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叶村怀古 附曹雪芹研究资料 天津西沽公园 黄叶村

【转载】 黄叶村怀古 附曹雪芹研究资料分类: 文史资料 |标签:北京香山正白旗村曹雪芹废艺斋集稿 |举报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转载自空山斋《仄韵格No51 绛都春 黄叶村怀古》



仄韵格No51绛都春黄叶村怀古

凭阑老井。望柳浪竹丛,神凝西岭。梦境渐萦,香畔徐行花移影。昏灯陋室鸣蛩哽,尽说那、红楼情永。夜摇残烛,浮云暗月,自斟杯茗。

常省。华年易逝,错将这、木石奇缘盟定。暮雨袭窗,秋叶离殇天魂并,泪成哀卷书钟磬。不堪想、水中悲镜。孑然默寄山林,只身独冷。

2013年8月19日

一平留玉绛都春黄叶村

红楼梦境。尽血泪聚凝,沧桑缩影。窘迫仕途,潦倒荣凃心灰冷。激扬句读激情咏,道尽了、人间凄囧。世俗残酷,宫闱狡诈,满朝权横。

时弄。积愁病酒,恨悲切、块垒萦胸心痛。奋笔疾书,泼墨言声携云纵,黯然情彀婆娑涌。却落下、半帘幽梦。寂寥暮鼓晨钟,草蓬满径。

2013年8月20日

【绛都春】

《梦窗词集》入“仙吕调”。兹以朱淑真咏梅词为准。一百字,前后片各六仄韵。前片第五句,后片第四句,皆以下句前四字与上句为对偶,与一般七言句有所不同。第二句第一字是领格,宜用去声。

【定格】

平平仄仄(韵)。

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仄中仄、平平平仄(韵)。

仄平中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平仄(韵),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中仄平平平平仄(韵),中平平仄平平仄(韵)。

仄中仄、中平中仄(韵)。

仄平中仄平平,仄平仄仄(韵)。



曹雪芹塑像



曹雪芹纪念馆



曹雪芹纪念馆门前古槐树



黄叶村古井



黄叶村坐落在美丽的西山脚下



黄叶村附近的卧佛寺甬道



保留在黄叶村老屋墙壁上的诗句












黄叶村怀古 附曹雪芹研究资料 天津西沽公园 黄叶村



修复后的老屋(展室)



修复后的老屋(展室)

附:黄叶村的发现过程(题目为作者添加)

一部千古名著《红楼梦》留下了无尽谜团。书的著作者曹雪芹对后人来说,也同样是一个谜。相传,曹雪芹晚年曾经在北京西北郊居住,《红楼梦》也正是诞生在这里。但这仅仅是一个传说,除了民间记忆外,没有任何记载能够证明曹雪芹的确切居住地。

20世纪70年代,一个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的发现小规模地流传开来,在北京香山脚下的正白旗村里,一位叫舒成勋的老人发现一座老屋,那儿可能是曹雪芹在香山居住过的地方。

根据后来老人的回忆,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那个时候我已经退休了,之前在北京第27中学工作。我这人一辈子都是做教员,也做过记者,也在唐山、秦皇岛、青岛各处谋生。我这人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看《红楼梦》,《红楼梦》带在身边四五十年,除了工作之外,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看《红楼梦》。

当时啊,我是想回北京安度晚年,那是1971年的事情了,发现的那天是那年的4月4日,我进城办事去了,我爱人在收拾房子,我家的三间北房的西面还有一个西小间,以前一直都空着,也没有什么人清理过。结果她那天想把那屋清理一下,往外搬东西的时候,不小心把墙皮碰掉了一块,她无意间看了一眼墙皮,哎哟,她发现墙皮里面还有一层墙皮,而且隐隐能看到一些墨迹。我爱人也很好奇,她就不收拾屋子了,慢慢地剥,发现墙皮很容易剥开,结果剥、剥,没有想到,越剥字越多。这时候天已经晚了,我从城里回来,我爱人对我说:咱们家出新鲜事了。我当时不信,说咱们这老破屋子还能有什么新闻呢。她说真是出新闻了,咱家墙皮里还有一层墙皮,出了不少字。

