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游戏美术多年,画了不少的画,随着时间的推移,坚持渐渐有了回报。我觉得应该把一些想法和见解分享出来,用作交流,探讨,也希望对初学者或想进入这一行的人有一些启发和帮助。有不对的欢迎指正。
初学者觉得画原画这一行很难并且很神秘,看着高手们帅气的笔刷和流畅的构图觉得很深奥很难学。其实,再难的东西都是有诀窍的,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弱点一样,掌握了关键的几个点就能取得全盘的胜利。绘画也是一样,但领悟归纳出这些诀窍绝非短时间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积累再到提炼的过程。下面就来谈一谈这些个点。
一.宏观思维
绘画,重在思维。很多人看到一张画,第一眼被精致的细节、帅气的机理或者各种酷炫的特效所吸引,然后发出诸如类似的感叹:“哇!这质感!”“哇!这眼睛!”“哇!这小PP!”“哇!这……”--
是的,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不会画画的人容易被细节迷惑,而会画画的人第一眼看到的一定不是这些细节,而是画面的整体感。
整体感包括构图、布局、光影、形体外轮廓的设计、氛围的营造等等。
1.暗藏的骨架
举个例子,以下面这张画为例:
有人第一眼会注意到金属的质感、女人的身材等。而我们看到的:
是不是明白了什么?这些暗藏的线构成了一种非常美的形式感,像骨架一样撑起了整个画面。
这些“骨架”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画面中的细节。所以高手画画,第一步就会直接切入重点,从形式美感入手,一张画必须先形式美,其次才是细节美。
2.“骨架”从哪里来
形式的美感永远源于自然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研究自然,做一个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其实要发现生活中的对应并不难:
机械为什么好看?懂了吧。所以有时候看高手画画起稿很疯狂,乱但是又好看,为什么?浅显的说,就是他画机器人想的是树叶、画建筑想的是海螺、画变形金刚想的是人体解剖……把复杂的东西归为简单的自然界的“骨架”,一切变得有趣而生动。把思维打开延伸出去想,这应该不难理解。不管是做插画、游戏原画还是概念设计,形式感始终是贯穿创作始末的,一般来讲,好的作品一定是设计大于绘画本身的(走极端的或者某些玩风格的不算)。追求美,归根结底是源于人的欲望,满足这种欲望,就一定是好的。而你会惊奇的发现,其实在追求美的欲望的过程中,自然界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的实用价值,民航客机像不像鲨鱼?造飞机的人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才把飞机做成那个样子,而其实在美的同时这也恰好满足了飞机飞行的合理性。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数不胜数,比如跑车的流线型很美但同时恰好又满足高速度的合理性需求。这是巧合么?不用深究,这就是自然界的神奇魅力,感性终究回归于理性,我们要坚信的事情很简单,顺从自然,那么它就是合理的。在明白了这些道理后,起稿的时候你就不必去纠结细节合不合理,这根线怎么转才合理这些问题,好看就行。然后再用现实中的经验把它“忽悠”得看起来合理就行,这个以后再细说。
3.骨架及骨架之外的东西
“骨架”只是绘画的宏观思维体系里的一个小的分支,构成画面的元素很多很复杂,而“骨架”是重中之重。
“骨架”不仅仅指构图。而是指整个画面所体现出来的视觉流畅感。这体现了学习平面设计基础的重要性。
再延伸出去讲,一些电影的镜头非常讲究这种无形的形式感,如果是一个对美很敏感的导演,在镜头的运用上不管是近景远景还有人物的摆放都在无形中依附着这些暗藏的“骨架”,抛开立体空间不谈,把镜头平面化一分析,你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画出“骨架”
去掉图片
呵呵。像什么?
你以为那几头外星野牛是随机站在那里喝水的么?不是。这些都是根据视觉美感需要刻意安排的,它的高明之处在于让观众看上去野牛确实是恰好站成这样的。优秀的视觉设计会让那些明明是精心安排的东西看上去是随机产生的。
这里的“骨架”涉及到多个物体的组合以及物体与背景的组合,这其中就不仅仅包括单个物体的“骨架”,还有“骨架”之外的东西,比如透视原理、近大远小等等的复杂元素的组合,但我们抛开3D空间,把画面掏空,它依然是基于平面构成设计的。
再举些例子,也许这次你们看画的角度就有些不同了吧。这次就不标“骨架”了。
几乎每一张优秀的作品都有这些暗藏的“骨架”。
不管是曲线、直线、或者各种几何体,它们之间组合的疏密关系直接构成了视觉韵律,就像音乐的节奏一样,绘画同样也有节奏。而敏锐的捕捉这些自然界暗藏的韵律的能力需要一个长期训练和积累的过程。视觉经验的培养对于绘画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仅会提高你的作画速度,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更会提升画面的视觉震撼力。这时候,你还会觉得观察一片树叶或者透过密密麻麻的电线看云是件很无聊的事情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