与朋友相处听朋友的。一次,朋友向他推荐微波炉的好处后,他当即花一千多元抱了一台,用了两天,说“烧出来的菜不好吃”,赔了两百元再让人。他是一个不好为人师,谨言慎语的人。他像欧也妮·葛朗台清点匣子里的金币一样,清点自己的语言。他的信条是“情愿不说话,绝不乱说话;情愿少说话,也不愿说错话”。他十分珍惜友情。在为人方面,他还说:“要理解那些对你摇头或不屑一顾的人。”

在阅读上,他崇尚福克纳、海明威、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和塞林格,拒绝金庸和琼瑶,但偏爱福尔摩斯之类的侦探小说。他不否认,他的阅读带有某种功利色彩,向大师们学习语言,激发自己的丰富想象,促进自己的创作。他反对目前图书市场的炒作行为,指出那也是泡沫经济。他固执地认为,作家读者群的多少,是作家自己“写”出来的。一个作家只能为自己的读者群而写,而不为所有的读者,因此他的创作思路绝不为读者的兴趣而牵着鼻子走。

苏童热爱生活,他说,他是属于喜欢东张西望一类的人。喜欢一个人逛店,无所目的,满身轻松,像一个国家元首检阅仪仗队,让货架上所有的物品向你敬礼。他爱足球,系铁杆球迷。稿子可以不写,球赛不可不看。壶水开了,壶底可以烧通,比赛必须看完。他说看球是一种享受,做了球迷,宠辱皆忘,无苦恼,无迷惘,还堂而皇之地说,在这个世界越来越纤弱越来越苍白的时候,球赛会给你最后冲撞的力量。一度时间,他曾沉湎于麻将。他老自责自己缺少风度,一输就急,越急越输。有的牌友打趣说:看苏童的洋相,找他打麻将去!(摘自《中外书摘》1999年第10期 张昌华文)

(一)苏童 经典语句

1.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2.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3.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4.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5.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

6.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7.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

 

8.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冲突,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9.有所得是低级快乐,有所求是高级快乐。

10.人如果靠吃饭活着,那饭不叫饭,叫饲料。

11.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12.人的成长要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籍、社会。有趣的是,后者似乎总是与前面三种背道而驰。

13.我们可以躲开大家,却躲不开一只苍蝇。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14.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二)苏童经典语录

苏童 说: 孤独是一种力量。

苏童 说: 名气就像路上拾到了一只钱包,拾到了当然好,但是你总不能因为这个意外之财不走路吧?

苏童 说: 写作是一种给予,给予自己,也给予别人。

苏童 说:我是在五、六岁时,揭开家里的水缸而走近文学的,那令我想到‘蚌壳里的仙女’的神话传说,让我开始了对世界的无限想像.

苏童 说:其实孟姜女这个故事的选定之前也有几个题材在脑子里打架,但是之所以最后选择孟姜女的故事,主要小说当中有两大元素,都是我无法放弃的,或者是彻底被征服的。一个就是一个女人千里迢迢的为丈夫送寒衣,目的简单,单纯到现代人不可想象,就是送一件衣服,这是一个东西,我觉得好,无法放弃。

苏童:说实在的我在写作过程当中除了我自己写作跟小说当中的人,只有这么一个唯一的世界。因为我从来就相信阅读也是一样,阅读跟生活当中的一样,就是说每一个人在远处会有另外一个人跟你一拍即合,关心你,或者从灵魂上的暗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所以我自信从来不担心用自己的想法去想读者的存在,因为我的写作和我的观念里面读者永远是存在的,总是有那么一些读者存在,所以不用过多的去考虑读者,始终会存在,这个变成一个规律。 

苏童:到了写女性系列这四部小说之后,其实我的写作的面目已经我自己把这边的脸糊上了那边的脸糊上了,基本上我是蒙面人,基本上我没有一张标签可以完成的文字说明,所以我自己不知道我是什么派了,我只是不停的在所谓的求变化的这么一种,到现在我仍然是这个心态,我不太在意把我归入什么派别,但是我想我写作还是按照我的直觉、和我自己的标准在写。

苏童:小说就是这么奇妙,有时候来自于生活当中一个虚幻的记忆,这个记忆本身是错误的、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形成了一部小说,原形也是这样,所谓生活当中的原形不原形,有时候给你提供了一个艺术源泉冲动,本身是怎么样不重要。