我也稍微懂一些咱们中国古代的文化什么的,马上拿了手电筒过来,对着墙一看,字迹非常清楚,都是抄录的东周列国志的诗,抄录一些描写杭州西湖、苏州一带的诗。

于是,舒成勋老人和老伴儿停下了手里的活儿,开始认真地将墙皮细细剥开,几天后,整个墙壁的墨迹都已经显露出来,上面60%的面积都是排列整齐的、字迹很清楚的题壁诗,共有八首,舒成勋老人把这八首诗认真地鉴别了一番,他认为这其中的七首出自一个人的笔下,另外一首明显笔迹不同。但是,老人的考古知识有限,也不能接着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整个故事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虽然这个意外的发现让舒成勋很是兴奋,但当时是“文化大革命”进行中的1971年。很快,全国人的兴奋点和注意力转向了批林批孔,以及组织和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对于文化和考古的事情,显然并不那么关心。舒成勋老人的发现在小规模得到宣传后,也就被人们遗忘了,老人也没有再过多地把研究进行下去。事情似乎就要这样被漫长的历史一抹而过。

但是,这个消息却被一个叫胡德平的人知道了。那年刚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他,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特殊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找到舒成勋老人的胡德平只有将此事牢记在心。

胡德平: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很想去看个究竟,但根本没有机会找到舒先生,那个时候“文革”嘛,谁也顾不上啊,但我心里暗暗决定,等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把这事情弄清楚。

这一等就是九年。1980年,胡德平终于有机会找到了舒成勋老人,见到了这些年来令他魂牵梦绕的老房子。

胡德平:那是1980年的夏天,我来到了香山,那个房子是在北京香山那边,它是个旗人的房子,是正白旗村的一个老房子,是一间很老的屋子。

那个老屋是带四个台阶的,在台阶上有女儿墙,进了门是个木制影壁,然后四间瓦房。那都是很古老的房子。都是万字不到头的窗棂,很古朴。而且门前有棵歪脖树,非常粗壮。在我看来,即便这不是曹雪芹的故居,也一定是一座上百年的老房子。

我当时是在历史博物馆工作,因此我还是带着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而且还有我的几个大学同学一起,我们拜见了老屋的主人舒成勋先生。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想想,那个时候,我们是带着很大的怀疑态度的。

胡德平认真地察看了这面满是墨迹的老墙,他在寻找古人留下诗文之后的落款,如果能找到落款,就能为墨迹主人提供最直接的证据,从而解决神秘的墙壁题诗。结果,他和同事们成功发现了两处落款“拙笔”,表明这些诗是一个叫拙笔的人写的。但是如果笔迹相同的7首诗是拙笔写的,另外一首笔迹不同的又是谁写的呢?这两个人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胡德平:当时我们都非常兴奋,和房子的主人,就是舒成勋聊天,那天我们是上午10点半到的他家,一直聊到12点,之后我们回城里来吃饭,吃完饭想了想,觉得话题还没有进行完,两点我又赶回去,又聊了整个一个下午,到6点多。通过这个下午的谈话,以及我在墙壁上看到的诗句,我开始想到,这里还真的可能就是当年曹雪芹居住的地方。

胡德平所说的诗句,是墙壁上的一副对联诗:“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这句在常人眼中看似平凡的工整对联,却使作为熟悉曹雪芹的胡德平激动起来。

胡德平:虽然舒成勋先生熟读红楼梦,但是他可能不知道这句对联,因此还没有把老屋子和曹雪芹联系起来。

在1963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对纪念曹雪芹也相当重视,要搞个纪念曹雪芹逝世的一个纪念活动,当时有周汝昌、吴世昌、吴恩裕等一些红学专家,研究曹雪芹的专家专门在香山进行过调查,当时的几位红学专家访问了张永海先生,在他们做学术讨论的时候,张永海先生提到了一位叫鄂比的人,他是曹雪芹的朋友,他曾经送给曹雪芹一副对联,是这样的: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

我当时看到墙壁上的对联时,处于最中心位置的就是这副对联。这副对联和张永海先生说的,几乎完全一样,只有一个字和一个词的不同,这个对联是用一个菱形的图形排列起来的: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和鄂比送给曹先生的对联只差一个“有”换成“少”字,一个“绝义”换成“而散”在对联的最后,还有一句大白话,算是总结:真不错。

