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法伊《长崎》译后记by余中先 译后记是什么
极简主义写作的完美范例
根据真实新闻改编,揭示吊诡荒诞人生
《长崎》
(http://t.cn/zW1FaqD)
作者:[法]埃里克•法伊
译者:余中先
ISBN:978-7-5327-5777-0/I.3416
出版时间:2012年9月
字数:37千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定价:24元
法伊初印象
多年前,就在法国的图书馆里发现了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作家:艾里克•法伊(EricFaye),他1963年生于里摩日,1990年代起正式发表作品,其中不少为小说,例如《孤独的将军》(1992)、《我是守灯塔的》(1997)、《三边境的奥秘》(短篇集,1998)、《化石之光及其他故事》(短篇集,1999)、《雨之海上的巡游》(1999)等,我发现他的短篇小说写得很有特色,就专门挑选和复印了几篇带回了北京,那还是在2000年。
多年后,我主编的《世界文学》2010年第2期上发了他的短篇小说四篇,有《宙斯家的晚餐》、《赫耳墨斯》、《亚特兰蒂斯》和《世界末日》。在编辑他的小说时,得知他很关注阿尔巴尼亚著名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世界文学》发表过卡达莱的小说《梦幻宫殿》),在1990年代初就开始发表与卡达莱的对话集,后来又在法国出版卡达莱的翻译作品时做了很多工作,最近特地为出版的卡达莱《文集》写前言,需要说明的是:他不是为整个文集写一篇前言,而是为每一卷分别写一篇前言。
当然,他的小说创作依然丰富多彩,后来发表的小说有:《我未来的灰烬》(2001)、《给流产的造反某些堂而皇之的理由》(2002)、《一种缺了你的生活过程》(2003)、《一个小丑从马戏团里跑了》(短篇集,2005)、《我的夜车》(2005)、《穷鬼们的工会》(2006)等,还有别的作品,如《我们永远有巴黎》(2009)。
2010年,我得到法国文化部的翻译家逗留奖学金,赴法国作为期三个月的学术访问。在接触法国Stock出版社的有关人士后,有幸结识了这位作家。
事情的起因其实也简单:为翻译卡达莱的作品,我已在有意识地寻找法伊的踪迹,巧了,在Stock出版社版权负责人西杰斯女士的办公室里,她随手给了我一本书,恰好就是法伊的新书《长崎》。我就说,我在寻找这位,她马上答应,把法伊的电子邮箱地址给我,并当场送我两本法伊的书,除了《长崎》,还有《无踪无影的人》(2008)。
我马上就给艾里克•法伊写去电子邮件,表示希望见上一面,聊聊文学和翻译。
他马上回了信,并建议了几个日期,作为我们约会的待选时间,可能是我理解有误,我竟然选了一个他上班的时间。法伊赶紧解释,他的工作是弹性时间,某天可能是上午,第二天可能是下午,有时候两点钟,有时候三四点钟才上班。
于是,我们商定在拉丁区一家叫“出版商”的咖啡馆见面。他怕我找不到地方,在邮件中说明得非常详细:“一家叫出版商的咖啡馆,在奥德翁十字路口附近,就在奥德翁街上,最近的地铁站是奥德翁,出来朝奥德翁剧院的方向走,一分钟就到,在街右侧,很醒目的一家咖啡馆……”满是“奥德翁”这个字眼。
法伊说,见面时可以谈谈“短篇小说、卡达莱、文学什么的”。末了,他还写道:“在今天的《费加罗》文学版上,有一篇关于卡达莱的文章。另外还有一篇文章关于我的短长篇,书名叫《长崎》,见面时我会很高兴送你一本的。”先说卡达莱,再说自己,是个礼数,也是本性。
法伊果然是个有心人,也是个谦逊有礼的人:约会那天是10月1日,他知道那天是中国的国庆节,就说,大节日的让你来赴约会,辛苦了。这话让我感动。
那天,我们谈了不少,大约一个小时。最后,他果然送了我两本书,一本是《长崎》,另一本是《关于人的几个短篇》。这样我就有了两本《长崎》。
好东西永远不怕多,我和夫人去拜访朋友安娜的父母时,就把《长崎》当作见面礼送了老夫妇。不久后,从他们女儿的电子邮件中,我得知老两口非常欣赏这部小说,读完后又借给了女儿,希望她也读一读。
本来,这个故事可以告一个段落了。谁知,不久后的10月29日,就有消息传来,法伊的《长崎》获得了刚刚评出的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这也是每年五大文学奖中第一个报讯的奖。
