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温故一九四二》, 主要是听说冯小刚会把它拍成电影。
看完之后, 让我吃惊的是, 这篇文章其实不算是一部小说, 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 而是主人公对一九四二年他的故乡--河南省延津县大饥荒的幸存者的采访以及资料查找。
我倒是很期待电影发行,真不知道冯会怎样把这一篇杂散的参访, 变成一部电影。 ---这事题外话。
文章有几条主线, 对灾情数据的查证, 对蒋介石当时为什么不救灾的原因的探究, 灾民惨状的描写, 一些反思,如洋人传教士在救灾中的作用,以及饿疯了的灾民在日本人来了之后的反应。
对于70年底末期出生的我, 对于“饥饿”的概念, 其实是非常粗浅的, 当看到文章里面描述的人在饿极了之后的惨状时,真是触目惊心:吃树皮,吃野草, 树皮草根吃完之后吃泥土, 卖妻,卖儿卖女换取不多的粮食,乃至到了人吃人, 吃小孩的地步!
人饿到一定程度, 真的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啊!
此时的蒋介石, 不但没有救灾, 而且对当地的税负和军粮一点都没有见面, 本来在旱灾和蝗灾之下, 本来已经很少的收成,都被强征了。作者站在蒋的立场上进行了一些探究, 比如他思考的问题把重点放在了其他地方, 比如怎么在西方列强面前获得应有的地位,怎么剿匪等等。这些略带调侃的文字, 让人不得不反思, 政府的合法性的问题....什么样的政府, 才是合法的政府?
最近掀起了一股对民国风情的崇尚, 看了这个文章, 我想, 民国也未必是大家说的那么好。可能大家把对现实的不满,然后共同勾勒了一个“理想化了的民国”
另外一点引起我的反思, 就是洋人传教士,以及记者在救灾中的作用。 在政府不管不顾的情况下, 洋人传教士设立的粥场赈灾, 以至于,洋人非紧急情况不敢出门, 因为一出门, 就会被乞讨的灾民围住, 因为大家认为自己的政府信不过了, 倒是很信白人。
外国记者对灾区的报道,直接促成了蒋的救灾行动, 这也是一个很有讽刺意味的事情。
最让人无奈的, 莫过于日本人的到来, 饿疯了的灾民很快站到了日本人的一边, 因为日本人发粮食,
书中写道“人本人发军粮的动机绝对是坏的,心不是好心,有战略意图, 有政治阴谋,为了收买民心,为了站我们的土地,沦落我们的河山,奸淫我们的妻女,但他们救了我们的命; 话说回来,我们自己的政府(蒋政府),对待我们的灾民,就没有战略意图和政治阴谋吗?他们对我们撒手不管....."
”河南战役的几个星期中,大约有五万名中国士兵被自己的同胞缴了械“
大家都痛恨汉奸, 但是对这样的灾民, 我好像又恨不起来。。。。。
五味杂陈之下, 只能祈祷饥荒永不会再来,战争永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