对于这个惊人的巧合,胡德平的同事们提出,有可能是舒成勋老人为了让自己的老屋出名,而特意将这个对联自己描写上去的。对于这个猜测,大家也将信将疑。但是,这个猜想被一位北京市某文物单位的领导变成了实际行动,他来到舒成勋老人家,看了墙壁以后,没有经过家里人的允许,就把墙的一部分给铲坏了,过后还写了一篇文章,批评舒成勋老人,说房主人自我标榜,说这个房子有什么典故,最后,他还为这个事情下了定论:是个骗局。

胡德平:其实,大多数的人,还是抱着谨慎的态度的。后来我仔细想,觉得这个墙壁是伪造的可能性不大:第一,当时是1971年,“文革”期间,舒成勋先生造这副对联意义不大,“文革”期间压倒一切的是革命,是反修防修,造这个也无利可图,也成不了什么名,也当不了什么英雄。而且舒成勋先生也就是1970年才刚刚退休,1971年4月份就发现了这个,他也没同伙,也没人跟他来合谋,所以伪造的可能性比较小。

还有一个,通过和舒成勋先生的聊天,感到他并不是伪造笔迹换取某种利益或名声的人,而且作为一个多年的教员,舒成勋熟读《红楼梦》,还是比较让人敬重的一位老先生。

最后一个我说个很简单的事实,墙皮剥落,白色的印花纸都钙化在墙皮的内侧了,谁能够来造假?这种造假我觉得非常困难。年代已经很久了,不是说几十年的时间,而是200多年,印花纸在两个墙皮之间已经钙化在墙皮的内侧了,明显是年代非常久远,按理说,伪造的可能性非常小。

胡德平的分析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但是,历史上的香山,都住过什么样的人呢?翻开历史,早在清朝顺治年间,旗人就在这里定居,后来这里更是被扩建成为健锐营军营,旗人按照八旗制度建立了八个村子。八旗制度是贯穿整个清朝历史的军事编制和社会组织形式。在民间,同个旗籍的家庭一般居住在同个村子里,每户的房子以数字编号,类似于今天的门牌号码。

胡德平眼前的这座老屋位于香山正白旗村里,编号是三十九号。正白旗是清朝八旗中的一支。传说曹家的祖先在清军入关的时候曾经是军队中的一个下级军官,因此入了旗籍,在八旗中属于正白旗。如果当年曹雪芹回到了香山旗营居住,按照编制,他似乎极有可能居住在正白旗村里。但是两百多年过去了,后人能找到曹雪芹返回老屋的证据吗?

由于胡德平的介入,香山正白旗村三十九号老屋发现题壁诗,这一早已曾经公开的消息再次不胫而走,得到了许多考古学人士的关注,尤其是许多红学专家,因为,熟悉曹雪芹生平的人知道,他的晚年是在北京西郊度过的,而这处老屋的发现,无疑让他们兴奋起来。

胡德平:发现墙壁诗之后,这个老屋备受关注,关于老屋的主人是谁,学术界掀起一场讨论,基本焦点就集中在曹雪芹的身上了。虽然红学家们都非常严谨,但是他们相信北京西山确实有曹雪芹的住所,这个大家是公认的,而且曹雪芹的朋友们的诗词里也都说曹雪芹离开北京城以后,就在北京西郊、香山一带活动,这个是一致的。但是要说清楚曹雪芹当年确切地居住在哪个房子里,这个是没有具体的说法的。

这个时候,又一个线索传来,送那副对联给曹雪芹的朋友—鄂比,香山地区的老人们还保留着对他的传说:在老人们的口头传说中,鄂比是当地一个旗民营的普通兵丁,却喜好舞文弄墨,不满朝政,整日以酒浇愁。当地人还传说,晚年潦倒的曹雪芹搬迁到香山一带居住后,鄂比成了他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对联正是鄂比为赞扬友人曹雪芹远离富贵、接近贫民的生活状态和高尚人格而作。

