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花篮》
------听辨方言
授课教师:石靖劝业场小学
一、课题:人音版第十册第八课《百花园》——《编花篮》
二、年级:五年级
三、课型:演唱综合课
四、教学内容:
1.初听歌曲。
2.观看视频。
3.学习用方言朗读歌词。
五、教学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地方方言对当地民歌形成的重要影响,了解和感受方言是民歌旋律形成和演唱的重要基础。并能在之后学唱《编花篮》的环节中,使学生更好地尝试用自己的歌声演绎这首具有浓郁的河南方言特点的歌曲。
六、教学方法:
1.探究法、情境激趣法、体验法
2.操作流程:聆听探究——猜谜激趣——体验感受
七、教学实录:
(本环节前景描述:本环节之前的导入选用本课聆听内容《牡丹之歌》,引出——牡丹为我国某个省会的市花,且这个省份有一首人尽皆知的民歌《编花篮》,教师布置本课学习任务。)
师:请大家仔细聆听这首歌,猜一猜,这是我们国家哪个省份的民歌。
(播放歌曲《编花篮》。师在聆听的过程中板书课题,并在题注处写下民歌二字。)
(初听结束)
师问:有答案了吗?
生:东北的、河北的……
(不少孩子窃窃私语,有的则捂着嘴偷笑,但大都说不准的样子。)
师:(果断介入)这样好了,我准备了四段用方言读歌词的视频,请同学们对照来听,这四种方言哪一种与《编花篮》这首歌曲的曲调最为接近。
(教师分别播放宁波、江西、陕西、河南四段由不同人物读出的歌词片段,每个片段的结尾读词者都会说一句——同学们,我说的是XX方言。而每播放一段视频师生都会交流“像不像?”前边两个方言大家都很肯定——不像!)
(说陕西话的老奶奶读过后,有生回答)
生:就是这个!
师:(不置可否)是这个?!还剩下一段,把它听完好吗?
生:行。
(还没听完,孩子们纷纷嚷着,是这个是这个……于是在读词的小女孩说完“小朋友们,俺说的是河南方言”后,教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声音——河南民歌……)
师:(故作神秘)既然大家都听着像,那我们看一看这首歌就是——
(出示 “河南”将板书留白处补全,教室里欢声一片。)
师:那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一起随这个小妹妹学说河南话的《编花篮》歌词呢?
生:愿意……
(师生共同模仿河南方言朗读前四句歌词,虽然南腔北调什么怪味儿都有,但是大家的学习热情真是极度高涨……)
八、教学评述:
《编花篮》是人音版第十册第八课的教学内容,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河南民歌。
本节课我所设定的的教学目标是:
1.能用活泼的情绪、优美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编花篮》。
2.在演唱《编花篮》的过程中,掌握前倚音和下滑音的演唱方法,了解和感受方言是民歌创作和演唱的重要基础,尝试用自己的歌声演绎这首具有浓郁的河南方言特点的歌曲;
3.在聆听《牡丹之歌》、演唱《编花篮》的学习过程中,了解牡丹花作为“花中之王”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艺术审美价值,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围绕教学目标2,我对本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采用较为丰富、科学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法、情境激趣法、体验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审美体验中去。从课堂反馈来看,我认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编花篮》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可特色究竟蕴涵在歌曲的哪些旋律中呢?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感受到最具特色的乐句,也就抓住了歌曲的核心。于是,我以整体感受歌曲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先聆听歌曲,而后对照方言视频猜方言、学说河南话,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他们理解当地的方言是民歌形成的基础,二者密不可分。并且,通过学说河南话,在之后学唱歌曲的环节中,同学们很轻易地找出了歌曲中最有特色的两个乐句,能够像模像样地模唱出来,突破重点、降低难点显得格外轻松。
在歌曲再度演唱处理时,我和学生们共同分析、探讨,再一次带入本环节的感受,引导他们了解民歌创作的特点——以地方方言为基础,在歌曲中常使用倚音、下滑音等装饰音。
这一课由于目标明确、方法多样、得当,让孩子们于体验、感悟、探究中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也使我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环节的构思方面有了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