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货币购买力:是指一定单位的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2、购买力平价:就是两种(或多种)货币对于一定数量的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之比,亦即两种货币在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商品时的价格之比。例如,购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一揽子商品,在中国用了80元人民币,在美国用了20美元,对这些商品来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是4:1。也就是说,在这些商品上4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等于1美元的购买力
在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时,通常采用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用官方汇率对各国货币进行统一换算,但官方汇率并不能完全反映各国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价,使比较的结果不太准确。购买力平价是通过价格调查收集对比国家150多类、2000多种代表规格品(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资料,并利用支出法计算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作基础,用国内生产总值按150多类划分的支出构成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购买力平价。它是不同国家、不同货币的价格之比,是一种比价指数,实质上是一种计算真实的汇率。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通货膨胀意味着国内物价上涨,而物价是一国货币价值在商品市场的体现,物价的上涨意味着该国货币代表的价值量下降。在国内外商品市场相互紧密联系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使该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相对下降,进口将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导致该国汇率的下跌。因此,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必定导致其对外价值的下降。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解释这种机制的代表性学说。
利率平价理论主张,两国之间,相同期间的利率只要有差距存在,投资者即可利用套汇或套利等方式赚取价差,两国货币间的汇率将因为此种套利行为而产生波动,直到套利的空间消失为止。
![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 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http://img.aihuau.com/images/31101031/31105524t016ce06687ade9767a.gif)
依据利率平价理论,两国间利率的差距会影响两国币值水平及资金的移动,进步而影响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价。二者维持均衡时,远期汇率的贴水或升水应与两国利率的差距相等,否则将会有无风险套汇行为存在,使其恢复到均衡的状态。
例如甲国的利率高于乙国的利率,乙国的人民会想要把钱转存到甲国或甲国货币存款账户。但汇市的变数很多,末来当乙国人民想在存款到期时,将利息及本金汇回乙国时,甲国货币可能因为一些不可预期的原因贬值,于是乙国人民可以在将钱存入甲国户头的同时,在远期市场预先卖出甲国货币,以规避可能发生的汇率风险。
由上例可知当两国的利率出现差距时便会引起外汇市场的波动,为杜绝套利行为,利率平价理论主张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差距应等于两国之间的利率差距。
利率平价理论较适用于说明货币市场及外汇市场之间相互关系,而不能当作预测未来汇率的公式,当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均衡时,即期汇率及达期汇率的差距就等于两种货币间的利率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