但是,在这面写满诗文的墙壁上,人们却没有找到传说中的鄂比两字。只是发现了两处落款,表明这些诗是一个叫拙笔的人写的。能不能单单凭借一副与传说相符合的对联就认定老屋是曹雪芹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呢?更多的人对此表示怀疑。

按照文献记载,曹雪芹出生在一个清朝的大家庭里。他的曾祖父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皇帝的奶妈,因而备受皇帝恩宠,曾经任江宁织造,掌管当时最有经济效益的丝绸行业。从那时起,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接掌江宁织造六十五年之久,成为江南有名的豪门贵族。曹雪芹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富贵之家。但是由于几次接待南巡的皇帝,曹家渐渐败落。雍正五年,曹家因为亏空罪被抄家。第二年,当时十三岁的曹雪芹随全家迁回北京。刚开始,居住在崇文门外蒜市口一带,晚年迁到了北京西郊。正是在北京西郊,曹雪芹创作了伟大的文学名著《红

楼梦》。

但是对于他在那个时段的生活,却几乎没有任何记载。人们甚至无法知道曹雪芹在西山一带的确切居住地。这个常人听起来有点类似鸡毛蒜皮的事情,实际上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十分重要。因为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除了身世经历之外,居住环境也是他创作的重要背景。了解了这个背景,人们对《红楼梦》的读解将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能够证明墙壁诗上的对联与曹雪芹有关的说法毕竟只有民间传说,传说到底是否可信?

于是,胡德平开始搜集各方证据,走上了认定老屋主人的研究道路。

胡德平:一开始我找到了吴恩裕,他是个红学家,通过和他聊天,我了解到:香山一带有很多唱曲,他就说到一个打夯歌,就是盖房子打夯的时候唱的歌。当地香山一带的老百姓都传说,有个叫麻叔亮的人很会唱打夯歌,他是带头唱的,别人和他来和的,他唱一句,别人跟一句。他的打夯歌里就唱过《红楼梦》的很多段子。那个时候,《红楼梦》故事的普及程度不及现在,而已经出现在当地居民的歌曲中,这可以成为证明曹雪芹居住在附近的一个有力证据。

后来我查了一下,麻叔亮这个人也就是民国时候的人。1983年,我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时候,我就发现了车王府的一份材料,车王是清朝的一个王爷,他的材料有很多,其中就有那么几章麻叔亮的打夯歌,唱得和吴恩裕说的一样,头一句我记得很清楚:

“数九隆冬结冰凌”,然后“什么人留下了一部红楼梦,后面一半谁也说不清”。

我看了正合适,是一模一样的。通过这些,我越来越相信,曹雪芹在香山一带的活动,他的 影响,人们对他的传说,有关他的故事,只能证明在这个范围。但是,我们做研究的,做什么都要用证据说话,我还是拿不出特别令人信服的证据,光凭这么一个民歌就说这老屋是曹雪芹的,恐怕还是不行。

在既没有史料确切记载,也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要证明三十九号老屋就是曹雪芹在200多年前居住过的地方,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考证一时陷入了困境。但是,舒成勋老人想起了一个人,一位年前为题字墙壁来拜访过他的中年人,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僵局。

现在,当年的这位中年人已经是六十有余的老人了,他叫张行,居住在北京前门的老宅子里。由于家庭的影响,他自幼爱好绘画。1977年的一天,当时在一家机械厂当工人的他来到香山一带写生,他对三十九号老屋题壁诗中的“拙笔”二字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因为当时他即想到了家里书箱上的“拙笔”二字。二者会不会有联系呢?张行当时只顾上惊喜了,并没有跟舒成勋老人说起这件事。

胡德平:突破口意外出现了。张行看了题壁诗以后就很有兴趣,就不断地问舒先生,说芹溪是谁,当时舒老有点奇怪,因为题壁诗中并没有出现“芹溪”,而“芹溪”恰恰是曹雪芹的号。另外就是问拙笔是谁。张行对这些很有兴趣,但是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问了问,然后就回去了。