分享 |评论(0)| 阅读(12)| 固定链接| 类别(人物纵横)| 发表于 09:01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88877748102lsh.blog.sohu.com/171716979.html复制此地址

2011-04-28|《滕王阁序》之滕王李元婴

标签: 教学资料

今天教学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想起李元婴这个趣味人物。

李元婴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阁是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

滕王阁上有一副对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上联是化用王勃写《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下联的“阁中弟子”便指的是李元婴。

李元婴是李世民的弟弟,李世民当皇上后封他为滕王。李元婴恃才旷物,诗酒为伴,高朋满座,对政治不感兴趣。也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对他爱护有加,他也因此过了一段好日子。
太宗之后,高宗李治继位,横竖看不惯这位皇叔的行径,就找了个理由把他贬到了洪州,也就是今天的南昌。被贬,放在谁心里都会郁闷的,可是李元婴却不以为忤,到洪州不久,就在赣江左岸建起一座高楼,即滕王阁。自此在阁中与四方名士高谈阔论,饮酒作赋。

高宗闻知此事,勃然大怒,下旨拆除了滕王阁,并削去了滕王的食邑,从洪州再贬滁州。李元婴到了四面皆山的滁州后,见景色优美,又是逸兴横飞,日日登山临水,提酒携樽,依然逍遥自在。不久,高宗又将他贬往隆州。李元婴对此已习以为常,一到隆州,便择一僻静优美处,建了个滕王亭。每日坐亭中四顾山水,操练丹青,心无旁骛。特别是当地蝴蝶众多,日日绕亭翩然而飞,令李元婴的眼睛一亮,于是日夜揣摩,苦练画蝶之法。数载之后,他画蝶的技法已有了大名气,当时有“滕王蛱蝶江都马”之誉。他也因此成为滕派蝶画的鼻祖。

纵观李元婴的一生,可谓颠沛流离,可是他没有消沉失落,反而在艺术上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也许他本来就没有把权势看得很重,因此大变来时,他才泰然处之。有了这处波澜而不惊的心态,才能致力于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才能在关上一扇门之后打开另一扇窗。

分享 |评论(0)| 阅读(4)| 固定链接| 类别(人物纵横)| 发表于 16:44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88877748102lsh.blog.sohu.com/171685528.html复制此地址

2011-04-28|1082年的苏轼

苏轼一生中最光辉的篇章是在黄州写就的,说的再具体点是在元丰五年(1082)完成的,这一年苏轼47岁。被贬黄州的苏轼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这时起的。

北宋元丰五年在苏轼身上发生了什么呢?元丰五年三月初七,苏轼从黄州至沙湖,游薪水,在寒食日前怀着极度悲愤绝望的心情,作诗《寒食雨二首》,并在其后的四月,用著名的苏体行书,酣畅淋漓地写下了这两首诗,成为流传至今极为珍贵的苏东坡墨宝。苏轼《寒食雨二首》墨迹如下:
  
  苏轼《寒食雨二首》全文如下: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是两首遣兴的诗作,写得苍凉悲愤,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人生之叹。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元丰五年谪居黄州的苏轼,心境为何如此悲凉呢?这两首诗,表达的是一个自古流传的君臣关系的故事。苏轼所写的“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表面上看起来是已过了三个寒食节来计算时间,但为何偏偏以寒食为计呢?当然就是以介之推的故事为喻,抒发自己被流放的苍凉之怀。苏轼被流放黄州,起源于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转折关头的元丰二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此案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纯属文字狱性质的冤狱。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之后才名满天下。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宋神宗赵顼少有变革之志,然而,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异议不断,这不免让宋神宗有了强烈的挫败感。他决定拿出皇帝的权威,以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对于那些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大臣,要毫不留情地予以严惩,而著名的大学者苏轼恰好撞上了皇帝的枪口。
  苏轼于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一直被关押四个多月。苏轼自知案情严重,与其子苏迈约定,平时送饭只送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早做心理准备。有一天苏迈有事,不能去给父亲送饭,就托一个朋友代劳,但苏迈忘记告诉朋友这个约定,偏巧朋友给苏轼送去了一条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难逃一死,便写了两首绝命诗给弟弟苏辙: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苏辙看到哥哥的两首绝命诗,立即痛哭流涕地给宋神宗上书,要求以自己的官爵为其兄赎罪。宋神宗此时也犹豫不决,宋太祖曾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而朝廷中也有多人爱惜苏轼才华,为苏轼求情。就连赋闲在家的王安石听说此事后,也紧急上书劝说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重病在床的曹太后已经奄奄一息,听说苏轼的事后,抱病责备宋神宗。这些台前幕后的人,对挽救苏轼的命运起了决定的作用。宋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
  被贬窜黄州后的苏轼,满腔悲愤,万念俱灰,写下了大量述怀的诗词,除以上所说《寒食雨二首》外,作于元丰五年的诗作还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元丰六年,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一子“遁儿”,在生下儿子三天“洗三”时,苏轼有感於自己在仕途上的坎坷与无奈,写下藉以自嘲的《洗儿诗》,嘲讽自己的困境,抒发不满的牢骚: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也表达了同样的无奈心情:“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分享 |评论(0)| 阅读(5)| 固定链接| 类别(人物纵横)| 发表于 16:24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http://88877748102lsh.blog.sohu.com/171683823.html复制此地址

