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理解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与现状,理解中国在对时代主题判断基础上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对时代主题的了解基础上,能够结合新的国际局势对时代主题进行新的判断;学生能够针对和平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主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认识到时代主题的判断对于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国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和平与发展
1)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
3)这种判断的意义是什么?
4)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5)对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辩证认识
2、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2)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3)中国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政策和主张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和问题预设 | 能力目标指向 |
(一)导入 | 奥运口号的再思考(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梦想?) | |
(二)时代主题的判断 | 1、呈现:二战后40多年的世界大事记。 提问: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二战后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呈现:毛、邓对时代主题的不同判断。 提问:1)两人在不同判断之下为中国发展制定了什么政策?举例说明。 2)如何评价两个人对时代主题的不同判断? | 概括 实例、对比、因果关系 分析、判断 |
(三)“和平与发展”再认识 | 1、提问:“和平与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 2、提问:“和平与发展”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做出的判断?是对现实还是对目标的判断? 3、提问:最近十年世界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你认为,今天时代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吗? | 结构 分析 预测、判断 |
(四)促进“和平与发展” | 1、提问:当前国际社会中破坏和平和影响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当前国际社会中促进和平和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 3、你认为,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 实例、归类 实例、归类 预测、设计 |
教学反思
上公开课是个人成长进步的好方法,课后的评课活动更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这一节公开课准备的匆忙,上的也问题多多,但是,收获却是巨大的。
这一课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二是建立国际新秩序。其中,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我国对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一系列主张是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重点。
在选择这节课作为公开课后,我发现,第一个重点——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学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过于简单;第二个重点——我国对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内容限定的太死板,没有发挥的余地。所以,如何把这节课上的内容充实、有思维高度、又有发挥的空间,成为教学设计是考虑的重要内容。
经过考虑,我发现,世界主题的判断问题,是国家制定一系列内政外交政策的前提和依据,也是国民理解和支持国家政策的前提。所以,无论从学习第七课中国外交知识的内在逻辑来看,还是从德育目标的实现来说,都有必要强调世界主题判断问题的重要意义。于是,我把这一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素材则主要选择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于二战后世界主题的不同判断的对比,让学生从中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引导学生结合十年来的国际局势,对于世界主题进行重新判断,从而最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应该采取的内政外交政策。
这样的思路确定下来以后,重要的工作就放在了课堂提问的设计上。课堂提问是引导教学推进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太难或者太大了,学生无从把握和响应;问题太简单或者指向性太强了,学生的回答流于形式。如何讲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思维佳境,是我设计课堂提问考虑的主要问题。两次试讲修改的也主要是课堂提问。
这节课上下来,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大多数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与回答中,现场生成了很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种成功超出了我的预料。现在想来,主要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1、由于课前最担心的就是借班上课,学生参与度不够,所以,在问题设计上下功夫较多。问题设计的难易适中,有一定的引导性又没有限制学生发散思维。2、课前暖场比较成功。通过课前眼保健操的时间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交流,减少了陌生感。并且通过对最新时政利比亚局势的分析,激发了学生热情。3、对学生回答的恰当追问和机智回应,让学生有充分表达和自我思维挖掘的机会。4、利用现场小事件营造出的轻松氛围,让课堂气氛不断得到调节。5、学生采取了分组的座位方式,每个小组确定了组长,讨论有了更强的组织性。
但在成功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对课堂生成问题缺乏必要的回应和引导。预设与生成是课堂的一对矛盾。预设的太死,就会限制生成。预设的太多,生成就会太乱。这一节课在问题设计上,目的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所以,限制较少。学生思维活跃了,而且参与的学生一多,意见也多种多样,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充分探讨。所以,学生的很多思考没有来得及讨论,就硬生生的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课堂呈现出的整体感觉是:罗列了一大推学生回答的观点,散乱而没有中心;课堂没有得出多少明确的结论;教师仅仅是为学生搭建了发表不同意见的平台,但却没有成为一个有效的引导者。
这节课引出了几个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1、课堂提问的开放度(开放给多少学生和问题的指向性)如何把握?2、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如何有效的回应和探讨?3、政治课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如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