后来,又经过中间人的介绍,舒成勋先生去了张行家,看到了张行几次提到的黄松木箱子,张行家里一共有一对。

张行说,原来箱子里装了很多书,当时因为家中老母身体不好,要花钱治病,就都把书变卖了,换点药钱,当时文物商店的人只认里面的书,不要箱子,结果文物商店的人只对书做了价钱,他们知道这个书是哪个年代出的,对箱子不感兴趣,结果这个箱子就一直保留在张行家里。

在张行的家里,看见黄松木箱子的舒老变得异常兴奋,因为在书箱子上确实有曹雪芹的号:“题芹溪居士”。把曹雪芹的名字写出来了,如果这个东西是真的,那么,这将成为带有曹雪芹的名字的文物的首次发现。

这个做工精细的木箱上明确刻着乾隆二十五年,这正是曹雪芹生活的年代。此外在其中一个书箱的右上角,赫然写着“题芹溪居士”的字样,芹溪居士正是曹雪芹的号,这足以说明这对书箱正是送给曹雪芹的。而在书箱的落款处,人们发现了“拙笔写兰”四个字。专家认定,这两个字的笔迹与题壁诗中的拙笔二字出自同一个人之手。

看来,根据初步猜测,这是“拙笔”先生题词并送给曹雪芹的一对书箱。

采访(张行):这个书箱就是祖上留下来的,从我老爷爷那辈儿传下来的,听我父亲原来说就是朋友寄存下来的东西,人走了,把东西留在这儿,临走还说呢,你这东西别卖了,万一将来人来了,回来取。结果没有回来过。

这对200多年前的书箱不但证实了拙笔的真实存在,而且透露出拙笔与曹雪芹非同一般的关系。那么,拙笔是不是传说中送给曹雪芹对联的那个鄂比呢?如果这两个人就是同一个人,那么人们至少可以确定,老屋确实是与曹雪芹有关的。《废艺斋集稿》中《自序》写的字,跟书箱上的字,一看就知道一样,你比如说他的“言”字旁,草书里是上面一个“三”,下面一个“口”,那“口”字不封口的,你看他写的“言”字都是那样的。

你像他写的“捺”,他写的都是隶书的法子,往上一抬,一下好像挺宽,就像拿刀子裁的,他写的那字像刻的,所以很不好写。非常少见,加上我抄写了那么多,只要一眼就知道是一个人的,不会有错。

孔祥泽认定书箱上的这些字正是曹雪芹的笔迹。而题壁诗上那首不同于其他笔迹的诗词正好也是同样的笔迹。就是这些笔迹最后让胡德平相信了三十九号老屋的确切身份。

据说,就在这座老屋中,曹雪芹唯一的儿子不幸夭折,曹雪芹因此陷入极度的忧伤和悲痛之中,大概在1764年的除夕,年仅四十多岁的曹雪芹与世长辞。此时,他的那部《石头记》只写了一半。

到了清末,传说一个叫高鄂的人续写了这本书的后四十回,并改书名为《红楼梦》。解放后,这本书更是被认定是代表我国古代文学顶峰的四大名著之一。书和书的作者曹雪芹甚至开始名扬海外。

胡德平等人在长达几年的考证之后,基本认定三十九号老屋就是200多年前曹雪芹居住和创作《红楼梦》的地方。虽然很多专家仍然不认同他们的观点,但是就在1984年,他们决定在三十九号老屋的原址上建立一个曹雪芹纪念馆。

胡德平:回顾一下我发现故居的过程,用到了很多考古中搜集证据的办法,您看吧,有口头的、非物质文化的证据,第二,还有文物的证据,第三,文献,比如《废艺斋集稿》,孔祥泽他描下的字迹,还有曹雪芹朋友的诗词,这个是文献的资料。

不过,虽然这个老屋子被建成曹雪芹纪念馆已经20年了,可是我现在也不敢百分之百地肯定,这个就是曹雪芹的故居。

这里发生过一段公案,这么一段历史,把它保护起来,把它修复完整,肯定它的人也可以从这儿继续研究,想去否定它的人也有这样一个场所,去进一步考证。胡德平:根据专家的鉴定,“书箱拙笔”和“墙壁拙笔”的笔迹一样,题款的署名也一样,这就证明题壁诗的这个拙笔不但认识曹雪芹,而且和曹雪芹是好朋友,是莫逆之交,就是这个书箱子把拙笔和曹雪芹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墙壁诗上拙笔和曹雪芹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不是这么一个逻辑呢?