惭愧的是,我因为懒惰和工作忙,只是在作品获奖后才开始读《长崎》的。那是在每天去巴黎的火车上和地铁上读的。一读完,我就兴奋地报告给法伊,表示我很喜欢,同时也向他的获奖表示祝贺。他接到我的电子信件后一个小时就回复了。说是他很高兴我能喜欢这本书。
《长崎》很薄,只有108页,而且,除去开头的空白页10页,只有不足百页,翻译为汉语估计也就只有四万字。照作者自己的说法“与其说是长篇小说,还不如说是unenovela(中篇)”。
主人公是一个56岁的日本人,名叫志村(Shimura),单身男子,家住长崎。这位志村在市气象台工作,成天在办公室里盯着电脑上的卫星天气走势图。工作时,他不时地向同事抱怨,知了的叫声太响,影响了他的休息。后来,他发现,家里食品柜和冰箱中的食物会莫名其妙地减少,应该是有人偷喝偷吃了一点。但是,谁会趁他不在家时偷偷跑进来吃东西呢。
为弄清楚事实,同时排除自己的种种疑虑,他在自家的厨房中安了一个小小的摄像头,并通过电脑操纵监视器,上班时偷偷监视自己家。果然,他发现有人进了他的家,模模糊糊的形象,是个女人。一次,当他发现家中有人走动时,便迅速报了警。警察赶到后,在他家里抓住了一个58岁的失业女人,那女人后来承认,她已在志村家偷偷地住了一年,居然始终没被他发现。
小说的最后笔锋一转,把叙述角度从志村转到了那个女人身上。法庭判决她私入民宅罪,囚禁了一段时间。但她出了拘留所后就不知自己该去哪里住。后来,她发现,志村正准备卖房子,因为他再也不愿在那栋有幽灵般的擅入者寄居过的房子里住了。于是,她突发奇想地跟着一帮看房子的人和房地产中间商,到待出售的志村家去了。
小说写得那么短,显然可见其文风简洁。法国的《世界报》早就有评论,说它具有日本水粉画特有的一种简洁和有效。
那么,小说为什么叫《长崎》,仅仅只是因为这个虚构的故事发生在长崎吗?不尽然。据作者自己说,小说是根据一个社会新闻写的,此事在2008年的日本有多家报刊报道过。但作者不无想象力地把这个小故事跟国际大形势连在一起说。在小说中,法伊有过这样一段题外话:
在我看来,长崎很长时期中一直就像是日本这一大公寓中尽头处的一个壁橱,而这公寓拥有一长溜的四个主要房间——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而帝国,在这长达二百五十年的历史时期,可以说就这样假装不知道,有一个秘密的过客,叫欧洲,就安顿在这个壁橱中……
那么,联系到现在,谁又是这个国家的擅入者呢?新来的美国人?老的始终不去的欧洲人?考虑到长崎是原子弹爆炸的受难城市,因此,小说的书名不是随便而起的。
另外,小说探讨了记忆的丢失和重现,还有对同一事情真相的两套叙述话语,这些都很显然地属于作者独特的风格。
读完《长崎》,情不自禁地渴望动手把它译出来,让中国读者也欣赏这部短短的中篇。我给法伊发信表示我可能翻译此书,他则表示了某种兴奋和激动:“你能成为我的译者,并且小说能在中国出版,对我而言真是太棒了,真的!有些国家确实让我感兴趣,中国便是其中之一,我的作品能在处于我关注中心的国家出版,实是幸事一件!”我们商定再见一面。
再次见面定在11月15日,在巴黎大林荫大道一家叫“和风”的咖啡馆。话题主要围绕着法伊。
说到他最开始的创作和发表,他说那是在90年左右,他去阿尔巴尼亚采访了明作家卡达莱,写出了谈话录,而他跟卡达莱的友谊,也是从那时开始的。与此同时,他写的一些短篇小说发表在羽蛇杂志(后成为出版社)上。
我问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一部,他思索了多时,才说,《我未来的灰烬》比较有特点,而且跟最新的《长崎》有些相似。《我未来的灰烬》讲一个叫索朗日•布里亚的女子在现代大都市巴黎的孤独生存,她的踪影在慢慢地减少,走向某种形式的消亡。最后,夏天的一个星期六,她彻底消失在了巴黎的阴雨中。其实,人的孤独,大城市的畸形发展,这些主题应该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从《我未来的灰烬》到《长崎》,其脉络十分清晰。
