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00年:中国第一次大移民

这里的公元前2000年只是一个大概的时间范围,本文具体指大禹治水时期。更准确一点,这段时间是指大禹疏通黄河西河和南河(今龙门—潼关—孟津—浚县段)之后的这一段历史时期。文化分期应该是龙山文化晚期到二里头文化初期。同一时期存在的文化还有下七垣文化和萌芽时期的岳石文化(由海岱龙山文化进化而来)。不过,这些文化的共存对我在本文中要探讨的观点影响不大。

包括今天安徽省的涡阳、太和一线以北地区,江苏省的淮河以北地区,山东省全部和河南省东部的这一地理区域被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归属于更大的海岱龙山文化区。为了在文化上讨论的便于理解,因为当值正值海岱龙山的式微期和岳石文化的萌芽时期,本文按照史学界的准确提法把他们称为岳石文化区。必须指出的一点是:岳石文化区在大禹治理黄河西河之后开始形成,此前它仅仅是局限在沿海一隅的海岱龙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和江苏东北部,这一地域是本次移民潮的迁出区域

岳石文化区在原移民潮迁出区域的基础上扩张到了今天河南省的东南部。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在于公元1750年左右原岳石文化区有一次突发的、短时间内的、大量的移民西迁。出现了有考古学证据的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有关这次移民潮的大致情况从业已发掘的文化遗存可以描述为:以山东淄河—鲁山—蒙山为界,界线以南的居民几乎是整体迁徙到河南境内定居在河南东南部地区,界线以北的居民定居密度也大大减少。其基本迁徙方向也是河南省中东部。这一历史时期大约是龙山文化四期到二里头文化初期,相对于海岱龙山文化而言是海岱文化向岳石文化的进化期。这些移民的新的居住地与伊洛平原的二里头文化区毗邻。①此后,中原人口分布出现了新的格局。由此也引发了中国远古史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对于这一次移民潮,包括考古界在内的整个史学界作出了多种探索性的解释:

一,李学谦依据二里头文化初期含有龙山文化因素,提出了二里头文化是“后羿代夏”以后的夏文化。其文献依据是《左传》《楚辞·天问》和《离骚》。就是说后羿率领岳石文化区的百姓代夏为王。这个观点似乎站不住脚,因为后羿只是此次移民大潮中的一个普通猎人。他既无德行也无能力让百姓跟随他西迁。同时还因为岳石文化区和二里头文化分野是比较明确的,即使移民以后海岱龙山文化的移民依然有他们自己的文化遗存。按照夏商时期的统治特点,人民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王,失去了属下的居民就意味着失去了统治的权力。有《书》为证:

“湯将放桀於中野。士民聞湯在野,皆委貨扶老擕幼奔。國中虚。桀請湯曰:‘國所以爲國者以有家。家所以爲家者以有人也。今國無家。無人矣。君有人。請致國。君之有也。”《周书·殷祝》

二,高江涛、庞小霞认为移民潮是迁徙到了安徽的斗鸡台文化。②这个观点存在两个疑点:首先,斗鸡台文化是一个很小的文化遗存,和岳石文化区不可同日而语。斗鸡台文化遗存规模能够养活众多的岳石文化的移民吗?其次,斗鸡台文化遗存象大辛庄文化遗存一样,是一种文化嵌入另一种文化里的孤立的存在,出现这种的情况的原因(即移民动机)是什么?所以斗鸡台文化充其量是岳石文化西迁移民潮的一个偏离了主流的分支而已。

三,降温导致移民潮。吴文祥刘东生认为是龙山文化末期上述地区出现了冷凉干旱的气候,年平均温度下降了摄氏1.5℃。这个温度变化对现代人尚且没有多大的影响,更不要说对于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远古居民了。这是一个伪命题。③据中国气象局资料:2008/2009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为-2.6℃,较常年同期偏高1.7℃,为1951/1952年冬季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说明短时期内气温增减摄氏1.5℃属于正常范围,不至于引发大规模的移民潮。

四,人口增加导致移民潮。王建华持此观点,认为大量增加的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矛盾导致移民潮的发生。他的研究表明,当时石耕火种的农作物产量大约每公顷550公斤,所以得出每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供养12人。而王建华的统计数据表明当时(龙山晚期)相当于山东莒县这一地理区域的人口密度只有12.79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增加了0.79人(一个人不到)。说是这个原因引发了一次大批移民背井离乡显然不能令人信服。有很多理由和手段使我们相信人们不会因此移民。比如:扩大种植面积;新技术的采用;渔猎以补充食物;疾病,灾害,战争等因素引发的减员。④