我们认为拙笔就是送曹雪芹对联的人。这个能不能说明白呢?可以这么说。既然都是送

对联,都送给这一个人,都是这一个对联,他的笔名是拙笔,这个人传说中是鄂比,能不能联系起来呢?我认为只要你承认这个对联出于一个人之口,送给的人也是具体的一个人—曹雪芹,那他们就可以联系起来,这么联系我觉得是科学的。

按照古人的习惯,送友人对联,习惯把对联书写在友人的房间里。这样,只要对联确实是送给曹雪芹的,说三十九号老屋是曹雪芹故居也就有理可据。这么说来,如果七首笔迹相同的诗出自拙笔之手,那么墙壁诗上不同的笔迹似乎极有可能出自曹雪芹本人之手。如果能够从笔迹的比对证明这些字确实是曹雪芹本人的手迹,老屋的身份也就毫无疑问了。

就在这个时候,张行又有了新的发现。原来在书箱门的背面,还有另外一种笔迹,罗列了原来书箱里所装的书稿。并且反复提到一个女性,叫做芳卿。传说曹雪芹在西山生活的时候,曾经与一个叫杜芷芳的女人再婚过。这些字会不会是书箱主人曹雪芹的笔迹呢?

不久,一个叫孔祥泽的人被请来鉴定这些笔迹。因为这个人曾经在1943年期间抄录过一本叫做《废艺斋集稿》的书,而这本书据说是曹雪芹留在人世的唯一手迹,因此,孔老可能是少数几个见过曹雪芹真迹的人之一。

采访(孔祥泽):

当时给我书并让我临摹的人,是教我雕塑的国立艺专里的老师,他是个日本人,叫高渐嘉实。书是他朋友买的,也是一个日本人,叫做金田先生。他在北京这儿买到了《废艺斋集稿》,然后托高渐嘉实找人抄一遍。他答应借给我们的时候,说只能有一个月的时间临摹,所以要抓紧时间。我就赶快抄,实际上我们只借了26天,也就是提前几天完工了,他就很着急地要把这东西寄走,寄的时候,他还让我跟着一块儿去的,我就在旁边偷偷看了一眼,地址写的是日本的鹿儿岛,收件人的名字我不认识,但肯定不是金田,我还问他这个人是谁,是你的什么人?他回答:“是我。”我说你不是金田先生吗,他就打个岔,没有解释。

从那时起,目前知道的曹雪芹的唯一真迹《废艺斋集稿》便不知去向。解放后,文物专家们曾经在日本开展过大规模的搜寻工作,但是没有任何结果。

今天的人们要想用笔迹的对比证明书箱上的字迹,孔祥泽和他临摹的这篇《废艺斋集稿》自序似乎是唯一的证据。

文章来自——连载:历程:行者见证 作者:CCTV10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采访(孔祥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6641.html

更多阅读

首度重大揭密:发现曹雪芹《红楼梦》后四十回下落

那一回,玄子把什么都跟我说了。我不是个因酒成梦的人,更何况我没醉。因而,玄子的话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是的,我答应过玄子,永远为他保密,可Y教授早已飘然而逝,玄子也远走他乡。我觉得我没有必要再空守那一份诺言,我要把我听到的一切都如实写

《红楼梦》原作者不是曹雪芹 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

《红楼梦》的原作者到底是谁?本文作者 倪方六看了下新版《红楼梦》,感觉演员拍得很努力,导演的意图也相当明显,就是想拍出一部接近原著真实面貌的红楼。但从观赏的角度,这新版确实不敢叫好,与老版差距太明显了。我的外甥女是南京中医药

苏州织造署旧址 曹雪芹苏州织造署

柳袁照清朝苏州织造署,坐落在带城桥下塘,现在是苏州第十中学校园。织造署的旧衙门还完整地保留着,近日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中间的大门常年紧闭,只有皇上到来,才能打开。如今,大门天天敞开,师生自由进出。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余

声明:《黄叶村怀古 附曹雪芹研究资料 天津西沽公园 黄叶村》为网友一梦三四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