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民歌与调声山歌 儋州山歌剧唐宝山

儋州民歌与调声山歌●羊中兴

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州市,素有“诗乡歌海”的美誉。说她是诗的故乡,是歌的海洋,一点都不夸张,这不是什么溢美之辞,而是她的名副其实的写照。

早在北宋年间,由于大学士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敷扬文化,教授诗书,这里便成了当时海南文化教育的中心,民众习诗作对,蔚然成风。而且这种风气还一直长盛不衰,世代流传,至今仍在发扬光大。难怪进入本世纪的第二年,中华诗词协会和中国楹联协会就分别授予儋州市“中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的殊荣。

与诗联的盛况相比较,这里民歌风行的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按照业界人士的分析,儋州民歌应该是早在汉代就流行了,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里的乡间习俗,视民歌为空气和水土,不可朝夕或缺。平日里无论是在街头巷尾,地坎田坡,还是在灯前月下,椰暗花明,每每·遇见男女青年对歌的阵列,听到新老歌手们清悠怡然的吟唱。他们或者以歌传情,寄托思绪,或者讽喻针砭,教化风习。而在各种庆典祭祝活动和办理红白喜事的场合,对歌更是吸引群众参与的必备重头戏。近几年来每年都如期举办的全市性“中秋文化周”活动,也是以演唱民歌作为最引人注目的压轴项目,到特别关键的时段才亮出其引人入胜的底牌来。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歌演唱形式被誉为“南国艺术的奇葩”,就因为这枝奇葩,儋州市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殊荣。

“儋州民歌”其实只是一种统称,它主要包含两种明显不同的艺术形式,一种叫做“儋州山歌”,另一种叫做“儋州调声”。初到儋州的人不甚了解,总认为儋州民歌指的就是儋州调声,而儋州调声则是儋州山歌的专用名称。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片面认识。实际上,儋州山歌是属于文学的范畴,是诗词之类的民间载体,而儋州调声却属于艺术的范围,是乡村小调之类的歌唱形式。如果我们将两者有机地组合起来,它们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首“民歌”,山歌是民歌里的歌词,调声正是民歌的曲谱。

然而,儋州山歌又是可以完全脱离曲谱单独吟唱的。当地人所说的“唱山歌”,就是依照山歌的平仄起伏和声韵回环来演唱,并非像人们想当然的那样依照“1234567”的音符歌唱。山歌的平仄起伏和声韵回环就是诗词创作中所谓的“格律”,它要求特别严,一旦失律了,歌句就“不恋”,显得生涩拗口,压根儿唱不下去。而如果是韵脚在节骨眼上押得不对路,别人听起来就感觉南辕北辙,很不和谐,不自在,于是就会受到指摘,倘若是在公开的场合对歌,那理所当然就输定了。

儋州民歌与调声山歌 儋州山歌剧唐宝山

虽说儋州山歌的韵律非常严格,儋州人却特别精于“戴着镣铐跳舞”。他们只是清了清嗓门,拉开“哎——”的一声,歌句随着就唱了出来,一板一眼,节奏分明,抑扬顿挫,音韵悠悠,甚是动听迷人。一旦进入对歌“驳理”的炽热争辨阶段,则又是直言快语,此起而彼未伏,不曾有半步停顿思考的时间,然而句句都那么押韵合辙,在情在理。如果套用“下笔如有神”的说法,那真可谓“出口如有神”,是实实在在的“神唱”啊!这种唱的功夫,在儋州很多的人都能练就。那些职业歌手们,也就是经常被人们请去对歌而取得丰厚报酬的“歌爸”“歌妈”们,其娴熟的程度自不必提,就是平常喜欢山歌的人,只要用心去多加演练,也会渐渐地运用自如。若不是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儋州就不成其为“歌海”了。