2011-04-23|《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205班可爱的温清推介了一本可爱的书《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很喜欢文嘉的翻译。

埃里克·韦纳(EricWeiner)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驻外记者,曾获斯坦福大学骑士学人奖。韦纳也是研究幸福地理学的作家,在世界寻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韦纳旅游景点,包括冰岛 、 不丹 、摩尔多瓦和卡塔尔等等。寻找不同的国家如何定义和追求幸福。现居华盛顿,在家中的客厅与厨房之间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陪伴他的是妻子、女儿,以及家中那只日益增重的肥猫。他(此处指作者,非指该猫)无怨无悔地爱着寿司,金枪鱼寿司尤甚。

其他文章:《在一个即时性的时代,何惧电子书》《降低期望》《游记中的实伊朗》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是新闻报道吗?并不全然。可以说它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变体。因此,在这本书中,作者像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寻找的是世界上不曾为人发现的幸福国度,那些正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的国家。说到地方,这也正是此书的中心:地方、地点、地理,它们如何塑造我们、定义我们。作者相信换一个地方,也就换了一种人生。

假如生活在一个富的流油,不用交税的国家,你会幸福吗?

假如生活在一个把失败视为一种选择的国家,你会幸福吗?

假如生活在一个民主发达到每年投七次票的国家,你会幸福吗?

假如生活在一个不让你做百日梦的国家,你会幸福吗?

将这本书作为你们幸福旅途的第一站。请系好安全带,一伺发令枪的轻烟冒出,便马上开始寻访幸福的旅行吧。也许路途会有颠簸,食物会不合胃口,但可以保证,沿途风景一定壮丽,你必定不虚此行。

第一站 荷兰幸福是一组数据   

第二站 瑞士幸福是一种无聊   

第三站 不丹幸福是一项政策   

第四站 卡塔尔幸福是一张中奖的彩票

第五站 冰岛幸福是一次失败   

第六站 摩尔多瓦幸福是身在别处   

第七站 泰国幸福是不用思考   

第八站 英国幸福是一项努力之中的工作

第九站 印度幸福是矛盾

第十站 美国幸福是回家

作者在书中写道:“我生命中度过的每一个时刻,遇见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次旅行,享受的每一次成功,犯过的每一次错误,蒙受的每一次损失,都是我应该得的。虽然这一切并不都是好事,也不见得是某种宿命的必然——我压根不相信那幼稚的宿命论,但它们确确实实都是应该发生的。“应该”一词虽然稍欠说服力,但它不是福祉,也不是快乐;它不是一种新信仰的基础,也不是自我救赎的行为;它不能让我上奥普拉·温弗里的节目,但它却是个开始——正因如此,我才心存感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5018.html

更多阅读

近距离看德军——浅谈几部德国二战电影 近距离德国版

世面上不乏反映二战的电影,其中绝大多数是英美人所拍,这些片子存在比较明显的弊端(不能说是全部,但非常不幸,这确实是大多数): 1.妖魔化德军。德军要么全都是集中营里的杀人狂,要么全都是战斗白痴——被英美英雄们像割麦子一样一梭子撩倒一

电影 德国爱情片163部 德国二战电影大全

电影 德国爱情片20467.1导演:王家卫主演:梁朝伟 章子怡 王菲 木村拓哉 巩俐年代:2004看点:王菲王家卫梁朝伟情事章子怡董洁刘嘉玲木村拓哉巩俐混乱豪门生死恋5.8导演:热罗姆·萨朗Jér?me主演:托莫·希思黎 Nicolas Vaud

声明:《转载 推荐 德国经典电影 德国二战电影经典》为网友日系直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