以上我列举了关于原岳石文化区的移民西迁的四种主要观点,这些关于这次移民潮的有益探索显然都不能让我们心服口服。所以这一时期的移民潮一定还另有原因:要么是原住环境的改变驱使人民西迁;要么是新的居住环境诱使移民迁入。个人力量、降温、人口增加都不是岳石文化区居民大举西迁的最主要的原因。

今天河南省的伊洛平原是夏代二里头文化的密集居住地。伊洛平原以东的河南南部地势较低,湖泊沼泽密布,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这里的考古发现很少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规模化的文化遗存。黄河下游郑州到浚县一段既是考古的空白区也是岳石文化和下七垣文化的天然分界。这说明这一带在岳石文化和下七垣文化之前是很少有人类聚落的文化遗存。同时也说明岳石文化遗存是河南东南部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

因此我们可以划定岳石文化西迁的移民定居的新的地理区域是:

东连接岳石文化原住民区域(现山东南部和江苏东北部);

南线为现安徽北部的涡阳、太和一线;

西线毗邻二里头文化的伊洛平原;

北至黄河下游,即南河以南,今郑州—浚县段。

既然考古学已经证明远古的沼泽湖泊区是一块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域,那么:

为什么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突然涌入了大量的海岱龙山文化区的移民?

为什么二里头文化的移民不东迁这里,为什么下七垣商的先民不南迁到这里,偏偏这些移民都是来自海岱文化区的原住民?

他们迁离原住地是因为什么驱动力,迁到河南的东南部又是什么诱因?

要找到这个移民潮的最主要的原因,首先必须探讨公元前两千年的时代背景。海岱龙山文化,下七垣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是围绕着河南东南部的沼泽湖泊区(相当于今天黄河南河以南,东至山东,南至安徽涡阳太和,西至伊洛平原一线)生存的三种独立的文化。由于当时生存条件的艰苦,和地理环境的阻隔,这三种文化很少交流,史书上也未见三者之间的战争。

这个湖泊地区东起今山东河南交界,西至鸿沟,北至黄河南至芒砀。叫做巨野泽。

“夫自鴻溝以東,芒、碭以北,屬巨野,此梁宋也。”《史记·货殖列传》

沼泽湖泊区的西边是居住在伊洛平原的大禹的夏民,属于二里头文化。这是中国远古史上一支进化的主力军。当他们从中条山区下山并定居在伊洛平原时,环境是宜居的,生活是安定的。但是,山西境内和陕西孟门以上的两个高水位的大湖严重地威胁了他们的生存。要么移民他乡,要么治理黄河,这是二里头文化居民面临的抉择。大禹选择了后者:治理黄河。所以二里头文化的居民拒绝迁往东南部的沼泽湖泊区。二里头文化的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文化,它的进步带动了下七垣文化和海岱龙山文化的进步。

沼泽湖泊区的北面(南河以北)是下七垣文化区。这里是商的发祥地。从这个地理布局看,后来的商都亳似乎在郑州偃师一带更符合历史演变规律。但是这只是一种合理的猜测,不是历史。下七垣文化面向大海依托太行山东麓生存。他们生活优裕,没有欲望要迁往黄河以南的沼泽湖泊区。

沼泽湖泊区的东边是海岱文化区,生存着我们习惯称之为东夷集团的海岱龙山文化。我所说的公元前1750年左右的移民潮就是东夷集团大举西迁,定居在河南东南部的沼泽湖泊区的历史事实。这一地区考古的大量岳石文化的遗址可以证明这一点;山东和江苏沿海的岳石文化区人口大量减少的历史研究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一段移民史有一个有趣的符号人物,就是后羿。后羿是东夷集团的人,为什么会出现在夏代的统治集团里?现在看来答案是清楚的,就是后羿是岳石文化移民潮的一员,这次移民使岳石和二里头两种文化在伊洛平原东线直接交融了。而此前这两种文化是被沼泽湖泊区隔离的。后羿是一个猎人,所以他在接触了二里头文化并融入其中之后。这才有了一段“东夷乱夏”的历史。查阅先秦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史实,就是在夏的太康以前夏氏族和氏族群和东夷集团(海岱文化区)从没有发生斗争的历史记载.为什么到了太康时期这两大集团的矛盾突然爆发?答案是,移民潮的西侵使两大集团发生了正面接触.

公元前2000年:中国第一次大移民

既然考古学已经证明远古的沼泽湖泊区是一块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域,那么:

为什么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突然涌入了大量的岳石文化区的移民?