儋州调声的对歌与儋州山歌演唱的场面迥然有别,因为它据以唱和的不是声韵格律,而是音乐曲谱,所以比较开放自由,轻松活泼。调声几乎可以说是儋州年轻人的“专利”。青年男女们往往在开阔地上分别排列为男女两队,相距约摸三两米间,同列者小手指勾着小手指,慢慢地依着节拍整齐地摆动起手臂。先是男队的“歌头”领唱,全队附和,然后女队跟着答对,你一曲来我一曲去,一直唱到对方接不上来——或者是“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或者是“好马失蹄”跑调错韵了,才算是小胜一局。因为是依着曲谱唱歌词,所以外行的人有时还不一定听得清楚每个字音。那些伸长脖子围观的人,包括不少本土的儋州人,多数只是图个热闹,感受其中的氛围,听听婉转优美的歌声,观赏婀娜的舞姿和亮丽的服饰。而身在对歌行列里的男女青年们,其身心的感觉就大不相同了。他们是那样地倾情投入,聚精会神,慷慨激昂,放声高歌,陶醉于欢乐的海洋之中。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应该是一种十分有益健康的群众活动,也是青年人沟通和联络的极好形式。

然而,在以往的漫长岁月里,儋州调声却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长期备遭压制和禁锢。因为青年男女的调声对歌往往会引发相互之间的爱慕,甚至会发展为半公开的情侣关系,而儋州一带过去都是早早订婚的,十来岁就由父母包办定姻缘。男方发现自己未过门的媳妇被别人“勾引”了,当然怒火中烧,组织村里的一帮人来报复那些勾引者。这样一来,集体斗殴和宗派械斗事件就会接连不断地发生。于是,乡村里的族长父老们,还有历代衙府的官员们,大都视调声为洪水猛兽,刻意进行压制。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上层都是把调声定性为“黄色”、“淫欲”的东西,持打压的态度,严加禁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不断吹拂,儋州调声才渐渐地“春风吹又生”,蓬勃发展地起来。其实,儋州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风俗习惯改变,文化需要增长,儋州调声正是适应这种新形势而得到健康地发展。到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更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项目之一。儋州市还专门举办了声势浩大“调声节”,全市人万户空巷来观看,影响深远。目前调声活动在整个儋州,真可谓古树逢春,枝繁叶茂。

同样道理,儋州山歌也曾经因为大量表现男女情爱的题材,而且夹杂着不少封建迷信、帝皇将相的内容,所以也遭受与儋州调声类似的待遇。只不过是它受压的规模和程度没有儋州调声那样地广泛和激烈而已。现在,儋州山歌也正发挥着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匹比的作用,为时代的发展讴歌,为社会的进步推波助澜,从而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老百姓的普遍欢迎,真正步入其“艺术的春天”。

总而言之,儋州山歌和儋州调声就好象两条古老的长河,它们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朝着一个方向流来,汇聚成儋州民歌这一无比浩瀚的海洋。儋州山歌和调声作为儋州最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资源,是儋州地区千百年来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儋州市最叫响的“特级名片”。它凝聚民心,交流感情,传递信息,娱乐大众,影响广泛,在儋州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儋州民歌这个海洋正以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为儋州的开发建设纵情地鼓和呼。而民歌形式在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同时,社会经济也为民歌形式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儋州山歌调声还在继续地成长和进步!

为了让各地群众更好地了解和熟识儋州民歌这枝瑰丽的南国艺术奇葩,本书将从儋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文化风情等方面来剖析儋州山歌调声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历程,同时具体地阐述儋州民歌的主要格式、旋律及其艺术特点,指出民歌艺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儋州民歌走向市场、走出儋州的光明前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3/167346.html

更多阅读

面罩唱法与头声的结合 面罩唱法的缺点

面罩唱法与头声的结合男高音在日常说话的习惯上用的都是中声区,高声区的机能没能得到有效锻炼。男高音要唱超越自然人声的音域,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歌唱技巧才能够做到,相对来说是有难度的。要唱好男高音,不但要具有高度的听觉能力、辨别能

狼嚎与海螺声 狼嚎叫的声音

因曾经住过的山谷,非常的偏僻,其实五六十年前,那里还是很多大德隐修的山谷。只是随着时迁境转,那里成了非常荒凉的山谷了。看着曾经出现过那么多虹光身成就的山谷,我经常感慨不已,既感叹时空带走一切,也感叹能来此山谷一趟也是如此的不易!

客家文化瑰宝贺州客家山歌剧 贺州瑶 族山歌

贺州市八步区地处湘粤桂边境五岭余脉山区,是广西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客家山歌剧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成型期与成熟在明清时期,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整合早就了特色鲜明的客家山歌文化,具有鲜明的瑶、壮等民族民

声明:《儋州民歌与调声山歌 儋州山歌剧唐宝山》为网友社会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