我说我在图书馆中读到过他的一些作品,觉得1996年的小说《巴黎施》很是奇特。“巴黎施”(Parij)是俄语对“巴黎”的发音。法伊把1945年的巴黎写成了被一道想象中的围墙分隔为截然不同两部分的城市,一部分是西方意识形态主导的,一部分则是苏维埃精神的天下,这颇有些类似六十年代之后的柏林。小说中写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莫尔芳被驱逐出了巴黎施,而贝尔纳•纳维尔作为巴黎施秘密警察的书信监督头目,接到了一个奇怪任务:找到这位文学大师的最后手稿。它不仅是作家个人生命的最美结晶,还是他对国家历史的一个独特总结。寻找过程中,纳维尔迷上了爱乐乐团的女小提琴手,也是作家以前情妇的克拉拉•巴妮娜,纳维尔设计得到了克拉拉•巴妮娜和罗曼•莫尔芳的通信……想象、讽刺、影射、批判,种种因素综合在了一起,让这部作品在读者中有了更多的反响。
会面中,我们就《长崎》中“很久以来,长崎一直就是日本这个长条形四套间大公寓中尽头的一个柜橱”这一说法,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会面之前,我就在电邮中提了出来,当时法伊表示见面时再谈。当我挑起这个话头时,法伊给了一个基于历史史料的解释:几百年以来,日本一直闭关锁国,尤其是对西方人的商业贸易。当年,长崎附近,有荷兰人来建立港口和货栈,但他们始终没能进入长崎市。渐渐地,那些荷兰人的存在也被大多数城里人遗忘了。无论如何,这一解释,对我们理解《长崎》这部小说很有好处,毕竟,这是作者本人的解释啊。
我发现,近几年来有不少法国作家在小说中写日本,有以日本做题材,有以日本人作主要角色,有把日本当作故事情节发生的地点,等等,比如阿梅里•诺冬的《诚惶诚恐》、让-菲利普•图森的《做爱》,妙里叶•巴贝里的》《刺猬的优雅》,有菲利普•福雷斯特的《然而》,而且,今年的费米娜奖获奖作品帕特里克•拉佩尔的《人生叹短欲无限》,这题目就直接来自日本古典诗人小林一茶。我问,这里头是不是有一种“日本情结”。对此,法伊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为我加了一个例子:他说一个叫米凯尔•费里埃的作家也是这样,他在东京的大学教书,今年出版了一本小说,叫《同情鬼魂》。
我说我期望法国的文学中也更多地出现中国因素。一说到中国,法伊便回忆起了他的两次中国之行,对北京、承德、西安、大同的美好印象。而说到最近的写作计划,他表示,目前并没有考虑小说创作,而在写游记,主要是在西伯利亚的旅历。那一次他已经到了远东的乌苏里江岸边,看到对岸的中国。他相信,不久的将来,他还会再去中国。而我,不仅答应在北京接待他,还期待他写一些关于中国的人和事。
更多阅读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段论 人格发展理论
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
埃里克森国际学院教练资格认证 埃里克森教练五大原则
1.如果你已从模块4毕业,你就具有了埃里克森学院的专业教练(EPC)的资格,并且拥有了ICF授权教练认证所要求的具体培训时间(ICFACSTH)2.如果你已从模块5毕业,你就具有了埃里克森学院的认证职业教练(ECPC)的资格,而且也学完了ICF认证教练
读美文帕特里克.亨利《不自由,毋宁死》有感 帕特里克
2015年9月21日晨,读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帕特里克.亨利的著名演说《不自由,毋宁死》感慨良多!现在,中国的国际周边形势中,有某些十分类似于美国独立战争之时的成分:美国重返亚太60%的大军压境(当时大英大量军事力量横压美利坚要求独立的各州),诸
被凯迪拉克微电影《一触即发》深深的震撼到了 凯迪拉克elr
凯迪拉克 微电影“一触即发”够震撼今天终于知道了什么是微电影,短短的90秒把90分钟的电影精髓都诠释出来!通过此片,才知道,原来微电影可以这么震撼。1、配乐够震撼看凯迪拉克《一触即发》这部微电影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电影中的背景
饶雪漫《沙漏》经典语录 沙漏饶雪漫的结局是
饶雪漫沙漏经典语录 我是一名高中教师——班主任,有一段时间饶雪漫的《沙漏》在学生中广为流传,为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生进一步交流,我读了《沙漏》,感觉还可以,先将经典话语摘录如下: 1、我丢失的,常常不仅仅是青春和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