他们迁离原住地是因为什么驱动力,迁到河南的东南部又是什么诱因?

我认为:个人力量、降温、人口增加都不是岳石文化区居民大举西迁的最主要的原因。

考察海岱地区的生活环境,沿海的温度偏低、气温多变和灾害频发,土质较差和土地盐碱化导致粮食产量逐年降低,绝对海拔较低水网密布沼泽湖泊众多等因素显然不利于人居。但是和西迁的河南东南部地区相比,地理环境差别不大。显然是另有原因。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只能归结于利益驱动。即移民潮迁入地区的诱使。那么,移民西迁的新定居地——河南省东南部——突然发生了什么样的根本变化诱使原岳石文化区的居民大举西迁定居在这里呢?河南东南部从远古的河网纵横,沼泽密布,湖泊成群到今天的中国东部的粮仓,可谓是沧桑巨变。改变这里的拓荒者正是从原岳石文化区蜂拥而至的移民们,他们筚路蓝缕,开荒辟地,将这块远古的蛮荒之地开发建设成了优越的人居环境和富饶的中国东部的粮仓。

然而,我们要论证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既然考古学已经证明远古的沼泽湖泊区是一块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域,为什么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突然涌入了大量的海岱龙山文化区的移民?他们西迁到河南的东南部是什么诱因呢?

只有一个答案可以解释这一切的历史事实。历史在这个时间点上有一个巧合,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更替时期,正是大禹开孟门、发吕梁、凿龙门并疏通黄河北入渤海的时期。滔滔黄河一泻千里,出现了“百川东入海,奔流不复回”的壮观场景,在河南的东南部,奇迹出现了:

中原大地上的河水随黄河入海而有了归宿,地面水位下降,多数湖泊干涸见底,沼泽变为了旱地。河南东南部变成了草肥水美的绿洲,野兽出没的乐土。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最差的海岱龙山文化区的居民首先发现了这一片无主的土地。于是,大批的移民蜂拥而至,西迁到这里,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海岱龙山文化区因此向西扩张了大约八万平方公里,这次移民潮直接导致了海岱龙山文化开始向岳石文化的转变。这个过程的特点是:突然地,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这就是海岱龙山文化区域移民大举西迁的最根本原因。找到了这个根本原因以后,其他的原因都黯然失色。

大禹是这一移民潮的缔造者,因为他在改造自己族人生活环境的同时,无意中创造了河南东南部这一人类的新乐园。

后羿是这个移民潮的典型符号,作为一个移民的一员,他追随前辈们来到这里,开拓了一片“新的乐土”。(并不是是后羿本人发现了这里,因为后羿乱夏之时已经是夏代的中期,移民潮也应该接近尾声)。后羿作为移民潮的一个杰出代表演绎了一段闪光的历史!

【参考文章】

①②③转引自:高江涛,庞小霞《岳石文化时期海岱文化区人文地理格局演变探析》见《考古》2009年11期

④王巍《公元前2000年前后我国大范围文化变化原因探讨》见《考古》2004年1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5624.html

更多阅读

公元前后的221年:中国历史分裂与统一的两个临界点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历史,可谓就是一部分裂与统一这两种国家存在状态相互交替的历史,恰如《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言的那样:“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一个朝代接着一个朝代,统一的时间长了,就会走向分裂,而分裂的时间长了,就又

那些年,我第一次做设计 我为苍生那些年

那些年,我第一次做设计 - 1自从那部台湾电影上映以来,“那些年”多了起来。连堂堂的EETIME也开始“那些年”如何如何了。不知是怀旧的人多了,还是时尚的人多了。我本是个平庸的人,自然也不能免俗,就也跟着凑个热闹吧。- “睏”则思变七十

广西巴马:中国第一长寿村 广西巴马疗养中心

广西河池市的巴马县,依山傍水,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长寿之乡,虽然只有24万人口,但每10万人中却拥有39.8位百岁老人,是国际上关于"世界长寿之乡"标准的8.4倍。其中,甲篆乡平安村巴盘屯,全屯515人,百岁老人多达17人,是国际上"世界长寿之乡"标准的近

公元前2000年:中原大变局的考古学观察3

五、新砦的发轫在王城岗、瓦店、古城寨三座大型聚落相继衰落甚至废毁的同时,距离古城寨仅7.5公里之遥的新砦大邑兴盛起来,成为涵盖三个聚落集团在内的更大范围的中心聚落。新砦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它的时空位置。从时代上看,它初兴于龙

声明:《公元前2000年:中国第一次大移民》为网友能力就是实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